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扬琴有多少年历史
扬琴抄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Ⅱ 四川扬琴的历史源流
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扬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尤为适合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它是一种琴身呈梯形的乐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键三部分构成。
扬琴虽然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扬琴亦名“洋琴”,顾名思义,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对于其来源也曾有着以下说法:
一是由在“卡龙”沿袭而来。“卡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时将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属棒按柔滑弦,右手带“指甲”拨弹,亦可双手皆用甲片拨弹,在外形、弦数、音色特点上都与扬琴极为相似。事实上“卡龙”是中亚地区的“嘎龙”演变而来。元史记载,元代征伐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乐器极有可能就是“卡龙”,可其出现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扬琴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广东一带,这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远,因此,这种说法被采纳的很少。
二是由波丝传入。这是现今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书记载:扬琴最早源于中欧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为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达西玛、欣巴龙、海克不里等名称。当时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而中国最早出现扬琴的时间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乐器传进来是有可能的。
扬琴在近代,形制上的变化最大。扬琴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形制是两桥扬琴,(也叫“小扬琴”或“蝴蝶琴”)小扬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四川清音”、“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梅花大鼓”等均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虽然扬琴在中国乐器中的历史可谓最短,但在近代,在形制上的变化可谓最大。
首先,在定弦方面:因为小扬琴只有自然音(即钢琴上的白键),不能转调,为演奏带来了很多不便,在1953年,张子锐按照律吕规律横向相邻的两弦为小二度关系,纵向相间的两弦为大二度关系,绘制出律吕扬琴,这样就把《吕氏春秋》中律吕理论运用到音乐实践中。
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老师,在推广律吕扬琴的艺术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巴哈用钢琴作曲、推广琴艺一样,郑先生很快摸索出律吕扬琴的演奏规律,能用同一手法任意移调视谱演奏。他还吸取其它乐器之长,创造了滑抹音新技法,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
1958年,郑宝恒把原来律吕扬琴的长方形共鸣箱,去掉前面两角不发音的部分,改成半圆形,减轻了重量,音域提高二度。郑先生始终坚持律吕扬琴教学,将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天津音乐学院许学东,在毕业音乐会上用律吕扬琴演奏了民乐三重奏《沙海音诗》(郑宝恒曲);198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扬琴硕士生黄河在毕业音乐会上,由管弦乐队协奏,用律吕扬琴独奏了《流浪者之歌》等等;这些演出十分成功,律吕扬琴恢弘的气势,多变的音色,令听众赞叹不已。后又经过众多民乐专家的研究,将扬琴改造为四排码变音扬琴直至今天的401、402扬琴,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桂习礼教授研制的501扬琴,在高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解决了高低音转调问题。
