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征镇的发展历程
长征镇,取名源于自市区西北角地区常用的路名排列法,即寓意红军万里长征;同时“征”字还包含了“真如”这一地理方位的区域概念。计划经济年代,长征镇是市郊十大对外开放的人民公社,以种植蔬菜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一马当先,创办起130多家村镇工业企业,压力泵、园艺设备、牙膏、化工原料、建筑粘合剂是当时长征乡的五大拳头工业产品,顺利打入了国际市场。80年代,他们开始发展真西饭店、北海饭店、真光饭店等餐饮业和旅馆业,并于1984年伴随着本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涉足房地产业。
划入市中心城区管辖以后,长征镇最早确立了“三产兴镇”的发展目标,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积极发展仓储业,到1995年创立内仓38万平方米,堆场72个;结合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联合区内企业,控股创办了名列全国四大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之一的曹安菜篮子市场和上海闻名的铜川路水产市场;镇、村、队自行兴办和联合经营相结合,依托西客站、武宁路、曹杨路、交通路等通衢大道,兴建了五星商城、光彩小商品市场、沪西水产市场、山华果品市场、武宁果品市场、曹安花卉市场、曹安汽配市场等十几个较有区域影响力的要素聚集地。这些市场的交易牌价成为全国同类市场的重点参考价;他们与台湾等地的实力企业合作,开设的金江渔村、飞虹保龄球俱乐部等都大大提升了普陀区的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长征镇集中力量,与中环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对万里城、梅川居住区等5000亩土地进行了前期开发转让,并自行发展商品住宅业,取得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桶金。他们还在红旗、五星等村较早进行了村队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到1995年,全镇仅经营性集体资产资产一项,净值就达到17亿元,农民年均收入突破1.8万元,有些村队达到5万元甚至10万元。
㈡ 河上镇的发展历程
1982年,河上镇众利村成为萧山市第一个电视村。
1985年12月,新建镇政府大楼落成。
1988年3月28日,河上镇“三路一桥”(金鲍路、朱坞路、上山头路、大溪桥)通车。
1990年8月30日,因特大洪涝灾害,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余万元,属镇历史罕见。
1992年5月,大桥乡并入河上镇。
1994年12月15日,浙江胜达包装集团公司成立,这是河上镇组建的第一家省级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十佳包装生产基地之一。
1995年,河上镇张毛村成为萧山市第一个电话普及村;同年,河上镇被命名为杭州市新农村乡镇。
1996年,投资350万元、占地20亩的河上镇大桥中心小学迁建完成,9月投入使用。
1998年,通过全社会捐资,投入200余万元,重建河上镇综合高中。
至1998年末,全镇共有造纸、纸制品生产企业48家,年创产值105035万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67%;实现利润2455万元,占全镇利润的86%。其中龙头企业浙江胜达包装集团列萧山市百强企业的第6位,是全国十佳包装生产基地之一。
1998年,全镇用于教育的硬件投入达200余万元。其中,新建河上综合高中楼2100平方米,9月始用;撤并6所村小,建造1幢教工宿舍楼,跻身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强镇。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7万元,完成永兴河标准塘培土5.6公里,建成标准塘1公里,三面光渠道1.6公里。全镇3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有线电视,并与萧山市有线电视联网。完成河上派出所办公楼和商经贸楼的建设,年末河上镇卫生院新门诊大楼动工兴建。
众利村,原名甑山坞。传说清初从诸暨移居此地的俞姓先民们靠烧窑制砖度日,旧式砖窑像甑,又因地理位置三面环山故名。1982年秋天,全村一次购入100多台西湖牌电视机,成为全市第一个电视村。属全镇领先的70年代先富村,80年代标兵村,90年代小康村。
㈢ 兴隆山镇的历史沿革
兴隆山镇位于长春市的东北部,是长春市远景空间发展“双心三翼”的三翼之一的一部分,是东连吉林,北接黑龙江的咽喉要塞,2003年9月24日划给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全镇幅员面积61.3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51238人。镇辖7个行政村(隆东村、安龙村、毛家村、朝阳村、新农村、金钱村和分水村),4个社区(幸福街社区、繁荣街社区、同心街社区和兴新路社区)。市属中专学校3所、中学1所、镇管小学7所。1958年,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兴隆山镇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8年进入全省“十强镇”行列,1999年被列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镇域交通十分便利,102国道、101省道、长平高速公路贯穿镇内,长春市龙嘉国际机场距兴隆山镇仅8公里。200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 亿元;合同利用内外资965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7008万元,财政收入7000万元,年农民人均收入实现4700元。
