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文化的文献记载
有关对巴人源流研究产生分歧意见的原因,事实上都是基于对有关文献记载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造成的。研究巴人历史所本的主要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
根据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学术界至少在巴名字的来源、巴字的含义、巴族的起源、巴国的出现、巴人早期的活动区域等等问题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学术争鸣无疑对深入探索巴人的渊源流变史具有重要的裨益。
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今本竹书纪年》也有:“(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涖讼”的记录。与《山海经·海内南经》的记述如出一辙。
后代学者在注解前述记载时或认为丹山西,即今重庆巫山县境的巫山。至于巴人“廪君”,在《山海经》中并没有见到直接的记录。《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爰歌舞之鸟,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爱处,百谷所聚”,或认为“巫臷”即“巫蜒”,就是秦末汉初学者着述的《世本》中的:“廪君之先,出自巫蜒”的“巫蜒”。
《世本》是目前持巴人源于鄂西观点的最早和最主要的文献依据。
流传下来的的《世本》辑本或辑补本有多种,各种辑本都有对“廪君”的记述,尽管记述的详略程度和表述的语句不尽一至,但主体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秦嘉谟辑补本)》:“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世本·下·侯国氏姓(雷学淇校辑本)》说:“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山有二穴,其一色赤,其一色黑,如丹漆状。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
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于水内,约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阳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莫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十余日,廪君思其便,操青缕以遗盐神曰:‘婴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缕而婴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上述文献中见到的早期巴人史迹(夏商西周时期)记录,均属于传说史而非实录史。故据此考证巴人的早期历史本身就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难确定性。相对而言,晚期巴人史迹(东周时期)的文献记录(如《左传》等),多属实录史,有较强的可信度。
廪君种巴人的史迹记载最早源于西汉时期《世本》的传闻述说中,依据这种传说口吻,汉晋南北朝时期及其后的文献又不同程度地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演绎出一个近似神话式的巴人起源故事。但从《山海经》中不见“廪君”的记述和《世本》中出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的语句等现象分析,“廪君”巴人集团的历史发展传说即便接近事实,他们恐怕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山海经》中的“巴国”或“巴人”。因此,认为廪君种巴人不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巴族集团,而应是巴人后期发展的支流或旁系。
重庆三峡地区不仅是文献传说巴人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且更是考古发掘发现巴人遗迹最丰富的地区。依据逐渐积累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巴人早期的中心活动区域还是以今重庆库区为主,至少在从早期到晚期之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巴人是以今重庆库区为发源和发展的根据地的。
据零散的文献记录,目前所知巴人最早出现的时代应是夏商时期。前列的《山海经》记录,如果所记不谬,则在夏启立国初期巴国或巴方已出现。一些学者认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巴甸”之名,其地域就在今汉水、丹江之间,这些巴人在殷武丁时期就曾与殷王朝发生过较大的战斗。但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接纳这种提法,认为迄今为止甲骨、金文中所谓的“巴”字,均属于一种误释。但从《左传·昭九年》:“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周)南土也”和《华阳国志·巴志》:“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等记述看,殷商时期巴的存在应无问题。上述文献线索,为判断夏商时期巴人或巴国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夏商时期以前生活在古巴人中心活动区域中的原始先民,与夏商时期形成的巴族有否族源联系,是一个需作重点探索的学术问题。但两者都是有区别的,不能笼统地称之为巴人。巴应该是指因聚多个小族建立起大族或立国称侯的巴。巴人或巴族的概念不应是原始氏族的概念,而应是早期民族的概念。
⑵ 廪君盐女传txt全集下载
廪君盐女传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廪君盐女传
作者:桃花源主人
引言
更新时间2008-11-14 14:16:42 字数:1960
引子
(可略过不看)
一个民族如果找不到它的源头,就好比一件从天而降的完美艺术品,虽然是精美绝伦,价值连城,但却总是解析不透它的出处,总会给人一种极大的缺憾。在川鄂湘黔渝一带,广阔的清江及长江流域,分布着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民族——土家族。曾经,这个民族的历史源流被湮灭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之中,许多专家学者皓首穷经,从历史文献中论证古代巴人其实就是现今土家族的祖先,而巴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据有限的资料记载,曾经是一个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发展了高度的文明。
最早在《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有载: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又《山海经》大荒南经第十五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这里的“巫臷民”,据考证就是古代巴人,“臷民之国”就是古代巴人的幸福家园!
