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蒂之屋的品牌发展历史
ETUDE HOUSE伊蒂之屋是来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的自甜美彩妆品牌,坚持每个女孩天生就是公主的品牌哲学,以其粉红,梦幻的公主风格和潮流创意的化妆品深受世界各地女性的喜爱。
1985年12月ETUDE品牌创立。
2005年第一家ETUDE HOUSE品牌专卖店开业。
2009年6月ETUDE HOUSE进驻新加坡。
2011年11月ETUDE HOUSE进驻日本。
2012年11月ETUDE HOUSE进驻中国香港地区。
2013年韩国彩妆产品购买数量第一,连续5年获得First Brand大奖。
2013年11月ETUDE HOUSE进驻中国大陆地区,官方品牌中文名为伊蒂之屋 。
2014年韩国本土专卖店突破600家,海外地区突破200家专卖店。
2014年8月全球旗舰店——南京东路店在中国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宏伊广场内开业。
Ⅱ 迪奥的品牌发展史
1946年,克里斯汀·迪奥才在巴黎Montaigne大道开了第一家个人服饰店。
1947年起,迪奥公司即成立自己的美妍研发中心。对于他们的每款产品,触感一直是迪奥强调的重点,亦是他们坚持不变的传统。
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了他的第一个时装系列,颠覆了所有人的目光,被称为“New Look”。
1952年,迪奥开始放松腰部曲线,提高裙子下摆。
1953年,更是把裙底边提高到离地40厘米,使欧洲社会一片哗然。
1954年,设计的收减肩部幅宽,增大裙子下摆的“H”型,以及同年发布的“Y型”、“纺锤型”系列,无不引起轰动。
1985年,“Poison”问世。
1991年,“Dune”问世。
1995年,“DolceVita”问世。
(2)品牌专卖店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迪奥拥有绝对部分的客户资源,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优势;有现代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观念,创新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文环境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市场制度环境。
日趋完善的服务质量,具有集团客户服务中心,为跨国的集团客户解决进网需求,建立了一站购齐的服务体系。迪奥非常善于利用机遇,以品牌为无形资产,涉及各服饰品类,以不知名到专卖店,在中国部分高档商品均有售,无论从品质上,从商品价位上都是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参考资料:官方网站--迪奥
Ⅲ 百货的发展历史
百货业发展历史:
1852年,法国商人亚里斯泰德‧布西科(Aristide Boucicaut)在巴黎市中心开了一家店,希望在这个迅速富裕的城市中赚到一些钱。
1917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家自建百货大楼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业。当时由于到商场的人太多,整个南京路都堵塞了。先施公司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开业当日,其附设的屋顶戏院、东亚旅馆和豪华餐厅也开张,杂耍、宁波滩簧、绍兴戏、京戏、变魔术的、吃点心的,一时间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连忘返,数日不归。
2000年至2003年期间,百货业一度陷入低谷,直到2004年下半年,销售收入与毛利率才开始同步上升,并在此后几年稳定、快速增长。专家也曾据此预测,百货业又进入黄金发展周期。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逐渐深入的影响,这一进程开始变得充满变数。
2008年百货企业的扩张并未因此减速:首先,一些外资百货企业仍在抢滩中国市场。2008年8月1日,韩国乐天与银泰百货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黄金地段联手打造乐天银泰百货。这也是韩国乐天继在北京市场上收购万客隆进军超市领域后在百货业态上开出的首家店。
英国著名零售商玛莎百货的内地第一店于2008年10月在上海正式开业。上海门店由其全资拥有,占据南京西路863号的四层楼面,建筑面积为4900平方米,是玛莎百货亚洲的最大门店。此外,日本永旺北京首店也于2008年10月正式开业。包括百盛、新世界等内外资百货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快开店速度。
内资百货企业也争相开店。北京王府井百货在2008年上半年开出内蒙包头第二店的基础上,2009年也将开出北京大钟寺店、太原店和兰州店等新店。茂业、深圳佳华、天虹等企业都在扩张。由此可见,在上半年百货业增长良好的情况下,百货企业的开店计划仍然按部就班,至少2008年没有出现大的变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百货也在电子商务中频繁出现,电子商务中,卖百货比较专业的b2c网站有哈妹网,c2c有淘宝网等。
