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太平发展历史资料

中国太平发展历史资料

发布时间:2021-03-02 12:02:21

A. 中国太平和太平洋有什么区别

这是二家保险公司,在国内太平洋的名气比较响一点,大家也都会把太平误认为太平洋。中国太平是国有企业,中国太平洋是合资企业。

太平是1929年就成立的民族品牌保险公司,由于政策性的原因移师海外发展,在2001年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才回国开始复业,所以时间比较短,名气不是特别响,同时在2013年成为了财政部出资的四大副部级央企保险公司之一。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太平人寿”)拥有85年品牌历史,1929年始创于上海,1956年移师海外专营寿险业务,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企业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时间最长和品牌历史最悠久的中资寿险公司之一。

中国太平经营区域涉及中国内地、港澳、北美、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涵盖寿险、财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互联网保险、资产管理、证券经纪、金融租赁、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业务种类齐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保险服务。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是国内领先的“A+H”股上市综合性保险集团。旗下拥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在线服务、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子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

(1)中国太平发展历史资料扩展阅读:

中国太平将会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企业是产业升级的龙头,中央企业要引领中国企业在原有产业层次上争取上一个台阶。中国太平升格为副部级央企后,将秉承“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理念,围绕在中央的领导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行业标杆,帮助行业稳定发展。

