A. 兴安的历史及景点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地处北纬25°18′~ 26°55′、东经110°14′~110°56′之间,属桂林市内辖县,是湘漓二水容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斜贯全境,县城南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区57公里。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31.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少数民族1.3万人。辖6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兴安镇。
兴安自然环境优越。湘漓二水在这里发源,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在这里崛起。地形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越城岭山脉,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东南纵贯都庞山脉。两大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为“湘桂走廊”,其间分布着丘陵及河谷平原,是农业耕作区和水果种植区……
国家旅游局授予灵渠景区4A景区称号
水街壁刻
娘娘桥
古灵渠:三十六陡下兴安 一陡一个天地
情醉灵渠
灵渠风光
秦城水街介绍
水街之美
古桥:数千年历史留给水街的痕
桂林兴安(水街婚礼)
B. 请教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历史沿革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2001年耕地面积为709.1万公顷,森林面积1866.6万公顷,草原总面积8 6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3%;淡水总面积85.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状况看,林牧用地是全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耕地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动植物:各类植物2351余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野生动物众多,共有兽类117种,鸟类362种,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9种,珍贵、稀有动物10多种。 水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水资源总蓄量903亿立米,其中地表水为675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近千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大小湖泊千余个,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8个。此外,全区还有不少含有多种治疗功能矿物质的矿泉水和温泉。全区共有水面98.4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淡水水面65.5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淡水水面的10.68%。 森林草原耕地:耕地面积722.4万公顷,占全国的6.11%;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国的73.3%;森林面积1866.7万公顷,占全国的15.8%。 矿产: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20多种。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5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65种。其中,稀土资源储量8459万吨,占世界的80%,占全国的90%以上;已探明煤炭储量2247.5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金属矿产以及化工原料、工业辅料等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可观,已探明13个大型油气田,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总量为10000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储量(不含石油、天然气)潜在价值达13万亿元,占全国的10%以上,居第三位。 旅游资源: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草原风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黄河景观,神奇的响沙湾,众多湖泊和温泉,还有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百灵庙,东汉壁画墓群等古迹。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自治区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比较恶劣,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非科学的开发利用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少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全区荒漠化或潜在荒漠化土地已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并仍以每年约67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草场的沙化、退化、碱化,使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生态根源;区内仅黄河和西辽河流域段每年流失土壤近3亿吨,相当于每年损失3万多公顷土地,同时,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河流断流。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工程"之首的"生态建设工程"近年陆续启动,包括: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牧区种草休牧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 生态建设目标:到200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到2010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2004年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7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5万公顷。