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四合院的历史文化意义

四合院的历史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1 09:19:06

① 四合院的历史

四合院的历史: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 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 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而到了现代,一方面上下水、暖气等卫生设施没有进入四合院,沦为大杂院的四合院也未继续改进以适应汽车、空调等设备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因此作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还存在价值,也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

②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的民居文化形成来自社会的演变,政治和历史对民居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民居形式,民居又对后来居住的人的生活构成影响,建筑与人和环境是不断互动、相互影响的。四合院稳定的建筑结构与传统稳定的政治制度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风水学说、民俗风俗、宗教思想等对北京民居的构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四合院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力求营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也是现代建筑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构建民居的宝贵经验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尊重历史并对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

风水学说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深远的历史文化及其居住经验,传统的人居环境在其形成
过程中,发展了风水理论,后世亦称之为“堪舆”。风水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
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是风水产生的文化土壤。风水作为一种环境理论
和实践工具,其实用性是古人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科学探索的经验总结。(李海,
2006),其本质是一种研究相地择居的“相地学”。即对地形、日照、气流、水质、季
风、气候、温湿度等相关自然环境因素作为选址依据,进行综合考虑,然后采取相应
的措施,从而营造出适合人们栖居的人工环境。风水理论与现代生态学的契合点主要
体现在科学的建筑选址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循环利用这两个方面。刘晓明在《风水与中
国社会》中指出:“风水是人们在兴土动工,比如建宅、架桥、修坟时对地理环境的
一种选择方式与认识系统”。
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
哲学中所谓的“天”是指大自然,所谓“天道”即使自然规律;而“人”则是指人类,
“人道”亦即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天人合一”的观念表达了中国古代追求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张超,2004)《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恰好说明尽管天地人均各有其内在含意,但最终都统一于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这种
自然观后来被引用到建筑上,意指人工营造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共
生。可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与生生不息的整体
系统,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自我平衡的理想环境观。这种反映人与天地、人与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当代生态学中的许多基本观点不谋而合,两者都十分注重强调人
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翟廷晋,1998)0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其生活以及进行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原料取
之于斯,又用之于斯,由此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可以说,在这个内敛的聚落空间范
围内,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些优秀的传统的建筑经验与技术所蕴藏的朴素生态
学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技术条件下作进一步的研究挖掘和整理,以
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提高、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并与适宜的现代技术结合起
来。京郊民居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
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院落布局
北京郊区民居区别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主要来自其院落布局的独特
性。其布局体现“阴阳和谐、万法归一”的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院落布局极为谨慎。
正房的中心就是四合院中轴线穿过,以这条轴线为基准,一个院落一个家族,严格对
称的公正布局自然分出尊卑长幼的序列,具有伦理规范约束。中国“风水”学理论在
北京民居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居住技术的文化表达。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中国土木建筑网络辞典·建筑》对四合院的定义为“平面以庭
院为中心,四周环以房屋组合而成的中国北方民居’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北京四合院还有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的多种类型。现以坐北朝南院落为例,常见有以下少L种:一进院落(基本型)、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纵向复合型)。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隔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隔墙合拢处设三门,以供出入,二进院落属小型四合院。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窄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西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居住者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这种在正房后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见图3-3。四进院落一般做法是在三进院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四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到北依次为:倒坐—第一进院—垂花门—第二进院—正房或过厅—第三进院—正房一一第四进院—后罩房。

