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故道的历史意义

故道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1 10:51:52

『壹』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如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无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意为,有无是相互相成的,难易高下长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无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万物。
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
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
"道"
当作世界的本原,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万物从"道"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而"道"自身则是永恒存在的。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3方面的涵义:①道为无形无象的"无";②道是普遍法则;③道为混成之物。前两个涵义表明"道"的客观唯心主义意义,后一涵义又表明其唯物主义倾向。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虚无"思想,认为"道"
是"虚无"
的实体,能生成天地与万物。《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要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把道视为无形无象?quot;无",认为它超越于感觉,不能用言语名称来称谓;甚至道也不能称之为"无",无总是对有而言的,是相对的,道应当是"无无"。庄子还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发展成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老子强调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转化的统一关系,庄子则歪典了对立面的依存与转化的矛盾统一性,把事物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从而否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得出了"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的诡辩结论。庄子哲学的最后归宿,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的目的,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上与造物者游",而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种哲学思想失去了进取精神,反映了战国时期一部分人的消极没落思想情绪。

『贰』 黄河古道的历史和由来

黄河古道,亦即黄河故道。
1128年至1855年的黄河道。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北流,才成为黄河故道,废黄河口在江苏省北部。如今,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内东西有天沐湖和郑阁湖,中间有万亩国有林场。天沐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郑阁湖水域面积1500多亩,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内鱼翔浅底,湖边芦苇茂盛,成为独特的“北国水乡”,润泽着周围的万亩良田。这里一年四季候鸟栖息,仅目前发现的就有天鹅、丹顶鹤、白鹭、鸿雁、野鸭等数十种。区国有林场主要树种以刺槐、杨树、泡桐为主,兼有多种经济林杂果。由于林木茂密,栖息有金雕、猫头鹰、喜鹊、百灵等各类禽鸟40余种,还有野兔、刺猬、狗獾等1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出没。故道南岸绵延横亘着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处名符其实的“悬河”。故堤外是万亩良田,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为主,还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枣等经济林,道路阡陌,绿树成行,花红果香,林茂粮丰,一派田园风光。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还散布着历朝历代遗存下来的几十处人文景观。主要有:我国大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蒙城遗址;古黄河边上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刘口古镇,包括陆陈会馆、山西会馆、南山会馆等,至今,这里还传颂着雍正御景、刘庸赏景、华佗行医、太平天国习武等一串串神奇的传说,使得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 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 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茶马古道的韵味,独居西部乡情的黄河,将成为甘肃的又一村社区,为甘肃的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宣传影响。
古今道,西边河,百柳纤纤。凛风不倒拂杨面,过夜潇湘洒。停矮轩,傍漪栏,凭风处,意兴风流曾不减。此事难成全,畴昔几何间。至此时,心俱碎,泪难收,情难凋,无颜欢。憔悴颓唐命窘嫌,芳颜已消愁来添。何时逝,未知期,哪得与君相晤面。不知期,未有期,期以难相近。到那时,孩离体,念断消,便觅小楺挂青霄,作彩云,宜迎娆。
节选王晨百著作《河清之洗》

黄河古道,历史上黄河多次因自然和人为原因改道,之前的故道都属于黄河古道。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内东西有天沐湖和郑阁湖,中间有万亩国有林场。天沐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郑阁湖水域面积1500多亩,平均水深2米。

『叁』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道的定义——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无”——“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
道的终极定义——总体概略的通然统然的来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当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呢?道的终极定义的答案是这样的:“总体概略的通然统然的来说:“道的终极定义:就是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
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
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
道的终极定义——具体极简的终然定然的来说:“就是:道的终极定义的那个:“总体体概略的通然统然”的那个定义中的最后一句话:即: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的整体无间无间整体的道德的而又是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之其“整个宇宙无极”或之“整个无极宇宙”所客观存在着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就是“道”的具体极简的终然定然的之其:““道的终极定义”的终极答案”。
耿阁: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