扬琴传入中国后不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还形成了中国扬琴的四大流派。清末民初,随着民间传统器乐的发展,扬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乐乐种的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本土及各界的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其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
Ⅲ 扬琴介绍
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譍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乐器.按过去民族乐器分类法,曾把扬琴归类为弹拨乐器,而现在分为铉鸣乐器类的击铉乐器.扬琴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扬琴的前身是春秋站国时期的茿"(<乐器科技>1977年2月).据<史记>记载:"高渐离击茿,荆轲和歌于市中"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在<高祖纪>中有:"酒酣\高祖击茿."<北堂书钞>记载:"茿十二,还沛击茿,大会击茿,击茿饮燕市." 扬琴曾作为许多地方戏\曲艺的伴奏乐器,现在除仍然在许多地方戏\曲艺伴奏乐队中广泛使用外,还以多种表演形式如独奏,重奏,协奏等出现在舞台上,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许多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扬琴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在乐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论什麽样规模的民族乐队,都离不开舆扬琴的组合. 关于"茿"的形状结构据譍邵注:"状似瑟而大头,按铉,以竹击之,故名曰茿.按茿铉数未审,有五铉,十三铉,二十一铉三说.""茿者,其形如扇,木制之,张有铉,用竹制小槌打击成声"又据<太平衘览>:"茿曰,茿者形如颈琴,施十三铉,项细肩圜,品声按柱鼓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尺.随调音律,唐代编入雅乐也." 有大量的史料记载,扬琴源于西元前403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后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今,代代相传.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式样.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国的扬琴传入欧洲,十四世纪在欧洲流行,很多人说"扬琴"就是"洋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缺乏依据的!扬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
http://www.40ok.com/yy/Article/yyzx/200507/987.html
Ⅳ 恩施扬琴的历史源流
恩施扬琴,亦称恩施丝弦。流播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咸丰、利川、来凤、宣恩等县,但发于何地,源于何时,无文字可考,艺人众说纷纭。一说是清光绪年间,有一位来自四川、人称张先生的艺人,曾在恩施县城组班传艺,遂将扬琴传入恩施。一说是著名艺人詹子范之父,光绪年间曾任贵州遵义知府,因喜爱琴棋书画,故从黔带回扬琴。
他将其技艺传给詹子范,后又由詹子范在恩施组班传授,并与张姓艺人合班演唱,方使扬琴在恩施传播开来。一说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弘历南巡,在扬州举行琴音集会,看中扬琴高节、优雅,遂将扬琴带回宫廷。同治五年(1866年),四川候补通判秦云龙(咸丰丁寨人)进京,纳歌女康氏为妾,由康氏将扬琴带入四川。同治十年(1871年),秦云龙夫人刘氏回乡,又将扬琴带回咸丰。于是扬琴便由丁寨流传开来。
扬琴传入恩施地区之后,一些爱好者曾先后在恩施、咸丰、利川、来凤、宣恩等县建立过琴社。他们组织“堂会”(又叫“转转会”),定期在会友家中演唱,郑箫斋、陆建秋、金如斋、邓鼎卿、简培生等人,先后到利川、宣恩与当地的扬琴爱好者交流琴艺,利川、来凤的扬琴爱好者朱云程、傅云清等人也先后到恩施的扬琴爱好者刘楚南、朱和安、王思古等人家中以琴会知音,参加他们的演唱活动。恩施县遂逐渐成为扬琴的演唱活动中心。
扬琴传入咸丰之后,先后在秦氏家族内演唱,后扩大到至亲好友,继而又由至亲好友扩展到丁寨堰塘湾秦家、青岗树邓家、土地坪游家、尖山混水荡覃家、城关“中和堂”药铺刘家。1930年,咸丰的琴友曾于八月十五日在高山古庙举行“琴会”,命名为“伯牙会”,以后定期在中秋节相邀演唱。
