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绍一下中国养蚕的历史。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着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在明清时期的着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
(1)蚕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⑵ 蚕的历史有哪些
课题 6、养蚕(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养蚕。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 材 分 析 重点 使学生了解养蚕。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具 放大镜、蚕丝、丝绸、纸盒、纸格茧山,桑树枝叶标本、白棉纸、观察记录表。 电化教具 挂图:蚕的一生。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谈话: (教师出示锦缎和绸绢各一段)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样东西,你们看看漂亮吗?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织的? 2、讲述:这些柔软光滑、色彩绚丽的绸绢和锦缎统称为丝绸,它们都是用蚕丝织成的(出示一束蚕丝),蚕丝是蚕吐的(出示蚕吐丝做茧的图)。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 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了解学生的养蚕经验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养蚕的知识和技能(板书课题)。谁养过蚕?蚕吃什么?蚕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3、指导学生养蚕 (1)卵期的管理 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没有新出的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桑树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才能给小蚕吃;如果找不到桑叶,用莴笋叶也可以养蚕。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可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每次量要适当,以免浪费。晚上可以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待小蚕都爬到新叶上,把旧叶拿走。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 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清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时,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发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在养蚕的房里不要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新皮形成,蚕又开始活动。 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开观察,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3)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 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晃来晃去。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出示纸格茧山,拆开,再插好,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纸格茧山),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4)蚕蛾期的管理 蚕蛾出茧的时间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如果蚕蛾出茧时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交配,白白等死。因此,几个同学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交配。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纸上,以便保存。 4、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1)讲述: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写观察记录时,可参照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 (把观察记录表发给学生) (2)学生看观察记录表。 (3)提问:在蚕卵孵出前后观察什么?在蚕不断长大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在蚕吐丝结茧变蛹这个阶段观察什么?在蚕蛾阶段观察什么? 5、观察蚕卵 (把蚕卵和放大镜发给学生) (1)讲述:我们按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先看看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颜色怎样?还有其他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化的卵黑灰色。如果小蚕孵出后,卵只剩空壳是白色,壳上有小洞。 (5)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巩固 提问 1、在蚕卵即将孵化前,怎样管理蚕卵? 2、在小蚕刚孵出时要做什么?怎样给小蚕喂桑叶? 3、没有桑叶可用什么代替养蚕,在给蚕喂食时要注意什么?怎样保鲜桑叶? 4、怎样让蚕健康地生长发育? 5、蚕快吐丝时,应该怎样做? 6、在什么时候观察蛹?怎样观察? 7、蚕蛾出茧后,为了让它们都能及时配对应该怎么做? 8、雌蛾产卵时应该怎样做? (四)布置作业 1、坚持养蚕并做好观察记录。 2、把蚕茧、蚕蛹、蚕蛾、蚕卵留作标本。 3、阅读一些养蚕的书籍,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如何养蚕。 (提醒学生在采摘桑叶时一要爱护桑树,只采叶,不折枝,采摘的叶要适量。另外要注意安全,不上树,不到太远和危险的地方去采桑叶;不得到别人允许,不采私人住宅和公园、单位的桑叶;最好把养蚕的事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⑶ 蚕文化的历史