四合院大门都在哭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
在西北角。据说按八卦的方位,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都是最吉利的方向,所以大门设
在此处,见图3-4。临街的南房一般是五间,一间是门洞,一间是门房。进大门迎面
有照壁,折而西是外院,南房三间是客室或者塾房。南房门正对二门,二门为垂花门,
门连磨砖对缝墙,进垂花门分左右两路都可以到东西北房。院里有方砖面的引路。北
面正房三间,高大宽敞,两边各有耳房一间,所谓“三正两耳”。东西边各有三间厢
房相对称。在正房后面,有的还有后罩房五间,这就是北京的标准四院。但北京的房
屋院落,不全是这样标准的四合院。
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
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居住者不仅享
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民俗风俗
民俗风俗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各民族的住宅,有时即使在相同的自
然地理条件下,不同民族的民居特征也截然不同,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民俗的体
现是全方位的,衣、食、住、行处处刻有民俗文化的烙印。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流
变性,随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的发展,每个地区所拥有的建筑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
民俗风俗折射在建筑的各个方面,从住房分配、屋顶形式、大门方位、门窗形式等方
面,到风俗习惯所形成的特有的公共交往活动等,都对聚落形态和建筑的整体空间环
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京郊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风习俗都融入广大农民的生
活智慧和生活情趣:京剧、相声、舞台剧、铁板快书、景泰蓝、牙雕、毛猴、漆雕、
姻姻笼、吹糖人、捏面人等等。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
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
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
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悖悖;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
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
豆面酥糖、酸梅汤、小窝头、获荃夹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
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等。
宗教思想
宗教是产生于某一特定的民族或几个民族中间,有特定的民族精神孕育而生,哺
育而长。民居则折射出民族的某些内在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出该
民族的外在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状况。对住
屋来说,宗教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们的建构行为,人们建屋建寨,总选择一定的时辰,
举行相关的仪式。也就是说“宗教观念就己经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社会上起作用
了(宗教文化在民居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屋脊装饰、建筑装饰纹样
和用作驱鬼辟邪的装饰物。)

③ 四合院的文化意蕴 详细的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底蕴
夕阳西下,一抹残淡的阳光柔和的洒在京城幽深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槐荫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远处传来渐近的略带沙哑的吆喝声.....
当您陶醉于静谧与惬意之中时,您是否想到了这其中的文化底蕴?您是否知道这小小的四合院在封建社会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呢!
一. 宗族观念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宗族、等级、阶级等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等级结构最为重要,它把人们分为皇帝、贵族、官僚、绅衿、平民、准贱民、贱民等等级。 在平民以上的社会集团中,等级结构和宗族结构的成分是完全一致的,上层宗族成为等级社会政权的统治基干,这就是宗族制度与封建政治相结合的基础。
“天下之本在家”(《申鉴》汉·荀悦)。历史上,先有父系家长制,在此基础上才扩延为封建君主制。与之相应,在伦理上也是先有父为子纲,然后才有君为臣纲。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上。他一方面延伸了社会制度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发挥着社会他种文化所无能为力的特殊功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家的强有力的基石。
家庭又是家族的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家庭是缩小了的国家,先齐家而后才治国、平天下,正所谓“正家而天下定矣”(《易经》)。 所以统治者对家庭的安定和家礼的实施十分重视。家庭是礼制的主要对象,是建立在以“三纲五常”为基础,通过祖训、家礼、家范、家规来约束每个家庭成员;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家庭生活自给自足。“生于斯,养于斯,葬于斯”,导致十分明显的自我封闭的结果。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故宫的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的规划布局也正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从这一点上来看,四合院不愧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中国古代的家庭是封闭式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四合院也是封闭式的,无论府邸宅第多么深邃,多么广阔,仅只有一个正门,惟以此正
门为出入孔道。其开角门、后门、旁门者,全都是因为特殊情况,不属正规。住

宅里的设施一应齐备,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从仓库、厕所、厨房,到寝室、
起居等等,
应有尽有。
院门从来都是紧闭,
形成一个安全、
舒适、
宁静的小天地。
因此,走街串巷的行贩,要扯着桑子吆喝,手里击着响器,目的就是要深宅大院
里的人不用出门就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
封闭式的家庭观念,
造就了封闭式的住
宅,而反过来封闭式的住宅,又起到了维护这种观念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封建家庭关系在结构上是将家庭成员一分为二,
即家长与家属。
尽管在不同
时代、
不同地区家庭的结构、
规模各有差异,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有一位家
长,这是普遍存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巩固、发展祖宗家业,培育、造
就出扬名显亲、
光宗耀祖的子孙后代。
历代儒人也都在竭力论证和维护家长权利
的绝对性,宣扬着“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的思想(《礼记·场记》)。家长制
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而产生的,
也是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家庭生活方
式的必然产物。