1920年,有一位名叫杨志清的艺人,身背月琴,从恩施来到利川,他善唱扬琴中的“越调”,能自弹自唱许多扬琴传统唱段,一人可唱全本《水漫金山》。他在县城偶遇知音叶松普,并受到了利川扬琴爱好者祝华封、郭爱里、徐世成等人的高度赞赏,强留其在利川传授扬琴技艺,由此促进了利川的扬琴演唱活动。尔后,扬琴又由利川城传到了汪营乡。1936年,利川扬琴爱好者曾先后成立过“国乐研究社”、“寿生会”等业余组织。
1935年左右,来凤的扬琴演唱活动,也颇兴盛。1945年,扬琴爱好者成立过“丝弦社”,曾演唱《伯牙辞琴》、《水漫金山》、《三难新郎》等曲目。为纪念钟子期、俞伯牙,来凤扬琴爱好者亦定期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聚会演唱扬琴。与来凤毗邻的宣恩沙道沟,扬琴的演唱活动也十分活跃,琴友们经常相邀演唱。
扬琴的演唱者多为文人学士,行商坐贾,一向以高雅自喻,因此,扬琴在历史上从没有形成过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艺人。不“闹堂子”,不坐茶馆,不公开演唱。扬琴的演唱活动,多限于至亲好友以及同街共井的知音、琴友之间,故扬琴爱好者有“曲唱五更鸡,非友不玩琴”之说。
扬琴是恩施扬琴演唱的主要乐器,居各伴奏乐器之首,艺人称操扬琴者谓“坐统子”,有指挥诸乐器之意。碗琴(由桐树疙瘩挖空而成,音色介于板胡与高胡之间)则是显示其风格色彩的特性乐器。三弦、月琴、二胡、京胡、鼓(由竹节制成)、尺(即简板)同为伴奏乐器,与扬琴合称为“八音”。
演唱时,乐器伴奏不严格随腔,均采取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方法。唱时点奏,过门重奏;鼓、尺除严格按板、眼演奏外,还根据不同情节、情绪的需要,按轻、重、缓、疾随腔敲击。
Ⅳ 扬琴的历史起源及简介
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
据史籍记载,中版世纪以前,在中权东的亚述、波斯等国,流行着一种桑图尔琴。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桑图尔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中亚和印度等国流传。
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Ⅵ 扬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述、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扬琴,名叫桑图尔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桑图尔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轮音(密竹)、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乐曲有《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采红菱》等。
Ⅶ 关于欧洲扬琴历史的知识有哪些
欧洲扬琴体系,包括所有欧洲国家和从前欧洲殖民地的北美洲及大洋洲在内。扬琴的名称主要有德西马Dulcimer、欣巴罗Cimbalom、萨泰里Psaltery、海克布里Ha-ckbrett等。德西马的名称主要通用于英语国家,来自希腊文和拉丁文。公元一一三九年在土耳其拜占庭的一本象牙雕刻书的封面上就有德西马的记载,这是至今发现的德西马最早的图片。德西马的前身,是最早流传在亚洲用拨指或羽管拨弦而发音的萨泰里琴。中世纪时这种琴由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回欧洲,一路是从阿拉伯到北非,再至西班牙又向欧洲南部流行;另一路是从阿拉伯向土耳其和欧洲东北部流传。就在土耳其拜占庭人们将原来拨弦改变为手持木槌击弦的发音方式,琴体演变为梯形箱,德西马这一击弦乐器在十二、十三世纪始成扬琴之定型,向欧洲各国传布。萨泰里来自希腊文,意为“拨弹”,既指拨弹的箱形乐器,也指槌击的梯形扬琴,名称具有复杂的多意现象并用于西欧国家。海克布里是德语国家对扬琴的称谓,除德国外还用于瑞典、丹奏、瑞士语等。欣巴罗主要通用于东欧国家,来自希腊文,专指敲击乐器。匈牙利称Cimbalom、罗马尼亚称Tamba1、波兰称Cymbaly、白俄罗斯称Tsimbali、乌克兰称Tsymbaly、拉脱维亚称Cimbole、立陶宛称Cimboli、捷克称Cymboli。相似的名称还有意大利Cemballo、法国称Tympanon、西班牙称Timpanon等。以上所述名称都来源于希腊文Kymbalon的变体。欧洲扬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扬琴一直流行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而成为一件时髦乐器。十八世纪以来,欧洲的城镇流行一批“吉普赛乐队”,这种乐队由两个小提琴,一个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有的还加木管,扬琴在乐队中时而领奏旋律,时而配奏和声,并加以辅助音、经过音和八度低音,使整个乐队流动和谐,扬琴成为这种乐队的核心。它是东欧最流行的民间乐队组合形式,促进了东欧扬琴的发展。当时匈牙利被奥地利吞并,奥女皇玛利亚·特妮莎拥有一个吉普赛乐队,常在宫廷音乐会表演。