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宝应”的由来
春秋战国 : 宝应此地先属吴,后属越。
秦朝 : 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朝 : 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回三县地,先后答属临淮、广陵郡。
隋初 : 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 : 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 : 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明朝 : 隶高邮州。
清 : 属扬州府。
民国 : 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
县境解放时 : 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建国初期 : 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 : 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 : 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 : 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❷ 宝应在江苏排名
宝应只是县级市,隶属于扬州,在整个江苏扬州也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宝应在整个江苏的排名应该是中等偏下的,下面是一些详细信息:
宝应
宝应始建于秦,古称安宜,隶属名扬海内外的扬州市,与周恩来故乡淮安毗邻,京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设施配套,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宝应土地肥沃,湖荡密布,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县、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荷藕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被国家授予“中国荷藕之乡”称号。
中文名称: 宝应
别名: 安宜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安宜镇等14个乡镇
政府驻地: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叶挺路73号
电话区号: 0514
邮政区码: 225800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中部
面积: 1486.23平方公里
人口: 91.86万人(2007年)
方言: 江淮官话洪巢片扬州小片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八宝亭 纵棹园 荷园等
车牌代码: 苏K
综合实力
宝应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特别是近几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发展了一批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形象产品,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个特色行业。全县拥有省级企业集团14家。宝胜集团是中国制造业500强、江苏省16个重点企业集团之一,跻身于国家大型企业行列。电工电器行业以宝胜集团公司为龙头,以菲达宝开集团、科龙直流电机公司、仁恒实业公司、电器厂、亚宝绝缘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品质量、销售在全国同行业中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燃气具行业以钢瓶为主体,厨具等产品与之配套,全行业年产钢瓶能力达500万只,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瓶生产基地。食品行业以五琼浆系列白酒、荷藕制品、麦芽为主体。永顺泰麦芽年产销4.5万吨,企业综合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纺织行业以江苏银宝集团、金夏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了花、纱、布一条龙生产。玻璃及工艺品行业是宝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销以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 宝应把外向型经济作为工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县有外商投资企业5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美国德州仪器有限公司、意大利比瑞利公司等5家企业已落户宝应,并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此外,扬州美瑞华公司、蓝宝石公司等一批独资合资企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宝应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常年有2.5万人的建筑队伍征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承建的一批高层建筑,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白玉兰奖,成为宝应建筑业的形象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宝应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在诞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的宝应大地上,古代文化的遗存和现代文明的风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京沪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宝应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时空距离。 宝应是个好地方,宝应更是一块理想的投资热土。今年宝应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热情好客的宝应人将进一步凸显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生态优势、产业特色优势,迎来更多的海内外宾朋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宝应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个特色行业,现有工业企业一千多家。宝应“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产销规模已经占据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和全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相当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崛起。江苏宝胜集团跨入全国制造业500强和省十大重点企业集团行列,成为全国电缆行业的“排头兵”。 2006年,全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项目拉动、重点企业带动,加快工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全部工业产值突破253亿元,开票销售140亿元,招商引资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200万美元,目前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6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产品22个,省、市名牌产品18个,著名、知名商标12个。宝胜集团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胜科创公司顺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宝胜电气加快上市步伐。德仪公司利税额在全市外资企业中名列前茅。