这种家长制呈金字塔状的等级格局以四合院为舞台体现的淋漓尽致。
家庭关系象
其他社会关系一样是一种尊卑分殊、
等级森严的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家长
住在北房,即正房,一般是在正房的东屋,西屋或者是姨太太住,或者是用作书
房。儿女子孙住在东西厢房。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正房
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重心突出,主次
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分。



社会等级

在封建社会,
衣食住行均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制,
其中尤
“以建筑形式来明辨
居者身份等级是最简易而又收效显著的方法”。所以都城、宫殿、宅第、陵墓等
均是以礼为准则设计建造出来的,布局、规模、形式、色彩、装修等处处都体现
着礼的制度。
同时这些建筑物也就不再单纯的具有使用功能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
秩序和等级的社会功能。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建筑在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之中。例如对大门的规定,可
以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蛮子门、鹰不落等。这不同种
类的大门不仅是建筑形式上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
以至于
外人只要看一眼大门、戗檐、门钉、影壁或门板等,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身份
和地位,是文官,还是武将,是殷富之家,还是一般百姓。于此一斑可窥全豹,
所谓门当户对,
门第相当,
正是反映了住宅大门与主人身份地位之间的一种密切
关系。

北京古代建筑的屋面上都要安置吻兽,这原是道教符箓派中的一种镇压法物,
以避禽兽、鬼魅、盗贼等的侵害。吻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不同的形象,有的
近乎鱼形,有的似鱼非鱼,有的似鸟非鸟,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渐呈龙形,并
被列为龙的九子之一。吻兽是安在古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戗脊、围脊等各屋
脊的尽头或转折处的,被称作鸱吻、殿吻、龙吻或螭头等,但这些都是帝王宫殿
的专用饰件或名词,
而一般老百姓的住宅则不敢安装吻兽。
但在四合院的正脊的
端头,也会有向斜上方扬起的构件,俗称“蝎子尾儿”。皇上家的称作头称作吻,而老百姓的则要称作尾儿,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的反映。
下面笔者试以门钉为例,阐述等级制度之繁细。
门钉之始,原是专为实用而设计的。门板的构造,是集通肘版、副肘版、身口版等而成。当将数块板材拼成一整块门板时,必加幅以系之,用钉加以巩固,但在扉面就显露钉子的痕迹来,影响观瞻,所以便将钉帽作成泡头形状,由结构而变为装饰之物。明清以后,才作为分别尊卑的标示。
门钉之制,最早见于记载是《洛阳伽蓝记》之“永宁寺浮屠”。其言曰:“魏灵太后起永宁浮屠,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五千四百枚,复不金环铺首。”到了宋代门钉制度,据营造法式所载:“每径一寸,即高七分五厘。 每径三寸,每二十枚一功。每增减五分,各加减二枚。” 明太祖光复华夏,刻意复古,曾经命张筹等考证门钉制度,但没有结果。所以明初对于门饰的规定,如首面摆环,均极严格,唯独门钉,语焉不详。
门钉数目之有严格规定,据文献所载,实始于清。如乾隆大清会典载:
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
坛庙圜丘(土遣)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
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
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金钉减亲王七之二。
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
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
又《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
顺治九年,定亲王府制,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制减亲王七之二。郡王府制及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同。
于此繁繁琐琐之中,可见制度繁缛,等级森严之一斑。
在四合院中房顶上的瓦也有讲究,筒瓦只有皇上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在民居中比较少见,最常见的是合瓦,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片灰色的鱼鳞。
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遗迹却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就是一部由砖石写就的史书,可以读出许多东西来。


堪舆

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关系的认识在古代称为“堪舆之学”,亦称“风
水”之学。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中国却没有专职的建
筑师,
从事建筑施工的人称为匠人,
而这些人的技术在过去只是雕虫小技,
为君
子所不屑,但却有一部分人负责选址相地,在民间人们称之为风水先生。
“所谓
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
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进夫亲肤而已。”而堪舆,乃是应天地之道,合
阴阳之理。它虽然有迷信色彩,但它是“探讨、解释自然现象与规律和人类生存
空间关系的一门古代实用学术”,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
伦理学、美学、巫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
不失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一所宅院的营建与施工,
是属于传承性、
程式化的,
是采用图样或依凭经验
营建的。
而择宅相地则是创造性的工作,
主要包括择地
(地形地势、
环境关系)

