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大家帮忙告诉一下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历程(急求)十分感谢
显示器技术发展一览
谁都知道每台电脑都必须有个“脸面”——那就是显示器。显示器是人们与电脑打交道的主要界面。同时,众所周知,一台显示器的价格在整套电脑里的比重往往能占到25%-35%,不仅价格不菲,更是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身体健康和使用感受,因此可谓至关重要。如何为自己的“爱机”选购一台合适的显示器呢?这当中,显示器所采用的显示技术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主流显示器所采用的显示技术大体上经历了球面CRT、纯平、液晶(LCD)三个阶段,每一时代都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下面就为读者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昔日辉煌:球面CRT
自从有了PC的那一天起,球面CRT显示器就一直是主流的显示器产品,球面CRT显示器一统天下曾达20年之久,直到近年来才被纯平、液晶等“后起之秀”们所迎头赶上。
实际上,球面CRT显示技术的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机差不多。其主要显示部件就是一个与彩电显像管类似的CRT显像管。显像管的荧光屏上涂有一层薄薄的发光涂层,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轰击发光涂层就能产生光信号,通过控制电子束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的图像了。因此球面CRT显示器的显示品质就主要取决于显像管的品质。那么为什么要叫做“球面CRT”呢?这是因为这种显示器的显像管断面就是一个球面,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弯曲的,而且显示图像也随着屏幕的形态而弯曲。
球面CRT显示器的一大优点就是成本低,易生产(只要有生产彩电用彩管的技术就差不多了),然而这种显示器也有着很多的弊端,有时甚至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首先是球面的弯曲造成了图像的严重失真,而且使实际的显示面积比标称的面积要小(显示器的标称值都是对角线的长度);同时,球面CRT显示器还有一个顽固的毛病,就是它那弯曲的屏幕还很容易造成反光现象——图形图像失真对于当初比较简单的DOS及Windows 3.2时代的应用软件来说,影响还不算太大,忍一忍,也就习惯了——当时还没有什么3D游戏之类。但反光问题却让人头痛,因此早期的电脑机房一般是封闭的,并且使用深色的窗帘,——当然这不是因为当年的电脑高手都是幽闭症患者,而是为了阻挡太阳光的照射。由此带来的麻烦则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球面CRT显示器的这些不足,使其逐渐为后起之秀——纯平CRT和液晶等显示器所取代,逝去了往日的辉煌。为了减小球面屏幕特别是屏幕四角的图象失真和显示器的反光等现像,同时也是电脑软硬件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各个显像管厂商纷纷在其显像管的制造工艺上进行了不少改进。最早出现的是所谓“平面直角”显示器。其实平面直角显像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平显示器,只不过其显像管的曲率相对球面显像管比较小而已,其屏幕表面接近平面,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除了能够比传统球面管获得一个更平坦的画面外,还可获得比较低的眩光和反射,再配合屏幕涂层等新技术的采用,显示器的显示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大部分显示器,包括最近几年生产的14英寸显示器和大多数的15、17英寸及以上的显示器,都属于这种平面直角显示器。
今日主流——纯平显示技术
纯平显示器也是CRT显示器,但它的脸面可不像球面CRT那样“圆鼓鼓”地令使用者烦恼了。纯平显示技术一般又分为柱面和完全平面两大阵营。柱面显像管的代表人物是索尼和三菱。柱面显像管的屏幕在垂直方向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笔直,在水平方向仍然有一点点弧度。因此采用柱面显像管的显示器实现的是“视觉纯平”,而不是真正的“物理纯平”。由于采用了栅状设计等多种革新技术,使得显示器的显示质量更上一层楼,画面更细腻、鲜艳,失真也不明显了,因此亮度高,色彩鲜明,适合对色彩表现要求高的场合,如平面设计等专业领域。
完全平面显像管的出现,使得显示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地,其代表作是三星的IFT丹娜(DYNAFLAT)显像管和LG的“未来窗”。完全平面显像管的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笔直的,就像一面镜子那样平,而显示器的失真和反光,则被减小到了最低限度。这是因为完全平面显像管平整的表面使光发生定向反射,反射光很难射入人眼中,从而降低了眩目感,长时间工作,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视觉效果非常舒展,从任何角度看画面均无扭曲现象发生,显示效果极佳。
与上一代的球面CRT显示器相比,纯平显示器的技术水平和显示效果有了质的提高。以颇受欢迎的EMC D777为例,通过“曲率补偿”技术,使得图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实现完全的平直,既没有普通管的视觉外凸,也没有某些平面管出现的视觉内凹现象;同时D777面板外表面采用了ARAS涂层、智能磷光质等独特技术,能够更好的杜绝由外界引起的反光和静电影响;另外,D777的点距达到了0.25mm,最大分辨率为1280*1024Hz,行频为30-70KHz,场频为50-150Hz,带宽高达110MHz,并且通过了TCO99安全认证,是“绿色”显示器……这些都是以往的显示技术所无法企及的。
目前的主流显示器市场上,纯平显示器已经取代了球面CRT显示器,逐渐占据了主要位置。
明日之花——液晶显示技术
如果说目前主流显示器市场上是纯平显示器的天下的话,那么液晶(LCD)显示技术就是当之无愧的明日之花了。液晶显示器的原理是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通电时导通,排列变得有秩序,使光线容易通过;不通电时排列混乱,阻止光线通过。通过和不通过的组合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图像来。由于LCD本身的工作原理,也就决定了液晶显示具有厚度薄、适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直接驱动、易于实现全彩色显示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便携式电脑、数码摄(录)像机、PDA移动通信工具等众多领域。与传统的显示技术相比,液晶(LCD)显示器具有很多重要的优越性。首先LCD显示器不使用电子枪轰击方式来成像,因此它完全没有辐射危害,对人体安全;同时LCD显示器不闪烁、颜色失真近乎与零;而且LCD显示器工作电压低、功耗小、重量轻、体积小等等优点,而这些优点都是CRT显示器所无法实现的。