吉普赛人能歌善舞,热情豪爽而带野味,直接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乐派时期,欧洲扬琴出现崛起和兴盛的景象,开始创作了一些扬琴奏鸣曲、协奏曲及重奏曲。十九世纪,随着欧洲音乐史巨大变革的到来,以乐器制作改革为先行,作曲家的专业创作为主导,深植于民间为基础,迎来了欧洲扬琴的现代复兴。李斯特首先在《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的管弦乐中采用了改革的“音乐会大扬琴”;科达伊在交响组曲《哈利—亚诺什》,巴托克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第一号狂想曲》中配写了重要的扬琴声部;斯特拉文斯基不仅喜欢演奏扬琴,还至少在他的三首作品中写进了扬琴声部。近半个世纪来,欧洲不少作曲家在歌剧音乐和管弦乐作品中使用了扬琴,如《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第四交响曲》等;东欧的很多现代作曲家相继创作了一批扬琴独奏、重奏和协奏作品,如捷克哈巴的《扬琴组曲》、匈牙利乔治·兰奇的《小协奏曲》、彼特罗维斯的《夜曲》和《拉格泰姆乐章》、卡洛伊的五首扬琴曲和拉席洛的《第三号奏鸣曲》等。涌现了一批现代著名扬琴演奏家如匈牙利的拉奇、福碧、罗马尼亚的达版而、捷克的唐利纳、西德的查普夫、奥地利的弗里茨、瑞士的斯科特等。在美国也出现过扬琴流行的全盛期,自一九二四年起,亨利福特的美国早期室内乐队,由扬琴、小提琴、低音提琴或大号组成,定期在电台播音,发行了大量唱片。欧美各国还举行各种扬琴音乐节的会演及娱乐活动,扬琴音乐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得到兴旺发展。欧洲产业**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为乐器工业的发展和扬琴的设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十八世纪以来,欧洲扬琴为扩大琴体、增加音域与音量、扩充音位半音化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改革扬琴是盘塔林·海本斯特里设计制造的。一七零四年,盘塔林将此改革扬琴呈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国王甚为喜欢,特别颁布指令,命名为“盘塔林”扬琴,它非常成功地迎合了宫廷音乐的风格,扬琴的制造者于一七一四年被命名为“盘塔林手”而召进德累斯顿宫廷。十八世纪后半叶,海本斯特里的高足诺埃尔莱及一些“盘塔林”高手先后在欧洲各国举行音乐会演出受到欢迎。十九世纪欧美国家已有一些工厂开始成批生产扬琴,乐器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一八七四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斯科达”家族设计制造出第一台“音乐会大扬琴”。它的特点是琴体大、音色厚、音域宽(包括全部半音的四个八度)、能任意转调、设置由踏板控制的制音器。这种扬琴就是欣巴罗,它的改革比较完善,受到广泛欢迎好评,逐渐在欧洲各国流传推广,它为欧洲扬琴艺术的现代复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催化作用。欧洲扬琴采用十二平均律,琴马两侧为五度音程关系;美国扬琴有以四度音程关系定弦;击弦工具常用较硬的木槌为主,槌身为弹性,槌头常垫贴较厚的毡子;琴槌也有用藤制或钢质的。欧洲扬琴主要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和民间乐队合奏,由于其深厚的民间基础,乐器的改革完善和作曲家的专门创作,欧洲扬琴呈现了现代复兴和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品格的独奏乐器,全面地担任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重奏及独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在欧洲、北美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广泛流行。特别是欧洲音乐会大扬琴发音浑厚恢宏,擅长华彩润饰,演技熟情豪放,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特征。
Ⅷ 请问扬琴起源于哪个国家年代是什么时候
扬琴起源
http://news.huain.com/html/2005.06.13/news_154219.html
一直有一种说法:扬琴起源于波斯、亚述等古国,是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到欧洲的。上述古国的确是多种弹拨乐器的发源地,起到今天仍是弹拨乐器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地区,说扬琴发源于此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
http://ent.sina.com.cn/y/2005-04-27/1657713154.html