定方位(中线、宅门、各房位)、调整(避让、符镇、改造)。一般是以罗盘校
方位,
首先是定院落的方位,
在定大门的方位,
然后是根据大门的位置定出各房
的关系、凶吉,最后是确定各房门的位置,门窗大小,以及排水方向。

堪舆之学有八句口诀,
是定下大门的方位后,
以确定其他建筑的凶吉的。

句八个字,第一个字是代表方向,以下按顺时针序列。例如:一所宅院的大门在
东南方位,
则是
“巽天五六祸生绝延”

巽是大门开在东南方向;
天,
正南离位,
代表天乙巨门,属土,吉位;五,西南坤位,代表五鬼廉贞,属火,凶位;六,
正西兑位,代表六煞文曲,属水,凶位;祸,西北乾位,代表祸害禄存,属土,
凶位;生,正北坎位,代表生气贪婪,属木,吉位;绝,东北艮位,代表绝命破
军,属金,凶位;延,正东震位,代表延年武曲,属金,吉位。因此这所宅院的
倒座、正房、东厢房是属于吉位,所以厕所要放在西南位,厨房要放在东北或东
南部。如果这所宅院的大门开在了西北角,则口诀是“乾六天五祸绝延生”,依
上类推,正北(六),凶位;东北(天),吉位;正东(五),凶位;等等,不
一一列举。

此外还有许多规矩和讲究,
如住宅中各房的房门不可正对,
大门不能对着道
路要冲,不能对着兽头,不能对着不利方向,不能对着烟囱、屋角,还要设影壁
遮敝或置一面镜子,把邪气反射回去。等等。

规矩的四合院应该是座北朝南,

呈南北长,

东西短矩形大门开在东南角的
宅院。按照八卦方位,即所谓的“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
宅院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方位,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上说:

《说卦》
云:
‘巽入也’

盖以巽是象风之卦,
风行无所不入,
故以入为训„„
然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
以容入为用,
故受巽名矣。

大门的方位既有容纳之意,
又讨个出入平安的彩头,图个吉利。

元初兴建大都,是依据既定规划进行的,以皇城为中轴,两侧对称分布,城
内的主干道为南北走向,而小街和胡同皆为东西走向。路北的四合院座北朝南,
符合规制,那么在路南建房的,门开在哪儿呢?如果路南的这些位置不好的房基,地皮稍有富裕,老北京人就不怕费事,在西侧让出一条小过道,在尽头折而东,门设在东南角,这样这个四合院又是座北朝南了。如果地儿小,又不愿费事的,就把大门开在西北角,即八卦方位中的“乾”位,仍是吉利的。北京还有许多南北走向的街巷,两边的路东、路西的院落又如何符合规制呢?讲究点的,就得在宅院的南侧引出一条过道,门开在东南角,站在院中,就又是座北朝南的了。四合院以垂花门为中线分前后院,前即南方,从火,主光大,故在待客生活之所;后即北方,从水,主藏,故作寝居之处。
在四合院中,使用色彩还有许多的讲究,除了不同等级使用不同颜色的硬性规定外,其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思想,以及派生出来的五色(青、赤、黄、白、黑)、四时,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设计、实施都起着很大的影响。用全国最大的四合院──故宫作例子,如皇子生活所居的南三所,不但地处皇宫东侧,而且连瓦顶也是绿色。东方,为青色,从木,从春,用以表示青少年成长和蓬勃向上。紫禁城的宫殿、垣墙大多用红色和黄色,而文渊阁,却用黑瓦,灰色青砖。因为黑色代表水,水克火,用以表示图书免于火灾。
四 祈福
走进四合院,一抬头,戗檐上镶着“平安如意”的砖雕,门簪上刻着“吉祥”二字,抱鼓石上的小狮子栩栩如生,迎面的影壁中心斗大的福字,看着就舒坦。拐弯顺右手走,垂花门上绘着各种吉祥纹样的彩绘,窗户上贴着“年年有余”的剪纸。这些装饰物大都具有吉利、祥瑞、祈福的含意,一般来说,它有两种功能,一是装饰性,二是实用性。
装饰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生活时的图腾,如龙、凤、麒麟等纹样。我国历代的艺术品,尤其是各种工艺美术品,从殷商时期的玉器,到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以至“秦砖汉瓦”、石雕壁画等等,从纹样到造型和题材内容,如果仔细品味,可以发现,大多具有颂祝吉祥,祈求幸福的含意。装饰物的纹样,又叫民俗图案,或吉祥图案,它的发展是在两宋时期,到了明清这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和图谱,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是以实用性为主、以四合院中的布局和陈设为主体的美的造物。门楼、牌匾、门楣、花窗、雕墙等部位的镂刻书画内容,把传统艺术文化直接形象地在四合院中表述出来,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中国人所固守的家风、居德。“万世其昌”、“四代同堂”、“吉祥瑞庆”、“子孙万代”、“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等,都昭示出主人的愿望和理想。不难看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儒家文化所涵盖的传统的吉祥内容,是对人生美好未来的祈盼。
装饰物的纹样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象征,例如龙象征天子,祥瑞;狮子象征避邪,护福等等。