『肆』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道的定义——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无”——“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
另:“附文以示”
在百家号酒醉天下先生:《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点破天地玄机》一文下的留言评论
耿阁(鸣天士君)著
百家号酒醉天下先生:瞻阅了您的题为:《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点破天地玄机》一文后觉得您解释的所谓“点破天地玄机”的话的那一段话“道本身没有标准定义,他是万物的根源,宇宙的法则,无形无名,但为了说明这个虚无的根源,起名为“道”。”其实您说的按老子先生论道的本意而言的话则是连边都不沾的,是一错再错一误再误既谬既悖的;1.你说:“道本身没有标准定义”的说法是你对道的理解不沾边;【道的定义——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无”——“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2、你说的“他是万物的根源,3.、宇宙的法则,4、无形无名,5、但为了说明这个虚无的根源,起名为“道”。这些都是有些有悖之音的;字限所制,只能概言无法多说。”“道与万物同根源;道与宇宙共法则;道与形名通理寓;道与虚无统本然。”噫吁尽也哉!噫吁全也哉!(此处一字不能多说)——耿阁(鸣天士君)著 2018年8月26日早上7点35分
《《再复网络网友7a23710先生:并《说个一句话的小问题》》
耿阁(鸣天士君)著
统观通观总观论道的诸神诸仙诸圣诸凡诸人的论道者们都在神采飞扬争先恐后般地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自己知“道”懂“道”悟“道”得“道”了的姿态不约而同的拥挤在“众妙之门”的“道门”之门前;既都想进入到“道门”里面看个究竟;也都想打开“道门”以祥端倪;且都想搞出个水落石出来;并都想在道的话语权上能占个一席之地解出个子丑寅卯来;更有想知天高地厚的圣哲们不遗余力的用尽一生的心血欲在“道”的问题上解决出个是其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什么结论的结果来;此乃确有疑然也!之其其之的那个“道门”能不能进去;之其其之的那个“道门”能不能被彻底的打开的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假以时日之期而待之了。”孔圣人五十才幸而得道;我辈须将更加努力;可以断言:“随着《道德经》在全世界的普遍青睐和家喻户晓”的格局已经形成之际并之整个世界整人类都能尊道贵德之时;那将则是“众妙之门的大道大德的神秘殿堂”的大门之道门大开大彩的之机之时之际的美善之境了。”——耿阁:著於2018.08.28.07.01分 // @网络网友7a23710: 还是没有说明
敬复132******76(赞、还是没有说明)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阅访。”然学生耿阁不才不聪却很难知晓先生所说的“还是没有说明”的这句话的之其示意到底是指“道”的哪个或那个问题没有说明还是到底是指“天地玄机”的问题没有说明?恭望期欲先生给予提示点教!”——耿阁 // @网络网友7a23710: 还是没有说明

郑重声明: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几近成万的诗首文篇都是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旅游文化网》等多家著名网媒显示的。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随意改动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窃为己有;必须保持字词(或段落)样式原有的本然面貌。”

『伍』 黄河故道的改道历史

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陆』 道教道教的道字的含义是什么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中吕洞宾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违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那为什么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道呢?因为人总结出来的道不一定是准确的道,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道,曾是自然客观规律的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但后来爱因斯坦不也证明这条法则在微观世界中行不通。这不就是非常道吗?但我们人要认识客观规律,就要给它下个定义,定个概念,这个概念就叫名,而这个名不是更篇离了客观规律的实质了吗?但终究要比不下定义的好,这是我对道德经的一个感悟。
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 约翰福音第1章1节).
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其实老子认为"道",与基督教的"道(上帝)"不谋而合.

『柒』 黄河古道的由来

是黄河故道吧?
1128年至1855年的黄河道。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北流,才成为黄河故道,废黄河口在江苏省北部。如今,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内东西有天沐湖和郑阁湖,中间有万亩国有林场。天沐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郑阁湖水域面积1500多亩,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内鱼翔浅底,湖边芦苇茂盛,成为独特的“北国水乡”,润泽着周围的万亩良田。这里一年四季候鸟栖息,仅目前发现的就有天鹅、丹顶鹤、白鹭、鸿雁、野鸭等数十种。区国有林场主要树种以刺槐、杨树、泡桐为主,兼有多种经济林杂果。由于林木茂密,栖息有金雕、猫头鹰、喜鹊、百灵等各类禽鸟40余种,还有野兔、刺猬、狗獾等1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出没。故道南岸绵延横亘着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处名符其实的“悬河”。故堤外是万亩良田,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为主,还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枣等经济林,道路阡陌,绿树成行,花红果香,林茂粮丰,一派田园风光。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还散布着历朝历代遗存下来的几十处人文景观。主要有:我国大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蒙城遗址;古黄河边上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刘口古镇,包括陆陈会馆、山西会馆、南山会馆等,至今,这里还传颂着雍正御景、刘庸赏景、华佗行医、太平天国习武等一串串神奇的传说,使得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 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 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茶马古道的韵味,独居西部乡情的黄河,将成为甘肃的又一村社区,为甘肃的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宣传影响。

