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回合,成为光武中兴答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更详细见:
㈡ 绿林赤眉军为什么要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说:“我们如今这样的惨状,都是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的罪恶,大家何不联合起来,与他们打呢?”这话启发了大家,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数百人,还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结果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人。
第二年,正当起义军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起义军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吕母起义。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保持着穷苦农民的淳朴作风,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的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纟寅、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纟寅,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纟寅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纟寅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纟寅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纟寅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从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王莽见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他在忐忑不安中准备和汉军决一死战。
㈢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教训
昆阳大捷,劳苦大众无不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但是正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以刘演为首的南阳地主集团,却再次企图夺权,他们错误地估计形势,想利用刘演、刘秀在宛城和昆阳战役中立了战功,声望有所提高的时机,乘势夺权。刘演的死党刘稷竟公开扬言:“我们起兵图大事,就是为了伯升(刘演)兄弟,更始是个什么东西!”公开表示不承认更始政权。刘稷甚至猖狂到抗拒执行更始政权的命令。面对着刘演集团企图夺权的嚣张气焰,王匡挺身而出,领导着农民军将领,给刘演集团以迎头痛击,立即逮捕了刘稷。原来隐藏在幕后进行指挥的刘演,见刘稷被捕,竟公开跳出来反对。农民军遂又逮捕刘演,并把他们判处了死刑。这时善于“克己”的刘秀,听说他哥哥刘演被杀,马上由前线回到宛城,向农民军请罪。刘秀回宛城大耍“韬晦”之计,既不给他哥哥服丧戴孝,也不和刘演的部下私自交谈,“饮食言笑如平常”,经常对人说自己有过错,表示愿意悔改。刘秀这种以屈求伸的手法竟起了作用,刘玄就上了他的当,认为刘秀已经很老实了。不仅没有杀他,反而拜他为征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又派刘秀到河北去招收农民军,给刘秀以独立发展的机会。
绿林军在镇压了刘演、刘稷之后,内部更加团结,形势对革命更加有利。这时,河北农民军铜马、青犊等部已摧毁了王莽政权在河北的统治,赤眉军已消灭了王莽军在东部地区的有生力量。在大好形势下,绿林军决定向王莽反动政权发动最后一击。这时已陷入灭顶之灾的王莽,在农民军已打到长安的时候,还根据《周礼》关于“国有大灾”,用哭可以压下去,“告天以求救”的说教,率领文武百官,到长安南郊去祭天。他仰着头对天说:皇天啊,你授命我王莽当皇帝,为什么不帮助我消灭农民军?说罢就和文武百官一起嚎啕大哭。王莽祭天丑剧刚刚收场,更始元年(公元23年)9月1日,起义军就攻进长安,长安居民也起义响应,火烧宫门,高喊“反虏王莽,何不出降”的口号,冲进皇宫。面对着潮水般涌进来的起义群众,王莽早已吓得发抖,但他还要装腔作势,学着孔子的腔调说:“天生德于予,汉兵(绿林军)其如予何?”说罢,就连滚带爬逃上了四面环水的渐台。农民军把渐台包围数重,最后捉住王莽,斩首示众。尊儒复古的“新”王朝,终于被农民起义军葬入了坟墓。
王莽政权被消灭之后,更始政权很快就迁入长安。刘玄到了长安之后,马上就被靡乱的宫庭生活所陶醉,彻底暴露出他的腐朽没落的阶级本性,他“日夜与妇人饮酒后庭”,不问政事,农民将领要会见他,他就用侍者坐在帷幕里顶替,政权完全控制在地主阶级代言人赵荫、李松等一伙人手里。王匡、王凤等农民将领受到排斥。地主分子李淑对刘玄说:“陛下起家虽然靠着农民军的力量,那只是临时利用一下而已,不可能长久依靠他们。”现在应该“理改制度,更延英俊”,农民将领是管理不了政治的。这就是要改变农民政权的性质,把被打倒的官僚、地主再扶上台。刘玄虽然没有公开地接收李淑的意见,但是,暗中却在酝酿着屠杀农民将领的阴谋。更始政权已从代表农民政权的政治机构,转化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运动的暴力机器。
