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的幻灯片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的幻灯片

发布时间:2021-03-01 00:03:22

㈠ 新闻传媒及历史演变

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期,“邮发合一”模式一统天下;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洛阳日报退出“邮发”,自办发行开始,“邮发”和“自发”两种模式平分秋色,并存竞争;第三个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家报社内部同时采用。现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也在进一步发展,多渠道的发行模式崭露头角,代表了报纸发行的方向,标志着报纸发行进入了新阶段。

一、 邮发合一的产生和特点 “邮发合一”是解放初期从苏联学来的一种发行模式,简单的说,邮发合一即是把报纸发行工作交给邮局来做,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经济落后,人民文化水平较低,报刊种类少。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报社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管理体制是按事业单位对待的,办报经费则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报社极少考虑经营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邮发合一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报业发行中一统天下。

“邮发合一”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

1.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在“邮发合一”之前,报纸发行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铁路沿线、交通枢纽,而很多偏僻的地区和许多县市都很少甚至几乎看不到报纸。通过“邮发合一”,邮电网络遍及全国,点多、线长、面广,只要是邮局公开发行的报刊,凡是邮路通达的地方都能订阅到,这样一来,便大大地拓宽了发行网点和覆盖范围。

2.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和混乱。“邮发合一”使报社专门编报印报,邮局则负责订报发报,简化了国内报刊发行系统,省去了许多人员开支和事务工作的麻烦,既可专心编报,又合乎经济原则,减少了浪费、纠纷和混乱,有助于解放初期全国报刊的发展,并增加了邮电业务。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给报纸的发行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为新闻出版事业带来空前的繁荣,报纸的数量增多,品种由单一的机关报变为多品种、多层次,开张由四块版变为八版、十六版甚至更多,内容特色更是日星月异,邮电部门不负重荷。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必须讲求经济核算,考虑成本、利润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而“邮发合一”收费高,手续烦,造成报纸资金回笼慢,不利于报社的发展。

时间 最高发行费率 最低发行费率 平均发行费率 1949--1952 35% 14% 28.4% 1952--1980 25% 25% 25% 1980 30% 25% 27.5% 1981--1986 25% 25% 25% 1987-- 25% 28%--35% 29.3%

从上表可见,报纸的发行费率在建国四十年来几经变更,但最低平均都没有低于25%以下,最高达到了35%,这对于面临着要求自负盈亏的报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此,自办发行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二、自办发行的特点和优势 自从1985年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起,几年的时间,“自发”模式如星火燎原之势,几乎全部的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城市党报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报纸,纷纷加入“自发”的行列。报纸的发行总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1993年报纸发行总量约为264亿份,比1979年全年发行131亿份增加了近一倍。

和“邮发合一”相比,自办发行有其不能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更能满足新时期报纸发行的需求。

1.缩短投递时间,一般情况下,市区投递要比邮局早一两个小时,郊县要快半天至一天。

2.发行费用减少,如上文所述,邮发的发行费率最低也要25%,加上邮局种种相关要求的开支,实际发行费用相当昂贵,而自办发行,报社实际支付的费用和邮发相比,仅为18%。同时订报费用,报社可以立即拿到(邮发则是每月按订数返还),大大增加了报社的流动资金,有助于实现报社经济自主,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

3.投递质量提高,服务周到,上门征订,提高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 然而,尽管自办发行这一新生事物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也有自身体制上的弱点和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报社的发行部门都很小,体系也不完整。《参考消息》,发行量300多万份,发行部只有7个人;北京日报三报两刊,发行部只有4个人;光明日报发行部16个人,与采编人员的比例是1:25。发行队伍如此弱小简陋,每到发行季节,记者、编辑都要带着发行任务,组织发行。这种亲力亲为的手工操作,实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报业发展。因此,势必将有新的发行模式出现。

三、 多渠道发行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报业发行模式变革也随之进入了新时期。未来,多种灵活的发行模式将会不断出现,多渠道发行势在必行。在这里,笔者仅谈谈自己的设想,供大家参考。

