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福州市历史文化管理委员会简介

福州市历史文化管理委员会简介

发布时间:2021-03-01 15:29:08

Ⅰ 福建福州的历史文化,发展规模,与发展前景。

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2013年被《第一财经周刊》评为新一线城市。
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州不仅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而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辖5区2县级市6县(即旧称五区八县),常住人口为728万人(含平潭,截止2012年),当地居民以汉族的闽海系族群为主,通行闽东语福州方言。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文化,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自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福州城郊就发现众多的晋代与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怀安窑址发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发现有南朝款识的窑具。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
远古至南北朝

福州市历史文物遗迹:
昙石山文化,中国史籍开始出现“闽越”的称呼,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西元前202年,汉高帝6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 直到公元前85年(始元二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今天的晋安河),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永嘉二年(308年),亦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华林寺大殿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 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893年(景福元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909年(开平三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 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元

福州宋代水部门旧资料图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974年和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 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 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 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福建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省份,福州占福建大部分,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 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发生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明清

历史古迹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 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 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 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 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福建船政学堂
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近现代

福州近代史
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 中 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1年4月21日至1941年9月3日以及1944年10月4日至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解放福州城。但至2013年,马祖的控制权仍在“中华民国”手中。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被撤销,许多教会组织也被取缔,私营企业逐步国有化,还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开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开始对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进行平反。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又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世纪90年代,福州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到了2009年5月,国务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许多人认为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福州的经济发展。

Ⅱ 福州历史文化名人大致简介

1、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经担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称誉。

2、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3、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文学家、发明家。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4、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闽县,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5、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Ⅲ 福州市有什么名胜古迹

1、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天瀑布、青龙瀑布、云天石廊、桫椤神谷景区及单独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区(中国云顶)。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获得4A级风景名胜区荣誉。

2、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3、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省军区内,交马鞍村金狮山麓,坐北向南偏东南,面对五凤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为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直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为的墓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4、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5、乌塔

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Ⅳ 福建的历史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台湾渊源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时为闽越族居地,简称闽。
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
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瓯)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福建简称闽。

Ⅳ 平潭的历史文化

在福建平潭岛上,有一条叫南街的老街,保留着古老的特色建筑群落。这里是海坛水师的发源地,又是旧时文化的聚集地,见证了平潭的过往光景。如今,狭长的街道两旁,红色灯笼高挂,老人们三三两两在街边闲聊。南街见证了平潭岛的变迁,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街上的五福庙,以其独特的“一庙两城隍”而闻名海峡两岸。据史料记载,自清代以来,平潭就是海防重地,平潭和台湾之间实行戍防换班制度,每三年换班一次,历时达200余年。当时,在两地轮流驻防的将士,为能够处处化险为夷,遂筹资将台湾城隍像移奉海坛岛,供奉于五福庙,祈求神灵保佑。

(5)福州市历史文化管理委员会简介扩展阅读

民国38年(1949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克平潭县城,13日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属中国共产党闽中工作委员会领导。民国38年(1949年)7月3日至9月15日,国民党73军和74军军部及其51师以及天九部队占据平潭。民国38年(1949年)9月23日,再次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专员公署管辖,驻地林森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仍属第四专署。1950年4月第四专署改称闽侯专员公署。1956年6月,闽侯专区撤销,平潭属晋江专区。同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大扁岛(面积4.8平方公里)划归福清县辖。1959年8月,恢复闽侯专区,平潭属闽侯专区。

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机关由闽侯螺洲迁莆田,1970年2月,闽侯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制为莆田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5月,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平潭属莆田地区革委会。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长乐、闽侯、永泰、闽清、福清、平潭、连江县。 1971年4月,平潭县改隶莆田专区, 1983年7月,平潭实际划到福州管辖。1995年,仍属福州。

2009年7月底,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决定,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09年9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平潭县与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政区合一”(行政区+实验区)混合型管理模式。2012年2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升格为正厅级机构。

Ⅵ 福州的历史简介

“三次大融合 ”:晋代“八姓入闽”,五代“十八姓从王”,南宋政治中心南移。
“四大文化渊源”: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
“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是定行都、南明朱聿键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六次建城”:无诸建冶城、晋严高建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
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
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
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前221年,秦朝设闽中郡。
前85年,汉朝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县。
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带领居民广植榕树,故福州有“榕城”之别称。南宋末年,端宗赵罡改福州为福安府,为陪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
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
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双方在闽江口展开了著名的马江海战。
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
1933年,19路军兵变,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1946年,设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
1980年,福州被中国国务院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Ⅶ 福州的历史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此外,福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两次被作为临时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当时南宋政权的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其兄赵昰于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当时的福州成为临时首都,改年号为“景炎”。但是,还不到半年时间,元兵又从浙江向福州进军,十月攻破邵武城,经南平而下,于十一月逼近福州。当时闽府尹王刚中开城门投降,端宗皇帝从海路逃往广东。
第二次福州被临时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于是在福州称帝,改纪元为“隆武”,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时改福建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为皇帝行宫,并封一批文武官员要职,犹如京城规范。其中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受封为“平虏侯”,郑成功赐为国姓(朱)。但不久,郑芝龙叛变降清,形势逆转。仙霞岭重关百里无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见势不妙,决定离开临时首都福州,经南平转闽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闽北建宁县,并直驱南平,朱聿键皇帝仓卒逃往长汀,这年八月(1646年)他与爱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凤城”:晋代地理学生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扩大范围。他在《迁城记》中说,福州“其城形状,如鸾如凤”。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凤鸣三山”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Ⅷ 福州市人民政府的福州简介

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回、闽江下游沿岸,是答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政治、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2013年新一线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
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州不仅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而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辖5区2县级市6县(即旧称五区八县),常住人口为728万人(含平潭,截止2012年),当地居民以汉族的闽海系族群为主,通行闽东语福州方言。

Ⅸ 福州历史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国府主席林森、文学家郑振铎,化学家侯德榜,文学家冰心,华侨领袖黄乃裳等,举不胜举。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市标——“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 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现有古榕树近千株。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这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相传,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这株榕树。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且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
市花——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开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之分。花色有红白两种,以白花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炼香料等。
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
软木画,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牛角梳,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温润而不挂发,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深受海内外宾客的喜爱。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的“太极芋泥”,安泰楼、美食园的“鼎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民俗演变于交替中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阅读全文

与福州市历史文化管理委员会简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