2004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下确领导下,在县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玉蝉实际,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点加强,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五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即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兴设。抓住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两个重点,实现非公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个突破,与时俱进,集中精神,开拓创新,推动乡镇经济稳步发展。 2004 年,全乡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 17300 万元,乡镇企业产值 16805 万元,入库税金 340 万元,新发展私营企业 4 个,完成招商引资项目 2 个(黄河纸厂黑液提取企业,乡农业奶牛小区企业),实际进资金 480 万元,合同外资额 1865 万元,外贸出口额 720 万元。 2004 年,先后获得县委、县政府予的农业产出结构调整先进乡镇,农业大菜田开发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武装部,司法调解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乡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于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主产小麦、玉米,特产莲菜、乌药。以建设“一园四区一大基地,创建一个无粮村”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444 工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园即乡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园,2009年已建成中棚 50 余栋:四区即晋候奶年小区、乡农场奶年小区、水寨肉牛小区、李家庄肉猪小区,目前,奶牛存栏数达 100 余头;,肉牛存栏数达 80 头,即以三旗村为中心,辐身周边村子的无公害疏菜面积已达 2000 多亩,年底可突破 3000 亩;创建一个无粮村就是使东伦村实现无粮食作物种植的目标,目前,东伦村的粮经比已达到了 20 : 80 ,以地膜洋芋为主载品种的三元种植已在东伦村形成规模。
㈣ 兴福镇的历史沿革
1912年春,土匪猖撅,村民组织起自卫团体红枪会。领导人王可甲(王海村)、刘常春(邵元村)、孙二寅(东赵村)与土匪武装崔九部作战失败被俘后遭杀害。
1928年,博兴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张静源在兴福汾王、城王等村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为建立博兴党组织打下了基础。
是年,花边技术从临淄县路山村传入兴福镇。
1930年11月, 土匪崔九搜抢绑架,为害一方。傅园村受害最甚,被杀村民100多人。
1931年,在兴福镇成立博兴县柳业工会,兴福镇成立瑞昌、瑞兴祥、同德成、义和隆4个花边庄,收购花边,2000多人从事花边生产。
1932年8月4日夜,在中共山东省军委书记张鸿礼亲临指挥下,博兴县委领导六区、四区等地农民暴动, 队伍发展到700多人,袭击六、四区联庄会,打垮兴福民团24分队,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1933年,从事柳业的李玉柱(兴福村人)、李关庭(城外李村人)等联合兴福镇周围20多个村的柳业户,焚表立誓,反对当地土豪与官府勾结无理向柳业户征税。告到国民党县政府, 县长韩锐在民众压力下取消无理税收,并拨发现洋500块,作为发展柳业基金。
1941年5月12日, 在王桥村打响了王桥战斗。八路军基干一营及新区工作团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击毙日伪军100多人。一营教导员岳华等28人壮烈牺牲。为纪念烈士,1946年博兴县政府在王桥修建了王桥战斗烈士纪念亭。
1951年8月3日夜,“无为金丹道”道首王中笃(汾王村人) ,纠集道徒160多人,在傅园村暴乱。暴众分两股:一股抢临淄县大柳屯和大夫店供销社,夺取房家村民兵大枪两支, 杀死该村干部及教员各1人;一股夺取驸马村民兵的枪支,砸死村长郭景增。县人民武装部、公安局闻讯后赴兴福镇剿匪,惠民军分区与博兴县委组建联合剿匪指挥部,昌潍、德州两军分区各派1个团支援。历时1月余,将王中笃等暴乱分子一网打尽。经审理,王中笃等参与夺枪杀人的29名暴乱分子被处死,其余按宽严政策进行了处理。
1958年6月,兴福铁木厂合并于县合作修配厂,后改为博兴县机械厂。
1964年2月,村魏大队被评为全省先进农业集体。
1972年3月, 土地划方整平,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水成系、树成行,实现园田化。
1991年10月,在镇政府驻地北侧建设工业小区,占地面积15公顷,为全区最早的乡镇级工业小区。
1993年,为弘扬民族文化,民间集资筹建华东碑林--洪福园,使其成为融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书画艺术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园林。
1994年4月1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视察兴福镇博兴厨房设备制造厂。
是年5月,新华社《内参》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山东内参》推出兴福镇系列调查,推广兴福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成功经验。
是年10月,山东省副省长王建功在省长助理、省农委主任王渭田的陪同下视察兴福镇。
是年11月9日, 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在博兴召开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将兴福镇经济发展称为“兴福现象”。
是年11月,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在国际专版发表报道兴福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文章。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及有关经济专家对兴福镇经济发展进行联合调查。
是年,兴福镇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996年2月, 兴福镇福旺黑白铁市场一期扩建工程动工,投资1750万元,占地14公顷,设计经营摊位196个。
