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美国历史发展趋势

美国历史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2-28 13:19:27

A. 美国经济发展史大概是怎样的

1607到1753年是属于殖民期,经济很不发达;1754到1783年是美国的独立运动时期,当时经过了波士顿茶事件、列克星敦枪声后,美国成为独立国家,经济开始独立。

1850到1869年美国南北战争,此时美国北部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南部还是奴隶制庄园管理,经济相对落后许多,统一全国后,经济步入一体化。

1870到1929改革时期,其中一战后经历了柯立芝繁荣,1929到1932经济危机,1933开始罗斯福新政,此后至二战一直处于复苏阶段。

二战后美国经济一跃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现在美国经济地位不变,却因西欧一体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经济开始有了多级分化。

(1)美国历史发展趋势扩展阅读:


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

美国参与的越战中的画面。

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97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B. 美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外向、开放型的经济,充满了活力,比自然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出来的。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思想文化上的剧变,无不从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找到其根源。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
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
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
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 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
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没有具备。商人以及一些大资本家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主要成员,通常被称为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在这一阶段也还没有最后形成。在资产阶级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相联系的商业资产阶级,工人还没有形成为近代的产业无产阶级。
②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8世纪)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③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发展状况:
葡萄牙、西班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它的对外贸易远较工业占优势,“海上马车夫”,这一特点以后就成了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取代了荷兰在西欧的经济地位和海上霸权。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18世纪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拿破仑时期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俄国在17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但发展极其缓慢,其水平也较低,有很深的农奴制的烙印,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④这一时期,由于受手工业工场生产能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充分,远远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政治领域,这一时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很少;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曲折、反复;资本主义制度远未健全和完善。

(3)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先进国家普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造成这种根本性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从物质上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法国大革命创立的一系列资本主义立国原则及革命留下的战斗精神,从政治思想上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后果,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工业革命的开始、扩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②这个时期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
(促进了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演变)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超过了封建主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都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
③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政治领域导致了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或者称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大倾向。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大发展,垄断经济形成,资本主义正在进入成熟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了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东方则没有成熟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约3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基本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方面;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②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评价)
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③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基本定型: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成为一种经济模式。
④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巨大的发展,这些国家在20世纪初都先后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国和德国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工业生产集中程度较高,垄断经济发达,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步伐最快,后来居上,超过英国和法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本大量输出,过早地偏离了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工业生产下降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过对内大力发展工商业,扶植垄断经济,对外极力进行侵略扩张,开拓市场,掠夺资源,攫取巨额战争赔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
相对而言,俄国在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束缚,仍远远落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⑤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经济上飞跃式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同时,这种跳跃式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改变了它们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最终导致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和一战的爆发。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20、3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波动很大,繁荣与危机、动荡与稳定、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多种现象同时并存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现代西方经济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战一方面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另一方面造成这些国家政局的动荡,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二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激化,特别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导致了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①“一战”后, 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除美国、日本经济实力增长外,无论是战败国德国,还是 战胜国英国、法国在经济上都是一片衰败和混乱。
英国债务剧增,工商业衰退;法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战败的德国经济恶化尤为严重。
美国和日本是大战的受益者。美国在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进入了“柯立芝繁荣”时代;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由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②20年代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略);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年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日本经济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同时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的经济问题和自由放任政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都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政策。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特点却有所不同。一种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国家干预,另外一种干预则偏离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轨道,走上了法西斯统治经济的轨道,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道路。
罗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为二战后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模式。

(6)“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4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时期,无论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由美国独霸向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造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A.1945—50年代初为恢复时期,西欧各国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到50年代初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续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西欧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C.1974—1982年是经济“滞胀”时期
D.1982—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又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
E.90年代初至今,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温和衰退和缓慢回升时期
②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③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由美国称霸、欧洲日本依附,转化为以美国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西方经济不平衡发展增强的同时,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也有新的发展。
另外,这一时期由于第三世界兴起,资本主义原有的世界市场逐步解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则变换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掠夺,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3、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和本质
(1)主要形式
①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典型。圈地运动的结果,一方面造
成土地的集中,为资本主义的大农场大牧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农民,无以为生,沦为农场或工场雇佣的自由劳动力。
② 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西方殖民者通过在美洲、非洲开采、劫运金银;发展大
种植园;奴隶贸易;抢劫财富以及欺诈性的贸易等方法,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
③“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等流入欧洲。
造成金属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价格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新
兴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付给工人的贬值的货币工资,因而经济力量日益增长。而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的货币地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地主的实际收入减少,地位削弱了。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两极分化加剧,大部分人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2)本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说:“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各要素可简要归纳为“三个前提”和“四个条件”。
(1)三个前提:
①社会稳定:战乱和动荡的政局都会破坏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例如垄断的出现及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
(2)四个条件:
①科技条件。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充分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商品交换的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与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或地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市场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当市场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受到阻碍,资产阶级就会设法开拓市场,如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前的分裂割据状态,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都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市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资本主义经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如美国内战结束和德意志统一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促使德、美经济高速增长。资本主义列强向亚、非拉的扩张,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争夺商品和市场的过程。
③资本条件:无论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还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的其它各个历史时期,巨额的资本的获得都令促进资本主义的设备更新,提高竞争实力,如普法战争中法国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使统一后的德国如虎添翼,导致了法德两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呈现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地位。资本的积累和获得,在资本主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对国外人民进行疯狂压榨和掠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又加紧资本输出,目的是掠夺更多的财富。
④自由劳动力条件: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雇佣劳动,需要摆脱了土地和封建国家束缚的自由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不仅积累了资本,而且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如,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质差异,也要从是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方面寻找依据。

