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庆地区历史文化考察报告800字
重庆防空洞的经典传奇 徐悲鸿洞内创作巅峰作品
防空洞军用转民用
有文史专家认为,古代生活在川江两岸的重庆人的祖先巴人,为居住而挖掘的洞穴是重庆防空洞的雏形。1929年重庆建市后,首任市长潘国华曾主持重庆地铁建设,后因资金缺乏,加上战乱而不得不停工。未完工的中国最早的地铁工程,构成了重庆现代防空洞体系的框架。
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的轰炸,除利用古代地道和未完工的地铁工程作防空掩体外,重庆主城及其他区县挖筑了一些简易的临时性防空洞,算是重庆早期的防空洞。
真正意义上的防空洞是60年代末期开始挖筑的。在60年代中期,毛泽东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兴起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挖筑防空洞的热潮,并成立了各级防空洞的管理机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
被称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洞体”的“涪陵816地下核军工厂”工程,就是这个时期开建的。洞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总长21公里。
历史上的防空洞灾难
在抗战期间,面对侵华日军对重庆地区惨无人道的轰炸,那些古代地道和未完工地铁工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防空袭作用,功不可没。
1941年6月5日晚9时许,日军空袭重庆,市民如潮水般地涌向市中心的较场口防空隧道,平常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隧道激增一倍多,达到万余人,由于拥挤和严重缺氧,除身处3个洞口的100多人幸免于难外,有上千人窒息而死,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防空隧道窒息大惨案。
抗战期间,另一个发生在云阳的“防空洞淹死人案”则鲜为人知。1939年10月13日下午3点多钟,9架日军轰炸机从万县方向返飞宜昌机场,途经云阳县城上空,将未投完的炸弹扔下,开始了对云阳县城和川东盐业重镇云阳县云安镇先后9次的轰炸。
遭受轰炸之后,云阳人立即动手挖掘防空洞,以防日军的再次暴行。这些防空洞的挖筑非常简易,但应该是重庆地区最早为防空袭而挖掘的防空洞之一,那时还没有“防空洞”一词,叫“飞机洞”。1941年7月29日11点多钟,日军6架轰炸机返回宜昌途中又对云阳进行轰炸,避难群众蜂拥至公园防空洞。这是一个挖筑在悬崖下的防空洞,洞口临河,洞道是向下挖掘的,正值洪水期,河水曾灌进洞内形成一个深水凼,洞内避难群众不知,外挤内拥至7人落入水凼中淹死,另有1人窒息而亡。
防空洞演绎的经典
防空洞不一定都是灾难,它也演绎经典和神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在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迁至重庆继续出版了8年多时间,出刊近3000期。
1941年1月发生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皖南事变,1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周恩来为此愤然写下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可能鲜为人知的是,刊有这个著名题词的这期《新华日报》,是在防空洞里印出来的。《新华日报》迁来重庆后,为防避日机空袭,报社的同志动手挖了防空洞,把印刷机安装在洞里,确保《新华日报》的正常出刊。
1937年10月,国画大师徐悲鸿跟随任教的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入了重庆,借教于重庆大学松林坡校区。当时日寇轰炸机经常对重庆狂轰滥炸,重庆大学工学院曾3次遭难,死伤师生250余人,师生就自己动手挖筑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每逢空袭就躲到防空洞学习。徐悲鸿就在防空洞的煤油灯下,奋笔创作了一幅真实记录民众生存景象的国画《巴人汲水图》。此作品被誉为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是徐悲鸿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
著名画家,与徐悲鸿、柳子谷同被称为“金陵三杰”的张书旗,经徐悲鸿的介绍当时也在中央大学任教授。1941年张书旗应蒋介石要求,创作一幅国画,作为中国政府的礼物赠送美国政府,祝贺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张书旗去磁器口买了50只鸽子回来当“模特儿”,在防空洞里创作完成了旷世巨作《百鸽图》,由专机送往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幅进入白宫的画作。
❷ 小学生写的历史遗迹的考察报告
福建泉州有一条洛阳江,江上有一座洛阳桥。桥在泉州城东二十里处,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鳞光,远望如一条银龙横卧碧波,如一条银练飘向大海。宋元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它就是起点。
主持修建洛阳桥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原籍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桥头有蔡襄亲自撰书的《万安桥》记,刻在两方石碑上,每方高约三米,宽一点五米,文字精美,笔体苍劲。书法艺术和桥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释。
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我国的古桥,他最欣赏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赵州桥,一是南方的洛阳桥,“闽中多名桥,洛阳是状元”。他的着眼点是建筑学上的价值。我故乡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大单拱上加上两个肩拱,分散了压力。洛阳桥建于公元一○五三年。洛阳江自古以来多次建桥都被狂潮急流卷去,是蔡襄创造了流线形舟筏式桥墩,共四十五个,解决了困难。之后他又发明了“固基法”,在桥墩和基石上大量养殖牡蛎,让其分泌物把石块粘连在一起。牡蛎外壳形成一层坚硬的甲胄,耐得风吹浪打和海水腐蚀。从此洛阳桥变成了一座颠扑不破的“长城”。一六○四年泉州发生了八级地震,山崩城倾,一片瓦砾,而洛阳桥安然无恙。洛阳桥成为世界建桥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阳桥建成后,泉州成为东南巨镇。马可·波罗描绘这座“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时,还特别提到这座美丽的洛阳桥。 我就出生在这座美丽的洛阳桥边,我为我有这样的福气而自豪。 10000%非本人写
❸ 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300--400字
长城---中华的象征,民族的脊梁,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军事回性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们答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着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嘉峪关。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700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
长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高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