B. 中国太平的发展历程

太平人寿——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
太平人寿,始创于1929年。一家拥有八十年历史的寿险公司。在其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中,见证了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公司自2001年国内复业至今的八年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亮点频现。
亮点1:稳定的股东结构,持续的资本注入,太平人寿发展力量更强大;
亮点2: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跃居亚洲寿险公司第九位;
亮点3:实现连续四年盈利,太平人寿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能力;
亮点4: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客户带去更多效益;
亮点5:坚持“三高团队”建设,引领国内寿险业专业经营先潮;
亮点6:坚持专业经营,太平人寿个人业务构建起体系运作的“八大体系”;
亮点7:一流的服务支援体系,保障公司高效进行专业经营;
亮点8:勇担企业公民和社会大众保险服务商的责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承揽国际国内各项重要活动。
金城银行创办太平保险,开风气之先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险公司创立于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保险业正处在有史以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有感于“海通以来,我国的财产保险与生命保险为外商所垄断,金钱外溢与年俱增,不独有损利权,漏卮难塞,其影响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尤为严重”(沈雷春: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集资创办保险公司,力图与洋保险相抗衡。据资料记载,1919年至1935年间,国人共开设保险公司30余家。
在此期间,中国保险业还出现了一个新形势,就是银行业投资办保险蔚然成风。银行与保险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所经营的贷款业务,贷款户的货物或不动产抵押都必须投保以资保证。在保险业方兴未艾之时,银行家看到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因此纷纷起而经营。从1926年以后的10年间,由私营银行和官办银行投资设立的保险公司共有12家。《中国保险史》对此评论道:“中国从1926年到1936年期间,由于金融业以其雄厚的资金投入保险业,改善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注意培养专业人才,拓展险种,发展经纪人,并利用银行贷款关系,争取工商业的保险业务。民族保险业有了迅速发展,与1914年相比,公司家数增加两倍多,资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现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继1926年东莱银行设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之后,私营的金城银行于1929年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设址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楼。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太平保险公司以太极图形为商标,取“生生不息”之意,并打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口号。
公司于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开业。公司以经营水险、火险、船壳保险、汽车保险等为主,并酌量办理“玻璃”、“邮包”、“行动”、“茧纱”等险种。“创办初期,虽值百业不振,然历年决算颇具效益,且业务亦日在进展之中”(金城银行档案)。但毕竟由于资本额不够雄厚,遇有大额业务便无力承做,或只得分与他人,影响收益。1933年,金城银行拟将太平扩大经营,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险业的银行也正跃跃欲试,于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等四家银行加入太平,资本额扩大为500万元(实收300万元)。一时声势浩大,金融界为之瞩目。7月,公司改组完成,黄奕住任董事长,周作民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聘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同时,将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两字删去,改称太平保险公司,并添办人寿、意外等保险。
太平保险从此步入大型华商保险公司的行列
接收安平丰盛天一,集团化经营蔚为大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市场上保险公司的生生灭灭、分化重组乃是寻常之事。从1934年起的三年间,太平保险公司陆续收购了几家华商保险公司,开始向集团化的方向迈进。
1934年初,丰盛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拟将大部分股份售与太平,改组公司,与太平合作营业。太平对合办并不感兴趣,但考虑到该公司的牌号已有多年历史,若将其全盘接办,作为子公司继续营业,“则所有业务上衡量操纵、选择迎拒之便利既可继续存在,且可以丰盛公司之名义,多一招揽生意之机会,增厚进展之力量,相辅而行”(太平档案)。经谈判,太平最终以一万元的价格收买了丰盛。
1935年5月,东莱银行加入成为太平保险的第六个股东。同时,东莱银行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经营上发生困难,亦由太平接收合并。
1936年,中国垦业银行投资开办的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因无人管理,也以低微的价格转让给太平接办。
上述三家公司对外仍保留原来的牌号,各地的分支机构及代理处仍继续营业。为了加强领导和管理,1935年设立了太平安平丰盛总经理处,次年改为太平安平丰盛天一总经理处,统辖四公司的一应事宜。总经理处设在太平保险总公司内,太平保险公司总协理兼任“太安丰天总经理处”总协理。这样,太平只须用一套管理人员来处理四个公司的业务,这种欧美托拉斯性质的管理形式,在当时中外保险公司中尚属独树一帜,为业界所瞩目。
成为集团公司后,太平不但资金实力大增,而且业务联系更为广泛,所有六家股东银行及四行储蓄会的各地分支行、会,均由总公司与之订立契约,委托为公司业务代理人,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六行一会的所有放款与押汇全部交由太平保险集团承保,于是业务大振。
太平保险除在上海设总公司外,在京、汉、津、哈、鲁、粤等六大区域的大中城市广设分支公司或代理处,最鼎盛的时候,全国代理网点总数达900余处,还在香港、新加坡、西贡、雅加达、马尼拉等地设立了分支公司。不数年间,太平成为全国最大的华商保险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险公司大多资本数额较小,承保能力和限额也受到相应限制。为了增强对巨额业务的承保力量,一些华商公司开始走向联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华安、永宁、永安、先施、海上、联保、通易、宁绍、华兴等10家公司发起设立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并被国民政府特许为经营分保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其营业性质以便利各家之分保为重点。1936年,通易公司倒闭,华商联合保险公司资金受严重影响,当年亏损2万元,公司面临解散的危险。经过数度接洽,太平保险集团出面继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担认26000元,安平担认25000元。并据此修改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额,由太平出任常务董事兼董事长,主持该公司事务,安平任董事。并与瑞士再保险公司订立了分保契约。同年,太平保险又与伦敦市场的劳合社、世纪、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险集团订立了互惠分保合约。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险领域占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建太平人寿,产寿险分业经营
太平在创立之初,定名为“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资扩股,股东由一变五,资本由100万而至500万。不仅如此,还将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备添办人寿保险业务。
鉴于寿险业务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会决定人寿保险部之会计独立,并从公司资本中特拨国币100万元,备作举办寿险业务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专人开始筹备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寿保险部正式成立,并自即日起开始对外营业,到年底,有效保额已达170万元,自后逐年增加,营业范围亦逐渐扩展至全国。1936年8月,太平保险收购中国天一保险,天一寿险部的全部寿险契约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险寿险部改组为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时,太平的寿险有效保额已达国币700万元。
1937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险业法及保险业法施行法,规定同一保险业不得兼营损失保险与人身保险,在保险业法施行前兼营者,应于保险业法施行后两年内依法改组。划出寿险部,设立单独的人寿保险公司乃提上议事日程。
太平的寿险部从一开始就自成机构,业务及会计独立,不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混合,因此改组手续较为简便。经过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东——交通、金城、大陆、中南、国华、东莱等六大银行——另行认缴股本100万元国币。然后热热闹闹地召开了创立大会,选定周作民为董事长,丁雪农、王伯衡为常务董事,许汉卿等7人为董事,周继云等5人为监察人,并呈请登记。
1938年8月10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组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的全部资产负债以及契约上之权利义务,俱由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为总经理,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
从1929年11月太平保险创立到1938年底分设太平人寿,整整9年。这9年中,1933年增资扩股、1935年开始集团化经营、1938年创设太平人寿,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阶,其发展壮大之迅猛,实为当时所罕见。
组织太平分保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奋争
1937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日本占领上海后,并未立即与英美等国形成公开对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为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上海租界,昔日操纵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法等国的保险公司,被勒令停业,其外籍人员被关进集中营。
由于外商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中国保险市场,加之华商保险公司资金短少,实力微薄,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问题一直都依赖外商保险公司解决,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险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商保险公司对英美等国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断。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乃自谋出路,组建华商分保集团。
1942年2月,太平保险公司联合宝隆、大业等保险公司组成太平分保集团,到7月,成员公司扩大至19家。几年内,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相继组建了大上海、久联、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等分保集团,加上太平分保集团,共计6个,参加公司达80家。在这6家中,太平颇有些与众不同。太平档案对此有如下记载:“讲到太平分保集团的特点,就是一切集团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负责处理,不受其他会员公司的支配与节制,与久联集团由参加公司另组办事处及大上海集团之另组一公司专司其事者有显著区别。还有太平与国内外同业订立溢额合约分保多以互惠为原则,惟因此而获得的分入合约分保,均由太平独家接受,并不能分与集团会员公司。因为一则它们资力薄弱,不愿负额外的责任;二则国外无分支机构,遇有赔款,无法按原币摊付。”
华商保险公司组建分保集团,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危险分散问题,并为华商保险业逐步自主经营打下了基础。
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通货恶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据统计,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价骤涨1.051亿倍。中国保险业遭到严重摧残,一大批保险机构坐吃山空,负债度日,连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也陷于难以支撑的困境。华商联合分保集团发出感叹:“金圆券发行未久,遽尔贬值,嗣后是否有保持稳定之可能,无人敢逆料,倘法币末期之困难情势重演于今日,则恐我保险业将濒于危殆。”保户对金圆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以外币保额投保和计算赔款。于是,国营的和其他一些尚有余力的保险公司,改以银元、美金和港币承保。太平分保集团也曾于1948年7月1日组织了包括22家成员公司的外币业务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勉力支撑,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公私合营,天下一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据上海市军管会发布的训令,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64家华商保险公司和42家外商保险公司获准恢复营业。
此后十余年间,人民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太平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为缓解华商保险公司的分保问题,在军管会的领导和中国保险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联合组成民联分保交换处,太平保险公司协理丁雪农被公推为主任委员,民联的办事机构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内。
民联分保交换处是解放后上海工商业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联营机构,它的创办,改变了华商保险公司依赖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华商保险业的信心,同时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导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同时,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联系,表示愿意合并。经过紧张筹备,这28家私营保险公司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金,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由15家公司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隆、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国平安。公司资本总额定为人民币10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参加合并的公司以其净资产作为投资,总额定为45亿元,其余55亿元悉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合并协议于1951年10月22日正式签定,11月1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太平保险公司设立19人组成的董事会,并设立监察7人。经董事会推选确认,周作民等7人为常务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长,谢寿天任副董事长,林震峰为总经理,李祖模、金瑞麒为副总经理。
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营保险公司组成,资本总额60亿元人民币,公司于1952年1月1日宣告开业。
1953年4月,作为国家保险公司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考虑太平、新丰两公司进一步合并的计划,打算通过两公司的合并,逐步做到国内保险业务由国家专营,而以合并后的合营公司加强其国外机构,进一步发展国外保险业务。1955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洪流中,全保险行业的公私合营终于由设想变为现实。195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关于公私合营太平、新丰保险公司合并的方案》,建议:两公司合并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保险公司,加强对国外业务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其助手作用,分担起促进国际贸易、吸收外汇资金的光荣任务。考虑到太平保险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而新丰保险公司没有海外机构,因此建议合并后的新机构定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两公司董监事会在上海分别举行,会议就两公司合并、总部迁往北京、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等一应事宜作出决议。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丰两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联合启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两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并将合并后机构迁移北京办公,两公司原在上海机构同时撤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时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该两公司在上海地区签发的保险单尚未满期的保险责任”。新的太平保险总公司设址于北京阜成门外天宁寺路。
太平、新丰两保险公司的合并、迁京、停办国内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国保险市场从此进入国家专营的时代。
根据两公司最后一次董监事会议的决议,新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的任务是:加强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国外业务,继续为侨胞服务和替国家积累外汇资金。太平保险公司自此移师海外,致力于拓展国际保险市场。
这一去就是45年。
国内复业,圆了几代人的梦
从1956年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几度风云变幻,太平保险在海外也是筚路蓝缕,几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闯出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认同。
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于是成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两支劲旅。
转眼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一步步逼近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势在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务院和中国保监会提出了回国创业的请求,同时对旗下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在香港,将太平保险与民安保险公司、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合并,以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在新加坡,将太平保险与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合并,以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与太平人寿合并,以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的名义对外营业。
2001年5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保险业务。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太平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20日宣布开业,总部设在深圳。此时的太平保险公司已经过股权改造,由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亦于11月30日开业,总部设于太平保险的发源地上海。
海外拓业近半个世纪,一朝荣归故里,太平保险开始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复业后第一年,太平保险在深圳、北京、广东、上海等四地开设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气在天津、大连、四川、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8省市开设了分公司;2004年,开设湖南、青岛、重庆分公司;2005年,设立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险已设立19家分公司,作为全国性保险公司的机构网络布局基本形成。

