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太平天囯阻碍了历史发展趋势
在清朝末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全国,影响极大,严重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社会制度的根基,影响可谓深远。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也表现出了很大的落后性与反动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革命纲领与经济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因为从分配形式看,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现实的空想,无法具体实行。从所有制结构看,太平天国虽然主张有田同耕,但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太平天国强调所有土地归天父公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实际上,这不仅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否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此外,太平天国还推行“圣库”制度,将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所有权统统废除。这样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愿望。据载,当时反映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的“此示一出,被惑乡民方如梦觉。然此令已无人理,究不能行”(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太平天国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权归天父所有,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支配权,在生产关系中处于被支配、被奴役的地位,尤其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极大的剥夺了底层农民的劳动成果,所以落后的生产关系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2、大兴土木,生活腐化。太平军一进天京就广为宣扬两句话:“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天王府的建设从进城后第二个月就开始了,每天驱使成千上万妇女建房、挖濠、砌墙,风雨寒雪不停,所用材料大多是拆毁民房而来。天王府以原两江总督署为基础,向外扩展十里,每天征用万余民工,拆毁民房万余间。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象征九重天庭。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宫中珍宝无数,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天王所用王冠、浴盆甚至夜壶,均以黄金打造。直到天京重新被清军夺回去,天王府的建设工程也没有完工。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天京诸王豪贵竞相赛富。东王府也同样富丽堂皇,尤其是所藏珍宝,竟超过了天王府。直到后期,大兴土木之风一直未息,如忠王李秀成常驻苏州,一直与敌进行作战,但忠王府之豪华也令人叹止,据说仅次于天王府。直到苏州城陷前夕仍一直动工,连后来进占苏州的李鸿章都惊叹“真如神仙窟”、“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其他各王都纷纷修造自己的王府,驻在外地诸王在天京都另建有王府,如李秀成、陈玉成都在天京建有王府。东王杨秀清每次出行要乘48人抬的大轿,夏日轿下设玻璃注水养金鱼的水轿,每次出行时前后仪仗数里。天朝各官在穿戴装饰上更是追求华丽奢侈之风,互相争奇斗艳,奢侈已极,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天王洪秀全的金钮扣和八斤重的金冠,更是无价之宝。
3、实行封建帝王的后妃制度。早在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就有三十三个“王娘”,到天京后有八十八个“王娘”,经常挑选民间秀女入宫,连九岁的幼主洪天贵也分了四个“幼娘娘”,诸王过生日都要选送美女。据史载,天京天王府“其中约有妇女千百,男贼仅洪逆一人,其中淫恶可知也”。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2岁自尽,在美女丛中生活 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这时他正值壮盛之年,并且体格健壮,但11年仅颁布过25篇诏书,而且1854年至1858 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江南春梦笔记》记载,王后娘娘下辖16个名位208人,24位王妃下辖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另有服役的女官合计1200人。也就是说,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然而与高官的淫欲无度、耽于女色相反,太平天国对下层和百姓实行的却是严格的禁欲政策,家庭被解散,分居在男营、女馆,各自从事劳役。只有经过允许,才能过“夫妻生活”,否则要受到严惩。洪秀全陶然于声色享乐之中,他花了许多精力制订了一套旨在约束后妃、维护宫廷秩序的制度。就仅举他为后妃们制定的“十该打”和“四不准”的戒律。可见,他的革命精神严重消损。昔日患难与共的兄弟,这时却俨然君臣。而东王等人,对洪秀全却不是诚心臣服、甘拜下风的,而是竞侈豪,争权势。
4、野蛮屠杀,残暴统治。1940年代,蒋梦麟其著作《西潮》中,说他童年亲耳听到一位木匠出身加入过太平军的蒋氏族长,对太平军抢掠杀戮煮吃人肉之事直认不讳,而且许多次还亲身参加。《西潮》中写道:“太平军到了村子里,村中曾经有几所房子焚毁,留在村子里的老弱有被活活烧死的。”清军是留头不留发,太平军则是留发不留头。《西潮》中记载太平军攻入某县城,“许多脑袋连辫子一起落了地”。浙江於潜、昌化两地,在洪秀全战乱以后,土地没有人种了。胡适在《四十自述》中也不经意地带出安徽农民对“长毛”的恐惧。1863年(同治二年),曾国藩在《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中写有:“徽、池、宁国等属,黄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烟火断绝,耕者无颗粒之收,相率废业。贼行无民之境,犹鱼行无水之地,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徽州、池州、宁国均为太平军领地。有清一朝,该地区最大一次人口锐减便是太平军时期。江南一带受害尤深。 太平天国后期军纪崩坏,李秀成也承认:“贼(自称太平军)不如官兵之处,官兵掳掠者诛,贼专以掳掠为生,失民心矣。”2003年第1期《社会科学》,周武先生撰文,人口史学专家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户口数,认为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百分之四十,绝对损失数达一点六亿;有学者将战前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认为太平天国战争给鄂、皖、赣、浙、苏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至少达五千四百万,如再考虑到湘、桂、闽、川等其他战场的人口损失,那么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达七千万。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落后性,阻碍历史的发展。