C. 美国历史

美国的高校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侧记
作者:徐国利

2005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随“安徽大学高级教育行政管理人才赴美培训班”到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和考察。马里兰大学是一所州立的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乘地铁便可到达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在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约位居40名左右。期间,除了倾听美国学者和管理人员讲授美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和管理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专业,注意考察和了解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发展的一些问题。为此,我采访了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的高峥博士[1],和他进行了两次较深入的交谈,以期尽可能地了解马里兰大学乃至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些状况。这里,便结合自己的历史研究专业和历史教学,重点介绍和总结我所了解到的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美国历史研究现状和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当然,由于考察的时间短,了解的面很小,因此文章所谈只是个人一孔之见,而且也未必就很正确。之所以写出,是认为此一孔之见或许能对我们高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开展有所启示。文章不当之处,欢迎同仁批评指正。

一、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在美国是较普遍地设置的。如,马里兰大学是一个由马里兰州办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统,由十三所大学组成,我们培训所在的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是这一大学系统中最主要的大学,它拥有师资和研究力量雄厚的历史系,所开设的历史课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这样的历史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我问高峥博士马里兰大学系统的其它院校是否孝有历史系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都有。”而马里兰大学系统中有些是工科或自然学科类的大学,如,University of MD Bio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这在中国大陆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香港和台湾地区拥有人文系科的高校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现在,我们拥有历史系等人文系科的高校并不多,主要是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而且,目前或缩小招生规模,或是将历史系易名,或是将其改为其它系科,中国的许多高校是唯恐有历史系和哲学系等人文系科。同时,在美国的大学中,人文历史学科的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的重要内容。而中国高校的人文历史课却基本是面向各自专业的,非人文专业的学生学习人文课的很少。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得到改善,我们的许多大学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如,许多非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人文学院等。但是,与美国大学久成体系的人文历史教育机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呢?究其根源,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实际上是整个的美国教育)以“通才”教育为根本理念的教育精神和原则决定的。而人文历史教育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的“通才”教育,即,不论是文科、理工科还是其它学科,都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及其思维方式作为办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生兼具人文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将向大学生全面传授各种知识作为重点,因此,专业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第二位的。这在其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体现。高峥博士说,美国的大学一般不将自己视为培养技术专家的地方,所以在美国从来没有哪所大学以自己是“工程师的摇篮”一类的荣誉来自诩。美国大学十分重视人文知识的培养在专业与技能学习中的基础地位,不少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设置的,必须要等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去学习。如,律师是美国最吃香的职业,学习法律的人自然也相当多。但是,美国的大学本科没有法律系和法学专业,只有修完了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去进一步学习法律。我认为,这种思路和做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法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它是附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形成的,现实社会的法律是对历史上法律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那么,法律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机械的条文,他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懂法和执法。

美国的大学都普遍设有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也与这些院系的毕业生就业不难,而且往往能在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直接相关。高峥博士介绍说,在美国历史学毕业生不仅就业领域相当广泛,而且不少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人才,如,美国国会中有不少议员是历史系毕业的,美国总统也不乏历史系出生的。历史系学生如此,其它人文系科也不例外。因为美国是一个讲实用的社会,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那它在美国社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然,美国人文历史毕业生就业容易,与他们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全面合理有关,因而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关。上面已说,美国大学讲“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是文理科的知识都要学的,人文历史系科的学生则必须学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美国的人文历史毕业生往往既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人文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又兼具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如,以马里兰大学的历史系,学生四年所修的120个学分中有一半左右是非历史类的,其中包括不少自然学科的课程。那么,人文历史学科的学生怎么能听懂理工科的课程呢?高峥博士说,美国大学的自然学科课程有不少是讲基础性知识的,而不是讲某一学科很专深的知识。加上美国中学阶段也没有中国高中教育阶段的那种文理分班的作法,因此,学生听课并没有什么困难。美国大学重视人文历史教育,不单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历史知识,更关键得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实际上,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大学所学的不少知识往往会过时的,但是,人文历史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是不容易过时的。由此反观中国大学的人文历史院系和专业不受重视,反差何其鲜明啊!我想,究其根源,除了社会上不重视人文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以致学生就业难外,更深层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许多人包括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文历史知识和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对人自身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决定性意义。其次,也与我们国家目前人文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教条、僵化和脱离现实生活及教育方法的落后等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它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作用。

我们的大学经常说要培养大师级的学者,要成为世界级的大学;我们的学生也经常立志在走向社会之后要成为激烈社会竞争的佼佼者。那么,如果对中美大学人文历史教育理念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从中是否能反思和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呢?

