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远版历史的天空完整版
迅雷用狗狗搜索 就有
❷ 清远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名人
清远历史沿革
发布: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 发布时间:2009-11-09
在距今十万年前,本域(即今清远市域。下同)就已有人类活动。《禹贡》划本域分属荆、扬二州,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但楚国尚未在本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其时在今阳山境有阳禺小国,是岭南原始部落联盟发展的产物。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本域今之连州市和连南、连山县,以及阳山县之北部属长沙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在岭南设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本域今之清城区和清新、英德、佛冈县以及阳山县的南部属南海郡。
秦亡之际,秦将赵佗在岭南立南越国。本域以秦阳山关为界,关南属南越国南海郡;关之北(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属长沙郡之地),汉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置桂阳县,属汉长沙国桂阳郡。桂阳县是本域建置最早的县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本域新置中宿、阳山、含洭、浈阳4县,划阳山、含洭、浈阳三县与桂阳县并属桂阳郡,统于荆州剌史部;中宿县属交趾剌史部之南海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本域全境属吴。黄武五年(226年)析交州东部置广州,中宿县随南海郡属之。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阳、南海二郡置始兴郡,本域全境即中宿、桂阳、阳山、含洭、浈阳五县属之,统于荆州。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始兴郡改属广州。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析荆、广二州置湘州,本域五县随始兴郡属之。
南朝齐析桂阳县置希平县(治在今连山县北部),又置齐乐郡于希平县,属广州。梁天鉴六年(507年),分湘、广二州置衡州(治在含洭);析始兴郡置清远郡(治在今清远市区)、阳山郡(治在含洭)、梁乐郡(治在今阳山县南部);分桂阳县置广惠县(今连山县地,一作广德县)。清远郡辖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五县(五县均为汉以来之中宿县析置)。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惠4县。梁乐郡辖梁乐(今阳山县南部)、洊安二县(洊安县在今怀集县西北,汉时地属苍梧郡封阳县,南齐置洊安县,仍属苍梧郡,此时来属新郡)。清远、阳山、梁乐三郡及其领县统属衡州。浈阳县仍属始兴郡 ,亦统于衡州。 梁承圣二年(553年),在始兴郡置东衡州(治曲江),浈阳县随郡属之。梁承圣末年(555年),分浈阳东部置翁源县,入属清远郡 。 陈天嘉间(560年——566年),清远郡移治翁源,领翁源、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六县,入广州。同时,改治含洭的衡州作西衡州,领阳山郡 、梁乐郡和齐乐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入隋,地方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浈阳县属之。开皇十年,改西衡州为洭州 ,领含洭一县;废阳山、梁乐 、齐乐三郡,以三郡之熙平(同年以希平改)、阳山、梁乐、洊安、广泽(隋初以广惠改)、桂阳六县置连州;废清远郡及所属的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五县,以郡及五县地置清远、政宾县 ,与翁源县同入广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贞阳县(南朝宋泰始三年以浈阳改)并入曲江县。开皇十八年,梁乐县易名宣乐县。二十年(600年),废洭州,含洭县改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年)广州改置番州,清远、政宾、含洭三县属之。同年,广泽县改名连山县。
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连州改置熙平郡,桂阳、阳山、连山、宣乐、洊安、熙平六县属之;清远、政宾、含洭三县属南海郡。大业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
唐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撤熙平郡复置连州(治桂阳),省熙平县入连山县。连州领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属江南西道。次年,在含洭复置洭州,领含洭 、贞阳(是年从曲江析置)、翁源三县。又次年,省政宾县入清远县,属广州。广、洭二州统于岭南道。贞观元年(627年),复废洭州;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名浛洭县。浈、浛二县与翁源县改属广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本域共置六县:属广州的有清远、浛洭、浈阳三县;属连州的有桂阳、阳山、连山三县。二州统于岭南道。隋属熙平郡的洊安县(今地不在本域),此时也已改属广州。光化三年(900年),连州为马楚所据,连州遂属楚。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 在广州建南汉国,改广州作兴王府,本域清远、浛洭 、浈阳3县属之。南汉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于浈阳,领浈阳一县。乾和九年(951年),刘晟略定连州,连州及所领之桂阳、连山、阳山3县改属南汉。
[宋元明清时期] 宋初地方行道、州、县三级制。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政和元年(1111年)本境置有2州6县:连州,领桂阳、连山、阳山3县;英州,领浛洸(开宝四年以浛洭改)、真阳(乾兴元年以浈阳改)2县;清远县属广州。2州与广州统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改连山县为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
元行省、道、路(府、州)、县4级。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十五年复程山县为连山县。十七年(1280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称连州,治在连山。同年,升桂阳县为散州,称桂阳州,治在今连州,割连州之阳山县来属。于是,治于连山的连州仅领连山1县。2州同属江西行省湖南道,至顺元年(1330年)改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英德州,领真阳、浛洸 、翁源三县。延佑元年(1314年)废真阳、浛洸2县入英德州,州领翁源1县。属江西行省广东道。有元一代,清远县属广东道广州路,统于江西行省。