绿林军创始人创始人王匡、王凤和张昂等农民将领,在进入长安以后,仍然保持着农民阶级的本色,在他们的管辖地区,对官僚、地主坚决进行打击和镇压。他们手下的官员都是“群小贾竖、膳夫包人”,政权还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王匡、王凤等对刘玄的荒淫腐化,对赵荫等人的专横跋扈,十分反对,对更始政权的变质,感到痛心。他们想说服刘玄离开长安,谁知消息泄露,刘玄竟动了杀机,他先后用计将农民将领诳进宫中,杀害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王匡、张昂等机警地发觉了刘玄的阴谋,得以逃出虎口。刘玄又派赵荫率军攻打王匡、张昂驻地。于是,更始政权的内部斗争,变成了公开的内战,双方在长安连战月余,王匡、张昂等兵败后退出长安。原来想和绿林军合作的赤眉军,看到更始政权已经变质,便向西发动了进攻,这时已进军到离长安很近的高陵。王匡、张昂遂与赤眉军联合进攻长安。已成了孤家寡人的刘玄,走投无路,只好向赤眉军投降,后来被赤眉军处死。 王匡、王凤、张昂与赤眉军联合推翻刘玄政权后,仍坚持斗争。直到公元27年随赤眉军一起撤出长安,在崤底、宜阳被刘秀的军队镇压下去。
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艰苦奋斗,直接推翻了王莽的复古反动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腐朽势力,使大批奴隶、农民得到解放,缓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社会矛盾,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王匡、王凤对于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的斗争不够坚决,不够得力,使刘玄、刘秀等人得以私篡权,达到他们利用农民战争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的目的,这个历史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㈣ 绿林赤眉起义的介绍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㈤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僚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加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得农民难以得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大地主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来,打着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骗群众。王莽乘机发动宫庭政变,夺取汉朝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上台后推行一条反动路线。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复古倒退活动。在“收复绝属,存亡续废”的旗号下,大封诸侯王,复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隶买卖为借口,宣布“王田私属制”,即按井田制的规定,把土地收归国有,更名为“王田”,把私人奴隶改名为“私属”,实际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了奴隶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隶的井田制,要把汉代的封建社会拉回到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王莽还采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经济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实际上是把由国家控制物价、统一调运物资和借贷大权,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贷者手中,使他们可以利用国家机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大放高利贷,残酷地剥削人民。王莽还多次改革货币制,滥铸铜钱,对人民进行野蛮掠夺,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转移视线,王莽又发动对兄弟民族的掠夺战争,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人民已是财竭力尽,无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长期失修,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田荒废,农民倾家荡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为严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地区人民的粮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广大贫苦农民只好扶老携幼,成群结对逃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饥度日。可是灾情越来越重,到山里来的人也陆续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们眼看着就要饿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也在穷苦的饥民当中。他们向群众宣传只有起来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几百人的起义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了。大家共推王匡、王凤为渠帅(大帅),在公元17年(天凤三年),举起了反对王莽政权的革命大旗。王匡、王凤领导的这支革命队伍,因为起义于绿林山,便称为绿林军。不久,南阳的马武、颍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数月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凭借绿林山区的险要地势,开展了武装斗争。