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推荐读王受之的《世复界现代设计史》制
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的促进的,其中必须提到设计的功能性与装饰之间的关系。设计的发展是由满足物质需求后在精神追求上的一种表现。当然经济也对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㈡ 简述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历程以及它与西方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其实绝大部分的历史原因还是出现在近代的。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在大部分西方人眼中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很多西方的大思想家都很向往中国的社会(当然,那时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历史上中国的商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风靡欧洲,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但是随着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原始资本的不断累计,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飞速发展,而中国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导致中国由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一下被人家狠狠甩在后面。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从这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就没有以前那么崇高了,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中国人)野蛮落后。
紧接着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接连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想,一个殖民地出来的人,别人会对你有多少好的态度呢?
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你看中国历史上,除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以外,其它的朝代很少有主动去大规模侵略别国的,就算别过来侵略了,最多也就是打回去算了,从不给人教训,这就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好欺负,而到清朝后建国前,中国也确实被欺负的死死的··
再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举个例子,同样是崛起,为什么印度就没那么多麻烦而中国就有呢?还是社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英国的诗人拜伦的伯父是世袭贵族,他去世后,侄子拜伦获得了世袭的爵位!
会形态传说,哥迪亚斯是个贫苦的农夫,有一天与妻子乘着牛车来到了弗利吉亚,此前弗利吉亚人(生活今天土耳其中部)接到神谕称,第一个驾着牛车来到弗利吉亚的人便是他们的国王。因此,哥迪亚斯就被推举为国王。为了感谢神恩,哥迪亚斯把牛车献给了天神宙斯,并将牛车绑在宙斯神庙的柱子上。绳结是用山茱萸树皮制成的,随着时间越来越紧。神谕因此预言,谁能解开这个难解的结就可以征服整个亚洲。年轻气盛的亚历山大自然不会错过这种机会,但直到最后还是无法打开这个结,愤怒之下,亚历山大抽出宝剑,一剑辟开了这个难解的结,并声称,“我解开了这个结!”戈耳迪之结也因此表示解决复杂问题就需要不同常规的办法,意即快刀斩乱麻。的问题嘛!再有就是少部分在外华人的一些平时的行为或某些方面给国家丢人了···一些外国人也一点带面了······
其实这些好多都已经写成小说并且被翻译成汉文了。
楼主只要找找看就好了。
例如《圣经》,就是西方神话传说的总纲。
还有例如希腊神话等等,都被人写成一部连贯的小说。
楼上所说的《神曲》大抵也属于这个范畴,但艺术成就要高的多。
如果楼主只是想搜集小说题材,则没必要去研究那些枯燥的文字,不妨去看看一些西方人写的神话志怪小说。
例如《破晓之路》《血脉》《博德之门》《暗黑之子》《龙枪编年史》等等……
这些书在网上也比较好找,当然看起来怎么也会比咱们正宗的中文作者写的有意思。
另外,我也是写小说的,楼主想找这些的话,不妨去看看《神龟记》,这本书可以说是半本禁书了,因为真正的内容太过惊骇,现在网络上流传的这本书,大体都是删减或修改的糟粕版本。
这是一个老学究花了六十多年的时间,翻译出的一种古代文字出版的,内容类似于《山海经》,但比《山海经》要强悍太多,如果内容属实,绝对能引起一场世界神话与信仰的革命。
可惜外国的神话学家和信徒说,这种古代文字只有老学究一个人掌握,他们不承认,所以现在这本书的原版也很难找到了。
如果楼主可以把这本书的内容融合到网络小说中,绝对震撼。
中国历史一脉相传,即使外族入侵,天下大乱。最后仍然是外族被汉化,儒家文化及其政治模式占统治地位。孔老二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一直未大变。而且,中国文化号称“史家文化”,中国人重视修史,二十四史将整个中国历史详细,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欧洲先是希腊,罗马文化,罗马帝国式官僚政治,后又接受基督教,虽希腊,罗马精神仍存在,但毕竟是基督教文化,与前变化颇大。政治制度上,罗马帝国分裂后,罗马帝国式官僚政治被贵族政治所取代,而且文化上又接收了日耳曼元素,汤因比大师也认为这与罗马分裂前是全新的另一种文化。
印度有重视宗教,神学而不重视世俗历史的文化传统,故他们的古文献大部记载宗教,神学及其发展,对什么国家制度啊,经济社会啊,帝王将相啊,所记甚少,故有所谓没历史的说法,实际上它的历史比中国或西方都长。
实际上这与三地人的文化信仰,习惯有关。
西方:重视个人,希腊时期就有民主思想,故民主的结果就是容易吸收新文化,制度等,故易改变,造成所谓断裂。
印度:重视个人的修行以达到成佛或下辈子能投好胎,而这辈子的事皆乃虚幻,俗不可耐,故重视宗教,神学而不重视世俗历史,即所谓没历史。