1.“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扬长补短。邮局可以和报社共同商讨,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合约,根据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经济利益。报社和邮局因地制宜、因报制宜地制订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发行费率,这是“报邮联合发行”的关键,如果在这一点上双方能达成共识,“联合发行”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发行模式,在某些地方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成功。1998年,《深圳商报》与当地邮局签订了“联合发行合作协议”,并且共同成立了“联合发行指挥部”,以邮局为主,报社协助,开办了预约征订、跨区订阅、上门收订、现场收订、分期订阅等多种新的服务项目,报纸的发行量因此获得全面增长,市内订户比上年增长了71.2%,外阜订户比上年增长了5 . 8倍。 在和邮局重新合作的同时,报社也可以拓宽自办发行的路子,灵活地采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地发展发行模式。尤其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可以组建发行网络,由报业集团建立一个直接下属的发行总公司,再在各地建立起发行分公司,统一部署和管理此报业集团下的各家报纸发行;另外,报社还可以和银行合作,选中一家或几家全国联网的银行,委托它们在各地的营业网点设点收订报刊;随着因特网的发展,报社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网上征订报纸,然后委托电子商务站点进行送递。

2.建立专业化的报刊发行公司。这种发行公司可以是同一地区的多家报社联合起来组建的,每家报社根据投入的多少,占有一定的股份,发行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承担多家报社的发行任务,各个城市兴起和发展了自己的地方发行公司,再逐步将全国各城市的发行网联成一片,成立全国性的报刊发行中心;专业化的发行公司也可以由社会力量、甚至私人创建,它不属于任何报社,独立组建自己的发行网络,与各家报社签定合同,既可承担征订、投送业务,又可承担零售发行业务,使发行商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又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

3.零售代理商的出现和发展。除了以订阅来扩大发行,今后,零售渠道也将在报纸发行中变得重要起来。市场经济加剧了人口的流动性,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流动人口便成为了报纸零售的潜在对象。报社可以自行创建自身的零售队伍,在城市各点建立发行站,聘用人员上街零售报纸;也可以在社会上招聘零售代理商,与其签定合同,由他专门负责某一地区的报纸零售,零售商能和不同的报社签约,并自己组建零售点。

当然,随着历史的前进,报纸的发行模式也将不断地变化、更新,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会涌现出更多、更灵活、更合理的发行方式,进一步促进报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历史幻灯片

[email protected]
发过去

㈢ 大众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四名美国社会学家最早开始关注和研讨传播问题。他们是米德(Goerge Herbert Mead)、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杜威(John Dewey)和帕克(Robert Eara Park)。他们发现大众媒介的功能极其重要,于是开创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美国传播研究。杜威深为关注“大众”社会的现象,特别大众对媒介的一窝蜂反应。杜威希望媒介能“重组大众社会中的群体”。如果工业革命已经引起个人社会关系的转变 ——将他们由比较亲近的村庄关系推向工业化大都市里契约式的关系——那么,媒介也许可以通过增进相互了解来弥补这样的缺损。
库利在密歇根大学时,曾在杜威的指导下研究社会问题背景下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为揭示媒介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与文化,他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帕克是最先将报业当成社会与文化机构来研究的。在著名的芝加哥学派中,他被认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社会学家。
米德深受杜威的影响,他是社会心理学象征互动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对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与发展有许多贡献。
这些卓越的思想家开创了一条与欧洲传统学派迥然不同的路线;接下来的几代学者继续拓展他们的工作,并将其发展为经验主义的传播学体系。
当然,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并非完全独创的,其部分传统与欧洲学派的思想有密切联系。美国从事媒介研究的许多学者曾在欧洲的大学里受过教育,并且深受塔尔德(Gabriel Tarde)与齐美尔(Georg Simmel)等欧洲思想家的影响。塔尔德是法国人,也是一位法官,他的许多社会学理论是通过观察法庭行为形成的。1903年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现在看来这一理论对美国的社会学习论、创新扩散论以及意见领袖理论有重大影响。齐美尔是德国人,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其著作对大众媒介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他于1922年著的《群体关系网》(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将有关“个人之间以模式化的信息流动相互联系”的传播网络理论引入美国。 当欧洲人保持其哲学思辨性、批判性以及定性方法的时候,美国的传播研究逐渐地走向量化与行政化。美国的研究方法可以追溯至美国人对企业经营的强烈兴趣,而与欧洲批判研究的思辨风格相去甚远。发展阶段的传播学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方面涌现了许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至此,传播研究大体上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经验学派,一是批判学派。一派以美国为中心,另一派则是以西欧为核心的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他们多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审视,其重点是文化研究。

