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间舞蹈——布朗里的种类及其舞蹈意义是什么
在众多的民间舞蹈中,最有名的舞蹈是布朗里。布朗里是法国民间舞蹈,意思是动专、属微动、摆动之意。布朗里舞蹈一般在节日集会、秋收、摘葡萄季节时跳,通常是人们手拉手围着一个大圆圈舞蹈,有时变成直行或之字形的队伍,舞者边歌边舞。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决定舞蹈的风格,伴奏乐器为风笛。
布朗里的舞蹈有以下几种形式分别是简单布朗里、复式布朗里、快乐布朗里、耗子布朗里、莫尔万布朗里、钟声”布朗舞、“玛列舞”、“方阵”布朗里、“女面包师”布朗里、农民布朗里。
⑵ 云南民族舞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优雅祥和的云抄南民族舞蹈、悠袭扬婉转的古筝弹奏、刚柔并济的武术表演等精彩节目一一在威尼斯酒店宴会厅舞台上精彩展现,博得场内嘉宾的热烈鼓掌。与精彩节目交相呼应的是威尼斯酒店的优质服务和具有浓烈威尼斯风情的餐点摆设,尤其是酒店特别制作的许愿树挂满了祈福和祝愿,引得宾客流连忘返……...
⑶ 宋代民间歌舞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有哪些
宋代民间歌舞内容丰富多彩且富有生活气息,其代表性的舞种有:村田乐、划旱船、讶回鼓、舞鲍老答、十斋朗、扑蝴蝶、抹跄变阵子等。民间歌舞大多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反映,因此,成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是宋代民间歌舞发展的原因之一。其次,唐末社会动乱,宫廷大批艺人流落到民间,提高了民间舞蹈表演技艺。第三,宋代商业兴盛,为适应商业需要,宋代社会出现许多勾栏瓦舍,使民间舞蹈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为民间舞蹈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民间歌舞艺术发展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后世的元杂剧、明清戏曲艺术表演的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⑷ 你对中国民间舞蹈的时代精神是如何理解的
民间舞蹈文化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并在各种礼仪、信仰生活之中时刻表现人们心态的文化形式。尽管世界上各个民族在习俗与文化上有千差万别的差异,但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都脱离不开他们的历史,习俗、宗教方面。相对的与绝对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相互牵制,贯穿于每个民族的生命始终。民间舞的个性与时代精神,是通过表演者体现的,在民间艺人和舞蹈能手们的表演中,时常会出现独出心裁的表演。潜移默化中把他们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升华为新的形象,闪烁出时代之光,并孕育着新舞蹈文化的创造,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它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从各地土文化中被挖掘、开采出来。而我们如今许多民间舞都已沾有或多或少的程式化与规范化了。逐渐的脱离原始,更多的走向课堂训练与舞台艺术。
⑸ 淳安竹马的舞蹈起源
淳安竹马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从元末到明初,淳安竹马变化不大,几乎都是以祭祀为主的一种汉族民间活动。当时谷雨岭脚的茅坪、姜家、潘家店、青苗岭、毛岭上等村每年都要跳竹马(当地也叫跳神马)。所跳的竹马都是用纸糊的,内燃红烛,一般在农历二二月二十四日(当地称过小年)糊马,正月初一出门跳,正月十七焚马。焚马时先由一人拆分 着道士模样在祠堂门上一马、二马地念彩词,念完一段,跑一马出门,名曰“收马”。然后,将糊在马壳上的彩纸撕下,连同讨来的红包纸一起焚化掉,一片纸屑也不能剩。同时让跑马演员扮成钟馗、吕洞宾、王道士、关公等赶来吊神。凡跳马得来的红包钱不得分掉,用到来年买纸糊马出门。
清朝初期,淳安竹马也只是跳跳舞舞,表演者不念白不唱曲,形式单调。到了康熙年间,淳安竹马才有新的改进和发展。这时的跳竹马已不再是单纯地跳跳舞舞了,跳马时表演者经常念一些词白(利市话),如“竹马跳,跳竹马,竹马跳进村,风调雨顺保平安;竹马跳,跳竹马,竹马跳归堂,福禄寿喜家兴旺;竹马跳,跳竹马,竹马跳三圈,幸福生活万万年;竹马跳,跳竹马,竹马跳个够,活到九十九……”每当此时,围观的男女老少都大声叫好,有的还会一边放鞭炮,一边撒糖果和铜钱,待竹马跳完后,东家都要给表演者红包,讨个彩头,图个吉利。
康熙至道光年间(1662—1850)淳安竹马表演形式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这时的竹马开始与二脚戏(三脚戏的前身)渗合,简称“二脚戏竹马班”。即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同台合演一出小戏,故称“二脚戏竹马班”。“二脚戏竹马班”的产生,不仅为淳安睦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改变了淳安竹马散、乱、杂状况,使淳安竹马逐渐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演出团体。因为,没有演变为“二脚戏竹马班”之前的跳竹马主要以祭祀为主,而有组织的“二脚戏竹马班”主要以表演形式为主,祭祀为辅,从而使淳安竹马发生了质的变化。
到了清朝末年,“二脚戏竹马班”又发展为“三脚戏竹马班”。“三脚戏竹马班”是“二脚戏竹马班”的过渡和延伸。三脚戏竹马班是演戏夹带着跳竹马,由生、旦、丑三角同台演出,故称“三脚戏竹马班”。
⑹ 河南郸城地区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竹马》的舞蹈架构是怎样的