C. 太平人寿保险发展史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门户被打开,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开始研究西方先进思想,希望从西方资本主义那里寻找到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先进的保险思想也传入中国,为创建中国的保险业,作了理论准备。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和陈炽等人,先后在其著作中阐述了有关保险的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魏源和洪仁玕。魏源在其所著《海国图志》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保险理论、实务及发展情况,是介绍西方近代保险的第一人。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编》中,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开办保险事业的主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激励着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清同治四年五月初一(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至19世纪70、80年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资本主义近代保险随之输入中国,为其对华的经济侵略服务,进而垄断中国保险市场。但这也对民族保险业的诞生,起了一定的催生作用。中国人自办保险是适应发展的需要,也是抵制外商保险公司控制的重要举措。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私人资本兴办工商企业,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的兴起,必然产生对民族保险业的需求。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推动下,民族保险业得以有所发展。

D.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作为《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公司以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专业领先的竞争优势及世界知名的品牌赢得了社会最广泛客户的信赖,始终占据国内保险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被誉为中国保险业的“中流砥柱”。

历史悠久的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是国内最早经营保险业务的企业之一,肩负中国寿险业探索者和开拓者的重任,走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深谙国内寿险市场经营之道。在长期为国内市场和客户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展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大型保险企业。

·2007年1月9日,公司回归国内A股上市,自此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

·2003年12月17和18日,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上市,并创造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2003年6月30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组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并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1996年,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中国人寿开始迈入专业化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时代。

·1949年10月,中央政府批准组建了国内唯一的保险公司,由此开启了中国人寿的发展元年。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洋保险”)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77亿元,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中国太保,股票代码为601601。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以“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可持续价值增长,不断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拥有太平洋寿险、太平洋产险和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子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保持持续领先的市场地位。截至2008年末,总资产为3193.9亿元,净资产487.4亿元。2008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94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6%,就市场份额而言,太平洋产险为中国第二大产险公司,太平洋寿险为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

中国太平洋保险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目前拥有5400余个分支机构,6.4万余名员工与22多万名营销员,为全国超过3600万名个人客户和220万机构客户提供包括人身险和财产险在内的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

中国太平洋保险在积极追求可持续价值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各类公益活动,履行企业公民的职责。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关爱孤残、捐资助学、扶贫赈灾等公益活动:已建立60余所希望小学,总投资超过了3000万元;在特大洪涝灾害、非典、南方雪灾、5.12抗震救灾期间踊跃捐款捐物,总额超过8000万元。

面向未来,中国太平洋保险确立了“以保险业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金融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成为信誉卓著、品牌杰出、财务稳健、效益优良的一流金融服务集团 .

