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年级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教案
这个估计没有,地方教材,学校又不太重视,我正在整理资料,等整理完了,放在网上供大家下载。
❷ 我的家乡文化,经济,发展论文八百字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❸ 家乡产物知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有哪些特产,了解嘉兴特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
2、感受家乡特产的丰富,激起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渠道搜集家乡特产资料,知道家乡的特产,了解嘉兴特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
难点:感受家乡特产的丰富,激起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吧,去年,我们学校和英国的普利茅斯的一所学校结对了,当时结对时,我们校长出了一个谜语考考这位外国的老师,这可把不会说中国话的外教难倒了,咱来帮个忙,行吗?
1、教师出示谜语:四角四边长,箬叶身上穿,解带脱衣裳,一口一个香。
师:这个谜语一定难不倒你们,答案是粽子,说起粽子,咱嘉兴可是有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五芳斋,这也是咱家乡人家喻户晓的,是我们嘉兴的特产。
2、说到这儿,知道什么叫特产吗?
3、像五芳斋粽子一样,因为比较特别,品质较好,受到很多人喜爱而远近闻名的物产,我们称为特产。
不
久后,英国的老师还将来我们嘉兴,她对我们嘉兴的特产非常感兴趣,很想好好了解了解,回国向英国的孩子介绍我们嘉兴的特产,让他们尝一尝,看一看,让他们
也了解咱们嘉兴的风土人情。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能完成吗?今天我们就要看看你对嘉兴的特产有哪些了解?(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家乡特产知多少)
二、认识特产五芳斋粽子,感受特别之处
1、 说到五芳斋粽子在我们嘉兴可是家喻户晓的,吃过的举手?
2、 你最喜欢哪种口味的粽子,介绍介绍。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品种,教师顺势点拨到品种真多。
是啊,不喜欢吃肉的可以改吃豆沙、蜜枣,又是不同的享受。
肉粽,好多同学情有独钟呢。吃起来怎么样?
抹茶、排骨,又是新品种,找个时候一定去尝尝。
学生介绍时教师追问你经常吃吗?用一句家乡话来夸一夸五芳斋粽子。
(浓浓的乡音,浓浓的家乡情)
指名一个外地来嘉兴的同学,问问他吃粽子的感受。
小结:果然名不虚传呢,五芳斋的粽子有那么多的品种,味道又不错,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怪不得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呢。他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3、了解五芳斋粽子的发展规模
(1)、了解现有规模。
师:在嘉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五芳斋专卖店?
你外出的时候还在哪里看到过吗?
追问:当你在远离家乡时,看到熟悉的五芳斋,甚至尝到熟悉的味道,你的心情怎样?(亲切,自豪的)
(2)、追溯历史,感受发展之快。
学生交流调查到的五芳斋粽子刚刚起步的情形。
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从一个流动的街头小摊到今天遍布全国的连锁店,从这些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发展真快 规模越来越大 品质一定很好 味道好 很用心思
师:正因为如此,从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遍布全国的200多个店面,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五芳斋还获得了更多的荣誉。
(3)、说说五芳斋粽子获得的荣誉。
学生介绍。
师:中国的高铁站点、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在人潮汹涌的繁华商圈、在游人如织的风景区,随处都可以见到五芳斋的身影。全国粽子那么多,为什么独独五芳斋的粽子能够走得那么远,能够走进那么多人心里,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你来猜一猜。
预设:和原料是分不开的,选用上等的叶,好米,好肉
(是啊,嘉兴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土壤肥沃,优质的水稻给粽子提供了最好的原料。)
是和嘉兴人的用心包分不开的。
是不断开发新品种,不断创新分不开的。(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才能早就今日的五芳斋)
嘉兴人的勤劳,智慧,
小结:是啊,我们禾城的土地是最早的水稻种植区,禾城的土地哺育了勤劳的嘉兴人,造就了五芳斋这一独特的品牌,特产特产,是一种质量,一种品牌,一种文化。粽子也演绎了更多的文化。
4、感受粽子文化
出示图片:你看我们学校原来的舞蹈《五芳斋童谣》也是取材于五芳斋粽子。舞蹈演员的足迹走遍了嘉兴的大街小巷。
画家根据粽子创作的美术作品,心灵手巧的家乡人还把它变成了工艺品。
你说当我们的英国客人尝到粽子,看到那么多的粽子文化,他们会不喜欢吗?
