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部分 采购理念 什么是真正的采购
所谓采购理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采购的重要性
采购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一个战略环专节!实属践证明,要在销售环节取得一个百分点的利润很难,但在采购环节相对容易,利润的空间较大。所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成为采购利润的摇篮,也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坟墓。
2、注重采购环节要实现的目标
过去是为了保证生产,为了部门利益,现在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降低整个生产成本,可提高市场竟争力。国际采购专家,瑞士的阿尔伯特丁·盖瑟尔在《采购与利润》一书中写道:采购者应对生产总成本的一半负责。因此,公司的成功明显地受到了采购者在工作表现、发展潜力、谈判技巧、创造力、协同工作能力以及在商业过程中积极配合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3、如何实施优化采购
1、要有一批优秀的采购人员
2、要有一个完善的全球采购网络与组织结构
3、要确立采购的基本准则,即游戏规则
总结:制度管理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采购理念实际上是一种采购文化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㈡ 什么是采购战略啊
战略采购是一种有别于常规采购的思考方法,它与普遍意义上的采购区别是前者注重要素是“最低总成本”而后者注重要素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简单地说,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服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一般采购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资源的简单交易。
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战略采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1.考虑总体成本;
成本最优往往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资本。采购决策依据就是单次购置价格,例如购买一台复印机,采购的决策者如果忽略了采购过程发生的电话费交通费、日后维护保养费用、硒鼓纸张等消耗品情况、产品更新淘汰因素等而只考虑价格,采购的总体成本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控制的。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对手间的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协商的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
3.采购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赢理念一般很少用在采购中,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更喜欢单赢,喜欢在采购的过程中总是我方为刀俎,他人为鱼肉。事实上双赢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在战略采购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许多发展势头良好、起步较早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通过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确立双赢的合作基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要知道,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单靠一、二家企业是不能通吃的,必须讲求“服务、合作、双赢”的模式,互为支持、共同成长。
4.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本身存在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行业、供应商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相关行业的发展,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来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客户了。
㈢ 谁能告诉我国内外采购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经济学家 给出现代采购的定义为:强调与传统意义上的采购相区分,现代采购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它不仅仅是管理开支与花销,而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采购管理以保证企业物资供应为目标,包括外部资源管理、物资采购、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采购管理的顺利实施会提升企业运作的效率。
康善村的观点为: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发挥采购的积极作用,在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不足并迅速加以弥补,采购管理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Van Weele的观点为:采购管理就是以合适的时间、地点、质量和数量在企业外部获取产品和服采购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以使生产顺利进行,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彼得.贝利,大卫.法摩尔,大卫.杰塞,大卫.琼斯在其著作《采购原理与管理》一书中说,采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采购不再被认为是例行公事的或行政性的订购活动,即采购不再仅仅是订购或购买,而是具有战略作用的,关乎从原材料到使用和弃置整个过程的物料流动。
供应链管理现在已经被大型组织看作是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的一个领域。组织从供应链中削减成本的能力会受到采购活动发展阶段的影响。如果采购职能得到了适当的发展,采购可以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进行运作性的,战术的和战略的改进。如果某些组织的采购部门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战略方式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有效性,那么其他组织也可以,然而,降低购置成本、战略外包、电子商务,所有这些都要靠采购活动发展到适当水平。事务性的、被动的采购活动是无法对这些理念真正做出贡献的,而得到良好发展的战略性的采购活动则能够做到。
㈣ 我想知道关于采购的一些资料
打造企业文化 实施品牌战略 构建品牌组织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界愈发意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品牌也逐渐从工具层面上升到营销战略层面,进而跃升到组织战略层面。当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围绕着“品牌”来建设,即塑造企业品牌之时,建设品牌化组织也就随之提上了新的日程,唯有以企业文化基础上构建品牌化组织,才能规划、管理好品牌,进而不断提升品牌资产,达成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的实现。
品牌化组织与组织品牌化的终极目标归属一致。但流程与先后侧重不同。前者具备了品牌化条件后再展开品牌组织体系的优化,后者是将组织体系开始品牌化建设。有时候是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侧重,不同业务领域中组织的状况而显现。那么,什么是品牌化组织?为什么要构建品牌化组织?又如何构建品牌化组织呢?这是奥古特国际品牌咨询机构多年来一直在企业实战项目服务过程中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展开如下阐释。
一、 品牌化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未来企业的形态更类似于一个由共同价值观和看法、目标、活动组成的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企业。企业目标由追求利润向追求价值转变,企业核心资产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企业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向网络型转变,企业合作方式由外包联盟向虚拟组织转变。
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从奥林匹克品牌总设计师顾拜旦,到卓越的奥林匹克品牌管理者萨马兰奇,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以使命为导向、“外部关系内部化、内部业务外包化、局部利益整体化、整体利益分享化”的品牌化组织。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品牌化组织就是以使命为导向,以文化为纽带,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提供客户体验为核心,共同参与塑造品牌形象,创造品牌价值,分享品牌利益的网络化、动态化的虚拟联盟。其使命是满足人类更深层次的欲望与需求,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体验,手段是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目标是建立一个利益共享的联盟组织,而结果则是品牌成为一个能创造价值的“虚拟资产”。
——品牌化组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组织整体战略以构建强势品牌为目标
企业各价值链的建设以构建强势品牌为核心
企业具有完善的品牌运营流程
企业具有完善的品牌管理系统
企业具备完善的文化机制并能给与战略性支撑
二、构建品牌化组织的重要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认为组织结构与品牌战略无关,他们深信任何组织都有可能执行完美的品牌战略,他们并不相信传统的公司结构对品牌发展是不合时宜的,这种谬传使得一家家企业站起来宣称自己要建立品牌导向,然后又一家家死得不明不白。
事实上,品牌战略实施应该是一系列配置资源的过程,然而资源的配置是在组织的构架内进行的,组织的特征将极大地影响到战略实施的成败。一个好的组织不仅能够完成艰巨的战略任务,甚至能够通过出色的执行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从而超过我们的预期,而一个差的组织不仅使得目标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自己打垮自己。
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无休无止地怀疑结构是否必须追随战略,而是如何建立品牌聚焦型组织,这是一场变革,这不仅意味着要在组织内部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管理部门,而且要求其它的部门都能够建立品牌导向,也就是“品牌化组织”。
——品牌化组织的重要性包括:
品牌化组织可以支撑企业战略的到达
品牌化组织可以为打造优秀文化夯实基础
品牌化组织可以确保强势品牌的塑造
品牌化组织可以在资本型品牌的高级阶段起到长效累积的作用
三、如何构建品牌化组织?