是年5月27日,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视察兴福镇东方厨房设备厂和福旺黑白铁市场。
是年11月,省委书记赵志浩、副书记李文全分别于13日、29日视察兴福镇福旺黑白铁市场。12月副省长王玉玺到兴福镇视察指导工作。
1997年5月27日, 省委书记吴官正到兴福镇皇冠厨房设备总厂、福旺黑白铁市场视察工作。
是年11月10日,全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理论座谈会在博兴召开。兴福镇党委、政府作了题为《大胆实践,科学引导,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发言。省委副书记韩喜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光林到兴福镇皇冠厨房设备总厂、福旺板材市场、鲁宝厨房设备总厂、青龙明胶公司和赵马村参观指导工作。
1998年5月20日, 全区民兵带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现场会在兴福镇召开。省军区副政委李养珍、政治部群联处处长宋忠厚参加会议。
是年8月24日, 省人大副主任李文全到兴福镇皇冠厨房设备总厂、赵马村检查指导工作。
1999年5月28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赵春兰到兴福镇赵马村检查指导工作。
是年9月4日,省人大副主任王克玉、省计生委副主任李翰章率领的省人大计划生育执法检查组到兴福镇赵马村、官厂村检查指导工作。
2000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吴官正到兴福镇视察指导工作。
是年12月,兴福镇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不锈钢厨房用具第一镇”“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中国黑白铁加工批发市场”。
是年,兴福镇有线电话装机总量达到6900部,移动电话装机总量达到5500部,成为全市第一个电话镇。
㈤ 西北旺镇的发展历史
最早成立抄于1956年3月,1961年4月成立西北旺公社(与西北旺农场合一),1984年4月改设西北旺乡,1998年11月乡与农场机构分开。2002年,将部分社区居民划转移交给上地、清河街道;全乡总面积36.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838人,其中农业人口13428人、非农业人口8410人。外来人口27782人。辖西北旺村、韩家川村、冷泉村、安宁庄村、唐家岭村、土井村、东北旺村、西二旗村、马连洼村等9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和1个家委会。
2005年,中关村软件园地区划归上地街道管辖;百草园地区、百旺新城地区划归马连洼街道管辖。
㈥ 城关镇的发展历史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储元升续修县志,记载镇况。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月3日,数十万只青蛙沿城而上,一天方止。
清道光十年(1830年)闰4月24日地震,城区内房屋摇动。继续至8月方止。是年6月14日,城内建漆阳书院。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入境,和皖北捻军张洛行部会师于东明。清同治二年(1863年),县城为黄河所陷。河水西去,城水始涸。6月,飞蝗过境,遗蝻遍野,村民挖沟灭蝗。清光绪十年(1884年),县城重建文庙(原文庙同治二年被洪水淹没),有大成殿、棂星门、石坊各一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月19日起,暴风3日。1915年,县城有了第一家照相馆--瑞生照相馆。1927年, 冀鲁豫边红枪会首领,王老五聚众万余人,缴获过境奉军各种武器5000余支(件),战马100匹。1934年2、3月间,县立高级小学建立中共支部,郭仪安任支部书记。1934年4月, 共产党员盛国昌、程伦卿和进步人士李宜亭、穆允治、杨履谦等联名发起教育反贪污运动。1937年8月1日4时35分45秒, 东明境内发生7级强烈地震,县城烈度7度,宏观震中在菏泽城西解元集、 穆李一带,烈度达9度。境内房屋倒毁,有人、畜死亡。14小时后又发生6.75级地震。1937年10月,中共东明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39年7月初,东明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据。1939年11月11日,丁树本的独立团被日本侵略军包围在五里铺村,双方激战至天黑,丁部撤退,日本侵略军攻入村内,烧毁民房328间,打死村民10人。1942年9月7日,八路军教七旅十九团、二十团奔袭驻在东明杨庄、岳高寨、马寨、崔寨的顽杂军郝子端部,生擒司令郝子端及其官兵1800余人,并在此建立中共南华县委和南华县抗日民主政府。东垣县将四区划归南华县,南华在此建立了永华区 (县城东北一带)。1946年5月19日, 杨勇率七纵包围东明县城。国民党城防司令杜淑率部逃跑,被七纵骑兵团追至黄河滩,大部被歼,杜淑率少数随从逃至安阳。1946年10月6日, 东明、东垣、南华三县县大队、区队等地方武装袭入东明县城西关,俘国民党还乡团200余人。1948年6月16日, 冀鲁豫军区五分区部队渡至黄河南岸,国民党二四二团和地方顽杂不战而逃,东明县城解放。中共东明县委、县政府机关进城。
1949年6月,城内建卫生院,设同科门诊和换药室各一处。配备工作员6人。1951年3月,在县城西北双井村创建第一所东明县初级中学,学生两班110人,教师15人。县粮食局、公共汽车站、新华书店相继建立。1953年, 该镇代河沟村成立木业组。1955年迁到城关,称木制社,职工190人,年产值4.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26元。1958年8月,县教育局在县城东关建立东明县立师范学校,学制3年。时年8月,县农业局在该镇戴河沟农场建立东明县农业技术学校,学制3年。时年10月,城关公社筹建中药制药厂,11月投产,生产水制药丸。
1959年增加密制丸药与散剂生产。1963年,城关中药制药厂下马。1959年冬,副社长霍文美代表城关人民公社出席全国水利先进单位表彰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获金边奖匾一块。1960年, 中央在郑州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当时公社党委书记李广学等4人参加,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接见。1972年至1976年,城关公社雷庄村发扬大寨精神,改变生产条件,治涝治碱,种植水稻,被群众誉名为“二大寨”。济南军区司令员、省委主要负责人杨得志亲临视察。当时的支部书记王文学,多次被外地聘请作经验巡回报告。1978年9月25日,西德神学院博士张廷弼(县城西门里人) 归里探亲,受到热情接待。1982年1月15日,恢复城关镇。1987年4月11日,县城区3378名无地和少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