我们以EMC新近推出的一款LP-500液晶显示器为例,其整体尺寸为475mm(L)×290mm(W)×560mm(H),(包括可倾斜、可旋转的底座)占用空间仅仅是同类19英寸CRT显示器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其净重仅有9公斤。LP-500的点距达到了0.28毫米,在背光单位达到2CCFL亮点支持下,其显示亮度达到典型状况下的每平方米200流明,而工作功耗却只有35瓦,这要比同样显示面积的CRT产品少了近50%。LP-500的行频为36-60KHz,场频55Hz-80Hz。在0.28毫米点距支持下,最大分辨率达到了75Hz刷新频率下的1280×768;其显示色彩的数量达到了262,144种,而且色阶过渡自然。这样的指标不但足以应付所有商业应用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一些专业人事的专门应用要求。另外,它曾凭借流畅简洁的外形设计及优秀的内在品质荣获了德国的“汉诺威电脑展最佳设计奖”和台湾的“金瓶奖”,并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赞许。
尽管目前市场上纯平CRT显示器正方兴未艾、百花齐放,尽管液晶显示器由于价格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普及,但人们仍普遍认为,液晶显示器(LCD)是取代CRT显示器的未来市场主流,其市场也已经成为各个商家竞相争夺的热点。预计2001年,全世界的液晶显示器出厂数量与今年相比将增长98%,有望达到1409万台。
结束语
目前看来,在主流显示技术中,球面CRT已经是昨夜星辰,而液晶显示器等其它显示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段时间里还无法进入普通消费者的家庭。这就给纯平CRT显示器留下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两到三年之内,CRT显示器仍是主流的显示器产品。而各大显示器厂商不会坐视这片市场的流失,在开发新型显示器产品、大力推广液晶显示器产品的同时,让纯平CRT显示器变得更好,更完善。
1968年,美国发明了液晶显示器件,随后LCD液晶显示器件就正式面世了。然而从第一台LCD显示屏的诞生以来的30多年中,液晶显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日本开始生产TN-LCD(Twisted Nematic-LCD,扭曲向列LCD),并推广应用。八十年代初,TN-LCD产品在计算器得到广泛应用。1984年,欧美国家提出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LCD)和STN-LCD(Super TN-LCD,超扭曲向列LCD)显示技术之后,从八十年代末起,日本掌握了STN-LCD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使LCD产业获得飞速发展。
1993年,在日本掌握TFT-LCD的生产技术后,液晶显示器开始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朝价格低、成本低的STN-LCD显示器方向发展,随后出现了DSTN-LCD(双层超扭曲阵列);而另一个却朝高质量的薄膜式电晶体TFT-LCD发展。日本在1997年开发了一批以550×679mm为代表的大基板尺寸第三代TFT-LCD生产线,并使1998年大尺寸的LCD显示屏价格下降了一半。1996年以后,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投巨资建第三代的TFT-LCD生产线,准备在1999年以后与日本竞争。
中国内地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引进了TN-LCD生产线,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TN-LCD生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引进和建立LCD生产线40多条,有LCD配套厂30余家,其中不乏TFT-LCD生产线。
从1971年开始,液晶作为一种显示媒体使用以来,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应用日趋言广泛,到目前为止,已涉及微型电视、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以及显示器等多个领域。在其经历了一段稳定、漫长的发展历程后,液晶产品已摒弃了以前那种简陋的单色设备形象。目前,它已在平面显示领域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而且几乎是笔记本和掌上型电脑必备部分。TFT-LCD的研制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但真正大发展大约是1995年之后。制造工艺成熟,成品率提高,显示器的对比度、视角大为改善,这些都使TFT-LCD迅速形成巨大产业,不仅垄断了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而且开发了电视机的显示器,终于踏进了被CRT称霸的显示器市场
『贰』 LCD 技术是哪个公司发明的
液晶显示技术的发明
液晶的发现是由奥地利植物学家F·Reinetzer在一百年前完成的,然而长期以来并未给人类带来多少好处。直到20世纪60年代,几个年轻的电子学家才打破了沉寂。
1961年,美国RCA公司普林斯顿试验室有一个年轻电子学者F·Heimeier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答辩,他的专业是微波固体元件。他在这方面很有造诣。这天,他的一个朋友向他讲述了正在从事的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跨学科的课题引起了他的极大的兴趣。他征求了导师的意见,在导师的支持、鼓励下,他毅然放弃了学有所成的专业领域,进入了一个他还知之甚少的新领域。他把电子学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有机化学,很快便取得了成绩。不久,他对另一个新课题---激光又产生了兴趣,从而又与晶体打上了交道。为了研究外部电场对晶体内部电场的作用,他想到了液晶。他将两片透明导电玻璃之间夹上掺有染料的向列液晶。当在液晶层的两面施以几伏电压时,液晶层就由红色变成了透明态。出身于电子学的他立刻意识到这不就是彩色平板电视吗!兴奋的小组成员与他立即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他们相继发现了液晶的动态散射和相变等一系列液晶的电光效应。并研制成功一系列数字、字符的显示器件,以及液晶显示的钟表、驾驶台显示器等实用产品。RCA公司对他们的研究极为重视,一直将其列为企业的重大机密项目,直到1968年,才在一项最新科技成果的广播报导中向世界报导。这一报导立刻引起了日本科技界、工业界的重视。日本将当时正在兴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液晶相结合,以"个人电子化"市场为导向,很快开发了一系列商品化产品,打开了液晶显示实用化的局面,掌握了主动,致使这一发展势头促成了日本微电子业的惊人发展。而在美国,RCA公司中一些生产间部门的领导人一方面局限于传统的半导体产品,一方面又过分强调了初出茅庐的液晶显示器件的缺点,以市场还未开拓为借口,极力抵毁液晶显示的产业化。为此, 液晶 小组成员开始外流, 液晶显示 的专利也被卖出。据说,当70年代中期,液晶显示已经形成一个产业的时候,RCA公司在一次董事会上沉痛地总结,在RCA百年发展历史上液晶显示技术的流失是了大的一次失误。