公元21年,王匡率领农民军在云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歼王莽的荆州军,斩敌数千,缴获了敌人的全部作战物质,取得了重大胜利。起义军又乘胜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门)、云杜、安陆。当起义军凯旋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扩展到5万多人。 公元22年夏,起义军遭到疾病的袭击,无法在山里坚持下去,王匡、王凤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决定走下山来,向面积广阔的平原进军。命令成丹带一支起义军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张昂率领主力军进入南阳地区,称“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等也聚众一千多人起义响应,号称“平林兵”。
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一些豪强、官僚、贵族也打起反莽的旗号,乘机混进了革命队伍。破落贵族刘玄就混进了平林军。南阳地区的大地主兼商人、旧贵族刘演、刘秀兄弟,抱着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在南阳拼凑了一支军队,号称“舂陵兵”,参加了新市兵。在当时,面对着王莽反动政权,王匡、王凤采取容纳刘演、刘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因为它壮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敌人。但从此,在革命队伍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革命队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绿林军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消灭了王莽反动军队十几万人,并乘胜包围了南阳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阳)。绿林军的节节胜利,进一步鼓舞了广大群众。为了最后消灭王莽政权,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领导机构,于是建立政权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但是,绿林军建立政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一些钻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为了夺取农民革命胜利成果,炮制出了“刘氏复兴”的谶语,大造反革命舆论。这种反动宣传,在农民军中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绿林军建立政权时,就一定要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然而,在立哪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南阳地主集团,主张立刘演;而以王匡、王凤为首的农民将领主张立刘玄。 农民将领认为,刘玄单身投入平林军,人单势孤,不敢违背农民军的意志;而刘演有南阳地主集团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后盾,有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因此,王匡、王凤一马当先,坚持要立刘玄;而南阳地主集团一定要立刘演。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争论不休。这时王匡、王凤就想出了一个果断的对策,他们先召集农民将领开会,在会上作出了立刘玄的决定,然后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刘演一看大势已去,就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他振振有词地说:“赤眉军在山东势力很大,王莽政权还没有消灭,现在最好称王不称帝,等到将来局势稳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刘演的这个计谋非常清楚,是为他们将来篡夺农民政权打掩护。
㈥ 绿林赤眉起义有怎样的典故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成帝时,因饥馑而死于道路者数以百万计。哀帝即位后,大司马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为此拟汀了方案,都因遭到权贵的反对而作罢。农民的处境日益古代风景画鉴赏恶化,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租赋苛重,官吏贪残,豪强蚕食,酷吏殴杀,治狱深刻,冤陷无辜,加上水旱自然灾害,民“有七亡(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因此,“部落鼓鸣”,“盗贼横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王莽应运而出,实行托古改制,但是事与愿违,他的改制不但未能挽救社会危机,结果却转化为引发大规模人民反抗斗争的导火索。