太平人寿历史悠久,1929年始创于上海,是现今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时间最长和品牌历史最悠久的中资寿险公司之一。

历史上的太平人寿,凭借强大的民族资本实力,众口皆碑的企业声誉和稳健专业的经营风格,发愿“惟有人寿保险可以解决人生问题”,在中国近现代保险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最多的民族保险业代表,书写了中国保险业的辉煌历史篇章。1956年后,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太平人寿移师香港专营海外业务近半个世纪。

2001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太平人寿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人身保险业务,成为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目前注册资本金23.3亿元人民币。复业七年多来,太平人寿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设34家分公司和500余家三、四级机构,全国性机构和服务网络布局基本完成。

复业后的太平人寿以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富通保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为股东,拥有国际化、专业化的股东背景。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为我国第一家跨国、多元化经营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是我国四大国有保险控股(集团)公司之一;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保险企业,是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的上市旗舰公司,在亚洲再保险市场具有优势地位;富通保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是欧洲富通集团旗下的全资专业公司,富通集团是位列欧洲前15位的金融服务集团,在金融保险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三大股东为太平人寿复业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上的强大支持,确保了公司管理和业务稳健发展,快速建立起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在公司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同时,太平人寿还积极拓宽经营领域和范围,综合经营模式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2004年12月,由太平人寿作为主要发起人申请设立的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开业,目前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确立了一定的领先优势,成为国内数百家大型企业的专业企业年金供应商和合作伙伴。2006年9月,太平人寿控股设立的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作为国内保险行业九大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保险资金运营方面,取得了领先于同业的投资业绩,为太平人寿客户的资产增值保值提供了强力保证。具有悠久历史的“太平人寿”品牌,在新的时期,被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并将进一步确立其综合竞争实力。

太平人寿已成为中国保险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和重要的中坚力量。复业七年来,太平人寿秉承“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以“创造富裕的安宁生活”为公司使命,坚持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将创新经营、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太平人寿模式”,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凭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有竞争力的完善产品线及不断优化的运营服务水平,太平人寿企业品牌形象和声誉已经获得客户、员工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03年至2007年,太平人寿连续五年被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授予BBB+评级, 惠誉认为公司信用质量良好,财务实力稳健,建立了良好的商业模式;2005年至2006年,公司运营服务体系先后获得“新契约保单服务”、“理赔管理服务”、“保全服务”和“客户服务体系”四项BSI(英国标准协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公司运营服务水平已经达到国际质量管理要求;2006年10月,太平人寿荣获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创新发展论坛“十佳(中国)创新型杰出企业”称号,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的企业;2007年8月,太平人寿荣获“品牌中国金谱奖——中国(金融)行业年度10佳品牌称号”;2007年和2008年,太平人寿连续两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太平人寿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 www.tplife.com

E. 中国太平保险公司历史是

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太平保险”)1929年11月20日始创于上海,由私营金城银行独资开设,资本为法币100万元。1933年,金城银行邀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等银行参股,1938年,太平保险拨款法币100万元,独资设立太平人寿保险公司。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太平保险于1949年6月20日恢复营业。50年代,国家对民族资本保险公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1951年和1956年的两轮改组,包括太平保险在内的28家华商私营财产保险公司合并重组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2001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财产保险业务,并对公司进行股权改造。改造后,太平保险的股东共有三家,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深圳。

(5)中国太平发展历史资料扩展阅读:

中国太平源自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民安保险三大民族品牌,1956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中国保险、太平保险停办国内业务,专营港澳和海外保险业务。1999年所有境外国有保险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000年在港交所上市,是我国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保险企业。

2001年以太平品牌在境内复业。2009年统一“中保”“太平”“民安”三大品牌,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2011年底列入中央管理,升格为副部级金融央企。2013年完成重组改制和整体上市,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F. 太平保险的发展历程