长城越群山,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雄伟气势、宏伟规模。长城犹如巍峨丰碑,屹立在地球上,屹立在世界人民心中。
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❹ 定州历史,家长文化。作文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没去过定州吧!看似不起眼的城市,没想到还有很多历史古迹呢!比版如, 号称“中华第一塔”的定州权塔、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贡院、河北省现存最完整的文庙…… 定州塔,又叫“料敌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一共有十一层。这座塔从公元1001年一直修到了1055年才修好。而且修塔还用了很多的木料,有句民谚是“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嘉山在现在的曲阳县。同学们想想看,把整个一座山上的木材都砍光了,才建成了定州塔,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还有,同学们知道定州塔为什么又叫“料敌塔”吗?那是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定州与契丹相邻,是北部边防要地,经常打仗。为了防御契丹,宋王朝的兵将常在这座塔上瞭望敌情。
❺ 家长文化8调查报告00字
可以去人人调查发个调查问卷,然后根据结果再来写报告
❻ 临沂当地民风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沂蒙文化
历史文化
临沂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临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汉晋文化、红色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存互依,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根深叶茂。 临沂市是一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几十万年前的沂河两岸就活动着人类祖先的足迹,临沂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博物馆存有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00余件。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竹简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属全国少有。市内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有: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文化旅游区,荀子墓,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北寨汉画像石墓等。依托灿烂历史文化,临沂已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古老的沂蒙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在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历史上,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这里,他们为沂蒙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饮食文化
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沂蒙名厨在全省及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制作的氽芙蓉黄管、氽西施舌、龙舟鲍翅、雪蛤银杏等分别获得金、银、铜奖。这些获奖菜无疑都成为沂蒙珍馔风味中的“阳春白雪”。 沂蒙烹饪老字号的饭店多保持特色传统,如临沂老酒店、沂州老菜馆、沂州府大酒店等。后来大批新建的饭店起点较高、菜式新颖。如华盛江泉城大酒店、陶然居大酒店、荣华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整体上是鲁菜气息浓厚,近年来受川、粤菜系的影响,出现了多菜系共存的局面。近年来,沂蒙厨师对过去史书记载的古老菜系、烹饪方法,进行了挖掘整理,恢复了一些历史名吃;同时,注意外学内创、刻意求新,结合地方风味,创造了一些新式菜,为古老而又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沂蒙菜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兰陵老字号的兰陵酒外,还有沂蒙老曲、银麦啤酒、金银花茶等颇具特色的美食,为沂蒙山区悠久的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独特的沂蒙饮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践的结果。但上千年的饮食文化、技艺,其史料多数散乱不全,传统技艺颇多失传,将其搜集整理,并系统归纳绝非易事,该书编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沂蒙美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由于受时间、资料、水平限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本书编者志在弘扬沂蒙传统饮食文化,使之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这无疑是为沂蒙饮食业的繁荣做出了一大贡献。
临沂小吃
糁,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糁”(临沂方言中念sa四声)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仅在临沂或临沂人的饭店中才能见到。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据临沂县志记载,糁是明朝末年临沂人创造的,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以牛肉糁、鸡肉糁最为正宗、普遍,羊肉糁为珍。 咸豆粥, 是临沂大众化粥食,多为早餐供应。此粥制作细腻、口味香美、消渴利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喝此粥配食热油条口味尤佳。【制法】黄豆和小米用水泡开,分别磨成豆浆和米浆,各自过滤出渣;锅加水烧开,下豆浆烧开后,再下米浆,开锅盛入粥碗内。另取少量黄豆放锅中炒熟后加水和盐煮至皮起皱,撒在碗中粥面上即成。 临沂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临沂煎饼历史悠久,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延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沂蒙精神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小延安”之称。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 。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拥军支前的楷模,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临沂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
❼ 重庆历史文化经典。我们要写800字的考察报告。
长江三峡考察报告
