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78年以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

78年以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

发布时间:2021-02-28 20:31:33

Ⅰ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1949-1978)中国的变化

1906年与2006年中国的变化.中国大地上继续发生着方方面面的变化。青藏铁路开通,内西藏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容历史被改写; 三峡大坝建成,其水利效应和电力效应不言而喻;西部大开发火热进行,正在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这一切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国家的变化和成就让百姓感到骄傲,而百姓身边的变化则让他们感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和满足……

Ⅱ 1978年到2009年中国的变化

一、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改革。

建国后,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人民政府采取坚决措施,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以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转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此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接收过程中,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大多采取“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办法,因此,这些工矿企业里仍旧保留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压迫工人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制度。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实现厂矿经营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和改造。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以前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反帝反蒋,解放后又拥护中共的领导,而且在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例较大,调动其积极性,对增加工业品满足人民需要、帮助商品流通以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积累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中共对其进行了合理调整,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加以限制,利于国计民生的鼓励发展,逐步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3—1956年,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现实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

第三:对城市的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总之,在过渡时期,我国城市中确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且还照搬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本阶段变化不大,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定息制的结束,原先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完全彻底地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二、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城市也建过人民公社,但大多有名无实。

三、文革十年动乱体阶段基本无变化。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本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由此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到现在: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企业推向市场,并且由原先的粗放式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此进一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中国21世纪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几个阶段,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范畴里,发展沿着一定的路径前进,改革首先就是制度的变革,对于解放生产力有显著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但整体上体现为渐进的变革的特征,巧妙的制度调整是避免陷于路径锁定的重要原因。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如何突破路径依赖,改革政治经济中较困难复杂的环节,需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可行的制度调整方式。本文尝试探讨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度调整与路径依赖的互动作用。

Ⅲ 1978年后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历史问题。

一、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走势与基本特征是:现代化内在生长力得到了初步发育,而且,这种发育又进一步引致中国现实社会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趋势。对此,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实现了初步的有机结合。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是在一个正常的基石之上开始发育的。

在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主义应当是具有现代化内容的社会主义,而现代化则应当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相对而言,社会主义侧重必要性的保证,现代化则是侧重中心、内容的构成。

1978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情形: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内容经常相互分离。或者,现代化建设只是简单地附着于社会主义,居于一种次要地位。建国初期,出于重建社会结构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者脱离所造成的危害还不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中国社会本应开始大力推进现代化。然而,整个社会却把重心移到了单纯的“社会主义”方面,“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还曾经长期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①〕

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实现了初步的、有效的结合,两者的关系逐渐得以摆正。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从根本上得以发育的基石。这种结合,为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形成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一,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中国社会一些重大的体制可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而做必要的调整,以保证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如在所有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正常发育提供较强的推动力。第二,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方可实现由社会主义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而有助于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正常发育。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雏形得以确立,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各种劳务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并日趋扩大。这样,就确保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能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基础上开始发育。

2.民众与现代化初步的广泛结合。这就使中国现代化内生力的发育具有了一种强劲的底力。

1978年以前,中国曾进行过现代化建设。尽管现代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但是,有时却也在外观上显得轰轰烈烈,如大跃进运动。即便是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现代化也并没有真正实现同民众的有效结合。1978年以后,这种情形开始发生变化,民众同现代化开始了广泛的结合:第一,民众的切身利益开始同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状况产生了一种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国真正的现代化过程是从经济方面开始起步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这种作法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它能直接让民众得到实际利益。在十几年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实际收入呈持续递进势头,而且幅度很大。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为100,到1990年则增至230.9。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16元,到1990年,则分别增至629.8元和1387元。〔②〕第二,民众日常生活同现代化进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十几年中,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众日常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从民众的消费生活和闲暇生活来看,还是从民众的代际生活与社区生活以及总体生活质量来看,现代化的影响很大。耐用消费品平均每百人拥有量是:1978年,电视机0.3台,录音机0.2台,电风扇1.0台,洗衣机0台,1988年则分别增至13.2台,8.3台,13.4台,6.8台;〔③〕人均居住面积是:1978年,城市为3.6平方米,农村为8.1平方米,1990年则分别为6.7平方米,17.8平方米。〔④〕另外,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活跃起来。据有关部门估计,“近几年,每年平均在国内进行一日和数日以上的异地旅游约达2―2.7亿人次。”〔⑤〕第三,社会流动度增大。在十几年中,社会成员从总体说,开始摆脱过去那种身份隶属化、工作固定化、居住不变化的情况,垂直流动、水平流动、结构性流动以及自由流动的社会成员人数大幅度增加,整体社会流动呈立体状。