太平人寿,始创于1929年。一家拥有八十年历史的寿险公司。在其80年的“中国太平”之路中,见证了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公司自2001年国内复业至今的八年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亮点频现。
亮点1:稳定的股东结构,持续的资本注入,太平人寿发展力量更强大;
亮点2: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跃居亚洲寿险公司第九位;
亮点3:实现连续四年盈利,太平人寿已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能力;
亮点4: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优势,为客户带去更多效益;
亮点5:坚持“三高团队”建设,引领国内寿险业专业经营先潮;
亮点6:坚持专业经营,太平人寿个人业务构建起体系运作的“八大体系”;
亮点7:一流的服务支援体系,保障公司高效进行专业经营;
亮点8:勇担企业公民和社会大众保险服务商的责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承揽国际国内各项重要活动。 1929年11月20日,太平保险公司创立于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保险业正处在有史以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有感于“海通以来,我国的财产保险与生命保险为外商所垄断,金钱外溢与年俱增,不独有损利权,漏卮难塞,其影响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尤为严重”(沈雷春:1937年《中国保险年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集资创办保险公司,力图与洋保险相抗衡。据资料记载,1919年至1935年间,国人共开设保险公司30余家。
在此期间,中国保险业还出现了一个新形势,就是银行业投资办保险蔚然成风。银行与保险具有天然的联系:它所经营的贷款业务,贷款户的货物或不动产抵押都必须投保以资保证。在保险业方兴未艾之时,银行家看到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因此纷纷起而经营。从1926年以后的10年间,由私营银行和官办银行投资设立的保险公司共有12家。《中国保险史》对此评论道:“中国从1926年到1936年期间,由于金融业以其雄厚的资金投入保险业,改善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注意培养专业人才,拓展险种,发展经纪人,并利用银行贷款关系,争取工商业的保险业务。民族保险业有了迅速发展,与1914年相比,公司家数增加两倍多,资本金增加五倍多,呈现一片新的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继1926年东莱银行设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之后,私营的金城银行于1929年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设址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楼。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兼任,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太平保险公司以太极图形为商标,取“生生不息”之意,并打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口号。
公司于1929年11月20日成立,次年2月19日正式开业。公司以经营水险、火险、船壳保险、汽车保险等为主,并酌量办理“玻璃”、“邮包”、“行动”、“茧纱”等险种。“创办初期,虽值百业不振,然历年决算颇具效益,且业务亦日在进展之中”(金城银行档案)。但毕竟由于资本额不够雄厚,遇有大额业务便无力承做,或只得分与他人,影响收益。1933年,金城银行拟将太平扩大经营,而其他尚未涉足保险业的银行也正跃跃欲试,于是,金城邀集交通、大陆、中南、国华等四家银行加入太平,资本额扩大为500万元(实收300万元)。一时声势浩大,金融界为之瞩目。7月,公司改组完成,黄奕住任董事长,周作民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聘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同时,将公司名称中的“水火”两字删去,改称太平保险公司,并添办人寿、意外等保险。
太平保险从此步入大型华商保险公司的行列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市场上保险公司的生生灭灭、分化重组乃是寻常之事。从1934年起的三年间,太平保险公司陆续收购了几家华商保险公司,开始向集团化的方向迈进。
1934年初,丰盛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拟将大部分股份售与太平,改组公司,与太平合作营业。太平对合办并不感兴趣,但考虑到该公司的牌号已有多年历史,若将其全盘接办,作为子公司继续营业,“则所有业务上衡量操纵、选择迎拒之便利既可继续存在,且可以丰盛公司之名义,多一招揽生意之机会,增厚进展之力量,相辅而行”(太平档案)。经谈判,太平最终以一万元的价格收买了丰盛。
1935年5月,东莱银行加入成为太平保险的第六个股东。同时,东莱银行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经营上发生困难,亦由太平接收合并。
1936年,中国垦业银行投资开办的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因无人管理,也以低微的价格转让给太平接办。
上述三家公司对外仍保留原来的牌号,各地的分支机构及代理处仍继续营业。为了加强领导和管理,1935年设立了太平安平丰盛总经理处,次年改为太平安平丰盛天一总经理处,统辖四公司的一应事宜。总经理处设在太平保险总公司内,太平保险公司总协理兼任“太安丰天总经理处”总协理。这样,太平只须用一套管理人员来处理四个公司的业务,这种欧美托拉斯性质的管理形式,在当时中外保险公司中尚属独树一帜,为业界所瞩目。
成为集团公司后,太平不但资金实力大增,而且业务联系更为广泛,所有六家股东银行及四行储蓄会的各地分支行、会,均由总公司与之订立契约,委托为公司业务代理人,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六行一会的所有放款与押汇全部交由太平保险集团承保,于是业务大振。
太平保险除在上海设总公司外,在京、汉、津、哈、鲁、粤等六大区域的大中城市广设分支公司或代理处,最鼎盛的时候,全国代理网点总数达900余处,还在香港、新加坡、西贡、雅加达、马尼拉等地设立了分支公司。不数年间,太平成为全国最大的华商保险公司之一。
那年月,民族保险公司大多资本数额较小,承保能力和限额也受到相应限制。为了增强对巨额业务的承保力量,一些华商公司开始走向联合的道路。1933年6月,肇泰、华安、永宁、永安、先施、海上、联保、通易、宁绍、华兴等10家公司发起设立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并被国民政府特许为经营分保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其营业性质以便利各家之分保为重点。1936年,通易公司倒闭,华商联合保险公司资金受严重影响,当年亏损2万元,公司面临解散的危险。经过数度接洽,太平保险集团出面继承了通易名下的全部股份票面51000元,由太平担认26000元,安平担认25000元。并据此修改了华商联合保险公司章程,增加董事名额,由太平出任常务董事兼董事长,主持该公司事务,安平任董事。并与瑞士再保险公司订立了分保契约。同年,太平保险又与伦敦市场的劳合社、世纪、Willis Faber & Dumas等保险集团订立了互惠分保合约。自此,太平又在再保险领域占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太平在创立之初,定名为“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3年7月,公司增资扩股,股东由一变五,资本由100万而至500万。不仅如此,还将公司名字中的“水火”二字去掉,准备添办人寿保险业务。
鉴于寿险业务的特殊性,是年9月,董事会决定人寿保险部之会计独立,并从公司资本中特拨国币100万元,备作举办寿险业务之基金。12月,公司指定专人开始筹备事宜。
1934年4月20日,人寿保险部正式成立,并自即日起开始对外营业,到年底,有效保额已达170万元,自后逐年增加,营业范围亦逐渐扩展至全国。1936年8月,太平保险收购中国天一保险,天一寿险部的全部寿险契约也由太平概括承受。到1938年底太平保险寿险部改组为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时,太平的寿险有效保额已达国币700万元。
1937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险业法及保险业法施行法,规定同一保险业不得兼营损失保险与人身保险,在保险业法施行前兼营者,应于保险业法施行后两年内依法改组。划出寿险部,设立单独的人寿保险公司乃提上议事日程。
太平的寿险部从一开始就自成机构,业务及会计独立,不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混合,因此改组手续较为简便。经过一年多的布置,由太平的股东——交通、金城、大陆、中南、国华、东莱等六大银行——另行认缴股本100万元国币。然后热热闹闹地召开了创立大会,选定周作民为董事长,丁雪农、王伯衡为常务董事,许汉卿等7人为董事,周继云等5人为监察人,并呈请登记。
1938年8月10日,经国民政府经济部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同年12月30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公告改组成立,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的全部资产负债以及契约上之权利义务,俱由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概括承受,太平保险公司寿险部同日取消。推定周作民为总经理,丁雪农、王伯衡为协理。
从1929年11月太平保险创立到1938年底分设太平人寿,整整9年。这9年中,1933年增资扩股、1935年开始集团化经营、1938年创设太平人寿,基本上是3年跨一台阶,其发展壮大之迅猛,实为当时所罕见。 1937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日本占领上海后,并未立即与英美等国形成公开对抗,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乃成为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孤岛”。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上海租界,昔日操纵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法等国的保险公司,被勒令停业,其外籍人员被关进集中营。
由于外商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中国保险市场,加之华商保险公司资金短少,实力微薄,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问题一直都依赖外商保险公司解决,主要是英商、美商及瑞士再保险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商保险公司对英美等国的分保渠道被迫中断。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乃自谋出路,组建华商分保集团。