『捌』 黄河故道的历史

http://ke..com/view/4479.htm
这里很全面

『玖』 故道与古道有什么区别

古道是指古时的道路,有一定的历史研究意义
像“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
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而故道指一些往日所经过的道路,像你小时候所常走的小路啊,就可称作为故道!

你知道我为什么复制吗?因为我怕伤你心呀!
我来这里看过,就因该来“踩几脚”,难道不是吗?

『拾』 道教的 道是什么含义

道教的“道”什么含义? 因为中国黄帝和老子的“道教”变味了,所以首先要回复“道教”的原形,让炎黄子孙先认识祖宗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真道。否则就是水中捞月、毫无意义的废话。

为什么中国人不认识道教?

最古老的宗教文字记载的《圣经》约翰福音1章1节: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上帝。

中国当年的道教,本身就是口传的犹太教《摩西五经》的“道”的遗留物,也就是基督教的前身。《圣经》早就亮牌:“道就是上帝”。

因为地球起初还未形成国的家族时代,就有了犹太教口传的“摩西五经”的道。

考古发现一批东汉《圣经》故事和早期基督教图案的画像石。我国的彝族就流传有创世民歌,里面就有大洪水的传说,这个传说现已被列为我国文化遗产。

《山海经》研究权威宫先生认为,上古世界本是浑然一体,正如《书经》所说的“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夏以前的上古时代,即距今四五千年到一万年前,只有家族与氏族,还没有形成“国”和“民族”等概念。“国”的含义与今不同,开始是“地域”,后来是“诸侯领地”。古代的中央帝国曾是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后来渐渐分宗立国,分散到地球各处。这正是《圣经》创世记10章5节早就记载着说:“这些人的后裔将各国的地土、海岛分开居住,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

1999年4月28日〈新华社电讯〉,基因科学研究证实,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进化,而是人类单一起源的后裔。1968年遗传学家发现,全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却发现目前存在地壳中的90多种元素几乎全部能在人体内找到;而且人类虽然有白、黄、黑等不同肤色之分,人口已达55亿之多,但人类学家却承认人类的祖先只有一个;

1273年初宋元交替之际,犹太人“光明之城的士子”泉州市长雅各离开泉州之前写的文章:“地球上信仰的创造者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之后是摩西。在汉明帝(MIGTI)时代,我们称摩西的追随者为大秦国(Tachincho),后来又称作西胡(Ciuhu)。这些摩西的追随者从西域(Siiui)来到我们的土地上。但是也有人说,他们甚至是在周朝(Ciou)就已经来了。

对于周朝就有犹太人《摩西的追随者》来到中国的说法我尤其关注。所有这些资料的累计,要么是历史事实,要么说明了这本书的作者“大卫”起码是个“中华文明西来”说的潜在支持者。

所以地球上最早的信仰创造者,亚伯拉罕口传的道《摩西五经》,在各国的地土、海岛分开居住,各随各的方言,宗族立国后的中国汉字中可以印证;

黄帝的史官苍颉按象形、会意的方式造了甲骨文字的一个又一个神奇符号。一个字就记述一件事或一个过程。字义都离不开当时祭拜皇天上帝的祭坛。还有一些字,专门解释汉字起源的《六书》也难以归类,根据上古神圣故事《圣经》就能够应刃而解了。你若研究过《圣经》,也可在《圣经》预表情节中寻找一个情节,再去寻找汉字,是否你会发现更多的汉字来自《圣经》;