在我的记忆中,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从那时起,走进波澜壮阔的长江、走进气势磅礴的三峡、走进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就成为一个期待已久的梦。随着三峡工程三期工程的完成,水库蓄水目标向着175米走来的时刻,领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有幸走进了神奇、美丽、壮观的新三峡,神奇险峻的山水风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处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在重庆朝天门顺江而下,首先体验到的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高峡平湖给航运带来的极大便利,游船似在静水中航行,毫无颠簸之感,平平稳稳就将我们送到了三峡的起点—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豪迈一定会在每个人的心里迸发出来,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多少会给人一些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凉与沉郁,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三峡”中写到:“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清晨,我多希望世界永远没有战争,自然永远如此宁静美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人的那种轻捷的潇洒。
告别白帝城,就进入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的长江三峡,首先是以“雄”著称的瞿塘峡,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完全没有了水急浪高的险峻,但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劈,丝毫不失“夔门天下雄”的气势。出了瞿塘峡,经过大宁河宽谷就来到了幽深秀丽的巫峡,在巫峡的入口,由于三峡大坝蓄水的效果,我们得以轻易地乘舟参观了更加幽深秀丽的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峡中两岸群山连绵,群峰多姿,灿烂的红叶点缀其间,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中,江流曲折蜿蜒,远看前面的山峰牢牢将江水锁住,到近前却又峰回路转,别有洞天,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无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回巫峡,远眺神女峰,美丽的传说让人回味无穷。进入西陵峡,礁石险滩早已不见,惊险万状的“鬼见愁”“鬼门关”更成为历史陈迹,只见两岸群蜂壁立,悬崖横空,支流浩荡,美不胜收。当然随着越来越临近三峡大坝,江面越来越宽阔,雾气却更重了,这里有着郦道元所描述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奇,却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苦。
如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80年前勾画的拦江筑坝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一部恢弘的史诗,三峡是这诗中精彩的诗眼,那么,三峡工程就是这诗眼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三斗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由大坝、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大坝轴线总长2309米。枢纽布置方案是:泄流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总长483米,两侧为水电站厂房,左厂房安装14台水轮发电机组,右厂房安装1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通航建筑物均位于左岸。永久船闸为双线5级连续梯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升船机为单线1级垂直升船机,可通过1条3000吨级的客货轮;另设施工期临时通航船闸1座。三峡大坝特点可用十八个字概括:“中间泄洪,两边发电。大船爬楼梯,小船乘电梯。”其布局的精巧让人赞叹不已。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综合效益。防洪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荆江蓄滞洪区的联合运用,可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三峡水电站是世界八大水电站中最大的水电站,装机26台,总容量达182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达到847亿度,可满足半径1000公里的范围用电,对缓和华中、华东、川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单纯的人,在如此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在浩瀚的人文古迹中显得是如此无知,而作为一个水利人,在如此雄伟壮观的水利工程面前显得是那样地自豪,虽然因为我的专业是水文与水资源,工作是防汛抗旱,对工程的设计、施工一知半解,但我依然被眼前这伟大而精巧的工程深深震撼,为严密的工程安保措施而感慨,为工程在航运和发电方面所发挥的巨大经济效益而兴奋,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昌盛而骄傲,为碧绿清冽的库水而欣喜。但作为一个着重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工程对生态、水文影响和防洪调度方面更为关注的水文人,更清醒的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水利工程总是有利有弊的,工程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弊端也总是如影随形的,比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移民安置的浩繁、对文物古迹的损失,而对工程的长期运行来看,工程的综合调度是相当困难的,防洪与发电、航运与下游补水总是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枯季消落最低水位155米,相应的总库容、防洪库容和兴利库容分别为393亿立方米、221.5亿立方米和165亿立方米。通过一些资料来看,工程指标的含义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区别,知识的更新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而因为上游汛后来水减少的影响和下游干旱用水的需求,今年三峡工程蓄水175米的目标并未实现,因此有关专家提出了工程的调度应该由 “汛期泄水、汛后蓄水”的传统调度模式转型到“汛期蓄水、汛后放水”的新型调度模式,而调度模式的转变却可能承受巨大的防洪风险,调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因此工程的综合调度需要不断探索,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虽然许多外国专家预言中国的三峡工程将留下无穷的后患,但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水利专家的积极探索和精心工作下,我们的三峡工程管理、调度一定会探索出最和谐最辉煌的管理之路,让三峡工程成为流芳百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❽ 历史考察报告
