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景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实地考察
② 提案-如何挖掘古城文化
围绕“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完善设施、提升业态、居民受益”的原则...
转摘参考
为充分挖掘古城区历史文化内涵,切实彰显古城历史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早在古城区管委会成立之初,管委会领导班子就将古城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列为管委会的重点工作来全力开展。一是在市档案局和市文广新局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帮助下,在全市范围内邀请了本土文化专家,专题组织成立了古城区历史文化挖掘传承工作小组,负责全面开展古城区历史文化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和展示工作。通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古城专家组专家不仅对古城文化打造,历史文化挖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古城老照片,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并几易其稿撰写和整理了展示古城区历史文化文稿,对古城区充分展示古城历史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根据古城专家组提供的文稿和老照片,制作成古城文化展板及时向社会各界和游客进行展示,内容丰富、整治大方的展板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公众的一致欢迎。三是精心策划的编辑出版了《古城旅游指南》一书,将古城历史文化及古城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展示,即让本地居民详细了解古城历史文化,对古城恢复重建充满信心,又能让游客方便、畅通、安全地游览古城区的游览手册。《指南》的出版,对宣传古城区悠久历史文化,弘扬古城丰厚的文化积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 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体现哪方面
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十三陵、长城、颐和园、天坛、卢沟桥……太多了
④ 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体现哪方面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景区历史文化底蕴不足是因为根本没从文化底蕴考虑问题,而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谁是主角?经济。文化服务于经济,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实它有内在的矛盾。比方说,经济要求什么?要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成本尽可能低,收益尽可能大。就以一个房子为例,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你是宋代的建筑还是清代的建筑,你要拿来营造图纸,按照那个年代的要求来做,乃至于一条街道,一个景区,你要考虑这种关系,然后才是兼顾经营,经营要围绕着文化呈现和文化复原展开。现在是什么呢?经济是主角,文化要围绕着商业来设计,这里要一条仿古街,你就盖一条街。仿古街是啥意思?就是商业一条街,然后用仿古的房子,这房子有个过去的大致模样就行了,越低成本实现越好,主要适用于店铺经营。这种房子在文化上看,不伦不类,就连一般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游客都能察觉出异样,你一个景区,甚至一个城市都是这种东西,能有文化才怪!而且文化底蕴是细节决定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比方说,哪个地方需要一幅字,找个书法家写,这个书法家是不是真的有水平,他那个字的风格是不是适合这个内容、环境,都是要文化推敲的,你没这个,拉关系找个名人写,往那一放,就是个笑话。就算是极为适合的好字,有的还涉及到刻的问题,你用谁来刻?用你家亲戚还是更专业的人来做,差距那是巨大的,但通常,我们很少见到专业的,一幅本来还可以的字,常常弄得一塌糊涂,就这,你还要文化底蕴,怎么可能呢?
⑤ 浅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 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应整合各种资源,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拉萨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收入32.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0%。
近年来,拉萨市又开始着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众所周知,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要让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发展,旅游也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拉萨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拉萨旅游开发必须注重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坚持规划先行、实现科学开发,坚持保护为先,坚持精品路线,坚持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市场宣传促销、旅游服务等多渠道多层面加强旅游环保宣传教育,做好道路沿线和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垃圾污染清理整治工作。在景区景点周围禁止采石、采矿、挖沙、开荒、狩猎和采伐林木等破坏景观的行为。遵循旅游环境承载力规律,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积极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如徒步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拉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拉萨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向产业领域拓展,把文化优势放到旅游市场加以发挥,把广阔的旅游市场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平台。旅游业要将文化、文艺队伍作为发展、繁荣旅游产业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民间文艺人才和开发商的作用,把文化推向旅游市场,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活跃旅游市场。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应整合各种资源,开辟科学合理的旅游路线。
⑥ 景区转型提升中旅游景区文化提升有哪些要素