三、推荐家乡其他特产,感受特产丰富
1、师:推荐了重量级的粽子,还想推荐什么给英国客人,把我们的调查表拿出来,以四人组为单位,把你还想推荐的嘉兴特产在组内介绍介绍,还要说说你的推荐理由哦。。
机动:
南湖菱
1、味道好。
生吃又脆又甜,当菜吃味道更好。对于南湖菱,你还有哪些了解?
2、知道为什么南湖菱没有扎手的角呀?(感受特别)
师小结:这与我们江南水乡的水质有关,还因为勤劳的菱农们在撒种的时候就经过精心的培育,咱嘉兴的南湖菱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特别,还带来了动人的故事。谁听说过?
师小结:味道好,又只有嘉兴都有,还带着动人的故事,果然是一道值得推荐的特产,外国客人如果在暑假后来,就正好赶上南湖菱上市的时间,可以大饱口福了。
师:说到当菜吃,南湖菱是一道很有嘉兴特色的菜肴,咱们到时候招待客人,可以推荐些什么特产类的菜肴呢?
七星:雪菜 在我们家,这是烧菜时经常用到的配料,特别是早餐的时候,怎么吃也吃不厌。
斜桥榨菜: 你们家常吃吗?考考你的知识,说出两种吃法?
(看似普通,只要用心栽培,也能成为特产)
文虎酱鸭、荷叶粉蒸肉等
杭白菊 :(健康的益友,特产历史悠久),看看,闻闻,品品。
老师现场冲泡一杯杭白菊,请学生闻闻。
问问谁吃过?味道怎样?(其实,杭白菊可不是普通的茶,它还是一种药材,对咱们的身体有益。)
谁想尝一尝? (现场品茶)
师:杭白菊早先的时候只有皇帝才能喝到呢,现在我们都能喝到,因为在我们嘉兴已经有好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了。走亲访友送上一些,带去健康,带去情意。英国客人如果带点回去,我们的杭白菊走得更远了。
西瓜:(体会特产给生活带来快乐)
说到西瓜你们都要流口水了,夏天的时候,是你的最爱吧,解渴,消暑。
师:说到西瓜,给你们看个宝贝。出示,欣赏西瓜灯图片。
师:你们看平湖人还在西瓜皮上雕刻了精美的花纹,西瓜皮成了漂亮的灯笼,每年的暑假,平湖都会举办西瓜灯节,哈哈,特产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娱乐,你看西瓜,好吃好玩,还有好看,真是享受啊。英国客人赶在暑假来,一定会陶醉。)
师(如果学生说到西瓜,到时候咱们要招待英国客人,顺势问还有什么水果想推荐给他们吗)
学生顺势再推荐其他水果,桃子、葡萄、蜜梨等,简单处理。
师小结:哇,这个好,那个也好,真不知道选择哪种了,到时就让客人们大饱口福吧。那其他呢,还有什么推荐?
点心类(不说到就不用了)
八珍糕、姑嫂饼 现场分发给几位同学尝一尝,味道怎样?
推荐了水果,菜肴,点心,茶水饮料,除了吃的,还有没有其他工艺类的特产?
乌镇蓝印花布:(特产显示家乡人民心灵手巧,江南水乡特色
展示:蓝印花布 模特走秀 工艺等画面。
看到漂亮的印花布,还有印花布做的帽子、衣服、工艺品,你为什么这么激动呀?印花布工人们真是心灵手巧,我们要谢谢他们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教师拿出蓝印花布头巾,给一学生带上。
桐乡羊毛衫 嘉兴丝绸 海宁皮革 (屏幕滚动播放特产的图片)
2、推荐了这么多富有嘉兴特色的特产,吃的,用的,玩的,你的心情怎样?(定格在外国人品尝等画面)
3、 小结:听了你们热情洋溢的介绍,我们的英国老师不仅知道了我们嘉兴有那么丰富的特产,而且一定也感受到了我们嘉兴人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我们家乡的特产因为嘉兴人的勤劳智慧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
四、情感提升
1、或许我们的英国客人还会选购一些特产,带回去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分享,当这些特产随着他们漂洋过海的时候,他们带去的仅仅只是一种商品吗?还是?