年末全区环境保护系统拥有职工3883人,比上年末增长7.1%;年末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77个。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7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3.1%和26.7%;年内新建成烟尘控制区70个,新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6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1.9%。全区监测的1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7个,达到三级标准的1个,未达到三级标准的3个。 科尔沁右翼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与吉林省白城市、镇费县;兴安盟扎责特旗毗邻,南接吉林省批南市;兴安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北至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界,西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27752.4平方公里。中蒙边界线长126.084公里。全旗辖1个努图克(蒙古语,意为区)、5个镇、11个乡、8个苏木(蒙古语,意为乡)、243个村(嘎查)、717个自然屯。有蒙古、汉、满、回、朝鲜等13个民族,计403506人,其中蒙古族有154308人,占总人口的38.2%。 科尔沁右翼前旗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现行政区域系由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喜扎嘎尔旗合并而成。新石器时期,旗境就有原始人类栖息活动。春秋、战国、秦、汉、晋时期,本旗隶属辽东郡。唐总章元年(668年)九月,隶属室韦大都督府。辽神册四年(919年),为上京道泰州金山县。天庆六年(1116年),升为静州。金承安三年(1198年),为军镇,名武兴。元至元八年(1271年),隶属辽阳行中书省泰宁路。元贞元年(1295年),隶属肇州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泰宁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隶属大宁都司。永乐七年(1409年),隶属奴儿干都司木塔里山卫指挥使。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称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亦称和萨克图郡王旗、镇国公旗。民国6年(1917年)3月15日,设置索伦山设治局(后改称索伦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伪大同元年(1932年)7月,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分别改称西科前旗、西科后旗,隶属伪兴安南分省。翌年(1933年)2月1日,索伦县改称喜扎嘎尔旗,隶属伪兴安东分省。1946年2月15日,西科前旗、西科后旗、喜扎噶尔旗隶属兴安省。1948年2月6日,西科前旗复称科尔沁右翼前旗。同年11月22日,并喜扎嘎尔旗于前旗。1949年3月26日,西科后旗更称科尔沁右翼后旗。后于1952年8月12日并于前旗。1958年8月20日,并乌兰浩特市于前旗。1969年8月1日,本旗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9月,划归呼伦贝尔盟。1980年7月26日,恢复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建制。本旗隶属兴安盟。旗府驻乌兰浩特市。 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处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旗境西北部为山区,面积占全旗1/4。群山叠蟑,千峰竞秀,沟壑纵横,绵延不断。高大伟岸的落叶松,形态俊美的樟子松、堰松和密郁苍翠的杨排等,一峰峰,一岭岭,千里覆盖,把兴安岭装点成碧绿苍茫的浩翰林海,森林覆盖率41.9%。林中有律鸡(飞龙)、丹顶鹤、盘羊、马鹿等珍禽异兽;艳丽夺目的草山花海,堪称“动物乐园”、“植物王国”。中部、西部、东部是低山、丘陵区,面积占全旗1/2,为水草丰腴的天然牧场和“粮仓”。东部边缘地带为平原区,面积约占全旗5%。 白阿铁路(白城~阿尔山)南北纵贯旗境。旗府所在地是呼乌民用航线(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的终点。 科尔沁右翼前旗中部、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旗南北相差两个纬路,由南往北海拔高度递升,呈现“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日照2579.7~2900/J。时,日照率为58一64%。其中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60%。太阳辐射年总量133.71千卡/平方厘米。光能利用率为0.33%,最高达0.49%。年平均气温南部4.2℃,中部2.1℃,北部3.1℃,南北相差7~4℃。8月均温16.3—一25.6℃,7月均温22.6~16.6℃。无霜期南部127天,中部105天,北部51天,南北相差76天。气温温差之大,冬夏寒暑悬殊,就一个旗县范围而言,实属罕见。年降水量410一448毫米。旗境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67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是挑儿河、归流河、哈拉哈河。多年地表水资源平均总量16.69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9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1.6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径流量5462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水量的2倍多。 旗境耕地面积为1097平方公里(合164.55万亩),土壤有10个土类、16个亚类、36个土属、93个土种。其中面积占第一位的为暗棕壤土。草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合16548万亩),其中天然草场1841.47万亩。牧草资源丰富。常见植物有82科296属562种,其中饲用植物241属482种。各类型林地总面积11520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19725万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有百余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珍禽有黑鹤、丹顶鹤;二类保护动物(禽)有盘羊、马鹿、驼鹿、驯鹿、鸳鸯、猪俐、魔、天鹅;三类保护动物(禽)有紫貂、棱鸡、野鸡、黄羊等12种。内蒙古自治区“区乌”——百灵鸟遍布全旗。鱼类有5大类,分属12科29种。已经探明的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7处,矿104处,矿化点116处。主要矿藏有大理石、萤石、花岗岩、硅石、铬铁、钥、蛇纹岩、玄武岩等30余种。 记得采用我的哦!我是最先回答的!