随着优质电商“竞合拓市场”逐渐扭转“烧钱换市场”的游戏规则,当当网和一号店,联手合作,让电商品类竞争从粗放扩张回归到精细运营的轨道。在电商激烈竞争、行业以亏损换份额的背景下,两大互驻品类均是盈利品类,双方互驻后,将提升各自盈利能力。
Ⅳ 品牌服装发展史
不同品牌服装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列举不完,下面列举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的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 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 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南朝服饰 北朝服饰
洒脱娟秀的魏晋风度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4、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隋初的服饰,比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这种华丽的风格一直延续至唐代。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 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装的模样;这些服装有宽袖、窄袖,有圆领、翻领,以及乌皮六合靴,是当时很有特色的服饰。
5、 宋代服饰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妇女的弯头短靴形状小巧玲珑。
宋代织品非常的发达,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在服装上广泛使用。织品的质地轻薄、飘逸,给人秀丽之感。
6、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7、 明朝时期的服饰
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首先,废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随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
明代的男子服装恢复了唐宋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员祭祀时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冠上的梁数及所佩戴的绶分别等级;职官公服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用丝或纱等制成。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常服比较的简便,一般由乌纱帽、团领衫及革带等组成。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的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许用大红及黄色。明代的仕女服饰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为宽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则合身、窄瘦、修长,以长袄和长裙为主。这一时期,云肩、比甲(长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明代妇女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
明代的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黄色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时期的服饰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
清代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仕女服饰内容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等。这类服饰多为合领、右衽,领、襟、袖使用宽大的襕边作为修饰,袖子短而口宽,长及手;袍在身侧开高衩,下穿宽口大裤,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不穿绣花鞋。
清代的服饰融合汉满两族的风格,大襟长褂,以满族的高领、大襟缘边、宽口袖、衣长至膝的长褂配合汉人的发型、长裙、绣花鞋,有时外套长褙子,有明代的遗风。有些外套坎肩,形式为高领右任、无袖的夹衣,领、襟、衣缘同样饰有宽大的缘边,下穿宽口长裤,足穿尖头绣花鞋。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着造型。
9、近代服饰 (西风东渐话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服饰