中国:孔老二的思想支持文化人出仕为官,更重视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对君王的忠诚。故记载历史帝王将相可以将文化人出仕为官记录的辉辉煌煌,故重视修史,而且这种制度使老百姓当顺民,故即使外族当政,也更愿意用儒家治国,故既有完整的历史记录,儒家治国及其文化也千年不变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chy;大公国,Arch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英国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史实却非如此简单。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另外,在英国“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英国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国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 Order of Garter)。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英国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中间加中缀词。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㈢ 简论现代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发展的相互关系
20世纪初,在标准化与合理化理想发展的同时,一系列欧洲艺术运动正版在蓬勃兴起,如未权来主义、表现主义和构成主义等,它们力图定义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美学的形式与功能。尽管这两种发展乍看起来并无直接联系:一个是基于工业生产的压力;而另一个则是基于艺术理论与价值。但两者所用的术语和概念却常有惊人的相似,即工业与艺术在很多方面已走到了一起。 为了考查现代设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必须了解这一时期的设计与文化,特别是与美术和建筑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影响了许多设计领域,包括工业设计。事实上,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这些艺术运动的思想为基础的,艺术的变革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㈣ 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浅谈美国从新艺术运动时期到后现代的设计发展过程,来了解美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高速发展的设计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关键词:美国 设计 艺术 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1、背景
当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机械化生产是否适宜艺术设计的时候,立国不久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却是以最实干和实际的态度积极接纳了机械化大生产方式,默默地从事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品设计,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又由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不深,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影响不大等原因,使美国社会所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不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明显和激烈,但毕竟在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它与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虽说工艺美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还小,但新艺术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当时应用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发展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而从事日用器皿设计的主要是蒂夫尼,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二、装饰艺术运动美国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表演艺术,特别是音乐剧、歌舞、爵士乐等得到蓬勃发展。好莱坞的电影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美国的通俗文化繁荣,设计与公众文化联系密切。受到埃及、玛雅文化的影响,形成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虽然主要表现在建筑室内设计领域,但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图形设计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30年代还形成著名的好莱坞风格。
2、发展
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开始于纽约和东海岸,逐步向西扩散。其间形成美国独特的本土风格。主要表现:
2.1建筑设计:美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军火财,国力强盛,建筑发达。,纽约是"装饰艺术"运动风格最初发生地,纽约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纽约电话公司大厦——1923年动工,1926年完成,由哥姆林建筑公司设计,具有现代主义因素,又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装饰处理。(2)艾里·坎是美国重要的"装饰艺术"建筑师,不少的美国建筑学著作中甚至把当作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作品有电影中心、荷兰大厦等系列大厦作品。(3)克莱斯勒大厦——是影响最大的建筑。威廉凡阿伦设计。1930年完工,金属尖顶高入云霄。这座77层的建筑今天被看作是那个时期最令人振奋的建筑和浪漫的象征。(4)帝国大厦——由威廉兰柏设计,1929年8月30日定稿,用两年时间完成工程。内部和外部都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风格,是为钢材设计和以钢材建筑的大厦,充分表现了机械时代的想象力,被称为是世界第八奇迹。(5)洛克菲勒大厦——参与设计的设计师很多,这个建筑是装饰艺术风格登峰造极的典范。
2.2家具设计
与装饰艺术运动中的建筑设计一样,美国的家具设计虽然受到了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拘泥于欧洲风格,美国的设计师抛开欧洲的模式,最终开创了独特的美国式艺术:装饰家具设计.这方面最有成就的设计师是保尔·弗兰克尔(1925年起,他开始设计面平,角尖和阶梯形几何橱柜,他自称这类风格的家具为"摩天大楼"家具.他由于设计了这种家具而声誉骤增.)欧仁·舍思和韦伯(舍思和韦伯的家具设计受到法国和德国的影响很大,因而其设计风格更加接近欧洲的装饰艺术运动的家具设计)等.