1942年2月,太平保险公司联合宝隆、大业等保险公司组成太平分保集团,到7月,成员公司扩大至19家。几年内,上海的华商保险公司相继组建了大上海、久联、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等分保集团,加上太平分保集团,共计6个,参加公司达80家。在这6家中,太平颇有些与众不同。太平档案对此有如下记载:“讲到太平分保集团的特点,就是一切集团事宜,均由太平一家负责处理,不受其他会员公司的支配与节制,与久联集团由参加公司另组办事处及大上海集团之另组一公司专司其事者有显著区别。还有太平与国内外同业订立溢额合约分保多以互惠为原则,惟因此而获得的分入合约分保,均由太平独家接受,并不能分与集团会员公司。因为一则它们资力薄弱,不愿负额外的责任;二则国外无分支机构,遇有赔款,无法按原币摊付。”
华商保险公司组建分保集团,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的危险分散问题,并为华商保险业逐步自主经营打下了基础。
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通货恶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据统计,1946年9月至1949年5月,物价骤涨1.051亿倍。中国保险业遭到严重摧残,一大批保险机构坐吃山空,负债度日,连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也陷于难以支撑的困境。华商联合分保集团发出感叹:“金圆券发行未久,遽尔贬值,嗣后是否有保持稳定之可能,无人敢逆料,倘法币末期之困难情势重演于今日,则恐我保险业将濒于危殆。”保户对金圆券已失去信心,即使有投保意向,也只愿以外币保额投保和计算赔款。于是,国营的和其他一些尚有余力的保险公司,改以银元、美金和港币承保。太平分保集团也曾于1948年7月1日组织了包括22家成员公司的外币业务集团,于艰危时世中勉力支撑,直到1949年解放前解散。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根据上海市军管会发布的训令,包括太平保险公司在内的64家华商保险公司和42家外商保险公司获准恢复营业。
此后十余年间,人民政府对保险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太平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解放之初,大部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为缓解华商保险公司的分保问题,在军管会的领导和中国保险公司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47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联合组成民联分保交换处,太平保险公司协理丁雪农被公推为主任委员,民联的办事机构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内。
民联分保交换处是解放后上海工商业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联营机构,它的创办,改变了华商保险公司依赖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华商保险业的信心,同时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
在人民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主导下,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同时,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联系,表示愿意合并。经过紧张筹备,这28家私营保险公司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金,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公私合营的太平保险公司由15家公司组成,其中上海12家,即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隆、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天津3家,即大昌、中安、中国平安。公司资本总额定为人民币10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其中参加合并的公司以其净资产作为投资,总额定为45亿元,其余55亿元悉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资。合并协议于1951年10月22日正式签定,11月1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太平保险公司设立19人组成的董事会,并设立监察7人。经董事会推选确认,周作民等7人为常务董事,周作民任董事长,谢寿天任副董事长,林震峰为总经理,李祖模、金瑞麒为副总经理。
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由上海的13家私营保险公司组成,资本总额60亿元人民币,公司于1952年1月1日宣告开业。
1953年4月,作为国家保险公司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考虑太平、新丰两公司进一步合并的计划,打算通过两公司的合并,逐步做到国内保险业务由国家专营,而以合并后的合营公司加强其国外机构,进一步发展国外保险业务。1955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洪流中,全保险行业的公私合营终于由设想变为现实。195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其上海分公司提出了《关于公私合营太平、新丰保险公司合并的方案》,建议:两公司合并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保险公司,加强对国外业务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其助手作用,分担起促进国际贸易、吸收外汇资金的光荣任务。考虑到太平保险公司在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而新丰保险公司没有海外机构,因此建议合并后的新机构定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1956年3月21日、22日,两公司董监事会在上海分别举行,会议就两公司合并、总部迁往北京、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等一应事宜作出决议。
1956年8月1日、2日,太平、新丰两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联合启事,宣告:“自1956年8月1日起,我两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并将合并后机构迁移北京办公,两公司原在上海机构同时撤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亦同时刊登通告,“同意接受该两公司在上海地区签发的保险单尚未满期的保险责任”。新的太平保险总公司设址于北京阜成门外天宁寺路。
太平、新丰两保险公司的合并、迁京、停办国内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中国保险市场从此进入国家专营的时代。
根据两公司最后一次董监事会议的决议,新的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的任务是:加强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国外业务,继续为侨胞服务和替国家积累外汇资金。太平保险公司自此移师海外,致力于拓展国际保险市场。
这一去就是45年。 从1956年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几度风云变幻,太平保险在海外也是筚路蓝缕,几代太平人胼手胝足,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闯出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认同。
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20日,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于是成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两支劲旅。
转眼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一步步逼近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保险市场扩大开放势在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务院和中国保监会提出了回国创业的请求,同时对旗下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在香港,将太平保险与民安保险公司、中国保险香港分公司合并,以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在新加坡,将太平保险与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合并,以中国保险新加坡分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与太平人寿合并,以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的名义对外营业。
2001年5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太平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全面恢复中国境内的保险业务。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太平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20日宣布开业,总部设在深圳。此时的太平保险公司已经过股权改造,由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5%,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05%,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持股24.9%。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亦于11月30日开业,总部设于太平保险的发源地上海。
海外拓业近半个世纪,一朝荣归故里,太平保险开始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复业后第一年,太平保险在深圳、北京、广东、上海等四地开设了分公司;2003年,又一口气在天津、大连、四川、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等8省市开设了分公司;2004年,开设湖南、青岛、重庆分公司;2005年,设立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分公司。至此,太平保险已设立19家分公司,作为全国性保险公司的机构网络布局基本形成。