后来范晔据先秦典籍《世本》(已亡佚)写入《后汉书》的一段关于巴人的记载,成了巴文化研究者竞相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
⑶ 讲廪君和盐阳女水神的故事(越详细越好)
廪君【人物简介】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巴人的先祖是廪君(即巴氏之务相),初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假山),有巴、樊、晖、相、郑五姓。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尊为廪君,后来巴氏廪君的势力逐渐发展,便率领五姓沿夷水(今清江)向东发展,到盐阳(今湖北恩施),射杀征服了盐阳女部落,后又向川东扩展,控制了这一地区,发展为一个廪君时代的巴氏族。传说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后代以奉祀,故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1987年,在普光罗家坝出土的战国青铜剑上的虎头纹,便是巴族在宣汉生活活动的确证。
【传说】
《录异记》原文:
李时,字玄休,廪君之后,昔武落钟离山崩,有石穴,一赤如丹,一黑如漆。有人出于丹穴者,名务相。姓巴(“巴”原作“已”,据《录异记》改)氏;有出于黑穴者,凡四姓:婂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出而争焉,于是务相以矛刺穴。能著者为廪君,四姓莫著,而务相之剑悬。又以土为船,雕画之,而浮水中。曰:“若其船浮者为廪君。”务相船又独浮,于是遂称廪君。乘其土船,将其徒卒,当夷水而下,至于盐阳。水神女子止廪君曰:“此鱼盐所有,地又广大,与君俱生,可无行。”廪君曰:(“曰”原作“君”,据明抄本改)“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盐神夜从廪君宿,旦辄去为飞虫,诸神皆从,其飞蔽日。廪君欲杀之,不可别,又不知天地东西。如此者十日,廪君即以青缕遗盐神曰:“婴此即宜之,与汝俱生;不宜,将去汝。”盐神受而婴之。廪君至砀石上,望膺有青缕者,跪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群神与俱飞者皆去,天乃开朗。廪君复乘土船,下(“下”原作“不”,据《录异记》改)及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状。廪君叹曰:“我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阶相承。廪君登之,岸上有平石,长五尺,方一丈。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算,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有而居之。其后种类遂繁。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岁出钱四十万。巴人以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
译文:
李时,字玄休,是古代巴郡南郡氏族首领廪君的后代。从前武落的钟离山崩塌,出了一个石坑,一坑红如朱砂,一坑黑如生漆。有一个人从红色坑中出来,名叫务相,姓巴。有人从黑色坑中出来,共四个姓:婂氏,樊氏,柏氏,郑氏。五姓出现后开始争斗,于是务相用矛扎坑壁,说能把矛扎在坑壁上的,就做廪君。结果姓婂、樊、柏、郑的人谁也没扎住,而务相扎在坑壁上的矛上还能挂住剑。又用土做船,在船身上雕刻绘画,然后让船浮在水上,约定说:“如果谁的船能浮在水上,就可做廪君。”又独有务相的船能浮在水上,于是就称务相为廪君。务相乘着他的土船,带着他的部众,顺夷水而下,到达了盐阳。水神的女儿阻止廪君说:“此地鱼盐都有,土地广大,我愿跟您一块生活,不要再走了。”廪君说:“我将成为国君,所以我要寻找能生产粮食的土地,不能停止。”盐神夜晚跟廪君一起睡觉,早晨离去变成了飞虫。各种神都跟着盐神,它们飞舞起来遮蔽了太阳。廪君想杀死盐神,但没法分辨,又不知天地和方向,像这种情形持续了十天。廪君就把青线送给盐神,说:“缠上这个,如果适合你,就与你一块生活;不适合的话,我就要离开你。”盐神接过去缠在了身上。廪君到了一块带花纹的石头上,望着飞虫胸上有青线的,跪在石上射它,一下子就射中了盐神,盐神死了,天也开朗了。廪君又乘上船,下行到夷城。那地方石岸曲折,泉水也弯弯曲曲,远远看去像大坑似的。廪君感叹说:“我刚从坑中出来,现在又进了坑,怎么办?”河岸马上就崩溃了,宽有三丈多,而且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廪君登上去,岸上有平坦的石头,长五尺,面积有一丈。廪君在上面休息,拈阄测算,结果都说建城。于是就在石头旁边建立城镇,靠近石头,在这里住了下来。从那以后廪君的种族便繁衍起来。秦统一天下后,就把此地定为黔中郡。对此地收税不多,每年贡钱四十万。巴人把赋税称为賨,于是便把巴人称为賨人了。
【廪君化白虎处】
白虎陇,在长阳西渔峡口东村,与村左青龙寺相对,维石岩岩,虎视眈眈,旧志谓廪君化白虎处指此,故渔峡口东村称白虎陇。”正如鲧、禹化为黄熊的传说一样,巴人的酋长廪君死后也不可能化为白虎,化为白虎之说反映的是巴人对白虎的崇拜。巴人崇拜白虎,也是动物地理的真实反映。
【廪君蛮】
廪君蛮,古族名,巴人的一支。秦汉时居巴郡、南郡(今川东、鄂西地区),故又称巴郡南郡蛮。有巴、樊、(左“目”,右“覃”)、相、郑五姓,相传皆出自武落钟离山(今 湖北长阳很山),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号廪 君,“俱事鬼神”,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后世相袭崇拜。