始建国三年(11),边塞上首先爆发了反对王莽的农民“叛乱”。这一年是连年自然灾害后的一年,王莽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在连岁自然灾害之后又发动不义战争。不少农民被征为戍卒,屯田五原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当时属五原郡),“以助军粮”;海岱江淮之民,则转输兵谷于边塞;而并州一带农民,既承担更多兵谷,又受到莽军吏士的骚扰,受害更深。因之,并州农民最先举起了反莽的旗帜好天凤二年(15),随着王莽征戍压迫的加剧,反莽斗争愈加发展。按汉制戍卒服役为期一年,而王莽调发三年仍不更换,“边兵二十余万人仰衣食,县官愁苦。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数千人为辈,转人旁郡”。接着,在长江下游也爆发了“叛乱”。天凤四年(17)“……临淮(郡名,治今江苏泗洪东南)瓜田仪等为盗贼,依阻会稽(郡名,治今苏州)长州(苑名,在今苏州西南)”。同年,在今山东也爆发了“叛乱”,琅邪女子吕母起于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吕母富有家产,有子为县游徼,因小罪为县宰判处死刑。吕母怨宰,散尽家财,招聚饥民数千人,为子报仇。吕母自称将军,亲率农民攻陷海曲城,杀死县宰,以宰之头祭其子墓。然后回到海上,继续反莽斗争。
以上所述均为大规模农民起事的前驱,从天凤四年起,大规模的农民叛乱随之爆发。就地域分布来看,当时的农民“叛乱”,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在东方是青、徐(今山东)一带;在南方是荆州、南阳(湖北‘西部和河南南部)一带;在北方是河北地区。其中主要的后来成为大的军事集团的是东方和南方的两大支,起事后都曾先后攻到长安,这就是“绿林”和“赤眉”两支农民军。
天凤四年(17),荆州一带连年大旱,发生饥荒,农民相率在野泽中采掘凫茈(音符子,野荸荠)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兄弟为人排难解忧,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一时诸亡命如马武、王常、成丹之徒,都率古画众参加。他们以今湖北当阳境内的绿林山为根据地,揭起反叛的旗帜,数月问众达七八千人,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绿林军”。绿林山的“叛逆’,一天天成为荆州的威胁。地皇二年(21),新莽荆州牧发兵两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攻拔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东南)等地,部众增至五万人。次年,大疫降临鄂西,绿林山的叛民,死亡一半。为了求生,他们相率离开了绿林山,分道转移:一路击壬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治今江陵),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风、马武、朱鲔、张印(昂)率领,北入南阳,称新市兵。当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今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也聚合了数千农民响应,称“平林兵”。由于新市兵与平林兵的结合,鄂北、豫南一带已完全为叛乱的农民所控制。
绿林军起事爆发后,一些与新莽政权有矛盾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宗室刘玄投奔平林军,为安集掾。南阳的刘宝寅、刘秀兄弟也是西汉宗室子弟。他们兄弟既富资财,又广结豪侠,王莽即位后,遭到迫害,遂在农民军兴起后,抱着“复高祖之业”的目的在春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刘氏兄弟纠集族人、宾客七八千人,称舂陵军,与新市军、平林军联合反莽。
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天凤五年),在今山东、苏北地区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当时青、徐大饥,民变蜂起。在吕母起事地区莒县的饥民,共推琅邪人樊崇为首领,尊之曰“三老”。樊崇的同乡逢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率众会合,部众发展到几万人。吕母死后,她的一部分部众也并人樊崇集团,于是樊崇遂成为山东农民“叛乱”的总领袖,而泰山也就成为当时农民“叛乱”的中心。“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寝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沉相称曰巨人”。不仅樊崇的集团如此,其他“叛乱”集团,无不如此。
关于上述农民叛乱情况,曾有许多“盗匪地区”逃出来的官吏,上书向王莽报告。王莽将这些官员“下狱以为诬罔”,他认为,“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所以他下令要各地守令,务予殄灭,以后“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黜贼,而妄日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自是以后,臣下多不敢向王莽报告“盗贼”真实情况。当时有一个名叫田况的高级军官,曾因与“盗贼”交手,一度取得小胜,被王莽任命为兼领青、徐二州州牧。他大胆地向王莽建议,不要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王莽不听,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进击青、徐“盗贼”。当莽军前来进攻时,樊崇“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日赤眉”。王莽官军“所过放纵”,东方为之语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地皇三年(22)冬,莽军攻下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屠杀起事人民一万多人。赤眉军以逸待劳,勇敢杀敌,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会战中,大破莽军,击杀万余人,并乘胜追至无盐。在成昌会战中,廉丹丧命,太师王匡落荒逃走。赤眉军占领了东自莒城,西到陈留,南达汝南东海,北到濮阳青州的广大地区,基本上结束了王莽在东方的统治。战后,赤眉军在黄河南北纵横驰骋,队伍扩充到数十万人。
