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呼和浩特召庙文化
wogggg
2. 大召寺的历史沿革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加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第二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亦名“银佛寺”。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据载,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兴建美岱召后不久,便决定另建第二座城寺,在明朝宫廷的支持下,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正式动工兴建。新建的城寺将城与寺分开,寺在城南的路西,第二年即告落成,城在又一年以后才告竣工。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即大召寺,城名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如1586 年漠北喀尔喀蒙古所建的额尔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图纸。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后金统治者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母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清太宗宝录》卷十二)。于是呼和浩特的喇嘛们投降了后金。
1640年,皇太极命令重修和扩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汉名“无量寺”的起源。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西藏达*五世路过呼和浩特,驻锡于大召,至今大召内还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
清朝的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开设在大召。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任命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印玺交付给他。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当时因大召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大殿改覆黄琉璃瓦。
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为80人,由清政府发给身份证或优待证(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庆两朝,由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数和蒙古地区其他寺庙一样,远远超编。据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6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的蒙文档案记载,当时在大召共有喇嘛187人,与清初的定编超出了107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投巨资对大召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拆除了寺院周围的危旧民宅和临街商业建筑,这样大召就与席力图召隔街相望,两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香火鼎盛,法号齐鸣。重现了明清年代“召城”的风采。大召西侧是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条街,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收到众多导演的重视,成为古装片拍摄的外景地。这里的历朝古玩、字画、玉器及蒙古族皮画、铜具等手工艺品遐尔闻名。
3. 大召是一座传承着历史文化的寺庙,还有哪些隐藏在中国江山中的寺庙吸引着你
对于很多的人来来说,想要源寻找一片安静的地方时,都会尽量去挑选一些并不十分著名的景点,这些隐藏在祖国大好河山之中的景点更能够带给你心灵的宁静。其实大相国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提到寺庙很多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洗涤心灵最好的地方。
不过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能够通过参观这样的一个寺庙,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其实这样的一种做法是可以起到一定心理安慰作用的。所以说每年才会有如此多的人选择到这一个地方来放松身心。
4. 呼和浩特的历史
呼和浩特, 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1608至1612年间。
1611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
1687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
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相传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时谓之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又称“召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驻察素齐)划归呼和浩特市领导。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驻察素齐)、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2000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批准:(1)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2)调整后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如下: ①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湾、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②回民区:辖通道街、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彼彼板乡,西菜园乡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 ③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围困、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④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膝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巧报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呼和浩特市总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区 409629人、回民区 284676人、玉泉区 266888人、赛罕区 445762人、土默特左旗 340606人、托克托县 185582人、和林格尔县 176474人、清水河县 125748人、武川县 157530人。
?年,全市辖9个旗县区,20个街道、96个乡镇,412个居委会和1095个村委会。?年,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25个街道、18个镇、59个乡。
5. 呼和浩特市大召-大盛魁旅游区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大召—大盛魁旅游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东西两侧,以大召为核心,北起大西街、大东街,南至鄂尔多斯大街;西起通顺街西口,东至石羊桥路。
旅游区总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总投资34亿元,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举全区之力,倾心打造的一处集历史,宗教,民族、民俗、商贸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区。旅游区的主要街区有大召前街、塞上老街、九久街等,主要景点包括大召、大盛魁文创园、席力图召、观音寺等。景区内还汇聚了麦香村、庆春园、王一贴等多家著名的旧城老字号。这些景区、景点,不仅传承了呼和浩特的历史文脉,也展示了老旧城区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
大召—大盛魁旅游区集中展现了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汇聚了玉泉区著名文化旅游品牌。这里召庙云集,自古就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说法,素有“召城”的美誉,而大召是旅游区核心景点之一。大盛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旅蒙商号,崛起于清代的内蒙古草原,被称为“草原第一商号”,素有“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的美誉。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召—大盛魁旅游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塞外风情,被誉为“塞外召城、丝路商号”,旅游区还定期举办冬季“文化庙会”和夏季“民俗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
听了我的介绍您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了解景区了呢,那还等什么,一起前往景区参观吧。在这里我还要给您一个温馨提醒:保护景区,文明旅游,做文明游客哦!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大召-大盛魁旅游区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6. 有关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城内有大小庙宇50多座,东南部有华贵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辉煌的席力图召、气势轩昂的“银佛寺”大召、规模宏伟的北门外清真大寺、珍品云集的新华街东口博物馆、博大精深的“广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还有昭君墓、乌素图召、万部华严经塔(白塔)等雄伟庄严的庙宇。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作为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在明清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召庙文化”,寺庙古迹如珍珠般撒落于塞外草原。坐落于旧城区金碧辉煌的大召和席力图召、独具风格的金刚座舍利宝塔(俗称五塔寺)、位于青山秀水间的阴山古刹喇嘛洞召和乌素图召等,构成了呼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奇观。这些名召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这些召庙采访。
五塔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五塔寺后街,在蒙古语里称为“塔本·索布日嘎召”。它以美观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众多的塔寺中独树一帜,不仅是青城一绝,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家乡的大召作文400
中国山东有个古县城,它的名字叫青州。青州是我的家乡。它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的名胜版古迹。为什么这样权说呢?我带你到范公亭去看一看,范公亭因为范仲淹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而得名,那里的唐楸宋槐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郁郁葱葱、浓荫蔽日。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是全国最大的盆栽花卉基地。每年的十月份都会召开盛大的花博会。好多明星大腕都来过我们这里,每到这时候也是我们这里最热闹的时节 。我的家乡盛产西瓜、银瓜、蜜桃,山楂等。尤以银瓜最出名,用山楂做成的山楂饼也远销海内外。
再带你到云门山、仰天山去看一看。云门山以“寿”字出名,相传这是明朝嘉靖年间居住在这里的衡王过生日时命石匠刻上去的,那“寿”的寸字就有2米多高。当地有句话“人无寸高”就是从这里说起。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这里住过。仰天山是国家级自然森林公园3A级风景区,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槐树,春天槐花一开。满山遍野的槐花香足以让你陶醉在其中。仰天山里还有天然溶洞,溶洞里面冬暖夏凉。去了哪里你就知道什么叫天造地设,什么叫鬼斧神工了!
