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宁德有哪些名人故居
张疆 双溪镇后峭村
甘国宝故居 在甘棠乡漈下村小梨洋自然村
漈头村也留有很多名人故居
② 宁德有哪些名人
宁德的名人有:
一、魏敬中
魏敬中18岁进县学,嘉庆六年(1801年),考选拔贡,为本科经魁。翌年春天,赴京参加会试,没有考取,回闽主讲于松溪湛卢书院和星溪书院。
后7次赴京应试,候试期中,曾暂任教职。在京闻房山县名士邢家藏书万卷,便前往潜心攻读,学业大进。其间,霞浦一王姓旅客死于旅舍,魏敬中为之料理后事,且典当自己衣物,助运其棺回籍,因此颇有义名。
二、蔡威
蔡威(1907—1936),福建宁德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学读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后被调入党中央无线电训练班学习通讯技术。1931年10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2月与宋侃夫一起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第一部无线电台,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电台台长、通信站站长等职,先后与湘鄂西红三军、江西的中革军委与红一方面军、湘鄂赣军区、上海党中央沟通联络。
三、颜阿兰
颜阿兰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受党的派遣从福州回霍童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历任共青团宁德县委书记、中共霍童区委书记、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长等职务,是闽东地区早期的革命领导人之一。
四、阮丹宁
阮丹宁,1975年2月18日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93级表演话剧班,中国内地女演员。1992年毕业于周宁一中。次年,被福建话剧团导演看中,顺利通过上海戏剧学院严格的初试、复试。
成为93级话剧表演班的15名学员之一,结束了福建考生1985年后无人考入“上戏”表演专业的历史。1993年12月,阮丹宁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火车,在黎明到达》饰演他的“女儿”——盲女。
五、李师江
男,1974年生于福建宁德,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居住北京,专职写作。在台湾出版《比爱情更假》《肉》《她们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内地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获得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7年推出长篇力作《福寿春》。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等语言行畅海外。《像曹操一样活着》是其第一部历史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魏敬中
网络—蔡威
网络—颜阿兰
网络—阮丹宁
网络—李师江
③ 宁德名人的详细介绍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所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
④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名单,并了解他们的相关事迹
福建历史名人: 闽王无诸 汉初 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初 不详 开闽始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即帝位,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为闽越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董奉 三国 220—280 长乐 神医 与华伦齐名于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病人多以在其宅周围种杏树以示报答。
3 严高 西晋 生卒不详 福州 开凿东、西湖 任原本(今福州市)首任太守,勤政爱民,以治城隘,开城北凿东、西湖,溉田数万亩,被后人爱戴。
4 王审知 唐 862—925 固始 开闽王 王审知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后人好评。
5 陈元光 唐 657—711 河东 开漳圣王 他开漳立州,为漳州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6 薛令之 唐 683—? 长溪 福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官至太子讲学。
7 林鼎 五代 生卒不详 侯官 五代著名书法家 书法造诣深厚,影响后世,官至丞相。
8 朱熹 南宋 1130—1200 尤溪 著名理学家 进士、中国大儒集大成者,“闽学”创始人。
9 游酢 宋 1058—1123 建阳 卓越理学家 集理学、政治、教育、文学为一体。
10 杨时 宋 1044—1130 长乐 理学家 宋代著名理学家。
11 李侗 宋 1093—1163 南平 理学家 朱熹老师,平民布衣,著作多。
12 蔡元定 南宋 1135—1198 建阳 理学家 终身布衣。
13 刘勉文 南宋 1092—1149 武夷山 理学家 教育家,布衣。
14 胡安国 宋 1074—1138 崇安 理学家 进士、太学博士。
15 罗从彦 宋 1072—1135 罗源 著名理学家 教育家、布衣。
16 刘棠 宋 生卒不详 漳平 进士 学问造诣深。
17 邹应龙 宋 1172—1245 泰宁 广佑圣王 任四个部尚书,民间称之“广佑圣王”。
18 叶祖洽 宋 1046—1117 泰宁 状元 与邹应龙等3人被称为“五位科举名人”。
19 黄应南 宋 生卒不详 泰宁 省元 与邹应龙等4人被称为“五位科举名人”。
20 江廷宾 宋 1109—1166 泰宁 解元 与邹应龙等5人被称为“五位科举名人”。
21 肖舜咨 宋 生卒不详 泰宁 解元 与邹应龙等6人被称为“五位科举名人”。