蚕崇拜、蚕信来仰
祀蚕神;我国源养蚕历史已很悠久,据说是黄帝轩辕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养蚕,后人即奉
她为神。杭州湖州一带称为嫘祖娘娘,并建有蚕神庙。丝织也有神,奉轩辕氏黄帝。杭州有三
处机神庙,明代建于庆春纺东园巷称中机神庙,涌金门又建一所,称上机神庙,艮山门石弄口
又建一所,称下机神庙。每年春秋,机户用隆重仪式祭祀机神。厉鹗《城东杂记》中收有《机
神庙碑》。详记兴革事,碑曰:“物创于臣,功归于帝,然则机有神,非伯余莫属矣。”按伯
余何许人也?有人认为即黄帝,亦有认为是黄帝的臣属,按碑文则记机神为黄帝之臣伯余。乾
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碑曰:“
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
⑷ 蚕的历史
1、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
2、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
3、宋代蚕事趋于完善,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
4、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
5、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
6、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
(4)蚕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⑸ 关于养蚕历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三眠蚕龄期为21日。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永嘉有八辈蚕:螺珍蚕三月绩、拓蚕和螺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北方常用蚕种有三卧一生蚕(三眠一化性)和四卧再生蚕(四眠二化性)两类。以体色和斑纹为主,蚕品种分为白头蚕、领石蚕、楚蚕、里蚕、儿蚕、灰儿蚕等。按饲育和繁殖时间分为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懈儿蚕(指南方多化性蚕)等。以茧分为绵儿蚕、同功蚕。在饲育过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湿等因素对蚕儿生长的生态影响。蚕具安放时注意蚕座的疏密适当,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则宜族于屋内,并有平面上簇、悬挂上簇、室外平铺蓬嵩族等三种形式。不论南方北方,茧处理有日曝法和盐泡法两种,而藏茧则多用盐泡法。唐代养蚕基本沿用前代旧法,但都饲养多化性蚕,以三眠蚕与四眠蚕为主,浴蚕则在谷雨节前后于野外进行,与后世盆浴不同。
宋代蚕事趋于完善,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浴种分多次进行,一在腊月经冻沥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温水浴之,清明暖种有人体温和糠火温两种。收蚁有鹅毛掸拂和桑叶香引两种。蚁蚕饲叶用刀切细、小蚕用嫩叶,并注意控温.大蚕薄饲勤添,并勤去粪除沙。上簇时先将早熟蚕拾巧上山,然后大批熟蚕一起上伞形簇,要适当提高温度。贮茧多用盐混法收藏,农家贮茧时间不长,旬日后即出而OA之,保持茧质润泽。元代对养蚕要求更严,并重视多化性蚕饲育,适当控制夏秋蚕数最。元代养蚕总结归纳为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十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指饲叶速度)等条件、“三光”指按蚕的肌色定饲叶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八宜”指蚕的不同生长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温度暖凉、风速大小、饲叶速度等八类条件。“三稀”指下蚁、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广”指对影响蚕生长的声音、气味、光线、颜色及不卫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可见明时已能用一、二化性蚕蛾进行杂交而成体强丝多的新蚕种。浙江嘉湖地区在上簇结茧时还总结“出口干”的成功经验,即用火加温干燥,使茧质和解舒率得到提高。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也是成功的范例。同时还采用隔离淘汰等措施,防止蚕脓病、软化病、白假病等传染蔓延,育蚕技术已有较完整的体系。
对于野生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到明代对野蚕放养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明末山东柞蚕丝绸已闻名中外,从此由历史上的人工自然采集转人到人工放养收集的生产格局。南宋时广西还创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蚕,然后剖开蚕腹,取其丝“就醋中引之”,一虫可得丝长6一7尺的先例,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造纤维的前奏。