【廪君的渊源及其确立】
其一
廪君是巴人原始社会最早的部族首领。关于他的事迹传说,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和《晋书李特李流载记》等史籍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世本》是先秦的典籍,最先记廪君的事迹: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 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①
这段记载表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山一带迁徙到“武落钟离山”的。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下》云:“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长阳县在今湖北省清江流域。汉代称恨山县,隋改为长杨县,唐又改为长阳县。清江原名夷水。《水经注·夷水》释日:“夷水,即恨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又说:“夷水自沙渠县(治今施恩)人……东经难留城南,城即(恨)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七里余得石穴,……昔巴蛮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董其祥先生认为:“武落,就是巫落,就是巫的部落。”②益加证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载所在的巫山东迁至长阳的一个支系。
由上可知,廪君源出巫诞(载)部族的一支。故任乃强先生认为“先有巫载文化,后才有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族承巫载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载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亦可早几百年。”③这是从文化学角度上论渊源;但若从民族世系渊源上追溯,巴祖廪君的世系还有更远的渊源。《山海经·海内经》载:
西南有巴国。太嗥生成鸟,成鸟出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宋人罗泌《路史·后记一》则又略有不同说法:
①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
②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出版:土1983年版,第25页。
③任乃强:《巫师、方士与(山海经)》.载《文史杂志)》1985年创刊号。
伏羲生成乌,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④
按:“太睥”亦作“太昊”,伏羲亦作“宓牺”、“庖牺”、“伏牺”、“伏戏”。《世本·帝系篇》(清张澍萃集补注本)云:“太昊伏羲氏”。知太嗥亦即伏羲。孔安国、皇甫谧的《帝王代纪》列伏羲为“三皇”之首,谓:“《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②;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司马贞《史记索引》解释:“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帝王代纪》说“三皇”之间各相隔五百余年,则伏羲自黄帝相隔千余年。按此推算,廪君的始祖后照和顾相乃是伏羲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子孙,与伏羲相差不过百年左右,则巴人始祖岂不比黄帝还早出九百年?这当然只是历史传说。若按神话中的伏羲,则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是主管东方木德直至日出之地一万二千里的东方天帝③。
以上我们仅只诠释了《世本》这段神话的开头部分,即廪君巴族的渊源;下面再说廪君的确立。
在廪君未确立之前,这一支巴人共有五姓,没有君主,互不统属,所以“俱出皆争神”。“争神”,即争统治权、争帝位。《尔雅·释诂》释“神”为“治也”,即治理。《独断》训为“安仁立政日神”。故古人称帝位为“神器”,如班彪《王命论》:“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帝王巡幸称为“神御”,如颜延之《车驾幸京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轸,无仪降藻舟。”
①据《四部备要》聚珍仿宋本,中华书局校刊。② 裴驷:《史记集解》引。
④参见.《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中《坠形训》及《时则训》。
其二