22 陈普 南宋 1244—1315 宁德 著名政治家 理学家。
23 刘子羽 宋 1096—1146 崇安 北宋名战 战功卓著(年轻)。
24 留正 宋 1129—1206 泉州 丞相 魏国公,从政40年,清正廉明。
25 严羽 宋 逝于元初 邵武 一代诗歌宗师 被誉为宋、元、明之桂,诗话第一人。
26 蔡襄 宋 1012—1067 仙游 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植物学家。
27 吴夲 宋 979—1036 同安 医神 曾任御医,医术高,深受人民爱戴。
28 李钢 宋 1083—1140 邵武 抗金英雄 进士、金兵南犯,他冒死上血书抗金,任宰相,后被贬,含恨去世。
29 宋慈 宋 1186—1249 建阳 杰出的医学家 一生经办刑案。著《洗冤集录》。
30 柳永 宋 987—1053 武夷山 著名词人 北宋第一个专业的词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31 苏颂 宋 1020—1101 南安 宰相科学家 以制永运仪象台闻名于世。
33 陈文龙 宋 ?—1276 莆田 民族英雄 文官,抗元军,绝食而亡。
34 吴玠 宋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将 曾大败金兵兀术部,官至四川宣抚使。
35 吴璘 宋 1100—1166 武夷山 南宋抗金名将 绍兴初与吴玠共抗金兵,管至太傅。
36 杨亿 宋 974—1020 浦城 进士 管至工部侍郎,性耿直,重气节。
32 浦寿庚 元 1205—1290 泉州 著名商业领袖 初为宋官,后入元,成为元商人。
37 卢奇 元 1306—1362 惠安 进士 诗人,做官清正廉明。
38 张以宁 元 1300— 古田 文学家 进士,诗人,有较大影响。
39 李贽 明 1527—1602 晋江 著名思想家 文史学家,其实想影响后世,官至国子监博士。
40 隐元 明 1592—1673 福清 明末高僧 携徒东渡日本扬法,为日本黄檗宗始祖。
41 黄道周 明 1585—1646 漳浦 著名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 通天文,理数诸书,精诗文,书法,世人尊称圣人,官至尚书,抗清殉国。
42 曾鲸 明 1568-1657 莆田 著名人物画家 专门从事人物肖像创作,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人物画家。
43 颜思齐 明 1589-1625 海澄 开台第一人 生性豪放,仗义疏财、身材高大魁梧、率众进台湾、开拓台湾。
44 张瑞图 明 1570-1641 晋江 著名书法家 进士、文学史家、书法影响后世。
45 叶向高 明 1559-1627 福清 明朝名臣 任明朝首辅大学士。
46 曹学佺 明 1574-1646 福州 明末名臣 著名官员、学者、藏书家、闽剧创始者、自缢殉国。
47 游朴 明 1526-1599 柘荣 进士 万历年进士、刑部郎中,廉史、爱民。
48 江日彩 明 1570-1625 泰宁 进士 官至少卿、引荐袁宗焕挂帅(四品)。
49 陈第 明 1541-1617 连江 旅行家 71-75岁游遍五岳、曾任游击将军。
50 冯梦龙 明 1574-1646 长州 著名作家 明末文学家,著《三言二拍》。
51 刘中藻 明 1605-1649 福安 名族英雄 崇祯年刑部尚书,清兵进攻时,他率兵坚守福安城4个月不降、自杀。
52 郑成功 明 1624-1662 名族英雄 战胜侵略台湾的荷兰统治者,一举收复台湾。
53 威继光 明 1528-1588 登州 抗倭英雄 与余大猷齐名,被后世推崇。
54 余大猷 明 1504-1580 晋江 抗倭英雄 明朝著名民族英雄,戎马47年,四为参将、六为总兵,身经百战、守海防,抗倭一生。
55 郑和 明 1371-1438 晋宁 航海家 官到四品、率明朝舰队七下西洋。
56 蔡新 清 1707-1799 漳浦 帝师 为官50年,任五部尚书,乾隆、嘉庆师傅。
57 林鸿年 清 1804-1886 福州 清代名人 道光间状元,任云南巡抚,福州下谊书院院长。
58 林则徐 清 1785-1851 闽侯 民族英雄 管至一品,两度受命钦差大臣,主张严禁鸦片,“虎门销烟”。
59 施琅 清 1621-1696 晋江 维护国家统一名将 初为台湾郑部将领,后降清。任福建水师提督,收复台湾。
60 甘国宝 清 1709-1776 屏南 清朝名将 戎马一生,平匪患,保卫边防,威慑一方。
61 陈化成 清 1776-1842 福州 抗英英雄 著名将领,英舰船侵犯吴淞口时,他率军守炮台,痛击英军,英勇牺牲。
62 李光地 清 1647-1718 泉州 名臣 康熙年间名臣,政绩显著。
63 陈寿祺 清 1771-1834 福州 著名经济学家 清代经济学家、史学家。
64 陈梦雷 清 1650-1741 福州 进士 清代康熙年间进士,入翰林。
65 尹秉绶 清 1754-1815 宁化 书法家 清代名臣、扬州知府。
66 梁章钜 清 1775-1849 长乐 清代名臣 文学家,楹联大师。
67 黄乃棠 民国 1849-1924 闽侯 爱国华侨 与陈嘉庚共为华侨领袖
68 张享嘉 民国 1847-1911 福州 教育家 近代著名教育家,任京师大学总督。
69 沈葆桢 清 1820-1879 闽侯 洋务运动重臣 林则徐女婿,洋务运动重臣。
70 辜鸿铭 清 1857-1928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 精通9国语言,对古汉语文化修养极深。
71 严复 清 1854-1921 福州 近代著名思想家 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一书。
72 林纾 清 1852-1924 福州 著名文学家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画家。
73 林觉民 清 1887-1911 福州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7年考入日本庆应大学,入同盟会,参加同盟会起义,从容就义。
74 林森 民国 1868-1948 闽侯 中华民国主席 早年追随孙中山,入同盟会。
75 弘一 民国 1880-1928 “新文化运动”启蒙者,高僧 精通文学、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原名李叔同,高僧。
76 上官周 清 1665-1749 长汀 著名画家 终生布衣,精诗文、书法、绘画。
77 黄慎 清 1687-1768 宁化 著名画家 活80余岁,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78 华喦 清 1682-1762 长汀 著名画家 工诗善画、山水、花卉、人物皆精,“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79 陈衍 民国 1856-1937 福州 近代文学 清末诗坛“同光体”代表人物。