二、美国的史学硕士和博士的教学和培养

美国和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培养也有其特点。这里,就我所特别关注、并了解的情况作一简介。

关于硕士的教育。高峥教授说,美国的硕士课一般不由导师满堂讲授。每门课(1学期)一般由老师指定12—13本专业书。一般是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然后,下周进行讨论。上课时,就上周所读的书的问题进行讨论,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二、三个问题。由于美国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并不限于导师自己的学生,感兴趣其它方向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因此,一般一门课有十几、二十个学生上。那么,一、二十个学生提的问题就会很多,为此,老师一般是选择学生最为关注、提的最多的问题来讨论。讨论是由学生发言,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和点评。课后,则由学生根据所讨论的问题,写成一篇小论文。一般是每学期写2到3篇这样的小论文。学生的课程成绩多是根据这些小论文的成绩来评定的。也有在学期末,由学生写一篇比较长论文来考核其学习成绩。

美国研究生教学的这种模式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或是长处,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已经注意到,也不同程度地做了,但是做得不够。二是,养成学生大量和快速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养成学生快速把握所读书籍主要思想和观点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即便是专业领域,知识和学术的增长和更新也是相当快的。而学术研究的基础便是在了解和把握前人的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如果不能养成快速了解和把握专业领域知识和学术研究背景的能力,便难以很好地从事学术研究。对此,我们重视不够。当然,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一是我们的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无法向学生提供这么多的专业图书资料,学生常常无书可读;二是,我们的研究生素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和知识背景都不够,要大量阅读这些书也难以全面做到。但是,美国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这种模式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于博士的培养。美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全国并不统一,名牌大学和公立学校之间的要求有相当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说比我们要严格,至于名牌大学的博士培养则十分严格。像耶鲁大学这样的世界著名高校,培养一个文科博士往往要8年左右的时间。具体到历史学博士的培养而言,一般是第一年了解自己博士论文选题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然后用二、三年时间来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这两个阶段,学生往往要作田野调查,也就是到外地、甚至是国外相关的学术科研机构、院校和地域进行资料的采访、搜集,以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史料。然后是作开题论证报告。最后的三、四年时间用来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美国的一般大学,博士生在读时间也需要四到五年,如马里兰大学是四年。美国对博士生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一般没有限制,但是,导师在带博士生方面却比较慎重,多量力而行,这既是因为带博士生的许多工作,如指导学生阅读,看、改和评学生的论文等都不算是教学工作量,是“义务劳动”;其次,也是由于美国的导师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带一个学生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指导工作,因此,为保证培养质量,一般情况下只带一到二名学生。由此可见,美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和方法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的博士培养往往不重视质量,博士在读时间太短,培养制度也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对导师的监督不力,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过多过滥。有些导师一届博士生就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而在带学生时又是放羊式的管理和指导,根本承担起导师应有的职责,而却可以多拿许多好处。这既有我们的博士培养制度的问题,也有导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问题。我们在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导致了我们的许多博士生毕业后,难以真正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国外、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相比,总体水平存在相当差距。

在美国的高级历史研究人才中,十分重视史学理论的教学。如,美国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史学理论课是历史学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的课程,而不是史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才学的。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意识。正如下文所说的,美国目前的史学研究,以重视理论架构和方法论意识的科学派史学十分盛行,这种史学自然要求研究者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和方法论的自觉意识。

三、美国的历史研究的两大流派

通过这次访问,使我对美国的历史研究发展状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与我在国内所接触的书报资料所说的不尽相同。高峥教授介绍说,目前美国的历史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或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派,一种是历史研究的艺术派。

科学派主张历史研究要有理论框架,问题意识很强,认为通过历史研究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本质和真像。据我所知,这一派在中国很有影响。如,目前介绍到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史和中国问题的学术著述,多是这方面的著述。美国有关中国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问题近20年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和重点。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柯文的讨论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的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一直受到中国史学界的关注,时常为人提及。而且,这一派的研究方法也对当代中国史学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有一种倾向,即重视所谓的“历史研究模式(或范式)”的建构,不能不说是受到了美国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过,中国大陆史学界目前所提出的“史学科学性”或重视历史的实证性研究,实证史学成为主流,又与美国的科学派史学有不同,中国的许多主张实证史学的人往往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倾向于中国传统的乾嘉史学和近代的新考据派史学,而不强调甚至是反对史学理论构建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先导性与方法论意义,认为这种重视“范式”的史学往往是不科学的。