C. 兴安乡的历史沿革
兴安乡,原来名兴安镇。中华民国时自期,属富锦县第五区,从20年代初起逐渐形成小集镇,遂称此地为兴安镇。东北沦陷后期,设兴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设置兴安区,1950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设置兴安乡。1958年秋,改称兴安人民公社。不久,将兴安公社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立红星公社,一部分并入笔架山农场。1964年4月,撤销红星公社,与原并入农场部分合并,恢复兴安公社。1984年改为兴安乡。
D. 呼伦贝尔盟的历史沿革
呼伦贝尔盟以呼伦、贝尔两湖名称合并命名。其所辖区域西部,中华民国前期为黑龙江省下设之呼伦道;东部属黑龙江省龙江道。东北沦陷时期,被划为兴安北省和兴安东省。1947年5月,并入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设立呼纳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54年5月,由呼纳盟和兴安盟合并设立呼伦贝尔盟,共辖3市、13旗、1县,盟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市。1958年6月,改为盟公署,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967年12月,盟公署被盟革命委员会所取代。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的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共2市、12县,即:海拉尔市、满洲里市、扎赉特旗、阿荣旗、布特哈旗、喜桂图旗、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70年4月,将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的原行政区划,将呼伦贝尔盟及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从7月1日起正式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E. 兴安县的历史沿革
兴安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境属楚国疆土。
兴安古属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凿成灵渠后的第三年,即平定岭南,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在今全州县咸水乡设立了零陵县,由长沙郡管辖。当时,兴安境内东北部的湘江流域,全属零陵县治。而西南的漓江流域,则属桂林郡。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南海郡的龙川令赵佗却趁楚汉相争,无法顾及岭南,而夺下桂林与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势力延伸至越城岭地区,今兴安的西南部成为南越国的北方前线。赵佗不仅加固了位于溶江的古秦城,还在今兴安县城附近修建了越城。这就是后来古籍中提到的越城峤。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定了岭南,次年南越灭亡。汉武帝将原来的南越国分为九郡,统归交趾刺使部。又在今临桂(包括桂林市)、阳朔、永福、灵川和兴安西南部等地设立始安县,属零陵郡,归荆州刺使部管辖。
三国时期,始安县升格为郡,但仍归荆州刺使部。西晋,始安划归广州郡管辖,而兴安境内的湘江流域一带仍属零陵郡。
晋永嘉元年(370年),荆州郡将今属全州、灌阳等地分出来,成立湘州,始安郡亦随之划归湘州。
南北朝的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广州郡被分割,在桂林设置了桂州,始安郡划归桂州管辖。至陈朝,原来属零陵郡的今兴安湘江流域一带,被并入了始安县,兴安县的范围基本确定,并完全脱离了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镇与全州相邻,南至高尚、溶江与灵川为邻,西至越城岭深处,包括大、小溶江流域的金石、华江,与龙胜、灵川、资源为界,东至都庞岭深山,与全州、灌阳为邻。
隋朝统一中国后,始安县仍归始安郡管,兴安整个县境都归入了今日之广西。
隋亡,唐帝国撤郡建州,增加了州县,使行政区划范围缩小,以便管理。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派大将李靖击溃后梁皇帝肖铣,收降岭南五十余城,在始安县内划出了今日的兴安地区,设置了新的临源县(因兴安县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隶属桂州,县城设在城台岭上(今兴安中学、兴安二中校址)。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桂州将领朱济时与广州番禺的冯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围10余座州县城池,而临源县内官民坚守,朱久攻不下。后朱济时被容管经略使王平定,唐代宗为表彰全县官民忠义,将县名改为“全义县”。所以,柳宗元歌颂吏治改革的名文《全义县复北门记》,已没有临源之名。
唐末,湖南马殷趁农民起义之机,攻占桂州、贺州、柳州等多个州县,908年自称楚帝。此时后晋皇帝重贵虽已无法管理马殷占领的全义县,但他在开运三年(946年)仍然将全义县升为溥州,把县名改为德昌。直到后汉高祖刘知远乾佑元年(948年),马殷失败,德昌才归后汉管辖。
至宋,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3年)撤消溥州,重将德昌恢复原名全义县,重归桂州管辖。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因为全义的“义”字犯了他的名讳,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他便下诏将全义县改为“兴安县”,取意为兴旺安定,仍归桂州辖治。兴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都称兴安县。元属静江路,明、清时期属桂林府。民国2年(1913年)7月隶属漓江道,民国3年6月隶属桂林道,民国16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桂林民团区,民国23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督察区, 民国31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33年5月隶属第八区,民国36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同年4月隶属第八区,直到临解放。解放后属桂林专区,1970年后属桂林地区。1998年9月8日 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兴安县属桂林市。
而建在城台岭上的县城,后来因人口增加,狭窄的城台岭不适宜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明朝中叶,迁至西边一里之外的岳王台和凤凰台上,一直保持到今天。这就是兴安县城的“三台”。
F. 乌兰浩特市的历史
乌兰浩特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座城市原名为王爷庙,她以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札萨克图旗第三代郡王鄂齐尔在此建的家庙而得名;她更因乌兰夫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开辟革命工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而辉煌。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今乌兰浩特宣告成立,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联名发来贺电,“曾经饱受苦难的内蒙古同胞,在你们的领导下正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我们相信,蒙古民族将与汉族和国内其它民族亲密团结,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建设新内蒙古与新中国而奋斗!”,从此揭开了红城人民创造自由、光明新生活的历史篇章。乌兰浩特市复建20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基本无文盲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教育两基达标先进市、自治区卫生城、全区七星级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诸多荣誉称号。
