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乾隆下江南的主要意义:
一、治理长江水患和利用黄河水利,实地勘查,出主意,以利农田灌溉,同时他沿运河南下,查明漕运。
二、为了解农田谷物情况并察看民情。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体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经过高邮时,他看到“堤岸高于屋,民居疑地窨”。感叹到“嗟我水乡民,生计惟罟霖”。经过车逻坝时,见到车逻坝泄水尤盛,想到淮水归江,要增加东西湾入江口门,开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时他谋划抽薪之计,就是要预先降低洪泽湖的水位。“百室求宁”是他的愿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先后连续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达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等,终于使归江口门达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时翻了将近一倍,使归江河道具备了排泄淮水的价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归海转向归江的局势,无疑对减轻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实施了他的所谓“抽薪之计”,就是修订水情调度水则,减少淮水排向扬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终于使里下河赢来20年左右的时间不被水淹。
后来乾隆听说淮扬运河,好久没有挑浚,河床逐渐淤高,不仅有碍漕运船只航行,水大之年还致泛滥,遂传喻两江总督高晋、总河萨载,逐段查看测量,要他们一面组织开挖,一面上报,“不可有惜费之见,致有贻误”。
图
乾隆下江南的意义:
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 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 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㈡ 关于乾隆的电视剧
金庸的<<雪山飞抄狐>><<书剑恩仇录>>还有TVB经典剧集《方世玉与乾隆皇》《天地不容》(<<上书房>><<曹雪芹>><<天下粮仓>>《乾隆与香妃》_<<梦断紫荆城>><<李卫当官>><<李卫辞官>><<乾隆大帝》《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1,2,3,4)《还珠格格》《君临天下》《九岁县太爷》《少年大钦差》《宰相刘罗锅》《皇宫宝贝》《乾隆王朝》《玉指环》《少年嘉庆》《铁齿银牙》《洪熙官》《李卫当官3》《江南京华梦/(乾隆下江南)》《铁将军阿贵》《烟花三月》《风流才子纪晓岚》《七品钦差刘罗锅>>....太多了
戏说乾隆
铁齿铜牙纪晓岚
还珠格格
书剑恩仇录
雪山飞狐
宰相刘罗锅
铁将军阿贵
风流才子纪晓岚
李卫当官3
方世玉与乾隆皇
乾隆大帝
乾隆王朝
乾隆下江南
乾隆与香妃
曹雪芹
上书房
少年嘉庆
满意请采纳!谢谢!
㈢ 康熙和乾隆都下过江南几次意义是什么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意义不同,康熙主要是治理水患,整饬吏治,乾隆以盛世太平之圣君自居,南巡也办了很多政事,但更多是彰显自己,好大喜功。
康熙作为创业之主,兢兢业业,利用南巡,安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发展封建社会,并能躬行节俭。其南巡进一步奠定了清王朝安定、统一、强盛的基础,使之由乱而治、由弱转强,起有重要作用。
乾隆效法康熙南巡,挥霍奢靡,据统计,六次南巡,各项花费总数达白银二千多万两,所带随从与地方官员还趁机敲诈勒索,极大地加重了群众负担,致使民间冤情沸腾。
乾隆直到临死之前才意识到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事,劝诫后世之主,再不要像他去南巡了。然而,追悔莫及,为时已晚,造成的恶果,已无法挽回。
(3)乾隆下江南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一、康熙六次南巡
1、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2、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3、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4、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一年,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5、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南巡阅河,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
6、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二、乾隆六次南巡
1、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南巡路线确定为:渡黄河后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至杭州。
2、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到徐州阅视河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
3、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水患。
4、第四次南巡: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在苏州游览各处园林。
5、第五次南巡: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70岁,千里劳顿,体力已吃不消。没有详细南巡事件记录。
6、第六次南巡: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费都叠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迹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乾隆南巡
㈣ 朝廷远在北方,乾隆为何执着于下江南
历史上记载说乾隆南下是为了去考察当地的水利,因为当时钱塘堤岸破坏力很强,每年修但是每年都会坏,因此乾隆亲自南下去考察。但也有人说乾隆去江南是为了看自己的父母。这件事的版本比较多,只能做个参考。
也有人说乾隆喜欢下江南是因为喜欢江南的风景,毕竟江南的风景美如画,而且乾隆每次下江南的路线都不一样,总会经过江南比较富裕的地方,景色美丽的地方。后来因为每次下江南太浪费钱了,从而产生了政治腐败的现象。
㈤ 乾隆皇帝下了几次江南
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皇帝和七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