农业经济
宝应“金湖银荡”得天独厚,特色农业享有盛名。境内拥有耕地 90万亩,湖荡水面70多万亩,既是全国优质粮棉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又是省内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荷藕之乡”、“水产之乡”。全县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以上,年产量10多万吨,有加工出口企业17家,荷藕的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之冠,经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联合评定,该县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荷藕之乡”。全县三禽(鸡、鸭、鹅)饲养量2500万只,生猪出栏25万头,山羊饲养量20万只。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温室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年水产总量9.1万吨,其中龟、鳖、蟹等特种水产品年产2.5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县林业面积21万亩,林木蓄积量70万立方米,蚕茧产量2500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进一步加工增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荷藕、棉花、水产、畜禽、林木等5大系列的产业化工程,形成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其中1家企业列入省100强,15家列入市60强,产业化工程年产值达30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2006年,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高效农业,种植业良种覆盖率95%,水产混套养殖比例90%,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1%。优质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四水”产业特色更加显现,高效农业发展到20万亩,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成为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新增3万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第三产业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6.8%。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商贸网点,纵棹园、亚细亚广场及其周边区域现代商业圈初具规模,白田路商圈加快建设,人居、文化、购物环境得到提升,现代专业市场、电子信息、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荷园、地热开发、正润生态园、万亩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民营经济
宝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上了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各个服务部门也相应制订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激励创业者,发展有产者,促进了民营经济总量、质态的同步提高。 2006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4850户,新增民营投入72亿元。玻璃工艺品、藕制品、教玩具等民营特色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❸ 宝应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什么命名的县城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专安、射阳三县地,先属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隶高邮州。清属扬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年号命名
❹ 宝应县的历史沿革
秦朝建东阳县,属东海郡。 汉朝此地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版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权唐朝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南宋此地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朝隶高邮州。清朝属扬州府。民国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建国初期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
❺ 宝应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宝应也是如此。宝应人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春节前家家要打扫卫生,人人要理发沐浴。宝应人过春节,是从“三十晚上”开始的。“三十晚上”这天,家家户户要贴上春联,还要把过年五天吃的菜全部烧好(按照传统习俗,过年五天中是不能动刀的)。晚上全家人共饮守岁洒,这顿洒席是最丰盛的。开席之前要燃放鞭炮。
清晨,孩子们未起床,先摸枕头下的“压岁钱”,吃云片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早上起床后,穿上新衣服,点烛焚香,燃簇鞭炮,敬天地。第一顿饭总是吃汤园,祝贺全家诸事圆满。然后出门,逛街,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祝福的话。大年初二,宝应地区有“带女儿”的习俗,即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带回家吃饭、团聚。 初五,接财神,又称“小年”,零时一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鞭炮,迎接“财神爷”进门。过年的几天,宝应城乡街头上十分热闹,有舞狮子、舞龙的,也有踩高跷、打腰鼓、玩荡湖船的,锣鼓响处,人山人海。近年来,春节晚上放焰火的人家又多起来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称“天夕”或“上元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即是“
”的
日。宝应地区过去最流行的是粉红的荷花灯、白色的兔子灯、绿色的蛤蟆灯等。灯会还伴以精彩的文娱节目,有诗:“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隆隆踩高跷。”文化人则另有一番乐趣,这就是猜灯谜,又称“射灯虎”,讲究的是在宫灯、玻璃灯上书写谜面,简单些的则把谜面写在彩笺上用线悬挂起来,供人猜射。月上柳梢,