二是谐音,以蝙蝠的蝠与福、以鱼与余、瓶与平等音同,取其意。
三是文字,直接用文字,主要是篆书。
此外,还采用其他比拟、借喻、会意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
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装修中有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就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墀头是硬山房山墙腿子的总称,其上部由冰盘檐、戗檐等部件组成,这是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常饰以精美的雕刻。砖雕的题材有鹤鹿同春、子孙万代、玩器博古、文房四宝、富贵牡丹、梅兰竹菊、麒麟卧松等等 。戗檐下依次设盘头、枭混、炉口等线脚及荷叶墩,这组雕花盘部常用一个花蓝垫花作为结束。
吉祥的装饰图案,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比比皆是,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丰富,人们用寿字或桃子图案寓意长寿,用罄的图形寓意喜庆或庆祝,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和超凡脱俗,用牡丹、玉兰表现高雅富贵„„等等。
装饰物在四合院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其丰富、强烈的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与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它也是幸福、长寿、富贵、志向的化身。而整个四合院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更加显示出智慧、朴素和民风习俗的美。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四合院》一书这样阐述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它包涵着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指传统居住的本体,它的存在不仅可以提供体验故都风情的场所,还为人们研究明清北京居住建筑的布局、造型、结构、施工等提供可信的实证;广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涉及了与四合院有关的政治、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它不仅有益于地方史研究,还可为电影、电视、文学、美术等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来自:网络文库http://wenku..com/link?url=

④ 保留四合院的意义何在

我们需要保留四合院,意义其实很大。其中历史意义占了一大部分了。

但有人说,干嘛不全部拆了呢,这是不可以,完全不可取的。这就是拆文物啊!保留大部分的四合院还是必须的。这是历史,不容后人随意毁灭。这是文化,不能这么去破坏,去忘记他!

⑤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建筑形制、建筑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以及民俗蕴意等方面引人入胜。

北京四合院秉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具有十分的典型性及传承着不同层面,古建与地域文化、与传统孝道美德、与居民性格养成等多方面的联系, 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5)四合院的历史文化意义扩展阅读

北京四合院之四合院的代表:

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因为北京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北京四合院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历史悠久,构成独特,四合院居住建筑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⑥ 北京四合院象征着什么意义

一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

北京四合院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其中一进院落为四合院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而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则是最标准的四合院。

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只有中院部分,而无前院和后院,大门仍然开在东南角,南边的院墙有的保留,有的建成倒座房。二进院落只有前院和中院。没有后院和后罩房。三进院落是最标准的四合院,主要建筑依次为前院的大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中院的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后院的后罩房。四进院落除前院、后院外,中院有两进,就是有两组主要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很少有四进以上的,这主要是受北京城市道路街巷规划的制约,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约70馀米,普通官民的宅院不可能打破街巷格局。如果宅院继续扩张的话,只能在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横向并联若干宅院。如两组或三组三进四合院并联,在东西厢房处开通道。最豪华的四合院还可以并联出一个花园,如文煜宅的可园和婉容故居的东花园等。