泰山历史考察报告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专神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先来介绍一下封禅大典吧。
封禅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它起源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当时齐、鲁的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泰安最著名的封禅大典就要属秦始皇封禅了。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这就是我所掌握的知识了,怎么样,学到了很多吧?
❾ 历史古迹调查报告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传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 关键词 蚌埠 历史文化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蚌埠市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调查研究过程: ⒈ 第一阶段(2001 年10 月):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如:《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网络全书 社会学》、《安徽风光 皖北风光》。 通过网络查寻。相关网址:历史博物馆(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过查阅,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 ⒉ 第二阶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实地考察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 重点考察对象: ① 禹王宫(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 ③ 汤和墓(蚌埠东郊龙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 ⒊ 第三阶段(2002 年2 月): 筛选、整理资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古书有云,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经历,创业的艰难;……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始了调查。 ⒈ 禹王宫 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涂山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并使之分离,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庙有禹王殿、启母殿。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庭内有一株古银杏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观,人称“树中树”,有诗赞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庙西南有一石矗立,极目远眺,宛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相传大禹治水,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遗址。历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览,留下大量诗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纪念夏禹诞辰,当地均举行盛大庙会,延续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东北麓。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玉归隐之处,唐代诗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国,风疑古所闻。良宝终风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咏其事。石洞由巨岩覆盖,天然巧成。洞内宽阔如屋,可容数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古人有“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洞口有亭,匾题“抱璞岩”,建于明万历年间。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龟泉,位于怀远县城南荆山北麓,因传说泉内有白龟而得名。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偕子出游至此,见泉水浓白似乳,四时不竭,水满杯而不溢,颇为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诗句,后人遂改名白乳泉。经水质分析,泉水富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大,故能满出杯口而不溢。泉左侧有望淮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楼内四壁镶挂历代名流书写的楹联。泉右侧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侧有亭,名为半山亭。白乳泉现已辟为“乳泉公园”,成为蚌埠地区主要名胜之一。 ⒋ 汤和墓 汤和(1326 ~1395)是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汤和墓位于龙子湖畔,地处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马、石羊若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陵道尽头立一祠堂。祠堂内供有汤和灵位,下通汤和墓地宫。地宫石门前卧有墓志铭和汤和将印碑刻。石门内即主墓室,正中为汤和灵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于灵柩四周。主室旁有一侧室,陪葬一童女。墓内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后因墓室被盗,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全国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远和盗墓破坏而塌陷,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凤凰山之南,这里三山相连,向阳高亢,淮水萦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他的发祥地临濠(今凤阳)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国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围25公里;第二道砖城为皇城,城围7.5公里;内城为紫禁城,城围3公里,四周设午门、玄武、东华、西华四门。主要建筑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楼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渊殿等散布其间,此外皇城内还有太庙、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筑,整个建筑成为后来北京故宫的蓝本,后历经沧桑,殿宇宫阙尽毁。