在东北沦陷时期,1932年,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政权在王爷庙设置兴安省,领兴安南、兴安北、兴安东3个分省(后增设兴安西分省)。是年,兴安镇改称王爷庙街。1934年12月,撤销兴安省,同时将兴安4个分省直称为省。1935年,兴安南省公署由郑家屯迁至王爷庙街。1943年,在王爷庙街设兴安总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15日,在王爷庙街成立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和兴安盟政府,4月,以上两府撤销。同月,成立王爷庙街公署,归西科前旗领导。28日,在王爷庙街成立兴安省政府和兴安盟政府。8月,王爷庙街公署改为王爷庙街政府,直隶于兴安盟政府。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街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25日,撤销兴安省政府。11月28日,王爷庙街改称“乌兰浩特”(蒙语,汉语意思为红色的城市),并升格为市。
解放后,1949年12月,内蒙古自治政府由乌兰浩特市迁往张家口。1953年2月1日,在本市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5月10日,政务院决定将乌兰浩特市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具体领导工作交由东部区行政公署负责。1954年4月30日,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本市由自治区直辖改隶属于呼伦贝尔盟。1958年8月20日,内蒙古党委批复乌兰浩特市与科尔沁右翼前旗(以下简称科右前旗)合并,对外仍称乌兰浩特市。1964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浩特市建制,改为乌兰浩特(镇级),隶属科右前旗。1969年8月,乌兰浩特随科右前旗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8月随科右前旗划回内蒙古呼伦贝尔盟。1980年7月26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和乌兰浩特市建置,兴安盟行署驻乌兰浩特市。
G. 有关乌兰浩特的历史文化
乌兰浩特的历史文化:
民俗: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语言:
乌兰浩特的蒙古语属于内蒙古方言的东部土话-科尔沁土语,属于黏着语。掺杂汉语借词,与标准的察哈尔蒙语有语音差异。
当地汉语属于东北官话嫩克片,与周边基本没有语音差异。
H. 兴安盟区域发展战略
兴安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及其对策的解析
自2001年以来,兴安盟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性增长、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即:2001—2002年为恢复性增长阶段,200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004年以来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真实地记录了盟委、行署制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主导产业和发展对策实施的全部过程,集中地体现了盟委、行署坚持“执政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的时间意识、责任意识及全心全意为全盟各族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服务意识,也是盟委、行署领导班子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反映了盟委对盟情的新认识、发展的新定位、思路的新扩展、理念的新提升。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对于保证全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战略
目前,盟委制定实施的现行经济发展战略是对我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其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内涵。2001年,我盟遭受了史所未见的严重旱灾,农民生产生活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滑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8.8亿元,比上年增长0.1%,列全区第12位;第一产业增加值1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35元,列全区第12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5亿元,比上年减少13.9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亿元,均列全区第1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4元,增长7.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94元,列全区第12位。这一年,全盟共有农村牧区人口110万,受灾的就达80万,所以,为了解决受灾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盟委、行署提出要把抗灾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在全国、全区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克服了困难,度过了难关。
2002年初,盟委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召开了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的读书会,此后,在全盟经济工作会议上盟委明确提出了“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强盟富民”的发展战略。经过了两年多的实践检验,证明这个发展战略符合盟情实际,得到了全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对我盟经济确实起到了指导和促动作用。2002年,从总体上来看,我盟经济实现了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发展形势和趋势看好,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喜人局面,在一些事关全盟经济全局的总体方面出现了较大的有些甚至是历史性转折。全盟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列全区第6位,比上年位次前移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亿元,增长28.2%;第二产业增加值19.24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43%,列全区第3位,位次前移3位,是兴安盟复建以来的最高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27.58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28.7:29.1:42.2调整为31.4:28.2:4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03元,比上年增加568元,增长15.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845元,比上年提高19.3%。全盟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7%,位次均列全区第8位,比上年均前移4位。全盟财政支出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46元,增长6.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0元,增长22.9%,列全区第1位,位次前移11位。
