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模型的历史与发展

模型的历史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1 18:27:43

① 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时间
模型类型
内容
1808年
道尔顿模型
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79年
汤姆生模内型
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容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不满浆果的松糕”
1911年
卢瑟福模型
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随意的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3年
玻尔模型
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20世纪20年代以来
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
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电子的时刻不能精确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参考资料:<<教与学>>

②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

道尔顿,年出生在英国。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伟大科学家。,其最大功绩是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道尔顿一生科研成果卓著。1794年,他通过对自己的色盲眼研究,第一次指出了人眼视觉色盲现象。他从21岁起,就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毅力,利用业余时间,天天观察天象,并作日记,50年如一日,记下了多次观测数据。他从气象的研究,扩展到研究大气的成分和性质;从大气的研究又扩展到研究物理学上气体的压力、体积、扩散和溶解等问题;接着又从气体扩散、溶解研究,扩展到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最终引出并确立了他的科学原子论。道尔顿为此获得了崇高的荣誉。
在道尔顿创立科学的原子论之前,法国化学家普罗斯于1799年发现了定比定律,英国化学家戴维于1800年发现了倍比定律。道尔顿在研究中发现这两个定律与自己的气体研究结果相符合,便据之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他说,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元素是由同一种类的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由该化合物成分的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它在化学变化中不会改变。原子是有质量的,因而鉴别不同元素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就应该是去鉴别它们的相对质量即原子量。如果在所有相应事例中,能知道一种元素有几个原子和另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合,就可以测算出元素的原子量来。道尔顿确立的科学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得到了统一解释,是对当时人们了解的各种化学变化材料进行的一次大综合、大整理。它很快为化学界接受和重视,使大批化学家开始了原子量的测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③ 航空模型的历史发展

探索飞行奥秘的工具
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行。昆虫、鸟禽、风吹起树叶和上升的炊烟,都曾引起过人类飞行的遐想。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着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长生药而飞上月宫的美妙故事。这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
在载人的航空器出现之前,人类就创造了许多能飞行的航空模型,不断地探索着飞行的奥秘。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飞的木鸟模型。《韩非子》中记载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宋朝李鸢等人编的《太平御览》中也有“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记载。另外,还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孔明灯、风筝和竹蜻蜒等。
唐代以后,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上流传开来。西方有人用风筝做飞行试验,探索制造飞机的可能。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他们的飞机在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他们就是先用大风筝进行种种试验,然后制造出滑翔机,解决了升降、平衡、转弯等问题,最后才把飞机制造成功的。
飞机发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质,在飞机发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必要工具。每一种新飞机的试制,都要先在风洞里用模型进行试验,甚至连航天飞机这样先进的航空器,也要经过模型试验阶段,取得必要的数据,才能获得成功。

④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时期就已有人提出关于原子的想法。他们认为,元素是由原子所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到19世纪之前,原子的理论都没有实验证据。约翰·道尔顿是第一个提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原子理论的人。他是一位研究大气层和气体性能的。根据他的研究结果,他提出了原子理论,要点如下:
原子模型
1.所有物质(元素)都是由很小的个别的颗粒所组成。这些小颗粒称为原子。
2.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原子种类;同种元素的原子的重量和性质相同,不同元素的则不同。
3.原子可以结合组成化合物,但不同原子之间只能按整数之比而结合。
4.在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过程中,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道尔顿对原子理论的特别贡献是他能定出元素的原子量。道尔顿还是把原子看成是物质最基本的,一个整体不可分的结构单元。因此原子没有结构。 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发现,阴极射线管内发出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作用下,偏向正电极。他正确地判断,这些是由阴极射线管内的原子分裂出来的带负电的粒子。他称它为电子。电子的重量只有最轻的氢原子的二千分之一。汤姆森第一次提出原子是可以分裂的。他并修改了道尔顿的把原子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的模型。
汤姆森为了要解析原子带中性电的性质,1904年他提议;原子是由N个带正电的颗粒和N个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它们相互均匀地分布。如果把电子看成葡萄干;而原子的其余部分为蛋糕。则可把汤姆森所提的原子模型看为葡萄干蛋糕模型。 当时知道,当原子受热时,它会辐射出固定值的能量,但没有人能解析这种现象。1914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为了解析这种现象而修改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波尔原子模型的要点如下:
(1)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2)电子不停地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处于稳定状态,不辐射出也不吸收能量。(3)当一个电子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状态时,这个电子就会损失或获得能量,它就会发射或吸收能量。(4)光谱中的每一根谱线都与一个电子从某一稳定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有联系。
波尔原子模型被称为量子化原子模型,至今还通用。

⑤ OSI模型的历史

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国际电报与电话咨询内委员会(CCITT),与国际容标准化组织(ISO),虽然它们工作领域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比较模糊,这也成了CCITT和ISO共同关心的领域。1974年,ISO发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准,它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也就是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983年正式批准使用。

