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朝鲜的历史文化交流

朝鲜的历史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1-02-28 21:48:43

❶ 韩国和朝鲜的关系 历史渊源 详细一点

统一问题立场不同。

朝鲜最早的朝代是箕子朝鲜,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封神演义》里就有这个人,商朝灭亡以后逃到朝鲜半岛建立国家,后来周武王就封他做朝鲜侯。

燕国人卫满带了一些燕赵流民跑到朝鲜并做了官,后来又夺权建立了卫氏朝鲜(或卫满朝鲜),直到汉武帝讨伐他把他消灭,设置辽东四郡。这期间,仍然是中国国土。

汉朝以后,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些土著开始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得到了发展,建立国家。正好中国东北的夫余族的分支高句丽族建立了一个国家而且打到了朝鲜半岛,又把首都迁到了平壤。成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另两国是百济和新罗。

唐朝的时候,高句丽作为唐的属国(另两个也是唐的属国)却却不听唐的话,攻打新罗;百济也乘机占领新罗的土地,新罗向唐朝求援,于是唐罗联军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这时候的新罗的统一朝鲜半岛,也不过主要是朝鲜半岛中南部原新罗、百济以及高句丽侵占的一部分领土而已。北边仍然属于中国。

朝鲜半岛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已有60多年,实现统一一直是朝鲜和韩国当局强调的目标。朝韩双方又分别就统一问题强调了各自的原则性立场。

从表态来看,双方在统一方案上存在分歧。韩国希望建立紧密程度较高的统一国家。而朝鲜方面对于半岛统一的主要诉求是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其特点是建立一个较为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让南北双方都享有独立管辖权和自治权。朝方坚持认为这一方案指明了统一的“最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1)朝鲜的历史文化交流扩展阅读:

朝鲜是经过北方全体人民和南方左派人士选举成立的,韩国却是在美国的扶持以及大部分旧时的军警等反动力量建立起来的,而且建立后屠杀了大量的进步人士。包括“韩国之父”金九。

历史上并没有朝鲜和韩国对立的存在。如果按朝鲜南北在历史上的人群主要来源来划分的分,两边的关系应该是:北边属于中国,南边属于朝鲜。

从近期朝鲜派出朝鲜人民军次帅黄炳誓率领的朝方高层代表团访韩可以看出,朝鲜有对话的诚意,确实愿意推动改善北南关系。但是,朝韩双方对于统一问题的立场有较大差异,且韩国政府近期又表示不会改变对朝政策,如何进一步推动北南对话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课题。

❷ 古代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的时间及事件

与朝鲜抄的经济文化交袭流

隋朝文帝、炀帝都与朝鲜半岛的高丽发生过战争。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鼎立,三国都同唐朝往来。唐太宗晚年亦攻打高丽。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以后,唐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于上元二年(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统一后,与唐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新罗与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来唐商人很多,北起登州、莱州(今山东掖具),南至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日本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