虽然2002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速较快,但我盟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仍然很低,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而要缩短这种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2003年,我盟经受住了“非典”疫情和蒙古国入境大火的严峻考验以及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防“非典”工作取得了“无疫区”目标,扑救“5•21”大火实现了“最短时间扑灭、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的目标。与此同时,其他各项工作在2002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和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超过自治区的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接近完成“十五”计划,全盟经济开始由恢复性增长步入了快速增长期。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3.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4%,超过自治区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总量列全区第10位,实现了高速度基础上的高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8亿元,增长25.5%,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增长32.2%,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达到40.4%,列全区第4位;第三产业增加值30.59亿元,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94元,比上年增加891元,增长19.8%。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构成调整为33.4:29.8:36.7,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二、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155元,比上年提高16.4%。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7.23亿元,同比增长29.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9%。全盟财政支出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836元,增长9.17%,列全区第11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865元,增长17.3%,列全区第4位。
2004年初,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赶超其他先进地区,盟委先后两次召开读书会,进一步完善工作发展思路,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盟必须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每年28%的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60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年计划的3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61亿元,同比增长12.0%,占年计划的25.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36亿元,同比增长46.6%,占年计划的42.3%,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31.8%,占年计划的4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8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64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年计划的46.0%。全盟财政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33.96%,占年计划的4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41.82%。财政支出7.10亿元,同比增长8.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8元,同比增长11.8%,占年计划的48.2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091元,同比增长30.2%。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内生产总值确保突破100亿元,力争达到110亿元,实现比2001年翻一番;今年财政收入实现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增长7%。
二、主要目标
今年上半年,盟委、行署在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等西部四市学习考察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我盟盟情实际,重新审视了兴安盟在自治区发展大局中的位置。根据全盟实际,盟委、行署将今后一个时期全盟经济发展目标定为:以2001年为基数,到2010年全盟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争取实现“翻三番”。到2004年底,实现第一次翻番;到2007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实现第二次翻番;到2010年,实现第三次翻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可以看出,盟委、行署制定这个目标,既显示了盟委、行署领导班子集体尊重客观、敢于跨越、保持全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魄力,又标志着盟委、行署对传统发展思路实现了超越和升华。
三、产业定位
继续坚持“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强盟富民”总体发展思路不动摇,全力打造自治区工业强盟和旅游业大盟,形成“三化”互动的格局。
打造工业强盟。要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形成全力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突出抓引进的氛围。在构建地方特色工业体系上,要以培育能源、重化工、建材、医药等支柱产业和卷烟、食品、农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多上一些大的项目,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程,坚持以大带小、积少成多、大中小并举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产品结构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扩大工业规模,提高经济总量,确保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培育发展乳业、肉牛业、肉羊业、禽类业、林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生态兴安,发展绿色食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调优农业结构,做好农牧民增收的大文章。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管理、高收益经营好城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牧民进城门槛,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构建城乡市场链接网络,发展现代商业流通,抓好重点产业培育,为更多的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要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兴安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好,使其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使旅游业成为兴安盟的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旅游精品,打造旅游业大盟。在构建旅游大盟上要突出培育神泉雪城、蒙元文化、红色文化和科尔沁文化四大品牌,真正形成兴安盟独具特色的旅游优势。要加快阿尔山口岸建设,繁荣边境贸易,支持和鼓励更多企业开展外经外贸业务,提高出口创汇的能力。要加快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框架,为旅游等各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运输支撑。
四、采取对策