自乾隆之后,西洋商品日渐输入我国,制装的外来原材料大大吸引着国内的妇女们,于是在衣着家具上明显地出现了变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岭。剪辫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偏远乡村仍不轻易接受。当时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由于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成为逐渐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的大本营,粤装、港装成为上海装的一个支派。民国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来思潮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做教员、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类职业的要求,改装换容就成为必然之事。
由于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材料变化快,而边远山区和农村,相比之下几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的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这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纻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民国廿年以后这种装束又普遍流行起来。新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着装最为突出,洋式衣裙还要配上眼镜和手表,遮阳伞握在手中,更显新潮和浪漫。瓯洲和东洋摩登时装,从短裙、内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响着国内的女子,仿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模仿美国的简便装束,爱好运动的女士们多穿红色镶银铃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旧时的肚兜〈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种用红布绣花,并加金银链,挂在颈部的护身衣)。此外连衣裙〈五十年代苏联称"布拉吉"〉也较为普遍,追其根源,我国古代传统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连衣形式,只不过由西方再度传入则更加简化和便于活动罢了。在民国以后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于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贵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种反毛对襟式外衣,其区别在于不是翻领。“斗篷”是一种外出常用的服式,着此装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当时这种斗篷在上层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较流行。以上服式虽然只有几种类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众多地区的服式可从几种类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装饰、原料的不同,选择,变异出更多的服式品种来。
皮鞋、提包和伞,都是日本"东洋女"带进来的。光绪末年在广州就已出现过这种装束,被人们称为"自由女"装束,这表示了她们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民国初期开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结婚”、做“文明事业”、成立“小家庭”等,他们所穿的摩登服装叫"文明装"。西方服装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二战后的时期。我国女留学生有不少去瓯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将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向西方,同时又将瓯洲的服装、饰物和化妆品等带回我国,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为外国商品的推销者和消费者。
时装的兴起,也促进了童装的发展,迫使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的紧窄小旗袍和短褂改变成适合身体发育的新式童装。
Ⅳ 汽车4S店的发展历程