G. 太平人寿成立于几几年

太平人寿成立于1929年。

1929年,金城银行在上海独资创办太平水火保险公司。

1934年,太平保险公司开设人寿保险部。

1938年,由寿险部正式改组设立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人寿历史悠久,2001年11月,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6月更名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太平”)以“太平人寿”名义,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人身保险业务。

复业后的“太平人寿”是我国第六家全国性寿险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本金100.3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上海。

(7)中国太平发展历史资料扩展阅读:

太平人寿的发展历史:

1951年

拥有海内外分支机构990多家。

1956年

根据国家政策调整,暂停国内业务,将经营重心转移海外。

1956年

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太平保险公司暂停国内业务,总部迁往北京,国内不再设立分支机构,专营海外保险业务,主要任务为:加强对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对外业务,为侨胞服务、为国家累积外汇资金。

1958年

根据当时中央有关决议,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国内保险业务发展基本中断。

21世纪

2001年5月

公司开始复业筹备。

2001年10月

成为国企改革试点单位,正式定名为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2001年11月30日

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验收、批准,恢复营业。

2001年12月5日

太平人寿宣布复业,上海营业总部正式发售保单。

2002年12月19日

推出国内首个“银保通”系统。

2002年12月

实现首年保费收入18.12亿元。

2003年3月14日

与IGP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2003年5月6日

公司总部迁入上海浦东新区民生路1399号太平人寿大厦。

2003年9月6日

首届业务精英高峰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

2003年10月

注册资本金由五亿元增至十亿元。

2003年10月23日

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Fitch)为太平人寿做出BBB+评级。

2003年

公司保费收入33亿元,市场份额突破1%,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4年9月

太平人寿新视觉形象(VI)系统正式启用。

2004年9-10月

举办首届“太平人寿杯”梦想奥运全国少儿绘画大赛。

2004年8月和11月

太平人寿股东连续两次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由2003年10月的1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3.3亿元人民币。

2004年10月

太平人寿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2004年10月25日

太平人寿第二届业务精英高峰会在香港召开。

2004年11月30日

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共同举办75周年历史资料图片展。

2004年12月

“95589”全国统一客户服务号码申请成功。

2004年

公司保费收入超过66亿元,市场占有率突破2%。

2004年

第二次次获得惠誉国际(Fitch)BBB+评级。

2005年初

荣获“200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保险行业十佳品牌”称号。

2005年1月26日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2005年6月

承保保额高达5039.5万元的个人寿险保单,创造了国内个人寿险承保保额的新纪录,被称为“国内个人寿险第一单”。

2005年9月

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提供新契约保单服务”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5年10月25日

客户服务体系获得BSI(英国标准协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005年11月

连续第三次荣获惠誉国际(Fitch)作出的BBB+评级。

2005年11月

在国内首家推出“智能短信服务”。

2005年11月

“新契约投保规则自动校验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宣告太平人寿新契约“录入-复核-核保”全自动化处理流程正式建立。

2005年11月29日

“2005中国人力资源年度奖”评选揭晓,太平人寿荣获“十大行业百佳雇主企业奖(金融业)”。

2005年12月22日

太平人寿总、分公司联动,启动运营作业持续灾备演习。该演习为我国保险行业首次运营作业灾备演习,填补了国内又一项空白。

2006年3月

太平人寿赔付中国保险行业在禽流感致病死亡案例的第一单。

2006年4月13日

太平人寿第三届业务精英高峰会在上海召开。

2006年5月

太平人寿理赔服务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6年9月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2006年10月