回顾这一历史,不能不使我们感到:
(1)一代新技术、新产品的问市,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产品的问市,总是由那些跨学科、跨行业的,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年轻人来发现和完成的。
(2)一个新技术的发现、发明虽然重要,但其真正的发展则必须建立在切切实实的应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应用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保障,市场需求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3)一个企业的领导,特别是生产部门的领导,应该具有科学发展的头脑。只局限于原有的产业和产品,被近期、表面的、暂时的利害所困扰,往往会葬送一些非常可贵、极有前途、极有生命力和极高利润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造成了事业损失,抱撼终身。
(4)一个突破传统束缚的发明,大都出现在那些规模不大,极有创新能力的,能够从事多学科的独立工作小组。这些小组应该能够经学得起失败,经受得起不被承认,不被支持不被理解的一切压力。
液晶的发现
液晶的发现可回溯到1888年,当时奥地利植物学者Reinitzer在加热安息香酸胆石醇时,意外发现异常的融解现象。因为此物质虽在145℃ 融解,却呈现混浊的糊状,达179℃ 时突然成为透明的潺潺液体;若从高温往下降温的过程观察,在179℃ 突然成为糊状液体,超过145℃ 时成为固体的结晶。其后由德国物理学者Lehmann[1]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此安息香酸胆石醇的混浊状态 ,证实是一种「具有组织方位性的液体」(crystalline liquid),至此才正式确认液晶的存在, 并开始了液晶的研究。
LCD发展过程
1、1888年发现液晶材料;1968年美国首先做出LCD产品;
1973年夏普做出TN-LCD;1984年发明了STN-LCD和TFT-LCD。
2、发展过程:
-- 1888~1968年为液晶材料性能和应用研究时期。
--1973~1985年为TN-LCD获得广泛应用时期。
--1985~1993年为STN-LCD推广应用时期。
--1993~2000年是TFT-LCD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TFT-LCD的性能已可以与CRT媲美。
--LCD发展大大扩展了显示器的应用范围,使个人使用移动型手持显示器成为可能,因此,2000年以后将进入LCD与CRT争夺显示器主流市场的时代。
3、LCD主要技术发展过程
--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技术。
--低温多晶硅(P-Si)LCD大生产技术。
--大尺寸、宽视角、高分辨彩色TFT-LCD的发展。1993年以前主要生产的是10.4英寸以下,640×480像素的产品;1993~1997年主要生产的是10英寸~13英寸,1024×768像素的产品;1997~1999年主要生产15英寸~18英寸,1024×768和以上像素的产品;1999年以后开始生产20英寸~30英寸的产品。
--1998年以后开始大力开发高分辨率、大屏幕液晶投影电视。
LCD产品特性
1、快速的产品周期
1993年之后日本LCD大厂纷纷扩大产能,使1995年下半年生产量大于市场需求,价格大幅滑落50%,但由于缩小了LCD与CRT(传统显像管)价格差距,促进LCD产品推广,1996年便引发了新一波需求高峰,在日本厂商持续扩厂,加上韩国大企业急起直追之下,1997年底后进入另一波供大于求,直到1998年第四季开始复苏,由于LCD朝大尺寸发展,生产线由6片12.1英寸面板改为4片13.3英寸,产量赶不上需求,价格向上攀升长达一年之久,然而由于以来日韩扩厂,台湾新厂商加入,LCD价格已自高峰急速滑落。
2、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
LCD产品制造涉及光学、半导体、电机、化工、材料等各项领域,上下游所需技术层面极广,技术障碍颇高,而由于成本竞争考虑,大型化面板产能规划已不可避免,因此设厂成本愈来愈高,投资规模快与芯片厂无分轩轾,例如台湾广达转投资生产TFT-LCD的广辉,林口一厂投资金额约550亿台币,可谓极度高资本密集产业,资金取得已成为重要课题。
3、材料种类繁多复杂、占产品成本比重大
LCD材料横跨光电、半导体、印刷制造等技术,不但种类多且领域不同,在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整个成本约六成左右,因此若要确保原料来源及控制成本,必须深入经营,或采取策略联盟,或以转投资方式涉略,台湾因1998年后LCD面板厂商大举进入,创造了上游材料庞大商机,有志厂商逐渐进入。
『叁』 中国液晶网的发展简史
中国液晶网(中晶网)是由一群在IT界从业近10年之久的精英,网罗了网络、软件、系统版、硬权件、营销等人才而组建成立。我们赋予了中国液晶网“创新、探索、分享”的理念,坚持以先进科技结合卓越服务,根据每一位用户的切身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程式,务求协助用户准确快速达成目标。
经过4个月的准备及1个多月的试验性运营,中晶网现已开发了供求信息发布系统,产品展示系统,资讯信息发布系统等。其中的资讯信息智能收集、智能过滤、智能发布功能为中晶网所有高品质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且集成了贴切的模糊搜索功能,更是给用户开了便捷之门。
目前网站空间容量达到25G,其中行业新闻40000多篇,技术知识3000多篇,面版参数10000多篇,用户评论10000多条,相关PDF文档8000多部,供求信息60000多条,产品信息10000多条,相关行业软件200多个及其它内容1000多个。
『肆』 显示器发展史
模拟信号显示器——数字信号显示器——镜面显示器——光点阵列显示器(液晶显示器)
『伍』 液晶发展历史
液晶最早是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einitzer)于1888年发现的,他在测定有机物的熔点时,发现某些有机物(胆甾醇的苯甲酸脂和醋酸脂)熔化后会经历一个不透明的呈白色浑浊液体状态,并发出多彩而美丽的珍珠光泽,只有继续加热到某一温度才会变成透明清亮的液体。第二年,德国物理学家莱曼(O.Lehmann)使用他亲自设计,在当时作为最新式的附有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对这些脂类化合物进行了观察。他发现,这类白而浑浊的液体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各向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于是莱曼将其命名为“液态晶体”,这就是“液晶”名称的由来。