4S店是在1998年由广州本田引入中国的舶来品,随后被各汽车厂家争相效仿。由于它与各个厂家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产销关系,具有购物环境优美、品牌意识强等优势,一度被国内诸多厂家效仿。
4S店一般采取一个品牌在一个地区分布一个或相对等距离的几个专卖店,按照生产厂家的统一店内外设计要求建造,投资巨大,动辄上千万,甚至几千万,豪华气派。
4S店是集汽车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销售店,一家投资2500万元左右建立起来的4S店在5-10年之内都不会落后。在中国,4S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S店模式这几年在国内发展极为迅速。汽车行业的4S店就是 汽车厂家为了满足客户在服务方面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业务模式。4S店的核心含义是“汽车终身服务解决方案”。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该模式:“4S店模式其实是汽车市场激烈竞争下的产物。随着市场逐渐成熟,用户的消费心 理也逐渐成熟,用户需求多样化,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原有的代理销售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与用户的需求。
4S店的出现,恰好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它可以提供装备精良、整洁干净的维修区,现代化的设备和服务管 理,高度职业化的气氛,保养良好的服务设施,充足的零配件供应,迅速及时地跟踪服务体系。通过4S店的服务,可以使用户对品牌产生信赖 感,从而扩大销售量。”
因此,“4S”的关键词是“解决方案”和“服务”。其实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4S”模式其实和其 他一些已进入“以方案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时代”的行业销售服务模式殊路同归,只不过叫法更时尚、更新一些。
Ⅵ 女装品牌的发展历史
服饰的变迁是一部历史,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它是这个时代进步、文明、兴旺发内达、繁容荣昌盛的象征。它在记录历史变革的同时,也映衬着一种民族的精神,传承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女装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装使女人倍添姿彩,女装为产业增添亮点。
女装品牌自女装诞生的那一刻便随着时代的变迁应运而生,女装品牌与款式的多元化推动了时装的发展。在品牌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女装品牌的数量已无法计算,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女装品牌在时尚女装市场上出现。
女装品牌,时尚出行。爱美的女孩一点要宅购潮流。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如果你是宅男宅女的话,请走进互联网的宅购潮流的时代。
Ⅶ 谁知道简牌服装专卖店的历史啊 ////急急 急急急~~~~~~~~~~~~
上海正恒时装有来限公司创自建于1995年,公司拥有高素质的设计人才,科学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售后服务,完整的企业形象。创立了简约主义风格的服饰,以国际最风行的休闲、职业、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化为导向,创立了“GeN.简”女装品牌。
公司拥有完善的产品开发系统:从面料、款式的开发到现代化的生产系统。专业的市场战略规划与营销策化部门,使先进的店铺运营与双赢的特许经营模式并存。同时拥有专业的信息与物流管理系统。采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我们可爱的专柜的服务小姐也以优良服务接待着每一位顾客。
“GeN.简”女装以简洁的风格和杰出的品牌形象使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每年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许多著名商厦设了专柜及开设专卖店,发展了多家代理商,并开设了二百余家专卖店,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完整的市场销售体系。
“GeN.简”有它基本的简约主义风格,然后附于每一季特有的流行风格,站在流行中间,适和女性特有的时尚。“GeN.简”已成为市场知名度高、深受顾客喜爱的品牌之一。
Ⅷ 欧密雅的品牌的发展历程
欧洲富庶的古罗马时期,大型家族商业非常发达。 Alice·omiar以卓绝的设计理念为皇室贵族阶层专门设计高档名贵珠宝首饰,其独特工艺技法以及认真的工作精神在主流社会中声名远扬。之后其后辈亦不断开创新技法以保持OMIAR的新潮和高贵。后来,由于战争等种种历史缘故,这个曾经显赫的奢侈首饰品家族逐步为世人所淡忘,直至世纪70年代,在富足的OMIAR家族中,雄心勃勃的Louis·OMIAR公爵因偶然机会重新认识理解了家族与奢侈首饰的种种渊源后,决心以全新思想将欧式的大气庄重与韩式最新潮流相结合,以欧韩时尚为设计风格,投入重金重振OMIAR,随之获得了巨大成功。