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采摘秋桑叶晒干,研为细末,留存燥处,在养蚕时遇雨叶湿,可以这种叶末掺人,有灼湿、易饱、省叶之效。这些都是代用饲料添食的好办法。1898年杭州创办蚕学馆.学习国外育蚕经验和理论,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选育成青柱、新圆、诸桂、轰青等一批新品种,并用轰青与诸桂杂交,育成中国最早的改良品种青桂,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纷纷兴办蚕校和蚕桑试验场,盛极一时。广东蚕种有二化及多化.连平地区每年可养七八造,顺德可养六造,以茧色可分金、银两种,银种宜用于夏秋蚕。江南蚕种称为大造,蚕体与茧型较常种为大。四川和山东采用一化性黄茧品种,在中国也占一定比重。
来自网络
⑹ 养蚕业的发展历史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远在秦汉时代,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和发育,可以缩短蚕龄。所以历代都很注意控制养蚕环境湿度温度的调节。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已在蚕室四周置火加温,以调节蚕室温度。元代《士农必用》指出:幼蚕的时候,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还冷;而到大眠之后,就要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经过长期养蚕实践,古代蚕农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要用清水浴洗卵面,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它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溶洗消毒卵面。这对防止蚕病发生非常重要。
在14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齐民要术》提出要选取“居簇中”的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蛾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深知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体弱有病的蚕种,从而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微粒子病原体通过胚传染给后代。
为发展蚕丝生产,古代除了饲养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养多批蚕。《周礼》中有“原蚕”记载,“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再养的蚕,即夏蚕,据刘宋郑辑之《永嘉郡记》的记载,公元4世纪时,永嘉(现在浙江温州)地方,一年可养八批蚕。大家知道蚕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的区别。在热带(如广东)地区,可以利用多化性蚕,在一年中自然多次孵化来养多批蚕,也可以利用二化性蚕所产的卵,放在适当的低温中催青,这样所产的卵,在当年内就又能继续卵化。继续维持低温催青,就又能继续孵化,实现一年养多批蚕。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明代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还发现家蚕的杂种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雄蚕杂交,其结果产生了“嘉种”,即产生了优良的蚕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⑺ 蚕的由来
蚕蛾是昆虫的一种,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故又称家蚕。
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养蚕织丝了,到殷周,我国的蚕丝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诗经·幽风七月》描绘出一幅“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里暖洋洋,黄骊鸟在欢唱,少女信手提小筐,沿着田间小路,兴致勃勃去采嫩桑)的女子春日采桑、饲养家蚕的生动景象。西汉以前,家蚕的养殖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人民最早改良出枝繁叶茂、高产宜采的优种鲁桑。秦汉时代,蚕丝业最为发达。到了东汉,四川的蜀郡成了第二位的蚕丝基地。“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李白的诗,把北方蚕丝业的发达景象生动地形容了出来。而南方的蚕丝业,虽在战国时代已有记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得很缓慢,直到唐朝中期才迅速发展起来。宋代,南方已超过北方,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地区的蚕丝业一跃而居全国首位。到了元代,蚕丝业生产的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家蚕之外,还有一种属天蛾科的野蚕,即柞蚕,最早也是由我国放养起来的。我国的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大约在唐代,当地纺织工人就掌握了用柞蚕茧缫丝的技术。北宋出现了用柞蚕丝织成的“山”。清康熙年间,柞蚕由山东半岛传入辽东半岛、渭水流域。乾隆时传入贵州,以后又推广到全国各地。
物种分布: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蚕丝,我国的蚕丝主要产地除珠江三角洲外,还有华东平原和四川盆地。
生活习性: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释名
种类很多,有大、小、白。鸟、斑色的差异。喜欢干燥环境,不喜欢潮湿,三眠三熹己,二十七天就衰老了。蚕吐丝成茧,茧里面的是蛹,蛹化为蛾,蛾产卵 ,每一对蚕蝶可生100~500粒卵。只要是用蚕类作药,一定要用食桑叶的蚕。蚕蛹可食用但有的人吃了会过敏应当注意。 蚕味
