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云南省历史文化保护

云南省历史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21-02-02 06:40:07

Ⅰ 云南省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大理州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川县州城镇历史文化名专镇
洱源县凤羽镇历史文化名镇
云龙县属诺邓村历史文化名村
剑川县沙溪镇历史文化名镇
祥云县云南驿镇历史文化名镇
洱源县双廊镇历史文化名镇
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历史文化名镇
禄丰县黑井镇历史文化名镇
禄丰县炼象关历史文化名村
保山市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文化名城
保山市板桥镇历史文化名镇
迪庆州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维西县叶枝乡历史文化名镇
曲靖市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会泽县娜姑镇历史文化名镇
文山州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广南县旧莫乡历史文化名镇
红河州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石屏县郑营村历史文化名村
思茅地区孟连历史文化名城
昭通市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合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4座。
云南省剑川县城、洱源县双廊镇和祥云县云南驿村等3个城(镇、村)正式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通海县城、姚安县光禄镇和盐津县豆沙镇3个城镇,被定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

Ⅱ 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什么这里冬天不冷夏

闻名中外的春城

Ⅲ 政治问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

保护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着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云南省历代先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1、保护文化遗产能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通过本民族的历史文物来认识本民族,也需要通过其他民族的历史文物来认识其他民族。历史文物能帮助各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创造的力量,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爱乡热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2、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半世纪以来遗存的革命遗迹和遗物,是云南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见证。观众可从中深切感受到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在苦难中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革命文物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方面,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3、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和精神精粹所在,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云南省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所保存的大量的文物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从文化遗产中广泛汲取养分。 4、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据遗留下来的文物去研究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需要用文物考古来证实历史文献的正确性。文物的证史和补史作用,是其它史料所不能替代的。 5、文物是科技创新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与源泉。历史不能割断,发展需要借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云南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文物中,有不少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如古滇文化中的青铜文物、建水文庙、大理三塔等文物建筑,这些文物为不同行业的今人从事创造发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6、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文化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是发展云南省旅游业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是世人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云南青铜文物曾赴日本和欧洲五国展出,享有盛誉;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品在瑞士和日本展览影响很大;云南民族服装服饰赴美国展出备受欢迎,被誉为“文化大使”,这些文物和文化活动为宣传云南,扩大云南在世界的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Ⅳ 想了解云南大理的风俗,历史文化,传说等...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巂唐、不韦等县。

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越析诏(今宾川)。。公元737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诏国”。公元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国共传13代王,历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诏权 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

公元927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帅大军灭大理国,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见了云南行中书省,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区设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
公元1381年,明军攻占大理,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现今的永平县、南涧县则分属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仍沿袭明朝建制,大理 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属厅。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云南提督驻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爆发了以回族杜文秀为首的滇西各民族大起义,在大理设政权公元1911年,昆明“重久起义”后,云南成立军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后为腾越道。1929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置祥云、弥度、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个县。

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成立,大理专区辖大理、下关、邓川、洱源、云龙、漾濞、蒙化、凤仪、弥度、祥云、宾川、及现属临沧地区的云县、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共十五个县市。

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区成立。区划几经调整现辖大理市、鹤庆县、剑川、洱源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云龙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共12个县市。

198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国务院又将大理列为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西汉武帝曾在大理设置郡县,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公元738--902年),

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曾在这里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有驰名中外的大理崇圣寺

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剑川石钟山石窟、弥渡南诏铁柱等重要的文化古迹,被誉为"西南的敦煌"。

"玉洱"、"银苍"是苍洱风景区的重要景观。风、花、雪、月为大理的四大名景。

大理的著名景点有: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海游船,喜州民居,白族民俗三道茶歌舞表演等。

Ⅳ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与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关系

这个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那个竹楼:因为云南地方天气潮湿,多蛇内鼠一类喜欢阴湿环容境的动物,所以他们的主楼是悬空的,而且那个地方木质疏松,不是很坚固,还是因为天气潮湿,雨水足,所以用竹子替代。
那个窑洞也是因为黄土高原的天气,多风沙,昼夜温差大,而且风吹起来很大,所以一般的木结构挡不住的,冰屋也是类似原因

Ⅵ 学习云南名族历史文化的意义急啊,紧急,要交作业了

意义:1、深化对来云南少数民族自历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取长补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3、加深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
4、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在经济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加以分析拓展,加以历史、现实以及社会意义的概述,应该就行了)

Ⅶ 云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哪几个

国家级的有6个:

1、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2、大理历史文化名城

3、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4、建水历史文化名城

5、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6、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个:

1、腾冲历史文化名城

2、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3、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4、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5、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6、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8、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9、通海历史文化名城

(7)云南省历史文化保护扩展阅读

从1988年开始,省建设厅、省文化厅分别在建水、巍山、腾冲、威信、保山、会泽召开了六次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及时总结名城保护中的经验得失,为各名城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昆明城市规划委员会由一位分管副省长出任主任,重大建设项目须经规划委员会论证确定,为保护城乡文化遗产提供了决策依据;丽江成立了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管局,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

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红河、会泽等城市,相继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制定了名城保护条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

2007年11月29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使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Ⅷ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
二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如鹤庆县新华村的金属手工艺品,剑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会泽生斑铜工艺,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镇沅黑陶,大理石制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在服饰上造型异彩纷呈,色彩缤纷艳丽,制作工艺多种多样。乡土性和个性化给民族服饰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间和土壤。
四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傣族的“泼水节”,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五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体现了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和特色。 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云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云南成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向往的神奇乐土。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边缘性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云南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处于边缘地区。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
民族文化特征,除内在的民族认同等心理特点之外,有两个被文化人类学家公认的可以外显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二者被合称为民族文化母语。正是这种母语文化,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使人为之欣喜。但大好形势下的某些不足之处,也确实让人担忧。这里,我记述几件网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师专音乐系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系出生于上世纪1982年前后的14名红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语的6人,占42.86%;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占14.28%。而6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全都会讲本民族语、会唱本民族民歌。两者相比,40年间上述民族文化母语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别为1.42%和2.14%。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202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话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就很难找到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这说明,单向的、换血式的教育,学生的民族特征必然会因文化母语的被置换而逐渐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区,个别青年在外边学习或闯荡几年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民歌难听,在家乡父老面前,宁肯洋洋得意地装做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城里人,而耻于公开自己的真实族别,羞于启齿自己的乡音歌调。这说明,即使母语尚未完全丧失,若文化价值取向被误导,民族心理也会被扭曲而变态失衡。
因此,在看到云南民族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的同时,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彻底边缘化,保持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和传统。不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灭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和容性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连中南半岛,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链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历来颇为频繁,现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和通海洞经音乐中,就不乏唐宋汉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小爨碑对汉字书法法度作了大胆突破,拾级而上的层层哈尼梯田更是将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伟大创举;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长期整合中,弃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形成,从而达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时,也就是在长期的文化包容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能力。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

Ⅸ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云南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西平侯沐英镇守,到顺治四年(1647年)大西军余部入滇,直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随南明永历皇帝逃往缅甸时为止,沐氏统治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沐氏始祖沐英,和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一段养父子的特殊关系。沐英“年少明敏”,成长后智勇兼具,在战争中屡建功勋。再加上他和朱元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倍外器重。等到朱元璋建立王朝后,列爵崇功。洪武十年封沐英为西平侯。沐氏从此兴起,成为岁禄2500石的世袭贵族。

顺治十五年十二月,清军分路入滇。沐天波向永历帝献策先奔缅甸,后回大理,割据一方。于是,永历小朝廷出走,次年一月底进入缅境。从顺治十六年二月到十八年五月,一直在边区坚持反清的大西军主帅李定国,曾数度派兵迎取永历君臣,但没有成功。永历小朝廷流亡缅甸,处境艰困。

之后永历皇帝回滇后被杀。新兴土官王耀祖,虽拥戴沐天波早已送往外县入赘的儿子沐忠显起兵反清,但很快便宣告失败。沐家的势力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沐家从第三代的沐晟,即首代黔国公开始退化,由全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年变本加厉。残民敛财、骚扰地方的恶行,到第七代国公沐朝弼时发展到顶点。在家族内部,争利夺权,谋兄财产、奸淫亲嫂,凌逼幼侄,甚至要杀害亲生儿子,道德败坏,骇人听闻。而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第九代黔国公夫人,无法约束暴虐骄横的儿子,竟亲自毒杀了第十代国公沐启元。

末代黔国公沐启元幼年袭爵,成长后骄奢淫逸,自私自利,听任爪牙剥削少数民族,两次激起土司举义,全滇震动,他本人也被赶下了台。只是由于大西军开辟根据地之初,欲借以震慑边远土司,后来又出于联明抗清的战略决策,才让他继续保持爵衔。等到明王朝彻底瓦解,沐家失去赖以寄生的条件,自然就随之一道退出历史舞台了。

阅读全文

与云南省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