而艺术派则重视历史研究的语言叙述,强调历史语言叙述的生动和优美。但是,艺术派并非不重视史料,而是在阅读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来叙述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史学是艺术的主张是有差异的。我们通常所讲的史学是艺术,往往是强调历史认识的非科学化,主张以直觉等所谓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为根本。极端者还包括为求历史叙述的生动和优美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如19世纪的英国史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而高峥教授所说的美国的史学艺术派却并非如此。他在谈到自己的导师,美国著名史家、耶鲁大学的中国史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史景迁教授时,说史景迁教授的著作文笔生动,能将枯燥的档案文献史料变为生动的历史。他的《曹寅和康熙皇帝》(1966)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使用的基本是宫廷档案史料,但却写的生动入微。华东师范大学的史学史研究专家朱政惠教授在其新近出版的《美国的中国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也说,“史景迁的研究特色则在于,以潇洒和生动的笔触,将前人的史事重现于纸笔。这一特色使他的研究深入浅出,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他的著作洛阳纸贵,拥有很多西方读者,因而深受他们的尊敬。”(P183页。)由此可见,美国当代的这种史学艺术派更像是中国传统史学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史学著述风格,而与近代以来西方史学所主张的艺术派史学不尽一致。

四、历史研究的致用性问题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对美国的历史研究的致用性有了一些新认识。在我与高教授的交谈中,虽然没有直接和专门讨论美国历史研究的致用性,但是,从我们所谈的以下两个问题却可以看出美国的历史研究是重视致用性的。而目前国内却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历史研究不应当过于强调其致用性,过于强调或不适当地主张历史研究的学术独立性,反对史学的致用。而且,往往是拿西方史学研究崇尚学术独立自由作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我们较多地谈到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及其范式的转化问题。这是一个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高峥教授说,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十分发达,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印度同样是亚洲和世界的一个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印度史的研究在美国却远不如中国史研究受到关注,原因即在于它不如中国在现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大。由此可见,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发展鲜明地体现出“史以致用”的原则。不仅如此,我认为其中国史研究范式的转化实际也说明了这一点。高峥教授将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演变概括为四种模式,亦即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开拓者费正清及其时代的一批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其研究解释方式被概括为“冲击——反映”模式。后来,这种模式被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内部动力”模式所取代,因为,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使不少美国学者认识到“冲击——反应”模式的在理论上的解释力存在相当局限和不足。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近现代中国史研究又出现了“革命模式”,因为,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在许多美国学者看来具有世界影响力,有独特的魅力。到了90年代以后,又被“现代化模式”所取代。因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的体会是,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的转换固然在其内在的学术动力,即前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出现了“危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历史发展了,发展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和世界现当代史迫使他们要提出新的中国近现代史解释模式,但是,同时也正说明,旧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要建立新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模式。“冲击——反应”模式的提出实际反映了一种西方历史中心论,适应了当时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而当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后,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为其现实服务时,便被另一种研究和解释所取代。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现代化研究”模式的兴起正是为了适应中国当代新形势发展,为满足美国与中国的更好的交往需要而提出的。这不正是历史研究的致用性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的一种反映吗?可以说,重视历史的致用性是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又一推动力。

关于美国的历史研究课题经费的申请。高教授说,美国的史学研究经费的申请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向私人的基金会申请;一个是向学校申请。而经费的申请便导致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的科学派史学的盛行,即,要申请到经费,研究者必须要提出你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当然,这种理论和方法应当是当时的史学界流行的主导理论和方法。如果你的申请研究课题或项目不在这种理论或方法之内,研究者就会被视为“不入流”,从而被排除在主流的学术圈之外,便得不到学术的资助。高教授认为,这也与研究项目申请的评审制度有关。因为,研究项目申请的评审往往并不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因此,专家在评审申请者的研究项目时,最关注的就是申请的研究项目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从美国历史研究经费的申请中,也可以看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学研究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能够致用的,历史研究不仅要讲学术价值,还要发挥其社会价值。否则,你就得不到研究经费的资助。

当然,我们对历史研究的致用性不能作狭隘的理解,将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简单地等同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曾主张过的史学为政治服务、为革命服务,历史研究致用应当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的进步服务,而不仅限于某些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体。而且,讲历史研究的致用决不是否定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决不是牺牲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求真性(科学性)。其次,美国的学术研究也受到联邦或州政府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往往受到影响。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Bob Berdahl教授便指出了国家科研基金与学术自由之间的矛盾。他说,美国学者的研究经费有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这样,其研究必然要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和利益的左右,由此便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不过,由于有了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和长期形成的学术独立的传统,总的说,美国学术界对学术的求真性(学术价值)和致用性(实用价值)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注:此文略经修改发表于《安大史学》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1] 高峥,浙江杭州人,曾为北京大学助教,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师从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攻读博士生,199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两部:《面对技术的进步:铁路时代中国和津巴不韦的社会变化》(Meeting Technology's Advanc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Zimbabwe in the Railway Age )(1997),《共产主义接掌下的杭州:城市和干部的改革(1949—1954)》(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 )(2004).(2004),主要论文有:《从农村革命到城市革命:鲁中南的个案研究》,《战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运动:1850—1853》、《17世纪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文化革命中的两个敌人》、《英雄士兵的神话和敌人的形象》等。