经过近多年的不断经营开发,OMIAR推出了各种配饰手袋、手表、头饰等千余种产品,集团棋下有“BEAUTY UNION”“MIDO”“OMIAR”等知名品牌,先后在欧洲及美洲开设数家专卖店,得到市场更深的认同,并都起得了骄人业绩。同时OMIAR的国际贸易业务也一直有着出色表现。多年以来,OMIAR基于精细工艺与经典潮流形式来勾勒女性的独有魅力,结合欧式古典浪漫和韩式现代流行时尚,从容、大气的创意气息,渲染低调的浮华特质,使真实产品具有横跨时空的永恒质感,完美的诠释出OMIAR的经典与辉煌。
Ⅸ LV品牌的历史
LV品牌的历史:
1835年,路易威登先生(Louis Vuitton)年方14岁,便告别接近瑞士边境侏罗山区Anchay村庄的老家,徒步250哩远赴巴黎闯天下。来自磨坊及木匠之家的他,在途上当上多种小工来解决三餐一宿及赚取盘缠,后来主攻木制品之手艺,但却令他制作榉木及白杨木的手艺大为精进,成为受用一生的宝贵经验。
1837年路易威登先生抵达花都,并有幸成为行李箱工匠Marechal先生的Layetie-Emballeur学徒,当时生产行李箱的工匠均被统称为Layetie-Emballeur。
1837年法国首条铁路通车,1838年一艘欧洲蒸汽轮船首度成功横越大西洋,标志现代旅游年代正式来临,当时巴黎行李箱工匠以人手制作的白杨木衣箱非常精美,他们又精于为皇室贵族收拾华丽的行装,所以首都巴黎对其产品需求随之急升。
1853年,路易威登已晋升为老板的首席助理,同时成为Eugenie皇后最信任的行李箱专家。自成为皇家御用后,来自上流社会阶层的时尚客人随即纷涌而至。
路易威登于1854年结婚,同年作出建立自己的公司的重要决定。夫妻俩在尊贵地段Rue Neuve Des Capucines四号(即今天的Rue des Capucines)开设店铺,选址跟梵登广场(Place Vendome)及后来兴建的歌剧院仅咫尺之遥。
路易威登成立公司后立即作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决定,就是以耐用又防水的帆布物料将其中一个旅行箱覆盖。四年后(即1858年),他推出一款全新产品—方便运输的平盖白杨木行李箱。此行李箱表面覆以优质灰色防水Trianon帆布,角位以金属包边,装上手挽及托架,表面的榉木条以铆钉钉牢;内部设计同样富有心思,一列隔底匣及间隔方便摆放各式衣物及优雅衬饰。这新设计不但能保护衣物及易于携带,更标志留芳百世的路易威登行李箱及现代旅游文化正式诞生。
1859年,路易威登决定将生产线迁至还未被印象派画家发掘的市郊—Asnieres。宁静的Asnieres小镇位处塞纳河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制造行李箱的白杨木材可以从附近Oise山谷由驳船运至,镇内又有铁路连接至巴黎Saint-Lazare车站。
1871年巴黎的总店亦不敷应用,遂迁至附近的rue Scribe大道一号,对面就是著名的Grand Hotel,当时隔邻的大剧院尚未落成。
当时公司业务如日方中,但市面却出现各式各样的仿制品,路易威登为了打击这抄袭情况,遂于1872年在灰色Trianon帆布中加入红白条纹图案。他的儿子佐治威登(Georges Vuitton)于1880年接掌公司业务,其后于1888年推出更复杂的啡白格子新图案,并相间地印上L.Vuitton标志字样,令他人难以仿效。超过一世纪之后,这方格图案便成为另一经典—Damier系列的创作灵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乔治便在纽约开办了分店。许多大明星还专门到巴黎购买箱包。各种用途的箱包也纷纷问世。随着路易·威登箱包的畅销,许多赝品也充斥市场。路易·威登虽然就此提起诉讼,但并没有制止冒牌货的泛滥。
路易威登与后人对世界先进事物以及运输、科技、建筑、艺术及时装的发展兴趣极浓,对世界事物观察入微。当时装大师Charles-Frederic Worth曾经向路易威登指出,阔大的撑裙快将末落,轻便的衣裙款式即将取而代之,他立即有所领悟,于1875年创制一款两面直立打开的衣柜式行李箱,一面是挂衣架,另一面是一列抽屉,让旅客穿梭各地时不需重复收拾衣服。这款“Wardrobe”行李箱至今仍是路易威登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早于1885年,路易威登已于伦敦Oxford Street开设了一间分店。1898年佐治威登深信美国市场的发展潜力,遂与大型百货连锁店老板John Wanamaker签订分销协议,首先在纽约及费城销售品牌的行李箱,其后版图扩大至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及洛杉矶等地。
1905年,即Henry Ford推出Model汽车前两年,品牌便推出可以藏在后备轮胎中央的防水“driver bag”,必要时当作浴盆。最早期的飞行旅程绝少不了充满实验意味的“nacelle trunk”行李箱,就算降落水面时发生意外,驾驶飞船的人员亦以靠行李箱浮在水面;另一杰作的是轻盈的“aero trunk”行李箱,就算满载衣物重量亦只有26公斤。