古代风景画鉴赏继樊崇之后,大河以北地区的居民也四方蜂起,各推首领,攻掠郡县。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称:“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当时,“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各部叛民,均有渠帅,如铜马贼帅东山荒秃,上淮况,大肜渠帅樊重……,富平贼帅徐少,获索贼帅古师郎等。其余“贼”,亦各有其渠帅。可见当时“叛乱”者声势之浩大与分支之繁多。
在赤眉军成昌大捷之后,绿林军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地皇四年(23)正月,绿林军在沘(音比)水(今河南泌阳)大败莽军,歼灭二万余人,杀死主将甄阜和梁丘赐。接着,又转兵向西,在洧阳(今河南南阳西南)击溃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获得大批装备,部众扩展到十多万人,随即进围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由于战局的胜利发展,需要建立政权来统一指挥。绿林军将领认为人民支持反对王莽就是“人心归汉”,因此,在这年二月,他们在洧阳拥戴刘玄做了皇帝,建元“更始”,正式建立了汉政府。从此,绿林军被统一称为“汉军”。汉政府建立后,一面发布复兴刘氏的政治号召,一面派刘演、刘秀等出师北伐。
王莽听到刘玄建立汉政权的消息后,非常恐慌。但他为了对外伪装镇静,故意染黑了须发,宣召从全国各地征选的一百二十名淑女进宫,王莽日与方士涿郡人昭君等在后宫考究房中术。四月,绿林军将领王常、刘秀等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郾(河南今县)和定陵(今河南舞阳);同时,刘绩以别军占领了宛。这时刘玄的政府已奄有今日豫西大部分地方。王莽闻之更加恐慌,因大发兵讨伐中原“群盗”,“遣大司空王邑驰传之洛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日‘虎牙五威兵’,平定山东……邑至洛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按照规定期限会合)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此外,王莽还征集到各地明兵法者六十三家,随军担任后备军官,并且选用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巨人巨毋霸作为垒尉,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
这年五月,王邑、王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出颍川,会同严尤、陈茂,直逼昆阳。新军将领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以为歼灭汉军于昆阳城下,不过弹指间之事耳。当时,驻守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汉军诸将见新、汉两军众寡悬殊,皆惶怖,欲放弃昆阳,散归荆州各地。刘秀反对上述主张,他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汉军正在议论间,莽军的前锋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后续部队也在源源开来。这时,军情十分紧急。诸将彼此观望,但又苦无良策。刘秀当时只有二十九岁,又是一员偏将,在以前的战斗中,也未立过赫期战功,因此平时并不为诸将所重。
当此紧急关头,他表现得如此坚定沉着,又能提出一整套御敌方案,诸将始另眼相看,请他参与谋画。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按照刘秀的主张,由王凤与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与五威将军李轶(音义)等十三骑,从城南门突围,到定陵、郾城去调集援兵,夹击新军。
王邑、王寻率领新军围攻昆阳,一开始就遭到汉军的顽强抵抗。屡经败阵的严尤,吸取以往教训,向王邑献计说:“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指更始)在宛,急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王邑骄傲地回答说:“吾昔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当先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围城的莽军,在昆阳城外列营百数,围之数十重,金鼓喧天,远闻数十里。围兵“或为地道、冲辄(輣音崩,冲轫,楼车也)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背着门板)而汲”。汉军守将王凤在莽军的重压下,曾一度请降,莽军不许。王邑、王寻意气洋洋,以为攻占昆阳,建立大功,就在漏刻之间!昆阳汉军,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坚守危城,顽强抵抗,昆阳城为之屹立不动。严尤见屡攻昆阳不下,再次向王邑、王寻建议说:“《兵法》:‘围城为之阙’宜使得逸出以怖宛下。”王邑仍不纳。六月初,刘秀从郾城、定陵调来了全部汉军,救援昆阳。刘秀亲自率领步骑兵千余人,开到距。新军主力四五里处,布下阵势。王邑、王寻狂妄自大,根本未把刘秀放在眼里,轻率地决定只派数千人前去迎战。经过几次小的接触,汉军均获胜利。其时,宛城已为汉军主力攻克三日,战报尚未传来。刘秀乃使人向昆阳城中伪传捷报:“宛下兵到。”又故意将捷报失落。王邑、王寻得到战报,暗自吃惊。汉军闻讯,“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