『贰』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既阻碍了近代化,又促进了近代化~请说明详细理由(高中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从根源来说还是农民运动、其根源还是反清政府而不是反封建、而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而历史当时主流是资产阶级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当时没有起促进作用而还是建立封建王朝、
另一方面天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等人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用于中国的农民运动、并且运用了资产阶级大机器生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其运动的军师洪仁玕 起草了《资政新篇》,在里面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构想。 所以和为促进近代化发展、
思想是近代化的开始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击了清王朝,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创,一旦扫地荡尽”。这正是思想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在外交上,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杨秀清在致英使卢恩·包伯的信中坚决抵制鸦片的输入,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资政新篇建议学习西方的「制」和「技」,实在就是「民主与科学」。科学部分,洪秀全是全部采纳并要实行的。但民主部分,却有问题。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与冯云山制定体现农民民主的军师负责制,主为国家元首,临朝不理政,国家政务由军师负责。但洪秀全深受皇权主义的影响,他在天京事变杀了杨秀清后,要「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把军师权位揽归己手,破坏了军师负责制。洪秀全之所以敢于破坏军师负责制,就因为太平天国不曾有也不懂得要制定一个宪法。资政新篇提出的「纲常伦纪,教养大典」的立国根本法,就是宪法。资政新篇提出的收集「民心公议」、监督省级官吏、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机构等等,这就近于议会制度。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加上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制度,在政体上就与资产阶级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具有相同的作用。
二、迟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更是近代化的历史。“屈辱”是中国注定要为近代化付出的必要代价;“探索”则是探求赢得民族独立的道路,而实现近代化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这个角度观察研究太平天国,就会发现它明显迟滞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太平天国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首先,从国际国内的形势看,到19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物化成越来越多的商品,而商品在流动中实现剩余价值的特性,推动着资产阶级政府积极向外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未人流的中国注定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未成斧质,便只能作砧板。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封建社会内不可能结果,资本主义积累不可能进行下去,它必然是要中断的,一经农民起义的扫荡,萌芽就象是长在牛粪上的嫩芽一样,随着垃圾被清除掉。这种萌芽不会使中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其根源在于东方社会的封闭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东方社会的这种封闭、保守和落后状态的打破,要靠西方商品经济的人侵”(陈海燕:《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其次,近代化问题首先要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习惯性“流产”,使先进生产力不可能靠黄土地自身孵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西方殖民者首先通过强暴的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强植中国。它的发生发展,使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可见,半殖民地化伴随着丧权辱国、腥风血雨,是历史的沉沦;而半封建化则是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步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诸因素不断壮大,是历史的进步。只有甲午战争以后,外国的人侵才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障碍。中国近代化要解决的问题才是民族独立。再次,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民、手工业者不断破产,沦为劳动力。外国资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建厂,正与中国的劳动力结合,新的生产力代表——无产阶级正在母腹中躁动这个历史关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了,劳动者没有成为工厂的工人力变成了洪秀全拿枪的战士;中国的一统江山被双雄并峙的格局取代,全国统一的市场被分割,可以启动近代化的“官僚资本”在炮火中灰飞烟灭。同时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更大的可乘之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痛失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剧了社会的沉沦,十几年战争和王朝的腐朽,使中国丢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而同一时期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由封建国家变成近代化国家。只需30年左右,中国便成为其奴役对象。
『叁』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急啊!!!!!