㈣ PPt软件的发展史(求完整)

(转帖)
在电脑发展史上最辉煌、最具影响力、也引来最多抱怨的软件之一PowerPoint今年20岁了。很难说PowerPoint还将有多少个生日庆典;挖苦这款软件的人几乎同愿意使用的人一样多。

PowerPoint曾使数不胜数的精彩演示文稿锦上添花,也曾让无穷无尽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图形化的华丽外衣。它不仅出现在会议室中,也出现在诸如六年级的读书报告中。

随着这一切的发生,或许可以被称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内容给它的两位创造者带来的困惑、忧虑甚至是震惊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人。

罗伯特·加斯金斯(RobertGaskins)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意识到商业幻灯片这一巨大但尚未被人发掘的市场同正在出现的图形化电脑时代形成了完美的结合。许多风险投资家不同意这点,他们坚持认为文字格式的DOS电脑永远不会消失。

1984年,Gaskins加入一家衰退中的硅谷软体公司叫做Forethought并且雇用了软体开发师 Dennis Austin。Bob和Dennis完善化他的梦想,并设计了"Presenter"实行了该计划。Dennis与Tom Rudkin设计了原始版本的程式。Bob后来建议了新的产品名"PowerPoint",该名称最后变成产品正式名称(加斯金斯当年的PPT产品企划)。

Mac操作系统版的PowerPoint1.0就这样在1987年上市了。当年晚些时候,微软(Microsoft)以1,400万美元收购了该公司(这也是微软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购)。三年后,Windows版的PowerPoint也问世了。现年已是63岁的加斯金斯和60岁的奥斯丁上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PowerPoint的诞生以及它现在广泛的应用。他们对技术和策略上的成功深感自豪。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有关PowerPoint的种种批评根本没有进行辩解。实际上,获得对PowerPoint评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的最佳单一来源就是加斯金斯的个人主页(上面还有大量的呆伯特(Dilbert)漫画)。

最严厉的批评也许要算来自于耶鲁大学图像大师爱德华·塔夫特(EdwardTufte)。他说这款软件将形式提升到内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将所有事情转化为销售宣传的态度。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对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被掩盖在了乐观的幻灯片之下。

加斯金斯没有为此争辩,他说,塔夫特所说的所有这些绝对正确。人们常常非常错误地使用PowerPoint。

加斯金斯提醒那些质问他的人,PowerPoint演示文稿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提议或方案的全部内容,它只是思考成熟的长篇内容的一个简单总结。他以这款软件的原始商业计划书为例:这个经过反复讨论的计划书共有53页,而与之相配的幻灯片只列出重点内容,一共才十几张。

他抱怨说,自从有了PowerPoint以后,许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写文件了。他们只是在编写演示文稿,这些文稿只是些没有细节、缺乏支持的概要。许多人不喜欢撰写详尽文件所付出的脑力劳动。

加斯金斯和奥斯丁表示,问题之一在于现在PowerPoint已同Office捆绑到一起,这使得接触到该软件的人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目标人群──销售人员。当投影仪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时,几乎各个房间都为播放PowerPoint做好了准备。

