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扬州的人文历史
一、扬州的文化遗产:
1、海上丝绸之路
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2、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二、扬州婚俗:
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
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
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三、地方方言: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扬州历史文化50题扩展阅读:
杨州的人口和民族组成: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
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
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
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常住人口45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05%,比2016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459.98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16851人。全市登记出生人口4.54万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万人,死亡率11.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区户籍总人口为233.00万人,增长0.23%。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贰』 扬州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古巷,瘦西湖
扬剧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民间美术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专
传统手工技艺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雕版印刷属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音乐
高邮民歌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传统戏剧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曲艺
扬州弹词
传统手工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音乐
邵伯秧号子
民间舞蹈
傩舞(跳娘娘)
民间美术
江都漆画
平绣(扬州刺绣)
灯彩(扬州灯彩)
传统手工技艺
绒花制作技艺
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民俗
扬州“三把刀”
『叁』 扬州人文历史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肆』 扬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导致了古人们都很钟情于扬州
扬州自古以来就与美景、佳人、诗词融为一体,上至封建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对扬州这座千年古城青睐有加。如果将历史比喻成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那么扬州就一定是她头上最美艳的花簪。
相信很多人对扬州这座历史古城的了解,基本上都源于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以及很多历史名人与扬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名人轶事。一行行诗句中尽显古代诗人们,对扬州无以言表的热爱;一阙阙词句难掩文人墨客们,对扬州由内而外的喜爱之情。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得知,扬州不仅美景甲天下,而且青楼妓馆也显赫于世。这其实才是扬州深受,唐宋诗词大家们青睐的主要原因。
结 语
笔者认为纵然大家没有在烟火三月之时下过扬州,也不曾亲睹“二十四桥明月夜”。但是扬州城历经了2500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却依然能够屹立于不败之地。这说明扬州这座千年古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集历史、美景、文化于一体的重要“符号”。
『伍』 扬州的 历史
这个问题太大,至少可以写一本书。现将我的新书《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中关于扬州历史一些简单介绍的文字转贴一下: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上古史籍《尚书》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现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广大地域。扬州专指现今的城市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历史上扬州府的管辖的区域仍然很大,曾经包括现今扬州、泰州、南通的全部和盐城的南部。
扬州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古邗城遗址现在仍保存得相当完好。以后扬州城多次在邗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向东南方延伸扩张。古城扬州和古老的大运河同年,吴王夫差在筑邗城的同时开挖了邗沟。邗沟南连长江,北接淮河,其故道至今仍然保留在扬州城内,这条运河对于扬州城意义重大,扬州得以发展繁荣,正是以邗沟为起点的。到隋炀帝时,为了沟通漕运,方便军事运输,开凿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大运河,扬州城也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楚怀王改“邗”为“广陵”。据说当时扬州蜀岗上多为的丘陵,楚怀王取该地“广被丘陵”之意,因而以广陵命名之。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
扬州在历史上与吴是有很深渊源的。汉封吴王刘濞在此建都时,刘濞的领地大部是在江南。此后在公元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建都扬州,国号吴。五代十国中的吴也是以扬州为都城,史称“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905),在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就是吴。
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扬州逐步发展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为唐代扬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扬州之名开始专指称这座城市。唐代扬州城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称子城,也称牙城,即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及各级官衙驻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也称大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朝廷所需经费及物资,大多集于扬州发运,形成扬州的空前繁荣。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唐末的战乱,又使扬州城满目疮痍。后周显德五年(958),在故城的东南隅另筑新城,称“周小城”。