液晶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式为向列液晶,分子形状为细长棒形,长宽约1nm~10nm,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如此在电源ON/OFF下产生明暗的区别,依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图像。
1963年,RCA公司的威利阿姆斯发现了用电刺激液晶时,其透光方式会改变。5年后,同一公司的哈伊卢马以亚小组,发明了应用此性质的显示装置。这就是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开端。而当初,液晶作为显示屏的材料来说,是很不稳定的。因此作为商业利用,尚存在着问题。然而,1973年,格雷教授(英国哈尔大学)发现了稳定的液晶材料(联苯系)。1976年,由SHARP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将其应用于计算器(EL-8025)的显示屏中,此材料目前已成为LCD材料的基础。
具结晶性的液体 ——液晶早在1850年,普鲁士医生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等人就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Otto Lehmann)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液晶化的现象,但他对此一现象的成因并不了解。 奥地利布拉格德国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家斐德烈‧莱尼泽(Friedrich Reinitzer)在加热安息香酸胆固醇脂(Cholesteryl Benzoate)研究胆固醇在植物内之角色,于1883年3月14日观察到胆固醇苯甲酸酯在热熔时的异常表现。它在145.5℃时熔化,产生了带有光彩的混浊物,温度升到178.5℃后,光彩消失,液体透明。此澄清液体稍微冷却,混浊又复出现,瞬间呈现蓝色,又在结晶开始的前一刻,颜色是蓝紫的。 莱尼泽反复确定他的发现后,向德国物理学家雷曼请教。当时雷曼建造了一座具有加热功能的显微镜去探讨液晶降温结晶之过程,后来更加上了偏光镜,正是深入研究莱涅泽的化合物之最仪器。而从那时开始,雷曼的精力完全集中在该物类物质。他初时之为软晶体,然后改称晶态流体,最后深信偏振光性质是结晶特有,流动晶体(Fliessende kristalle)的名字才算正确。此名与液晶(Flussige kristalle)的差别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莱尼泽和雷曼后来被誉为液晶之父。 由嘉德曼(L. gattermann)、利区克(A Ristschke)合成的氧偶氮醚,也是被雷曼鉴定为液晶的。但在20世纪,有名的科学家如坦曼(G. tammann)都以为雷曼等的观察,只是极微细晶体悬浮在液体形成胶体之现象。涅斯特(W. Nernst)则认为液晶只是化合物的互变异构物之混合物。不过,化学家伏兰德(D. Vorlander)的努力由聚集经验使他能预测哪一类的化合物最可能呈现液晶特性,然后合成取得该等化合物质,理论于是被证明。
液晶(Liquid Crystal,简称LC)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因为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光学特性,20世纪中叶开始被广泛应用在轻薄型的显示技术上。 人们熟悉的物质状态(又称相)为气、液、固,较为生疏的是电浆和液晶(Liquid Crystal,简称LC)。液晶相要具有特殊形状分子组合始会产生,它们可以流动,又拥有结晶的光学性质。液晶的定义,现在已放宽而囊括了在某一温度范围可以是现液晶相,在较低温度为正常结晶之物质。而液晶的组成物质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就是以碳为中心所构成的化合物。 同时具有两种物质的液晶,是以分子间力量组合的,它们的特殊光学性质,又对电磁场敏感,极有实用价值。 1888年,奥地利叫莱尼茨尔的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奇怪的有机化合物,它有两个熔点。把它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成液体,只不过是浑浊的,而一切纯净物质熔化时却是透明的。如果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列曼把处于“中间地带”的浑浊液体叫做晶体。它好比是既不象马,又不象驴的骡子,所以有人称它为有机界的骡子.液晶自被发现后,人们并不知道它有何用途,直到1968年,人们才把它作为电子工业上的的材料. 液晶显示材料最常见的用途是电子表和计算器的显示板,为什么会显示数字呢?原来这种液态光电显示材料,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1]把电信号转换成字符、图像等可见信号。液晶在正常情况下,其分子排列很有秩序,显得清澈透明,一旦加上直流电场后,分子的排列被打乱,一部分液晶变得不透明,颜色加深,因而能显示数字和图象。
『陆』 液晶电视的历史发展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有粘性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种白浊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这种物质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由此而取名为Liquid Crystal即液晶
1888年发现液晶材料;
1888~1968年为液晶材料性能和应用研究时期。
1968年美国首先做出LCD产品;
1973年夏普做出TN-LCD;
1973~1985年为TN-LCD获得广泛应用时期。
1984年发明了STN-LCD和TFT-LCD。
1985~1993年为STN-LCD推广应用时期。
1993~2000年是TFT-LCD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TFT-LCD的性能已可以与CRT媲美。
LCD发展大大扩展了显示器的应用范围,使个人使用移动型手持显示器成为可能,因此,2000年以后将进入LCD与CRT争夺显示器主流市场的时代。
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技术。
低温多晶硅(P-Si)LCD大生产技术。
大尺寸、宽视角、高分辨彩色TFT-LCD的发展。1993年以前主要生产的是10.4英寸以下,640×480像素的产品;1993~1997年主要生产的是10英寸~13英寸,1024×768像素的产品;1997~1999年主要生产15英寸~18英寸,1024×768和以上像素的产品;1999年以后开始生产20英寸~30英寸的产品。
1998年以后开始大力开发高分辨率、大屏幕液晶投影电视。
2008年 人们更重视液晶电视的美观和厚度,电视现在26寸以下的最薄可以做到22毫米了。