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公司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项工作。现实中,许多组织的品牌要么根本就没有被严密管理过,要么被管理得非常糟糕。而组织品牌经常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资产,占公司资本总量的很大部分,组织品牌应该得到管理,公司没有一个目标和思想能超越“品牌”的这种作用。
1、明晰企业战略对组织的要求,形成品牌化组织架构
所有的组织必须将全球竞争力视为一个战略目标。战略必须接受一个全新的基本原则,任何组织必须按照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设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未来型企业组织的目标将由追求利润向追求价值转变,企业核心资产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企业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向网络型转变,企业合作方式由外包联盟向虚拟组织转变。组织与战略的关系受制于企业外部环境。正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战略,并随之需要进行新的组织结构优化。当企业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进入选择过剩的条件时,侧重于提高内部生产效率的组织结构,必须转为侧重于外部选择效率的品牌化组织。
研究表明:品牌建设不是个人行为,需要通过与品牌建设匹配的组织保证,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企业行为。当“品牌”渗透在公司的方方面面时,所有部门都对发展有利的品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负有责任,即一个真正的品牌或名牌应该是一个公司的整体努力。可以说,整个公司都被品牌化了,即组织就是品牌,品牌就是组织。请登陆奥古特咨询机构网站和奥古特品牌博客查看《组织互动与品牌关系互动模型图》
奥古特人认为,企业组织内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就不会有一个良性的生产关系;就不会有高效的生产力;就不会有持续良好的绩效增长。为此,在新的利益相关者环境下管理品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品牌经营观念指导下的所有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价值主张、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资源和经营哲学等等,认真考虑公司经营、责任和活动对品牌管理原则的影响,并对管理公司品牌的组织基础与过程进行调整,使所有部门都成为培育品牌关系、创造品牌价值的有效通道。在基于品牌的组织中,所有战略计划的基础都必须是深刻理解组织的品牌,而且品牌管理应当得到尊重和应有的评价。
在品牌化组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品牌组织的名称进行新的命名,真正做到以“品牌”价值为核心,以消费者为中心,组建企业文化价值中的以分享为主旨的品牌化组织,突出品牌文化的体验,首先赢得企业内部员工的品牌忠诚度。接下来才可能使顾客,消费者由美誉度走向忠诚度。推而广之,例如,企业整理的品牌诉求是“快乐分享”为主题的,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将企业的品牌组织做如下划分,让每一位消费者感受到企业是以顾客、消费者为导向的,也让每一位员工明白自己正在创造快乐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枯燥工作。如下是奥古特国际机构在服务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战略咨询项目时归纳的品牌组织架构部分体系图:(请登陆奥古特咨询机构网站和奥古特品牌博客查看)
——建设品牌化组织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要素:
第一、消费者(顾客)的本性是欲望,能力是消费,所以不断地刺激消费者(顾客)的消费欲望并满足其变化的消费能力是品牌组织建设的第一个关键点。
第二、企业家的本性是创造,能力是资源整合,所以发挥企业家的创造力和驾驭资源的能力是品牌组织建设的第二个关键点。
第三、投资者的本性是投机,能力是风险控制,所以给投资者一个清晰的判断机会和风险可控的商业计划是品牌组织建设的第三个关键点。
第四、商人(中间商)的本性是把握机会,能力是快速响应,所以与商人们建立高效的沟通平台和利益分配体系是品牌组织建设的第四个关键点。
第五、职业经理人(管理者)的本性是执行,能力是团队管理,所以给职业经理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赋予权力是品牌组织建设的第五个关键点。
第六、知识员工的本性是自我实现,能力是专业技能创造性的发挥,所以为知识员工创造一个合适的企业文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品牌建设的第六个关键点。
2、从文化塑造层面,植入品牌化组织理念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与组织文化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组织经营的最高境界是品牌经营,基于组织品牌与组织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和外在的统一性,有效的整合企业资源,改善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发展也将成为重要的企业经营模式。
奥古特人提醒,在品牌塑造时,必须首先调整组织的价值观、价值主张,即由“传统的顾客观、交易观、利润至上”转向“利益相关者价值至上”,品牌关系由“顾客——品牌关系”转向“利益相关者——品牌关系”。这应该是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基础前提下的延展成品牌价值观的价值实现的应用。组织文化和组织品牌具有内在一致的组织核心价值基因。内塑文化,可以向内提升组织力;外塑品牌,可以向外提升市场力,系统提升组织的核心能力。建立有效的组织文化与组织品牌协同作用与发展机制,组织文化可以长青,组织品牌可以不朽。建设有力的组织文化与组织品牌,有利于组织核心能力的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持续提升包含组织品牌价值在内的整体组织资产,能够有效促进组织的永续经营。(请登陆奥古特咨询机构网站和奥古特品牌博客查看详细图形)
对组织而言,组织文化与组织品牌的协同,包含组织经营和市场经营两个方面。在组织经营层面,组织品牌与组织文化由内向外,包含核心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四大层面。组织文化与组织品牌的有效协同也涵盖着四个层面。理念层的协同,重在提炼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基因,作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品牌的共同基因。制度层的协同,重在系统梳理,发展和完善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品牌管理体系。行为层的协同,重在组织文化运营和品牌经营层面规范、协调和提升优秀的组织行为模式。物质层的协同,重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有效建设和管理统一的企业VI规范,树立鲜明有力的组织形象。
在市场经营层面,组织的业务领域,产品,服务、质量都是关键价值创造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户价值需求的变化,文化、安全、环保、创新、诚信也成为组织重要的价值成长要素。这些组织价值要素也都成为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品牌建设的重点,也成为文化和品牌协同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包含了组织文化外,还包含了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诚信文化等诸多亚文化。组织品牌建设的内容包含了组织品牌外,还包含了产品品牌、服务品牌,质量品牌、安全品牌,创新品牌、诚信品牌等诸多亚品牌。在组织的具体职能领域,通过组织文化与组织品牌的协同发展,向内打造职能文化,向外打造职能品牌,有助于建立在细分领域的独特价值属性,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3、 从品牌运营层面,完善和强化品牌化组织管理
奥古特人认为,品牌组织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内部组织管理架构。当然也就不属于管理咨询的硬件组织到岗位职责建设,品牌化组织建设到运营这是一个转化提升的需要。明确各部门对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培育品牌关系的影响以及需要承担的文化使命,同时要成功地管理组织品牌,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跨部门的品牌核心文化导入的规划和一致的行动规则。
4、 建立品牌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公司一切品牌战略制定
委员会由那些对品牌管理的每个要素负有责任的岗位人构成。这个团队最好包括总经理以及负责营销(消费者或客户)、销售(分销渠道)、采购(供应商)、人力资源(员工)、外部关系(媒体共同体)的副总经理以及首席财务官、投资者关系的负责人等。
5、建立品牌部门,明确企业品牌业务工作方向
