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秦淮灯彩的发展历史

秦淮灯彩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2 12:28:51

❶ 灯会的历史沿革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汉晋时,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
隋以来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唐朝魏征的《隋书》中对南京张灯结彩的习俗有了详细描述。
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明皇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南京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据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载,南宋都城临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馆,在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如此数年,渐成气候,遂形成了灯市。灯市一般在元宵节前数天开始。为了使灯市热闹起来,京尹每年都派人到灯市上巡视,根据各家商铺所悬挂的花灯数量,配给一定的蜡烛、灯油及费用。到了正月十五,京尹会亲自前往灯市,其随行者会携带一只装满了纸币的口袋,给灯市上的游动小贩发红包,以感谢他们对灯市繁荣所做的贡献,谓之“买市”。
为了保证赏灯百姓的安全,地方官员在安保方面也是下足了工夫。每年的灯会期间,坊间的繁华热闹地带,都点有巨烛或松柴作为路灯,有兵卒站在一旁维持秩序。路灯旁边还会押着几个罪犯示众,身上写明此人犯罪的缘由。如偷抢妇女头上的钗环首饰,或者举止不端,趁着人多,在妇女身边挨挨搪搪地耍流氓。其实这些人之前就已犯罪被关押于狱中,将之拿出来顶缸示众,目的是警戒作奸犯科者,尽可能地将罪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鳌山的规模,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明确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中,李逵闹东京的背景描写,或许就是取材于这些现实生活情节。
皇帝赏灯的时候,京尹会让一批经过挑选,衣着干净、食品卫生的小商贩,或者唱歌动听、舞姿曼妙的艺人,在宣德门外等候。皇帝会宣召这些人到楼上表演,妃嫔内人也纷纷购买商贩制作的零食。由于不了解价格,她们的所费往往要比常人高出数倍,甚至有商贩因此而一夜暴富。
除此之外,临安的一些大户人家,也在家中的花园水榭中布置各式花灯,并且开门任人游览,还备以酒菜款待,以显示自己的家势昌盛。而那些居于幽坊静巷的小户人家,也在门前挂设数盏五色琉璃泡灯应节,远远看去,恍若仙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将京师南京的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发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以吸引民众参加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明朝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故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相比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灯会,明朝的北京灯会,则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会云集北京,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别大的商人,轻易不敢问津。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载有一事:明朝年间的元夕灯节,京城有工匠用糯汁烧成琉璃瓶,然后制成花灯,可以贮水养鱼,旁边映衬着烛光,透明可爱。黄岩人王古直花费重金买了一盏在家,爱不释手,终日耍玩。有天一不小心,他将琉璃瓶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悲叹道:“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明代花灯的精巧程度、价值几何,此说也可作为旁证。

❷ 苏派色彩的历史发展

舒脉的历史发展shamed hock还是用白色,后面有红色带有轻视再用蓝色,这是他的历史发展。

❸ 国历史上哪一个皇帝把"秦淮灯会"办成了时间最长的灯会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尽管隋朝以后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毕竟开始蔚然成风了。
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索性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❹ 灯彩的历史典故