『柒』 液晶材料的液晶材料的发展历史
1854~1889年代,德国生理学家R.C.Virchow发现自然界的Myelin物质,此是一种溶致型液晶,在适当的水份混合後,会呈现光学异方向性之有机分子集合体。1920後时期,为液晶合成的开始及分类的确定,Friedel博士将液晶分类成层列型或距列型、向列型、胆固醇型..1960到1968年代,为液晶应用研究的蓬勃时期,G.H.Heilmeir博士发现动态散射模式(DSM),而使应用朝向液晶平面显示器电控复折射(ECB)的动作模式於1971年提出,後来发明扭曲向列型液晶平面显示器,应用在汽车仪表和电子表上1973年後为液晶实用化和应用研究多样化时期,日本的sharp和Seiko-EpsON改朝向向列型液晶平面显示器,1972年P.Brody提出主动性矩阵型模式,1980到1983年则有铁电性液晶平面显示器,1983到1985年发明超向列型液晶平面显示器(STN-LCD)。1980年日立试作低温多晶矽薄膜电晶体液晶平面显示器(LTPS TFT-LCD)1990年代彩色超向列型液晶平面显示器之笔记型电脑1991年彩色非晶矽薄膜电晶体液晶平面显示器之笔记型电脑1996年低温多晶矽薄膜电晶体液晶平面显示器的数位相机2000年低温多晶矽薄膜电晶体液晶平面显示器结合有机电激光显示器成为新一代省电及高解析度的显示器
『捌』 LCD是个什么概念发展历史应用领域
LCD液晶投影机是液晶显示技术和投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了液晶的电光效应,通过电路控制液晶单元的透射率及反射率,从而产生不同灰度层次及多达1670万种色彩的靓丽图像。LCD投影机的主要成像器件是液晶板。LCD投影机的体积取决于液晶板的大小,液晶板越小,投影机的体积也就越小。
根据电光效应,液晶材料可分为活性液晶和非活性液晶两类,其中活性液晶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和可控制性。液晶板使用的是活性液晶,人们可通过相关控制系统来控制液晶板的亮度和颜色。与液晶显示器相同,LCD投影机采用的是扭曲向列型液晶。LCD投影机的光源是专用大功率灯泡,发光能量远远高于利用荧光发光的CRT投影机,所以LCD投影机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都高于CRT投影机。LCD投影机的像元是液晶板上的液晶单元,液晶板一旦选定,分辨率就基本确定了,所以LCD投影机调节分辨率的功能要比CRT投影机差。
LCD投影机按内部液晶板的片数可分为单片式和三片式两种,现代液晶投影机大都采用3片式LCD板。三片式LCD投影机是用红、绿、蓝三块液晶板分别作为红、绿、蓝三色光的控制层。光源发射出来的白色光经过镜头组后会聚到分色镜组,红色光首先被分离出来,投射到红色液晶板上,液晶板“记录”下的以透明度表示的图像信息被投射生成了图像中的红色光信息。绿色光被投射到绿色液晶板上,形成图像中的绿色光信息,同样蓝色光经蓝色液晶板后生成图像中的蓝色光信息,三种颜色的光在棱镜中会聚,由投影镜头投射到投影幕上形成一幅全彩色图像。三片式LCD投影机比单片式LCD投影机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高的亮度。LCD投影机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制造工艺较简单,亮度和对比度较高,分辨率适中,现在LCD投影机占有的市场份额约占总体市场份额的70%以上,是目前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投影机。
『玖』 求在LCD发展史上一些科学家们研究中发生的有意思的事,供上课调节氛围使用,谢谢
十九世纪最后的三十年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不知是什么诱发了许
多母亲的基因变化,在这个世界突然之间生下了许多的天才,令人目不暇给。
就像雨后草地里的小蘑菇,蹭蹭往外窜,借用《秋菊打官司》里村长骂老婆
总生闺女时的粗话讲就是:一撇腿一个,一撇腿又一个,再一撇腿——还俩!
那后来在科学史上被称作激动人心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我们对自然
的认识,我们的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段时期,第二流的科学家做
着第一流的工作,无数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课题让许多年轻的天才们崭露头
角,如天空中的繁星。
在这灿烂的星光里,奥地利伟大的物理学家沃尔夫岗。泡利无疑是其中
最亮的一颗。(注意:不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量子化学家泡令(Pa
uling))
泡利(WolfgangPauli)1900年4月25生于维也纳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表现了出色的数学才能,高中阶段即接触了当
时刚刚发表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学毕业以后,泡利进入慕尼黑大学,师
从著名的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索末菲教授(A。Sommerfield),
当时的同学还有后来以“测不准原理”闻名于世的海森堡(W。Heise
nburg)。上学期间,课堂上索末菲给他讲授统计物理,课下泡利给老
师讲相对论原理。当时有个出版社想出版一套网络全书,其中相对论一条委
托索末菲来撰写。索末菲把这个任务下达给了泡利,泡利很快写成了二百页
的文章交了上去。当时他才十九岁,而广义相对论也才发表仅仅三年时间。
广义相对论是以理论晦涩难懂且对数学程度要求高著称,当时有个著名
的玩笑,说世界上只有三个半人懂得广义相对论。而泡利的这篇文章不仅总
结了当时已有的成果,并且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看法,是关于相对论的经典著
作。这个条目后来出了单行本《相对论原理》,并有中译本,在国内各个图
书馆都可以借阅到。即使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毫不过时,泡利当时对相对论
的各种结论及预测在八十年后也基本是正确的,而他所提出的问题也至今依
然没有解决。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
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
得到博士学位以后,1921年,泡利和海森堡两人来到了哥廷根,在
著名的哥廷根学派领袖人物玻恩(M。Born)手下工作的一年,玻恩在
后来的自传中对这两个年轻人评价极高。在这里插一句嘴,在玻恩的自传《
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中谈到他的学生们时说,他认为来自于中国的黄昆是
最聪明的。黄昆解放初回国,是国内固体物理学权威,他编写的教材《固体
物理学》是理科物理最好的教科书,后来当了中科院好像是半导体所的所长。
但我们也知道,他后来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应该是哥廷根学派里比较低的。实
在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一年,泡利又来到了作为当时物理学中心的哥本哈根的波尔研