成立品牌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与沟通。根据企业自身产业状况以及营销市场发展需要,明确品牌是垂直条线管理还是并行管理体系。将责任与权利进行集中分配,让责任人具有跨部门的权利,对组织品牌的成功负有责任,并亲自对一些具体问题负责。
6、 各部门以品牌为中心,完善各部门职能
每个成员在为组织品牌主张做出贡献方面负有责任,并且能够对此进行调整以使它更适合于利益相关者。每个人都应该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有透彻的理解,并以整体的品牌主张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搭建好品牌组织机构,导入品牌化理念之后,品牌运营效率权重检核是组织机构是否有效、品牌理念是否有效贯彻。在品牌塑造实践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企业内其他组织部门和员工不清楚品牌塑造与他们日常工作的关系。为此,企业在构建品牌化组织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品牌与员工之间的相关性。每个职能团队或者每一个员工,不仅要理解品牌所代表的含义,还要懂得品牌与自己的关系。只有真正理解了品牌内涵的员工,才能帮助和支持品牌开发,并用品牌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建立相关性的一个办法,就是授权给员工,让员工明白,在其职责范围内,他有责任,也有权力为维护企业的品牌效力。
第二,加强员工对于产品和业务的了解。员工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品牌开发活动的一切准备工作,必须能够随时有效地回答顾客所提出的任何问题。员工在工作中必须表现出专家般的专业形象,这对于树立品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一切手段经常性地强化品牌文化。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可以采用编写内部刊物、征文、讨论、主题活动等多种手段。
第四,重视对新老员工进行品牌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公司可以帮助新员工理解进而接受品牌,帮助老员工强化品牌信息。
第五,建立奖励制度。对于支持公司品牌战略的行为和员工应该设立有效的奖励体制,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公司创造和维护内部品牌开发项目中员工的兴奋性,还可以通过对员工个人行为的认可,不断地强化公司大力支持和提倡的品牌行为。
第六,招聘合适的员工,淘汰不合适的员工。人的技能可以教会,但是人的心态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服务业,员工的个性和态度,对于顾客的消费体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希尔顿酒店的创始人曾经说过,他们只招聘具有服务意识的人员。因此,企业应该设立科学的招聘机制,在招聘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找到那些认可企业品牌文化和价值理念趋同的员工,这对于上面我们提到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那些不能适应品牌文化的员工,企业要坚决淘汰,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破坏品牌化组织的整体建设工作。
我们说——
当今是一个品牌体验的时代,也是一个品牌化组织构建与发展的时代。最终有一天,品牌化组织将成为企业基本的组织形态;品牌驱动战略将成为企业的终极战略;品牌虚拟整合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奥古特国际机构欢迎业内同仁和企业界朋友们一起来交流切磋品牌化组织建设的可持续性。
[独家稿件声明]奥古特国际咨询机构提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奥古特国际机构联系电话
奥古特国际品牌机构
奥古特国际品牌论坛
奥古特风格品牌博客
( 以上信息均可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奥古特或奥古特机构看到)
㈤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国内外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理论、新技术也给采购赋予了新的活力。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学习、运用各种可提高采购绩效的新知识和手段,了解采购的发展趋势以调整采购策略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企业和企业采购人员对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在采购思想、采购方法、采购手段和采购平台上改革创新,使采购领域内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或新趋势,还有一些新趋势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
☆建立采购团队
由于采购绩效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采购部门的地位在企业中得到了提升。随着采购的日益复杂化,仅依靠采购人员来完成采购工作及与采购相关的工作,显然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采购的要求。企业内每个部门的员工对本部门业务能够熟练的把握,如果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来对重要采购决策做出决定显然要比单一的采购人员做出决策更适宜。在现代企业运作当中,各部门的职能界线正在变得模糊,各部门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交织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各部门职责不清,而是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去把企业内的每一件重要的事尽可能地做得最好。可清楚地看到并不只是其它部门的人员参与到采购活动中对采购人员施加工影响,采购人员同时活跃在其它部门的活动中,比如:对供应商的品质监管,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活动中去等等。
☆E-采购与因特网
从全球的采购发展趋势来看,E-采购将越来越广泛地被企业管理者接受。而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已通过电子采购方式获得了它们想采购的相当部分物品,一些公司一年通过电子采购的金额就达数百亿美元之巨。实行了E-采购的企业认为E-采购比传统采购方式有更多的优点,一方面,因特网给采供双方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另外,在采购单价及采购管理费用上的开支也可降低或较大幅度减少。其次,EDI的应用合同使交易可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正可满足企业实行柔性制造的需要,同时提高采购效率。
☆供应商的选择将趋向本地化
由于跨国公司到中国大陆建厂或设立销售处越来越多,生产各种类型产品的厂家越建越多,所以国内的采购人员可以取近舍远以取得更大的主动性及降低采购成本。而对于国外的采购人员来说,中国这个大市场已成为他们进行国际化采购的一个重要地区。
☆减少供应商数量
太多的供应商不仅让采购人员难以应付,而且供应商的总体表现往往差强人意,采购人员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供应商的数量不在多而在于精。不难想象,把一样多的精力放在200家供应商上和放在100家供应商上,它们之间的效果差异。人们在越来越多思考由多家供应商来供同一物品的弊病,与其让三家供应商来供货不如让一家品质优良价格公道的供应商来供货,这样采购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这一家供应商进行培训及监管。由于订单的集中,还有可能获得供应商给予的价格折扣,并可减少采购业务处理费用。
☆建立新型的采供关系
作为采购商,企业应该把供应商和自身企业看成为了自身利益及共同利益而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一般情况下的采供关系是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合作,采供双方能对对方产生较大的信任感并能把合作关系较长时间地维护下去。现代先进模式的采供关系是战略联盟关系,这种关系把供应商的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甚至连同客户的利益紧密揉和在一起,制定共同的长期发展规划,开诚沟通,信息共享,达到各方利益最大化。和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固然可以让双方长期从中获利,但要在采供双方之间建立起这种关系需要双方高层管理者的深层次沟通,只有双方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经营理念及达成一致的长期发展目标,才有可能走到一起。
☆采购业务外包
随着国内生产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的部分采购业务也倾向外包。在目前阶段,大部分将采购业务外包的企业只是把一些相对于生产原材料不太重要的杂项采购外包给别的公司来经营,主要物品的采购工作仍由企业自身的采购员工来操作。把采购业务外包的好处是承包公司有更强的采购能力、更多的采购渠道,或者整合多个企业的相同需求来和供应商谈价而获得价格折扣,从而企业可以获得比自身采购更大的利益。