D.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美国出现的第一次政府干预是共和党西奥多-罗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奥多有“托拉斯轰炸机”的称号。
谨小慎微的塔夫托几乎无所作为,最后和西奥多-罗斯福分道扬镳;
民主党的威尔逊继续高举共和党人西奥多的旗帜,反对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莱顿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阶段的国家干预。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党人哈定入主白宫,揭开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时代。哈定对威尔逊的政策非常不满,主张“回复常态”,是自由放任再次兴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么事都不做,80%的问题就会自然解决”。胡佛极力主张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个人奋斗的成功典范。三任总统自由放任的结果是,给美国带来了30年代的大萧条!!!“胡佛”这个词从英雄的代名词变成了骂人的前缀。胡佛任期结束时的1933年的GDP(414亿)大约下降到了1929年(868亿)的50%。

(三)罗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前后2人5届20年,这是第二阶段的政府强力干预。

(五)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1953年,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们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5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丰裕社会”的“另一个美国”现象,社会两极分化仍然严重,贫穷仍没有消除。50年代经济增长缓慢,黄金外流,受到苏联的严重挑战,黑人运动高涨。

(六)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为主的长期财政赤字政策,同时实行双重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以及在和平时期对工资和物价的非强制性管制。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联邦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干预,以适应社会会发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国家”设计的范围迅速扩大。鉴于黑人运动来势迅猛,国会通过了3大民权立法,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肯尼迪发起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是第三次政府干预,也是政府干预的最高潮。

(七)反对新政传统的初步尝试

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入主白宫,它最初尝试走一条完全不同于新政的保守主义路线,试图对经济、社会福利和政府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在经济政策上,他几度采取反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社会福利上,他削减“伟大社会”项目,并提出取代联邦社会救济的家庭援助计划;在政府关系上主张改变权力集中于华盛顿的流向,实行所谓的新联邦主义;在民权问题上阻挠以校车接送学童方式消除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到了1970年,工业生产回升乏力,失业率高达5.9%。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采取“姑且一试”的国家干预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电视上公开宣布,他要用赤字财政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尼克松任内几次想摆脱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国家干预的道路上来。

E. 美国历史及其现状简介。

美国的高校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侧记
作者:徐国利

2005年8月下旬到月上旬,我随“安徽大学高级教育行政管理人才赴美培训班”到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和考察。马里兰大学是一所州立的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乘地铁便可到达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在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约位居40名左右。期间,除了倾听美国学者和管理人员讲授美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和管理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专业,注意考察和了解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发展的一些问题。为此,我采访了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的高峥博士[1],和他进行了两次较深入的交谈,以期尽可能地了解马里兰大学乃至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些状况。这里,便结合自己的历史研究专业和历史教学,重点介绍和总结我所了解到的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美国历史研究现状和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当然,由于考察的时间短,了解的面很小,因此文章所谈只是个人一孔之见,而且也未必就很正确。之所以写出,是认为此一孔之见或许能对我们高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开展有所启示。文章不当之处,欢迎同仁批评指正。

一、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在美国是较普遍地设置的。如,马里兰大学是一个由马里兰州办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统,由十三所大学组成,我们培训所在的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是这一大学系统中最主要的大学,它拥有师资和研究力量雄厚的历史系,所开设的历史课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这样的历史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我问高峥博士马里兰大学系统的其它院校是否孝有历史系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都有。”而马里兰大学系统中有些是工科或自然学科类的大学,如,University of MD Bio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这在中国大陆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香港和台湾地区拥有人文系科的高校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现在,我们拥有历史系等人文系科的高校并不多,主要是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而且,目前或缩小招生规模,或是将历史系易名,或是将其改为其它系科,中国的许多高校是唯恐有历史系和哲学系等人文系科。同时,在美国的大学中,人文历史学科的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的重要内容。而中国高校的人文历史课却基本是面向各自专业的,非人文专业的学生学习人文课的很少。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得到改善,我们的许多大学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如,许多非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人文学院等。但是,与美国大学久成体系的人文历史教育机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呢?究其根源,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实际上是整个的美国教育)以“通才”教育为根本理念的教育精神和原则决定的。而人文历史教育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的“通才”教育,即,不论是文科、理工科还是其它学科,都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及其思维方式作为办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生兼具人文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将向大学生全面传授各种知识作为重点,因此,专业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第二位的。这在其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体现。高峥博士说,美国的大学一般不将自己视为培养技术专家的地方,所以在美国从来没有哪所大学以自己是“工程师的摇篮”一类的荣誉来自诩。美国大学十分重视人文知识的培养在专业与技能学习中的基础地位,不少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设置的,必须要等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去学习。如,律师是美国最吃香的职业,学习法律的人自然也相当多。但是,美国的大学本科没有法律系和法学专业,只有修完了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去进一步学习法律。我认为,这种思路和做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法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它是附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形成的,现实社会的法律是对历史上法律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那么,法律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机械的条文,他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懂法和执法。