⑥ 建筑模型的历史简介

起初,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只是作为广告公司的一个附属产业。到了1992年,深圳最早出现了专业建筑沙盘模型设计制作公司。此后,建筑沙盘模型设计制作便逐渐在广东、北京和上海等地区和城市作为一种专门的行业出现。从此,建筑沙盘模型设计制作从广告公司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建筑模型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好的建筑模型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同时又是一件观赏价值很高的陈列品,它的展示将为房地产带来无限商机。有远见的开发商通过建筑模型让消费者很直观地了解到开发项目的环境、建筑物的外观、房屋户型的布局结构、总体规划的全貌,这些都方便了购房者及早作出抉择。好的建筑沙盘模型能激发购房者的购买欲望,使开发商沉淀的资金早日盘活。 聪明的开发商在没有售房之前,先将自己的楼盘制作成模型,推向社会,通过各种媒体,如:房地产博览会、房屋交易会、建筑设计评比会、新闻发布会等让更多的人先了解企业、认识楼盘,从而为今后售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模型的实用性、商业性及其艺术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报价缺乏权威标准依据。行业没有统一的报价标准,模型验收也没有国家明文规定所以出现了漫天要价的局面. 第二,“盲流”现象严重。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员工流动比较频繁。一个员工今天是这家公司的人,明天又不知道是哪家公司的人。从而,难以保障每一批模型的质量。 第三,行业管理制度松散。行业没有具体、统一的质量标准,模型材料不够规范。专业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公司通常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是ABS胶板,这是原生ABS胶板;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大量采用了价格便宜、质量低劣的再生ABS胶板。这必然导致模型的质量不合格! 因此严抓这些就肯定会使其效率提高。

⑦ OSI参考模型的历史基于怎样的发展历程提出的,提出前和提出后网络的改变是什么

介绍OSI历史背景,那么不得不要把TCP/IP也抬进来一起说。
首先,简单地说:OSI参考模型是学术上和法律上的国际标准,是完整的权威的网络参考模型。
而TCP/IP参考模型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即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参考模型。
这种情形是怎么导致的呢。慢慢道来:
早在20世纪7-80年代,网络开始发展起来,开始的时候各个生产厂商各自为营,生产出许多不同的网络,它们都相互不兼容。因此一个叫 国际标准组织的机构跑出来说:我们应该就网络制定个开放标准,只要大家都遵循这个标准,生产出来的东西相互兼容,这样消费者满意,大家也都有肉吃了。。这个想法呢,也得到大家的拥护。。于是呢,这个机构就组织一批搞网络的专家研究网络通信的一些原理及解决方案。大家都知道,搞学术的人都有拖沓的臭毛病,搞啊搞的搞了好多年,终于弄出了OSI,这个OSI也不是盖的,把网络通信问题都研究透了,很权威。专家们都很满意,不过,却也很惊讶地发现满世界已经有许多网络产品在使用了,而且,遵循的并不是OSI标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国际标准化组织说搞一个开放标准出来,那些个生产厂商开始也是很拥护的,就等着出结果呢,结果呢,等了一段时间始终发现没标准出来,而现实中网络的发展和需求不等人啊。。怎么办呢,摸着石头过河吧。。这个石头就是TCP/IP参考模型了。这是一个很势利的模型,它主要只研究网络互联方面的一些问题,在网络连接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才考虑去解决它,也就是说让 现实去改正,这么一来二去,几年的时间里,生产厂商们发现这个TCP/IP啊也挺好用,于是就占领了整个市场。等OSI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时候,发现现实世界已经被TCP/IP这个草根占领了,想呼吁生产厂商们改用OSI标准,也没人听了哦。。
于是,就是现如今这种状况了。。
-----------------------------------------来自于sanjor_ch的网络知道回答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为什么来到世界:
1.一方面它是解决不同厂商,而不同的网络产品的标准的问题,提高兼容性较高的准则。
2.第二方面,它解决我们处理网络问题,要懂得分层处理,那层出现问题,你可以直接解决那层就足够,而不用调整个层次,例如水晶头坏,这个是物理层的事情,你不需要也网卡也给换了,或者改变IP地址,你只需要重新做一个水晶头即可。OSI参考模式就是教人家这样解决日常的问题。
3.出现前,和出现后主要不同在于厂商的网络产品的兼容性大有提高。不过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使用到OSI这样的网络架构,因为比它更适合于Internet的TCP/IP协议栈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统治了整个互联网,TCP/IP协议栈不同于OSI,TCP/IP协议栈能适应任何恶劣的环境,要知道这个东西可是美国军事提出的,要求这个东西就算是发生战争的时候,依然能保存通讯,可见TCP/IP的要求兼容性比OSI还要高的。
4.我们学习网络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习OSI模式,主要是因为它是非常好的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网络架构,这样就才更加容易学习到TCP/IP的模型。

⑧ 3d模型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的形态一直以来都是2D模式的,但是随着3D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回将会有越来越多答的互联网应用以3D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包括网络视讯、电子阅读、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等。甚至对于旅游业,3D互联网也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一些世界名胜、雕塑、古董将在互联网上以3D的形式来让用户体验,这种体验的真实震撼程度要远超的2D环境下的模型。