二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象征

1.建筑格局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整体的格局到细部的装饰装修.从房屋主次的安排到院落内外的界定,从大门的方位到井、灶、茅厕的处置,无不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门、墙的紧密围合——老北京的“围城”情结。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而这种经济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便是门与墙的盛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司马迁评点匈奴人曰:“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史记匈奴列传》)。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无法定居。如果与邻国开战,一旦败北,带上妻儿,赶上牛羊,一走了之,这对于他们没有任何损失,最多就是提前换了牧场,因此游牧民族并不以败北为耻,领地的观念比较淡薄。但中原的农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败北,他们就要背井离乡,不但失去了房子,而且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将一无所有。严酷的环境逼迫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但对于这些不善战事的农耕民族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层层的围墙将自己包围起来。所以,中国的农业民族,特别是与强悍的游牧民族比邻的北方农业民族。很早就有了筑墙的习惯,大到万里长城,中到各城镇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户的院墙。为保险起见,有时围墙还不止一层,而有墙便要有门。难怪西方游客总是惊叹中国的古城墙与门之多了。

北京自古便是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的幽燕重镇,又是天子戍边的国都,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墙更是必不可少。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城有宫城、皇城、京城、外城三重半的城墙,27座门。而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典型的门与墙的世界。外院、上房院、后院、跨院层层设墙、院院设门。因此,北京四合院有着很强的私密性和抗风防盗性能。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这些坚固的高墙在阻挡风沙与盗贼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形成了老北京文化自高自大、比较保守封闭的文化传统。因此,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式民居的代表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这也未尝不可以称之为另一种“围城”情结。

藏风聚气——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吉宅的心理暗示。风水术是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貌、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价,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国传统的营造活动。

“气”是风水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在择地点穴时必选“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郭璞《葬经》)。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一年四季风向随季节呈周期性转换。冬季主要吹西北风,而夏季则吹东南风。风水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些,他们在总结了中国山脉水系的走向,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后,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这个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为“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为“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蜿蜒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

而北京城建于平原之上,每座民居都是北京城整体规划中的一颗棋子,朝廷又禁止民间引水入宅,因此北京民居在建筑环境的选择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发挥馀地,似乎很难谈到什么风水。但是,北京四合院的营造者们,却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是严格依照上述风水学家所提出的这个“风水宝地”的模式来规划、建造的。

风水宝地讲究山不能是孤零零的,要有来龙去脉。而北京北面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紫禁城北人工堆起的景山都被风水学家借用来作为整个北京城的太祖山和少祖山。而具体到每座四合院,其后部围合得严严实实的后罩房则被当作背靠的父母山。而这一排房子也确实起到了阻挡冬季凛冽的西北寒风的“藏风”作用。

后罩房前围护的是龙穴所在,建有一所宅院最重要最尊贵的建筑——北房,又称正房。正房左右有东、西厢房,可视为青龙砂(“砂”在风水学中特指龙穴周围的小山)、白虎砂的左右卫护。大门西侧的倒座房和大门内的影壁可视作远处的案山和朝山。至此,这个风水格局中的所谓“山形”已经很圆满了。但无水之地为死地,风水术中特别讲究水的作用。而北京的民居官宅都不允许私引活水入院,这就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的美景不可能在北京重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聪明的老北京人在正房院的院子里放置了若干个陶制的大鱼缸,这个智慧中透出些许无奈的权宜之策,不仅补齐了风水格局中水的元素,而且可以调节园中干燥的气候,缸中往来嬉戏的金鱼平添了几多悠游的闲趣:万一“走水”(即失火),这些水缸还能成为最便捷的水源。于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便成为老北京四合院中最典型的景致。而位于东南角的大门则是这个风水格局的出口,风水术中称之为水口。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方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低下为“地户”,所以,宅门都是开在宅院的东南角,为“地户”。东南角为巽位,巽卦象征风,属性为入,为生气所在,出入顺利,吉。