1、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的高度和程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发展速度。盟委、行署确定翻三番的发展目标,就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思路的再次突破。全盟上下应积极响应盟委、行署的号召,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消除思想、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敢于突破以往的陈旧思维框架,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人心思进,以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第一要务,敢于冒险但不蛮干,超前思维但不空想,对比但不攀比,要坚定信心,正视差距,摒弃自甘落后的思想,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现状也是退步,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丧失机遇,就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要实现我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来一次大解放,不断创新思维,理清思路,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标准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奋起直追,尽快使我盟早日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突出重点,抓好关乎全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近两年来,全盟各地按照盟委、行署的总体发展思路,都确立了比较符合实际的思路和目标,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和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不够具体,重点也不突出,对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就不能彰显思路的实践价值。我们应按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大幅度调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特别是各旗县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立足优势,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加快调整,确保跨越式发展。在调整思路上,一是必须把做大做强工业当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盟“工业立盟”战略的题中之义。只有把工业抓好、抓出成效来,才能更好地反哺农牧业,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千方百计办好工业园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工业园区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入驻,真正发挥示范作用。项目是发展工业的必要载体,没有项目的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基础不稳、根基不深,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我们应确立“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没项目就谈不上搞工业”的意识,要一切围着项目转,全盟上下都齐心协力抓项目,为我盟的工业构建一个坚实的项目框架。三是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光有项目,没有支柱产业,就好似一盘散沙,没有核心,发挥不了合力,工业也就永远不会立起来。四是推动“三化”互动。我盟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是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形成“三化”互动,才会发挥聚合效应,要以产业化为龙头,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我盟的特色产业,也是我盟快速崛起的动力,应充分开发利用我盟的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尽早实现旅游业大盟的宏伟目标。
3、优化环境,培育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下放审批权限,严格按审批程序办事,要依法行政,搞好服务。重点培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搞好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事物的发展要靠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虽说内因是主要的,但我盟有资源,就是缺少项目、资金和企业管理人才,因此,光靠自身发展是不够的,还要对外敞开大门,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强壮自身实力。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者是罪人”的理念,坚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并重,扩大引资规模、提升项目层次,不断完善有利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做到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既要敞开大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吸收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抛弃一切腐朽的东西。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资源,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意识,不断优化环境,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变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特色优势,真正实现全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实现人才强盟。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发展,人才是本,社会进步,创新为先。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存在一个引才、引智的问题,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又制约了人才的引进,甚至出现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全面贯彻人才强盟战略,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在学习中武装、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方面,在培养、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使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另一方面,确立“候鸟型”人才工作思路,采取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借用外脑,实现引才与引智并举。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我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而为全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
5、积极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盟在政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除了西部大开发、自治区扶持东部地区发展等政策外,我们还可以主动接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辐射,特别是内蒙古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还可以使我们享受到其他地区无法享受到的特殊政策。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主动出击,积极配合,寻找与多地区、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合作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和经济共振的增长点,以促进我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I. 乌兰浩特的历史沿革
乌兰浩特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东胡活动之地。
汉代初,隶属幽州刺史部辽东郡,仍为东胡活动地区。东汉末年,鲜卑族强盛起来,本地区为鲜卑活动地域。
南北朝时期为室韦活动地区。隋唐时期为霫的活动地区。唐总章二年(669年),隶于居延都督府;唐元和十五年(820年),隶属于室韦都督府。辽代属上京道泰州金山县。
金代为临潢府路泰州辖地,军事上归东北路统军司节制。
元代属辽阳行省泰宁路。
明代初为泰宁卫辖地,隶属大宁都司。永乐四年(1406年),在今乌兰浩特地区增设木答里山卫,旋归该卫所辖,改隶于奴儿干都司。