五姓共同约定了选举君主的办法,能从远处掷剑中石上目标者,能用土陶船浮于水中者,通此两关即奉为君主。结果只有巴氏务相能中剑、浮船,其余竞争者剑未中,船都沉了。于是共立务相为君,称为廪君。“廪君”的含义是什么?按《说文》释“廪”字为“谷所振人也”,即谷仓。民以食为天,故“廪君”即能惠民粮食有余的君主。又《广雅·释言》:“廪,治也。”即治理民众的君主。两义或许兼而有之。但也有另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土家族称‘虎’为‘李’。‘李’在古代属止韵,阴声;‘廪’在古代属侵韵,阳声。二者有阴阳对转的关系,所以‘李’、‘廪’均可指虎,‘廪君’就是‘虎君’。……此一‘廪’字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图腾,而应视为‘凶悍勇武’的象征。”甥一种解释认为:“廪”可能是“灵”的误写,巴人无通俗的文字,后人用汉字记巴人的事,常用音近之字代替,廪、灵音极近,故廪君就是灵君。灵者,巫也;君者,酋长也,合二而一,即为灵君。
这种竞选君主的方法,既民主公正,又切合当时生存、开拓的需要。竞赛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无法掺杂任何丝毫的人情、印象因素,完全凭两项本领,是无法掺假作弊、蒙混过关的,比现代竞选的选票或评委打分还要民主公正得多。又因为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为求生存常发生争战,没有强悍的武功是无法胜任领袖的,所以用掷剑来测试武功;而生活在峡区清江流域的巴人,善水、浮船是他们采盐、渔猎、贸易交换以及部落迁徙等的惟一的交通运载方式,所以善水、造船、浮船的本领显然十分重要,部落君主于此项本领的高低,实关系到整个部落经济生活、生存发展的命运。从这种竞选方法中透露出巴人自古就有豪放
彭武一:《古代巴人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载《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参见管维良:《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35页。坦荡、务实致用的优良传统。(二)盐阳智灭盐水神女《世本》载廪君事迹又云: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日:“缨此即相宜,与女俱生,不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晋书·李特李流载记》、《太平广记》卷四八一都有类似的大同小异的记载。“盐阳”即盐水北岸,水之北称阳。盐水“源出于清江县西部亭山”,“夷陵郡巴山县清江水,一名夷水,一名盐水。”管维良先生《巴族史》认为上述说法只是大框框,盐水的具体地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清江河畔的‘盐地湿泉’,又名‘盐水’,‘盐池河’、‘咸池河’等,该水水温常年四十二度,含盐比重高,古代一直产盐。‘盐水’东下接清江半峡,长十多里,盛产淡水鱼类。……与‘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很是相符。现恩施县东四十里有盐水故城,估计盐阳就应在这一带。”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这则神话故事披露出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制的廪君巴部族与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盐水神女部落的一场战争。盐水神女劝廪君说:“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
分别贝.《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荆州记》和《通典》卷一八七。留共居”,但“廪君不许”;《太平广记》辑《录异记》本记载为廪君日:“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这表明:母权制的神女想与父权制的廪君争取平等的联合,她们满足这鱼盐之乡的安定生活;而廪君所率领的巴族却要向外扩张开拓“廪地”,不愿满足现状,因此拒绝留下,这就势必发生矛盾冲突。盐水神女软硬兼施,晚上则来与廪君同宿(《太平广记》本明说“盐神夜从廪君宿”),从感情上笼络挽留;白天却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管维良《巴族史》认为这是“联合有关氏族与之决战”),“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则从武力上加以困阻,目的仍是使廪君留下不走。也许廪君开始并未动杀机消灭她们,只是想通行过路;但因盐神的困阻,妨碍了他开拓进取的宏图,所以决计消灭她们。但因天昏地暗,七昼夜不辨东西方向,所以便用智取,派人把“青缕”(一缕黑发)送给盐神,告诉她:“你佩带上这缕青丝,我就答应留下来与你共同生活,否则我们就将离去。”盐神误以为这是真心之约,便接受而佩带身上。廪君却站在岸石上,对准佩带青丝者射箭,所谓“擒贼先擒王”,一箭射死了盐神。诸虫一见首领已死,便“与俱飞者皆毕去”,于是天空大大开朗明亮了。
其三
廪君开始并不想杀盐神,因为他的目的还要继续前行直到夷城(详后),并不想占领盐神地盘;如廪君开始想杀她,那么晚上盐神来与他同宿时动手岂不更方便么?有论者提出:“盐神夜晚即来与廪君交欢”,“必然乔装打扮而来,故廪君并不知‘来取宿’者即盐神。”哒种推测并不合文本原意,因为盐神“旦即化为飞虫”,与众多飞虫并无区别,廪君当然无法辨别哪一只飞虫是盐神,所以送“青缕”让其佩带,就是为了辨别佩带青缕的飞虫即是盐神。再说,盐神的目的是为了以缱绻之情来挽留廪君,岂有①见《太平广记》辑《录异记》。
⑦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审子科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乔妆打扮”的必要呢?
