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龙岩有什么传说
龙岩洞的传说
龙岩洞那座石头山,南面有一个洞,据说很深,可以通到很远的地方。从北方南下的小龙王就住在这里,山边有个寺,住有和尚,石头山东边有一个像大厅一样的明洞,洞顶上有好几个像被头撞击的凹槽,老师问我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从前洞顶有好多小孔,它会漏盐漏米给和尚吃,据说是小龙王放的。有一次一个小和尚嫌它孔太小,漏得慢又少,就用铁钎把它挖大点,这一挖可坏了,从此不漏了,全寺的和尚都埋怨他,他自己也悔恨自己,就用头去撞这些孔,结果撞出了这些凹槽。
天马山的传说
天马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从山的北面向天马山远眺,就会看到从山的西头到东头像一匹马,马脖子从东向下延伸到山脚下,活像马在吃草呢!
天马山上有一座小石庵,是民间供奉的神,叫“陈生仔”。据说陈生仔是放牛的,他把石板条从山下用牛驮上去,搭建时没有石灰,就用鼻涕糊上,整座庵没有一点石灰呢。
再看看边上那个石蟾蜍,它是陈生仔放牛时,看到一条蛇要吃蟾蜍,就用放牛鞭,赶跑了蛇,救了蟾蜍。蟾蜍感念陈生仔救命之恩,从此一直跟在陈生仔身边,再也不离开。
这个“陈生仔”可灵了。东肖这个地方土地贫瘠,百姓比较穷苦,要跑二十多里路到县城买大肥、猪狗屎,很辛苦。当地有一个农夫就去求陈生仔帮忙,陈生仔说好,我给你一包东西,你到家把它放到田里去,这个农夫拿这包东西就往回走。走到曹溪经洋村,农夫心想这包是什么东西,忍不住打开一看,却见一包牛粪。农夫心想着家里的牛也会拉屎,要它何用,就顺手丢到田里了,这一来可肥了经洋的地了,而东肖依然土地贫瘠。
东宝山的传说
东宝山半山上有一口山泉,水清如镜。据说住龙岩洞的小龙王就来往于龙岩洞与东宝山之间,这里也是小龙王藏宝的地方,其中有一件能够呼风唤雨,所以称东宝山。
话说有一年东肖缺水,干旱得播不下种,农夫们急得不行,就组织大伙穿上白衣,包上白头巾,从东肖三步一拜到东宝山求小龙王布雨。这时太阳高照,求雨队伍浩浩荡荡,此时如果变天下起雨来,旁观的人可千万不能打伞,否则求雨的人非揍你一顿不可。
❷ 福建地名的来历历史文化典故在50字到500字 福建的地名来历,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等。
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专福建。明朝设福建属省,因是闽族人居住地区,所以简称闽。
故事一:“三山”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无诸建冶城、严高建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❸ 龙岩 的 民间故事 最好是本新罗区内的,客家的什么不要。
龙岩洞的传说
龙岩洞那座石头山,南面有一个洞,据说很深,可以通到很远的地方。从北方南下的小龙王就住在这里,山边有个寺,住有和尚,石头山东边有一个像大厅一样的明洞,洞顶上有好几个像被头撞击的凹槽,老师问我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从前洞顶有好多小孔,它会漏盐漏米给和尚吃,据说是小龙王放的。有一次一个小和尚嫌它孔太小,漏得慢又少,就用铁钎把它挖大点,这一挖可坏了,从此不漏了,全寺的和尚都埋怨他,他自己也悔恨自己,就用头去撞这些孔,结果撞出了这些凹槽。
天马山的传说
天马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从山的北面向天马山远眺,就会看到从山的西头到东头像一匹马,马脖子从东向下延伸到山脚下,活像马在吃草呢!