采购的发展趋势远远不止上述几方面,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燕尾服及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采购还会不断吸收新方法、新技术而引起采购方式上的变革,谁在这场变革中走在了前面,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并因此从中获取更多利益。
㈥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的政府采购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扩张,用“飞速发展”四个字来形容,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过分的。从财政部国库司统计的数字看,自1998年至2003年,政府采购规模从3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5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8%。我国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也在短短的几年间,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积累,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回顾,以便使我国的政府采购在今后能步入更加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
分析市场规模主要是按照种类统计汇总和按照部门统计汇总两种方式。由于我国的经济统计系统中还没有专门对政府采购进行单独统计,所以只能通过部门从事的政府采购汇总中分析政府采购规模。目前,除了财政部正式统计和发布政府采购的数据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其他部门没有纳入统计数据中的政府采购。所以,这里分析的政府采购市场,包括财政部方面的、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政府采购和对其他部门估算出的政府采购规模。
我国的政府采购可从财政资金使用、基本建设和体制改革三方面反映市场的规模:
1、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采购。
国内目前的政府采购统计数字仅限于使用财政拨款的项目:1998年,我国政府采购量为31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倍。2000年为32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5倍。2001年653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倍.其中,中央单位采购突破100亿元。2002年约1000亿元,比前一年增长53%。其中,中央单位为200亿元,地方800亿元。2003年为1659.4亿元比前一年增长65%。(平均每年增长138%)其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购为949.7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57.2%。
2、基本建设方面的政府采购
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增长幅度快于GNP的增长,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的增长。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上。如,9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公路建设规模和投产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加”,“1998年以来,每年投资都在3000亿元左右”。12001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从990年的3334公里增加道003年的近55万公里;1998年以来,开展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了长达3576公里的长江干堤和1731公里的黄河下游提防加固工程;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开工;2003年,长江三峡工程顺利实现水库初期蓄水、首批发电机组发电。2002年-2003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了一批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7700多亿元。
主要基础设施采购金额的计算,可以从我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及国债发行的数量上来反映。
2000年-2003年的4年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10.3%、13%、16.9%和26.7%。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公共建筑额约为100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城乡住房和公共工程到2000年时,按1995年价格计算,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即每年增加100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平均2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1998年最初开始发行国债,1000亿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9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6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平均每年发行1300亿国债,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99年发行国债1100亿元,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各发行1500亿元,2003年1400亿,2004年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也加大了对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此外,我国通过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取得建设资金。我国把这些外国政府贷款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电站、大型化工项目、各省市的电话基础传输设备、铁路、港口、机场、地铁。而贷款机构一般要求利用国际招标进行采购,这实际也属于政府采购市场的范围。
3、政府采购用于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招标一直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而在各行各业加以推行:首先是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招标,后来是企业、商业的竞争招标承包,到近年来的反腐败运动,强调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扩大招标的运用范围。90年代至今,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采购改革,利用竞争和透明的办法开创政府采购的新机制。例如,除了药品采购、政府部门公务用车采取招标的办法,救济粮的采购也采用了招标的办法。
二.大力进行制度建设,推进政府采购的公开与透明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8年来,一直从各个角度推进政府采购的透明化。一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政府采购协议》在其成员方中的加入运动;二是建立政府采购透明化工作组形成和完善《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的条款;三是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有关条款的修改,将政府采购服务贸易自由化。
《政府采购协议》把透明度原则规定在协议第十七、十八和十九条中。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政府采购规则和程序的公开;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和措施的公开;政府采购信息传递的渠道的一致性;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查机制。《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要求公开采购信息、政府采购规章与法律,采购程序和质疑诉讼机构、渠道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参加方签字和承诺条款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参加了《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方才有义务执行该条款;只有《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对所有WTO成员方都适用之后,我们才有义务执行政府采购透明化的规范。