美国的大学都普遍设有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也与这些院系的毕业生就业不难,而且往往能在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直接相关。高峥博士介绍说,在美国历史学毕业生不仅就业领域相当广泛,而且不少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人才,如,美国国会中有不少议员是历史系毕业的,美国总统也不乏历史系出生的。历史系学生如此,其它人文系科也不例外。因为美国是一个讲实用的社会,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那它在美国社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然,美国人文历史毕业生就业容易,与他们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全面合理有关,因而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关。上面已说,美国大学讲“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是文理科的知识都要学的,人文历史系科的学生则必须学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美国的人文历史毕业生往往既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人文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又兼具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如,以马里兰大学的历史系,学生四年所修的120个学分中有一半左右是非历史类的,其中包括不少自然学科的课程。那么,人文历史学科的学生怎么能听懂理工科的课程呢?高峥博士说,美国大学的自然学科课程有不少是讲基础性知识的,而不是讲某一学科很专深的知识。加上美国中学阶段也没有中国高中教育阶段的那种文理分班的作法,因此,学生听课并没有什么困难。美国大学重视人文历史教育,不单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历史知识,更关键得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实际上,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大学所学的不少知识往往会过时的,但是,人文历史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是不容易过时的。由此反观中国大学的人文历史院系和专业不受重视,反差何其鲜明啊!我想,究其根源,除了社会上不重视人文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以致学生就业难外,更深层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许多人包括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文历史知识和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对人自身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决定性意义。其次,也与我们国家目前人文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教条、僵化和脱离现实生活及教育方法的落后等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它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作用。

我们的大学经常说要培养大师级的学者,要成为世界级的大学;我们的学生也经常立志在走向社会之后要成为激烈社会竞争的佼佼者。那么,如果对中美大学人文历史教育理念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从中是否能反思和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呢?

二、美国的史学硕士和博士的教学和培养

美国和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培养也有其特点。这里,就我所特别关注、并了解的情况作一简介。

关于硕士的教育。高峥教授说,美国的硕士课一般不由导师满堂讲授。每门课(1学期)一般由老师指定12—13本专业书。一般是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然后,下周进行讨论。上课时,就上周所读的书的问题进行讨论,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二、三个问题。由于美国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并不限于导师自己的学生,感兴趣其它方向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因此,一般一门课有十几、二十个学生上。那么,一、二十个学生提的问题就会很多,为此,老师一般是选择学生最为关注、提的最多的问题来讨论。讨论是由学生发言,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和点评。课后,则由学生根据所讨论的问题,写成一篇小论文。一般是每学期写2到3篇这样的小论文。学生的课程成绩多是根据这些小论文的成绩来评定的。也有在学期末,由学生写一篇比较长论文来考核其学习成绩。

美国研究生教学的这种模式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或是长处,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已经注意到,也不同程度地做了,但是做得不够。二是,养成学生大量和快速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养成学生快速把握所读书籍主要思想和观点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即便是专业领域,知识和学术的增长和更新也是相当快的。而学术研究的基础便是在了解和把握前人的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如果不能养成快速了解和把握专业领域知识和学术研究背景的能力,便难以很好地从事学术研究。对此,我们重视不够。当然,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一是我们的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无法向学生提供这么多的专业图书资料,学生常常无书可读;二是,我们的研究生素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和知识背景都不够,要大量阅读这些书也难以全面做到。但是,美国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这种模式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于博士的培养。美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全国并不统一,名牌大学和公立学校之间的要求有相当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说比我们要严格,至于名牌大学的博士培养则十分严格。像耶鲁大学这样的世界著名高校,培养一个文科博士往往要8年左右的时间。具体到历史学博士的培养而言,一般是第一年了解自己博士论文选题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然后用二、三年时间来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这两个阶段,学生往往要作田野调查,也就是到外地、甚至是国外相关的学术科研机构、院校和地域进行资料的采访、搜集,以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史料。然后是作开题论证报告。最后的三、四年时间用来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美国的一般大学,博士生在读时间也需要四到五年,如马里兰大学是四年。美国对博士生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一般没有限制,但是,导师在带博士生方面却比较慎重,多量力而行,这既是因为带博士生的许多工作,如指导学生阅读,看、改和评学生的论文等都不算是教学工作量,是“义务劳动”;其次,也是由于美国的导师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带一个学生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指导工作,因此,为保证培养质量,一般情况下只带一到二名学生。由此可见,美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和方法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的博士培养往往不重视质量,博士在读时间太短,培养制度也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对导师的监督不力,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过多过滥。有些导师一届博士生就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而在带学生时又是放羊式的管理和指导,根本承担起导师应有的职责,而却可以多拿许多好处。这既有我们的博士培养制度的问题,也有导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问题。我们在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导致了我们的许多博士生毕业后,难以真正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国外、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相比,总体水平存在相当差距。