刘秀见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便亲率敢死者三千人,迂回到昆阳城西,从水上向新军大本营发动猛烈袭击。王邑、王寻见汉军兵力不多,仍然认为不堪一击,亲自带领一万余人巡行军阵,下令诸营“皆按部毋得动”。汉军由于接连胜利,胆气更壮;而新军士兵大都是临时胁迫来的农民,他们痛恨王莽,都不愿意作战;诸将又借口“皆按部毋得动”的命令,乐得按兵不动。因此,汉军冲人新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王邑、古代人物像王寻部队经不住汉军猛冲,阵势紊乱。汉军乘锐破阵,杀死王寻。守城汉军亦鼓噪而出,内外夹击,呼声震天。失去指挥的莽军为之大乱,继之以溃散逃亡,奔逃者互相冲撞践踏,死伤不计其数。会大风雷,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城北滍(音志)川暴涨,虎豹吓得战傈不止,莽军士卒淹死于水中者以万数。王邑、严尤、陈茂率轻骑踏着溺者尸体逃命而去。被迫征发来的农民,在汉军的攻击下,以溃散方式反对王莽,各还本郡,王邑只得率领数千残兵败将逃回洛阳。
昆阳大捷之后,刘玄遣王匡率兵直攻洛阳;申屠建、李松叩武关。汉军的强大攻势,不仅三辅为之震动,海内豪杰亦“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偏于天下”。析(今河南西峡)人邓晔、于匡于南乡(属析县)聚兵百余人,响应汉军,降析县宰和武关都尉,攻杀莽军右队(弘农郡的改称)大夫宋纲。王莽更加忧惧,技穷不知所出。当时有一臣下崔发告诉王莽说,《周礼》及《春秋左氏》皆谓国有大灾,则哭以厌(压胜)之。王莽乃率群臣至南郊,叩头号哭,乞求皇天保佑,又作告天策千余言,自陈功劳。太学生和居民哭得最悲哀者和能诵策文者,均“除以为郎”,计有五千多人。古代风景画这幕丑剧刚刚收场,邓哗即战败王莽的援军,迎接申屠建等率领的汉军进入武关。汉军势如破竹,郡县望风而降,九月问攻人长安。城中少年朱弟、张鱼集众响应,火烧作室门(未央宫的便门),延及宫室,大呼:“反虏王莽,何不出降?”王莽避火宣室(未央宫殿名)前殿,宫人妇女啼哭曰:“当奈何!”王莽青服端坐,自我安慰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天明,群臣扶王莽至渐台(在未央宫中),欲阻池以拒“贼”。汉军攻上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玺绶,校尉公宾就斩王莽头。莽首传送至宛,悬于市上,“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经过六年血战,王莽政权终于被绿林军所推翻。
当西人武关之军,攻陷长安时,刘玄的北伐军也攻陷了洛阳。公元23年十月,刘玄政府由宛县北迁洛阳。当时赤眉军散布于汝南、颍川一带,饥饿无以为食。樊崇亲率渠帅二十余人赴洛阳,诣谒刘玄,接受封古代风景画鉴赏号,表示归附,但并不为刘玄所重视。樊崇等人乃亡归其营,率兵人颍川,击杀河南太守。但当时的河南,“赤地千里,城无所夺,野无可掠,赤眉部众皆日夜愁泣,思欲东归”。樊崇等知东归则群众必散,乃决计西攻长安。
更始二年(24),刘玄移都长安。当时长安“唯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宫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自锺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里,不改于旧”。更始居长乐宫,完全恢复了封建帝王一套腐化堕落的生活。刘玄委政事于宠臣赵萌等,“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群臣欲言事,辄醉不能见”。又大封宗室、功臣,“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着绣面衣、锦绔、檐榆(音参于,围裙)、诸于(妇女的外衣),骂詈道中。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炊烹之意),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像这样的政权,当然要使天下大失所望。
是年冬,赤眉军分两路向长安进发:一路由樊崇率领进武关;一路由徐宣率领进陆浑关(今河南嵩县东北)。更始三年(25)正月,两军俱至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与刘玄诸将连战皆捷,众遂大集。进至华阴,有士人方阳者,劝说樊崇立刘氏宗室,以为号令。樊崇以为然,乃于军中求得西汉宗室后裔、一个年仅十五岁的牛吏刘盆子,立为皇帝。樊崇本来应做丞相,然不知数术,便推举做过县狱吏能通《易经》的徐宣为丞相,自己做了御史大夫。
赤眉军继续西进,到达高陵(今属陕西省),刘玄将张印叛降赤眉,遂联兵共攻长安城东都门。城破,刘玄来降,上玺绶于刘盆子,先被封为长沙王,后为赤眉军将领谢禄所缢杀。
赤眉军进人长安后,由于关中地区豪强地主坚壁清野,聚众反抗,长安城中粮尽,于是西走陇阪,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于是又折返长安,引众东归。建武三年(27)春,在宜阳(今河南洛宁东北),遭到刘秀大军截击。赤眉军突围未成,十余万众被迫降附了刘秀。同年夏,樊崇准备再次起兵,但事泄为刘秀所杀,赤眉起义遂告彻底失败。
㈦ 绿林赤眉起义是怎样的典故
王莽篡夺了西汉的天下,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制度上的改变,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这些改变表面上好像要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想要把历史车轮往后拉的倒行逆施,其结果是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他自己的灭亡。
王莽改制最突出的一件事情是改变土地制度。他把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重新搬了出来,规定天下的田都叫做“王田”,归朝廷所有,不许自由买卖,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这是一种鲥退的做法,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奴隶制社会实行井田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如果还要实行井田制,就会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王莽的“王田”制度颁布了三年,却实行不了,没奈何只好下令取消,照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王莽改制的另一件事是改变货币制度。他下令废止了市面上流通已久的五铢钱,一会儿规定用这样几种货币,一会儿又规定用那样几种货币,甚至于把远古时期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逼着老百姓兑换来兑换去,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搜刮光了,商人都不敢做买卖了。
