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乡村公路占地该不该赔偿费我是彭水县岩东乡,政府去年修马路挖了我家很多土,今年又要挖我家很多土,我
修路用土应该按土方多少陪赏
B. 四川彭水县概况
彭水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北周置黔州费县。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州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政府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清末"舟楫往来,商贸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地,使“彭水财富,甲于酉属”。民国时期,兵匪频仍,人民啼饥号寒。1949年11月16日彭水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1]
历史
彭水地,因有盐、丹之利和乌、郁江水道之便,上古是民之国地。商至春秋属巴。战国属楚黔中(郡)。
秦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划分为36郡,重置黔中郡,彭水属之。
汉加强郡县制。西汉建元初(前140年),武帝置涪陵县,沿今郁山镇,属巴郡,辖今彭水、黔江、酉阳、武隆、石柱、沿河、印江、思南、正安、务川、道真等区、县和秀山县西部,面积约3.50万平公里。因伏牛山和中清、后江河两盐水而得名。始建国元年(9年)改涪陵县为巴亭,建武元年(25年)复置。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置巴东属国都尉,治今彭水县城,析涪陵县地置涪陵(治今彭水县城)、永宁(治今贵州省德江县上费溪)、丹兴(今黔江区)、汉葭(治今郁郁山镇)4县属之。
蜀汉承汉制。章武元年(21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仍治今彭水县城,改永宁为万宁,析涪陵县地置汉复县(治今沿河县洪渡镇一带),彭水地属涪陵郡。延熙十三年(250年),析涪陵县地置汉平县(今武陵县)。
晋承蜀制。太康元年(280年),省丹兴县入涪陵县。咸和三年(328年)始,今黔江、彭水等地少数民族起义并占领涪陵郡地,直到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蛮州”田思鹤“以地内附”,史称“地殁蛮僚”。涪陵郡被迫迁至汉平县。南齐(479~502年)时复置涪陵、汉葭两县,属涪陵郡。北周保定四年废涪陵等县置奉州,不设县,属益州。建德三年(574年),废奉州置黔州,治今郁山镇。
隋行州(郡)、县两级制,黔州仍置。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治今郁山镇,属黔州。原涪陵已迁至涪州(今涪陵区),今郁江时称彭水,县以江名。大业三年(60)年改黔州置黔安郡。大业十年(614年)析彭水县地置信安县(治今武隆县江口镇)。
唐增设道作为中央监督机构,彭水属江南道黔安郡。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治今彭水县城,析彭水地置石城县(天宝元年改名黔江县,即今黔江区)。次年,再析彭水地另置盈隆(治今润溪乡洋水桥)、洪杜(治今酉阳县龚滩镇)、相永(今贵州省境)、万资(今贵州省境)4县,同属黔州。贞观四年(630年),彭水县治移今汉葭镇县坝一带。贞观二十年(646年),分盈隆县地置都濡县(治今贵州省务川县濯水乡石桥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皇李隆基讳改盈隆为盈川,天宝元年(742年)再改名洋水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增为15道,分江南道西部置黔中道,治今彭水县城,彭水县改隶黔中道黔州。大顺元年(890年),赐黔州观察使号武秦军节度,彭水属之。开元二十一年始,唐实行羁縻制,黔州领劳、福、犍等50个羁縻州,领地辖今渝、黔、鄂、桂结合部约30万平方公里,羁縻州委任土著首领管理。
五代仍属黔州、武泰军节度管辖。
宋初沿唐制。继改道为路,黔州仍置,彭水隶之。嘉祜八年(1063年),省都濡、信宁、洋水、洪社4县为镇入彭水,仍隶黔州。绍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为绍庆府,辖彭水黔江2县,并领羁縻州49个。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绍庆府升为总管府,在今汉葭镇城南修筑石城,至顺元年(1330)改称绍庆路,直到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废置。
元设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彭水县仍隶绍庆府(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尉使司,治今彭水县城。至正四年(1344年)置绍庆府军民宣抚都总使司,仍治彭水县城,领6州20县152镇。
大夏承元制,彭水属绍庆路。
明初仍袭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废绍庆府,彭水县改隶四川行省重庆府。次年,
自然地理
废黔江县入彭水。洪武十年,废武隆入彭水县,改隶涪州(治今涪陵市区)。洪武十三、十四年,先后复置武隆县、黔江县。
清初划分全国为18个省,后调整为22个省,省下设道、府、县。顺治二年(1645年),彭水县复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置黔彭军民厅,治今郁山镇,辖彭水、黔江、酉阳(时秀山属之)3县。乾隆元年(1736年)废黔彭军民厅置酉阳直隶州(治今酉阳县城),彭水改属该直隶州。
