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出了三大历史任务。
孙中山将西方的人道主义加入到了中国传统的“仁德”之中,对传统的“仁德”观念进行了扬弃式的发展。
他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猛烈批判封建旧道德,认为要革封建道德的命,首先必须打倒孔圣人的权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即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的“三民主义”,并成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革命纲领。它是中国人民与革命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1)论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所谓“民权主义”,就是要使人民享受平等、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所谓“民族主义”,就是要反抗异族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为国家争自由;所谓“民生主义”,就是要实现经济平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发展国家资本,实行博爱,图谋民众之共同幸福。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高扬的战斗旗帜,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
② 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
三民主义的含义和历史意义都有哪些
2019-07-03 15:18:23
文/崔芮淇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1三民主义是什么意思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然而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2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
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中国重大问题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的历史考问,构成了解读两者关系的关键一环。
③ 三民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它从西方借取了民主的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专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④ 三民主义学说的意义是什么
说的主要意义就是促进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还有让人们知道了自己是有权利的,是可以去争取的
⑤ 三民主义历史作用
三民主义的抄核心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⑥ 三民主义提出有什么意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ZG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zg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中国重大问题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的历史考问,构成了解读两者关系的关键一环。
⑦ 三民主义思想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政府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因此,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就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启蒙及倡导“三民主义”的原动力。
⑧ 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
三民主义提出的意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2]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3]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的意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1]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1]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2]
中文名
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清末时期的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变革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无疑对孙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孙中山看到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才激发了其救人民于水火、揽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感,开始了其挽救中华民族的思考与探索。这正如孙中山曾说过的:“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并声明,中国之革命是“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4]
清政府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还与孙中山的思想转变有关。[5]
因此,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就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启蒙及倡导“三民主义”的原动力。
远离祖国好几代,华侨为何归国抗日?不是天经地义,而是有意为之
浩然文史。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孙中山本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后有30余年在海外度过。因此,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6]
发展历程
创立初期
同盟会成立之前的三民主义还处于雏形阶段。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萌芽阶段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1883年7月孙中山自檀香山启程归国,尤其是到了香港以后,孙中山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1886年春夏间,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华南医学堂读书后,便经常发表爱国言论,并以“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等作为宣传口号。1890年1月,孙中山进入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游走于香港、澳门、香山等地之间,发表不满清政府的政治言论,并经常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三人聚会,互抒救国抱负流露了对清政府尤其是洋务派在对外反侵略斗争中的软弱无能表现了强烈不满。[7]
三民主义真正初具雏形,并正式以革命纲领的形式提出则是在兴中会创立之时。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8] 正是由于在此过程中经过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学习,三民主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后来的同盟会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视为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属民权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则被认为是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1]
1905年春,孙中山由美赴欧,先后在巴黎、柏林宣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号召留学生,了解革命组织的团体,加入共有七十余人。七月,孙中山返日,又以兴中会为中心,把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份子联合一致,八月十二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并曾通过总章,发表宣言。
1906年12月2日在东京演讲《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中正式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主张。[9]
《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中华民国的名称,也是同盟会成立时确定的。
不断完善
从同盟会成立至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前的三民主义得到了不断完善,逐步成熟起来。在此期间,中国的革命形式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孙中山先后参与并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6月)、钦廉防城起义(1907年9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和云南河口起义(1908年4月)等数十次反帝反封建的武装起义,并最终迎来了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一举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创立了中华民国并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至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基本实现,孙中山本人也转向了实业救国的道路,积极主张修铁路、兴水利等实现民生主义的工作,并最早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设想,但随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孙中山又被迫开展反袁护国运动。在这个阶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理论”的探索上了,更多的则是付诸于实践,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并日趋成熟完善。[1]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依据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方面均提出了系统、具体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针。
⑨ 三民主义的起源与意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民主思想,同时也是孙中山回个人与革命同志集体智慧答的结晶。三民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是中西优秀文化的凝结,是适合时代要求革命的理论,担当了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指导着中国革命的进步与发展,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历史的时空里永放光彩。
意义:
1、公开提出以武装斗争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明确提出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精神.
2、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后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途与方向.
3、土地纲领也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强烈革命愿望.所以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4、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5、对中国旧民主义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⑩ 践行三民主义的重大意义
三民主义其实是抄孙中山袭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 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