2.3陶瓷设计
美国的陶瓷设计与制作相对起步较晚.1925年巴黎博览会以后,在美国本土一系列展览促进了美国陶瓷业的发展.特别是1926年,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展出巴黎博览会的展品以后,使美国人们,尤其是美国的设计师对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陶瓷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在促进美国陶瓷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欧洲以法国为代表的陶瓷装饰艺术被传入.两年以后,由美国人自己设计制作的陶瓷可以与欧洲最优秀的陶瓷相媲美,在众多的陶瓷设计师中,以阿德莱德·罗比诺(Adelaide A. Robineau)最为有名,可以说如果没有提及阿比诺,那么美国20世纪的陶瓷设计介绍就不全面.
2.4平面设计
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图形设计方面.其中主要反映在广告和招贴领域.这一时期虽然未出现像前述法国的卡桑德尔,巴尔比埃和勒佩普那样闻名全世界的图形设计大师,但也涌现了一大批装饰艺术风格的商业美术设计师,如约瑟夫·宾德(Joseph Binder),伊隆卡·卡拉斯(Ilonka Karasz)和约翰·瓦索(John Vases)等.
除此以外,美国还产生了著名的好莱坞风格Hollywood Style,这种风格是装饰艺术运动在美国的延续。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经济危机有很大关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北美和欧洲,市场崩溃、大量人口失业,人心惶惶,社会不安定。好莱坞的电影这时是人们能够短暂忘却危机和困境的消遣方式,电影给人们带来片刻的欢乐。因此电影业一枝独秀,空前繁荣。电影院被称为“梦的宫殿”(dream palace)。为了营造梦幻气氛,好莱坞的电影院设计充满想象成分,也充分利用装饰艺术风格。30年代,好莱坞风格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电影院设计风格。
三、工业设计
1、背景
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分工: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使社会分工日趋明显。设计、生产、消费分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设计的目标逐渐趋向于生产为大众服务的工业产品,并满足生产商的经济利益。这使得专门化的设计师出现。
2、发展
美国的工业设计出现了职业化,设计的职业化是在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军事和经济扩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到1918年,美国的市场已经空前繁荣。尤其汽车、电器等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发展迅速,政府也给予很大的支持。美国企业开始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科学管理,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汽车的生产是典型的例子。
汽车首先是在德国发明的,但却是在美国首先获得辉煌的发展。美国的亨利·福特把人们带入一个汽车时代。福特是1908年设计出“T”型车,销量巨大,占领美国市场,并很快进入欧洲市场。使各国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加强。(卖方市场)
1927年前后,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直到1933年,罗斯福推行新政后,经济才有所好转。这成为美国现代设计新的出发点。为了适应市场需要,美国的企业逐步建立专门负责产品设计的部门。形成企业内部设计机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设计事务所,专门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包装、宣传、标志、企业形象等设计活动。美国的职业设计师就是在这时成长起来的。这些设计师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生长在商业社会里,基本上没有受到严格的高等教育,是从设计舞台、橱窗、标志、广告这些活动中拼搏出来的。
设计师有(1)瓦尔特·提格:他是美国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家。他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提格开始进行产品设计;1927年为美国的柯达公司设计照相机包装;1928年设计“名利牌柯达照相机”。1936年为柯达公司设计“班腾”照相机。外型简单,结构合理,这是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相机的基本部件压缩到基本的地步,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他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设计的美学方式来解决功能与技术上的难点,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提格发展了一套设计体系,为企业开发整个产品系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使他成为早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二战后,担任该公司的设计总顾问。20世纪30年代,他的设计形成自己的体系。1955年,提格的设计公司与波音公司设计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设计,使波音飞机不仅有很简练、极富现代感的外形,而且创造了现代客机经典的室内设计。按照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还有亨利·德雷福斯、雷孟德·罗维等参与了设计。