现在,学校的孩子们也开始用PowerPoint撰写读书报告了。加斯金斯和奥斯丁对此深恶痛绝。他们坚持认为,孩子们需要按照完整的段落思考和写作。

不过,加斯金斯和奥斯丁并不赞成给PowerPoint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斯金斯在设计这款软件前研究了搜集来的大量演示文稿。他说,在PowerPoint问世前很久,就有这种要点格式了。

尽管这两人肯定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但他们却都认为自己算不上高手。他们甚至不清楚许多新增的高级功能。他们也对有些人在从事实际工作的伪装下花上几个小时调整字号和字体的做法感到反感。他们常愿意谈起这样一个笑话:麻痹反对阵营的最佳方式就是让PowerPoint上场,来干扰他们的决策,一些分析师说五角大楼曾发生过这种情况。

两人均在90年代离开了微软,目前都在从事自己的项目。上周苹果(Apple)举办的开发人员会议,奥斯丁一天也没有拉下,他希望能跟上年轻人的思路。尽管他们两人一致认为,或许可以开发一款类似于PowerPoint的软件用于建设高端网站,但他们不想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加斯金斯和奥斯丁都属于不愿自我表现的类型,因此对PowerPoint的知名度远高于他们本人也没有什么怨言。每当他们告诉陌生人他们做了些什么时,往往听到的都是如果没有这款软件,人们简直无法生活诸如此类的话。

如果要说有什么让他们感到难过,那就是对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关于这款软件本身的,而是关于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奥斯丁说,这就如同平面媒体一样,各种各样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

正如加斯金斯所说:如果用PowerPoint没有做好工作,那么他们用其他工具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㈤ PPT软件的发展史是什么

(转帖)
在电脑发展史上最辉煌、最具影响力、也引来最多抱怨的软件之一PowerPoint今年岁了。很难说PowerPoint还将有多少个生日庆典;挖苦这款软件的人几乎同愿意使用的人一样多。

PowerPoint曾使数不胜数的精彩演示文稿锦上添花,也曾让无穷无尽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图形化的华丽外衣。它不仅出现在会议室中,也出现在诸如六年级的读书报告中。

随着这一切的发生,或许可以被称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内容给它的两位创造者带来的困惑、忧虑甚至是震惊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人。

罗伯特·加斯金斯(RobertGaskins)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意识到商业幻灯片这一巨大但尚未被人发掘的市场同正在出现的图形化电脑时代形成了完美的结合。许多风险投资家不同意这点,他们坚持认为文字格式的DOS电脑永远不会消失。

1984年,Gaskins加入一家衰退中的硅谷软体公司叫做Forethought并且雇用了软体开发师 Dennis Austin。Bob和Dennis完善化他的梦想,并设计了"Presenter"实行了该计划。Dennis与Tom Rudkin设计了原始版本的程式。Bob后来建议了新的产品名"PowerPoint",该名称最后变成产品正式名称(加斯金斯当年的PPT产品企划)。

Mac操作系统版的PowerPoint1.0就这样在1987年上市了。当年晚些时候,微软(Microsoft)以1,400万美元收购了该公司(这也是微软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购)。三年后,Windows版的PowerPoint也问世了。现年已是63岁的加斯金斯和60岁的奥斯丁上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PowerPoint的诞生以及它现在广泛的应用。他们对技术和策略上的成功深感自豪。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有关PowerPoint的种种批评根本没有进行辩解。实际上,获得对PowerPoint评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的最佳单一来源就是加斯金斯的个人主页(上面还有大量的呆伯特(Dilbert)漫画)。

最严厉的批评也许要算来自于耶鲁大学图像大师爱德华·塔夫特(EdwardTufte)。他说这款软件将形式提升到内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将所有事情转化为销售宣传的态度。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对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被掩盖在了乐观的幻灯片之下。

加斯金斯没有为此争辩,他说,塔夫特所说的所有这些绝对正确。人们常常非常错误地使用PowerPoint。

加斯金斯提醒那些质问他的人,PowerPoint演示文稿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提议或方案的全部内容,它只是思考成熟的长篇内容的一个简单总结。他以这款软件的原始商业计划书为例:这个经过反复讨论的计划书共有53页,而与之相配的幻灯片只列出重点内容,一共才十几张。