按照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公开招标是主要的采购方式。以法规的方式要求做到如此大的透明力度,这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多见的。我国在2004年颁布的《中央预算单位200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中规定:无论是政府集中、部门集中采购还是单位分散采购,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达到120万元以上的货物或服务项目,2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都要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12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可以实行公开招标,也可以依据政府采购法规定选择相应的采购方式。
另外,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按照透明度原则进行我国的政府采购。因此,入世三年来,我国政府采购的公开与透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彻底。2003年,我国在指定媒体上发布的政府采购公告数量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由5000条增加到10238条。
三.国际形势和WTO新动向预示着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组成部分,随世界潮流而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政府采购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WTO的成员方,我国今后将面临《政府采购协议》的加入问题,也将面对《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的内容达成问题。
未来的《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是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强力推动下的产物。虽然《多哈宣言》声明《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仅局限于透明化问题,没有市场准入要求,但推动这个议题的主要国家已明确表示,其最终目标是在WTO的框架内完全融合世界政府采购市场。《透明化协议》只是将政府采购多边化的一个跳板,这个《协议》签订后,再将《协议》的适用范围扩大从透明化扩展到其他领域,最后扩展到市场准入,实现外国公司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可能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协议未来条款的基石。这12个要点分别是:政府采购透明化的定义和协议的适用范围;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规定的采购方法;本国法律和程序信息的公布;采购机会、招标和资格审查程序;期限;采购商资格审查决定的透明化;授予合同决定的透明化;国内审查程序;与透明化相关的其他事务;公告(向外国政府提供的信息);WTO争端解决机制;技术合作及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其中对我国利益影响较大的未来条款主要集中在:适用范围、国内审查程序、信息技术、反贿赂和反腐败、WTO争端解决机制、技术合作、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等方面。
2004年7月31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国家的部长和常驻代表们经过两周极度紧张地连续谈判,对新一轮多边谈判做出了一揽子决定。8月1日WTO召开总理事会正式会议批准生效《多哈工作纲要》(DohaWorkProgram)。该计划最终确定了“多哈发展议程”的行动框架和具体内容,决定,《多哈部长宣言》中提出的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政策和政府采购透明化将不是《工作纲要》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多哈回合谈判内容。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透明化问题被正式排除于“多哈回合”之外。
政府采购透明化是将政府采购纳入世界贸易自由化范畴的重要步骤。但现在看来,由于出台的条件并不成熟,加之发展中国家的极力反对,协议注定不可能在2005年出生。这对我国或许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做好相应的准备。
但是,政府采购市场的封闭现状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形势,阻碍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无论如何,达成《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已经是WTO的既定目标。占据各国GDP15%的政府采购市场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获取更多的国外政府采购市场可以加快经济发展,也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当前,我国应认真研究《政府采购协议》的条款和内容,分析《协议》的内容及可能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尽早提出相应的谈判对策和方案,为加入该协议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认真研究《政府采购透明化协议》的国际进程,追踪工作组商谈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我国有关的法律、规章、操作程序,尽早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电子商务技术,使我国的公共市场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㈦ 政府采购改革应当坚持哪些理念
政府采购的本质是政府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采购的行为。从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发专展历程来看,法属治既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又是推进政府采购改革的手段。
法制是政府采购的基础,法治化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最根本的途径。
㈧ 求采购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论文
采购制度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08-01-18 14:29:33 来源:
政府采购从随意购买到制度约束,能够体现“三公一优”的原则,并且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重要领域,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探索、实践、规范、再上升为理论,形成制度。各国政府从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倪东生北京物资学院硕士生导师,财政部政府采购注册专家,《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2)、《中国物流年鉴》(02、04、05)政府采购专题作者,北京高校国际化采购与供应方向专业建设研究课题与实践负责人。编、著有《生产供应管理》、《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等书籍。主要从事《政府采购的理论与实务》、《项目管理》、《技术经济》、《科技与创新》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国的政府采购就是在这样的基础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今天的局面。时至今日,我国政府采购改革已从局部推广到全国,从单一工程或货物采购拓展为三大类内容。采购规模总额从十年前的不足挂齿,到1998年的31亿,再发展到现在将近4000亿元的规模,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追溯制度改革的起源
关于我国政府采购改革的起源,说法不一。若从财政部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试点工作算起,可以将1996年深圳市被确定为政府采购试点城市作为起点。1997年元月,深圳市有关部门通过邀请招标和服务竞争的方式,选择了两家保险公司为政府公务车提供统一保险服务,这一标志性事件被作为财政部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起源。
从地区财政自发性工作分析来看,应该是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设备购置,当时采用的是政府采购的办法。
实际上,从国际上对政府采购职能的规范和其所辖的范围来看,我国现代政府采购改革的起源应前移至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因为这一过程符合现代社会政府采购的目标、程序、方法、原则、范围以及资金的本质来源和有关制度安排。