(2)罗维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1929年,在纽约第十二大街开设自己的设计事务所——雷孟德·罗维事务所。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型风格。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设计原则是:简练、容易维修、典雅美观、经济耐用。他不仅对工业技术感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既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流线型设计是美国式样主义设计的重要代表。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人们把对自然界有机形态的观察在设计中的运用。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这种设计的特征是产品的外表光滑、流动、富于戏剧性的线型变化。成为美国产品设计的重要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流线型设计在美国盛行不但是因为对产品式样进行时髦的式样设计,以解决滞销问题。而且还把空气动力学原理运用到设计中,起到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运行速度,降低消耗的效果。流线型设计首先运用在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中,后延展到产品设计的领域。美国的雷孟德·罗维、哈利·厄尔、诺曼·盖茨等都是倡导流线型设计的重要设计师。当时流线型设计在欧洲各国也有流行。
四、战后工业设计的飞速发展
1、背景
美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源于欧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对美国设计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30年代移居到美国的设计师,尤其是包豪斯的大师们对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或在高校任教,或组建设计艺术院校,培养出了一些杰出的设计师,设计意识在美国人心中空前提高,设计艺术教育受到美国政府,企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学术团体的高度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作为未受战争损害而大受其益的国家,在自由经济消费主义的引导下,40-50 年代进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伴随而来的是美国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最快的国家.
2计划废止制
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在思想上由原来的盲目崇拜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样式转向比较理性,注重科学技术,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上来。战前美国设计界流行的"流线型"设计样式虽然有其科学依据,但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流线型"不再是简单科学的应用问题,而形成了一种为满足市场消费潮流的设计样式。这也是"设计样式追随销售"的一种体现,"计划废止制"由此产生。在美国,计划废止制的设计观念很快涉及到包括汽车设计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设计领域.20纪50年代,随着造型冲压技术的发展,哈利·厄尔为通用汽车公司设计的时髦汽车不断推向市场,如卡迪拉克(图7-10),雪福兰(图7-11)等车型在当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到1965年,通用汽车公司的雪福兰汽车有46种样式,32种引擎,20种变速型,21种色彩和400种配件.哈利·厄尔作为通用汽车公司的领导成员和设计负责人,其不少设计直到目前为止还影响美国的汽车式样.1953年厄尔在汽车上首次采用了整块的弧形挡风玻璃以代替以前的平板挡风玻璃,这一设计很快被世界汽车行业广泛采用,成为50 年代汽车的一种风格.这种形式的玻璃迄今己为几乎所有的小轿车设计所采用.他还改变了原来对镀铬部件的使用方式,从只是在边线,轮框的部分镀铬,而变成以镀铬部件作为灯具,饰线,车标,反光镜等整个零件的使用,称为镀铬件雕塑化使用.这一改变至今仍影响汽车业的设计制造.厄尔一生喜爱现代科学技术,喜爱运动,追求一种车身较长,底盘较低的变速汽车,这种特点成为美国汽车目前的特征.他于战后推出的"梦之车"系列, 模仿喷气式飞机的局部造型,运用大量镀铬部件作为装饰,流线型的车型,外形夸张,华丽而花哨,体现了喷气时代人的速度感和战后美国人的富裕.通过汽车设计风格和款式的不断改变,剌激和满足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梦之车"系列成为50年代美国人汽车消费追求的时尚,典型地体现了"计划废止制"的设计思路.