究所做短期访问,与伟大的波尔(N。Bohr)一起工作,获易非浅。于
是在1924年,提出了作为量子力学基本假设之一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并以此项工作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泡利前往美国,在聚集了当时最出色的科学家的著名的普
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了一年。接着去了密执安大学任教十年,二战结束后,
回到苏黎世大学任教一直到1958年去世。
泡利是那种标准的天才式的物理学家,其研究范围涉及了物理学的几乎
所有方面。他为人傲慢,言辞犀利刻薄,问题刁钻,且对任何权威都能直言
不讳不留情面。这一点从他的两个绰号“上帝的鞭子”和“科学家的良知”
中也可以看出。泡利还在上学期间,一次国际会议上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
斯坦演讲演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此
话被传为名言。在哥本哈根做访问学者期间,他是唯一敢于打断波尔讲话的
人,并且对波尔的错误毫不隐瞒地指出来。泡利对他的学生很不客气,有一
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
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泡利对别人不够尊重,他只是更尊重崇高的物理规律和
自然法则。忘记是谁说过,爱因斯坦是唯一可以让泡利脸上流露恭敬之色的
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很多人都了解了泡利不
相容原理。而在本科阶段学习时,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在量子力学课程中出现
的,此时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往往变的很简单,也很容易被接受,不过是一个
矩阵方程的解,甚至会认为是可以推导的。而实际上,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提
出发生在量子力学的产生之前。是他从浩如烟海的原子光谱数据中总结出来
的假说,不能通过推导的形式得到,其工作量和洞察力难以想像。
生前一直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物理学家吴大猷在他的自传《回忆》
中曾希望,在学校的教学中,最好按照科学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讲解。因为
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本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以
及其中巨大的困难。
泡利酷爱跳舞,爱泡夜总会。他宁愿放弃了几乎聚集了全世界所有第一
流物理学家的第二届索尔末会议,而去参加一个跳舞比赛,仅仅把那篇论文
寄去了事。
泡利对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着很深的研究,因此有着极出色的洞
察力和直感。最奇怪的是他还几乎从不出错,他的威望之高以至于当时物理
学所有新的成果如果没有得到泡利的首肯,大家心里就没底儿。在原子物理
中反常塞曼效应刚刚被发现时,对其的理论解释遇到很大的困难。那阵儿有
人常常看见泡利独自忧心忡忡地徘徊于巴黎的街头,就上前奇怪地问泡利为
什么这样的愁眉苦脸?泡利很不客气地回答说:当一个人考虑着反常塞曼效
应的时候,你怎么还能指望他面露喜色?于是大家就知道,反常塞曼效应是
个大难题,把“伟大的泡利”也难住了。
1925年,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荷兰物理学家乌伦贝克(G。U
hlenbeck)和他的老师高德思密斯(W。Goudsmit)发现
并提出了电子存在内禀自旋,这是个极大胆和革命性的假设。他们在把由此
写成的论文寄给杂志社的同时,还专门寄给泡利一份。泡利回信说他们的结
论是错误的,当时这两个荷兰人如心浇凉水。乌伦贝克提出赶紧把论文从杂
志社要回来,以免丢人,高德思密斯强作欢颜地说:“反正已经寄出了,再
要回来多不好。好在你还年轻,没什么名气,犯点儿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紧跟着,泡利又来信说他们是正确的,是自己说错了。这也许是泡利唯
一犯的一次错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而且自己纠正了。说起来啊,当时
泡利才二十五岁,仅仅比乌伦贝克大八个月,却已经在物理学界有了这样的
威望。
近代物理学上唯一一个美国本土的可以让美国自豪的理论物理学家费因
曼(R。Feynman)被称作最聪明的美国人,他在自传《爱开玩笑的
物理学家》中曾经以泡利为例谈到聪明人和天才的区别。费因曼刚开始工作
时,师从后来担任过美国哲学学会会长的惠勒教授(J。Wheeler),
两人从事一个关于量子电动力学里的推迟势问题。做了几个月以后,觉得差
不多可以交账。恰好这时有个国际会议,两人就商定把这个工作拿上去宣读,
并且分配费因曼讲上半部分,惠勒讲下半部分。等到会议进行中间大家休息
吃茶点时,泡利走过来和费因曼打了个招呼,费因曼那么大咧咧的人也紧张
够呛。泡利就问费因曼最近在做什么工作,会议准备讲什么报告。费因曼据
实回答了他和惠勒要讲的课题以及怎么分配要宣讲的内容。泡利思索了片刻,
神秘一笑,冲费因曼耳朵小声说了句:“你放心,惠勒教授不会做他那部分
报告的。”果然,惠勒最终也没有做那个部分报告,因为那是错的。
当然,我们也不说泡利没什么弱点。在物理学界有个名词叫作“泡利效
应”。这不是什么物理现象,是指那种对理论精深,对实验一窍不通家伙的
所做所为。泡利的手脚笨拙很有名,有一次他在一个车站停半小时,就想顺
便参观下附近的一个物理实验室。实验室领导迫于他的声望,阻止不及,只
好任他在实验室里捣鼓。果然,等他半小时后回到车厢,那实验室已经是硝
烟滚滚了。
另外,泡利讲课也不是一位好老师。他给学生上课时,常常讲着讲着就
忘了自己是在上课,自顾自地在课堂上推导起公式来,把学生扔在一边。而
且他的板书也很糟,从一个角斜到另一个角,字越写越小,底下学生糊里糊
涂的。但他讲课时这种投入的精神也恰恰能培养出特别出色的学生。
泡利由于过去曾翻译过一本德文谈《易经》的书,并因此和吴健雄认识。
他对吴健雄评价很高,并且后来也一直和吴健雄有着很亲近的情谊,在我所
见到过的泡利的照片中,他和吴健雄合影的那张最精神,吴健雄也神采奕奕。
有机会可以扫上网看看。
现代物理学中有一个很神秘的无量纲常数,叫作精细结构常数,大小等
于1/137。很多年来,物理学家们想对这个常数进行解释,至今未果。
泡利为此也曾花了大量的精力,可惜天妒其才,58岁就早早去世了。而他
在苏黎世红十字医院去世时房间的号码正是137号。
冥冥之中,不知道有什么在主宰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苏联天才的物理学家朗道(L。Landau)曾经把科学家们的智力
用二分制来表示,他认为爱因斯坦的智力是2,其他人都是1,而他自己则
是1。5。没有人嘲笑过朗道的自信,因为他配这个1。5。然而,总感到
他忘了泡利,其实泡利又怎么会被忘记呢?
