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变革背景下的保险行业竞争力解析
保险行业发展略显疲态。2012 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群雄逐鹿年代。与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等快速发展形成对比,2010 年以来寿险行业保费增长显著放缓。保险公司的传统业务面临巨大压力,投资收益率持续低位使得具有投资性质的保费收入受到冲击,而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对于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产生的替代和挤出,影响了分红险、万能险以及投连险的新增规模。2013年一季度保险行业资产总额7.67 万亿元,低于信托管理资产规模的8.7 万亿。
不破不立,寿险业面临市场化转型。高利率环境、营销员增员困难、银保新政等使得保费增长大幅放缓,而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低位导致利润亦有所下滑。寿险定价利率的市场化以保险投资的市场化为前提,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可减轻定价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养老和健康险税收优惠,以及遗产税的征收将促进保险产品的消费,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拓宽,为保险公司带来增量收入。
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客户资源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产品设计。寿险产品种类繁多,收益分配方式各有不同,保险公司创新空间较大。保险公司经营期限都较长,积累大量客户数据,而且有专业的精算人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针对性的设计产品。2)销售渠道。中资保险公司基层营销服务部超过四万家,网点数量虽无法与银行抗衡,但仍远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超过300 万人的保险营销员是保险公司的主要销售渠道。保险营销员分布广泛、受过基础培训、销售能力强,除保险产品销售外,未来也可以销售资产管理产品。3)客户资源。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合计客户数量超过4.5 亿人。4)投资能力。16 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保险行业预计超过6 万亿投资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公司规模、管理架构、专业能力上均不逊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
未来保险公司产品或向两极化发展。保障与投资功能区分更为清晰:1)寿险产品将“回归保障本源”。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放开已是大势所趋,利差进一步缩窄。随着资产管理产品的丰富,分红险和万能险的发展空间实际已经不大。
寿险公司应关注死亡保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障型险种的开发和销售。2)投资型产品与保险资管产品将与基金、券商、信托等形成直接竞争。
行业竞争格局或将发生较大变化。1)强者恒强。前五大保险公司仍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公司在无论是在渠道还是客户资源上都有显著的先发优势,其他公司短期无法赶超。2)银行系保险公司崛起。大型商业银行陆续控股保险公司,2012 年以来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增速显著高于同业,其在渠道方面的优势将压缩传统保险公司银保空间。
仍看好中国平安的综合化经营优势。1)寿险坚持价值导向,销售渠道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产品利润率提升; 2)综合金融平台运营,重视营销员由“保险销售”向“理财规划师”转型,交叉销售对于各项业务的贡献逐渐显著。3)重视互联网渠道,长期引领金融行业创新。
㈡ 国内资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第四阶段是什么
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规范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在服务实体经济、促专进金融行业市场化属、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刚性兑付、多层嵌套、池化运作、非标泛滥等特征导致风险不断累积,同时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乱象。如利用理财产品从事“非标”投资、资产出表等监管套利活动,将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交织在一起,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放大监管真空,提高监管套利的收益。
对此,监管部门主动对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不协调、不合理之处进行反思和整顿,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标准即将出台,在新监管框架下,资产管理各子行业发展既面临大机遇,也将迎接更多的挑战。
㈢ 2019保险资管发展报告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您好!目前,保险行业是我国正兴起且国家大力扶持的一个行业,以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迅猛扩张。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2019年保险专业仍然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㈣ 泰康人寿的发展历史
自1996年泰康人寿获复批成立,成制为《保险法》颁布后国内首批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至今,正好是20年。经过近20年专业创新驱动、稳健发展,泰康已成长为中国大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管理资产超9000亿元,总资产超5600亿元,连续12年荣登“中国企业500强”;形成保险、资管、医养三大核心业务体系;在全国设有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山东、河南等36家分公司及286家中心支公司,各级机构超过4200家。20年的成长,泰康人寿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战略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不失稳健,稳健经营不乏创新”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年的发展,泰康人寿“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脱胎换骨成长为中国保险业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㈤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下面几个特点和情况,请参考:
(1)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外部动因和条件;
(2)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部动因和条件;
(3)保险公司产品的变迁对资产负债管理的作用及应用;
(4)保险公司进行资产和负债综合管理的发展历程。
(5)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外部动因和条件;
(6)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部动因和条件;
(7)保险公司产品的变迁对资产负债管理的作用及应用;
(8)保险公司进行资产和负债综合管理的发展历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由单独的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其中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吸收客户存款,其主动权在客户手中,但银行有运用资金的主动权,所以银行可以在资产应用管理上着手,协调资产运用。而负债管理理论认为由于银行可以主动负债以增加资金,如CDs,所以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也肯通过调剂负债达到目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强调把资产和负债综合协调,运用各种手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混合式计划、控制和管理,使之数量和结构上均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法上的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及其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它们更加重视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
㈥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公司发展
中国人寿复资产管理有限制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于2003年11月23日注册成立,2004年6月28日正式揭牌,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它的成立全面开启了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集中专业化运作的崭新历程,标志着中国人寿在建立保险业、金融服务业、保险关联产业三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涵盖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项目投资及国际业务,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截至2005年底,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占保险业可运用资金总规模的四成以上,是国内资本市场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投资机构。2005年8月,公司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首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已拉开序幕;10月,香港子公司获保监会批准筹建,境外投资业务稳步开展,标志着公司能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配置资产,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
㈦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史有哪些
中国的信托业始于20世纪初的上海。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专业信托投资机构——中国通商信托公司,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托总局。新中国建立至1979年以前,金融信托因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信托没有能得到发展。
1979年10月,国内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此后,从中央银行到各专业银行及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纷纷办起各种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到1988年达到最高峰时共有1000多家,总资产达到6000多亿,占到当时金融总资产的10%。
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几起几落有其客观原因:
诞生时缺乏基础,一是缺乏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基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的基本功能,因此信托生存的首要条件是有“财”可理。建国以来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高积累、高投资、低工资、低收入的政策,民间基本上无可理之财。二是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基础。
信托“以信任为基础”,信任关系的确立和稳定是信托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社会信用关系尚缺乏刚性,信用链条十分脆弱,契约意识较差;总体而言,信用基础仍十分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不完备。
直到200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正式施行,我国的信托制度才初步确立。在此之前没有一部专门的信托法,也无其他明确信托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使信托机构的活动长期缺乏权威的基本准则,令信托业的发展陷入歧途。这些年来,信托公司主要从事银行存贷业务、证券业务和实业投资业务,没有集中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