80 林白水 民国 1874-1926 闽侯 报界先锋 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被军阀杀害。
81 高鲁 民国 1877-1947 长乐 天文、气象家 现代中国天文、气象事业奠基人。
82 陈宝琛 清 1848-1935 福州 著名教育家 清末帝师,教育家,福建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83 萨镇冰 民国 1859-1952 福州 著名海军将领 曾任民国代(屏蔽字眼),解放后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爱国人士。
84 陈绍宽 民国 1889-1967 福州 著名海军将领 解放后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爱国人士。
85 陈嘉庚 现代 1874-1961 集美 著名华侨领袖 一生兴办教育事业,将全部资产用于兴建厦门大学,集美大学。
86 林旭 清 1875-1898 福州 “戊戌六君子”之一 反清英烈。
87 林语堂 民国 1895-1976 龙溪 中国文化大师 早年留学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一生著作颇丰,对文学影响深远。
88 林祥谦 民国 1892-1923 闽侯 “工人运动”的领袖 “二、七”大罢工领袖之一,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被军阀杀害,31岁。
89 李周 清 1662-1795 惠安 石雕大师 康熙、乾隆年间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石雕大师(身材小)
90 吴清源 现代 1914- 闽侯 棋圣 少年围棋神童,曾横扫日本棋坛。
91 杨成武 现代 1914-2004 长汀 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事家。
92 叶飞 现代 1914-1999 南安 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事家。
93 刘亚楼 现代 1910-1965 武平 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事家。
94 冰心 现代 1900-1999 长乐 文学家 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著有大量文学作品。
95 陈景润 现代 1933-1996 福州 著名数学家 因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名誉世界。
96 高士其 现代 1905-1988 福州 科普作家 中国现代科普文学奠基人。
97 林巧稚 现代 1901-1983 厦门 著名妇产科专家 中国妇产科学界的带头人。
98 林微因 现代 1904-1955 闽侯 著名诗人、建筑师 用现代科学之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采好、诗歌佳。
99 郑振铎 现代 1898-1958 长乐 著名文学家 “五四”运动会时期创办《小说月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谢谢
⑤ 宁德的名人有哪些
福安三乡贤——唐.薛令之、宋.谢翱、宋.郑虎臣。
福安古诗人--林卓午--刘中藻--李枝青--陈从潮--杨复--黄干--罗文藻--缪氏子--刘必成--赵万年--刘季裴--陈元老--孙升--陈从潮--郭东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阳,其祖上薛贺曾为粱天监年间(502—515)光禄大夫。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713—741)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后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对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后唐(923—936)时,有陈姓从福州连江与薛联姻后迁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陈。而薛令之后人则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厦门,成为开发厦门的先人。
谢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 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师法李贺、 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李贺。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缪氏子 - 神童诗人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著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著有《缪氏子诗选》等 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至今仍流传甚广。
詹羽
字翔父,福安赛歧(今属福建)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
詹镐
按福安县志:镐,字德。武廪生,鹿斗人。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之,奋拳捶骂剐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赛公后裔五子登科的记载,受到宋理学家朱熹:“学易楼前观万象,登科榜上看群龙”赞誉。及至明清时期,学风不减、人才辈出。如詹羽、詹绪、詹坤、詹汶、詹提、詹镐等,不仅潜心举业、学有所成,而且为官清正,名垂史册。到了近现代,福安詹氏的表现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闽东第一个拿起枪杆子带领人民闹革命,被推任为闽东特委代理书记;又如詹毅市长的父亲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等。福安詹氏先辈的传统美德和光辉业绩,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是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⑥ 闽东有什么名人