不大的一个奥地利,因为有了孟德尔、泡利、薛定谔和弗罗依德等人,
应该无愧于人类科学的进步了吧,我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注:“上帝的鞭子”这个词本来是有贬义的。他是中世纪嗜杀成性的
匈奴人阿提拉死后约五百年得到的一个流传最广的绰号(忘了在哪节“读史
小记”里说过这个人)。最早出现在10世纪摩德那主教用拉丁文写的匈奴
侵欧史中。但后来用在泡利身上,更多的是指他在科学上那种严谨尖锐、不
留情面的科学批判态度。
我喜欢这种态度;)
『拾』 中国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史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原电子部七七四厂(即现京东方的前身)七七0厂、上海电子管厂为代表的作坊式TN-LCD实验线开始到现在,中国的LCD产业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经历几次大的投资浪潮之后,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TN-LCD生产基地和主要的STN-LCD生产基地,从2003年又开始大手笔涉足TFT-LCD,以京东方电子科技集团收购韩国现代三条TFT-LCD生产线和所有LCD业务以及京东方和上广电又分别投资在大陆建设二条第五代TFT-LCD生产线为标志,中国成为世界LCD产业第四极力量乃至更强的预言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一 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在全球液晶显示产业发展年表上,中国的起步时间并不算太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清华大学、长春物理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以原电子部七七四厂、七七0厂、上海电子管厂为代表的企业都开始涉足LCD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样品制做,但一直到84年,无论是自主拼装设备还是从美国引入的设备,都是作坊式小规模的实验线,没有形成批量的生产规模,但这些实验室和实验线却奠定了中国液晶产业的基础,在这些实验线上曾经工作过的一批人,在后来中国LCD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TN-LCD
1984年,深圳中航天马公司建成第一条4″规格的TN-LCD生产线,七七0厂建成第一条7″规格设备较先进的LCD规模生产线(主要设备通过香港从日本引入)。继这之后,深圳的先科集团和新加坡辉开集团合资成立了深圳深辉公司,他们也是一条7″规格的LCD生产线,深圳晶华公司也差不多同时建成一条TN-LCD生产线,在香港LCD产量占据第一位的康力公司生产线也转移到了广东惠州。随后天马二期、晶蕾、华泰等又相继建成12″以上规格更大规模的TN-LCD生产线。除上述内资建设的生产线外,以信利为代表的香港很多企业在那个时期也纷纷在大陆兴建TN-LCD生产线。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LCD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相当的TN-LCD产业规模,深圳天马公司从4″线开始,很快又建了1条7″线,在90年代初又建成1条12″线,在当时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而奠定了其在业界的影响。
2.STN-LCD
中国大陆涉足STN-LCD是从九十年初开始,国家八五开发项目“640×200超扭曲液晶显示项目”由七七0厂和清华大学、南京五十五所共同完成。93年以后,天马三期一天骏项目、河北冀雅、无锡夏普、汕尾信利二期、上海广电液晶、迈尔科特等都先后建成12″×14″或14″×14″规格的STN-LCD生产线,生产大中尺寸的STN-LCD产品,而鞍山三特电子(现鞍山亚世光电)、汕头超声等公司建成的STN-LCD生产线,则以生产中小尺寸STN-LCD产品为主,其他技术水平较高的TN-LCD线也在这个时期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局部改造兼容生产STN-LCD产品,如深圳晶华、上海海晶等,但以上建成的STN-LCD生产线除无锡夏普能生产彩色STN-LCD外,其他生产线均只能批量生产有色模式和黑白STN-LCD产品。从九十年代末开始,进入彩色STN-LCD生产线建设热点时期,飞利浦在上海建成二条14″×16″彩色STN-LCD线,与前期已在上海建成的STN模块生产线一起,力图打造上海飞利浦LCD城,而信利在将单色STN-LCD生产线改造成CSTN-LCD生产线后,又投资建成了一条专门的彩色CSTN-LCD生产线,日资企业日本新电器则在广东东莞建成一条CSTN-LCD生产线。爱普生和optrix则分别在苏州和张家港成立苏州爱普生和张家港光王电子并建生产线,专门生产中小尺寸的STN和彩色STN-LCD,深圳天马在03年完成四期天龙工程,以一条14″×16″的CSTN生产线生产以手机屏、PDA为主的彩色STN-LCD。韩国三星继STN模块生产线之后又在东莞建成一条彩色STN-LCD生产线,长春的联信在长春建成的彩色STN-LCD生产线已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深圳比亚迪公司、汕头超声也在进入2004年以后相继建成彩色STN-LCD生产线,目前已开始试生产和批量生产彩色STN-LCD。
3.TFT-LCD
2000年以前,中国在TFT方面的工作仅限于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在一些小范围的研究上。2000年,吉林电子集团从日本购进了一条第一代的TFT—LCD二手线,目前在生产一些中小尺寸的TFT产品.2003年2月,京东方电子科技集团用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3条TFT生产线和业务,并在当年全球大尺寸TFT销售额上排名第九,该现并购进入03年中国十大成功并购案之列.2003年6月,京东方又宣布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 2亿美元建设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目前这个项目进展顺利,正在调试试产,并将在04年12月底产出这条线上的第一块TFT-LCD屏,比原计划提前了近1个月,2003年1 0月,京东方TFT模块生产线落户北京,这个生产线也是京东方TFT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2003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与日本NEC公司达成协议,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在上海莘庄建设第五代TFT—LCD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玻璃尺寸与京东方一样也是1100*1300,目标产品是笔记本电脑、监视器以及电视用显示屏,这条线在今年6月12日工艺设备进入安装调试, 10月份完成调试生产,产出了中国第一块本土生产的大尺寸TFT-LCD,目前这条线正在向大量产阶段推进.在南京,新华日购进了NEC的第一代TFT二手线,投资约在5400万美元,总投资比彩晶小,目标产品也是定位在中小尺寸上,现正在调试、试运行,已做出2.5″的样品。
4.LCD模块
TN-LCD和STN-LCD的模块生产线由于投资小,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在中国大陆的数量比屏的生产线数量要大很高,其布局也比较分散,早期的模块厂以个人或小企业投资为主,规模较小。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大陆手机生产数量的大幅增长,对配套器件本地化的要求,以及模块产值较大和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吸引力,使很多拥有屏生产线的厂家和下游整机厂家也都开始兴建自己规模较大的模块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上海飞利浦、北京三五电子、东莞三星电子、张家港光王电子、深圳天马、广州精工、上海广电液晶、京东方等一批有屏生产线的厂家,也有如深圳TCL、大连大显等有整机背景的厂家。
在TFT模块上,台湾、韩国、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大陆,LG-Philips在南京、翰宇彩晶在南京、友达在苏州、中华映管在吴江、奇美在上海、东莞,三星在镇江、日立在苏州,夏普在无锡都有自己的TFT模块生产线.造成这种转移的原因被认为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未来市场的看好,第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