宋时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但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先后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宗教活动。在众多与扬州有着深切关系的阿拉伯人中,普哈丁是声誉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位。坐落在扬州古运河边上的普哈丁墓园,见证了宋代扬州城的对外交流发展史。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抗金、抗元的前线。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当时扬州的兵荒马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率宋室残余南迁至扬州,驻跸州治,历时1年零3个月。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大城。明代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清代及民国时期,袭用明代新、旧两城。
清初扬州经济再一次兴盛,是因为当时扬州是我国长江流域中部各省的食盐供给基地。古代两淮盐业生产基地分别在盐城、泰州、南通一带,并随着海岸逐渐东移,但盐业的流转中心一直在扬州,清初极盛时期,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扬州盐商推动了扬州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发展。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各类技艺得到了用武之地,诸如园林建筑、书画、戏曲、民间工艺及著名的扬州三把刀等,都得以一展其长。社会的需求、资金的支持、工匠技艺的切磋,使得扬州形成了以休闲消费为目的,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市民文化。
扬州是一座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平原城市,每逢战乱,特别容易招致毁灭性的灾难,这在一些文学作品有着令人感慨的叙述,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着触目惊心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的战乱使这座本来很富庶的城市遭受到空前的劫难,公元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南侵至瓜步,广陵太守刘怀之烧城逃走。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广陵城十年之间二罹兵祸,城摧垣颓,瓦砾衰草,离乱荒凉。南朝文学家鲍照来到时,这座名城已经荒芜得目不忍睹。他写了一篇感慨广陵盛衰变化的抒情短赋《芜城赋》,谴责了统治者的屠城暴行,广陵从此有了“芜城”的别号。
南宋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三次攻破扬州,扬州城受到严重破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同眼前的衰败相比,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末清兵“屠城十日”,古城又一次遭到破坏。公元1645年4月,清将多铎以十万兵马围困扬州城,明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率领军民死守城池,多铎破城之后悍然下令血洗扬州。据当时僧人记载的《焚尸符》统计,扬州屠城的死难者达80万之众。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这是满清入关后对征服地区第一次有组织的大屠杀。晚清时《扬州十日记》通常与邹容的《革命军》一道刊行,为辛亥革命进行了舆论准备。
扬州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所受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当时太平军曾三克扬州,分别为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于二十三日第一次攻下扬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撤离;咸丰六年(1856)三月一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扬州,三月十三日撤离;咸丰八年(1858) 九月三日,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第三次攻占扬州,九月十五日撤离。经过这三战,扬州人口锐减。曹树基指出:“以甘泉县为例,该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丁口’数为66.6万, 光绪七年(1881年)减少为 24.0万(注:光绪《甘泉县志》卷四。)。将时间定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甘泉县的人口损失率高达72.5%。”
多次毁城使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地面建筑多已不存。以扬州园林为例,唐代诗人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园林多是宅”句,明清时亦有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的说法。但史书记载的那些扬州历史名园在建国时已大多荒废,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园林只有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个园和何园。
『陆』 我想写一篇关于扬州历史文化的论文,大家有什么新颖的题目吗
扬州的话,你可以从河运港口和对外贸易之类的地方着手,参考资料也很多,但相对来说比较杂散,筹备的时候请仔细一点,避免出现衔接错误。像是丝绸之路什么的也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柒』 根据拼音在下面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千年古城扬州是中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鼎奠赋彰 |
『捌』 扬州历史文化问题
申洪涛</SPAN> [艺术简历] 扬州华发装饰装潢工程公司首席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学会室内回设计学会注册会答员拥有室内建筑师、装饰工程师双职称... ... 孙黎明</SPAN> [艺术简介] 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工艺师,中国装饰协会高级室内建筑师,扬州市华发装饰装璜配套公司设计总监、副经... ... 张闻松</SPAN> [艺术简介] 闻松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扬州市人。1969年1月出生于一个... ... 常再盛</SPAN> [艺术简历] 常再盛,1959年生于江苏省泰兴市,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专业,200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研究... ... 曹生龙</SPAN> 艺术简历曹生龙 ,1964年生于江苏扬州 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 丁建成</SPAN> 丁建城男1962年生于扬州。先后就读于扬州市职大,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独立制作片人、导演。任电影《头发乱了》... ...
『玖』 扬州的名胜古迹及介绍
1,扬州汉陵苑
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于1979年发掘于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
2,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
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泰安镇,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块平原—湖泊类型的湿地景观,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级森林公园。
3,茱萸湾风景区
茱萸湾风景区位于扬州东首湾头镇,面积约50公顷,北接邵伯湖,西濒京杭大运河,东连仙女镇。茱萸湾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获评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
5,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