1987年城关镇筹建东明县第二造纸厂。
1991年,生产高强瓦楞原纸,荣获乌兰巴托国际纸业博览会金奖。1997年,投资1350万元,引进全省宽幅最大2640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线。
1999年,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整体出售给济南徐卫兄弟三人。1990年县在该镇北半部搞万亩吨粮田开发和玉米高产开发,均获得成功。经地区验收达到标准,并受到表彰和奖励。1991年, 城关镇筹建青东食品厂,上马两条方便面生产线,
1993年上交税金达27.4万元,由于经营不善,
1997年濒临破产,1998年出售给东明石化集团。
1995年,该镇在沈庄、江庄以东搞粮、棉间作套种重点试验区,取得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时年,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短期内全镇建蔬菜大棚3000多个。受到地、县多次表扬。省委纪委书记谭福德亲临北王黎村视察大棚蔬菜,并有很多外地参观团来镇参观学习。1996年,省水利厅拨专款,在东吴庄村搞节水灌溉试点,获得成功。1997年, 城关镇投资68万元,租赁土地8公顷,创建全市第一家乡镇级科技示范园。1998年,城关镇建筑集团公司合并给东明县二建集团。2000年,城关镇引进东明县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东明旭日食品有限公司,该项目投资达150万美元,上马万吨脱水菜项目。时年,城关镇动员东三里村群众投资3100万元,成功开发了黄河路商业一条街。
㈦ 衙前镇的历史发展
全镇实现工企业总产值329亿元,同比增长30.7 %,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版273亿元,同比增长权30.2%,实现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工企业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18.2%。恒逸集团、东南网架集团、开氏集团、兴惠集团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恒逸集团董事长邱建林荣获2007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领袖称号。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年共投入技改资金7.75亿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8只,其中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工业技改项目6只。特别是恒逸集团聚酯装置系列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恒逸”牌涤纶长丝成功创建为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东南网架集团参与资本市场,成为我镇第一家上市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衙前镇紧紧依靠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开拓进取,勇于争先,克难攻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全区第二。
㈧ 艾亭镇的历史发展
艾亭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在汉朝时期,就是一个建起的古州--瑶州,由于地形岗、湾、坡三种土质类型,自然灾害频繁,又加上当时兵荒马乱,将瑶州迁往颍州(今阜阳)。 扒瑶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就是当时迁州的真实写照。艾亭的瑶州之说,根据近几年当地出土文物而论,是一个古城遗址,现在从遗址上看, 艾亭在很古之前,庙宇林立,“关爷庙”,“奶奶庙”,“火神庙”被台子寺环绕,艾亭的台子寺闻名皖豫两省数十个县市,而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开发利用,形成了台子开发区,新开挖的环绕大沟,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供游人和商人游玩观光之用,两座(广播电视大楼和医院大楼)大楼建在台子寺上顶,增添了风景如画的景色。艾亭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早于1937年,即有共产活动,桃花店支部(艾亭西部),是我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党领导的桃花农民起义,匀粮斗争,赫赫有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亭一直是党委、政府的所在地,农民安居乐业,人民当家作主,艾亭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艾亭集形成了全镇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的中心,两条长3公里的东西两条主班干街直通临艾公路和韦艾公路,南北四条主班干街道已形成了交易,贸易四通八达,商品贸易畅通的主要渠道,全镇已形成了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台的建立,使全镇覆盖到了电视网,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镇农村,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第一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第一次飞跃发展,扒土房建瓦房,丢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后, 第二次农村经济发展又有一个新飞跃,扒瓦房建平房,盖楼房已蜂起当今,艾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