我的家乡真美呀!我爱我的家乡。
8.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算是物质文化遗产吗
是的,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对大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寺庙周围街道上破旧的老房子和商业建筑都被拆除,大钊和西路照隔街相望。那两座庙宇古色古香,金碧辉煌。香如日中天,法喇叭齐鸣。它再现了明清时期的“诏城”风格。在大昭市的西侧,有一条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街道,有青砖灰瓦,有飞檐和斗拱。
受到众多导演的关注,成为古装片的拍摄地点。它以古玩、字画、玉器、蒙古皮画、铜器等工艺品而闻名。
(8)大召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相传,在清朝,康熙皇帝带兵西行,途经呼和浩特回京时停在大昭门前。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军队都口渴得要命。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站了起来,用蹄子刨地,马蹄一掉,泉水就流了出来。从那以后,春天就源源不断地流淌,于是“御马蹄春”的传说就产生了。后来,人们在泉水边建了一口井供人们饮用。
因为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的甘露,久而久之,就有了“玉泉”的说法。大昭门也因玉泉井而昌盛。形成了著名的“明清街”。
玉泉井水,远近驰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冀州、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源。清代山西学者王永珍在一本棉书上题写“九面第一春”,挂在大昭寺的山门上。
9. 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这里还被誉为“中国乳都”、“北方药都”。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时,明朝政府曾派人来这里帮助烧砖,当时烧出的都是青砖,用青砖盖起来的城市远远望去泛着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呼和浩特南临黄河、北依阴山,阴山又称之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之际,呼和浩特的旧城史称“归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关于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当地有许多传说,它印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开拓了呼和浩特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6世纪初,也就是明朝时期,蒙古族著名的领袖阿拉坦汗率部驻牧在丰州滩,并把这一地区改称“土默川”。公元1579年(明万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钟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现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请求,并派来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帮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竣工后明朝给这座城市赐名为“归化城”,意思是归顺、化一。蒙古族则习惯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谐音)。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坚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关系,交换双方所需物资。为稳定大局,按照当时的婚俗继续下嫁,此举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赏,于是把她封为“忠顺夫人”。三娘子当时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后人又把归化城(旧城)称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纪念这位蒙古族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我们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下城寺结合的“美岱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明朝中后期满族在东北崛起后,清军迅速入关,蒙古诸部对于归顺清朝的问题上,政见不一。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葛尔丹发动兵变,严重威胁清政权。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在征战期间康熙曾驾临呼和浩特,在这里他认识到呼和浩特在军事防务上的重要性。后来在雍正十三年,大臣们积极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称之为“绥远城”,意思是绥靖远方。因为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部,修建年代晚于归化城,所以老人们习惯上把归化城称之为旧城,把绥远城称之为新城加以区别。归化城和绥远城相距约5公里。但是新城和旧城之间没有直接到达的交通道路,从新城去旧城,必须向西直走现在的新华大街,然后转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达旧城。在1913年,北洋军人张治任绥远将军时,认为旧城与新城交通不便,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通旧城与新城的大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现在这条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场、天元商厦、新兴的商业精英--维多利商厦、维多利购物中心,王府井商厦,即将崛起的海亮大厦也在这条路上。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把新旧两个城市统一起来,于是又有了归绥市的称谓。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欺骗和扰乱人心,将其改名为厚和市,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归绥市,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恢复了旧称“呼和浩特”的称谓,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1.7224万平方公里。
10.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1579年)。 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大召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里的召庙众多,难以数记。民间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大召寺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