现仅存残破的午门和西华门一段城墙。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西南7公里的太平乡,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个哥哥、三个嫂子、两个侄子的坟墓。皇陵陵势若岗阜,列以石人石兽,气势雄伟。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内有正殿、金门、碑亭、华表、石人石兽36对,神路,宫厅等建筑。现仅存墓冢、华表、《皇陵碑》等。虽残缺断裂,仍巍然屹立。特别是神道两侧的石雕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 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寝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艺术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与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收获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家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夏朝之前的禹王宫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中都城,从春秋时楚国的卞和隐居之处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价值的人文景观。面对着我们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历史再添光彩!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⒈有些部门对古迹的保护不够。 有的古迹虽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管理不善。如: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损坏严重,甚至遗失。有的古迹甚至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只有无奈地任凭雨打风吹去。如:汤和墓孤零零地“废弃”在龙子湖畔,上层墓室破损严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游客已根本无法了解有关汤和的经历。 ⒉政府对古迹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不够。 由于有关部门的疏忽,古迹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游客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在市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还有这些文化遗迹。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些古迹的宣传、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投入资金太少。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游客减少,旅游业衰落,甚至会使一些古迹彻底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将来如何向后人交代!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蚌埠地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整;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它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六、备注: 由于本次活动时间紧迫,我们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学期完成。在此,我们对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提供帮助的刘建尧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❿ 历史遗迹考察报告。谁会
"金山情"主题教育活动"寻访农村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黄良府桥考察记
2006,7,16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特色.枫泾是上海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 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古镇枫泾,南北朝梁天监元年已成村落,原名白牛村.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弃官隐居于此,仰其清风亮节,又名清风泾.元代至元年间始立为镇,初称白牛镇,别称枫溪.因镇内河道稠密,镇域形似荷叶,且荷花甚多,故俗称芙蓉镇.
古镇枫泾曾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明朝宣德五年枫泾以界河为界,一镇横跨吴,越两国,分为南,北两镇.南镇属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北镇属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新中国成立,南镇并入北镇,划归上海市管辖,统一称松江县枫泾镇.1966年划归现金山区.
古镇枫泾河多,桥多,庙宇多,名人多,里弄多,具有典型的江南风貌.枫泾古镇有大小河道20多条,古桥50多座,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其中元代致和桥历史最长.
这次我们考察的不是镇区的桥梁,而是位于朱枫公路上的黄良府桥.说起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桥,如现代的有斜拉桥,古老的有石拱桥.
在斜拉桥中,桥面由垂直塔架上挂下来的缆索固定并支撑.温哥华附近的佛来瑟河上的阿那西斯桥是第一座复合型建筑的斜拉桥.在这座桥上,一块薄型的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桥面由钢粱架支撑.在182米高的混凝土桥塔的两边,由一个钢架支撑构成两个平衡的悬臂.
而最能体现石拱桥艺术风格的是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赵州桥仅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却没有被破坏.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但桥最终没有垮塌,真是一个奇迹.
为了研究与考察黄良府桥的情况,我们展开了"金山情"主题调查活动,以夏吴艳同学为队长的8人考察队在徐建国老师的指导下,2006年7月16日上午,顶着毛毛细雨,前往朱枫公路实地考察.
我们只知道黄良府桥的大致方向,但不知它究竟在何处.在路上问了几个人,终于找到了黄良府桥.黄良府桥是水泥筑的平板桥.此桥长约70米,是连接朱枫公路的重要桥梁.桥宽33米,设四车道,共宽16.48米,另外人行道各宽5.32米,隔离墩各宽2.99米.这些数据都是我们自己实地测量出来的.
可是,正当我们兴高采烈想结束考察时,却从附近的居民口中得知,这只是新建的黄良府桥,而不是原来的黄良府桥.我们在当地居民的指点下又来到了距新桥北几十米的黄良府桥原址.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桥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河两岸的桥础,桥面,桥墩已荡然无存.经我们实地测量,原桥础宽约为7.64米,当地老百姓说此桥已倒塌20多年.显然,黄良府桥没有赵州桥幸运.