民国2年(1913年),彭水县属东川道。1927年改隶四川省长公署, 第三年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6日彭水解放。1950年1月,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9月,属四川省涪陵专区。1968年6月,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83年月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彭水县改建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次年11月10日挂牌成立。1987年涪陵地区分设为涪陵、黔江两个地区,彭水自治县改属黔江地区。1997年6月,改属重庆直辖市,由黔江开发区代管至2000年。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北接湖北省,南连贵州省。全县辖10镇29乡,共274个村、26个居委,1785个村民小组、184个居民小组。2001年底,全县有17.55万户、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0万人,县城居民4.95万人;社会从业人口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2.9万人,第二产业2.1万人,第三产业4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壮族、满族11个少数民族,2001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5%,其中苗族27万余人,土家族9万余人。
详细参考:http://ke..com/view/602438.htm?fromId=813782
C. 彭水县岩东乡盖坪“七梁子山"地名的由来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属黔安郡。大业十年(614年),分彭水地置信安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信宁县。
五代属黔州、武泰军节度管辖。
宋嘉祜八年(1063年),省都濡、信宁、洋水、洪杜4县入彭水,隶黔州。绍定元年(1228年),属绍庆府。咸淳八年(1272年),治所移至乌江西岸壶头山麓。
元二十八年(1291年),绍庆府升为总管府。至顺元年(1330年),改称绍庆路。
大夏,仍属绍庆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绍庆府,彭水县改属重庆府;洪武五年(1372年),废黔江县入彭水;洪武十年(1377年),废武隆县入彭水,改隶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武隆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黔江县。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治所从壶头山麓迁入汉葭。
清顺治二年(1645年),复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黔彭军民厅。乾隆元年(1736年),改属酉阳直隶州。
民国2年(1913年),属东川道。民国16年(1927年),改隶四川省长公署。民国24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1952年9月,属四川省涪陵专区。1968年6月,属四川省涪陵地区。1983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挂牌成立。1987年起,改属黔江地区。1997年6月改属重庆直辖市。
dot行政区划
彭水县实拍图
图册彭水县实拍图(2张) 至2014年底,彭水县辖3个街道、18个镇、18个乡:汉葭街道、绍庆街道、靛水街道、保家镇、郁山镇、高谷镇、桑柘镇、鹿角镇、黄家镇、普子镇、龙射镇、连湖镇、万足镇、大同镇、太原镇、梅子垭镇、龙溪镇、鞍子镇、新田镇、平安镇、长生镇、鹿鸣乡、诸佛乡、润溪乡、岩东乡、棣棠乡、三义乡、联合乡、石柳乡、龙塘乡、乔梓乡、郎溪乡、善感乡、双龙乡、走马乡、芦塘乡、石盘乡、桐楼乡、大垭乡。
汉葭街道
汉葭街道位于彭水县西南部,为县城所在地。辖12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89.73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南门洞原汉葭镇政府驻地。
绍庆街道
绍庆街道位于彭水县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辖6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22.05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河堡。
靛水街道
靛水街道位于彭水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辖6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25.46平方千米。街道办事处驻靛水坝。
保家镇
保家镇位于彭水县东北部,距县城33公里。辖3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12.95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保家楼。
郁山镇
郁山镇位于彭水县东北部,距县城52公里。辖4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42.9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郁山。
彭水县区划图
高谷镇
高谷镇位于彭水县西部,距县城24公里。辖2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16.1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高谷场。
普子镇
普子镇位于彭水县北部,距县城57公里。辖3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8.86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普子坝。
桑柘镇
桑柘镇位于彭水县东部,距县城47公里。辖3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92.65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桑柘坪。
·重庆市行政区划·重庆市行政区划·渝东南地区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