3、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
20世纪40 ,50年代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促进了美国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形成了强调弹性结构,强调家具的可移动组合的有机设计风格.乃至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主要流行的室内设计风格.查尔斯·依姆斯被视为有机设计的代表人物,他是真正使家具设计对现实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杰出设计师.在依姆斯的探索中,技术的可能性,形式的优雅始终与考虑人的使用舒适性紧紧结合在一起,比较典型地突出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关于坐椅设计的全新美学观,影响至今.
这一时期在美国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面做出令人注目贡献的还有诺尔集团和米勒公司.诺尔集团是由美国著名设计师汉斯·诺尔等人组成的工业设计集团,主要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成员主要有汉斯·诺尔本人,汉斯·诺尔夫人弗罗伦斯·舒·诺尔,艾洛·萨里宁,哈瑞·贝尔托亚等.诺尔集团的发展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是分不开的.其成员基本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而该学院被称为 "美国现代家具的摇篮".
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Inc)与诺尔集团齐名,同是美国著名的家具和室内设计厂商,因其创始人Herman Miller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公司从传统的家具生产转向现代家具设计生产,逐渐成为美国西部家具设计生产中心.该公司著名的设计师有罗德,乔治·尼尔逊,以及查尔斯·依姆斯.
如果说诺尔集团的设计师在家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新材料与造型的处理的话,那么米勒公司的设计,则更多地表现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大致说来,其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设计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二设计应在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要符合经济法则;第三产品必须诚实,反对抄袭,模仿他人和古人的作品;第四由设计师自己决定自己设计什么,充分尊重设计师的主动权是米勒公司的最大特色;第五相信好的产品必然会有市场,支持设计师不为暂时的"时尚"所左右。
4,波音707飞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的运用
人机工程原理在工业设计上的运用及生产积极效果,堪称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前揭美国著名设计师德莱福斯为人机工程学的形成及理论宣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50年代美国波音707飞机的设计成功,则成为人机工程学运用于大型工业设计项目而大获成功的范例,是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的重大成就.
1955年波音公司请著名设计家蒂格主持设计波音707飞机的内舱,在德莱福斯等设计师的共同参与下,设计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舒适,安全的民用客机,他们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人机工程学数据,使用中塑性镶板,凹进的隐蔽灯,高靠背,有轮廓边的宽大舒适的座位,以及与乘客服务相联系的系统和宁静的色彩,对客舱内部的布局,储存空间及安全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的设计,既节省了空间,又便于乘客的活动.为乘客和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宁静,舒适而方便的环境.该设计不仅创造了大企业与大设计师成功合作的典范,而且也是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广泛运用的代表性设计.其意义不只是在为波音公司日后的波音737,波音747,波音767以及双引擎波音777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更在于推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在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使人机工程学成为了工业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的专门学科,使"为人设计"的思想深入人心
四、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
温图利:美国建筑设计家。他是在建筑设计上奠定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69年提出少则烦的原则,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挑战,作品“温图利”住宅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他并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单调的形式特征,但总的来看仍然是简单明确的、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温图利追求一种典雅的、富于装饰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他设计的英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圣斯布里厅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穆尔:美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他对于建筑设计一向持有非常浪漫的艺术态度,不少建筑都具有鲜明舞台表演设计的特点。他对于自然环境、社区环境与建筑的吻合、协调特点非常重视。代表作意大利广场、双树旅馆。
格里夫斯:美国建筑家,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注重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双重技术,完整地融合一体。他最重要的设计作品是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约翰逊:美国最重要的设计理论家、当代建筑设计师之一,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现代设计运动。他是最早把欧洲的现代主义介绍到美国的人物之一。他和密斯合作设计西格莱姆大厦是其成为世界大师的重要转折点。在温图利提出少则烦主张后,它设计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厦,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他代表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比较讲究保持古典主义精华完整性的一派。