5.LCD配套材料
伴随着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数量和规模的增大,为LCD配套的材料和设备也得到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在LCD的三大材料中,最早实现产业化的是液晶材料和ITO玻璃。我国液晶材料的研究工作始于1969年,以清华大学化学系和北化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力量,1987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液晶的研究成果在石家庄开始批量生产,并供应给LCD厂,这个现名石家庄永生华清的公司目前仍是国内品种最高,产量最大的液晶材料厂,由清华大学与其他公司合作将清华化学系液晶材料研究技术产业化的还有另外一家公司:清华亚王液晶材料公司,他们也可以批量生产TN液晶和中低档的STN液晶,石家庄永生华清与清华亚王一起的中低档液晶市场份额在中国大陆已占到70%以上,低档TN占到了80%以上,并有单体提供给日、德的其他液晶材料公司。除这二家之外,西安近代研究所和西安瑞联公司也在从事液晶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但以液晶单体为主配有部分混合液晶生产,另外还有如江苏高恒化工、烟台等多家企业在从事液晶材料的单体和中间体的开发和生产。在ITO玻璃方面,中国第一条用于LCD的ITO玻璃生产线是深圳南亚在87年建成的。这条线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后来在其他ITO玻璃生产线上的很多技术管理骨干都曾经在这条线上工作过,继南亚之后,深圳莱宝、深圳南玻、深圳豪威、安徽华益等又相继建成规模更大的ITO玻璃生产线,他们不但在为ITO玻璃的本地化配套上做出了贡献,也在出口供应日本的一些LCD企业,在TN液晶和ITO玻璃上,目前我们已能完全实现本地配套,LCD的另一主要材料偏光片,目前主要有深圳深纺乐凯和温卅侨业二大家,批量供应TN用偏光片和部分STN用偏光片。东莞福地在前几年从日本日合引入日合一条旧的偏光片生产线,但调试后运行状况一直不是太理想,目前正在进行改组。
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已建成日熔量250吨的超薄基片玻璃线并已开始向ITO玻璃厂供货,这是国内很多企业曾经努力但一直没突破的领域。在掩膜版上,深圳清溢、深圳美精微等公司已供应从TN、STN到CF用的菲林、铬版型掩膜版及其他配套材料,美精微是第一家专业LCD掩膜公司,而清溢公司目前在掩膜产品的产量和规模上居于领先,其公司文化和质量管理得到业界的好评,在04年获得全国质量奖,并被做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克劳斯比学院的教学案例。
在彩色LCD用的关键材料彩色滤光片上,深圳莱宝和深圳南玻已开始批量生产,深圳比亚迪引入一条线用于自己配套。
在LCD其他的配套材料上,如背光源、PI、清洗剂、光刻胶等,国内厂家也都能部分供应。
6.LCD配套设备
在配套设备方面,经过多年来各方努力,我国大陆已能生产部分LCD制造设备及测试仪器。测试仪器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如清华大学、长春物理系都开发生产定型了如液晶盒厚测量仪、予倾角测量仪、液晶光电参数测试仪等测试设备,而制造设备从最初的玻璃切割机、偏光片切割机、灌晶机等单台设备发展到可以生产成套的TN用清洗等前段设备和摩擦线、对版线等要求更高的设备,专业生产液晶设备的厂家有北京京城清达、太原二所、深圳虎神、深圳润正、深圳航通、深圳保全等公司,京城清达是由北京量具刃具集团与清华大学、日本饭沼制做所共同合资的公司,太原二所是一家从事半导体相关工艺研究的专业所,他们都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中国大陆液晶设备就其规模和水平来看,与LCD器件和相关材料比,仍显得滞后一些,与日本韩国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7 开发和研究
中国大陆在液晶显示技术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包括清华大学物理系、化学系、长春物理所、北京化学所等单位在七十年代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之后北京大学微电子所,南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五十五所等单位也相继介入这方面的研究,这些基础和应用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虽然由于资金投入较小,没有世界级大的创新性成果,但在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大学和研究所背景下成立的清华液晶中心、北方液晶中心也是专门从事液晶显示技术研发的单位,一些大的集团如京东方、上广电、TCL等也有企业自己的研究院或研究所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北方液晶中心侧重STN-LCD、a-si TFT、p-si TFT-LCD、液晶器件参数测试仪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项奖励,清华液晶中心侧重STN工程化技术研究以及相变液晶、宾主液晶、宽视角等一些个性化的器件开发和导波技术在液晶中的应用、模式设计等一些偏基础性的研究,曾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等奖励,近二年又在人才培养上展开工作,面向平板行业举行各类技术培训班。五十五所则在STN、TFT及BTN液晶显示器件及整机军用液晶加固技术上开展工作,在加固方面拥有几项专利,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二 中国液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LCD产业从无到有,从无源跨入有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TN/STN生产大国和产值排名世界第四的LCD产业区域,目前在中国大陆与LCD产业相关的生产厂、科研院所大约有180家,约110条的TN/ STN-LCD生产线,7条TFT-LCD生产线(含京东方在韩国的三条生产线)和众多的TN/STN/TFT模块生产线。液晶协会在2003年对65家会员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这65家单位2003年销售值总和在132.46亿,比02年增长123%,其中显示器件107.79亿,占81.38%,相关材料12.04亿,占9.09%,制造设备1.29亿,占0.97%,其他占8.56%,从业人员大约在5万3千人,LCD年产量424万平米,ITO玻璃年产量646万平米,液晶材料年产量79.5吨,偏光片年产量96万平米。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液晶产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以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这与中国信息产业强势分布区域相对应。
华南是中国最早形成LCD、LCM区域性的地区,到目前仍是企业数量最多,投资成份最多元化的地区,其生产线数量占到合国的70%以上,其中又以深圳东莞二市为主,在投资类别上以台湾华泰、香港信利、香港精电、台湾劲佳光电为代表的香港、台湾投资和以深圳天马、迈尔科特、东莞SDI、东莞新电器等为代表的日美资和大陆内资为主。
华东地区是近几年刚兴起的新区.这个地区显著的特点是企业的投资和规模都较大,日资和台资企业较多,无锡夏普、张家港光王电子、苏州EPSON、上海飞利浦、上海广电液晶都有规模较大的CSTN和STN生产线,更有众多的TFT模块厂在这个区域内。产值较大,销售规模上亿、上十亿的厂多,随著上海广电集团与日本NEC合作TFT—LCD五代线的建成,还将带动TFT-LCD产业链上的其他项目,这个地区显示出很强的发展后劲。
东北华北地区目前企业的数量和总体规模都小于其他二个地区。但随着京东方在2003年成功收购韩国现代TFT三条生产线、并在北京建TFT模块生产线和五代TFT屏生产线、整合上下流产业链一系列大的动作以及其TFT—LCD销售额在2003年全球大尺寸LCD排名第9的地位和五代线建成后的带动和辐射影响,将带动这个地区成为对中国液晶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另外这个区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从事液晶研发的单位和力量比较集中。还有美国三伍电子以及河北冀雅、长春联信、鞍山亚视一批有实力和后劲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