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温州朔门街趣事
作为温州市百巷万户惠民工程之一,2006年鹿城区对朔门街进行了环境整治和古街修整,专2007年元宵节,朔门属古街以全新的面貌开市。
除了重新修整过的古色古香的街巷和建筑,朔门街上的商家对体现朔门历史文化古街的文化品位
合并图册 (2张)
自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朔门街建设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初朔门街引进商家时,首先考虑的经营项目也是文化底蕴浓厚一点、历史品位高一点的类型。
如今,朔门街的商家正努力托起朔门街历史文化的韵味,他们各尽其职,力争在商业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今天的朔门街才变得越来越有人气。由于朔门街是全新的尝试,在现在的发展阶段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朔门古街一定能越来越好。
『贰』 从朔门到五马街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
公交线路:68路,全程约1.6公里
1、从朔门步行约10米,到达朔门站
2、乘坐68路,经过2站, 到达府前街站
3、步行约410米,到达五马街
『叁』 温州哪里比较安静有情调,像朔门街这样的古朴安静的小巷,适合一个人闲逛,发呆~除了学校,图书馆这种
朔门街在温州算是不错了,很有特色的巷子
白天安静点,晚上还是挺热闹的内,娱乐休闲项目很多容,酒吧什么的也很多
貌似有名的巷子也没啥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不过温州有特色的地方还是有
五大历史街区
五马街-墨池坊:要建成集购物、商贸、文化、娱乐、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又要建成能体现瓯越文化、观光风貌的历史街区;
城西街:要建成书画古玩、工艺品、玉器、服装经营为主的传统风貌历史街区;
朔门街:要建成展示古代埠头民俗风情的风貌街区;
庆年坊:要建成生活性的传统历史街区;
江心屿:要充分展示古屿的历史文化风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肆』 关于温州朔门古街的资料
一个在朔门街混了几日的朋友告诉我,这街太恐怖了,连老太太都知道当日汇率牌价——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但说朔门街人有商业意识,那是毫无疑问的。回溯上去,朔门街可以看做是温州商业文化的源头,温州商人的祖宗。
朔门街,指温州旧城北向临江、位于旧城朔门外的一条街巷。自郭璞划定温州旧城建筑规划后,历史上,这里便随着城乡贸易的逐步规模化和内容递变,形成了以水产渔货、山货粮油、日用品、文化用品等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带状商业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它以温州旧城为依托,沟通了洞头、玉环、楠溪江流域等临水经济区对于渔货贸易和渔具等生产物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它还是青田、丽水、缙云等瓯江中上游经济区的一个物资中转站。简而言之,其实朔门街历史上就是一个码头,一个江湖。
朔门街的兴衰起落,和温州乃至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农业社会,它以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资料、民俗文化用品交易为主,并形成了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拦街福、小摆设等农业文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因其临江,更带有浓重的海洋民俗文化特色。如形式各异划龙船活动等。进入晚清民国,随着海上交通工具的改进,动力轮船航线的开通,码头建设较前有了质的飞跃,这里又成了洋油、洋钉、洋布等舶来品的集散地。
抗战至解放战争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动荡、民生稠敝,朔门街走向衰落。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以商贸活动为主要内容,活动区域包含了朔门街的拦街福活动,从抗战开始便中断举行。
解放后,民间商贸活动一度被抑制,投机倒把成了一大罪名,以朔门街为代表的温州传统商贸文化走入低谷。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承改革开发的风气之先,中国的经济困局从沿海被首先激活,朔门街一度成为民间贸易开放的桥头堡。被压抑多年的消费需求在这里释放。随之而来的“走私货”贸易、民间外汇交易等正当不正当的经济活动鱼龙混杂。
改革开放步入正轨后,以轻工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温州私营经济浮出水面。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产业经济彻底抛弃了原有的商贸格局。从沿江到南北纵向;从五马街、信河街到人民路;从旧城到新城——朔门街再次冷寂。这次不是战乱、不是政策,而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文前提到的老太太和汇率是商业文化的一种基因遗留,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作为自然留存的最后一点商业迹象,朔门街只有几间冥品店在正常经营着,其中,倒真是英磅美元欧元什么外汇都有,而且汇率固定:不管币值,都是一元钱兑一百张。
进入2004年,借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朔门街所在的五马街道,对朔门街进行了一次整治,从建筑立面、街面、管线、悬空物、广告招牌、原有公共建筑遗址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打造文明社区、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并廓清了以传统文化为建设主体,以旅游休闲为推广途径的定位,正切合了了现代都市人对于文化认同感的追求。
06年底,以五马街道为创建主体,鹿城区政府又一次投入财力物力,对朔门街的文化建设、商业模式进行了再次策划。招募了茶饮、咖啡、书画、收藏品等商家进驻,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休闲为主体的经营格局。
有一点担忧:一般而言,商业和文化有着本质的冲突,作为功利的温州人中的骨灰级群体,朔门街的原住民,和政府所倡导并招募的文化经营者之间,将会是和谐相处相得益彰,还是水火不容恶性循环?在房租水平、日常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值得试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