❸ 急求 朝鲜历史与文化的论文 两千字左右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 摘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 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 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 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 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 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 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 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 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 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 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 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 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 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 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 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 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 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 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 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 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 色的朝鲜儒学。 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 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 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 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 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 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 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 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 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 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 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 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 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 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 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 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 儒学已传入朝鲜。 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 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 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 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 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 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 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 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 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 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 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 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 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 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 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 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 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 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 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天命、信奉君权神授。 再者,朝鲜历朝统治者提出以德治国。所谓“道”,即 儒学,意即用儒学治理国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即德 治。同时,《书经》指出,要以德治与武功结合并重来 治理国家。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 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 此后,高句丽历代国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 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 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者爱 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孔子反对统治者执政之穷 奢极欲,要求他们贯彻仁爱原则,关心百姓生活,使 其安居乐业。朝鲜历代王朝也将“仁”,即“爱民”作 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如公元676年新罗统一半 岛后,新罗文武王为此颁令减轻百姓负担。公元 681年,文武王“欲新京城。问浮屠义相。对曰‘虽 在草野茅屋,行正道则福业长。苟为不然,虽劳人作 城,亦无所益。’(文武)王乃止役”,[3]从而减免了百 姓的徭役。 (二)朝鲜道德秩序的完善 “三纲五常”是儒学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 范。朝鲜历代王朝的国王都利用儒学的伦理理论来 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朝 鲜固有“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与儒学伦理理论相 结合,进而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 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孝道深入 民间,成为人们事亲的行为规范。《三国遗事》中记 载的“贫女养母”、“孙顺埋儿”就是很明显的事例。 另外,儒学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实是男尊女卑,朝鲜 历代深受其影响。高句丽著名实学家金富轼就曾强 烈地抨击过新罗曾有的善德、真德两位女国王。他 曾写到,“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闰,诚乱世之事,国 之不亡,幸也”。[4]又如,公元861年(新罗宪安王五 年)新罗国王宪安王病危时,曾嘱其臣下说:“寡人不 幸,无男子有女。吾邦故事,虽有善德、真德二女主, 然近乎牝鸡之晨,不可法也。甥膺廉年虽幼少,有老 成之德,卿等立而事之,必不坠祖宗之令绪,则寡人 死且不朽矣”。[5]可见,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十 分普遍,也十分严重。 (三)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 儒学对于朝鲜文化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也尤为 巨大,也成为朝鲜教育体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公元 682年新罗于礼部下属设置主要讲授儒学思想的教 育机构———国学。公元747年,新罗在国学设置诸 业博士和助教。公元759年,新罗改国学为大学监。 但其后继位的惠恭王又将大学监恢复为国学:“惠恭 王复故”,[6]把《论语》、《孝经》作为共修之科目,目的 是强调儒学的实践意义。公元992年,高丽在首都 开京设置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两 班子弟学习儒家经典。除朝廷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 外,高丽还出现了私人兴办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 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朝廷重 臣、学术泰斗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此后,高丽历 代国王都十分重视儒学教育。 公元788年,新罗设立读书三品科的科举考试 制度,即从国学之学生中选拔官吏。考试的内容为 儒家典籍。这一制度的设置,充分表明新罗王廷对 精通儒学思想的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罗国王由于 亲幸国学,曾多次听讲儒学经典,这一举动进一步表 明了王廷对儒学思想的重视与渴求,从而更促进了 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与发展。公元958年,高丽 国王光宗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始设科举。 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 业”,且“大抵其法颇用唐制”。[7]高丽科举考试的内 容也基本为儒学经典,科举的实行使学习儒家典籍 成为热潮。儒学与仕途的结合,使儒学具有了特殊 地位,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唐太 宗还大力扩充国学和太学,这为新罗等国派遣大量 贵族子弟入唐求学创造了条件。新罗派遣王族子弟 入唐宿卫也是来唐学习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金仁问为武烈王的次子,于公元651年奉王命入 唐宿卫。又如金嗣宗为圣德王之弟,公元728年奉 命入唐献方物,同时“兼表请子弟入国学”,[8]唐帝应 允。新罗不仅派王族子弟入唐宿卫,还经常派遣贵 族子弟赴唐求学。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求学的学生 为216人,公元840年,新罗自唐回国的学生达105 人。除新罗王廷派出贵族子弟赴唐求学者外,新罗 也有不少一般平民子弟赴唐求学,如崔致远、崔承 佑、崔承 等皆为自寻途径赴唐求学者。高丽从建 国初就派遣学生赴中国求学,学习儒学思想,高丽学 生不仅在中国可以应试,还可以在中国任官。公元 976年,高丽派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翌年,金行 成擢进士弟,授官,后官累至殿中丞。公元980年, 在宋求学的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康戬参加科举及 第,并任为官吏,官至工部郎中。公元1115年,高丽 派遣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入宋太 学。高丽赴宋求学的学生应试中举后任宋吏者众 多。另外,新罗还通过多种形式大量输入儒学典籍。 公元686年,新罗遣使赴唐,“奏请《礼记》并文章”, 武则天应允,“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 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之”。[9]公元743 年,唐玄宗遣使嘉奖景德王,“并赐御注孝经一 部”。[10]此外,不仅赴唐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回国时 携带儒学典籍,而且新罗的商人也自唐购买书籍,其 中有大量的儒学经典。到了高丽前期,随着高丽与 宋、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儒学典籍也大量 输入高丽。其输入方式与途径更是多种多样,有奏 请宋、元皇帝赐与的,有高丽使者、学生带回来的,这 使得儒学典籍广为传抄和翻刻。 三、结论 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其本土文 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 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 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对 于朝鲜的政治方面、教育方面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在朝鲜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儒学都因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成为有利于封建 统治阶级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法宝。而朝 鲜文化在与儒学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 文化特色,逐渐使儒学本土化,最终演化为与儒学相 近同时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并使其成为朝鲜思 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昭全.中国—朝鲜、朝鲜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 出版社,2004. [2] 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Z]. [3] [朝]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7·文武王下[Z]. [4] [朝]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5·善德女王条[Z]. [5] [朝]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11·宪安王条[Z]. [6] [朝]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国学条[Z]. [7] [朝]朝鲜史略·卷3·高丽史[Z]. [8] [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圣德王条[Z]. [9] [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神文王条[Z]. [10] [朝]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第9·景德王条[Z]. 文秘杂烩网 http://www.rrrwm.com