由此看来,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府采购活动,最早应始于1980年10月17日,国务院在《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赛的暂行规定》中首次提出,为了改革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对一些适于承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
1981年间,吉林市和深圳特区率先试行工程招标投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于1999年又通过《招标投标法》。不过应该肯定的,是政府采购这一制度在国内建立规范体制与法律体系,形成不可逆转的大气候,还得靠财政部近十年的推动、组织和协调。
1997年,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出台后,财政部多次与世界银行、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专家进行联系,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组织了两个考察团赴英国、比利时、法国以及欧盟总部,全面了解、学习这些国家和组织的政府采购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国内专题调研和1998年政府采购试点工作的统计分析,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框架体系和机制,真正以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念、方法,比较系统地奠定了为公共财政制度推进的政府采购制度。
1999年,财政部制定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及两个配套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随后,又颁布了另一个配套办法——《政府采购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6月,设立了国库司政府采购处。这样基本形成了推动政府采购试点工作的原则框架。
采购客体范围拓宽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已由初创阶段、法制化阶段向国际化推行阶段过渡,从200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范围已由货物采购扩大到工程及服务领域。货物采购由单一的公务用车逐步扩大到计算机、办公用品、医疗设备、电梯、家电等多种标准商品。工程采购的主要项目包括建筑物、房屋修缮、市政工程、环保绿化、水利、防洪、交通运输、装饰工程等。服务采购项目主要包括印刷出版、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车辆保险、会议接待、汽车加油、维修与租赁、工程设计、建筑设计等。
良性发展中仍有不足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起步虽晚,但进步很快,跨越了国外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商品经济、行政管理和法制化的历程,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政府采购制度,成绩值得肯定。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体制上的缺陷、经验上的不足,找出差距。当前,在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与实践中有如下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注意:
“阳光采购”意识欠缺目前,在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我国社会公众普遍在商品采购意识、行为、程序、细则、经验的积累和“度”的把握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社会公众存在差距。这是一个工作理念问题、商品意识问题,也是文化、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的体现。
长期以来,部分人习惯于心领神会,按潜意识做事,情绪化管理,缺乏社会责任、缺少公共行为与利益准则、淡漠服务意识、不自觉遵守商业规则和惯例,忽视主体利益、忽略代际公平,没有意识和能力改善系统与环境对工作的影响,常常片面行事,指望外界力量的出现与干预。这些文化和习惯使得某些社会公众与政府管理者在政府采购中注重形式和政绩,注意眼前和局部利益,保护集团利益、地区利益、垄断利益,使得政府采购法律在区域、部门、体制、时间、空间、系统上分割,法律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诚信与文明发展受到制约。
制度设计有待平衡政府采购制度体制设计上缺少对权力拥有者自由裁量的限制以及对强势利益的制衡。另外,对于政府采购信息的对称性安排、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现代采购手段和供应模式以及商品特性和把握,专家的公共行为素养、责任和技术资格等方面还需要尽快完善和提高,以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和运行机制的接轨。
政府采购不仅是一个采购活动、一部法律安排、一项体制设计,还应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管理与文化的改善、运行与实践。根据中央与国务院的安排,2007年底,我国政府将开始加入GPA谈判。
为了做好这项“阳光事业”,笔者建议,全面、全过程、全体相关人员应系统地改进政府采购制度,再造适合创新社会实现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流程,强调运行效果与水准,注重货物、工程、服务的生命周期性能、质量、时间、成本、范围。强化主体责任和意识,由职能管理转变为对国家竞争力和社会进步的服务、对纳税人的服务,实施与企业同步效率,适应信息社会节奏的精益化政府采购管理。
㈨ 关于采购方面的专业知识
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岗位职责:
1. 采购政策:
(1) 负责与酿酒原辅材料、包装物、媒体媒介、营销物料等采购工作负责人共同制定公司统一的采购政策;
(2) 根据公司统一的采购政策,负责完善和实施本部门的采购制度和流程;
2. 采购流程:
(3)采购招标管理:
①根据需求部门计划或专项采购报告,协助审核确定是否需招标采购;
②会同相关需求部门根据要求及计划草拟招标文件、方案并逐级上报公司领导,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③负责采集供应商信息资源,形成竞价机制;
④协助组建采购评标小组,评审并确定供应商。
(4)采购合同管理:
①会同需求部门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内容包括物料的价格、数量、质量、供货方式、货款支付等);
②根据谈判所形成的方案拟定采购合同草案,报送法务部审核,呈后勤经理、部门经理、分管领导/财务总监进审批;
③根据各相关部门、法务部、后勤经理、部门经理、分管领导/财务总监的意见对采购合同草案进行修订,并据此形成正式的采购合同;
④协助完成采购合同的签订;
⑤采购合同的执行、控制、监控、修改与终止。
(5)采购工作:
①收集、分析市场信息(价格、质量、供应商资质等),建立并优化采购信息数据库(如:种类、规格、质量、价格、使用情况等);
②编制采购计划、分析采购指标:
③控制采购成本、质量,提供最佳采购方案、策略。
(6)执行采购计划:
① 负责审核相关部门新增采购计划,审核后分别报后勤经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再根据金额大小分别报部门分管领导及财务总监审批;
② 按照审批通过后的采购计划执行物资、材料等具体采购工作;
③ 协助后勤编制和谈判采购合同,并督促合同的履行;
④ 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对采购物品的验收、清点、交接、安装等手续;
⑤ 制定采购表格,并定期向后勤经理及部门负责人递交采购合同分析总结报告;
⑥ 与使用部门沟通、了解使用情况,跟踪货物使用寿命,并协助相关部门处理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供应商管理:
(7) 负责梳理现有供应商,建立、更新供应商信息库,优化整体供应商结构及供应配套体系;
(8) 协助后勤经理对主要供应商进行资信调查工作;
(9) 针对关键供应商,与财务部门一起建立季度对账制度,并对对账产生差异进行调查追踪
(10) 定期审核关键供应商清单。
采购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
1.订购单的下达。
2.物料交期的控制。
3.材料市场行情的调查。
4.查证进料的品质和数量。
5.进料品质和数量异常的处理。
6.与供应商有关交期、交量等方面的沟通协调。
采购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a. 较强的工作能力
采购是一项相当复杂,而且要求很高的工作,采购员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也相当的多样化。采购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a-1分析能力
由于采购员常常面临许多不同策略的选择与制定,例如物料规格、品种的购买决策、何者为企业所能接受的价格、物料如何运输与储存、如何管理才能得到消费者的回应。因此,采购员应具备使用分析工具的技巧,并能针对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决策。