他抱怨说,自从有了PowerPoint以后,许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写文件了。他们只是在编写演示文稿,这些文稿只是些没有细节、缺乏支持的概要。许多人不喜欢撰写详尽文件所付出的脑力劳动。

加斯金斯和奥斯丁表示,问题之一在于现在PowerPoint已同Office捆绑到一起,这使得接触到该软件的人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目标人群──销售人员。当投影仪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时,几乎各个房间都为播放PowerPoint做好了准备。

现在,学校的孩子们也开始用PowerPoint撰写读书报告了。加斯金斯和奥斯丁对此深恶痛绝。他们坚持认为,孩子们需要按照完整的段落思考和写作。

不过,加斯金斯和奥斯丁并不赞成给PowerPoint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斯金斯在设计这款软件前研究了搜集来的大量演示文稿。他说,在PowerPoint问世前很久,就有这种要点格式了。

尽管这两人肯定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但他们却都认为自己算不上高手。他们甚至不清楚许多新增的高级功能。他们也对有些人在从事实际工作的伪装下花上几个小时调整字号和字体的做法感到反感。他们常愿意谈起这样一个笑话:麻痹反对阵营的最佳方式就是让PowerPoint上场,来干扰他们的决策,一些分析师说五角大楼曾发生过这种情况。

两人均在90年代离开了微软,目前都在从事自己的项目。上周苹果(Apple)举办的开发人员会议,奥斯丁一天也没有拉下,他希望能跟上年轻人的思路。尽管他们两人一致认为,或许可以开发一款类似于PowerPoint的软件用于建设高端网站,但他们不想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加斯金斯和奥斯丁都属于不愿自我表现的类型,因此对PowerPoint的知名度远高于他们本人也没有什么怨言。每当他们告诉陌生人他们做了些什么时,往往听到的都是如果没有这款软件,人们简直无法生活诸如此类的话。

如果要说有什么让他们感到难过,那就是对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关于这款软件本身的,而是关于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奥斯丁说,这就如同平面媒体一样,各种各样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

正如加斯金斯所说:如果用PowerPoint没有做好工作,那么他们用其他工具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㈥ 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大众文化载体——中国早期现代化城市的出现
2 大众文化创造群体——新精英文化阶层的产生
3 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市民大众的产生
4 大众传媒——报纸及广播的繁荣
5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电影工业的兴盛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㈦ 媒体广告发展史是什么

最早的广告以户外广告形式出现众所周知,最早的广告是以行人注意的户外广告形式出现的。在5000年前的埃及,商人习惯在石板上刻录售卖信息来吸引行人兴 趣。当特殊的商品到货时,一个被称为“公众号丁”的人会沿街奔走大声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每个人。当时那里甚至出现了最早的、以草纸制成的海报。而其他文明古国,也曾有繁荣的户外广告文化在街间巷里出现。2000年前,造纸术在中国诞生,纸制海报的出现成为必然。1400年前,中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结束了印刷中重复再生相同数据的麻烦。当需要告诉人们新店开张或新产品上市的时候,现在商人可以同样地制造许多海报。

布告板是最常见的户外广告形式之一。这里举个例子。日本有一种古老的日记叫做“Tosa日记”,著于1100年前,它出自一位地方官之手——在返回当时的首都京都后5年,这位官员开始记录自己的经历。

例如他写道:“今天傍晚,我将会乘船抵达京都。途中经过的商店的布告板还是5年前的老样子,但那店老板的心情可能已经不同了。不知道我的猜测对不对?”