另外一项重要的革命性发明,则当数佐治威登掌管公司期间于1890年面世的“unpickable”多制动栓按锁,其后品牌生产的所有行李箱均安装这款按锁设计;而每位客人获分配私人锁头号码,即客人的所有行李箱可以同一锁匙开关。这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912年,巴黎中心商业地带逐渐向西发展,佐治威登决定在香榭丽舍大道兴建一座新派艺术风格大楼作为品牌的旗舰店,大楼于1914年落成,外墙刻上“巴黎-路易威登,创建于1845年”。原来大楼的位置刚好在今天的香榭丽舍大道总店对面,墙上的字刻至今仍清晰可见。二次大战后,Monogram帆布产品需求日增,公司决定拓展全球独家分销网络,品牌开设新店的态度非常严紧,与保持产品完美质素的理念同出一辙。
路易威登于全球开设超过424间专门店,全部由总公司直接管理。1987年品牌与Moet Hennessy合并,组成全球最大规模及最成功的奢侈品集团—LVMH。同一时期,品牌的产品领域亦不断扩充,首推1985年面世、色泽鲜艳的Epi皮具系列,其后1993年推出男装Taiga皮具系列以及在1996年再次重新推出Damier帆布系列;同年路易威登庆祝Monogram诞生100周年,特别委托七位著名时装设计师创作限量Monogram手袋,当中最别致的设计为Azzedine Alaia创作的美洲豹皮配Monogram,以及Vivienne Westwood设计的《鬼马》faux-cul旅行袋。
1998年路易威登正式晋身为全面性的时装品牌,男女成衣及鞋履、配饰及珠宝部门相继成立,来自美国纽约的设计师Marc Jacobs获委任为艺术总监。当时,时装界对“grunge大师”Marc Jacobs入主法国殿堂品牌甚为惊讶,但经过几年磨合,两者堪称如鱼得水。Marc Jacobs与纽约前卫艺术家Stephen Sprouse合作而成的Monogram Graffiti(涂鸦系列)、以及与日藉艺术家村上隆创作的Eye Love Monogram、彩色Monogram Multicolore及Monogram Cerises樱桃系列。
2004年路易·威登已经到了第六代传人帕特里克·威登,现有1.36万制作箱包的工匠,他们分别在14个作坊工作,除了在法国有11个作坊外,在西班牙的加泰罗西亚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也有生产基地。制作箱包80%的活儿都靠手工。路易·威登还在52个国家开设了314家箱包专卖店,仅在中国就开了9家。2002年,它的营业额为30亿欧元,10年间翻了整3倍。年年的赢利额都以40%-45%的速度增长。日本是路易·威登产品的销售大户,占了它总销售额的30%。2002年在东京一家分店开张那天,在门口等候的人排了1公里长。第二个销售大户是美国。
1996年,路易·威登加盟L.v.m.h集团,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活动空间。不仅大量生产传统产品高级箱包,还涉足时装、钟表、珠宝等行业,它一家的经营活动就占了这个集团业务总量的70%。
2004年,路易威登庆祝成立150周年,分别于纽约、香港、东京及上海等地竖立巨大行李箱型帐幕作为庆祝派对场地,向品牌创办人致以崇高敬礼。品牌亦于印度、俄罗斯、中国、及南非等地开设了大型旗舰店。充满历史价值的香榭丽舍大道总店大楼经过全面翻新工程后,已于2005年10月重新开幕。
路易威登创意总监马克·雅可布2013年10月将离职,合计任职16年。LV任命Nicolas Ghesquière接替小马哥为新创意总监。2007年8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曾代言路易威登皮包广告。
Ⅹ 求H&M品牌的发展历史 与经营的运作方式
时装巨头H&M和ZARA的供应链对决
H&M用双供应链平衡效率与成本,竭力在效率和成本之间寻找利润平衡点.
上海淮海中路的嘉丽都商厦的外墙上,H&M的巨幅海报吸引着每个路人的视线。4月12日,这家来自瑞典的时装零售业巨头将在这里开设内地首家旗舰店。
在黄金地段开店、与奢侈品为邻、店面光鲜,采用“少量、多款、平价”的理念,对流行时尚做出快速反应,是ZARA和H&M的共同点。作为欧洲最大的服装零售商,H&M在过去5年中,营业额增加了100%,分店数量增加了75%,每股盈利增加了262%,2005财年的税前利润总额达到135.53亿瑞典克朗(约合1188.59亿欧元)。
“做时尚的跟随者,而不是创造者”,就意味着对前导时间(lead time,即产品从设计到销售上架的时间)要进行有效控制。资料显示,ZARA的前导时间为15天,H&M的前导时间最快为20天,而国内服装企业的通常前导时间为90天~120天左右。信奉“时间、品质和价格”三合一的H&M则采用了两条供应链,竭力在效率和成本之间寻找利润平衡点。
双供应链
和ZARA相比,H&M最快的前导时间晚了5天。不过,这5天的代价却让H&M赢得了成本优势——“它的服装售价比ZARA便宜了30%~50%”。
在H&M推崇的“三合一”理念中,成本的优先级别最高,因此其生产地总是向拥有优良劳动力、低廉工资和高质量生产的地区转移。上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H&M陆续在北欧、南欧、东亚等设立了生产地,它并不拥有自己的工厂,而是将生产全部外包给分布在欧亚22个国家的700家独立供应商。
如何与这些分布在各地的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H&M采取了在生产地设立生产办事处的策略,以协调内部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及开拓新的供应商。“生产办事处要确保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且确保产品在优良品质下,以低廉价格进行生产。”H&M在上海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基于采购成本的考虑,H&M将60%的生产放在亚洲,其余则在欧洲进行。一般而言,常规款式的时装和童装是在亚洲生产,量小且流行性强的服装,通常给欧洲的供应商。