民众与现代化的结合,大大增强了中国现代化的内生力,进而使中国现代化具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势头。民众切身利益同现代化进程息息相联,从而导致民众把现代化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民众日常生活同现代化进程的相关性,决定了民众日常行为取向逐渐与现代化认同。而社会流动度的增大,又在客观上有助于启动各个区域、各个群体甚至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动能。这一切,使现代化成为中国整个民众的共识,成为民众生活所需和民众行为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得到初步、真正的发育,并使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3.开放与现代化初步的有机结合,为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发育提供了一个有效杠杆。

1978年以前,中国一直没有进行过真正而正常的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开放。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1991年增至1357亿美元;1983年,实际利用外资19.81亿美元,1991年增为115.54亿美元;1982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1.89亿美元,1991年上升为19.7亿美元;1980年,旅游外汇收入为6.17亿美元,1991年上升为28.45亿美元。〔⑥〕另外,中国还大规模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从本质讲是一致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因此,中国十几年的对外开放,无疑促进了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增强。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对一个民族保持一种有益的压力,使之产生一种民族的超越精神,进而使民族的原动力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通过开放,还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发育找到一定的参照。在开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别的国家某些先进技术的引进,直接促进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发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的民族就是在应战中更新自我:“应战不仅解决了挑战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还在它每一次胜利地解决了一个挑战问题以后,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文明生长的性质最核心的成份便是一种活力,这个活力把那个受到挑战的一方从一个由于应战成功而出现的平衡状态中,又引向了一个出现新挑战的不平衡境界。”〔⑦〕

4.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初步有机结合,使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开始具有了真正的有机性。

中国在1978年以前,由于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中,并由于“左”的思潮盛行,因而过分地强调一种纯粹的成份,即除了“革命”事物之外,其他一切事物都予以排斥。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客观上使民族传统日趋淡漠甚至被遗忘。

1978年以后,民族传统开始复归,并同现代化实现了初步的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一是开放过程的推进。前面曾经谈过,在十几年里,中国的开放势头比较迅猛。但是,中国是在缺乏足够准备的情形之下,忽然打开国门,置身于众多国家之中,并面对着许许多多在发达程度上远高于自己国家的。因此,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需要在自身体内寻找一种依托物,以求得本国人民的认同与凝聚,避免离心解体。于是,民族传统便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甚至是着意强化;二是经过多年政治运动的反复,人们也逐渐发现,民族传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民族传统与意识形态并非互相排斥。这样,中国便开始实现了民族传统与现代化内容的初步有机结合。

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这种结合,增强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第一,它直接增强了中国现代化的内部动力。在民族传统那里,中国人可以寻找共同的民族血脉。以此为纽带,中国人的力量、意志、情感可以得到极大的凝聚。这种凝聚力进而可以使中国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可以使中国蕴藏的能量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释放。需要说明的是,在考虑这种动力时,既要防止狭隘的人文种族主义思想,又要防止旧的时代因素借民族传统之名而复活。一旦由民族传统所引致的民族精神畸形化而成为一种人文种族主义时,或者旧时代因素借民族传统之名而复活,那么,它必定会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正常推进。第二,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对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理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而言,民族传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如从民族传统着眼,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稳定的制约机制具有与西方社会不相同的特色,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保留一些由重人伦所进一步导致的重德治的传统,以此与法治相得益彰,求得社会的稳定。再如,就现代化的推进方式而言,同西方社会倾向于不断重建有所不同,中国社会则更倾向于逐渐转型。民族传统对于形成中国现代的大、中、小型社会单元的特有结构也有不小的影响。

5.现代知识的累积、传播同现代化实际进程的有效结合,使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更加具有一种渗透力和扩散力。

不能否认,在1949年至1978年三十年间,中国的现代知识在累积、传播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这三十年,中国现代知识的累积与传播存在着三个突出的症结:一是没有广泛地与生产领域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在军工技术以及某些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的话,那么,在适用技术方面只是取得了比较小的进展;二是片面性。当时,人们对于现代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自然科学及技术,忽略了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人们过于轻视甚至是压抑教育,因而其水平及处境每况愈下;三是现代知识地位的不断下降。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整个知识界、知识成果的价值不被确认,不仅如此,现代知识也呈贬值状态。正是由于这些症结的存在,使现代知识在1978年以前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起到应有的渗透及推动作用。