在美国的高级历史研究人才中,十分重视史学理论的教学。如,美国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史学理论课是历史学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的课程,而不是史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才学的。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意识。正如下文所说的,美国目前的史学研究,以重视理论架构和方法论意识的科学派史学十分盛行,这种史学自然要求研究者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和方法论的自觉意识。

三、美国的历史研究的两大流派

通过这次访问,使我对美国的历史研究发展状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与我在国内所接触的书报资料所说的不尽相同。高峥教授介绍说,目前美国的历史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或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派,一种是历史研究的艺术派。

科学派主张历史研究要有理论框架,问题意识很强,认为通过历史研究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本质和真像。据我所知,这一派在中国很有影响。如,目前介绍到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史和中国问题的学术著述,多是这方面的著述。美国有关中国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问题近20年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和重点。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柯文的讨论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的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一直受到中国史学界的关注,时常为人提及。而且,这一派的研究方法也对当代中国史学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有一种倾向,即重视所谓的“历史研究模式(或范式)”的建构,不能不说是受到了美国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过,中国大陆史学界目前所提出的“史学科学性”或重视历史的实证性研究,实证史学成为主流,又与美国的科学派史学有不同,中国的许多主张实证史学的人往往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倾向于中国传统的乾嘉史学和近代的新考据派史学,而不强调甚至是反对史学理论构建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先导性与方法论意义,认为这种重视“范式”的史学往往是不科学的。

而艺术派则重视历史研究的语言叙述,强调历史语言叙述的生动和优美。但是,艺术派并非不重视史料,而是在阅读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来叙述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史学是艺术的主张是有差异的。我们通常所讲的史学是艺术,往往是强调历史认识的非科学化,主张以直觉等所谓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为根本。极端者还包括为求历史叙述的生动和优美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如19世纪的英国史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而高峥教授所说的美国的史学艺术派却并非如此。他在谈到自己的导师,美国著名史家、耶鲁大学的中国史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史景迁教授时,说史景迁教授的著作文笔生动,能将枯燥的档案文献史料变为生动的历史。他的《曹寅和康熙皇帝》(1966)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使用的基本是宫廷档案史料,但却写的生动入微。华东师范大学的史学史研究专家朱政惠教授在其新近出版的《美国的中国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也说,“史景迁的研究特色则在于,以潇洒和生动的笔触,将前人的史事重现于纸笔。这一特色使他的研究深入浅出,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他的著作洛阳纸贵,拥有很多西方读者,因而深受他们的尊敬。”(P183页。)由此可见,美国当代的这种史学艺术派更像是中国传统史学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史学著述风格,而与近代以来西方史学所主张的艺术派史学不尽一致。

四、历史研究的致用性问题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对美国的历史研究的致用性有了一些新认识。在我与高教授的交谈中,虽然没有直接和专门讨论美国历史研究的致用性,但是,从我们所谈的以下两个问题却可以看出美国的历史研究是重视致用性的。而目前国内却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历史研究不应当过于强调其致用性,过于强调或不适当地主张历史研究的学术独立性,反对史学的致用。而且,往往是拿西方史学研究崇尚学术独立自由作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我们较多地谈到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及其范式的转化问题。这是一个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高峥教授说,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十分发达,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印度同样是亚洲和世界的一个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印度史的研究在美国却远不如中国史研究受到关注,原因即在于它不如中国在现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大。由此可见,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发展鲜明地体现出“史以致用”的原则。不仅如此,我认为其中国史研究范式的转化实际也说明了这一点。高峥教授将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演变概括为四种模式,亦即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开拓者费正清及其时代的一批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其研究解释方式被概括为“冲击——反映”模式。后来,这种模式被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内部动力”模式所取代,因为,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使不少美国学者认识到“冲击——反应”模式的在理论上的解释力存在相当局限和不足。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近现代中国史研究又出现了“革命模式”,因为,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在许多美国学者看来具有世界影响力,有独特的魅力。到了90年代以后,又被“现代化模式”所取代。因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的体会是,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的转换固然在其内在的学术动力,即前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出现了“危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历史发展了,发展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和世界现当代史迫使他们要提出新的中国近现代史解释模式,但是,同时也正说明,旧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要建立新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模式。“冲击——反应”模式的提出实际反映了一种西方历史中心论,适应了当时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而当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后,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为其现实服务时,便被另一种研究和解释所取代。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现代化研究”模式的兴起正是为了适应中国当代新形势发展,为满足美国与中国的更好的交往需要而提出的。这不正是历史研究的致用性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的一种反映吗?可以说,重视历史的致用性是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又一推动力。

