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广东佛山顺德有什么历史名人啊
黄飞鸿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过。黄飞鸿自六岁起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因家境贫寒,经常随父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十三岁时,黄飞鸿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到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得传铁线拳、飞铊等绝技,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础。
十六岁时,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七甫水脚开设武馆,后在仁安街开设"宝芝林"医馆,门下弟子众多,为名重一时的武术家。他先后被记名提督吴全美、刘永福聘为军医官、技击总教习及广东民团总教练,并随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爱子遇害、宝芝林被焚、儿子失业等连串打击。一九二五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李小龙
李小龙(1940-1973年)佛山市人,原名李振藩,是粤剧名丑李海泉的儿子。他从小跟父亲练武,拜名师练过咏春拳。他在香港长大,在那里读小学和中学,后来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哲学系,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大学里,李小龙组织了一支有10多个同学参加的"中国功夫队",常在校内表演。毕业后,他在西雅图租了一个停车场的角落,开办中国武术馆,取名为"振藩国术?quot;,苦心经营,边授徒边自练,武艺有更大长进,腿功造诣精深。
1971年,李小龙受香港嘉禾公司聘请,拍了一部国语武打片《唐山大兄》,随后拍《猛龙过江》,更创下香港影史票房超逾500万的辉煌纪录。李小龙由名拳师一下字成为名震东南亚及美日的武打巨星,武打片也因李小龙的出现风靡一时。美国报刊称誉李小龙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在拍成的影片里,李小龙不但弘扬了中国武术,还发扬了民族精神。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突然逝世,年仅33岁。他留下了7大本武术笔记和《截拳道》、《功夫纪录》、《二节棍法》和《截拳道的研究》4本著作。《截拳道》是以中国武术北派腿法为基础,吸取了美国空手道、泰国的泰拳、南韩跆拳等优点贯通而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曾用几个国家的文字出版,是世界武术的珍宝。世界各地纷纷成立"李小龙学会"来纪念和探讨他的武术功夫。3
潘玉书
潘玉书(1889-1936)名麟,号玉兮,南海九江河清村人,是清代光绪至民国年间的陶艺名家,少年时随父潘锦之在佛山"粤华轩"店铺做"绸衣公仔",由于爱好石湾陶瓷艺术,14岁就开始暗地师从黄炳学习陶瓷技术,后来又从学于陈渭岩,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陶艺大师。可以说,他的作品奠定了石湾人物陶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或里程碑,他善于吸取石湾陶艺传统的精华并加以发展,又善于学习西洋雕塑和绘画的技法,并对两者均进行了深入研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才华出众,一生高产,既具有深厚的民间雕塑功底,又善于吸取外地陶瓷的精华,其作品被许多人誊?quot;代表石湾陶塑发展方向"。
李广海
李广海(1894-1972)佛山人。早年学医,在佛山开设医馆。抗日战争期间,在日伪统治的佛山,为对日作战中负伤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部分干部、战士及其他抗日军民免费治疗并秘密掩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院长,第三届佛山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医正骨学》等。病逝于佛山。(参考书籍《佛山历史文化辞典》)吴研人
刘传
刘传原名刘永传。1916年1目16日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镇。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顾问。佛山市文联副主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刘传先祖迁居石湾时,恰逢石湾陶业全盛时期,祖辈父辈皆以制陶维持生计。刘传自幼体质孱弱,10岁时,父母节衣缩食送他进私塾读书,但刘传对"之乎者也"兴味索然,转学三家私塾,所得甚微,却迷恋于听讲古、看粤剧、读公仔书,受到民间艺术耳濡目染的熏陶。
1928年,因家境困窘,刘传入古玩行当学徒,后人陈奇记当长工,在备受煎熬的艰辛劳作中,刘传摄习了炼泥、配土、烧釉等整套的石湾陶瓷工艺技术,并以"窥师习艺"的方法,学习前辈名家潘玉书,钻研各名家的作品,且敢于创新、勇于拓展,初具粗犷、豪放的艺术雏形,塑造了"张飞"等成名作,在石湾艺坛崭露头角,是年二十挂零。
『贰』 盘点: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为您奉上,请参考:
黄飞鸿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过。黄飞鸿自六岁起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因家境贫寒,经常随父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十三岁时,黄飞鸿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到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得传铁线拳、飞铊等绝技,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础。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着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