天马山上有一座小石庵,是民间供奉的神,叫“陈生仔”。据说陈生仔是放牛的,他把石板条从山下用牛驮上去,搭建时没有石灰,就用鼻涕糊上,整座庵没有一点石灰呢。
再看看边上那个石蟾蜍,它是陈生仔放牛时,看到一条蛇要吃蟾蜍,就用放牛鞭,赶跑了蛇,救了蟾蜍。蟾蜍感念陈生仔救命之恩,从此一直跟在陈生仔身边,再也不离开。
这个“陈生仔”可灵了。东肖这个地方土地贫瘠,百姓比较穷苦,要跑二十多里路到县城买大肥、猪狗屎,很辛苦。当地有一个农夫就去求陈生仔帮忙,陈生仔说好,我给你一包东西,你到家把它放到田里去,这个农夫拿这包东西就往回走。走到曹溪经洋村,农夫心想这包是什么东西,忍不住打开一看,却见一包牛粪。农夫心想着家里的牛也会拉屎,要它何用,就顺手丢到田里了,这一来可肥了经洋的地了,而东肖依然土地贫瘠。
东宝山的传说
东宝山半山上有一口山泉,水清如镜。据说住龙岩洞的小龙王就来往于龙岩洞与东宝山之间,这里也是小龙王藏宝的地方,其中有一件能够呼风唤雨,所以称东宝山。
话说有一年东肖缺水,干旱得播不下种,农夫们急得不行,就组织大伙穿上白衣,包上白头巾,从东肖三步一拜到东宝山求小龙王布雨。这时太阳高照,求雨队伍浩浩荡荡,此时如果变天下起雨来,旁观的人可千万不能打伞,否则求雨的人非揍你一顿不可。
由于龙岩有龙崆洞、天马山、东宝山的龙与天马的传说,所以龙岩人喜爱龙马,崇尚龙马精神,所以龙岩第一家汽车企业取名叫龙马公司
❹ 龙岩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置新罗县,属晋安郡。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领原新罗地分置的长汀、黄连、什罗3县。天宝元年(742)汀州改为临汀郡,什罗(新罗)县改名龙岩县,黄连县改名宁化县,乾元元年(758)复为汀州,领长汀、宁化、龙岩、沙县4县。大历十二年(777)龙岩县改属漳州。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划沙县归剑州。宋淳化五年(994)上杭、武平升场为县,元符元年(1098)置清流县,绍兴三年(1133)置莲城县,时汀州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莲城6县。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为汀州府,成化六年(1470)置归化县,七年(1417)置漳平县,十四年(1478)置永定县,时长汀、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漳平、永定通称”汀属八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龙岩县为直隶州,辖漳平、宁洋2县,清末汀州府、龙岩州均属汀漳龙道。1912年废州、府,复龙岩为县,各县属西路道(1914年改称汀漳道)。1925年废道制,各县直属省辖。11928年至1934年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时属“龙汀(龙漳)省”。1934年7月分属第七行政督察区(驻龙岩,辖龙岩、永定、上杭、武平、漳平、宁洋、华安7县)和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长汀,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永安6县)。1935年10月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辖龙岩、漳平、大田、永定、上杭、华安、宁洋7县及峰市特种区)和第七行政督察区(辖长汀、连城、宁化、明溪、清流、武平、建宁、泰宁8县)。1947年以龙岩、长汀、永定、上杭、武平、漳平、连城7县为第七行政督察区,驻龙岩。1949年8月至11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八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称龙岩专区。1956年7月划入永安、宁化、清流3县,1961年3县划归三明专区。1970年改称龙岩地区。1981年撤消龙岩县,设省辖县级龙岩市。1990年漳平撤县设市。1996年撤销龙岩地区设省辖地级龙岩市,原龙岩市为新罗区。
❺ 龙岩古代历史人物
诗人丘逢甲,画家华喦,画家上官周,画家李灿,画家黄慎(扬州八怪之一)
❻ 漳平地名的来历地点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漳平(古属漳州府漳平县,宁洋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专意,位属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介于北纬24°54′-25°47′,东经117°11′-117°44′之间,地处闽西的东大门,东毗永春、安溪,南连华安、南靖,西邻新罗,北接永安、大田,外接厦门等闽南沿海发达地区,内联闽、粤、赣腹地。漳平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县,1990年撤县建市。通行闽南方言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 [1]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56亿元,比上年增长8.8% [2]
❼ 福建龙岩市名字的由来
1,一种说法是,龙岩因龙岩山而得名。2,另一种说法是一个传说从前,这里是新罗县的苦草镇,唐天宝元年(742年),在这里建县时,因城南翠屏山上,有个著名的名胜古迹龙岩洞而取名龙岩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关于龙岩的来历,有个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九个儿子。这九条小蛟龙生性残暴,仗势父王敖广是四海龙王头,便在东海沿岸为非作歹,兴风作浪,使这里的百姓经常灾难重重。老百姓对这九条小蛟龙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经过这里,听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东海找老龙王算账。因老龙王出差未返,九个龙太子出来应战。这九个龙太子平时骄横惯了,兴风作浪可以,法术却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对手。它们交战不到三回合,九个龙太子有8个被哪吒抓去剥了皮,抽了筋,弃尸骨于沙滩上。
且说第九个龙太子见兄长已死,吓得战战兢兢,跑到海边向哪吒求饶。哪吒看在龙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来苦草镇关闭在翠屏山的一个溶洞里,用一块镇妖石镇住洞口,让它悔过自新,不让他再残害生灵,并把镇妖石的锁匙交给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后,便脚蹬风火轮腾云驾雾回天庭去了。
由于小九龙在洞里,慢慢长大成了大龙。它嫌洞太小,便经常翻身用龙角、龙身把溶洞撑高一点,顶大一点,让自己生活得自在一点。它撑呀撑呀,撑开了许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下洞可通东海,却有小鱼虾送米送盐给它吃。原来,龙王敖广巡海回来,看海滩上一群龙子被害得悲惨景象,心中非常悲伤,马上叫虾兵蟹将去收尸厚葬。忽听乌龟将军来报,只有八具龙骨,少一个龙太子,估计它还没死,还活在人间。于是东海龙王马上派出鱼虾水卒登岸四处寻找。它们溯九龙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龙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龙王九太子,因它们推不动镇妖石,只好通过各个小洞往里送米送盐,供龙太子享用,日子久了,这洞里已储藏很多很多的米粮和食盐。