这则神话还有两处细节值得玩味:一是“青缕”亦即青丝(黑发),廪君送给盐神让她佩带,自然表示爱情的信物,但也可能还有原始模拟巫术的暗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人相信“同类相生”原则,认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交感的作用由此产生模拟巫术。用人的两性交合来促进植物五谷的丰盛繁殖;或用物的异性结合来暗示人的阴阳交感;或人与物之间的结合来隐喻这种交感。①廪君送盐神青缕并让她佩带,表示“缨此即相宜,与女(汝)俱生”,就是这种物与人的神秘交感作用。这与我国古代神话中姜螈踩了巨人脚印、简狄吞了燕卵而皆怀孕,同样是物与人的阴阳交感,都是源于模拟巫术的不同应用。其二是“阳石”,廪君站在阳石上射杀盐神,象征阳战胜阴、父权战胜母权的寓意。古人认为万物皆分阴阳,石头也不例外。如《水经注》卷三七就载有“阴阳石”,说“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站在阳石上或许就能增强雄悍的阳刚灵气吧。
⑷ 中国鬼神文化
有百兽,相群爱处,百谷所聚”,或认为“巫臷”即“巫蜒”,就是秦末汉初学者著述的《世本》中的:“廪君之先,出自巫蜒”的“巫蜒”。③
《世本》是目前持巴人源于鄂西观点的最早和最主要的文献依据。
目前流传下来的的《世本》辑本或辑补本有多种,各种辑本都有对“廪君”的记述,尽管记述的详略程度和表述的语句不尽一至,但主体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 秦嘉谟辑补本)》:“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世本·下·侯国氏姓(雷学淇校辑本)》说:“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山有二穴,其一色赤,其一色黑,如丹漆状。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于水内,约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阳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莫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十余日,廪君思其便,操青缕以遗盐神曰:‘婴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缕而婴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
⑸ 廪君的基本简介
廪君是巴人原始社会最早的部族首领。关于他的事迹传说,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和《晋书李特李流载记》等史籍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世本》是先秦的典籍,最先记廪君的事迹: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 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①
这段记载表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山一带迁徙到“武落钟离山”的。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下》云:“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长阳县在今湖北省清江流域。汉代称恨山县,隋改为长杨县,唐又改为长阳县。清江原名夷水。《水经注·夷水》释曰:“夷水,即恨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又说:“夷水自沙渠县(治今施恩)人……东经难留城南,城即(恨)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七里余得石穴,……昔巴蛮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董其祥先生认为:“武落,就是巫落,就是巫的部落。”②益加证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载所在的巫山东迁至长阳的一个支系。
由上可知,廪君源出巫诞(载)部族的一支。故任乃强先生认为“先有巫载文化,后才有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族承巫载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载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亦可早几百年。”③这是从文化学角度上论渊源;但若从民族世系渊源上追溯,巴祖廪君的世系还有更远的渊源。《山海经·海内经》载:
西南有巴国。太嗥生成鸟,成鸟出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宋人罗泌《路史·后记一》则又略有不同说法:
①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
②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出版:土1983年版,第25页。
③任乃强:《巫师、方士与(山海经)》.载《文史杂志)》1985年创刊号。
伏羲生成乌,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④
按:“太睥”亦作“太昊”,伏羲亦作“宓牺”、“庖牺”、“伏牺”、“伏戏”。《世本·帝系篇》(清张澍萃集补注本)云:“太昊伏羲氏”。知太嗥亦即伏羲。孔安国、皇甫谧的《帝王代纪》列伏羲为“三皇”之首,谓:“《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②;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帝王代纪》说“三皇”之间各相隔五百余年,则伏羲自黄帝相隔千余年。按此推算,廪君的始祖后照和顾相乃是伏羲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子孙,与伏羲相差不过百年左右,则巴人始祖岂不比黄帝还早出九百年?这当然只是历史传说。若按神话中的伏羲,则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是主管东方木德直至日出之地一万二千里的东方天帝③。