1978年以后,现代知识的累积、传播与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开始了初步的却是富有成效的结合。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杠杆。具体表现在:第一,人们对于现代知识的重要性开始有了比较普遍的确认,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⑧〕这种认识的转变,为现代化知识发挥作用确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现代知识开始与生产领域实行广泛的结合,尤其是适用技术趋于普及,从而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的“星火计划”,目前“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截至1987年底,‘星火计划’已落实国家级项目961个、省级和地市级项目8694个。”〔⑨〕科学技术等现代知识对于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国后,在我国各个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率总额中技术进步所占份额分别是:1952――1957年为46.9%,1957――1965年为20.7%,1965――1976年为3.6%,1981――1985年为30.5%,1985――1989年为30.1%。〔⑩〕第三,现代知识的累积与传播趋于整体化。教育的水平、教育的社会地位、教育的规模在十几年间,呈上升趋势。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有了比较明显的长足发展。这些,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开始确立现代观念与现代行为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1964年全国人口文化程度状况是:大学文化程度是人口构成的0.4%,高中程度为1.3%,初中程度为4.7%;到1987年,则分别上升到0.9%,6.9%,21.2%。〔⑾〕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得到了初步的发育。这种情形无论是在1949年之前或是1949年至1978年期间都未曾出现过。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初步发育,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使得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已呈不可回转之势,决不会由于一些偶发性的因素而中断。

二、这一时期,在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成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不规则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化内在生长力发育的整体化程度不够。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中国过于追求经济方面的增长和经济方面的改革。人们倾向于将经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等同起来。1979――1988年,经济的确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⑿〕这个增长率在世界各国是不多见的。经济发展保持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只要适度,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机体可以起着一种积极有效的带动作用。问题在于,这种超前不能过度,不应过分超过其他方面发展的幅度。相比之下,非经济领域如教育、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幅度过小。在改革方面,也不够配套,人们将改革的重心放在经济领域,而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则不够重视。只要我们看一下这些年出台的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就会发现,非经济方面的改革方案与措施所占比重很小,而且贯彻得也不力。

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对于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进一步成长、形成乃至对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第一,降低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有机性。社会发展可能首先受惠于发展最快的环节,但不久就会受制于发展最慢的环节。这是因为,社会机体是一个由各种环节、各个层面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种环节、各个层面之间有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⒀〕长时期片面发展经济,不仅无法得到其他环节、层面的有效支援,而且,就连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不可能被社会机体给予有效的吸收,无法内化为社会机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对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经济因素说到底是一种物质的力量,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被动自发性。因此,单纯的经济无法全面地解决有关社会机体发展的定向问题。经济的发展如若失去控制,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仅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异化现象,还有可能造成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这些,必定会严重妨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现代化内在生长力成长的有序程度不高。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虽得以初步发育,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生长秩序的相对紊乱。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发展过程的摇摆幅度过大。1977――1978年经济出现过热现象,1979、1980年经济发展开始稳定,但时隔不长,经济又开始新的过热,尔后又低落。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起伏过大。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84年比1983年增长14.6%,1989年比1988年增长3.6%,差幅高达|11|。八十年代,同是发展中国家,泰国经济发展的最高速度是1988年为11.0%,最低速度是1982年为3.2%,差幅为|7.8|;南朝鲜最高年份1986年为12.4%,最低年份1985年为5.4%,差幅为|7|。〔⒁〕经济发展过大的摇摆度既不利于形成发展过程内在生长机制,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二,发展的区域分散性与重复性。“在现代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后来者,必须既要利用非同寻常的中央集权因素,又要利用各级权利与资源的平衡配置。”〔⒂〕1978年前,尽管中央也给地方下放一些权力,但总的说来,是统得过死。1978年后,中央将许多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各地区竞相发展某些相同的行业,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重复生产,追求地区经济的完整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趋同状况日益突出。”〔⒃〕各区域内的这种“有序”,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国范围内“无序”状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国家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其意义大为削弱。长此以往,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下的效益,还会使整个国家机体产生离心的倾向。第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纵观十几年的社会,可以发现,社会问题无论是从种类来说,还是从数量来说,均增长得快。从一定意义上不妨将这种状况视为社会问题的并发症。如1982――1988年,全国重大案件增幅很大,为建国以来所罕见:按指数计算,1982年重大案件数目为100,1983年为101.8,1986年为152.8,1988年为316.6。〔⒄〕社会问题的并发症,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进而会对现代化进程的平稳递进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挫伤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发展进程的后续推动力。

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在发育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其根源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明显、比较直接,而且影响比较大的根源在于:急功近利思潮与行为的强化同现代化目标体系的模糊、匮乏这两种现象的相互并存、相互感应。