罗伯逊: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主张改革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冷漠,非人情化的倾向,希望能利用历史传统达到建筑的文化气息。他不希望对古典风格和历史风格进行嘲弄和戏虐,努力把现代主义的结构和古典主义的动机进行完美的结合,代表作有阿姆维斯特总部大楼等。阿道"罗西:意大利重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他把环境整体性、协调性看得至高无上,从而形成他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最集中体现他原则的例子是莫迪纳市的公墓建筑。其他还有法列尔、詹克斯、塔夫特事务所、博塔、罗什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
五、总结
美国是个没有传统文化束缚的国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美国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欧洲设计艺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本土成长起来的。美国的设计具有商业性,这与美国发达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这使其设计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现代设计艺术虽在欧洲起源,但其发展、成熟、国际化却是在美国实现的,这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和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是分不开的。
㈤ 现代设计发展、变化历史过程的主要规律和特征
当代设计的主要内容仍是视觉艺术,相对而言,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思想首当其冲是美学思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也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思想杂蹂一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思想。所谓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只是后人的总结和发展。而对于西方设计思想而言,自产业革命后便逐步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设计体系和完备的设计理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并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直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等问题,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总结出适合中国的设计形式和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而借鉴西方设计思想与完备的设计理论,并比较其特征的关联性,是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段。
从审美意义上讲,古今中外的各个流派、各种思想观念,本质上并没有分歧与冲突。正如生物学中的胚胎学一样,在其形成原因上找出二者的异同,对于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中的美学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和借鉴更多对于现代设计有利的元素,从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
㈥ 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议现代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周靓(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陕西西安 710065)
现代设计的发展时间不过是短短的百余年,从它产生至今的这段时间里面,也经
历了众多的变革和流派的更替,那么现代设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至今又将朝
着什么方向继续迈进呢?该文将就此做一浅要的论述。
现代设计;现代主义;风格流派
1.现代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在十八世纪前的设计活动主要基于手工业,设计和制作往往是个人独立完成,
完全没有精细的行业分工。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只是面对上层阶级,设计力量完
全被王权、教会等统治阶级所掌握,因此在设计上难免体现出娇揉造作的风格,
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克克风格和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都是这种情况的典型
案例。到了十八世纪末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工业化大生产和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大
规模蓬勃发展。正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大规模发展,现代设计也应运而生了。
从现代设计历史长河来看,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了,但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为止,关于它的发展还仍旧局限在应用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少之又
少。促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现代设计的发展时间尚短,加之是一门应用性
学科,在不少人的概念中认为似乎没有研究它的必要。只是到了近几十年中,现
代设计的史和论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得到了重视。
2.现代设计的概念及其范畴
2.1设计的基本概念
设计是指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
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计划、构思的形成;(受到现代市
场营销学、社会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影响)2、视觉传达方式;(手工绘图
、电脑制作、模型推敲等根据具体情况的需求而定)3、计划通过传达后的具体应
用(同设计要求所产生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定义也
十分的简单,大多集中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中。如使用功能(目的);物质技术
条件(基础);设计造型(审美构思)。而现代设计还被视为解决功能、创造市
场、改变行为的手段,已经不仅仅被看作是解决功能与形式之间的手段了。
因为影响计划和构思的因素不同,因此有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区分。而两者最
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与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密切联系,这是传统设计所
不具有的。因此现代设计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2.2现代设计的范畴
现代设计的范畴十分的广泛,它涉及到了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室内设
计、展示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等;还包括了平面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广告策