灯彩泛指戏曲演出中区别于一般传统砌末的早期灯光、布景。又称“灯彩砌末” 或“彩砌”、“彩头”。注重灯彩的戏曲演出,称为“灯彩戏”或“彩戏”、“灯戏”。常以这类戏为号召的戏班,称为“彩头班”。灯彩戏大都情节离奇,有神怪出没,用彩绘的景片和灯具作种种点缀、渲染,借以吸引观众。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渐为写实布景、机关布景所代替。
灯彩是明代末年地主家班的产物,最早见诸记载的灯彩戏是刘晖吉女戏《唐明皇游月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此记述颇详。剧中布置了一堂月宫布景。月宫是个圆形装置,以轻纱为幔,“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月宫四周用羊角灯(以羊角熬制的薄片作灯罩,又称“明角灯”)表现五色云气。这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故张岱称赞班主刘晖吉是“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清代乾隆末年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所记的盐商的“内班行头”中,有“点三层牌楼,二十四灯”,也是一种特制的灯彩。用灯彩砌末最多的是清代宫廷的各种承应大戏,而即配有制动器械,可以升降开合。如演《地涌金莲》,有大金莲花五朵从“地井”(戏台的地下室)中升起,至台上放开花瓣,内坐大佛五尊(曹心泉《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宫廷的砌末艺人还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趋重写实。如光绪九年(1883)进宫的张七“制砌末多参西法,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必求逼真”(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民间商业剧场盛行灯彩戏是在清末。较早的有梅巧玲的四喜班,排演了《目连救母》、《甲子图》、《贵寿图》、《盘丝洞》、《乘龙会》等一批灯彩戏。其后杨隆寿创立小荣椿、天仙两科班时,以重金聘请张七,为之“制砌末千余件”(《燕都名伶传》)。这种演出风气,从北京传布到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灯彩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戏曲演出的视觉形象,故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搬演灯彩戏的班子,大都不注重演出的思想内容和表演艺术,只可炫奇一时,终无艺术生命力。李慈铭在光绪七年(1881)的《日记》中就曾批评四喜班演的《贵寿图》“灯彩绚烂而色目不佳,科爨俱恶”。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谈到,天津有个彩头班叫太庆恒,“最以砌末耀世”,“惟班中唱做无人,未久旋废。由是知戏以人重,不贵物也”。这些话,正好总结了灯彩戏之所以没落的历史教训。

❺ 秦淮河流域的灯彩家喻户晓,为何它被称为了不起的传承

秦淮灯彩传承人守护了三十三届秦淮灯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鼎沸的人声、明亮的彩灯以及人山人海是历年秦淮灯会的盛景。“南京人都说,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有过好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说道。

一盏灯,六十二道工序,镌刻了他的时光,从二十多岁至五十七岁,顾业亮与秦淮灯会共成长。他笑说:“我是秦淮灯会见证者。”

秦淮灯会源于南朝。论及秦淮灯彩,从东吴至今,秦淮灯彩已跨过千年时光、光彩不息。追溯秦淮灯会的起源,便在南朝时期已有雏形,其盛况为全国之冠,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灯会。自明代开始,秦淮河畔灯火之盛天下双无,仅秦淮灯彩的品种就逐渐地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

顾业亮告诉记者:“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中就描绘了灯会的盛景,早在明代南京秦淮灯会便是一绝。”秦淮灯彩长盛不衰!顾业亮说道:“为什么秦淮灯会能传承1000多年,并且能够走出国门?这是因为南京有适合灯会生长的环境。”明代时期南京灯会的中心区域位于评事街,后逐渐向具有浓厚市井气息的夫子庙转移。灯彩也逐渐与南京民俗有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南京人春节要到夫子庙走走。买一盏荷花灯,象征着和谐,买一盏兔子灯,象征扬眉吐气;买个狮子灯,寓意恭喜发财。”顾业亮说,“老南京的风俗有新人结婚了,长辈送开花结子灯给媳妇,女儿送花篮给长辈的习俗。”

同时,秦淮灯彩的特点是接地气,比起其他那些大体型种类的灯彩,秦淮灯彩更轻便易携带,也更平民化。“南京人到夫子庙看灯会,不仅仅是看,还要带一盏荷花灯回家玩。”顾业亮说道,“它能传承,第一有适合秦淮灯彩生长的土壤,第二有它的影响力,第三有鲜明的地域性。”

中国的花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从纸扎的发展到铁丝扎的,造型更加牢固美观;从烛光的发展到LED电子灯,灯光效果更强。花灯在春节的作用可大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非常喜庆。

花灯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我们来说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任重道远

❻ 彩灯的发展历史从哪开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动植物和矿物的油蜡来作采光专的灯。《周礼、司恒氏》载“属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表述:“兰膏明烛华铜错”。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这之后,各地花灯活动尤为盛行。

❼ 灯谜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汉族民间十分流行。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汉族民间谜语。中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在灯谜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时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时代,而所有文化的发生都源自于人类的问题意识。

汉族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民间谜语属于事物谜。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民间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灯谜的谜底范围更广,从字谜、成语、诗词、各种用语,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谜。民间谜语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