有一天,正当龙太子把溶洞越撑越大的时候,看守镇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缘了,鲎门前有一个孕妇,她一共生了三个千金,就是不会生麒麟儿,经常受婆婆的打骂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实在无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来寻短见,她想用头撞镇妖石自尽,因镇妖石是圣洁的,非常怕恶露。当这孕妇用头去撞镇妖石时,才撞一下,镇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马上冒出一缕黄烟,当她晕头晕脑往里探视时,看见一条金龙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飞旋,她惊讶地说:“呀!金龙”,只见那条金龙从盘旋的洞顶,撑不住力气跌落下来,在洞里难受地滚了滚,便奄奄一息。那孕妇看了也吓了一跳,赶快跑到别处去了。从此,洞顶盘石上便留下“金龙”撑洞的痕迹。整条龙鳞都印在顶盘石壁上。当和尚化缘回来,发现镇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马上重新封闭洞口,但他怎么封也封不住了。结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门,不让金龙跑掉。
再说这小金龙,经过三年的修炼,已悟出呼风唤雨的功能,便暗中许愿,过去八位龙兄降灾于苦草镇,祸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惨下场。如今,待它出得龙洞,一定要为苦草镇造福,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才辈出,还要有真龙降世。但由于和尚不理解小金龙的美好愿望,还是搬来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来降灾。就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小金龙再也闲不住了,因为这里遭受特大旱灾,便来个大翻身冲出洞口。这一冲可不得了,惊动苦草镇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众都跑来,有的抓龙头,有的抱龙尾,有的用绳子捆住龙的四爪,使金龙飞腾不得。结果,这好心的小金龙只翻腾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艳阳晒干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龙脱去龙鳞,烂了龙肉,只剩下一具龙的骨架,留在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金龙,把这山岭称为龙骨岭,而那几个和尚为困死小金龙,也被太阳晒干在山坡上,最后化为石头,被人称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龙撑起的龙洞至今犹存,被人们称为龙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顶龙鳞片片,清晰可辨。这事后来传到当时的官老爷耳里,官老爷去看了龙洞,果不虚传,在苦草镇升级设县时,便以此洞为名,取名龙岩县,奏请皇上批准,这就是龙岩的由来。
❽ 厦门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专鹭岛、鹭洲属、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得名
❾ 龙岩客家文化包括什么
龙岩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风俗习惯与客家话上。
客家风俗习惯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新娘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分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戏剧目达到几百种之多。
龙岩语言文化
龙岩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五县通行客家话,均属闽西客家语方言,占本地语言的70%以上;龙岩市新罗区(闽南方言龙岩话片区)、漳平市(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通行闽南语。另外普通话在该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龙岩客家文化之旅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历史存留下来的遗迹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连城四堡、土楼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楼等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连城县境内、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以“九厅十八井”为基本特征,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它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善结合。
连城四堡
连城另一古镇四堡,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末,鼎盛于明清,当时此地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连城四堡已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幸存的古书坊群也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民俗文化村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内。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境内李氏大宗祠,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历时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节等节日,均有无数海内外李氏宗亲来此谒祖,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据统计,这里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楼馥馨楼位于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其中圆楼360多座,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似造型的庞大单体建筑,联合国专家则称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作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