划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以及摄影、影视制作等等。现今设计的专业分类
越来越细致,又不断的派生出许多新的设计学科和门类,如:城市家具设计、产
品设计、首饰加工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等,随着时间发展和人类社会需求的增
长,还会不断有新的设计行业继续涌出。
2.3现代设计的属性
现代设计究竟应该隶属于工科还是以美术为中心的文科范畴,这个问题也是一直
备受关注的。设计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繁杂,因此要区分它的属性就必
须要根据不同的设计种类来决定它的属性。如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因为同工程技
术息息相关就会比较倾向于工科门类,而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与美
感的表现关系比较密切,就应该倾向于文科。
美术作为单纯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家相对个人化的表现过程,是自我情绪的宣泄和
表现过程,而设计则门类更多的表现在为他人服务这个活动过程。前者是为本人
,后者是为他人、社会、市场,两者从服务对象的归属性上有一定的区别。
工程设计和艺术设计虽然同属于“设计”这个大的概念,但是也有着本质的区分
。工程设计是解决人造物中物与物的关系,是物体本身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如汽
车离合与油门之间的关系;而艺术设计是解决人造物与人的关系,是人和物体之
间的协调性问题。如汽车的美观舒适性等。这样一来,区分工程设计和艺术设计
的概念属性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本文中的设计概念专属于相关艺术设计的
概念范畴。
2.4现代设计的通用性表现
现代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通用性的表现。在当今的社会人们的交流方式基本
分为两种: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直接的交流,二是人与人通过大
量普遍的标志、广告、图解和通用产品进行交流,这种是比较普遍的,如:全世
界的国际机场的设计都有比较接近;全世界的电脑视窗电脑键盘也基本同一化;
所有软饮的外包装设计和开口方式也基本同一化等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设计
在促进交流方面的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设计的作用才使得世界越来越接近,人
们的交流越来越容易和方便,从而也促使“地球村”概念的应运而生。
3.包豪斯产生的巨大影响及现代设计教育
3.1包豪斯
大多数国家的设计教育都是在美术学院的基础之上建立设计教育的。但是早期的
理工型设计教育是单独进行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包毫斯设
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成立的学院,可以说是史无前
例的设计教育大改革。这所学院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家理论家格罗佩斯所创建,期
间经历了两次校址的搬迁(魏玛、德绍)和三任校长的更替(格罗佩斯、汉斯.迈
耶、密斯.凡德罗),直至1933年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从时间段上可以得出包毫
斯设计学院(1919—1933)在历史上存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6年—1945年)之间。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对现代设
计及其教育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3.2现代设计教育
包毫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强调标准化、强调集体的工作方
式、强调科学的工作方式、将教育中心从外部改到内部的解决问题上、开创各种
工作室、创造基础课程的教育方式、创新人体工程学等等。它的创造确实给现代
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设计教育与现代设计基本在同时开始发展,目前经过自己体系的不断发展,
学科开始趋于完善,教学方向也开始比较明确了。但是现代乃至当今的设计教育
依然同当年包豪斯的创办和贡献是分不开的。
4.现代主义设计的内容实质极其代表人物
4.1现代主义思想产生的三个基本因素:
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它否认以往设计只针对王权、教会、贵族服务的形式,对
于传统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有很大程度的否定;强调设计应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件
设计作品都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设计服务对象思维方式的改变:现代设
计的服务对象的改变也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大的扭转,设计不再以奢华、矫揉造
作作为审美的标准,从而转向了实用性和大方美观的审美趋势。
4.2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
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有:
a)格罗佩斯:他反对风格主义,强调为民众而设计;
b)密斯.凡德罗:主张“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减法设计也是他
(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154页)
所推崇的;
c)勒·柯布西耶:“机械的美”是他毕生追求的设计手法,“朗香教堂”就是其
著名的代表作品。后期成为了国际主义分支之一的“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
e)赖特:追求风格,毕生为富人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真正代表现代主
义建筑的全部精神实质。
这批大师作为第一代现代主义的设计师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但是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这些设计师也不得不重新做一次选择。二战结束
后大批的包豪斯的教员和学生移居美国,其中也包括第一批的现代主义的设计师
们,他们同美国的丰裕社会相结合,最终把包豪斯的影响发展成为新的设计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所以也可以说国际主义风格是现代主义在战后的发展。
5.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德国包豪斯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了西方国
家设计的主要风格,在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风行一时。
国际主义是现代主义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
现代主义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
、系统化的特点。国际主义设计师受到密斯的“少则多”影响,在50年代下半期
发展以形式上的减少主义为特征,为达到减少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开始背
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特征。所以受