关于美国的历史研究课题经费的申请。高教授说,美国的史学研究经费的申请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向私人的基金会申请;一个是向学校申请。而经费的申请便导致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的科学派史学的盛行,即,要申请到经费,研究者必须要提出你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当然,这种理论和方法应当是当时的史学界流行的主导理论和方法。如果你的申请研究课题或项目不在这种理论或方法之内,研究者就会被视为“不入流”,从而被排除在主流的学术圈之外,便得不到学术的资助。高教授认为,这也与研究项目申请的评审制度有关。因为,研究项目申请的评审往往并不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因此,专家在评审申请者的研究项目时,最关注的就是申请的研究项目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从美国历史研究经费的申请中,也可以看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学研究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能够致用的,历史研究不仅要讲学术价值,还要发挥其社会价值。否则,你就得不到研究经费的资助。

当然,我们对历史研究的致用性不能作狭隘的理解,将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简单地等同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曾主张过的史学为政治服务、为革命服务,历史研究致用应当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的进步服务,而不仅限于某些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体。而且,讲历史研究的致用决不是否定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决不是牺牲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求真性(科学性)。其次,美国的学术研究也受到联邦或州政府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往往受到影响。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Bob Berdahl教授便指出了国家科研基金与学术自由之间的矛盾。他说,美国学者的研究经费有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这样,其研究必然要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和利益的左右,由此便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不过,由于有了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和长期形成的学术独立的传统,总的说,美国学术界对学术的求真性(学术价值)和致用性(实用价值)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注:此文略经修改发表于《安大史学》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1] 高峥,浙江杭州人,曾为北京大学助教,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师从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攻读博士生,199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两部:《面对技术的进步:铁路时代中国和津巴不韦的社会变化》(Meeting Technology's Advanc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Zimbabwe in the Railway Age )(1997),《共产主义接掌下的杭州:城市和干部的改革(1949—1954)》(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 )(2004).(2004),主要论文有:《从农村革命到城市革命:鲁中南的个案研究》,《战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运动:1850—1853》、《17世纪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文化革命中的两个敌人》、《英雄士兵的神话和敌人的形象》等。

F. 世界近代史上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发展趋势,我认为要看你指的是什么,我认为有2种趋势1,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政治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但要注意的是,美国是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时期的,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G. 美国的历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有什么启示

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统一是首要条件。先进制度代替落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版势。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权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启示: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重视教育科技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将来报效祖国。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

H. 美国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是什么

思考: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统一是首要条件。先进制度代替落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内然容趋势。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启示: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重视教育科技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将来报效祖国。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I. 简述战后至90年代美国历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
①新经济时代 ②迅速繁荣时期
③持续调整时期 ④危机和滞胀时期

J. 中美关系历史发展与趋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起吧,由于冷战反共中美整体处于敌对状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美苏冷战及中苏关系的恶化,双方都希望缓和关系,中美建交。

建交后双方关系大体融洽,但依然摩擦不断,概括说来主要有这几个事件使双方关系出现降温,美方对台问题,如美对台军售等;北约轰炸南联盟,炸毁我大使馆;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近两年来看,有美重返亚太,插手东海、南海事物。

向后看几年,中国持有大量美债,美借美日同盟,插手钓鱼岛,及南海问起,对台问题,等都会影响中美关系。但中美合作事历史的必然。

(10)美国历史发展趋势扩展阅读

中美外交史

20世纪之所以常常被称为“美国世纪”,自然和美国的“全球化进程”有密切关联。对美国而言,两次世界大战既是灾难,又是极难得的机遇——对任何其他国家,它们都只是灾难。因为美国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它有两次机会按自己的意愿把这个世界塑造成它喜欢的样子。

第一次它失败了。威尔逊提出号称“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计划”,倡议为永保和平而建立国联,结果先被欧洲权力政治大打折扣,后被自己的人民否决。

首倡国联的美国反而没加入国联。美国人似乎还没做好“达则兼善天下”的准备,不肯为大西洋彼岸的安全问题多操心。10年后,经济危机(1929年至1933年)更使其连“独善其身”也不可得。

第二次它成功了。与上一次不同,美国人没有再规避责任,决心领导世界。雄才大略的罗斯福将美国对战后世界秩序承担主要责任视为理所当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关贸总协定、重建的欧洲和日本见证了一个美国经济资源和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被接受的世界,尤其在数十年后苏联解体时。

这么说也许没错:在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想中,中国的位置一直在变化。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一开始并不那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断递增,越到后来越是重要。到二战时已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与美国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