河南郸城地区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竹马》,就是扮演瓦岗寨起义英雄,计有徐茂公、单雄信、秦琼、罗成、程咬金等,加上舞队前的“领马”者和队后的打旗者,共十人参加。这种有明确角色身份的《竹马》表演,在今天的北京昌平地区也可以见到,人数也是十人。表演用的“竹马”多用竹筏编织成一个架子,马头和马身外用布蒙,画出躯干眼睑,舞者把竹马架子套在身上,多人连队贯接,表演时跑出各种阵型和场图,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的象征意义和战争排阵痕迹。
⑺ 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中国的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历史也是十分的悠长,在原始的舞蹈上不断的发展到形成完整体系的民间舞蹈。这其中种类也变得更加的多,注入到舞蹈中的内容也变得更加的丰富一些。而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宝贵的文化经验以及对如今现代舞蹈的一个指导作用。
舞蹈是展现美的一种方式,古人把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注入到舞蹈当中。用舞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生活。这些被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的。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沉淀以及舞蹈所表达的意义。对我们以后舞蹈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⑻ 简述一个民族与国家象征性舞蹈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版历代专业权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中国舞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 民族舞有分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外国民族民间舞,应该说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民间舞。
⑼ 民间歌舞作用
你好,根据你的体会,我认为民间歌舞的作用是用来衬托出农民的朴素与淳朴。
⑽ 河南风俗竹马的来历有急用
竹马舞又叫“跑竹马”,它是三家村先民创造的一个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竹马是用竹子扎成的仿似马的道具,重约七公斤,是由百来层麻纸打造而成,制成的竹马活灵活现、微妙逼真,它耐摔、耐碰、不生虫、不变形,经久不坏,表演者骑上它进行舞蹈表演,展现出独有的艺术风格。它以寥寥几匹“马”表现出万马奔腾的征战场面,时而似行云流水銮铃竹咚,时而咆哮腾跃、布阵匆忙。那真是战鼓催阵,战场争斗正酣,使观众目盯“沙场”等待战果,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独特匠心。
据传,三家村竹马舞表演在明万历年间达到高潮,日寇侵占中国后随着古集会的萧条而走向低谷。新中国成立后,民众喜庆胜利,三家村竹马舞再次恢复表演,曾到王庄参加庆贺十三区成立大会演出并获奖。"文革"期间,竹马舞成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象征万马奔腾闹革命,演员们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多次进滑县演出。后来还外出表演,北到安阳,南至王庄,东至枣村乡,西至浚县,深受群众的喜爱。当地文化部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竹马舞"的演唱歌词也不断更新,在保留老节目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
竹马舞表演,前有旗、锣、伞、扇开道,紧跟着大号、战鼓、大铙、大镲、锣等烘托。在大号嘹亮、战鼓震天声中,演出队伍随之而来,列队有致,护会人员两边保驾,如皇帝出宫。队伍后边有高音鼓等细铜器敲打随和,煞是热闹。全场演出的演员有100多人。
竹马舞用的是打击乐伴奏,包括战鼓、四大钐(大铙、大镲)、尖子号、大锣、马锣、嘟等,打击乐是催阵的战鼓和号角。主要角色包括元顺帝、四位王妃、两员战将。为增加演出的娱乐性,在流传中还加上了韩湘子、丫环、打皇伞的侍者等。
表演中是舞过即歌,演员演唱的是《四句腔》,也称《跑马调》,据传为古老的元曲曲牌。由两位演员各自清唱,然后打击乐(边鼓、中虎锣、二锣、手钗四样乐器)在唱者过渡音时伴奏,腔韵独特,委婉动听,悠闲潇洒,自成一体。传承下来的曲目有《观店》《渡林英》《渡文公》《刘芳孝母》等。节目快结束前,打叉的下场。"打叉"顾名思义即丑角,以搞笑为主,演员以独特的节奏和腔韵及诗歌快板的形式讲述故事,令听众捧腹大笑,喜泪沾襟。
民俗专家认为,三家村的竹马舞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结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佐证,是非常珍贵的传统艺术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科学研究、艺术观赏、保护传承价值。
三家村竹马舞在滑县第一届、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调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和一等奖;2005年7月,在安阳市举办的殷墟“申遗”汇演中,轰动安阳古城,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2010年9月,被列入安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