简氏兄弟
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两位出自佛山的着名实业家和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简照南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简玉阶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他俩是佛山澜石黎涌乡人。简照南家贫,17岁到香港,在叔父简铭石开的“巨隆号瓷器店学做生意,不久便派他长驻日本收理账款。清光绪十九年(1893),玉阶随兄到日本经商。不久在曼谷开办”怡生兄弟公司“经营百货,赚了大钱,随后又开办了”顺泰轮船公司“,由租船航运到自购船承办海运,航线遍及东南亚各地。
吴勤
吴勤,革命烈士。佛山南浦村人。1911年开始受佛山的革命志士王寒烬、钱维方等人民丅主革命思潮的影响,热心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1916年参加民军,在广州对龙济光军队的战斗中,只身泅水爆破济军军舰,受到孙中山嘉奖,被任命为孙的卫士。1918年孙中山离粤赴沪,吴勤回到佛山重新务农。带领本村农民在大桥头的鸿胜分社练习武术,组织武装”保境安民“,以对付邻乡地主民团的欺负,并站在佛山工人一边对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叁』 顺德历史人物有哪些
顺德具有源远流长复的文化传统,自古制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两代,科甲居于全省前列,出过文武三状元、两探花,近三百多名文进士,近二千多名文举人;诗社、文社、 画会绵亘不绝,涌现过孙蕡、欧大任、梁有誉、陈邦彦、陈恭尹、黎简、张锦芳、黄丹书、梁廷枏、苏六朋、苏仁山、李文田、简朝亮、黄节、麦孟华、邓实、罗瘿公、罗复庵、岑仲勉等驰誉南北的文化名人。
『肆』 顺德的历史文化
http://ke..com/view/30600.htm
食在顺德 厨出凤城
--------------------------------------------------------------------------------
在珠三角一带,顺德美食的名气最大。以往早有“食在顺德,厨出凤城”之说。
名菜小吃远近闻名
顺德厨师的整体素质高,到处都有美食的踪迹。光是鸡就有多种不同的烹任手法,出名的就有桂州南桥的盐局鸡、勒流山庄的白切阉鸡、顺府餐厅的四杯鸡等。顺德近年来还评出了十大金牌名菜,包括大良野鸡拼锅贴牛奶。均安煎鱼饼、顺德鱼腐、金榜牛奶炒龙虾球、菜远炒水蛇片、秘制网鲍、菩提雪衣上素、一品海参等。光听名字,已教人垂涎。
值得一提的还有顺德的小吃,如大良的双皮奶、南乳花生、南乳崩沙、凤城的金榜牛乳、龙江煎堆、乐从伦教糕等,都远近闻名,为食家津津乐道。
港澳食客钏情勒流美食
说到顺德勒流,港澳食客无人不晓。据当地人介绍,香港食客到顺德,总要驾车专程入勒流“吃餐劲”,有时是两至三人,有时是整整一个旅行团。
这里的菜软炒水蛇片是顺德的金牌名菜:蛇肉色泽雪白、肉质爽甜不韧、鲜美可口。据说,水蛇片之所以不韧,关键是新鲜,把蛇肉起肉后,最好即炒,否则半个钟头后,肉质就大打折扣。这里的煎焗甘鱼也很特别,由于是煎不是炸,所以,鱼能保持一定水分,吃起来特别鲜美,此外,煎焗鱼嘴、胜瓜鱼头汤、烧鹅都是这里的著名菜式。
集北水蛇粥一条街
顺德龙江集北,是广州和四乡食客觅食的必到之地,这里的招牌美食是水蛇粥。在集北水蛇粥食街的两边,一溜都是水蛇粥店;可谓名符其实的水蛇粥城。这些粥店都有一定的规模,最大的可以摆四五十张大桌,供500多人进餐,最少的也有二三十张桌。
据最早开水蛇粥店的醉记老板介绍,这里的水蛇粥都是即点即做,客人在蛇笼中挑选好蛇后,送到厨房即 即煮,买多少水蛇煮多少粥都是顾客自便。这里的蛇有三种规格,各种规格的蛇相差5至10元,除水蛇外还有其他蛇可供选择。粥城内还有粉面、油菜等供应,也可以把挑选购买的蛇做成椒盐蛇碌、白灼蛇等。
『伍』 龙江名人事迹有哪些
奥运火炬手梁玉文、航天英雄翟志刚�
『陆』 龙江镇的历史故事
你需要买一本叫做《龙江千年回眸》的书看看,里面相当详细。
『柒』 顺德龙江 古迹 故事 求快啊!!快的加分!
前不久,顺德向外界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顺德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在龙江左滩麻祖岗发现了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由此,顺德的考古发现被推进了1000多年。从此,“先秦时期顺德即有先民生活”成为证据确凿的事实而不再是推断。那么,这一突破性的文化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说来,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几十年来,关于“顺德先秦时期到底有没有人类居住”的猜想“顺德在先秦时期到底有没有人类居住”,这是一个困挠了考古专家、更困扰了关心这块土地历史的顺德人几十年的问题。
从1958年开始,特别是从1976年以来,考古学家在南海官山的西樵山东麓发现了多处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制造工场遗址,之后,又陆陆续续在珠三角及沿海一些岛屿中发现了100多处史前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这其中,包括顺德周边地区的新会、中山、鹤山、高明、番禺以及石湾等多处地方。令人遗憾的是,偏偏位于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却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直以来,顺德考古发现的时代上限仅到春秋时期,更早期的历史或说人类活动痕迹都无从可寻。于是,就有人推论,顺德的平原发育较迟,新石器时期顺德可能还是一片汪洋。但是,也有学者乃至顺德人都认为:顺德未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不等于顺德没有新石器文化遗址存在,只是还未找到而已。
张永锡,这位在此次麻祖岗文化遗址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顺德人,近十年来就一直坚定地持后一个观点。考古并非他的专业,并且退休前他从事的也是与考古完全不相关的行业,那么他为什么会坚持这一观点呢?