除了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改变以外,王莽还改变了其他的一些制度,可是到头来除了扰民以外,什么也行不通,也都失败了。与此同时,王莽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还派兵去征伐匈奴、高丽、西南夷和西域,浩大的军费开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古代铜器在王莽这种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特别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被地主夺走了,仅有的一点积蓄也被币制改革和战争负担给剥削光了,生活更加困苦不堪。当时全国各地又普遍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老天久旱不雨,庄稼本来就长得稀稀落落的,成群的蝗虫又到处为害,把庄稼吃个精光,断绝了人们的生计。在北方,由于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在南方,人们成群结队到沼泽地里去挖野荸荠来充饥。关中地方,四处流亡来的几十万饥民,因为得不到救济,饿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却派人到各地去欺骗人民,教人民煮草木为酪,说是把野草树皮煮得烂熟以后,会成为像奶酪一样好吃的东西。这种骗人的鬼话当然没有人相信。人们为了求活路,终于拿起刀枪,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县)发生了一起县官胡乱杀人的事情,因而引起了一场农民起义。海曲县县衙门有个当差的名叫吕育,他犯了点小小的罪,就被县官处死了。吕育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报仇,联合流亡农民几千人发动武装起义,攻进县城,杀死了县官。附近农民听到起义的消息,纷纷赶来参加,起义军迅速扩大到一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为吕母起义,它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
和吕母起义同一年,南方的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也发生了农民起义。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趁着饥饿的农民为争抢野荸荠发生殴斗的机会,进行鼓动,号召人们起来反对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他们很快就集合起几百人的队伍,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为根据地,号称绿林军。几个月的时间,绿林军就发展到了七八千人。
第二年,吕母家乡琅琊郡有个叫樊崇的也在莒县(今山东省莒县)领导了农民起义。樊崇带着起义军打到泰山郡(今山东省泰安县),正赶上青州、徐州一带闹饥荒,饥民纷纷起来参加,起义军很快就发展成一支拥有十几万人的队伍。樊崇是个朴朴实实的农民,没有念过书。他起义的目的不是想称王称帝,只想推翻王莽,让人们能够活得下去。他领导的起义军战士把眉毛涂成红色作为标记,号称赤眉军。赤眉军保持着贫苦农民的淳朴作风,领导人只采用一些乡下小官吏的称呼,樊崇自称“三老”,下面小一些的领袖称为“从事”、“卒史”,士兵们则互相称“巨人”。樊崇不识字,他没有制订什么法律和规章制度,只在口头上规定:杀人的要处死刑,伤害人的要赔偿损失。起义军人人遵守这个规定,纪律十分好,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王莽听到绿林、赤眉起义的消息后赶快派军队镇压。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荆州的两万官军袭击绿林军,绿林军奋勇抵抗,打败官军,杀死官军几千人,夺得了大量物资。绿林军乘胜出击,攻下了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云杜(今湖北省沔阳县)、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队伍扩充到了五万多人。
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起义军正在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一带发生了瘟疫。起义军缺医少药,死亡的人很多。王匡、王凤和起义军的其他首领商议以后,决定分散队伍,离开绿林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王常、成丹率领一部分队伍往西进入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等率领另一部分队伍往北进入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号称新市兵。王匡、王凤等经过平林(今湖北省随县)附近的时候,平林人陈牧、廖湛也发动一千多农民起义,称为平林兵。平林兵和新市兵联合,起义军的队伍又进一步扩大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在绿林军分散转移这一年的冬天,王莽派十多万官兵去镇压赤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省东平县东)跟王莽派来的官兵决战,打败官兵,声势更加强大,很快从齐、鲁等地发展到现在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并且还发展出了铜马军、青犊军等分支队伍。