⑨ 高达模型的发展历程

在GK模型市场蓬勃发展的状况下,BANDAI公司也打算开创新的模型产品,到了1994年时,BANDAI与HOBBY JAPAN共同合作,策划出品新系列的高达模型。在将近一年的策划下,比例为1:100的新版高达模型诞生了。
这台比例为1:100的新版模型,被命名为MG(MASTER GRADE)。在设计理念上是以“究极的高达”为目标。它承继了HG的优点。更将当时最新技术和材料加以应用。可谓是当时最高档的高达模型。所以MG的售价也是1980年发售第一台1:100高达模型的3倍多,达到了2500日元以上。
MG一推出便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而在设计MG Z GUNDAM 时, BANDAI更是请来了设计师KATOKI 亲自主刀,实现了完美造型与完全变形机构的优良组合。并广泛受到好评。之后的MG系列主要都是由KATOKI 负责设计。
到了98年,BANDAI以作出“完美高达模型”为目标,开发出了新的模型系列-PG(PERFECT GRADE)。从此也开始高达模型分三个级别:即高级-究极-完美出品的新时代。这三个级别的代表产品分别是HG-MG-PG。
PG是以MG的技术加以改进,在比例为1:60的基础上推出的。并且作到了全骨架化,精密度大幅度提高,可以做出许多的高难度动作。
由于MG,PG这种将旧造型加以新技术制作的模型在市场上大受欢迎,BANDAI便将一些受欢迎,可是做成MG,PG不划算的机体以1:144的比例推出,由于出品对象只限于UC系列MS,因此被命名为HGUC(HIGH GRADE UNIVERSAL CENTURY)。以往很难做成模型的机种也因HGUC的推出而重见天日。

⑩ 夸克的模型发展历史

夸克模型于1964年由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19]和乔治·茨威格(George Zweig)[20][21]独立提出[5]。在这个提案前不久的1961年,盖尔曼提出了一种粒子分类系统,叫“八重道”——或技术上应叫SU(3)味对称[22]。以色列物理学家尤瓦勒·内埃曼(Yuval Ne'eman),在同年亦独立地开发出一套跟八重道相近的理论[23][24]。
在夸克理论的初期,当时的“粒子动物园”除了其他各种粒子,还包括了许多强子。盖尔曼和茨威格假定它们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在他们的模型中,夸克有三种味,分别是上、下及奇,他们把电荷及自旋等性质都归因于这些味[19][20][21]。初时物理学界对于这份提案的意见不一。当时学界对于夸克的本质有所争论,一方认为夸克是物理实体,另一方则认为,它只是用来解释当时未明物理的抽象概念而已[25]。 在一年之内,就有人提出了盖尔曼-茨威格模型的延伸方案。谢尔登·李·格拉肖和詹姆斯·布约肯(James Bjorken)预测有第四种夸克存在,他们把它叫做“魅”。加上第四种夸克的原因有三:一、能更好地描述弱相互作用(导致夸克衰变的机制);二、夸克的数量会变得与当时已知的轻子数量一样;三、能产生一条质量方程,可以计算出已知介子的质量[26]。
史丹佛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在1968年指出,质子含有比自己小得多的点状物,因此质子并非基本粒子[6][7][27]。物理学家当时并不愿意把这些物体视为夸克,反而叫它们做“成子”(parton)——一个由理查德·费曼所创造的新词[28][29][30]随着更多味的发现,在SLAC所观测到的粒子后来被鉴定为上及下夸克[31]。不过,“成子”一词到现在还在使用,是重子构成物(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的总称。
奇夸克的存在由SLAC的散射实验间接证实:奇夸克不但是盖尔曼和茨威格三夸克模型的必要部份,而且还解释到1947年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K和π强子[32]。
在1971年的一份论文中,格拉肖、约翰·李尔普罗斯和卢奇亚诺·马伊阿尼(Luciano Maiani)一起对当时尚未发现的粲夸克,提出更多它存在的理据[33][34]。到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指出再加一对夸克,就能解释实验中观测到的CP破坏[注 3][35],于是夸克应有的味被提升到现时的六种。
粲夸克在1974年被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现(见十一月革命)——一组在SLAC,由伯顿·里克特领导;而另一组则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由丁肇中领导。观测到的粲夸克在介子里面,与一个反粲夸克束缚在一起。两组分别为这种介子起了不同的名子:J及ψ;因此这种粒子的正式名子叫J/ψ介子。这个发现终于使物理学界相信夸克模型是正确的[30]。
在之后的几年,有一些把夸克数量增至六个的提案。其中,以色列物理学家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在1975年的论文[36]中,最早把加上的夸克命名为“顶”及“底”[37]。
底夸克在1977年被利昂·莱德曼领导的费米实验室研究小组观测到[38][39]。这是一个代表顶夸克存在的有力征兆:没有顶夸克的话,底夸克就没有伴侣。然而一直都没有观测到顶夸克,直至1995年,终于被费米实验室的CDF[40]及DØ小组[41]观测到[5]。它的质量比之前预料的要大得多[42]——几乎跟金原子一样重 。

阅读全文

与模型的历史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