这个策略演绎着一个玩转时间和成本的经典故事。于是,H&M设计了两条供应链:管控亚洲生产的高效供应链、管控欧洲生产的快速反应供应链。H&M内部采用名为OFS(Offer Follow up System)的信息系统跟踪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对于制作基本款式的亚洲供应商,H&M的高效供应链策略是在满足产品供给的同时,使成本控制到最低,因此它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email进行。在这条供应链里,更多的工作是靠生产办事处的员工以标准化流程进行监控。
“H&M给我们的代工价格压得极低,但量却很大!”上海华源针织时装公司总经理胡红霞说。华源公司从1994年便加入了H&M的供应商名录。和给别的国外品牌代工不同,H&M只和加入其名录的供应商合作,门槛的设立有利于保证质量和协调合作关系。
华源主要为H&M提供贴牌毛衣。据胡红霞介绍,H&M给他们每单业务量至少是10几万件。通常而言,10几万件的订单,从衣服打样到走货,至少需要两个月。“H&M将设计图纸通过email发给我们,我们首先要做样衣给它确认,待修改意见返回后,我们开始生产推销样,一般是20多件,再次确认无误后,才进行大批量生产。”
远在瑞典的H&M总部如何才能知道亚洲供应商的生产进度?“H&M的工作人员会在生产初期、中期和后期到厂里来验货。”胡红霞说。验货完毕,H&M的员工会将生产进度录入OFS系统里,汇报给瑞典总部。当产品生产出来后,华源会将货物送到海关,由第三方物流公司交付给H&M。“一般货物是走海运,虽然慢,但最经济。”
华源拥有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它和其上游毛纱厂建立了紧密关系,“当推销样确定后,H&M的订单数量会同时出来,毛纱厂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原料,开始准备毛纱了。”尽管H&M的高效率供应链是以成本为主导的,但是为了提高效率,仍然尽可能对每个环节进行丝丝入扣的衔接。
对于那些流行感强的服装,H&M则将订单投放到欧洲,以快速反应供应链来应对市场需求。除了采用OFS系统跟踪欧洲供应商的生产计划外,H&M总部和22个生产办事处的所有部门间的沟通还基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平台完成。在H&M总部,设计与采购部门协同工作,每个设计理念都有一支设计师、采购员、助理、打版师、财务总监及部门经理组成的团队,这样可以在设计初期便着手在价格、市场反馈和流行时尚之间取得平衡。
当设计草图出来后,ICT平台就能将数据发放给相应部门,甚至22个产品办事处,以便确定合适的生产地和供应商。“将一款产品放在哪个地方生产,不仅要考虑成本,效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某款产品需要快速投放市场,那么我们会选择离这个市场较近的生产地。”一位H&M的工作人员说。
灵活采购是H&M快速反应供应链的核心。一般而言,服装企业都要进行季节性采购,这一模式被H&M于1968年就打破了——它的买手采用1年采购12次的策略,以对流行趋势进行快速反应。
为了支持灵活采购的模式,ICT平台做出了巨大贡献。在ICT平台上,H&M的采购部和销售部得以紧密合作;所有门店也能在ICT平台上知道彼此的销售情况以及时进行货物调拨;采购和物流部门能跟踪到每款产品的销售和库存情况,便于及时补货。“takten(同步)”,是H&M第一任CEO提出的理念,即每周更新明细列表,使得每个采购部门、每家店都能知道每款产品卖出了多少。“这一理念在ICT上贯彻至今。”H&M的一份内部报告指出,“ICT为H&M建立了一个环型的信息反馈机制,销售、库存、采购计划和生产能力的信息变得完全透明。”
在物流环节,为了避免过量生产而导致积压,H&M的中央物流体系通过ICT紧跟每款产品的销售进程。H&M供应商生产的产品通常会运送到德国汉堡的中央仓库,进行整理和发送,但是如果这款产品是针对某个区域市场的,H&M通过ICT做出快速反应,将产品直接送达该国分部,甚至直接运送到店面。
基于ICT的快速反应供应链,为H&M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自然刺激了销售业绩。2004年秋天,迷你裙很流行,H&M一款畅销的黑色羊毛裙的订单翻了3番,这一切都归功于其快速反应供应链。“每天都有新款产品抵达门店”,这让H&M对时尚拥趸充满了诱惑。
值得一提的是,H&M在销售渠道的拓展上,也一直进行着创新。尽管目前其销售渠道仍以直营店为主,但其目录销售、在线销售的业绩却在持续增长。
1980年,H&M收购了Rowells公司,开始在瑞典、芬兰、挪威和丹麦进行目录销售;1998年,H&M在瑞典开设了网上商店,随后在芬兰、挪威、丹麦都开通了在线销售。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2006年秋天,荷兰成为其在北欧地区以外首个开设在线销售的国家。“2007年秋季,德国和奥地利将启动在线销售。” Rolf Eriksen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