经查阅1993年编定的《枫围乡志》,该书在第六章"文物"第二节"古树,古庙,古桥"条目下记载:
黄良府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里人黄良府建,故名.后桥塌设渡.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里人募资重建.该桥系5孔石排石板桥,长55米,宽2.80米.两侧有石栏杆,为本乡范围内最大的一座石桥.1985年9月,此桥被过往运输船队撞坍.
这段记载,与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历史相吻合,是可信的.
在考察中我们偶然发现,正对老桥的桥东堍基础上盖了一座庙,此庙也已残破不堪.据当地人介绍,此庙为海瑞庙.庙堂的正当中有"元帅大人神医救人"的横联,当地人在特定的日子常前往烧香.经我们测量,此庙宽2.44米,进深6.45米.此庙旁还有一间供奉财神的偏房.
考察中,我们不禁思索:老百姓为什么在黄良府桥原址设庙纪念海瑞呢 海瑞与枫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在互联网上检索到: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中举人.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为老母祝寿,仅买二斤肉.
因刻苦奉公,升为巡抚.属吏害怕其威严,贪官污吏多自动职去.显赫权贵原将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急改漆黑色.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舆从.海瑞一心一意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未被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死,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时年已七十二岁.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金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一生的治学为人为政,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称为刚峰先生.
我们明白了,因为海瑞一生刚直清廉,所以老百姓至今还在纪念他.
但这在全国都可进行,不能证明海瑞与枫泾的关系.
我们又在互联网上检索,真的查出了海瑞与枫泾的故事.
相传过去我们枫泾白牛荡不远处有一座白马寺,寺中的白马神常在夜里帮穷苦百姓拉犁耕田,天明即回寺中,每晚累得热汗淋淋.
一次雨过天晴,有人顺着马蹄印寻到小寺,发现木胎泥塑的白马浑身湿漉漉,十分惊奇.从此白马栖息的小寺香火不断.从此白马栖居的小寺被人们叫做白马寺.
这一年白马帮李老实一家拉犁耕田却带来了灾祸.那一夜,李老实知道白马神暗中相助,便给白马留下了好吃的马料.白马没有吃,饿急了,在回寺的路上吃了田里的麦苗.第二天, 李老实发现白马吃了刁员外家的麦苗,心中暗暗叫苦.果然刁员外告了李老实偷割他家的麦苗,对薄公堂.李老实被判死刑,打入死牢,只等秋后问斩.
"青苗案"激起民怨,朝庭命海瑞审理此案,海瑞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听到了白马寺的传说,可他不信泥塑的木马会吃麦苗;一时, 又访不到线索,海大人寝食不安.
第二年春天,白马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便起劲地给李老实家拉犁耕田,临走时报复地吃掉刁员外家一大片麦苗.守在暗处的海瑞和公差见了立刻尾随 .田岸路滑,海瑞索性脱了鞋袜追到白马寺.这时白马刚到,身上热汗直淌.海瑞见了,心痛地轻抚马背,叹道:"白马啊白马,你尚知良莠,明辨忠奸,小臣虽有海青天之称,怎比得上你明察秋毫啊!"
于是当堂审理青苗案,将诬告的刁员外革除功名,权责一百,发配充军.李老实忠厚可嘉,拨赠库银五十两.海青天扶起跪在地上的李老实, 亲自送出寺门,又拿出自己俸银二十两给白马金塑金身."青苗案"真相大自,白马见了海青天引颈长嘶,乘风归去.
现在虽然找不到白马寺的真实地点,但海瑞智断青苗案的故事却在枫泾流传了下来.至此,我们终于明白老百姓为什么在黄良府桥原址设庙纪念海瑞了.
("金山情"主题教育活动"寻访农村历史遗迹"考察队
指导老师 :徐建国;
队长:夏吴艳;队员:张真珍,顾丹燕,沈志锋,陈鑫玉,金 丽,张晓巍,吴辉)
参考资料:网络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