(嘉兴的文化,嘉兴人的热情好客,嘉兴人的友情,江南水乡的特色^^^^^^
2、师顺接:带着我们嘉兴美味的特产,这是我们嘉兴民俗的缩影,这是中外友谊的桥梁,这也蕴含着我们独特的水乡文化。相信英国客人一定难忘这次特别的嘉兴之旅。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怪不得很多来过的外地客人,忍不住夸赞嘉兴文化名城、鱼米之乡,真为我们是嘉兴人而感到骄傲。
❹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的PPT课件,百度文库的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❺ 家乡的变化 八百字以上
今年清明前夕,我又回了一趟生我养我的故乡,那是xxxxxxx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此次故乡之行,令我感受颇深,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村路,宽畅了。村口过去的那条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土,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如今已变成了一条平整宽畅的水泥路,乡亲们再也不用犯愁雨天深一脚浅一脚的出行了。过去村口的那条路上连自行车都很少,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小轿车、大货车、摩托车、电动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川流不息,一片繁忙的城镇景象。
灯火,明亮了。过去一到晚上小山村到处伸手不见五指,乡亲们晚间有事要打着手电或提着照明灯才能出行,如今村口的路上装上了路灯,每当夜幕降临时,小山村灯火通明,登高远眺,一排排路灯、一串串灯光婉如璀灿的明珠,真是美不胜收。晚饭后,庄稼人也和城里人一样,三五成群的在马路上散步聊天。
环境,整洁了。过去村里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和一些废弃物没有固定场所存放,也没有专人处理,到处脏乱不堪,如今由政府出资在村里分区域建起了垃圾站,乡亲们都自觉地定点投扔垃圾,村内公用部位的卫生也有专人定期清扫,垃圾也有专人定期清运,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就医,方便了。过去乡亲们生病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医院治疗,如今村里有了社区卫生站,乡亲们小病不用出村,稍严重的一些疾病到附近的镇卫生院便能解决。现在的镇卫生院修缮一新,各个诊室一应俱全,整洁有序,硬件设施跟城里医院相比没多大差别,并与各个片区卫生站实现了微机联网。如今乡亲们都参加农村医保,不仅可以就近看病,买药时还可直接报销30%,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的局面。
生活,富裕了。现在老家的乡亲们种地不但不用交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一亩小麦补助95元,种玉米每亩还增补10元种子钱。过去一亩地只能收百来斤小麦,粮食不够吃;现在亩产千斤不成问题,一半的粮食还吃不完。很多乡亲利用多余的田地栽栽植果树,进行水产养殖,发展多种经营,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
晚年,幸福了。民政部门在镇上建了敬老院,专门收养孤寡老人,有专人服务,管吃、管穿、管住,每个月还有几十元的零花钱,有些孤寡老人还有劳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不愿到敬老院,政府每年还给1800元的生活补助。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金。老人们感动地说:“真没想到这样的好政策让我们赶上了,感谢共产党让我们晚年享受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❻ 鲁迅的<故乡>教案(脱离俗套的)
你要脱离俗套的,谁知道啥叫“不俗套”,除了自己做,以后不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无所适从。
下面这样你说行吗。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 少年闰土画像
课时安排
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 》,作者 ,写于 ,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 革命。
5、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 。
6、小说开头描写了故乡哪一季节,怎样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样?这个景物描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①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②"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因为
③"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得高墙",这"高墙"指
④希望的有无,决定于
8、课后题二、三
9、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和杨二嫂各画一幅画像。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 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四、 熟读课文
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
(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 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刀这相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写杨二嫂的变化,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经济破产的涉及面之广,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为了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5、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6、 "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7、"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刁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工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类型。
作"练习五":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 "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六、教学小结
1、 本文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写了四件事:返乡到家后,与母亲谈搬家的事;回忆少年闰土;杨二嫂索要木器;与中年闰土重逢。)
2、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与衬托人物的?描写人物变化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前后对比,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如,写闰土有小英雄与木偶人的肖像对比描写,还有娓娓而谈与呆滞麻木的谈话对比描写,等等。通过对比,表现了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
3、文章主体思想?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