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的历史文化称号

中国的历史文化称号

发布时间:2021-03-01 23:44:20

1. 中国有哪些文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形容人的称号

喝墨水:

“墨水”常跟文化水平的高低联系在一起,喝的墨水越多,就表示越有学问。“胸内无点墨容”则是没文化的代表。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规定:“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秀才和孝廉考试时,皇帝亲自监考,“其有脱误、书滥、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字写得不好就要被罚当众喝下一升墨水。
古代的墨水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制得,一般无毒,所以到唐宋时期,有些读书人竟然觉得“喝墨水”很有格调,于是不罚自饮,体现自己的治学水平。久而久之,民间就有了“肚中有墨水,文章才能成”的说法。“喝墨水”一词也渐渐地从惩罚变成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意思了。
老油条:
用来比喻圆滑世故的狡猾之人。油条叫作“油炸鬼”,这个名字其实是从“油炸桧”谐音而来的。当年大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南宋都城临安的百姓都十分气愤,这时有个小贩灵机一动,他把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再将它们绞在一起油炸,并取名为“油炸桧”。于是一夜之间百姓们纷纷大嚼“油炸桧”泄恨,这种油炸小吃顿时风靡全城走向全国。

2. 急需中国古今称谓的演变

称谓是为了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才产生,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很多民族如汉族对表达同一含义的称谓分为尊称、谦称、雅称、昵称、别称等多种形式。不同场合,对于同一人的称谓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含义的称谓也不同,这主要根据扮演的角色不同,称谓随之发生变化。而在古代社会,彼此间的称谓也表明了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中国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则称之为“陛下” 称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 中国都有什么称谓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 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4. 中国古代人的称呼。

古代对人的尊称

1、父亲:令尊、令严

2、母亲:令堂、令慈

3、兄弟:令兄、令弟

4、姐妹:令姐、令妹

5、妻子:令正

6、儿子:令郎

7、女儿:令爱(嫒)

8、亲戚:令亲

9、学生:高足

10、老师:恩师、夫子

(4)中国的历史文化称号扩展阅读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5. 中国在历史上有哪些称谓

历史上外国如何称呼中国:

  1. 震旦(Sinian),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过去曾认为“震旦”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是5.7亿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2. 丝国(Seres),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称谓,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

  3. 契丹(Cathe),俄语称中国为“契丹”。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

  4. 陶瓷(China),18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欧洲人因此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5. 清国人(Chink),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意指“中国人”,带有贬义。

  6. 中国风(Chinoiserie),18世纪中期,法语中专指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风格。当时,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后来演化为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7. 西内逊(Chinees),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现在,西内逊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二是指“中国人”。

  8. 掌柜,19世纪初,韩国用“掌柜”一词来称呼那些到朝鲜的中国人,意思是中国人精于算计,善于做生意。

  9. 船国(NuocTau),越南民间把中国说成“船国”,把居住在越南的华人称为“三船”,意思是中国人是坐船来到越南的,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中国”自己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1. “九州”之名, 在《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2.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随着中华帝国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3.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6. 中国有哪些称谓

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内”等的代称出现。“容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裳的礼仪之邦”。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中国以外称为四夷。古中国直辖地区为汉地,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促成汉文化圈,南北朝建“四夷馆”。明朝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等。自清朝统治中国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渐渐被打破了。

7. 中国历史获得的荣誉

1、青藏铁路工程入选“全球百年工程”,起于青海省西宁市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2、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属科学探测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结构、温控、能源、跟踪、天线、探测系统以及作为试验项目的遥控系统、姿态测量和控制系统等构成。

3、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北京时间9时许,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两名中国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安全着陆。这是中国成功进行的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我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这个议定书将于12月11日生效,我国也将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5、北京奥运会开幕,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这是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中国,百年期盼终圆。

8. 形容文明古老的中国的美好称谓有哪些

1.华夏。

古代中国的别称。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2.中华。

指中国。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九州。

古代中国的代称。又名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地域概念。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九州制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4.四海。

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古以 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5.中原。

在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泛指中国。有时又以“中国”代称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华夏

网络-中华

网络-九州

网络-四海

网络-中原

9. 古老文明的中国,还有一些美好的称谓,如:(写三个)

1、九州

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中华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4、海内

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现在,一般认为大西洋以东太平洋以西算是“海内”。

5、神州

古时称中国汉地为“赤县神州” ;后用“神州”做汉地九州的别称,属于原住民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汉地 ,因为汉地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

汉代以後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 ,其范围相当於汉地,又有“东夏” 、“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称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