景区转型提升中旅游景区文化提升的几点要素: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策划专家指出,旅游景区的美誉度、知名度,以及整体的旅游氛围,都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持,包括旅游形象、旅游景观、旅游主题、旅游产品、游憩方式等。旅游景区文化包装是指通过发掘利用该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宗教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形象的塑造、品牌的打造、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从而达到提升目的。 任何景区都有旅游生命周期。要使旅游景区“日游日新”,除了完善旅游设施,增加和提升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从而保持持久的魅力。我们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很多。现在很多地方对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包装走入误区,一窝蜂地盖寺庙、造佛像、建纪念碑,似乎这就是文化提升,其实是庸俗化、没文化的表现。文化提升应当包含四个要素,即: 1、通过整理、挖掘景区文化资源,达到传承、弘扬本土(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 2、提高景区知名度和核心旅游吸引力; 3、以独特、原真的文化内涵塑造景区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 4、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完善项目功能,形成产品系列,满足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 文化提升工作不仅面对着景区自身,也要对游客负责,而且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如果其中没有上述要素,无论盖多少庙,造多少佛像,都是毫无价值的。【景区转型提升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⑦ 导游人员如何挖掘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
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也是一门专业和艺术。导游员是旅游业的灵魂,活跃在交通、宾馆、景点之间,将旅游各要素巧妙运用起来。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生机。导游员带团过程中会遇到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需要导游员能熟练地用语言技巧,化解矛盾、沟通感情,与各种人融洽相处,顺利完成导游工作。导游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旅游质量的好坏。遇到一位好导游,就意味着一次成功、愉快的旅行。
导游服务伴随消遣性旅游活动产生,它通过一定的非生产劳务活动,来满足游客游览审美的愿望和安全、舒适的要求。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范围的旅游活动还将继续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人们的文化修养更高,对知识的更新更加重视,文化旅游、专业旅游的发展,对导游服务提出更高的知识要求。导游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渊博的知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掌握参与各种旅游活动时的方式方法,高质量、艺术地将导游服务做得不同凡响。本文将进行导游与文化、导游的自身形象、导游的方法三方面艺术的探讨。
导游文化——艺术的渗透力
导游们沟通和传播着精神文明、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直接间接地起着传播一个地区和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作用。导游服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与游客的日常交谈,甚至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游客,都在扩大着一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导游人员通过引导和生动、精彩的讲解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同时还吸收着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异国文化。
导游人员通过自己学习、积累储藏于脑海里的多种文化知识,经过筛选与过滤,运用自己高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而又深刻地把景区的文化内涵传播给旅游者,这便成为导游人员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更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即导游文化。导游员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转化后融汇在自己的讲解中。在导游中掺进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讲民俗、唱民歌、演绎民间故事,表演地方戏曲小段。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努力让旅游者在参观中有所收获,并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导游的形象——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游客,初到一个旅游景区,总希望有导游以满足其对这个旅游景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通过导游的一言一行,通过情景交融的体验,渐渐去领略这个旅游景区的内涵和品位。于是,这个旅游景区的形象就在其脑海里形成了。这些无形与有形的东西,即使回到住地仍将回味无穷……可见,导游对旅游景区形象的确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导游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往往影响着人们对一个景区形象的认知与评价。有游客赞赏庐山一位训练有素的导游员。说她带旅游团参观“芦林1号”、“美庐”、“望江亭”等景点的整个游览活动中,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庐山的历史沿革、景点的历史背景、特色、价值、名人评说做了有始有终地讲解。对游客的各种相关的询问,也都娓娓道来。期间,她还扶老携幼,与游客结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团里有位长者耳朵背,听不清讲解,她知道后,便一直让老人靠近她,一边扶着老人,一边讲解,老人深受感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导游过程中,她始终以高昂的爱国激情,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紧紧相连,不仅让游客领略了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使游客从中受到了一次高尚情感和灿烂文化的熏陶。游览活动结束时,一些游客纷纷和她合影留念,送名片,欢迎她到自己的家乡旅游、做客。可以肯定地说,这位导游员的工作是成功的,因为她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庐山的秀美和深刻的内涵,也向游客展示了作为庐山人的自身形象。正是由于她的个人形象,使庐山达到了外表与内涵、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但是,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是主人,但却处于服务地位;旅游者是客人,但却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的安排都必须以他们为中心。因此,导游员端正自己的服务意识,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关键。导游员的服务意识在于你能从为客人服务中得到乐趣。一个导游员讲得精彩,做得漂亮,能娴熟地处理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自如地回答游客各方面的提问,客人满意,自己满意。这样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导游实践——艺术的表现力