记得采纳啊

❹ 秦汉时期的中国与古朝鲜有什么文化交流

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各部统一起来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匈奴是中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chányú)。乘中原地区兵革(借指战争)未息,赵(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燕(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秦(周朝国名,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北部边防松弛之机,单于率兵进占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秦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一公元前210年)率士卒30万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区。蒙恬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把它连接了起来。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lù)江,绵延万余里,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长城修到辽东,朝鲜王箕否因为害怕秦军袭击,不肯与秦往来。秦末战乱,燕、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赵等地多达数万的流民避往朝鲜,朝鲜王箕准把他们安置在西部地区。公元前195年,西汉燕王卢绾(wǎn)叛汉投靠匈奴。此后不久,燕人卫满东渡水(Pèishǔi,古水名,所指因时而异。这里指清川江,在今平壤之北)进入朝鲜。在朝鲜西部地区,卫满聚集力量,不断扩大势力,最终驱逐箕准,自立为朝鲜王,这就是历史上所称“卫氏朝鲜”之始。卫满之孙卫右渠执政时,因阻碍邻近部族和汉朝通商,同汉朝发生了战争。公元前108年,右渠王战败,汉便把朝鲜改为直属政区,设置乐浪、玄菟(tú)、真番(pān)、临屯四郡。公元前82年,真番、临屯并人乐浪、玄菟。今天,在平壤市郊大同江南岸,仍有一个以乐浪命名的区,区内有土城遗址,东西约700米,南北约600米。在考古发掘中,有大量遗物出土,证实这里乃是汉、晋时代乐浪郡治(治,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故址。

乐浪郡各县的墓葬,一般称为乐浪墓葬群。其中以乐浪郡治旧址南面的墓葬群最为有名,坟茔(yíng,坟墓)总数在2000座以上。墓冢(zhǒng,坟墓)多为方台形封土坟丘,正是中国周、汉时期最为通行的形制。墓的结构主要为木椁(guǒ)墓和砖室墓两种,其砖砌和木工的做法、木棺的样式,乃至细微到一块砖上的花纹或一个榫(sǔn)卯,都和中国中原地区的汉代古墓没有差异。墓中的随葬品丰富多样,几乎包括了属于统治阶层的汉朝人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什物。乐浪墓葬群及其丰富的随葬品,充分说明它属于汉文化,同时也具体体现了当时中朝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

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华夏人居住在朝鲜,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前18年)在其《方言》一书中,把“北燕、朝鲜冽水(今大同江)之间”列为汉语方言区之一便不足为怪了。

有一首曲名为《公无渡河》的汉乐府(指汉代的乐府诗。乐府,诗体名。乐府本是官设音乐机关,诗体因此得名),曾在民间广为传唱。它是中国与古朝鲜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见证:

公无渡河,公竞渡河。

坠河而死,当奈公何!

西晋学者崔豹所撰《古今注》(笔记体书,共三卷。全书以考证名物为主,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等八门。作者生卒无考)中,讲到了有关这首歌诗的故事:朝鲜津(渡口)守卒霍里子高清晨摆渡船时,看见一个白发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他的妻子追随其后,想制止他,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结果狂夫坠河而死。他的妻子于是弹起箜篌唱出此歌,声音凄凉而悲苦,唱完,投河自尽。霍里子高回到家中,把这件事情讲述给自己的妻子丽玉,丽工听了,也十分伤心,“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日《箜篌引》。

乐府民歌《公无渡河》产生的时间,大体是在设置汉四郡之后。故事中的“朝鲜津”,大体是在今平壤市大同江南岸乐浪区土城附近。

❺ 什么是中朝文化交流

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在中国的《尚书大传》、《史记》、《汉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都记载有箕(jī)子和箕子东走朝鲜的故事;古朝鲜史书《三国史记》(记述的是古代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的历史)、《三国遗事》(13世纪高丽僧人一然以汉文撰成,记述新罗、高丽,百济三国的遗闻逸事及佛教传布情况)以及《朝鲜史略》和《海东绎史》中,关于箕子,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记载。