到后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解构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波普”风格)
的挑战和抨击也在清理之中。
6.现代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6.1设计师们的探索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不少设计师急功近利的想了解什么是目前最新最时尚的做法,我认为从发展史的
角度是“见木不见林”的,只一味地追求形式,不了解发展的文脉,只是对设计
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设计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建设同时也在破坏,往往出现了许多“建设性破坏”
和“发展性倒退”的可悲局面。因此,只有全面的认知整个设计史的发展、演变
过程,才能判断出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准确的,只有“继往”才能够“开来”,一
个忘却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设计师。
由现代主义开始,又回到具有相同内涵不同细节的新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过程,
基本符合哲学辨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现代设计发展具有螺旋性的特点
,是一个螺旋提高向前发展的过程。
6.2展望未来
虽不可预测新的设计运动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但从现代建筑来看基本是维持在了
以现代主义为主的基础上,多元的发展是可以肯定的。而作为设计师本身来讲,
每个人肩上都背负着历史的重担,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职业精神。为
现代设计的发展推波助澜。
㈦ 设计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设计可以从历史文化寻找不少灵感,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也能得到认可。比如,服装设计中范爷今年的陶瓷装,去年的仙鹤装,前年的龙袍。
㈧ 现代设计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肇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塞尚最基本的艺术观点就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在塞尚看来,无论什么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入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有结构的秩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他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直接受益于塞尚对结构的探求。一方面他们将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归纳为圆球、圆柱体、立锥体的几何方式推向极致,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彻底摒弃了空间透视规律,使画面趋于平面化。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试验突出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这种特征在发展中愈来愈趋于理性化,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绘画中的一个圆块,要比一个人体更有意义”,“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手指力量小”。他的绘画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点、线和块面组合而成,后期则完全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案。
现代艺术中的这股客观化趋势,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并且把几何形式与新兴的机器生产联系起来,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俄国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们叹服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固然有着复杂的因素,然而不能不说,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而现代艺术本身、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互动关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细致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仅从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为关系入手,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对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内在动因做了简单梳理,希望能起到廓清认识的作用。
㈨ 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1960年美国广告《金斯勒之火》室内设计的图景反映当时美国人豪华起居的装饰观念,强调带图案的地毯和手工锻造的铁栅杆,与简朴的现代主义“优秀设计”既具有联系、又具有较大的差别。1950年,由埃德加·考夫曼·杰尔主持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继诺伊斯之后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系的主任。考夫曼·杰尔强烈地反对任何违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行一时的流线型设计便受到他强烈的谴责。考夫曼·杰尔曾在《建筑评论》杂志发表文章,提醒英国同行注意流行设计趋势的危险。他这种坚持现代主义设计的态度在战争刚刚结束的40年代末的美国和西欧各国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许多英国的设计家担心美国消费文化的价值观念对于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英国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许多成员纷纷抨击造型俗气装饰庸俗的美国商品。约翰·布莱克1954年在《设计》杂志撰文批评美国消费主义的造型设计:“太注重科幻、火箭和星际探险”。西欧国家的许多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支持称为“优秀设计”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德国有1949年成立的“斯图加特设计中心”,在法国则是1951年建立的“工业美学学会”,在意大利则有称为“文艺复兴”的销售中心……面对5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人们渴望获得更多更好的消费的现实,这种强调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倾向在当时不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各种各样大量生产的用有机物图案作成装饰的消费商品依然迅速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