旅游景区的内涵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认识、挖掘、创造和积累。作为游客,仅从外表难以了解其内涵,有的即便有文字说明,也不一定来得及看或能看明白。通过导游讲解,“静景”就成为“活景”了,游客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调动,对旅游景区的认识因而更加深刻、全面。导游员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入调查研究学习、挖掘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一种口头文学的形式,将材料合理组织后呈现给游客。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听景,是观景的拓展、深入和延伸。游客在游览之中,边看边听,思绪随着导游的讲解驰骋,情绪亦张亦弛,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享受。
作为一个完整的游览活动,一是要提供看的;二是要提供听的,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你初到一个旅游景区,只看而未听讲解,就匆匆离去,很难说你对它的印象是全面的。导游的职能是引导游客游览,导不好自然游不好。导游员除了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外,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导游人员自我形象展示的同时,人作为活生生的旅游吸引物,其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导游员在服务态度上,应做到宾客至上。尊重顾客,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处理具体问题时以游客利益为主,不过多地强调自己的困难,更不以个人情绪来对待或左右顾客,而应尽可能地满足游客的合理要求。导游员即使再年轻,带团的时候也要像一个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处理好旅游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旅游团在不停地运动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意外情况,如旅游车半路坏了,堵车了,飞机误点了,游客突发病情,游客的钱物遗失等。也有一般情况,住宿问题,行走问题,吃饭问题,这些都需要导游员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去做耐心有理的说服工作,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随机应变的处理工作。
当团中游客的年龄相差较大,男女的体力也有差别时,游览就会出现年轻的走得快,年长的走得慢。如何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比如游中山陵,导游员可采用分段分时讲解的方法,每15分钟停下来进行讲解,让跑得快的退回来听一听,同时等待走得慢的,这样可以缓解团员距离拉得过长,难以管理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防止游客走失。
旅游景区导游词要自然充分地体现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国有56个民族,历史悠久,山水风光奇特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导游,应通过对旅游景区历史、地位、特色、价值的讲解,激发游客热爱祖国的情感。
旅游景区的导游词的创作时,运用史料要翔实准确,评价要客观公正。任何旅游景区,不管其开发建设时间长短,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要求导游词创作,一定要充分挖掘、掌握大量的史料,并进行科学地考证,比较甄别。尤其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评价上一定要客观公证。决不可凭主观臆断,甚至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导游词堪称典范。作者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将民间有关“推出午门斩首”的误传,雌雄狮的分辨,“连中三元”之传说,都一一向游客做了客观交代,让人耳目一新。
语言要优美、凝炼,便于交流。导游词是一种与游客交流思想,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它不一定很华丽,但要生动有趣。如“天坛”导游词,作者在掌握并精心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运用口语化表达形式,从天文地理,到封建皇家礼仪,对游客灵活而有节奏地循循引导,使游客在听看的同时,品味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韵。与此同时,作者注意揣摸游客心理,利用名人效应,适当插入风趣幽默之语和名人的观感,让游客的情绪轻松愉快,达到了较好的导游效果。
要依据游览线路、场景进行讲解。导游要根据旅游景区的规模、布局和游客的消费心理,设计好游览线路,讲解表达方式要因场景不同而变化。如故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让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了解其特殊的地位、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故宫导游词作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按览游线路,或由点到面,或由近溯远,点面交替,远近呼应,进行口语化叙述,间或插入一问一答的导游手法,形式活泼、亲切。这也说明,一篇好的导游词应较好地运用导游技巧,如制造悬念,组织故事,有问有答,导入意景等等,而且要语言平和朴实,便于被游客理解、接受。
语言是内心世界的表现,一个人的教养和为人在交谈中会自然流露出来。因此,掌握交谈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技巧,是社交场合中拉近宾主间距离的良方。讲解是导游员的基本功,要讲解得好,就要练就一副好口才,将景点讲得有声有色,严肃起来像教授授课,幽默起来像相声大师,流畅起来像评书表演,将游客从一个高潮带到另一个高潮,让你不愿放弃他的声音,你会因他的讲解而欢笑,因他的讲解而悲伤,因他的讲解而愤愤不已——参加由这样的导游员带的团是一种艺术享受。
⑧ 正定景区的历史文化
正定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即为鲜虞国国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属地,后归赵。秦时属恒山郡,自汉初置东垣县,汉高祖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陈豕希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祖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素有“藏龙卧虎之地”的美誉,秦时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子龙,明代吏部尚书梁梦龙,清代大学士梁清标,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院代总理、陆军总长王世珍,文学家王禹、蔡松年、蔡佳、著名工程学家怀丙,著名元杂剧家白朴、李文蔚、尚仲贤均系正定籍人。这里“风采绮丽、柳绿荷红”,大文学家苏东坡、文天祥、王安石曾写诗作赋,留下名篇;这里“艺文精美,诗风刚直”,见于史料的诗人、作家、戏剧家有170多人,留诗400多首,文章200多篇。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文物古迹和灿烂淳厚的乡土文化遗迹,现存有八个朝代的古建筑遗存,其中隆兴寺、临济寺、文庙、青塔、华塔、砖塔、木塔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称,被钱琪琛副总理称为“文物宝库、旅游胜地”。加上寺有寺的传说,塔有塔的故事,历史名人又有不同凡响的经历和传奇,共同构成了正定旅游文化丰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