性味:味咸,油炸焦脆、煮吃较软,辛,性平,无毒。
采集加工
所有养蚕之处都有。不拘早晚,但用白色而条直、食桑叶的最好。用时去丝棉及子,炒过。蚕有两番,只是头番僵直的最好,大而没有蛆。使用时,先用淘糯米水浸一日,等蚕桑涎流出,如蜗涎水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用布拭净黄肉、毛,并黑口干了,捣筛成粉末,入药。
功效主治
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黯,使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痒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研成末;封疔肿,拔根极效。
蛹
功效主治:炒食,治风及劳瘦。研成末饮服,治小儿疳瘦,长肌退热,除蛔虫。煎汁饮服,止消渴。
茧卤汁
功效主治:即茧中蛹汁。主治百虫入肉。用汤淋浴小儿,去疥疮,杀虫。
茧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烧灰酒服,治痈肿没有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服,止消渴反胃,除蛔虫蚕蜕。
连
功效主治:主治吐血、鼻出血、肠风泻血、崩中带下、赤白痢。治妇女难产及吹乳疼痛。
附方: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制为末。每次服半钱,用姜汤调和服用,治疗效果非常好。治酒后咳嗽:白僵蚕焙研成末,用茶服一钱。治口舌生疮:用五个蚕茧,包蓬砂,在瓦上焙焦成末,涂抹患处 。
⑻ 关于蚕的故事
关于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古时代,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有一个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
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飘然自天而降。她手里捧着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象金子,一束颜色白得似银子,前来献给黄帝。这位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称赏,就叫人把它织成绢子。
织成的绢子又轻又软,好象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简直没法同它相比。黄帝的元妃嫘祖,就亲自养蚕,并把养蚕的方法教给人民。
拓展资料:
蚕(学名:Bombyx mori)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及台湾俗称之蚕宝宝或娘仔。
家蚕的英文名为“silkworm”(意为“丝虫”)是因为它用丝织茧。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现如今我国茧丝绸产量与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70 % 以上, 已成为可以主导世界茧丝价格走势的茧丝绸大国。
参考链接:网络—蚕
⑼ 养蚕的历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三眠蚕龄期为21日。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永嘉有八辈蚕:螺珍蚕三月绩、拓蚕和螺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北方常用蚕种有三卧一生蚕(三眠一化性)和四卧再生蚕(四眠二化性)两类。以体色和斑纹为主,蚕品种分为白头蚕、领石蚕、楚蚕、里蚕、儿蚕、灰儿蚕等。按饲育和繁殖时间分为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懈儿蚕(指南方多化性蚕)等。以茧分为绵儿蚕、同功蚕。在饲育过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湿等因素对蚕儿生长的生态影响。蚕具安放时注意蚕座的疏密适当,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则宜族于屋内,并有平面上簇、悬挂上簇、室外平铺蓬嵩族等三种形式。不论南方北方,茧处理有日曝法和盐泡法两种,而藏茧则多用盐泡法。唐代养蚕基本沿用前代旧法,但都饲养多化性蚕,以三眠蚕与四眠蚕为主,浴蚕则在谷雨节前后于野外进行,与后世盆浴不同。
宋代蚕事趋于完善,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浴种分多次进行,一在腊月经冻沥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温水浴之,清明暖种有人体温和糠火温两种。收蚁有鹅毛掸拂和桑叶香引两种。蚁蚕饲叶用刀切细、小蚕用嫩叶,并注意控温.大蚕薄饲勤添,并勤去粪除沙。上簇时先将早熟蚕拾巧上山,然后大批熟蚕一起上伞形簇,要适当提高温度。贮茧多用盐混法收藏,农家贮茧时间不长,旬日后即出而OA之,保持茧质润泽。元代对养蚕要求更严,并重视多化性蚕饲育,适当控制夏秋蚕数最。元代养蚕总结归纳为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十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指饲叶速度)等条件、“三光”指按蚕的肌色定饲叶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八宜”指蚕的不同生长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温度暖凉、风速大小、饲叶速度等八类条件。“三稀”指下蚁、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广”指对影响蚕生长的声音、气味、光线、颜色及不卫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可见明时已能用一、二化性蚕蛾进行杂交而成体强丝多的新蚕种。浙江嘉湖地区在上簇结茧时还总结“出口干”的成功经验,即用火加温干燥,使茧质和解舒率得到提高。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也是成功的范例。同时还采用隔离淘汰等措施,防止蚕脓病、软化病、白假病等传染蔓延,育蚕技术已有较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