由此可见,四合院本身即是一个理想化的“风水宝地”的象征,而且也确实达到了藏风聚气的作用。坐北朝南的正房、北西东三面严密的围合,开在东南角的宅门,这种布局不仅保证了正宅的采光,而且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冬季寒冷、干燥、多沙的西北风,而夏季,阵阵凉风从大门吹进又经过垂花门而进到院内,变为微风,既可以纳凉,又不会“散气”,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宗法制度的象征。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在儒家观念中,“修身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是“平天下”的起点。因此,维护家族内部的封建宗法制度,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家族聚居之处的四合院,更是用建筑语言将宗法制度阐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封建家长的权威。在一所宅院中,正房是家长起居的场所,它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台基和举架最高、房屋进深最大,成为整座院落的核心,其他房屋似乎都成为它的附属与仆从.它的高大与威严衬托出了居住在内家长的家族统治者的身份。正房一般为三间,中间是堂屋,两侧多为卧室,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厢房是晚辈兄弟居住的地方,亦有哥东弟西的昭穆之别,虽然东厢朝向没有西厢好,但它位于吉方。倒坐房和后罩房比厢房更矮小简陋,一般不建回廊,院子也窄小局促,所以地位更低。

其次是内外有别,强调男女大防。四合院的私密性很强,层层递进的院落组成了数层空间。每层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第一层空间的分界线是宅大门和影壁,它是四合院惟一的对外通道。也是惟一可以展示给外人的部分。影壁古称萧墙,萧墙以内便是不可窥视的私宅禁地。因此成语“祸起萧墙”的意思便是指内讧。由此可见,这第一层空间是严格界定内外的。

第二层空间的分界线为垂花门及向两侧延伸的隔墙,古称闺,它的功能是界定主客。古人云:“客不入中门。”前院客人可到,后院非请莫入,连家中的男仆也不例外。而未出阁的女儿只能生活在闺门以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称为闺女。过去四合院的客厅一般都设在前院倒坐房内,客人来后,男仆将宾客让至客厅内等候,然后跑到二门上去传话,或主人在客厅内恭候宾客的到来。

第三层空间的分界线是上房院的正房与耳房形成的屏障。前面是宅主人和公子起居生活的场所,家居内务,客来止步。后面为后院和后罩房,多为小姐闺房绣阁之类,只有女仆陪侍。古人云:男女七岁不同席,就是兄弟姐妹之间,也应有所避讳。这道线界定性别,是家族内部男女大防的禁地。

北京四合院犹如一幅棋盘,将帅车马诸棋各居其位,井然有序,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纲常礼教。在家族制度基础深厚的中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惟有四合院才能容纳得下,同时做到相处得宜,合乎礼法。这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能如此长久而普遍地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细部装饰中的文化象征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闻名遐迩,还因为它是一座鲜活的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明清时期是我国吉祥图案泛滥的时代,在北京四合院的装饰、装修中已经达到了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登斯庭院,琳琅满目的文化符号,使人有如步入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殿堂。在四合院的装饰、彩绘、雕刻乃至于花草树木中,处处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何为福呢?《尚书》中就有“五福”之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礼记祭统》中也解释过:“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因此,当人们认为一个人富贵寿考,诸事皆称心如意,至善至美。那么他就称得上有福了。人们把自己对“有福”的强烈渴求通过各种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居所处处传达、散发出一种“有福”的感觉。

多子多福的兴旺企盼。儿孙众多是家族兴旺的体现。石榴、葫芦、瓜、葡萄等题材都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这些瓜果都是老北京四合院里最为常见的植物。

长寿康宁的吉祥追求。寿为“五福之首”,在北京四合院中寿也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如写有一百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的百寿图,影壁、砖墙上常常刻画的松鹤延年图、猫蝶(谐音耄耋)图、南极翁(寿星)等。

“五福”之三为康宁。所谓康宁就是健康、平安、宁静、舒适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和谐。“五福”中康宁是最难获得的,它是对一种高质量生活意境的追求,不是财富、地位所能取代的。人们将对生活康宁的追求也体现在装饰文字或对联中,如安、乐、平、和、顺、怡、泰、颐、恬等。