这一时期,急功近利思潮与行为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取向的极端功利化。人们的行为具有一种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重要特征。人们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就说明了这一点。如在农业方面,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仅相对数减少,而且绝对数也在减少,“六五”期间,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五五”期间减少了近1/3,为173亿元人民币,占投资总额的5.1%。在国家对农业投入减少的同时,农民也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抽样调查表明,1980年六种粮食每亩土地的投入标准劳动日为22.80个,而1985年为15.28个,减少了1/3。此外,农民个人投资大部分用于非生产性积累,占70%以上。”〔⒅〕在工业方面,“‘一五’时期建立的156个重点项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骨干,但多数企业由于只用不养,无力进行技术改造,使设备日益老化,技术日趋落后”。〔⒆〕

这一时期之所以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与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的。第一,摆脱束缚之后的过度反弹。1978年以前,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过于看轻个人、中小群体甚至看轻区域的利益,过于看轻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而过于强调超级大群体的利益,过于强调长远的目标,致使人民生活的改善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以前的那种不正常的束缚被挣脱。但由于受压抑的时间过长、程度过深,因而人们在挣脱束缚之后也出现某种不正常的反弹现象。即:过于看重高消费,过于看重个体及中小群体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过度的急功近利思潮与行为。第二,改革之初的显著成就所造成的急于求成的心理。改革之初,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发展基数小发展幅度容易增大的原因,也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恢复生产力的因素。但不管怎样,发展的总幅度作为改革的整体结果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难免类推,以为整个现代化也会顺利、迅速地进行,故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难免操之过急。总之,出于这些历史、社会的原因,中国在十几年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就很自然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与行为。

从本质上讲,这一时期人们的追求同现代化的趋向是一致的。但是,仅仅有这种倾向性的吻合还不够。这种吻合只能说明现代化趋势的不可逆性,还不可能说明现代化进程的平稳状况。这就涉及到现代化目标体系的作用问题。正是在这方面,1978年以来,中国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体系相对来说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1)目标缺乏同实际进程浑然一体的内化度。即这个目标体系反映不出实际进程所应有的循序渐进性,而且,实际进程中所存在的许多变项因素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2)体系度不够,子目标不配套。现代化目标体系应涉及到现代化问题的方方面面。但这一时期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却忽视了许多问题,如非经济因素的归类、作用、地位在目标体系中均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再如实现长期、中期、短期各类目标的操作方案在目标体系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说明。(3)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纵观十几年现代化进程,各种现代化方案、发展战略、改革措施一个个出台,旋即被新者取代,或者是无声无息不再起作用。(4)缺乏同一性。这期间在改革、发展目标方面,不断出现相抵触的方案。严格地讲,这些目标并不属于一个体系。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之所以不够完善,同样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社会的原因:第一,新旧体制的并存。从一定意义讲,现代化过程也就是由传统体制向现代化体制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必定会出现新、旧体制并存的现象。新旧体制并存,不仅会造成社会成员行为、观念等方面的不一致性、不联贯性,还会造成社会机体的非整合性。在这种情形下,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一的现象,也会缺乏稳定性。第二,社会变化的高速率。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社会变化的高速率会从两个方面对目标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社会的急速变化会使现代化目标体系中的一些目标尤其是一些短期性目标、操作性目标很快失效或者是部分失效,这在客观上容易降低目标体系稳定性、配套性、同一性的程度。另一方面,在急剧的社会变化中,社会群体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一些新的社会群体产生了,一些原有的社会群体依然存在,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需求必定差别很大。为了维持社会的整合与稳定,就必须照顾到各种社会群体,否则,现代化便很难顺利进行。于是,在不同社会群体需求下所形成的一些具体目标显然很难保持同一性。

重要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及思潮的强化与现代化目标体系的模糊、不完整这两种现象并非各不相干,而是相互感染,相互加重。如急功近利思潮与行为的强化不仅会对现代化目标体系的设计、制定造成不利影响,使现代化目标体系趋于片面和摇摆,而且,还会使本来有某些合理之处的目标无法在现实中兑现。这些进一步在客观上使现代化目标体系对于现代化过程缺乏应有的导向力和控制力。而一旦如此,现代化目标体系便会更加降低自己在社会成员中的信任度。于是,失去约束、导向的人们便有可能只是按照自己的眼前利益行事,急功近利的思潮与行为便会因之强化。

急功近利思潮、行为的强化与现代化目标体系的模糊、不完整这两种现象的合流,在现代化过程的最初启动中,客观地讲,有时或许会产生某种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是,却会对继之而来的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两者共同压抑着、阻碍着现代化内在生长机制、生长体系的形成,进而使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发育过程出现非整体化、非有序化等缺陷。三