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江苏学政(教育厅长)尹会一曾上奏章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大为光火:“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被乾隆封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视剧《铁龄铜牙纪晓岚》,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如今天的影视剧津津乐道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的“美政”,何其可笑,将观众们愚弄于股掌之间。乾隆从不“微服私访”,即使有也是出于“猎奇”和“瓢妓”的用心,绝不是因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就因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瓢妓彻夜不归,皇后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把万缕青丝一刀剪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截发皇后。
乾隆除了下江南游荡猎奇外,还花费巨资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从前秦二世胡亥筑阿房宫,陈后主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隋炀帝营显仁宫芳华苑,华丽也不过如此,所不同的是前两位是著名的亡国君王。
乾隆的挥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搜刮的的“家当”很快被消耗殆尽。
㈥ 乾隆下江南几次
乾隆下江南六次。
1.乾隆十六年(1751) 四十岁
正月,首途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逋赋、额赋。
二月,阅河工闸堰。
三月,谕浙江士庶崇实敦让,子弟力田。命班弟掌驻藏大臣关防。定西藏善后章程。
四月,赈江南各省州县水灾,免江南及河南州县多年逋赋及额赋。
五月,结束南巡返京。
2.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十六岁
正月,二次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累年逋赋。
3.乾隆二十七年(1762) 五十一岁
正月,第三次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逋赋。命清查俄罗斯疆界。
4.乾隆三十年(1765) 五十四岁
正月,第四次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历年因灾未完丁漕及所过州县额赋十分之三。
5.乾隆四十五年(1780) ,六十九岁第五次下江南。
6.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十三岁第六下江南。
拓展资料:
乾隆(Emperor qianlong)是清高宗的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这期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网络
㈦ 乾隆下江南之后,为何就再无帝王下江南
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这六下江南其实对百姓来说不能是有害无利,但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虽然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可以体察民情什么的,但是他下江南如果不能够深入百姓而光听那些臣子的话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乾隆在下江南可以说是劳民伤财,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享受罢了。而他的后代也经过大臣的劝阻,知道下江南弊大于利,所以就再也没去过。
所以说自己的祖辈留下来了这些话,作为后代是不可能轻易的逾越的。所以说由于乾隆皇帝也是个明君,他知道自己为了自己游玩享乐十分的劳民伤财,所以不再让他的后代去下江南游玩了,因为真的没什么必要。
㈧ 乾隆六次下江南,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玩,那还为了什么
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谥号为纯皇帝,庙号"高宗"。一生素慕风雅,善于骑射,笔墨字迹也曾留布于大江南北,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神奇故事。由于年号"乾隆"故而史称为"乾隆皇帝"。
小时候初看历史,总觉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有时甚至觉得把"皇帝"二字换成"人",这句话也能成立。
首先来看,他上班继承大位的年纪刚刚好,是25岁,花样年华,不大不小。像他爷爷康熙那样8岁继位,不但一开始掌不了权,而且整个童年都被当皇帝那些繁文缛节给束缚着。
从乾隆南巡的主要活动来看,其社会积极意义还是很大的。不过六次南巡所花费的开支达两千多万两,耗费之大、时间之久、动用人力物力之巨都已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录,这也难免滋生了政治腐败的先端。乾隆本人也认为南巡有弊端,"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㈨ 乾隆下江南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真的是在寻找亲生父母吗
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更是有“康乾盛世”为据,为中华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起清朝不得不提的就是乾隆帝,乾隆帝在位时六下江南,其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像民间所传寻找亲生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江南的目的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说到乾隆下江南,民间对其下江南的目的,是众说纷纭。虽然有很多史料都有记载,但是都不统一,甚至完全不同。有人说,乾隆六下江南是为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有说那是去旅游观光,也有说是去挑选江南美女,当然也有说是去公干,考察民情和官情等等。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的下江南的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并没有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一步步将大清推向深渊,下江南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即使最终变成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乾隆下江南才造就了当时的一片盛景。
㈩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南,处处留情,导致江南有很多的外戚,从而让大清国危机四伏。野史中确实是这样评价乾隆的,让他在历史皇帝长河中留下了骂名,消耗大清国力、后世之君由于没有钱,无法开创盛世。
而对于乾隆风流的说法来源之一是,“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