太平人寿保险队荣获首届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AGF)北京站比赛冠军。

2006年11月

太平人寿保全服务通过国际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6年

太平人寿实现了在香港会计准则下两差打平,并在当年度香港会计准则下盈利3.52亿元人民币。

2007年1月

“心手相连 感动太平——太平人寿复业五周年庆典”在上海隆重举行

2007年6月

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的“太平人寿小天使基金”项目在京启动

2007年7月运营服务正式启动6 Sigma项目

2007年7月

荣获“品牌中国金谱奖——中国(金融)行业年度10佳品牌”称号

2007年7月

成为2007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定保险服务商

2007年9月

入选“2007中国企业500强”和“2007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2007年11月

名列2007第一财经金融品牌价值榜“十佳保险公司”

2007年11月

获批购汇投资香港股票市场

2007年12月

总资产超过460亿元,客户数量超过600万,双双创历史新高

2007年12月

年度新契约保费超过130亿元,总保费达150亿元,牢牢站稳“双百亿”平台

2008年4月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第五届业务精英高峰会,表彰了来自全国30家分公司的近500名绩优销售人员

2008年5月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启动紧急预案,推出“无保单理赔”服务,提供全国通保通赔服务

2008年8月

入选“2008中国企业500强”和“2008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排名较2007年上升

2008年12月

年度新契约保费超过155亿元,总保费达190亿元,总资产超过600亿元,客户数量超过800万,实现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打平

2009年4月

太平人寿第六届业务精英高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9月

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2009年11月

位列亚洲寿险公司100强第9位,中国第5位

2009年12月

“太平”品牌80周年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H. 中国太平人寿早期发展中的三股力量是

“什么叫解放思想? 我们讲解放思想, 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声,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了,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并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发展,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武器和宝贵经验。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五四时期开始,先进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就站在中国社会前进的浪头,勇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引领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那时起的上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人先后经历了五四时期、延安整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四次重大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前进。在当代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之后中国社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回顾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积极地参与新的一轮思想解放运动。
一、 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历程回顾
(一)五四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不愿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华儿女英勇反击,四处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这些反帝反封建的救国运动均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中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阀势力窃取,民主共和并未实现。先进的中华儿女仍在黑暗中苦闷彷徨。
1915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的旗帜,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人们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人们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一部分知识青年开始关注并介绍俄国革命及其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把《新青年》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它的影响下,1919年5月爆发了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先进青年们渐渐接收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拯救中华民族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为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带了新的希望,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这次思想解放极大地启导了人们觉悟,激励人们人去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而继续奋斗;在中国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延安整风时期
进入1941年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加之蒋介石集团的封锁,人民抗战进入了最艰难时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党内团结,总结历史经验,纠正党内错误,彻底清除造成过去“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实现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克服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采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歪风进行了集中整顿: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取了得很好的效果。
延安整风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五四时期以来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迷信和束缚,端正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整风,全党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革命事业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6 年10 月,党中央果断地粉碎“四人帮”,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有力的契机,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生产活动中去。但是,却出现了国民经济徘徊不进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人们的思想依然被禁锢着:一是由于十年“文革”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混乱对人们的困扰依然很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二是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些禁锢严重束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从根本上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揭开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理论上、路线上和实际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路线。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思想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1978年,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1978 年11 月,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拨乱反正等,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南海清风,一代伟人讲述着春天的故事。二十世纪末复杂的国际形势使我国面临巨大考验,于是国内的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并提出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南巡讲话科学地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讲话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
2007年,风云际会,十七大再奏起思想解放的旋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同时,党的十七大还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012年,党的十八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党把解放思想写入十八大报告中,并把其作为主题,足见我党对其重视程度,在新时期对解放思想的认识与重视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区;另一方面,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又处于矛盾的凸现,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面对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通过对我们党解放思想历程的回顾,充分认识到解放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可见,解放思想是具有至关事业兴衰、决定大局的原则问题。新时期党和国家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和全部理论创新,都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二、 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历程的启示
(一) 解放思想要与思想领先相统一
思想领先,是思想政治工作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基本含义是: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但思想又往往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不能每时每事符合客观实际,这就阻碍了事物的正常发展,产生了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解放思想是思想的开放性、变革性、创新性活动。根据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要求,解放思想,就是从违背事物本来面目的思想认识中解放出来,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落后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从片面性、绝对化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从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从狭隘、偏执的思想境界中解放出来。因此,我们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紧密结合实践把人的思想搞正确,同时以正确的思想引领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进而实现科学发展。
正是看到了解放思想在思想理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这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努力探寻适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解放思想要与以人为本相统一
为什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解放思想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也应当是享有主体。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既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人民谋利益。离开这个根本目标,解放思想就会迷失方向。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甚至为了个人利益的需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如勒紧裤带也要建筑豪华办公楼馆、几十年都不会过时的广场等等,而老百姓却没房子住,其他民生问题也没很好解决,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观点和实践与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是背道而驰的。
解放思想和以人为本必须相统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加快解决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加快做好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尽快解决有上学难、住房贵等问题。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只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三)解放思想要与科学发展观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思想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把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发展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群众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可以说,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实现以下政变:在发展理念上,由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提高转化,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在发展路径上,由依靠高投入、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由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引进来”向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转变;在发展目的上,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还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I. 中国太平保险公司有多少年的历史

“太平”品牌1929年创立于上海。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80多年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保险业的兴衰沉浮,承继了中国保险业的丰厚积淀,是中国80年民族保险事业诞生、成长与发展的缩影。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伴随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太平保险、中国保险和民安保险等三大品牌先后创立,并取得了初步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中国太平发展历史资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