,猜谜者
,必欲觅得其底而后快。此节始于汉初,盛于隋唐,灯俗历朝不衰,沿袭至今。近年来,传统的纸扎花灯已逐步滞销,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塑料花灯。这一天,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
称帝后忌其音同“袁消”,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元宵”一律改称“
”。宝应地区灯节有六天,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即正月十三上灯,晚上吃
,表示合家团圆,十八落灯,晚上吃面条,意为顺顺畅畅。过去,姑娘出嫁尚未生育的,娘家要给婆家送“麒麟灯”或“莲子灯”,祝姑娘“早生贵子”。昔日宝应地区流行过这样一首戴起花来爱煞人。我问小姑娘到哪里去?辕门桥上去看灯。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奶奶八十岁,又娶媳妇又圆房,又添孙子一大床。”这是过去的老话了,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当然不能再祝愿生“一大床”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又称端阳。端午节这天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殉国的日子。虽有历史考证者认为端午节起源早于屈原年代,但后人仍把这个节日与纪念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是战国时代楚国人,起初很得楚怀王信任,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来,屈原遭到对外屈辱求荣、对内
的上官大夫等反动贵族的打击陷害,使楚怀王疏远了他。顷襄王继位后更为
,听信奸邪,竟把屈原免职,放逐到穷乡僻野,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公元前 278年秦兵攻破楚国的京都
时,62 岁的屈原已经被流放22年,目睹国破家亡、
,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湖南的汨罗江。相传
后,荆楚百姓怕
吞食屈原尸体,便鸣锣击鼓驱赶
,驾龙舟于汨罗江上四处打涝屈原尸体,并制成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此,端午节划龙舟、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便相沿成习。唐代以后,端午节又与
联系起来。传说,“唐玄宗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问之,自称名
,生前曾应
未中,死后托梦决心消灭天下
。玄宗醒后,命画工
绘成图像。”旧俗端午节多悬挂
之像,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唐宋以来,民间又有悬挂菖蒲、艾的习俗,以为艾是马鞭,菖蒲、艾本为药草,挂在室内确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宝应地处水乡,盛产菖蒲、艾,每到端午佳节,插挂、放置菖蒲、艾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
。宝应一带,端午节期间,还有用五彩丝线结成“百索” (又名“百岁索”)系扎在小孩手腕上、结成小网兜内装煮熟的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的习俗。老人们认为,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饰物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❻ 宝应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宝应民风民俗
宝应境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始名“东阳”,后称“安宜”,“平安”。唐上元三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更名为“宝应”,沿用至今。
宝应县地处江苏腹部,扬州市北缘。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观北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境内物产丰富,尤产荷藕,素有荷藕之乡的美誉。历史上人才辈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丹青大师陶成,撰《山带阁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才子朱曰藩等。这里的水土养育着一代代宝应人,也孕育了此地的风土人情。
【生活习俗】。
衣着:清末,男子一般上着对襟服,下穿大腰裤。色调以蓝灰黑白为主。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大襟长衫。商人,塾师,绅士等外着大襟长褂,大腰裤。青少年女子常在褂边袖口镶嵌花边。婴儿多着“和尚领”(系带而不口钮)衣衫。开裆连脚蹬裤子,胸前围兜兜。腰际及臀部围包被。民国时期,职员,教员,学生和商人中的一些男子穿中山装,少数着西装。女子时兴旗袍,除老年人外,很少穿折腰裤。贫苦劳动人民的服装大多如旧。
建国后,服装款式有较大变化。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期,男子普遍穿蓝色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女子亦穿列宁装,灰色春秋衫。“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穿黄色军装以为时髦。七十年代后,服装款式不断翻新,尤以青年及妇女服装式样为最。男子着西装,夹克衫,T恤,香港衫,运动衫,滑雪衫,羽绒服,牛仔服,喇叭裤等。女子穿春秋衫,卡曲衫,蝙蝠衫,滑雪衫,羽绒服,连衣裙,百褶裙等。儿童穿娃娃衫,海军衫,背带裙,牛仔裤。衣料从土棉布到咔叽,毛涤,全毛,皮革等。色彩时有变化。当代服饰更是日新月异,步行街,商业广场里的服装品牌比比皆是,色彩斑斓,满足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的需求。
饮食:境内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大卖,面粉,糯米及其他谷物。民国期间,生活水平中等以上的家庭一日三餐,两粥一饭。夏秋之交还掺以面食(面条,面疙瘩,干面饼,饺子等)。每到农历年底,很多人家蒸干糕,炒炒米,做糟面饼,黏食饼,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和岁末年初的早餐。贫苦人家则三餐不周,多吃粗粮,夏季吃大卖粥,饭,连麸倒的“水糊子”,或吃面疙瘩。冬腊月,改吃两餐,早上胡萝卜粥,晚上慈姑烂菜饭。水荡地区则以煮藕饭,藕粥为主。建国后,生活日益改善,改为一日三餐。
副食:主要副食有青菜,菠菜,慈姑,茄子,豇豆,冬瓜,芋头,水芹,藕,鱼,虾,猪肉,鸡,鸭,鹅,禽蛋及豆制品。解放前,城区市民日常菜一般有荤有素,一干一汤,荤素搭配。亲朋上门冷盘热炒,较为丰盛。六七十年代,农村过节,办喜宴多为“八大碗”荤素皆有。八十年代以后,喜庆节日,宴席多为六碗四盘,或四冷四热六大菜,甚至有八冷八热六大菜。如有嘉宾贵客,还要办蜜饯捶藕,妃色水虾,白炖鳜鱼,清蒸甲鱼菊香肥蟹,八宝童鸡,卤汁野鸭等维扬菜肴。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宴席炒,烧,煨,炖,蒸俱全。
饮料:茶酒为境内主要饮料。解放后城乡居民历来用绿茶,白酒招待宾客。八十年代以后,啤酒,葡萄酒,汽酒及其他果酒等饮料已经成为酒席必备,视饮者不同爱好所需。纯白藕粉,藕粉晶等地方特产为县内普通馈赠饮料。桂圆精,麦乳精,蜂皇浆,全脂奶粉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八十年代末。咖啡在部分青年人中流行,引之以为高雅。现在各式茶餐厅,咖啡厅已经是最普通的风景了。奶茶,奶昔,果汁,牛奶,酸奶等各种饮料在小吃店,冷饮店,快餐店,超市都可以买到。
