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2 02:04:27

A. 历史上广州起义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孙中山的广州起义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1、打击了清政府武装势力;
2、为后来武昌内起义的成功打下容了基础,也为革命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
3、使得革命党的组织更加完善,行动更加成熟;
4、造成了舆论轰动,为后来民主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打下了基础。

B. 黄花岗起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起义,第三次广州起义、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 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尸骨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后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此役,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C. 广州起义的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从20世纪初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12月起,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这些起义因准备不足,敌我力量悬殊而归于失败。1910年2月,同盟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3000人起义,又遭失败。连续的挫折,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
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在当时的香港屯门青山农场策划起义,又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
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会议议定起义时间为4月13日(宣统三年三月十五日),计划十路大军攻打广州:第一路由赵声率领江苏军攻打水师行台;第二路由黄兴带领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驻所);第三路由陈炯明领东江健儿堵截满界;第四路由朱执信领顺德队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维扬领北江队伍进攻督练公所;第六路由黄侠毅领东莞队员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纪彭领军策应徐维扬、黄侠毅两队;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领陆军响应;第九路由洪承点派队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刘古善领队分途攻守[1]。
因同盟会会员南洋华侨温生才4月8日同天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以及吴镜运炸药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
4月23日,起义组织者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总指挥(留守香港),黄兴任副总指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黄兴率2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首先发难,连发三弹,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歧。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汉民廿九日率200选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黄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陈文友等姓名共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为纪念此次起义,阳历3月29日后来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不过,实际上真正的起事时间是阴历3月29日。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营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历史上,这次起义意义重大,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这次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广州发难,赵声、黄兴为革命军的正、副指挥。计划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湖南,攻湖北﹔赵声率领一支革命军出江西,攻南京。事前挑选了五百名优秀的革命党人为“选锋队”(即敢死队,后来实际增至八百名),起义时由十路军进攻两广总督署、广东水师行台、警察署、军械局、炮营、电信局等,打开广州城各大门,在小北门迎接新军入城等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由于海外的募款和购买的武器未到齐,以及临近起义前(农历三月十日)温生才刺杀了清政府在广州的将军孚琦,清政府加强了戒严防范,并全城搜查革命党人,因而起义被迫延期至4月27日。赵声以及在香港和广州附近各县隐蔽待命的数百名“选锋队”,在起义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后确定起义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赶到广州集中,黄兴便将原计划十路进攻改为四路进攻。但发难时只有黄兴自己率领的一路参加起义,其余三路的领导人陈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这三路选锋队无人领导,又无法领到武器,未能参加战斗。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黄兴在形势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义的情况下,毅然率领革命党选锋队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缠着作为起义标志的白布,脚穿黑色橡胶鞋,从现越华路的小东营指挥部出发,一直攻入两广总督署。在莲塘街吴公馆,同样装束的革命党选锋队三十多人在喻培伦、饶国梁等率领下同时奔袭总督署。黄兴率领队伍攻入总督署后,准备活捉两广总督张鸣歧,迫使他号令两广清军反正。但张鸣歧闻风声后躲到水师行台,革命党遂放火焚烧总督署后退出。此后黄兴和喻培伦所率领的革命党人分成几路,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当日,原来准备响应起义并作为起义军主力的清政府的部分新军和巡防营等,因起义前被清政府收缴了武器,或因联络不上而没有参加起义﹔有的因起义时没有在臂上缠上作为标志的白布而发生误楚,致使革命党人因敌我悬殊等原因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瓦解清政府统治奠下了基础。
在战斗中和失败后,被残杀的革命党人,遗体血肉模糊,陈尸于街头示众,惨不忍睹。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险挺身而出,不顾满清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及葬于此,使一代英烈的业绩彪炳史册,永垂不朽,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

D. 求广州起义的时间,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

发生时间: 1927年12月11日
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12月11日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领导下,教导团全部、警卫团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参加了起义。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的1个步兵团打垮,俘600余人,缴获武器一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兵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卫团第3营及工人赤卫队一部向第4军军部、第4军军械库等地攻击,遇到顽强抵抗,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约2万人举行起义,一部进入市区配合起义军的行动。起义军民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4军军部、军械库和第4军第12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当天,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命政府,积极参加起义。
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及张发奎、黄琪翔(第4军军长)等人仓皇逃到驻珠江南岸海钟寺第5军军部,并立即电令驻肇庆地区的第12师、第26师第78团,驻东江地区的第25师,驻顺德地区的教导第1师第1、第2团等部,急速回防广州。12日,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军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遭到严重损失,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这时,张发奎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情况非常严重,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命令。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今花都)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领导人有董朗、叶庸、徐向前、袁国平等,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至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往粤北韶关地区,加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国民党军重占广州后,对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命的群众,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惨遭杀害者达5000余人。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
广州起义,是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暴力革命,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其主要经验:(1)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组织领导健全;(2)适时改变计划,决心果断;(3)起义军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4)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攻占大城市的时机尚未成熟。

E. 广州起义的8.历史意义

广州起义,是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暴力革命,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其主要经验:(1)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组织领导健全;(2)适时改变计划,决心果断;(3)起义军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4)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攻占大城市的时机尚未成熟。
广州动荡之际,共产党人在1927年12月11日发动了起义。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到过这时的广州:“全市火光烛天,尸体狼藉。市民均被迫以红巾系颈,表示拥护红军,否则格杀勿论。张发奎匆忙前往肇庆,急令黄琪翔回师平乱,黄氏乃率部反穗。张、黄二人以共党在后方捣乱,破坏其一统两广的大计,愤恨之余,遂也恣意杀戮。下令凡见颈系红巾的,即格杀勿论。人民分不出孰为红军,孰为第四军,只知有红巾亦死,无红巾亦死。一时广州全市全城鬼哭狼嚎,无故人民被杀的不计其数。大火数日不绝,精华悉被焚毁,实为民国成立以来鲜有的浩劫。”

F. 简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过程。

黄花岗起抄义纪念日袭被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是四月二十七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

G. 孙中山的广州起义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1、打击来了清政府武装势源力;


2、为后来武昌起义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也为革命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


3、使得革命党的组织更加完善,行动更加成熟;


4、造成了舆论轰动,为后来民主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打下了基础。

H. 1911年的广州起义为何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1年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人们收殓殉难者,一共找到72具遗体,后将遗体合葬在城东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I.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是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专它虽然失属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第三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第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J. 广州起义de 意义

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
广州起义,是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暴力革命,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其主要经验:(1)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组织领导健全;(2)适时改变计划,决心果断;(3)起义军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4)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攻占大城市的时机尚未成熟。 2.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3.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瓦解清政府统治奠下了基础。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营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历史上,这次起义意义重大,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黄花岗起义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

阅读全文

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