首先,采购支出是构成企业制造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采购员必须具有成本意识,精打细算,锱铢必争,不可“大而化之”。其次,必须具有“成本效益”观念,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不可花一分冤枉钱,买品质不好或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随时将投入(成本)与回报告(使用状况、时效、损耗、维修次数等)加以比较。
此外,对报价单的内容,应有分析的技巧,不可以“总价”比较,必须在相同的基础上,逐项(包括原料、人工、工具、税费、利润、交货时间、付款条件等)加以剖析判断。
a-2预测能力
在现代动态经济环境下,物料的采购价格与供应数量是经常调整变动的。采购员应能依据各种产销资料,判断货源是否充裕;通过与供应商的接触,从其“销售”的态度,揣摩物料可能供应的情况;从物料价格的涨跌,推断采购成本受影响的幅度有多大。总之,采购员必须开阔视野,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对物料将来供应的趋势能预谋对策。
a-3表达能力
采购员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文字与供应商沟通,都必须能正确、清晰表达采购的各种条件,例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避免语意含混,滋生误解。面对忙碌的采购工作,必须使采购人员具备“长话短说,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以免浪费时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争取采购条件,更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b. 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采购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至少应具备专科以上的学历,因为接受过正式专科以下教育训练的学生,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巧较能符合采购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采购员最好具有商学知识,如企业管理、流通业管理、流行商品或行销等科系,并以曾修过商品资讯、统计、行销、业务人员管理的人员尢佳。
b-1. 产品知识
无论是采购哪一种物料,都必须要对其所欲采购的标的物有基本的认识。我们很清楚,一个学化工机械并从事多年化工机械采购的人员因工作需而转向电子元器件采购,尽管他从事采购已多年,但他仍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果他想尽快适应新角色就必须及时补充有关电子元器件方面的知识,补充的途径很多,如自学、参加相关专业培训班等。一些采购员认为,采购员不是搞研究开发的,而且往往有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品管人员的协助,故不需掌握太多的专业知识,持有这种观点的采购员必须认识到那些可以支持你的工程及品管人员并不是时时刻刻在你的左右,况且有时他们因各种原因未必能帮你。对于零售企业采购员来说,对商品的了解要比其他行业的采购员还要深入,因为其必须担负起销售业绩的相关责任。以流行服饰的采购员来说;以家电用品的采购员而言,必须了解产品的功能、技术层次、原料、制程、保修期限等。
不过,由于采购员采购的范围大小不一,物料种类为数甚多,更何况流行科学技术发展极为迅速,采购员要如何持续性的拥有产品知识呢?基本上,有几种方式可以供采购人员参考:大学的课程、贸易性期刊、流行杂志、展览或工作参观、与供应商保持联络等。
b-2客观理智
采购员在选择商品或商品组合时绝对不能凭自我的感觉,必须要利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消费者需求与市场流行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客观地呈现出来,选择最有利益的商品,不因主观的偏见而左右了采购策略的拟定。
b-3专注投入
对于采购员来说,专注投入相当重要,因为,采购员必须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市场趋势与发掘更多的供应商,必须常常加班,尢其是生产的旺季,加班到深夜时有所见。除此之外,采购员还必须协助高层主管规划采购策略,因此在年度或每年开始时都会特别的忙碌,采购员必须毫无怨言地投入其中。
c. 良好的品德
采购员必须具备如下良好的品德:
c-1廉洁
采购员所处理的“订单”与“钞票”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难免被“唯利是图”的供应商所包围。无论是威迫(透过人际关系)还是利诱(回扣或红包),采购员都必须廉洁,维持“平常心”、“不动心”,否则以牺牲公司权益,图利他人或自己,终将误人误已。“重利忘义”的人,是难以胜任采购工作的。
c-2敬业精神
“缺货或断货”实为采购人员最大的失职。固然造成短缺的原因很多,若采购人员能有“舍我其谁”的态度,高度负责采购所需的物料,则企业的损失将会大大减少。
c-3虚心与耐心
采购员虽然在买卖方面较占有上风,但对供应商的态度,必须公平互惠,甚至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与供应商谈判或议价的过程,可能相当艰辛与复杂,采购员更需有忍耐、等待的修养,才能“欲擒故纵”,气定神闲地进行工作。居于劣势时,亦能忍让求全,不愠不火,克已奉公。
c-4遵守纪律
采购员是外出执行采购的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与外界打交道,他们的工作好坏不仅影响企业的效益,而且影响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对采购员规定了若干纪律,采购员必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
一、 采购知识
采购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获取商品或服务而对获取对象的渠道、方式、质量、价格、时机等进行选择,并把货币资金转化为标的物的交易过程。
2. 采购的方式
采购方式是采购主体获取资源(物品)、工程、服务的途径、形式与方法。当采购战略及计划确定以后,采购方式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决定企业能否有效地组织、控制物品资源以保证其正常生产和经营已及获取较大利润空间的关键。采购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制度、资源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制度、资源状况、环境优劣、专业水准、资金情况和储运水平等。
(一) 采购作业流程
1.采购作业流程的一般形式
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的发展变化,采购作业流程一般可分为购买决策、购买和购后反思3个阶段。一次完整的采购作业大体上都要经历如图1-1所示的过程。
(1) 决定购买
一般是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来完成的。
(2) 编制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是指确定采购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和购买时间等原则问题的采购文件。采购计划的编制完成标志着采购活动决策阶段的结束。
(3) 选择供应商
采购人员在接到被批准的采购计划后,就应该立即着手选择供应商。在购买过程中,供货厂商的选择是关键环节。
(4) 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在选定了供应商之后,采购人员要以订单方式传递详细的购买计划和需求信息给供应商,并商定结款方式,以便供应商能够准确地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和供货。
(1) 履行合同
履行合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商品由卖方向买放转移、资金由买向卖方转移的过程。为了顺利地实现这种转移,在通常情况下应做好办理运输业务、入库验收、支付贷款等工作。
(2) 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和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采购活动结束后,采购人员还要向使用者征求意见,了解其对购进行商品的满意程度,检查和评价各个供应商履行合同的情况,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这不仅为能继续向既定供应商实施购买行为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企业的供、产、销、三大部门的信息反馈创造了条件,是采购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采购活动中产生不正之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结果只能作为企业的产、销两大部门对采购任务完成的满意程度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采购经济效益评价
2.采购作业流程的变革
(1) 决定购买
一般是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来完成的。
(2) 编制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是指确定采购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和购买时间等原则问题的采购文件。采购计划的编制完成标志着采购活动决策阶段的结束。
