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榆次历史文化特征

榆次历史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28 15:22:36

㈠ 晋中有哪些人文特色

晋中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基本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有回、满、蒙、彝、土、俄罗斯、鄂伦春、藏、维吾尔、壮族、锡伯、哈尼、土家等26个少数民族。

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用干粮或冷食充饥。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唐宋时期,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不言禄”的高风亮节。同时,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一百五”(冬至后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唐代诗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写道:“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直至明清时期,各地仍延续寒食节餐饮冷食的习惯,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这一天可以随便兴工动土,民间拆房建房或修桥铺路时,都要事先在这一天挖挖土地、铲铲墙,以示工程已经开始,待日后正式兴工时,别的神灵也不会干预。

㈡ 榆次简介

榆次古称“魏榆”、“中都”,早在战国时就已设立县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生于斯;“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建于此。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五十三万,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次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距省城太原仅25公里,太原机场14公里。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与此,太旧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
榆次地处东经112°34’-113°8’,北纬37°23’-37°54’,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榆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生态旅游中心、绿色农业中心、科技教育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五大中心”战略,使得这片沃土承受阳光雨露的沐浴,颗颗种子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结出了一颗颗丰硕的果实
区域性经济中心,以工业园区为突破,使其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一张“王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广开招商源,嫁接软环境,形成了投资的洼地,发展的热土。全区工业形成纺机、机械、酿醋、饲料等主导产业,一批潜力产品、招商项目、技改项目逐鹿市场,再展雄风。
常家庄园、历史街区、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四篇文章,打造出榆次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四张靓丽的名片。常家庄园开发,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实现了榆次旅游业零的突破,常家庄园气势恢宏,儒道兼融,博大精深,造化天成,荣登"中国儒商第一家"的宝座,堪称中国宝、世界牌、民族魂。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林海茫茫,崇山峻岭,云山雾海,国际水准兼有地方特色,山水林禽,如诗如画。城隍庙历史街区开发,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为龙头,榆次老城为半径,正在建设,蓬勃发展。全区旅游形成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互补、观光度假与休闲避暑结合、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生态旅游新格局。
“绿色农业中心”以蔬菜、红枣、养殖和加工“四个基地”为突破。全区蔬菜面积突破30万亩,形成了10个万亩基地,两个5万亩基地。全区蔬菜总产量11亿公斤,榆次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万亩,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7亿公斤。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全区枣树面积21万亩,产量1400多万公斤,产值56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产业收入至少可达3亿元,年均可为农民提供收入千元以上。全区形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鸡300万只,羊28万只,奶牛存栏3000头,肉蛋奶综合产量达到3.2万吨,牧业总收入2.5亿元。庄子乡羊驼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
“科技教育中心”在农技推广、工业技术创新、科技队伍和学校基础设施上全面突破。总投资达2亿多元,11所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华北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师资力量最强的公办民助学校——山西新兴学校竣工交付使用,新建二中正在加紧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树立起光辉的教育里程牌。
榆次,以“晋商故里”著称。历史上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榆次物流中心建设以专业市场、商贸中心、产品集散地、要素市场“四个载体”为突破,全区专业市场达到20家,田森超市、西湖井旧城改造商业一条街、窑上装饰城、电子商务中心,竞相争妍,效益明显。“物流”,这个被西方管理界称为“黑暗大陆”、“冰山”的秘密武器,在榆次方兴未艾,百舸争流。
“五大中心”战略的实施,正在推动榆次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㈢ 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3)榆次历史文化特征扩展阅读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㈣ 榆次的文化遗产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不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国内各大剧组在老城内成功的拍摄了《乔家大院》、《龙票》、《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立秋》、《白银谷》、《幻影神针》、《李卫辞官》等10余部影片。 常家庄园 山西榆次常家,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

㈤ 榆次的来历五十字

榆次古称“魏榆”、“中都”,早在战国时就已设立县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生于斯;“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建于此。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五十三万,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次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距省城太原仅25公里,太原机场14公里。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与此,太旧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
榆次地处东经112°34’-113°8’,北纬37°23’-37°54’,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榆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生态旅游中心、绿色农业中心、科技教育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五大中心”战略,使得这片沃土承受阳光雨露的沐浴,颗颗种子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结出了一颗颗丰硕的果实
区域性经济中心,以工业园区为突破,使其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一张“王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广开招商源,嫁接软环境,形成了投资的洼地,发展的热土。全区工业形成纺机、机械、酿醋、饲料等主导产业,一批潜力产品、招商项目、技改项目逐鹿市场,再展雄风。
常家庄园、历史街区、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四篇文章,打造出榆次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四张靓丽的名片。常家庄园开发,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实现了榆次旅游业零的突破,常家庄园气势恢宏,儒道兼融,博大精深,造化天成,荣登"中国儒商第一家"的宝座,堪称中国宝、世界牌、民族魂。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林海茫茫,崇山峻岭,云山雾海,国际水准兼有地方特色,山水林禽,如诗如画。城隍庙历史街区开发,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为龙头,榆次老城为半径,正在建设,蓬勃发展。全区旅游形成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互补、观光度假与休闲避暑结合、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生态旅游新格局。
“绿色农业中心”以蔬菜、红枣、养殖和加工“四个基地”为突破。全区蔬菜面积突破30万亩,形成了10个万亩基地,两个5万亩基地。全区蔬菜总产量11亿公斤,榆次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万亩,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7亿公斤。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全区枣树面积21万亩,产量1400多万公斤,产值56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产业收入至少可达3亿元,年均可为农民提供收入千元以上。全区形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鸡300万只,羊28万只,奶牛存栏3000头,肉蛋奶综合产量达到3.2万吨,牧业总收入2.5亿元。庄子乡羊驼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
“科技教育中心”在农技推广、工业技术创新、科技队伍和学校基础设施上全面突破。总投资达2亿多元,11所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华北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师资力量最强的公办民助学校——山西新兴学校竣工交付使用,新建二中正在加紧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树立起光辉的教育里程牌。
榆次,以“晋商故里”著称。历史上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榆次物流中心建设以专业市场、商贸中心、产品集散地、要素市场“四个载体”为突破,全区专业市场达到20家,田森超市、西湖井旧城改造商业一条街、窑上装饰城、电子商务中心,竞相争妍,效益明显。“物流”,这个被西方管理界称为“黑暗大陆”、“冰山”的秘密武器,在榆次方兴未艾,百舸争流。
“五大中心”战略的实施,正在推动榆次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㈥ 晋中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晋中已有人类活动。