终于把福安的名人都收集起来了,好累啊,感觉现在应该是比较全的了。接下来如有再有发现新的便会马上补上。再重新整合出来。同时各吧友也可补充。 :
) 同时本人也会不断的补充完整。
最近看到不少论坛里有转载这篇文章,挺高兴的。只是希望转载的网友请注明转自何处。。
--------------------------------------------------------------------
福安三乡贤——唐.薛令之、宋.谢翱、宋.郑虎臣。
福安古诗人--林卓午--刘中藻--李枝青--陈从潮--杨复--黄干--罗文藻--缪氏子--刘必成--赵万年--刘季裴--陈元老--孙升--陈从潮--郭东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阳,其祖上薛贺曾为粱天监年间(502—515)光禄大夫。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713—741)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后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对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后唐(923—936)时,有陈姓从福州连江与薛联姻后迁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陈。而薛令之后人则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厦门,成为开发厦门的先人。
谢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 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师法李贺、 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李贺。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缪氏子 - 神童诗人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著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著有《缪氏子诗选》等 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至今仍流传甚广。
詹羽
字翔父,福安赛歧(今属福建)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
詹镐
按福安县志:镐,字德。武廪生,鹿斗人。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之,奋拳捶骂剐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赛公后裔五子登科的记载,受到宋理学家朱熹:“学易楼前观万象,登科榜上看群龙”赞誉。及至明清时期,学风不减、人才辈出。如詹羽、詹绪、詹坤、詹汶、詹提、詹镐等,不仅潜心举业、学有所成,而且为官清正,名垂史册。到了近现代,福安詹氏的表现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闽东第一个拿起枪杆子带领人民闹革命,被推任为闽东特委代理书记;又如詹毅市长的父亲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等。福安詹氏先辈的传统美德和光辉业绩,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是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⑦ 宁德有那些当代名人
宁德自公元933年(即后唐长兴四年)建县,1988年改市,千余年来,宁德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英烈盖世”。 早在隋唐时期,霍童石桥就出了一位隋谏议大夫,名叫黄鞠。其时因隋炀帝暴政无道,进谏不纳,他便避居石桥过农耕生活。他在霍童搞的水利工程,与闽南洛阳桥相蓖美,堪称当时福建的三大工程之一,至今仍有效益。那时还有一位名叫彭仲修的城关人,也官至唐武毅大夫。 到了宋元时期,有虎贝的陈普(即“石堂”先生),是宋元初的教育家、理学家、天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精于天文、地理、声律、算数等。他所设计制造的计时器――“刻漏”,一天时差仅20秒,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之一。其名今已列入《中国名人大辞典》。有漳湾人阮大成,刚直敢谏,匡扶正义,积极与国子监太学生陈东等为朝廷良臣、抗金名将李纲被诬陷罢职一事,一起上书皇帝,恳求复用,终被纳,由此深得抗金名将韩世忠赞扬和敬重。韩世忠入闽时还专程看望过阮大成。还有飞鸾梅溪林铎(诰赠谏议大夫)和其子林仲虎、林仲麟、林仲彪父子四人亦为其家庭增添了不少光彩。林仲虎宋庆元二年以武魁漕选参廷试,举为第一(即宁德流传的两个武状元之一,另一个是洋中姚溪尾人姚望之)。后因抗金勇敢善战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随后又充通尉副使。“开禧间副李璧使金,以风节著。”
⑧ 福建宁德的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时人称为神童。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网络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⑨ 宁德市有哪些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当代爱国名僧。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http://..com/question/41590137.html详细的自己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