箕子是商纣(zhòu)王(著名暴君。又称帝辛,生卒年不详。帝之子,帝乙死后继位,在位33年而国亡)的亲戚,商朝末年为太师。纣王暴虐无道,箕子进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箕子囚禁起来。周武王(西周国王,名姬发,生卒年不详,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伐纣灭商,释放箕子;箕子向东“走之朝鲜”,周武王便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把中原文化带到朝鲜,“教民以礼义田桑”,又制定颁布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八条中有三条流传了下来,即:杀人偿命;伤人偿谷;盗窃他人财物,男人为其家奴,女人则为奴婢(bì),如果要自赎(shú),每人需出赎金50万。由于进行了礼义的教化,又有严刑厉法相配合,朝鲜社会因此秩序井然,史书中有“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的记载。

❻ 简单介绍一下朝鲜历史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史称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16万第一次侵入朝鲜。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再派水陆两军约17万人第二次侵入朝鲜。1598年,日军被击退。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兵协助明朝。1623年,朝鲜内部政变,擅自废黜国王李珲。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清朝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1863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李熙即位,史称朝鲜高宗。

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1876年,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1884年12月4日,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即为“甲申政变”。

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请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

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此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兵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并且组织亲日政府平息内乱。随后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的支持下,“升级”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6)朝鲜的历史文化交流扩展阅读:

朝鲜的建立者: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

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

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朝鲜

❼ 朝鲜时文化交流发展如何

朝鲜古典文学作品《春香传》中脍炙人口的讥刺朝贵的四句话,就来自明人诗内句。明代容中日禅僧往来频繁,有的僧人充任使节团长。雪舟(1420~1506)入明学画,遨游山水,作品取得极高成就。明末朱舜水(1600~1682)东渡,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水户学的形成。中日两国通过频繁贸易而互相交流的具有各自特色的物品,极为丰富多彩。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意外地为中朝日三国某些方面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渠道。南海方面,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明代都曾有国王率宫眷朝臣来华,而这些地区又移住了大量中国人,皆前代所未有。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

❽ 古代越南与朝鲜有啥文化交流

应该抄不会有,不论路上海上都相隔万里,以当时的交通来说不具备交流的条件。两个国家都属于中华文明辐射圈,也都是中国中央王朝的附属国。他们即使交流,对本国的发展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因而交流的欲望也不存在。互相知道对方存在就不错了。

❾ 请教关于朝鲜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民俗文化的详细介绍 (追加分)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简介】
国名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简称:朝鲜(조선 DPRK)

其他称谓:
日本的官方称谓:北朝鲜(きたちょうせん)
欧美、南洋、港台、韩国的官方中文/韩文称谓:北韩(북한 North Korea)

国名由来: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史称“朝鲜王朝”。“朝鲜”之名由此而来。二战后,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于朝鲜半岛建国时,采用了“朝鲜”这一称呼,定国名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 朝鲜王朝

指朝鲜/韩国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又称“李氏朝鲜”。

1392年,“高丽王朝”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亲蒙古帝国的高丽王朝第三十四代王,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鲜明”之意,赐国号“朝鲜”,史称“朝鲜王朝”。

[3] 古朝鲜时代
指朝鲜/韩国历史上的古朝鲜时代,包括箕子朝鲜、卫氏朝鲜
箕子朝鲜,中国先秦时代东北地方政权;
卫氏朝鲜,中国汉代地方政权。
“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虽然当时存在,但这两个名称却是后人追加的称呼。

附:
韩民族的迁徙
朝鲜族原本不是跨国民族,高丽人迁徙到中国来的时期有两个。
一是1996年,朝鲜公民大量移民中国,促进朝鲜半岛与中国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
二是近代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高丽人为了躲避战争而迁徙到中国东北边境 。

❿ 秦汉时期中国和朝鲜的关系与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中国与复朝鲜的关系

1、朝制鲜概况 人民迁徙:秦汉之际,有数万人前往朝鲜。

使节往来:两汉时期,三韩多次派人来汉

文化影响: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2、中朝贸易往来 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檀弓、果下马

阅读全文

与朝鲜的历史文化交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