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在历史的进程中,是作为维系人心的规则而存在的。而规则意味着“统一”和“稳定”。回长江后答浪推前浪,没有什么样的事物能够长盛不衰,没有什么事物会永远处于低潮,变化是恒定的。然而人类作为一种惰性动物或者说是惯性动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追求“稳定”。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才能够拥有高效率和强大的力量,这样人类能够在混乱无序、杀机四伏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道德”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的“秩序”作用有点类似于社会契约,有利于处于高位的统治者进行统治,所以被每一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和强化。
㈡ 道德评价的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它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主要功能有:
①道德的认识功能,即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通过,增强义务感与责任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塑造道德价格。
②道德的调节功能
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之中,人们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进行有意识的传播,或自发产生的情绪、态度和看法。社会舆论是道德评价的最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的示范,以及人们关于道德的内在信念来实现的。人们通过社会舆论,使自己明辨是非,提高抑恶扬善的能力,从而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
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稳定的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成为人们世代相沿习以为常的习俗和惯例。表现为:行为习惯或思维模式,即人们以一种特有的传统心理和观念去看待道德行为中的人和事,判断其行为的善恶,从而达到评价和调节行为的目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评价为善的,是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就会受到鼓励,让更多的人效仿。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评价为恶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就会受到谴责,使这种行为得到纠正和制止。
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正确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内心信念是通过日常所说的良心来发挥作用的,其表现为:一是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得到自我满足的安慰;二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加以否定,从而在良心上感到不安和羞愧。
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
在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它们与其他社会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了调节作用。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维护这个社会上的经济制度的。封建社会倡导“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借以巩固封建制度。资产阶级兴起后,则抨击了封建道德压抑人性,不合理性,而大力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也是着眼于巩固公有制经济基础的。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稳定。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每个人都是处在矛盾之中,面临很多矛盾关系。如同学之间,6人同处一室,各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大家都能相互体谅,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凡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关系就很难处理,就会矛盾丛生。推而广之,班级、学校、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道德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还是文艺创作中的那些典型,我们看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它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各种关系,正确地选择各种行为,成长为有德之人。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很宽泛的,简单地说,一部分是工具性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一部分是目的性的,即塑造人,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很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知识技能被什么样的掌握,为什么目的服务的问题更重要。德在人们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导向。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调控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类道德发展中的各种类型,都是一定时代特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那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所决定的,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作为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境遇、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的反思的产物,包含着某些合理的认识和反映社会发展一般要求的积极成分。这些合理的的认识和积极的成分应该得到重视,使之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有历史创造的宝贵的思想资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它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在于,不仅是适应新的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对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批判继承的结果。一方面,与历史上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又是对历史上已经过时了的道德类型的超越和提升。
㈢ 道德历史演变是什么
道德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规律是什么?答:
道德的历史演变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的群体主义是氏族社会人们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础.血缘氏族意识是这时的道德关系的基础.这种道德意识反映在道德关系上,就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并造成了一系列优良的道德品质,如正直,无私,诚实,刚毅,勇敢,顽强等等,其中特别是勇敢,顽强更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直观性.第二,狭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状况及其局限性,原始社会生活状况。
2、奴隶社会道德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春秋牺尊殷墟,我国奴隶社会的典型标志.奴隶社会的道德状况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中社会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这种人身隶属关系,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就成为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中,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等等,占着主要的地位,它们具体地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在奴隶社会,尽管由于奴隶主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一切条件,历史文献中很少看到关于奴隶道德的记载,但是,意大利的俗语:"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却深刻地表明反对奴隶主的暴虐,野蛮统治,争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
3、封建社会道德
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范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等级关系为纽带的"金字塔".等级特权,等级依附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主要社会关系.一切封建道德观念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规范.
农民阶级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农民的道德不仅通过对封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规范作出自己的解释而表现出来,而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封建社会道德状况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终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它被公开宣布为是指引人们活动和一切联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后动力.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关系.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道德规范.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语).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㈣ 道德的历史演变
道德起源于实践,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奴隶社会的道德,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封建社会的道德,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
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4)道德及前历史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㈤ 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本阶段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观点和权威者观点相混同。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权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观点相区别。认识到规则是可变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事。所以对是相对的,个人只有通过等量的公平交换来满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种冲突。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与他人发生关系中的个人观。他意识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从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希望维持和谐的关系,但没有普遍性的"制度"。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本阶段的人的人际关系已与社会观点相分化。它采纳制度观,根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角色、规则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内疚。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认为如法律不适社会,可以通过协商来改造,往往从人类价值上判断是非,但又力图通过契约来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处于遵守法律同维护自由和生命价值的矛盾冲突之中。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本阶段的人建立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质、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㈥ 简述下职业道德的发展历史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并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集团时产生的。人们的职业生活实践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职业分工,职业道德开始萌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政治、军事、教育、医疗等职业。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这些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职业利益和信誉,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在职业实践中,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渐形成了职业道德规范。在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记载。例如,公元前 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是医界长期流传的医德格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医界职业道德文献。 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是受该社会的分工状况和经济制度所决定和制约的。
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不仅限制了职业之间的交往,而且阻碍了职业道德的发展。只是在某些工业、商业的行会条规以及从事医疗、教育、政治、军事等业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在这一社会的行业中,也出现过具有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受到广大群众的称颂,并世代相袭,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职业和行业也日益增多、复杂。各种职业集团,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增殖利润,纷纷提倡职业道德,以提高职业信誉。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规定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促进了职业道德的普及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先前已有的将德、官德、医德、师德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往社会中所没有的道德,如企业道德、商业道德、律师道德、科学道德、编辑道德、作家道德、画家道德、体育道德,等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使职业道德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很大的局限。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某些职业道德的虚伪性,需要时提倡它,不需要时就践踏它,并往往做表面文章,自我吹嘘。
㈦ 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渊源是什么
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尧、舜、禹、周公是道德的楷模。孔子《六经》,汉朝为《五经》,孔子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儒家《五经》发展为《十三经》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儒家学说是中国社会道德观的依据。
㈧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德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8)道德及前历史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道德的认识论内容在不断加深。道德也是一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道德在识别社会关系、提供关于人的生活价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观知识方面,越来越成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地反思。长期以来,那些与道德相关的社会偏见、无知盲从在不断地被打破。这一切都是道德的认识论内容不断加深的结果。
道德调节的手段在不断完善。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以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作为调节机制的。改革开放以来,扬善抑恶的道德调节手段在不断增加和丰富。传媒的参与,互联网、微博的发展把社会舆论的监督力量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历史证明,当一个社会在全民层面上感受到诸如“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的困惑时,这不仅表明这个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受到的严重挑战,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忧患与觉醒。
当代中国人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地履行某种道德义务,而是在自觉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来越成为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创造良好的道德关系的主体,这正是道德调节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征。
个人道德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在不断丰富。个人的道德意识是人们的道德关系赖以健全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导人们实现道德行为选择,进行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左”的路线的否定,人们在逐步摆脱“行政本位”的束缚、僵化教条的桎梏甚至对“金钱至上”的依从。当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主体。
个人完善的道德动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这一切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聚在个人道德世界中的体现,它成为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指出,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正在矛盾中发展,在困境中前进。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产生良好影响的可能性在不断增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学认识“道德困境”和道德进步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