商代后期,出现城邑。

春秋时期,境内设有祁(属今祁县)、邬(属今介休)、涂水(属今榆次)、马首(属今寿阳)4县,为晋国统领;东部有白狄族所建肥国(属今昔阳)。战国(前475—前221)时,全境分别为韩、赵、魏三国所据有。

民国初期,全境分属冀宁道和河东道。1927年(民国16年),废除道制,直属山西省督军府(后改山西省政府、山西绥靖公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晋中境内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分属于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边区政府管辖。1948年7月,晋中全境获得解放,各县暂归华北区太行一专区、太岳一专区和晋中(旋改称太原)一、三专区管辖。

1949年9月,山西省政府设立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从此,晋中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称榆次专区。

1950年8月,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改名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专区。

1999年9月,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下辖的榆次市改为榆次区。

㈦ 关于榆次的景点和风俗

主要旅游景点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不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国内各大剧组在老城内成功的拍摄了《乔家大院》、《龙票》、《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立秋》、《白银谷》、《幻影神针》、《李卫辞官》等10余部影片。 常家庄园 山西榆次常家,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 乌金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森林公园乌金山风景区,群峰耸峙,草木滴翠,灵泉淙淙,珍禽异兽无数。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龙池,冬不冰,夏不涸。红沙山在乌金山东南,峭壁磷峋,沙石多红,有正寿寺,四围翠柏,其旁清泉溢出。阴山,在罕山西南,形势险峻,上有深洞,土塞罗列,为先年屯兵之所。大方山、中林山中揖群峰、松柏郁茂,四时浮青攒翠。五太山在河口村西北二里,下有五龙河。小五台山,在榆次城东北二十里,上建芦山寺,有九跃龙地。紫严山,接寿阳境,俗称长者头,相传为唐代华严经大师李通玄隐居处,中有华严寺,其山松柏丛生,蒜峪、芹峪二水俱出其下。 九龙国际滑雪场 九龙国际滑雪场(International skiing spaces of nine dragons)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滑雪条件及专业技术力量最强的旅游滑雪场,目前已跻身于全国主要滑雪场的前列。其位于榆次乌金山镇,滑雪场选址在黄河文化影视基地的中心,地处太原市与晋中市的交汇处,海拔高度900米,地貌地形开阔,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滑雪场从选址到滑雪道的开发以及设备的购置,都是在中国滑雪协会的专业指导下完成,滑雪场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有多条初、中、高级滑雪道,总长度达2000米,雪场拥有滑雪器材1000余套,加之雪地摩托车、雪上飞碟等先进的滑雪设备,同时可容纳1500人滑雪,成为目前华北地区滑雪面积最开阔、规模最宏大、设备最安全、专业技术最强的滑雪场。 九龙国际滑雪场开辟多条适于初、中、高级不同滑雪水平的滑雪道,总长度2000多米,另外还建有儿童滑雪区、灯光滑雪区、跳台滑雪区、大场面滑雪区域以及滑雪圈道、狗拉雪橇道、越野滑雪道等,可容纳1000人同时滑雪、嬉戏。部分滑雪道可作为优秀运动员竞赛线路及冬夏训练场地。

㈧ 榆次有哪些历史古迹榆次有哪些主要的宗教

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堪称一奇;榆次城隍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受到联合国的捐款修缮。榆次境内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古曾有“榆次八景”之说,即“罕山时雨 、涂水洪涛、龙门晚照、源池荷花 、榆城烟柳、井峪寒泉、 神林积雪 、蔺郊无霜 ”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不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国内各大剧组在老城内成功的拍摄了《乔家大院》、《龙票》、《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立秋》、《白银谷》、《幻影神针》、《李卫辞官》等10余部影片。
常家庄园
山西榆次常家,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

㈨ 榆次有哪些风物民情,生活习俗

山西人 性格耿直 大方 不喜欢拐弯
喜欢面食 早晨豆浆油条稀饭 中午 闷面 不烂子 炒面内 炒饼丝
晚上容馒头 土豆丝 白菜
榆次最好的就是面食 可以去体验一秒 榆次面食的博大精深
夜晚 可以在楼台听听榆次火车的鸣镝之声
不管你去那个城市 都没有榆次好听 试一试
无聊 可以去玉湖玩玩 人工湖 但有一翻风味
傍晚你可以去工人聚乐部散散不 唱唱歌
可以去骆驼广场吹吹风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舒服
榆次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好地方

阅读全文

与榆次历史文化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