【 岁时习俗】。
过年:正月初一。亦称大年初一。古人教正旦,元旦,元日。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为春节。凌晨,点烛焚香,鸣放鞭炮,烧黄元,用三碗汤圆,锅巴元宝插松枝,敬奉神灵,以示迎新。俗称接天地。全家人穿戴一新,吃云片糕,糖果等。早餐吃元宵或饺子(意即团圆,顺心),然后亲友互相串门贺喜,俗称拜年。拜年的客人上门,各家皆用糖果,大糕,花生,瓜子和烟茶招待。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
元宵节: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上灯),十八日结束(落灯),十五日是高潮,也称元宵节。上灯日起,家家张灯结彩,猜谜,放烟花,悬挂彩灯,有兔子灯,蛤蟆灯,荷花灯,鲤鱼灯,走马灯,荷藕灯,西瓜灯等。民间有十三,十五日晚上吃圆子,是把日晚上吃面的习俗。俚语谓“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二月二:二月初二,天气渐暖,春意萌动,即将开始新春,出嫁的女儿单身或带子女会娘家小憩,俗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此习俗农村尚流行。
清明节:冬至过后106天。是时春和日丽,人们结伴而行,去郊游野外踏青,放风筝,编柳圈。民间有门前插柳,扫墓祭祖之俗。建国后,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组织集体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的业绩。
立夏:公历五月五日前后,民间有给小孩披单衣的习俗,谓“穿单衣”,意即夏天开始了。此外还有称体重,吃青蚕豆,咸鸭蛋等习俗。蚕豆穿成串,鸭蛋用彩线织成的网兜挂于脖间。是日人们不午休,不坐门槛,表示永不疲倦,此习俗至今尚存。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有裹粽子,撒雄黄酒,驱五度,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是日门前挂菖蒲,艾草,堂屋或门上贴钟馗画像。中午饮雄黄酒,食红萝卜,炒蔊菜,虾子等红色菜肴。小孩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脖子上挂“龙虎符”或彩线结的鸭蛋网,脚上穿虎头鞋,手足腕系上彩色丝线结的“百索”,以示辟邪驱毒,长命百岁。今除赛龙舟外,其余习俗尚存。
腊八:腊月初八。一般人家用糯米,红豆,黄豆,青菜等八样食品煮粥,俗称“腊八粥”。相传吃了腊八粥,得神佛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今虽以示淡化,但吃腊八粥的习俗尚存。
送灶:腊月二十四日。民间有“送灶”的习俗。古代官宦人家为二十三日送灶,民家为二十四日,俗称“官三民四”。是日晚。人们用灶糖,灶饭供灶神,点香烛,鸣鞭炮,焚纸钱,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日家家大扫除,俗称“掸尘”。今“掸尘”之俗尚在,余俗不存。
除夕:腊月最后一晚,俗称“三十晚上”。家家贴春联,焚香点烛,拜祭祖宗,合家吃“团圆饭”,饮“守岁酒”。今年来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除夕夜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至深夜零时,家家鞭炮齐鸣,辞旧迎新。近年来,鞭炮烟花的燃放有所限制。
❼ 宝应的历史
宝应始建于秦,古称安宜,隶属名扬海内外的扬州市,与周恩来故乡回淮安毗邻,京答杭运河穿邑而过,风光宜人,设施配套,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宝应土地肥沃,湖荡密布,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县、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荷藕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被国家授予“中国荷藕之乡”称号。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和谐推进,是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宝应县面积1461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91.99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安宜镇,邮编:225800。代码:321023。区号:0514。拼音:Baoying
❽ 江苏宝应县的历史由来
秦汉建县,始分东阳、射阳、平安,后迭经动乱,南齐时并称安宜县,沿用至唐。“唐上元三年有一尼姑真如在境内获“八宝”,献给了皇室。时逢“安史之乱”平息后,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于是将土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同时又将安宜县改称为宝应县。
宝应县,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扬州市北缘,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介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之间。
宝应县东与建湖县、兴化市、盐城市盐都区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区相连;北与淮安市淮安区毗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017年,宝应县人口89.49万人,总面积为1467平方千米。
(8)江苏宝应县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置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隶高邮州。清属扬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❾ 宝应有哪些风景名胜
宝应旅游胜地:
宝应湖:宝应湖位于盐城金湖公路西不员处,属浅水、封专闭型湖泊。
扬州八宝亭:扬属州八宝亭 八宝亭历经沧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
苏中公学纪念园 :苏中公学纪念园位于宝应县曹甸镇金吾庄。
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1997年,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被命名为首批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❿ 宝应地区的风俗习惯
1、淮剧
在所有的江苏地方剧种中,是演出区域最大、观众面最广的剧种,在江苏省的十三个省辖市中,就有盐城、淮安、泰州、扬州及镇江、苏锡常的部分地区都属于淮剧的演出范围,省外扩及安徽东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区,总人口达到2500万左右。
2、春节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
3、清明节
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
4、观音山香会
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5、重阳节
扬州人爱在重阳节登高祛邪。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观音堂或文峰塔等高处,欣赏秋景,不出门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阳糕象征登高。旧时每逢重阳节,作坊老板都要办酒请工人,席间每人最少两只螃蟹。工人们吃了重阳酒,更加劲地做工。旧有“吃了重阳酒,日夜不停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