“婪” “二木之下一女”,当初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知识树,女人夏娃受蛇的诱骗,见知识树上的果子好看好吃又给人智慧,一时贪婪心起,就摘下来吃了。汉字就当“婪”字,那果子又叫“禁果”也有人叫“蛇果”;
“船” 字,为什么舟加八口呢? 因《圣经》大洪水中只有挪亚遵从上帝的命进了方舟,上帝救了挪亚和他的妻子、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一共八口,舟加八口不就变成“船”字;
《圣经》中挪亚及其子孙们用羔羊献祭,替人受罪。上帝计划中耶稣也被称为上帝的羔羊,替人受罪,使一切信他的人可以称义。中国祖先把羊字放在我字上,以“我献羔羊,羔羊替我”为“义”字。

中国古来就以敬天为荣,就认识天上只有一位神,并以神为天,一位最大的。所以“一大”为“天”字,东汉学者郑玄说:“上帝者,天之别名”。意即一位至高至大者,《书经》、《诗经》都有说明,北京天坛祈年殿内就写着“皇天上帝” 4个大字。

中国古人相信真神是无形象的,不拜人手伪造的偶像。这个从旧约《圣经》中才有的“道”的传统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因为圣灵的同在能引领人尊崇和敬仰高智慧的造物主,看到自身的微妙。

因为地球上只有一家人,还未成为国家的时代,就有了犹太教的《摩西五经》的“道”。

这铁一般的证据,唯独只有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的《圣经》中“摩西五经”才有的“道”,任何别有用心的人,用任何的编造谎言都无法推翻的。在历史证据面前,脱离历史真相的造假,只能显出愚蠢和无知。

于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之前,政府中充满了“萨拉森人”、回民,甚至有犹太人。那个时代尽管混乱,却也生机勃勃,是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

可惜的是:2500多年后“神州”上帝的“道”就渐渐退色。中国真正的封闭是从明朝开始的,在1970年前后的许多年里,几乎完全与外界彻底隔绝。从此落后的封闭文化上台。开始改写孔子、老子极力推行的“摩西五经”,神州的“神天律例”,黄帝、老子优良传统历史的“道”已失去“神州”本相。道家典籍《道德经》中的上篇第十八篇,老子叹息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虽然他们知道,“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但是把“黄、老道家”思想歪曲成“古代鬼神崇拜观念”,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上遗传到今天。

只是都只局限在2500年之后,遗传的中国下代落后文化。再加上停留在无知的二度平面看三维空间的唯物观思潮的今天,适时务者的加油添醋,彻底失去了历史的真相。已变为完全丧失了原有神州传统“道教”的本相,另立一家的新造“道教”毒害无知的龙的传人的后裔。因为无知,没见过爷爷就不承认父亲是爷爷生养的到今天。

约翰福音1章14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老子孔子要人尊奉上帝的道,道就是主耶稣基督的福音,道就是创造主忍耐人类七十个七,最后赐下基督道成肉身替代人类的死的救赎,要换给人类得着永远不死的真生命。但是现今的中国已无知地把道教与他所敬拜的上帝教强行撕开。拜上帝的道教已转为拜神仙,神职人员称“道士”,成为多神崇拜的假道教。

如同拜耶稣的天主教拜耶稣肉身的母亲玛利亚一样,但是世上没有一个人会愚蠢到把天主教与他所敬拜的上帝教强行撕开。

《海国四说》自序:“谓汉明帝时,摩西得天之诏示“天道”已先行天竺国,为其人所误听误传,致乱其真,从此乃造出佛教一端。适明帝不知其故,使往求书,并其徒挈入中国,因而中国人亦浸被其惑,抟土刻木,图其像而崇奉之,以迄于今。”

就是说公元前1406年这口传的《摩西五经》,在汉明帝公元64年派遣使者西域访求佛法前早已进入天竺国,成了佛教创建“净土法门”的五部佛经主要纲领。

所以孔子死后上帝的道变质了,与我国孔子同时代的释迦牟尼死后上帝的道同样也变质了。这可以从佛经的中心教义来验证:

《佛经》说的“断除愚痴”即不做假像(偶像)引诱和愚弄世人。

《摩西五经》中明确写着“不可拜偶像”这点基督教徒中基本已做到了。

《佛经》文学的基本主题,因果报应;所谓“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谓“果报”又称业报。业即造作,每人所作的善恶之业作为因,总会得到应有的报作为果。《佛经》中心思想也就是以劝人为善,远离恶行;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启示“善者有再世转人,恶者则再世成兽或永不超生”,但未提及复活。

《摩西五经》创世纪4章24节: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

《佛经》序中: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

《摩西五经》创世纪2章7节: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说明释迦牟尼已认识到上帝给人的一口气的重要性。

《佛经》善行;平等心, 慈悲心, 恭敬心,离恶行善、超度群生,修行人,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应当救度无量众生。菩萨要开悟,破迷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彻底领悟诸相非相,没有任何一法,才名为菩萨;

《摩西五经》诗篇118篇1节: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佛经》梵是什么;大乘正宗分第三,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

《摩西五经》中敬拜的主体上帝,救主耶稣,天主教称耶稣为天主。预表性的书往往都带含糊不清,而默示实施是造物主自己的书,就让人看见实体了,当然也有藏着的。

春秋中文网文章说:清代道光24年甲辰11月,梁廷楠《海国四说》:“溯天主教之始,盖原于摩西。而耶稣后出,始则推衍之,继乃渐变之。(语详下。)摩西既死,其子孙乃出所遗书以行于世,半传于亚细亚洲之西希伯国,半传于欧罗巴洲之东希腊国,合而全之,谓之《古经》,亦曰《古遗诏书》,谓摩西得天之诏示,所言自夏讫汉,皆耶稣未生以前时事。其曰《新经》,亦曰《新遗诏书》者,谓如大民迁复本国时,师士再得天启之语,预指耶稣救世之事。两者并尊之曰《圣书》,曰《真经》。其摩西后耶稣前诸信奉者所纂两诏之意,则谓之《经录》。……”

“今就予所见西国书,及所传送书之援引《圣书》者,并耶稣教原遗诸书,各撮其大意,为之条理其说,而荟萃缕晰,着之于后,而后再加以论断。……”

后来的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也早于汉明帝派遣使者西域访求佛法10多年前,曾于公元52年从亚历山大城出发、经海路,基督宗教重新开始传到印度和中国。当时《摩西五经》的律法书被西域建教者改化为佛教,已另立一派了。但是佛经的宗旨至今还以早期通过西方传授的旧约《圣经》强调“得道行善”四个字。

1300多年前,唐朝高僧玄奘离开长安带回1,335卷经论,什么都未公开,恰恰就是被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写成神怪小说《西游记》,弄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印度《阿弥陀经》所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西天有真经,西天有极乐”。

只要不是傻子、稍有思维的人都知道,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从印度西北境侵入印度,看到印度河的大水,便大喊Sindhu!意即“水”或“海”,波斯人以后据此称为hin,中文译成“身毒”、“贤豆”。由“身毒”再转为“天笃”后又转称“天竺”。这样一个穷困潦倒、斗争不断,一直发展到今天,世界上还是最落后的“天竺”印度,怎能称为“极乐世界”呢?

印度和中国不论地理和文化都同属于东方,那么前人明白启示“真经来源于西方”,无法唤醒沉睡的下代子孙吗? 难道连印度是东是西都不知,没有一个读过小学,懂得地理知识吗?

道教则以公元前1406年“摩西五经”和“先知书”“道”的原质原味遗留在中国,故而当时称神州。

不论无知的文化孕育出来的无知用什么言词去强辩,中国敬称神州铁一般的历史依据是谁也无力推翻的。若是真正文化人,不要只凭着自己低智商的偏见,而今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圣经》印证:

《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

《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

《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

《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

《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

《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

《诗经》中《硕鼠》一文:“三年去汝”。

《圣经》中明白写着:所罗门的大船外出“三年”而归,暗示了古代中西方之间的道路来回一次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这里告诉世人,魂生命的人都是结果出来才有信息,而属灵界的宇宙真生命却是“先有信息,后有结果的”;创造主早就把中西方的来往预先放在《圣经》上了,只是人类看不见。

阅读全文

与故道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