如何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使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发育再上一个台阶?笔者认为,正确的作法是,在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得以初步发育的前提下,及时地形成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生长机制(或称内在生长结构体系)。唯有如此,方可使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成长具有真正的保证,进而使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能顺利、稳定地向前推进。

就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机制的建立而言,其关键在于:(1)确立一整套合理、完整的现代化目标体系,使中国现代化各个阶段的目标、各个方面的目标以及各种途径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发展过程中的摇摆、停顿的现象。(2)增大发展过程中的理智成分,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潮与行为。(3)增强民族凝聚力,以便有效地消除离心倾向,并有助于积极地社会动员,使现代化能够得以持续推进。(4)既要防止片面发展,又要防止均衡发展。前者有害,后者过于机械,同样有害。应立足于整体,做全面考虑,在某个方面、某个时期有可能应特别注意合理超前发展问题,以便有效地带动别的环节、层面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另一个时期,则应特别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酝酿、合理停顿问题,以便使社会机体充分吸收已有的发展结果,并增强未来发展的潜力。

Ⅳ 中国1978年后有什么历史事件特为重要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申请如世界贸易组织成功,申请举办奥运会成功,香港澳门回归!APCE在上海举行,奥运会成功在北京开幕!上海世博会等等!很多!

Ⅳ 中国1978年前后中期各方面变化

1978年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如果说1949年中国的变化是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那么1978年的变化则是中华民族走向富裕道路的开始。

1978年的春天,中国各个大学校园迎来了“文革”十年后首批通过正规考试“择优录取”的大学新生。

(5)78年以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扩展阅读:

1978年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且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堪称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剧变发生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之年。

大事记

1.华国锋“洋跃进”和“两个凡是”。

2.冲破禁区,拨乱反正,中组部(胡耀邦)为冤案平反。

3.打破大锅饭制度。

4.刘心武《班主任》伤痕文学。

5.知青返乡,学校撤消红卫兵组织。

6.安徽凤阳点燃“星星之火”。

7.越南发生“排华”事件。

8.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风靡全国。

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

1月24日——苏联携带核能发电机的间谍卫星坠落于加拿大。

2月16日——中国和日本签署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同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BBS启用。

2月18日~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对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各项文件进行讨论,通过了准备提交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1976年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10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和《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

3月23日——李小龙遗作的电影《死亡游戏》首映。

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和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

4月28日——西班牙共产党正式与莫斯科断绝关系。

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开播。

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5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根据宪法规定,重新设置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6月1日~6月25日——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在阿根廷举行。 [1]

6月26日——中国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桥,河北滦河新桥竣工通车。

7月3日——巴西、秘鲁等8国代表正式签署《亚马逊合作条约》,组成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

7月13日——中国宣布停止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一切技术和经济援助。

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女)在英国诞生。

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

8月17日——三名美国人驾驶气球首次完成横渡大西洋的飞行。

10月22日——罗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正式被册封。

12月9日~12月20日——1978年曼谷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

12月18日~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为彭德怀、陶铸举行追悼大会,为他们恢复了名誉,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2月28日——国务院通知,决定在全国恢复增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Ⅵ 1949到1978年中国的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教训

1949年到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建国后这30年革命和建没道路的曲折探索,总结其经验教训,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
建国后,国家开始进行“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也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而在1966年进入“文革”时期后,“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纵观建国后30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最重要的是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国家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二、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五、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六、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Ⅶ 从1978年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Ⅷ 1949到1978年中国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昌都战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万隆会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1959年我国独立研制原子弹、导弹、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2年中共中央举办“七千人”大会、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我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美国总统福特访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3、1955年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

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4、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任职于湖南省安江农校的袁隆平最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便带领助手们开展了有关研究。

他们利用野生不育株在中国首先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重大突破(1973年),并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许多技术难题。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5、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2]。随后美国、法国、日本相继发射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1964年,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式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系列进展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卫星计划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建议中国暂停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应该重新上马并列入国家任务,并得到了聂荣臻副总理的赞同。

同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拿出第 一颗人造卫星的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组的钱骥带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该方案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

Ⅸ 中国七十年来的变化

七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

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

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

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本世纪初,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而要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进行革命性锻造。这同样是贯穿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一条红线。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Ⅹ 1949到1978这30年的历史对1978年后的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1949年到1978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建国后这30年革命和建没道路的曲折探索,总结其经验教训,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
建国后,国家开始进行“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也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而在1966年进入“文革”时期后,“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纵观建国后30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最重要的是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国家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二、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五、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六、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阅读全文

与78年以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