清代活动在今乌兰浩特市境一带的是科尔沁蒙古。崇德元年(1636年),漠南蒙古统一,十六部四十九蒙古封建主承认后金皇太极为蒙古可汗。清对蒙古地区拆部编旗,科尔沁部因较大而划分为6旗,分左右两翼,每翼3旗,乌兰浩特地区位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亦称札萨克图郡王旗,简称札萨克图旗)境内,归该旗领属。康熙三十年(1691年),札萨克图旗第三代郡王鄂齐尔在今市区内修建家庙,当地群众称王爷庙,并把该庙所在地亦称为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区)。在中华民国时期,按照中华民国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十九日发布的《蒙古待遇条例》规定,盟旗设置及蒙古王公原有之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1929年东北军在王爷庙设置兴安屯垦公署第一垦殖局,该局曾将王爷庙改称兴安镇。在东北沦陷时期,1932年,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政权在王爷庙设置兴安省,领兴安南、兴安北、兴安东3个分省(后增设兴安西分省)。是年,兴安镇改称王爷庙街。
1934年12月,撤销兴安省,同时将兴安4个分省直称为省。
1935年,兴安南省公署由郑家屯迁至王爷庙街。1943年,在王爷庙街设兴安总省。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15日,在王爷庙街成立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和兴安盟政府,4月,以上两府撤销。同月,成立王爷庙街公署,归西科前旗领导。28日,在王爷庙街成立兴安省政府和兴安盟政府。8月,王爷庙街公署改为王爷庙街政府,直隶于兴安盟政府。
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街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25日,撤销兴安省政府。11月28日,王爷庙街改称乌兰浩特(蒙语,汉语意思为红色的城市),并升格为市。解放后,1949年12月,内蒙古自治政府由乌兰浩特市迁往张家口。
1953年2月1日,在本市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5月10日,政务院决定将乌兰浩特市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具体领导工作交由东部区行政公署负责。
1954年4月30日,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本市由自治区直辖改隶属于呼伦贝尔盟。
1958年8月20日,内蒙古党委批复乌兰浩特市与科尔沁右翼前旗(以下简称科右前旗)合并,对外仍称乌兰浩特市。
1964年7月20日改为乌兰浩特(镇级),隶属科右前旗。1969年8月,乌兰浩特随科右前旗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8月随科右前旗划回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1980年7月26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和乌兰浩特市建置,兴安盟行署驻乌兰浩特市。
J. 内蒙古兴安盟是哪年成立的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兴安盟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大约在距今三千年至一万年间,兴安盟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这里是东胡人的游牧之地。汉、魏、晋时期为鲜卑属地。南北朝时期为室韦地。唐代时期,本地区分别隶属于室韦、松漠、饶乐三个都督府。辽代为上京道泰州辖地。金代为临潢府泰州辖地。金朝在大定年间开始修筑规模宏大的金长城,总长近5000公里,在兴安盟境内通过的共有4条。元代,兴安盟地区归辽阳行省州所辖。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中国北方后,分封近戚功臣,兴安盟一带为其三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明朝为泰宁卫辖地。清代,居住在兴安盟一带的是科尔沁蒙古。清廷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沿袭了满洲八旗制度,拆散蒙古部落,编成盟旗,使其互相制约,无法联合。
民国时期,延续了清代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盟旗的设置和区域均未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震惊中外的“中村事件”就发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察尔森镇。此事外后来被日本侵略者作为一个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1932年6月,兴安盟在“伪满洲国”统治下设立兴安省,省府驻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王爷庙的日伪分子处于极度混乱状态。8月11日,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400多名青年军官学生起义,投向人民的怀抱。后来,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领导下,成为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一支武装力量。
1946年1月16日,内蒙古东部葡些民族上层人士,在兴安盟的葛根庙召开了东蒙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东蒙自治政府,并建立了东蒙自治军。兴安盟也同时成立,上属东蒙自治政府,下辖五旗一街: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后旗、喜扎嘎尔旗、扎赉特旗、王爷庙街。
对兴安盟人民来说,最光荣、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推进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于1945年11月在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6年3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自治政府的代表洪于承德,经过反复协商,4月3日正式通过决议,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民族区域自治不是独立自治。“四三”会议后在东部区成立了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5月15日,东蒙总分会在王爷庙召开节东部地区临时代表会议,宣布撤销东蒙自治政府,成立由东北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动联合会双重领导的兴安省人民政府。
随着自治运动的深入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各族人民要求成立自治政府的呼声十分强烈。中共中央于1947年3月发出批示,决定成立统一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遵照中央指示,在王爷庙隆重召开了有各盟旗、各民族、各阶层392名代表参加的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乌兰夫为主席的内蒙古自治政府。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从此,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诞生,为中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市。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后,兴安盟的建制和归属,曾经变更了几次。1947年自治政府成立不久,兴安盟归自治政府直接领导。1952年,内蒙古成立东部区行政公署,驻乌兰浩特市,兴安盟的建制随之撤销。原兴安盟与呼纳盟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1969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变更,原兴安盟的扎赉特旗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科尔沁右翼中旗随通辽划归吉林省。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原建制,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回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仍属通辽。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建制,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