以上我们仅只诠释了《世本》这段神话开头部分,即廪君巴族的渊源;下面再说廪君的确立。
在廪君未确立之前,这一支巴人共有五姓,没有君主,互不统属,所以“俱出皆争神”。“争神”,即争统治权、争帝位。《尔雅·释诂》释“神”为“治也”,即治理。《独断》训为“安仁立政曰神”。故古人称帝位为“神器”,如班彪《王命论》:“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帝王巡幸称为“神御”,如颜延之《车驾幸京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轸,无仪降藻舟。”
①据《四部备要》聚珍仿宋本,中华书局校刊。②裴驷:《史记集解》引。
④参见.《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中《坠形训》及《时则训》。 五姓共同约定了选举君主的办法,能从远处掷剑中石上目标者,能用土陶船浮于水中者,通此两关即奉为君主。结果只有巴氏务相能中剑、浮船,其余竞争者剑未中,船都沉了。于是共立务相为君,称为廪君。“廪君”的含义是什么?按《说文》释“廪”字为“谷所振人也”,即谷仓。民以食为天,故“廪君”即能惠民粮食有余的君主。又《广雅·释言》:“廪,治也。”即治理民众的君主。两义或许兼而有之。但也有另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土家族称‘虎’为‘李’。‘李’在古代属止韵,阴声;‘廪’在古代属侵韵,阳声。二者有阴阳对转的关系,所以‘李’、‘廪’均可指虎,‘廪君’就是‘虎君’。……此一‘廪’字就不能简单地视为图腾,而应视为‘凶悍勇武’的象征。”甥一种解释认为:“廪”可能是“灵”的误写,巴人无通俗的文字,后人用汉字记巴人的事,常用音近之字代替,廪、灵音极近,故廪君就是灵君。灵者,巫也;君者,酋长也,合二而一,即为灵君。
这种竞选君主的方法,既民主公正,又切合当时生存、开拓的需要。竞赛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无法掺杂任何丝毫的人情、印象因素,完全凭两项本领,是无法掺假作弊、蒙混过关的,比现代竞选的选票或评委打分还要民主公正得多。又因为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为求生存常发生争战,没有强悍的武功是无法胜任领袖的,所以用掷剑来测试武功;而生活在峡区清江流域的巴人,善水、浮船是他们采盐、渔猎、贸易交换以及部落迁徙等的惟一的交通运载方式,所以善水、造船、浮船的本领显然十分重要,部落君主于此项本领的高低,实关系到整个部落经济生活、生存发展的命运。从这种竞选方法中透露出巴人自古就有豪放
彭武一:《古代巴人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载《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参见管维良:《巴族史》天地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35页。坦荡、务实致用的优良传统。(二)盐阳智灭盐水神女《世本》载廪君事迹又云: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与女俱生,不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晋书·李特李流载记》、《太平广记》卷四八一都有类似的大同小异的记载。“盐阳”即盐水北岸,水之北称阳。盐水“源出于清江县西部亭山”,“夷陵郡巴山县清江水,一名夷水,一名盐水。”管维良先生《巴族史》认为上述说法只是大框框,盐水的具体地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清江河畔的‘盐地湿泉’,又名‘盐水’,‘盐池河’、‘咸池河’等,该水水温常年四十二度,含盐比重高,古代一直产盐。‘盐水’东下接清江半峡,长十多里,盛产淡水鱼类。……与‘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很是相符。现恩施县东四十里有盐水故城,估计盐阳就应在这一带。”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这则神话故事披露出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制的廪君巴部族与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盐水神女部落的一场战争。盐水神女劝廪君说:“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
分别贝.《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荆州记》和《通典》卷一八七。留共居”,但“廪君不许”;《太平广记》辑《录异记》本记载为廪君曰:“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这表明:母权制的神女想与父权制的廪君争取平等的联合,她们满足这鱼盐之乡的安定生活;而廪君所率领的巴族却要向外扩张开拓“廪地”,不愿满足现状,因此拒绝留下,这就势必发生矛盾冲突。盐水神女软硬兼施,晚上则来与廪君同宿(《太平广记》本明说“盐神夜从廪君宿”),从感情上笼络挽留;白天却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管维良《巴族史》认为这是“联合有关氏族与之决战”),“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则从武力上加以困阻,目的仍是使廪君留下不走。也许廪君开始并未动杀机消灭她们,只是想通行过路;但因盐神的困阻,妨碍了他开拓进取的宏图,所以决计消灭她们。但因天昏地暗,七昼夜不辨东西方向,所以便用智取,派人把“青缕”(一缕黑发)送给盐神,告诉她:“你佩带上这缕青丝,我就答应留下来与你共同生活,否则我们就将离去。”盐神误以为这是真心之约,便接受而佩带身上。廪君却站在岸石上,对准佩带青丝者射箭,所谓“擒贼先擒王”,一箭射死了盐神。诸虫一见首领已死,便“与俱飞者皆毕去”,于是天空大大开朗明亮了。 廪君开始并不想杀盐神,因为他的目的还要继续前行直到夷城(详后),并不想占领盐神地盘;如廪君开始想杀她,那么晚上盐神来与他同宿时动手岂不更方便么?有论者提出:“盐神夜晚即来与廪君交欢”,“必然乔装打扮而来,故廪君并不知‘来取宿’者即盐神。”哒种推测并不合文本原意,因为盐神“旦即化为飞虫”,与众多飞虫并无区别,廪君当然无法辨别哪一只飞虫是盐神,所以送“青缕”让其佩带,就是为了辨别佩带青缕的飞虫即是盐神。再说,盐神的目的是为了以缱绻之情来挽留廪君,岂有①见《太平广记》辑《录异记》。