(3) 选择供应商
采购人员在接到被批准的采购计划后,就应该立即着手选择供应商。在购买过程中,供货厂商的选择是关键环节。
(4) 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在选定了供应商之后,采购人员要以订单方式传递详细的购买计划和需求信息给供应商,并商定结款方式,以便供应商能够准确地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和供货。
(5) 履行合同
履行合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商品由卖方向买放转移、资金由买向卖方转移的过程。为了顺利地实现这种转移,在通常情况下应做好办理运输业务、入库验收、支付贷款等工作。
(6) 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和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采购活动结束后,采购人员还要向使用者征求意见,了解其对购进行商品的满意程度,检查和评价各个供应商履行合同的情况,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这不仅为能继续向既定供应商实施购买行为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企业的供、产、销、三大部门的信息反馈创造了条件,是采购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采购活动中产生不正之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结果只能作为企业的产、销两大部门对采购任务完成的满意程度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采购经济效益评价。
(1) 电子化协同采购流程
由于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基本信息技术的协同采购理念正在成为现代企业采购流程的核心,也称为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电子采购流程。
电子化协同采购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①采购计划协同:采购人员将自己近期的采购计划定期下达给供应链上的供应商;供应商可以根据该采购计划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及时备货,提高交货的效率。
②采购订单的执行协同:采购人员通过互联网下达采购订单给供应商;供应商将采购订单的执行情况及时转达,制造商或零售商对采购订单的执行情况有明确的了解,还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2)准确采购流程
准时采购流程也称为JIT的订单驱动采购流程,时指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里按照规定的地点以可靠的质量向需方(制造商)提供需要的物料的过程。
在准时采购流程模式中,需方和供方时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采购作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一次性把需方的采购订单制动转换为供方的销售订单。质量标准镜双方协议,由供方完全负责,不需要两次检验。由于信息的通畅和集成,采用设在需方的VMI方式,把供方的产品直接发到需方的生产线。并进行支付结算,减少供需双方各自分别入库的流程。
(三)采购管理知识
1.采购管理的目标和职能
(1)适时适量保证供应
(2)保证采购商品质量
(3)有效降低成本
(4)协调供应商和管理供应链
二、商品学知识
(一)商品分类
商品分类是根据一定目的,选择恰当的标志,将任何一个商品集合总体逐级进行划分的过程。商品分类一般讲商品集合总体划分为大类、品类、品种或大类、中类、小类、品种等逐次缩小、特征更趋一致的局部结合体。
1 商品目录
商品目录是指国家或部门分类的要求,对所经营管理商品问题编制的总明细分类集。
2. 商品代码
商品代码又称商品编码,是在对商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赋予各类、各种商品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代表符号。符号可以由字母、数字和特殊标记组成。商品编码的符号类型有字母型编码、数字型编码、数字和字母混合型编码3种,但常用的是数字编码。
品种或大类、中类、小类、品种等逐次缩小、特征更趋一致的局部结合体。
1 商品目录
商品目录是指国家或部门分类的要求,对所经营管理商品问题编制的总明细分类集。
2. 商品代码
商品代码又称商品编码,是在对商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赋予各类、各种商品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代表符号。符号可以由字母、数字和特殊标记组成。商品编码的符号类型有字母型编码、数字型编码、数字和字母混合型编码3种,但常用的是数字编码。
2. 商品代码
商品代码又称商品编码,是在对商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赋予各类、各种商品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代表符号。符号可以由字母、数字和特殊标记组成。商品编码的符号类型有字母型编码、数字型编码、数字和字母混合型编码3种,但常用的是数字编码。
3.商品条码
商品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放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条码的条、空组合部分成为组合部分称为条码符号部分由一组数字组成,称为商品标识代码。条码符号用于条码识读,商品标识代码供人识读。
(二)商品标准与标准化
商品标准是商品生产、检验、验收、监督、使用、维护和贸易洽谈的技术准则,也是发生商品质量争执时仲裁的技术依据。
商品标准的分级有我国商品标准和国际商品标准2种。
1、 我国商品标准
按适用范围的不同,我国将商品(产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
2、 国际商品标准
从世界范围来说标准通常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或专业团体标准、公司(企业)标准5级。
商品标准化的基础要求是实现4个“化”:商品质量标准化、品种规格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名词术语规范化。
(三)商品质量与商品检验
1.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是反映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和特性之总和。因此,可依据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综合评价商品质量的优劣。
商品质量的特性是指满足客户对商品需求的程度。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一般包括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无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一般包括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等。商品质量就是上述各个方面质量特性综合反映的结果。
(1).质量认证
商品(或产品)的质量往往需经特定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加以确认,也就是所谓的质量认证。质量认证,也叫合格评定,是指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需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活动。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的产品(包括服务)。
质量认证按照认证的对象分为产品质量认证和体系认证两类;按照认证的需求可分为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
(2)质量体系认证
质量体系认证是依据国家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发认证证书的方式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活动。质量体系认证也称为企业认证、质量体系注册、质量体系评审、质量体系审核等。
2.商品检验
商品检验是指根据商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运用一定的检验方法和技术综合评定商品质量优劣、确定商品品级的活动,因此又称为商品质量检验。商品检验一般有感官检验法、理化化验法两种方法。
商品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商品、方便运输和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以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具有保护商品、定量、标识、创造商品形象、便利流通、方便消费、促进销售、提高商品价值、促进使用价值等多种作用。
㈩ 电子商务时代采购方式和采购理念有什么新变化
采购方式比以前传统商业模式更加方便快捷了,足不出户就能采购完所有专需要的商品属;消费理念也随之而改变,由于电子商务的促销模式决定客户被打动的几率大大提升,被动购买大大提升,最主要的是都是通过网上转账消费,见不到真金白银,花起来一点不心疼,所以人均消费水平比传统商务模式高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