张永锡说,八年前,他受聘主持编写反映龙江历史文化的一本书《龙江千年回眸》。在编写过程中,一个“龙江的历史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促使他对顺德早期人类历史发生了兴趣,通过资料他了解到顺德尚未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情况,从此这个问题就一直放在他心上。2004年,广东省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张永锡被任命为龙江镇文物普查工作小组组长。借这次机会,他把龙江跑了个遍,对龙江的地形地貌有了个全面细致的了解。2005年,他受委托在龙江新世纪农业园搞一个珠江文化纪念馆,由此,他又对珠江的文化源流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那段时间,他参观了很多岭南地区的博物馆和古代文化遗址,尤其是顺德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址都基本考察过。
经过对多处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察,张永锡得出一个结论:山与水是先民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山上林木是生产资料和生活燃料的来源;河湾氹澳能够聚鱼,可供先民渔猎;其次山泉溪涧可供先民饮用(4000年前的珠江口还是一片汪洋,咸潮注入内河,不能饮用);再者是背北向南的土丘、台地,因背北向南冬暖夏凉。
根据这个结论,张永锡发现,龙江有好几处地方,包括今天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的龙江左滩大金山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具备这种人类生存的条件。于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在张永锡脑中形成:龙江可能存在证明顺德史前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过去的考古工作可能把龙江遗漏了。
几天后,张永锡与龙江文化站长冯顺球被这个村民带到发现贝壳的鱼塘边。他一看,这正是四个重点考察点之一。他拿起地上的贝壳一看,都是咸水生物类的贝壳。“这个时候,我心中有数了”,张永锡说。
之后,张永锡与同事又到那个地方去了几次,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区文体局主管文物工作的罗瑞强副局长和区博物馆馆长凌建得知这一信息后,也到现场探察,他们看了也很兴奋,认为要进一步开展勘探,弄清楚情况。
当他们把这一消息告诉区、镇有关领导和专家时,大家都激动不已。一线发现顺德史前人类活动遗址的曙光展现在前头。经过省、市、区专家的充分论证,顺德区、龙江镇相关部门的领导做出决定,在麻祖岗进行考古试挖。
“从来没有在这么小的地方挖过这么多东西”
今年8月底,南方的汛期一过,试挖工程就正式开始。邱立诚副所长亲自划定三个考古坑,省内权威考古专家参与挖掘。
试挖点第二天就传捷报。在挖到地下七八十公分的时候,“宝贝”就出现了。三个坑当天就挖了100 多件夹砂陶片和一些磨制过的细石器。挖了10天之后,共挖出陶片、石器及陶制网坠200 多件。
一位参与挖掘的省内专家说,他从来没有在这么小的地方(50平方米左右)挖出过这么多东西,这说明,这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遗址。
一个困挠了专家和顺德人几十年的历史存疑终于得以破解。顺德人终于知道,早在3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捌』 顺德龙江镇的有哪些名胜古迹
龙江坦西紫云阁挺出名的
龙山有个金紫公园,山上有座道观,每逢正月26观音节挺热闹的
『玖』 顺德有哪些历史文化
顺德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两代,科甲居于全省回前列,出过文武三状元、两答探花,近三百多名文进士,近二千多名文举人;诗社、文社、 画会绵亘不绝,涌现过孙蕡、欧大任、梁有誉、陈邦彦、陈恭尹、黎简、张锦芳、黄丹书、梁廷枏、苏六朋、苏仁山、李文田、简朝亮、黄节、麦孟华、邓实、罗瘿公、罗复庵、岑仲勉等驰誉南北的文化名人。
粤剧以及粤讴、龙舟说唱、锣鼓柜、鱼灯会等民间艺术亦普及城乡,孕育了千里驹、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等大师级表演艺术家。
在饮食文化方面,善于博取众长,推陈出新,烹饪河鲜和蒸炒各种菜肴以风味清淡香脆驰誉海内外;早在清代,游宦广东的省外人士即称道“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及至近世,“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大良)”的说法,更获得外界普遍公认,广州、香港、澳门和海外粤人聚居地的酒楼餐馆,多喜聘用顺德厨师,以“凤城名厨”以广招徕。
在建筑艺术方面,亦备见雅致华赡,现今已成为旅游资源的祠堂、庙宇、文塔、钟楼、镬耳屋、石拱桥以及名列“岭南四大名园”的清晖园等古建筑,无一不显示着先民的精湛工艺和灵巧心思。(
『拾』 顺德有哪些历史名人
顺德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两代,科甲居于全省前列,出回过答文武三状元、两探花,近三百多名文进士,近二千多名文举人;诗社、文社、 画会绵亘不绝,涌现过孙蕡、欧大任、梁有誉、陈邦彦、陈恭尹、黎简、张锦芳、黄丹书、梁廷枏、苏六朋、苏仁山、李文田、简朝亮、黄节、麦孟华、邓实、罗瘿公、罗复庵、岑仲勉等驰誉南北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