⑦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审子科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乔妆打扮”的必要呢?
这则神话还有两处细节值得玩味:一是“青缕”亦即青丝(黑发),廪君送给盐神让她佩带,自然表示爱情的信物,但也可能还有原始模拟巫术的暗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人相信“同类相生”原则,认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交感的作用由此产生模拟巫术。用人的两性交合来促进植物五谷的丰盛繁殖;或用物的异性结合来暗示人的阴阳交感;或人与物之间的结合来隐喻这种交感。①廪君送盐神青缕并让她佩带,表示“缨此即相宜,与女(汝)俱生”,就是这种物与人的神秘交感作用。这与我国古代神话中姜螈踩了巨人脚印、简狄吞了燕卵而皆怀孕,同样是物与人的阴阳交感,都是源于模拟巫术的不同应用。其二是“阳石”,廪君站在阳石上射杀盐神,象征阳战胜阴、父权战胜母权的寓意。古人认为万物皆分阴阳,石头也不例外。如《水经注》卷三七就载有“阴阳石”,说“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站在阳石上或许就能增强雄悍的阳刚灵气吧。
⑹ 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
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
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
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
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
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
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
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
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
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
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
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
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
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
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⑺ 恩施市历史文化名人
恩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廪君的领地。春内秋,恩施地属巴国容。战国,属楚巫郡。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称此为蛮夷之地,先后在此实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间,恩施市境在秦时属南郡;三国及晋属建平郡,名沙渠县;南北朝、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为施州,后改清江郡、清华郡,又复为施州;宋、元均为施州;明为施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设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归流,为施州府附廓县。中华民国初年,废府留县,直隶湖北省;旋先后隶湖北荆南道、荆宜道、施鹤道和鄂西行政区。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后改第七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战期间,1938年至1945年,又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县城及郊区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实行县市分治。1984年1月,撤销恩施县,将其行政区域全部并入恩施市。
50多年以来,恩施市(县)一直是恩施专署、恩施地区行署驻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⑻ 土家族历史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
土家族属于藏缅民族,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现使用解放后的拉丁土家文;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⑼ 湖北长阳县一直有条街叫廪君大道吗
你是欺负我不认识那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