吉庆有馀的财富渴望。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直观地体现在四合院的吉祥文字或图案之中。如裕、足、丰、盈、满、殷等祝词,通常这些字会被雕刻或贴挂在房屋的门框、窗户、门簪、墙面等处,表现出对生活富足、仓廪殷实的渴求。再如瓶中插戟悬罄,寓意吉庆有馀;双鱼图象征富:铜钱、金蝉象征财富,等等。

封侯拜相的荣华梦想。虽然我们常说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但是在俗世的传统文化中,建功立业,追求不平淡的人生,享受地位与荣耀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在马上蜂猴(猴子骑马立于树下、树枝上挂一个蜂窝)、蜂猴挂印(松树上挂有蜂窝和一方印,猴子在摘印)、梅花鹿(鹿谐音禄)、牡丹(寓意富贵)、玉兰海棠(寓意玉堂富贵)等等吉祥图案中。

清高洒脱的品格展示。岁寒三友松竹梅,顶霜傲雪,以象征主人的高风亮节;文房四宝象征着书香门第;冰裂纹寓意“寒窗苦读”,若再配上梅花便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学子刻苦读书。

吉祥文化属于信仰民俗的范畴,对于这种民间信仰,我们不能简单地冠之以迷信两字,它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在其中,有如生活在吉祥如意的祝福里,喜悦、愉快的心理情绪油然而生,而这种心理情绪无疑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北京四合院里的吉祥文化是朴素的民俗心理学最形象的体现。

⑦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谈谈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四合院是我国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这种民居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从陕西省扶风地区周原考古出土的情况看,西周时期,庭院式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建筑格局,不仅仅是民居,即便是宫廷、衙署乃至以后的寺观、坛庙,都基本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之所以称其为“四合院”,在于这样的建筑格局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合围组成的一个院落建筑群,四周是居住的房屋,中间是庭院,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居住空间。在这个建筑群中,正房由于它的端庄位置和冬暖夏凉的特点,成为最长者的居住正室,位置次之的房屋依次排列,甚至院落之间也依照这样的礼俗观念修筑。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格局与数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衬托,彼此呼应。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制及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因地处封建帝国的都城,四合院在其院落的进深、建筑格局以及大门、影壁、屋瓦、房脊装饰等细节上,都鲜明地体现出古代民居的等级色彩。
此外,在建筑细节上,北京的四合院也时时处处透视出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对建筑的制约作用。四合院的正房为一家之最长者居住,因此在开间、房屋高度上最大。中国古代遵奉左为上、右为下,因此东厢房往往略高于西厢房。而寡居的女儿回到娘家居住,只能和下人们一起住在倒座房内。这样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和相应的居住习俗,深深地折射出传统伦理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尊卑观念。
北京四合院的色彩构成了京城的城市色彩和文化情调。除了个别的王府之外,北京四合院基本上都是灰顶、灰墙,仅仅在垂花门上可以有点绿色的装饰。四合院中的绿树、葡萄架、藤萝以及花草,以郁郁葱葱的绿色映衬着灰墙灰瓦,构成了北京城的基本城市色彩,也形成了京城特有的民居文化情调。
北京四合院还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特色,反映了先人的建筑理念。在院落、房屋的格局上,四合院设计、施工的标准化是一大特点。每一座院落,中线在何处、正房的大小一旦确定下来,整个院落的建筑布局和其他房间的位置尺寸也就同时确定了,虽每家每户有自己细节上的特点,但整体格局基本一致。这样的模式,使得建筑施工更趋于标准化、程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操作的便利程度和程式化标准,保证了四合院的修建不逾越规制。

⑧ 四合院的历史文化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抄为这种民居有袭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⑨ 四合院的保留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保留四合院,意义其实很大。其中历史意义占了一大部分了。

但有人说,干嘛不全部拆了呢,这是不可以,完全不可取的。这就是拆文物啊!保留大部分的四合院还是必须的。这是历史,不容后人随意毁灭。这是文化,不能这么去破坏,去忘记他!

阅读全文

与四合院的历史文化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