这很像一个现代的商人,在做完一项很长的任务之后由外地还家,当他开车到达城市的时候,看到5年前看到的那块广告牌,想道:回家真好!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户外广告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现代大众传媒如何发展而来 大约550年前,Gutenberg引领活字印刷的使用而发展了印刷技术,据说Gutenberg当时曾翻印了180本圣经,因此直到现在在欧洲都非常有名。实际上,中国和韩国早在此(550年)400年前就已经有了活字印刷,他们用陶土、锡、木头或其他的材料制成活字字模。

但无论如何,东、西方印刷术的发展都使信息成为可大量再生的数据。就Gutenberg,他可以印刷更多的圣经给更多的听众,使它在更多圣职者以外的人们中传播,甚至被认为引发了之后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媒体的发展有改变人们思考和刺激他们行为的能力。中世纪欧洲,圣经的能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于在修道院和其他地方必须被铁链锁在桌子上。Gutenberg的发明将圣经变成一种可移动的媒体,成为一种印刷图书。一定程度上,这次宗教改革称得上一次运动十它给了基督信徒们以激励。

印刷技术的发展不但使印刷大量图书成为可能,而且使报纸和杂志能够定期出版,广告也将随之出现在上面。

1652年,一份英文周报刊登了一个咖啡广告,这是印刷媒体中最早刊登广告的例子。19世纪,报纸和杂志中的广告在世界各处已经变得平凡。

20世纪给大众传播带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媒介用来传送信息的重点从报纸转移到了无线电波上。

首先是收音机。5000年前传统的沿街叫卖声现在通过无线电波使更多的听众产生共鸣。这是广告史上划时代的发展。

20世纪中期,电视诞生。未来25世纪的人类会说,回顾过去,电视是-20世纪的最大的发明。广告主,那些使用电视信号装置的商家,现在能把他们的售货员送到人们的客厅里。但是攻击性的、强求的售货员不总是被喜欢。由于广告专家的努力,一些电视商业的今天几乎可以使人们得到像娱乐节目一样的享受。

户外广告有5000年的历史,到了20世纪,电视的创造给了基于家庭的广告活动以一个巨大市场,:我们甚至可以称它为“家庭广告”。 媒介的重点从街道转到人们家中有趣的是,跟收音机、电视或是和其他电波媒体正在广泛传播一样,家庭的结构也正在变更,“大家族”正在收缩为“小家庭”,相似的家庭格式收看着相同的电视节目和相同的电视广告。父亲、母亲、孩子,一字排在电视前面,这就是20世纪催生的快乐的家庭图像。你摸不到电视中兜售的那些食物、清洁剂、汽车和其他商品,但只要坐在家中浏览:人们就可以决定购买哪些。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在电视和家庭之间产生的互惠影响改良了我们的生活。

20世纪是大众传媒在家庭受众目标上取得惊人发展的世纪。对广告公司而言,他们把更多的信任放在了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四大媒体”上。到了20纪末,一种新的媒体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它被称做英特网。

个人计算机在普通家庭中已经像在办公室中一样被广泛使用,连接起人们沟通的电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特网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随着英特网发展,“在线广告”也迅速发展起来。

与家用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一样,移动信息的终端也得到了发展。它的便利之处就在于,即使是在户外,英特网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沟通服务。然后,一些人通过将小型膝上电脑连接到移动电话而能在街上访问因特网,而其他人使用移动电话终端。

通过仅仅使用移动电话进入因特网,网络模式技术在日本得到发展。能够上网的移动电话受到消费者欢迎,特别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狂热追捧。便于携带的信息终端和今天的移动电话已经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像PDA那样便于携带的信息终端实际上是一个有通讯功能的小型计算机。今天的移动电话,一方面是一个有沟通功能的电话,它能够传送并收到非声音的数据。尽管从技术上来讲它们仍然是一部电话,但看起来却比其他便携式终端更容易操作,因为它们保留了计算机的概念。那些以前对计算机并不熟悉的女性相比之下更加青睐移动电话。同样是那些曾在东京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边走一边讲电话的女性,现在正在用手指拨弄着电话上的按键发送短消息。让我们看一些新近的数字。2003年移动电话在全世界销售总额为5.2亿左右。但是到2007年,全世界移动电话的用户将会达到20亿。有人预测,2007年世界人口将在65亿左右,其中一半人居住在城市。这表明城市人口中多数成年人将有移动电话,并且随时随地使用,并且他们中大多数将使用英特网收发电子邮件。