这时候,荆州一带的地主刘玄、刘縯〔yān〕、刘秀等人,也利用他们跟汉朝皇帝同姓的关系,打出了反对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也来加入农民起义军,想要篡夺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刘玄加入了平林军;刘縯、刘秀兄弟俩在春陵(今湖北省枣阳县)招集宗族、宾客和附近的地主武装共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军,跟新市、平林兵联合作战。刘玄的政治经验比较丰富,很快就取得了农民起义军的领导地位,在打败王莽军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后,他做了皇帝,仍然叫汉朝,定年号为更始,意思是他更新了汉朝,历史上称刘玄为更始皇帝。从此以后,绿林等农民起义军也被称为汉军。接着,起义军又打下了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县)、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县,郾yǎn〕,包围了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王莽见农民起义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派大将王邑、王寻征集全国各地的兵马,拼凑了四十二万人的队伍,号称百万大军,南下向起义军进攻。王邑、王寻率领的兵马包围了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历史上有名的昆阳大战爆发了。
㈧ 绿林赤眉起义的背景
绿林赤眉起义
开放分类: 事件、历史、历史事件、起义、农民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㈨ 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贵族,官僚,大地主占有上万亩良田沃土,广大农民却。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有的卖身为奴,有的被迫流亡他乡成为流民,很多人饿死在路上汉人掩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八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加深了阶级矛盾。人民生活更加痛苦,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可避免的就要爆发。
公元一七年,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在湖北起义。公元十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在山东莒县发动起义。两支起义军,分别在南方东方两个战场同王莽的反动军队作战。
赤眉军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口号,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公元二二年,在无盐县成吕打败王莽的军队,赤眉军愈战愈强,发展到十几万人。此时绿林军也迅速发展,公元二三年,昆阳大捷,消灭王莽主力,不久攻下长安,推翻了王莽帅反动政权。
公元二五年,皇族刘秀夺取了起义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
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又称黄巾起义。因为起义军战士以黄巾包头,故称为“黄巾军。。黄巾军的领导者是巨鹿人张角。
东汉后期,大地主猖狂地强占农民的土地。外戚、宦官专权,指使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征调的东西比规定的要多达十倍。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公元―‘八四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爆发的前十多年的时间中,张角利用。太平道。教组织人民。他和他的弟子一面给贫苦农民治病一面敞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起义的前夕,张角已经组织了几十万农民。他把这几十万农民分为三十六个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干人,各方都设有军事首领,张角领导之下。为了广泛地发动农民起来参加斗争,张角还提出了革命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个口号明确地指出推翻东汉政权――“苍天。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黄天。的政治主张,并暗示了大起义灼时间――甲子(一八四年)。
黄巾军的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失败了。东汉政权也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崩溃了。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利用宗教作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真:具,提出了“太平”的理想。它表明了农民阶级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㈩ 绿林,赤眉军起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
王莽改制失败,加上自然灾害,形成大量流民。绿林,赤眉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其中一支攻入长安,挖了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