中国传统扬琴起源为外来“洋琴“,那么中国现代扬琴的出现完全出自中国人独创的,它的发明人是中国公认扬琴大师、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竟明先生,他生前总想以其扬姓为中国扬琴冠名,这正如中国的“阮“是用创制人阮咸的姓定名一样,因为扬竟明老师发明的扬琴一直到现在,全国厂有及使用者均用其发明原理制做的琴,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全国的乐器厂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所以我建议乐器领导部门应予正式考虑冠名,曾寻先生在杨竟明先生艺术成就谯会上建议取名为志式401型扬琴A、B、C……型号,这是对发明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国人非常引为自豪的事。…………
Ⅸ 扬琴发源于哪里
扬琴起源 http://news.huain.com/html/2005.06.13/news_154219.html 一直有一种说法:扬琴起源于波斯、亚述等古国,是朝圣者和十字军带到欧洲的。上述古国的确是多种弹拨乐器的发源地,起到今天仍是弹拨乐器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地区,说扬琴发源于此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国现代扬琴起源发展史 http://ent.sina.com.cn/y/2005-04-27/1657713154.html 中国传统扬琴起源为外来“洋琴“,那么中国现代扬琴的出现完全出自中国人独创的,它的发明人是中国公认扬琴大师、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竟明先生,他生前总想以其扬姓为中国扬琴冠名,这正如中国的“阮“是用创制人阮咸的姓定名一样,因为扬竟明老师发明的扬琴一直到现在,全国厂有及使用者均用其发明原理制做的琴,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全国的乐器厂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所以我建议乐器领导部门应予正式考虑冠名,曾寻先生在杨竟明先生艺术成就谯会上建议取名为志式401型扬琴A、B、C……型号,这是对发明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国人非常引为自豪的事。…………
Ⅹ 扬琴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扬琴传入恩施地区之后,一些爱好者曾先后在恩施、咸丰、利川、来凤、宣恩等县建立过琴社。他们组织“堂会”(又叫“转转会”),定期在会友家中演唱,郑箫斋、陆建秋、金如斋、邓鼎卿、简培生等人,先后到利川、宣恩与当地的扬琴爱好者交流琴艺,利川、来凤的扬琴爱好者朱云程、傅云清等人也先后到恩施的扬琴爱好者刘楚南、朱和安、王思古等人家中以琴会知音,参加他们的演唱活动。恩施县遂逐渐成为扬琴的演唱活动中心。
扬琴传入咸丰之后,先后在秦氏家族内演唱,后扩大到至亲好友,继而又由至亲好友扩展到丁寨堰塘湾秦家、青岗树邓家、土地坪游家、尖山混水荡覃家、城关“中和堂”药铺刘家。1930年,咸丰的琴友曾于八月十五日在高山古庙举行“琴会”,命名为“伯牙会”,以后定期在中秋节相邀演唱。
1920年,有一位名叫杨志清的艺人,身背月琴,从恩施来到利川,他善唱扬琴中的“越调”,能自弹自唱许多扬琴传统唱段,一人可唱全本《水漫金山》。他在县城偶遇知音叶松普,并受到了利川扬琴爱好者祝华封、郭爱里、徐世成等人的高度赞赏,强留其在利川传授扬琴技艺,由此促进了利川的扬琴演唱活动。尔后,扬琴又由利川城传到了汪营乡。1936年,利川扬琴爱好者曾先后成立过“国乐研究社”、“寿生会”等业余组织。
1935年左右,来凤的扬琴演唱活动,也颇兴盛。1945年,扬琴爱好者成立过“丝弦社”,曾演唱《伯牙辞琴》、《水漫金山》、《三难新郎》等曲目。为纪念钟子期、俞伯牙,来凤扬琴爱好者亦定期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聚会演唱扬琴。与来凤毗邻的宣恩沙道沟,扬琴的演唱活动也十分活跃,琴友们经常相邀演唱。
扬琴的演唱者多为文人学士,行商坐贾,一向以高雅自喻,因此,扬琴在历史上从没有形成过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艺人。不“闹堂子”,不坐茶馆,不公开演唱。扬琴的演唱活动,多限于至亲好友以及同街共井的知音、琴友之间,故扬琴爱好者有“曲唱五更鸡,非友不玩琴”之说。
扬琴是恩施扬琴演唱的主要乐器,居各伴奏乐器之首,艺人称操扬琴者谓“坐统子”,有指挥诸乐器之意。碗琴(由桐树疙瘩挖空而成,音色介于板胡与高胡之间)则是显示其风格色彩的特性乐器。三弦、月琴、二胡、京胡、鼓(由竹节制成)、尺(即简板)同为伴奏乐器,与扬琴合称为“八音”。
演唱时,乐器伴奏不严格随腔,均采取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方法。唱时点奏,过门重奏;鼓、尺除严格按板、眼演奏外,还根据不同情节、情绪的需要,按轻、重、缓、疾随腔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