生产力决定抄生产关系,生产关袭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旧的生产关系的不适应,于是构成了矛盾。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肆』 论五四运动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还是阻碍中国历史发展
推动中国历史发展。
『伍』 历史上有哪些为了一己私利而阻碍时代发展的人和事
我觉得历史上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就阻碍了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慈禧太后司机,我们国家出现了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慈禧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这一点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事实。
『陆』 历史上四件阻碍我国发展的事
******我记得的两个版本,分别是“七大”和“十大”
《〈〈〈〈阻碍中国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
当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攻入叙拉古城的罗马士兵杀死的时候,那个士兵并不知道自己亲手扼杀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从此欧洲由于宗教迷信进入了愚昧黑暗的中世纪,知道一千多年后,科学文明才因为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如果这个偶然因素被排除,那么以古希腊的文明水准,稳定地发展,在之后几前年里,欧洲也完全可能成为封建时代的文明中心,而不是只有中国在几千年里孤独地站立在世界文明的山巅。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文明也遭遇过七次类似的重大打击,如果不是这几次巨大的打击,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甚至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在欧洲的教士们还在几千年前和古埃及法老一样的方式在纸草和羊皮上记录时,就突破到近代文明来。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来看一看,这八个事件究竟是如何阻挡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车轮,甚至于将文明的发展倒车回去的。说只有七次,是因为这几次都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而类似陈胜吴广起义这样的事虽然是重大事件,但是对于中国整体的文明来说,只是农民起义罢了,特别是对于科学文明来说,并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不会进行讨论。
***第一件秦始皇的焚书事件
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了中国,又作了废分封,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有利于文明发展的措施,《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是不久就发生了使文明倒退的“焚书”事件。历史上说秦始皇焚书总是和坑儒一起说的。不过从现代眼光看,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坑儒事件只是封建社会中君王残酷镇压政敌所常见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据说只有四百六十人,比起后来几个朝代的文字狱来说还差的远。但“焚书”事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据说在公元213年,当时有个儒家的学者在宴会上批评秦始皇设郡县的做法,一些儒生也不断议论对秦始皇的政策不满。丞相李斯是恐怕这些反对他的人危害国家统治或者是自己的地位,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于是在全国各地都燃起了烧书简的熊熊大火,过去东周时期几百年逐步累积起来的诸子百家学说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很多就此失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仅是这些学术成就的损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类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在中国自行发展出现西方近代科学的前提,如果不是这次焚书事件,百家争鸣能够继续,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时代里,在中国就能有人喊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豪言,使中国出现培根这样的哲学家,并出现现代实验科学。
可惜的是从此几千年,直到现在也再也没有如此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了。因此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因此中国的科学和文明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第二件事:独尊儒术
由于秦朝的迅速崩坏,
取代的汉朝吸取了秦的教训,要寻找一条不同于秦的道路。
汉武帝的时候,为了摆脱上前一代大臣以及太后的影响,寻找能集道德,政法,思想三位一体的治国之道,需要寻求一种哲学体系来支撑。
汉武帝因此到处举贤纳士来寻求治国之道,《汉书武帝纪第六》记载道: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这个丞相绾叫做卫绾,是汉武帝的老师,说使用韩非,商鞅的学说的人只能乱国,不能使用,因此汉武帝也不再使用法家的理论,事实上汉朝初期推广的是萧规曹随的黄老之学。而法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后来中国的朝代也还是不断有人推崇以法治国。
可是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使以法治国这样的概念,再也没有成为中国人思想中的主题,现在社会上,我们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断有人以权盖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从这件事种下的根。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就是说只发扬孔子的学说,废除其他的学说。董仲舒这个名字应该是被永远记住的名字,就是这个人以自己的智慧彻底谋杀了所有其他伟大的学说,使现代人评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时,首先想到是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这样后世的知识分子只能学习儒家学说,先秦的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自然是妄想,甚至于连学习其他学术思想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只剩下儒学才是学习,并为国家录取的正路。
这一点和欧洲中世纪只有学习神学才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正式途径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汉武帝采用这个措施对汉朝的统治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中国的文明发展来说,在以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封建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制约文明发展的因素后,董仲舒独尊儒术所造成的儒学在中国也造成了特别厚重的枷锁,使的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时步履艰难。
于是中国后面几千年的文明许多学者都概括为儒家文明,这听上去便不觉的是很丰富的感觉。
但是由于中国文明这时候还是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之后还是创造出盛唐这样的文明高潮。
***第三件事金元入侵
随着历史车轮到达宋代,
中国特色的封建文明达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赋税收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导致司马光慨叹: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宋代的科学文化也达到了高潮,理学家程颐的“格物致知”已经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这个时机被错过,否则中国可能是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这个时机的错过,导致中国再也没有在封建社会时期遇到这样好的发展时机。
北方金元的连续入侵,导致中国北方的生产水平完全倒退。