称作儿童谜语。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文学特征也比较强,因而猜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因而对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❽ 秦淮花灯有什么特色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灯会所燃的灯叫“灯彩”,也叫“花灯”,是我国聪慧的劳动人民为了增加喜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制作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多用竹、木、藤、绸、布、麦秸和金属等材料精心制成,取材方便,技艺精妙。

灯彩艺术是一门多艺术的集锦,与纸扎、装裱、雕刻、剪纸、皮影、绘画、书法、刺绣、编织、建筑等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一门综合的艺术。

秦淮花灯的品种繁多,主要有宫灯、球灯、花灯、动物灯、转灯等,融南北灯彩特色于一体,具有“做工精细、色彩艳丽、造型逼真、动感合一”的特点,被称为“花灯的名品”。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如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宫殿内外,以及夫子庙、三山街、笪桥、评事街、上新河等文化商贸繁华地带。

秦淮灯会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明代初期以来,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初期,南京城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

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自明代开始,秦淮河畔灯火之盛天下所无,而仅秦淮灯彩的品种逐渐地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即使在端午节等其他一些节庆,张灯结彩景象也高潮迭现。

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他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10夜。

从正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七才落灯,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那时,秦淮人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1372年的元宵节,朱元璋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当时的场面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1409年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

1412年,他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

据明代国史《皇明通纪》记载:

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这种灯会规模宏大,以数百千种几万盏灯彩叠成山形,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

❾ 何克明灯彩发展历史

何克明自幼受古老灯彩的熏陶,13岁便开始了扎制灯彩的艺术生涯。他经常流连徜徉回于灯市之中,细答心揣摩,博采南北灯彩之精华,无师自通,又擅别出心裁,逐渐突破流行的灯彩形制,吸收西洋雕塑艺术,以动物造型作为骨架结构,用铅丝缠绕皱纸代替传统的竹蔑,使扎制的灯彩骨骼结构准确,细致精湛,造型生动,姿态传神。在选材上以民间群众十分喜爱、充满灵性和吉祥象征的动物作为灯彩创作题材,其作品包含民间故事的内涵,凝聚着中华悠久、丰富而醇厚的文化底蕴

❿ 童眼里的秦淮灯彩作文

“正月正,闹花灯。”大年初六,我和爸爸妈妈到中华门城堡看花灯。以前都是去夫子庙观灯,今年中华门成了我们看灯的好去处。
夜幕徐徐降临,高大雄伟的中华门城堡在彩灯映衬下显得流光溢彩、喜气洋洋。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被整修一新,到处五光十色。
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组灯——“青奥之光”。它由7个巨型灯柱组成,中间的主灯柱托起一个闪闪发光的“地球”,表达出南京人民期盼青奥会的热切心情。瞧,这边的组灯展现了运动员比赛的情景。他们有的跑步,有的游泳,有的射箭,还有的打排球,个个栩栩如生。看,那边的组灯表现自行车运动员勇攀高峰。望着这些璀璨夺目的彩灯,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沿着城墙,我们向前走去,一路上,五彩缤纷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活灵活现的各式龙灯,玲珑剔透的恭喜发财灯,憨态可掬的娃娃抖嗡灯……最有意思的是象棋灯,你看那一个个巨大的帅、将、车、马、卒和象征它们的卡通人偶相伴,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魅力香江”、“魅力台湾”、“东方蒙特卡罗”,这些体现香港、台湾和澳门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充分展现了祖国美丽的风光。当然,异域风情也是少不了的:樱花盛开的富士山下,身穿和服的日本少女载歌载舞;披红挂彩的美国唐人街上,华人舞龙舞狮,喜迎新春;高大的鱼尾狮塑像口中喷水,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繁华的新加坡……
秦淮灯彩甲天下,红红火火的彩灯照亮了天空,也温暖着我的心。我站在东水关公园,眼前的白鹭洲灯火通明,好似童话世界。几束耀眼的礼花腾空而起,四散绽放,宁静的夜晚宛如一幅安宁祥和的盛世画卷。

阅读全文

与秦淮灯彩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