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内蒙古的历史沿革
5000多年前,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另见辽河出土的红山文化。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据史记记载夏桀的儿子淳维在夏朝灭亡后北逃建匈奴,史记还笼统的介绍了淳维北遁后匈奴千余年的历史。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阴山山脉南部定居。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东胡之后往北迁移。
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 参见:匈奴、长城、鲜卑、突厥、契丹
匈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206年灭了东胡,并对汉朝产生威胁。匈奴帝国疆域十分广阔,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内蒙古地成为了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乌桓山和鲜卑山都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
匈奴势力期间两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渐北迁、西迁。南匈奴逐渐内徙,后在五胡乱华期间被消灭。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连接和增建加固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阴山山脉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
两汉时修筑汉长城并且对匈奴的三百战争最终取胜,汉朝全盛时,在今天的漠南地区置五原郡、朔方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一带。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内蒙古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胡人迁入中原的主要发起地之一。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
439年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北齐、北周和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
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将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贞观四年(630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唐军把颉利带到长安,颉利可汗后投降唐朝,老死长安。
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650年,唐朝军队俘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是今日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云中再改为云州。
唐安史之乱后,内蒙古地西部为回鹘国控制,以明教为国教。东部为兴起的契丹人的势力范围。 参见:辽朝、蒙古汗国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916年建立契丹国,947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辽被金灭了之后,蒙兀室韦人的一个小小分支的后裔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金内蒙古的大部地区还是属于金国的范围。在云中一带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 参见: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岭北行省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漠北地区是初期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帝国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后,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贵族推举为大汗,据有漠北。而忽必烈闻讯后,也在开平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谓遭忽必烈毒杀。漠北、漠南尽为忽必烈所有。
由于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都在漠南地(今内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迁都于燕京,并改称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后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和林,管辖范围大概为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而今天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属于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属于甘肃行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辖于行中书省。 参见:北元、鞑靼、瓦剌
明朝成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来的鞑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南部则是明军对抗北元的前线。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 参见:后金统一漠南蒙古、盟旗制度、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1636年前后归属于清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的侵略魔爪伸进了我国新疆厄鲁特蒙古地区,并收买和策动厄鲁特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等对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发动侵袭,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在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鄂托克”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 。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清朝时漠南蒙古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内札萨克49旗分属于6个盟。
鸦片战争后,沙俄不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各种特权,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修筑铁路﹑掠夺资源,控制蒙古地区的经济命脉,掠夺和搜刮财富。
1859年6月,英﹑法侵略军进犯大沽口,驻守在那里的2000多名蒙古族骑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不顾清朝政府的卖国投降命令,奋起自卫还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敌舰4艘,毙伤敌军400多人,打得侵略军狼狈逃窜。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1858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由贫困牧民丕勒杰等领导的“独贵龙”运动(或作“多归轮”,蒙古语“环形”、“圈子”之意。参加“独贵龙”的人,开会时按环形席地而坐,发表文件签名时也依次将名字排成一个圆圈,因以得名),反抗贵族官吏的苛捐杂税和兵差徭役。此后,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人民都以“独贵龙”的形式与统治阶级不断地展开斗争。内蒙古东部则有蒙古族白凌阿领导的义州﹑朝阳起义,汉、蒙古等族人民团结战斗,打击了统治者。 辛亥革命时期,沙俄趁机勾结和支持少数封建上层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区策动所谓“独立”﹑“自治”,煽动民族败类发动叛乱,妄图借机吞并蒙古地区。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若干省。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内蒙古地仍然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分属于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兴安省等。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和东蒙古地区。抗日战争期间,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本军占领,德王为首的群体与日本帝国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部分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网罗蒙﹑汉奸头目,如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凑伪军,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蒙﹑汉各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 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份地区。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
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内蒙古自治区现辖9地级市,3盟,共计21市辖区,11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约有430万,占中国蒙古族的大部分,全球蒙古族的一半以上。
2000年后,中国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盟市被正式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Ⅱ 内蒙古的历史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回纥建立起了一个新汗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成为如今蒙文的先锋。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近代内蒙古: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内蒙古的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正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建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深刻历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Ⅲ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经历了几大阶段
后蒙独立 东蒙自治政府 乌兰夫统一
Ⅳ 内蒙古的发展史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Ⅳ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背景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
Ⅵ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的呀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两年多。早在20年代蒙古族封建上层分子吴鹤龄率领内蒙古请愿代表团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求自治 9.18事变后,东部地区一些封建上层又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独立自治。在西部地区1932年,德穆楚克栋鲁普等少数王公,在百灵庙发表通电,提出什么“蒙古高度自治”,最后在国民政府许诺下,成立了一个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蒙政会)1935年,日本侵略军进犯察绥地区,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等人便公然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对这些所谓的种种“自治”,内蒙古的蒙古族人民进行了坚决抵制1947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乌兰浩特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乌兰夫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博彦满都为临时参译长,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五一大会”。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宣布成立。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下辖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Ⅶ 内蒙古发展史论文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Ⅷ 内蒙古历史的介绍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专属中书省及岭北行属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两年多。因此,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统一区域自治的实现,结束了几百年来内蒙古地区被分割统治的局面,结束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民族纷争的历史。
Ⅸ 内蒙古民族的发展历史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下辖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Ⅹ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历史事件!时间分别是多会儿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下辖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