由于金元都属于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后都按游牧民族惯例大肆掠杀,使北方的人口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则迁移到南方(其中唯一的好处是使南方特别是两广地区的文明大大的发展了),金元统治者还在中原实行原始的奴隶制度,在农业区实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视政策,这些都导致了当地文明的倒退。让人感叹的是,当金的后裔满清又一次统治中原的时候,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歧视汉人,满人不从事生产,不读书,甚至将杭州的西湖改成了马场,不过由于明朝的经济文化并不出众,因此文化上的倒退并不象在宋朝的那次那样明显。
而中国封建文明也因此开始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当金元的游牧民族逐步被当地汉民族先进的文明同化时,已经过了几百年,而再也没有机会达到北宋那好的时期。这当然是因为其后的唯一的汉族政权明王朝,在科技文明等发展的方面实在是做的最糟糕的一个朝代。
可以说几乎都是失败的,倒退的。
因此阻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事件里和明朝相关的是最多的。
***第四件事明朝的统治方针
这样的段落标题似乎对明朝的统治者太过于苛刻了,但事实上一点也没错,明朝几代君王里除了明成祖万历帝还算可以外,其他的君王都基本可算是昏君,整个国家在统治下,整个国家生产落后,毫无朝气,到处是密探的恐怖统治,可说是最差的封建时期了。
自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为了将元朝强制实行的牧业恢复为农业,将大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不过这种开国时期的发展相当程度是在元朝长期的生产力压制后的反弹,如果换成任何一个前朝政权来统治也都能达到开国时期的发展。由于对刚刚从蒙古统治压抑下,明朝的统治者对于传统特别着重,理学这时候发展成为用儒学中的伦理来管理国家,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的理论。而这样的理论宣扬的不是发展,而是禁欲,只要维持原始的农业自然经济就可以了,这样才符合简朴的道德风范。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完全走回封建社会初期的形式去了,因此在后期,导致粮食供应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在这样的治国方针下,虽然在中后期,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即使没有满人的入侵,还是很难爆发出工业革命的。
与此理雪家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宋朝理学初创时寻求天地间真理的初衷,变成完全僵化,沦为统治阶层工具的东西,在同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八股文的出现,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整体被僵化,从而使得科学文明再一次停步了。
『柒』 障碍跑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来,障碍跑在英国兴起。最初自在野外进行,跨越的障碍是树枝、河沟,各障碍间的距离也长短不一,19世纪中叶开始在跑道上进行。有的研究报告指出,19世纪时障碍跑的距离不统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短的440码,长的可达3英里。
1900年第2届奥运会首次设立障碍跑,分2500米和4000米两个项目。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起将障碍跑的距离确定为3000米,并沿用至今。全程必须跨越35次障碍,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碍架高91.1~91.7厘米,宽3.96米,重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摆放5个障碍架,各障碍架的间距为80米。运动员可跨越障碍架,也可踏上障碍架再跳下,或用手撑越。国际田联直到1954年才开始承认其世界纪录。
『捌』 戊戌变法是不是阻碍历史发展
没有阻碍,他影响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是一次改良运动,只是最后失败了回。但至少影响答了一部分人,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多少都打下了些思想基础,总的来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总的来说都是促进了历史发展,
『玖』 18~19世纪美国发展遇到哪些阻碍都是通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排除这些阻碍的
拉丁美洲国来家正在进行自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
『拾』 历史上四大阶级的主要运动的意义,以及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概况: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官督商、官商合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经验教训: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近代工业企业和筹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意义:洋务民用工业的兴,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1872年李鸿章创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戊戌变法:概况: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他原因: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经验教训: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学堂、创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太平天国:概况: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失败原因:主观原因: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二是战略上的失误。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客观原因:一,中外联合政府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二,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附:重大失误一、政教合一,权力系统混乱,神权与皇权矛盾交叉。二、兴拜上帝教,亡也拜上帝教。三、定都天京,封建体制,渐生腐败。四、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战略上存在重大失误。五、理想社会的空想,现实与幻梦的交织。六、孤家寡人,内部不合。七、治国无章,社会管理混乱。经验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就要一口气推翻它,不能给它恢复期。在反封建的同时,还要反对资本主义列强,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对资本主义列强,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后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失败教训,取得了最后胜利。太平天国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建立了政权,颂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这个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目的是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种冲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性文献是前所未有的。洪仁写了《资政新篇》一书,提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在农民战争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更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国组织了强大的武装—太平军。太平天国的坚持战斗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取600多座城市。在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中,几次打败外国侵略军和洋枪队。在上海附近,击毁敌营130多座。在浙江的一次战斗里,打死了洋枪队头目华尔。农民战争打击了外国略者,也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可简述为: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