20世纪,电视是工业社会中与这样的家庭影像有关的媒介——父亲外出工作赚取收人,母亲在家照顾孩子和做家务。但在21世纪,这种家庭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改变。所有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父亲和母亲都外出工作,孩子们则专心于学习和课外活动。家庭成员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很少,他们通过移动电话来保持联络。

移动电话是一个能把今天城市中繁忙的人们联系起来的媒介,21世纪广告必须把信息送到这些“流动的个体”中的每一个上面。广告载体再次回到街上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在全世界的每个街道角落中,无疑有很多人将能通过移动电话屏幕观看比赛实况转播。移动电话可以看作一个便于携带、微型的个人计算机或是电视机。当按观看次数计费内容被下载到移动电话上时,他们甚至成为微型商店。

移动电话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轻人用他们的移动电话玩游戏,有人通过它听广播和音乐,你甚至能看见老年妇女用移动电话将孙子的照片传送友们。有 人通过移动电话阅读发送到上面的邮件杂志,还有入通过移动电话访问商业网站。

移动电话认真地履行着移动媒介的角色。因为他们简单的轻便性,移动电话可说是将来的移动媒介中的主力军团。

正如我前面讲到的,广告的历史始于5000年的户外广告。然后,随着大众传媒发展到20。世纪,广告信息集中到室内,即通过家庭媒介传播。但在21世纪的现在,我们发现了承载户外广告的全新途径。

当然,这不意味着大众传媒的重要性减少了。电视、收音机、报纸和杂志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标志形象。全球化发展使全世界的品牌都在为图像竞争,所以大众传媒的角色分量仍然是举足轻重的。

同时,户外广告已逐渐形成全新的方式。移动媒介,比如移动电话之类,可以让我们在街道上向消费者推销。

今天的消费者是善变的,如果我们利用大众传媒做广告,很难使他们对商品产生的兴趣维持到购买的那一刻。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媒介广告能够起到最后的说服作用。

从出现在20世纪的电视广告开始,媒介的注意力从街道转换到人们的客厅。现在,21世纪,媒介再次将他们注意力由客厅返回街道。

使用移动电话,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跟别人沟通,从报纸上阅读新闻,甚至很惬意地收看电视。换句话说,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一个“移动的客厅”,大众传媒可以借此延伸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

21世纪的关键词是“机动”。人们 去做环球旅行,移动媒介可以随时为这些全球的移动消费者提供声音、影响和文字信息服务。

大规模的广告发展才刚刚开始。

广告从户外开始,然后在20世纪将注意力转到室内。到了21世纪,当我们继续努力迎合消费者心意的时候,又处在了一个室内户外结合的广告时代。

㈧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报刊并不能称之为大众传播,因为,当时报刊的内容主要以政论为主,发行对象主要是政治组织的成员,及受其影响的部分群众,且发行量大都在千份已下,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报刊成为大众传媒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事件时“便士报”运动。这是的报刊,除了价格低廉之外,还有以下的特点: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新闻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2、发行量大;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来源。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有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
之所以把大众传媒视点起点确定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好友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电子媒介的出现。1838年,塞缪尔 莫尔斯芳名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此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后面还有好多哦
也是从电影 广播 电视等方面讲的。
刚好我们刚上这部分内容
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

㈨ 高一历史 《大众传媒的变迁》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创办的主要报刊分别是什么及其作用

维新派:创办了《通实务》 《知新政》以及一些海外报刊等 其实维专新派创办的报属刊 还有一定的迷信思想 但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革命派:《警钟日报》《中国女报》等报纸 其最重要的还是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思想 宣传革命思想,清除保皇派的消极影响
激进派:著名的《新青年》 宣传科学民主

阅读全文

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的幻灯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