明地方行省(布政司)、府、县三级制。 洪武二年(1369年),降英德州为英德县;撤连州置连山县;撤桂阳州置阳山县;英德、连山、阳山3县同属韶州府。次年省阳山县入连山县;又次年改连山县作阳山县;与清远县同属广州府。英德县仍属韶州府。韶、广二府统于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本域全境属广东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析阳山县复连山县。十四年复设连州于桂阳,领阳山、连山2县;属广州府。本域此1州4县之建置及隶属关系延续至明末。
清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三级地方政制。雍正七年(1729年)升连州为直隶州,领连山、阳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析清远、英德二地置佛冈直隶军民厅(简称佛冈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升连山县为绥瑶直隶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本域置有1 州2厅3县:连州直隶州、连山直隶厅、佛冈直隶厅、清远县、英德县和阳山县。清远县属广州府;英德县属韶州府;阳山县属连州;州、厅直隶广东行省。
[民国时期 ] 民国初地方行省、道、县三级制。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本域撤连州置连县;撤连山绥瑶直隶厅复连山县;民国3年撤佛冈厅置佛冈县。于是本域有佛冈、清远、英德、阳山、连山、连县等6县。佛冈、清远二县属粤海道;后四县属岭南道;统于广东省。民国9年(1920年)撤去道一级,县统于省。
民国25年(1936年),广东省政府在全省分设9个行政督察区。本域全境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曲江)。
民国35年(1946年)置连南县。于是本域共置7县。
民国38年(1949年)4月,广东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划。本域的英德、清远、佛冈3县属第三专署督察区(署英德);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属第五专署督察区(署连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至12月,本域各地相继解放,成立英德、佛冈、清远、连县、连山和阳山等6个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连南县也成立人民政府。7县由设在韶关的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旋改称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改置韶关专员公署)管辖。隶于广东省人民政府。
1953年1月,连南、连山两县合并置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次年2月复连山县。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更名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公社化”运动撤小县并大县:佛冈县并入广州市从化县;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并置连阳各族自治县。1960年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广州市复置佛冈县。同年,撤连州各族自治县置连县、连南瑶族僮族自治县(含原连山县)。1962年9月,析连南县置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和连南瑶族自治县。1963年7月,佛冈县改属韶关专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域各县分别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当地的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隶于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3月,在韶关改置韶关地区行政公署。本域清远、英德、佛冈、连县、连山、连南和阳山7县属之。
1983年6月,划清远、佛冈2县入广州市;同时,撤韶关地区行政公署,升韶关市为地级市,下辖12县,本域英德、连县、连南、连山、阳山5县属之。
1988年2月28日,清远撤县建市。下辖由清远县析置的清城、清郊两区和佛冈县、英德县、连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992年6月,改清郊区为清新县。
1988年,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下放给清远市领导,1994年升英红华侨茶场为英红综合经济区(县级),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2年11月,撤英红区置英红镇,划属英德市。
1994年4月,撤连县、英德县,分置县级的连州市和英德市。
1995年9月,为配合飞来峡水利工程建设、安置库区移民,划英德市黎溪、连江口、水边3镇及清新县的升平镇设立飞来峡管理区(县级)。2001年10月工程及移民工作完满结束,撤销飞来峡管理区,4镇回归英德市、清新县。
2006年,清远市下辖8个县级行政区:清城区、连州市、英德市、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
钟伟文(清远历史名人) 韩 愈(清远历史名人) 冯 光(清远历史名人) 黄渠成(清远历史名人) 宋 华(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黄 损(清远历史名人) 熊真沛(清远历史名人) 林名勋(清远历史名人) 刘裕光(清远历史名人) 邬 强(清远历史名人) 莫 维(清远历史名人) 赖松柏(清远历史名人) 朱汝珍(清远历史名人)
另有一份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里了
❸ 清远有什么历史古迹
金鸡岩(金芝岩)有葛洪炼丹处
观音山王山寺
在佛冈县英佛公路8公里处、海拔1288米。始建于唐代。但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造的。
❹ 作文清远历史文化人物
《寄小读者》是冰心奶奶1923年赴美留学期间与国内小朋友的通讯集,主要介绍异国风光,赞美大海、赞美星空,还用与儿童心理相感应的笔致,赞美无私的母爱.真切的感受,细致的描绘,天真的幻想,婉约明丽的风格,吸引和陶冶了我们的心灵.
《寄小读者》(通讯十),全文的中心就是赞扬母爱和童心.第一部分,是作者母亲"述说我幼年的故事”,是母爱动人的事实.第二部分,对“母爱”进行分析,母爱是无私的,普天下的母爱的分量是同等的.第三部分,引导孩子们到母亲那里去倾听各自的母亲述说各自的“幼年的故事”.从具体事例入手,再适当进行分析,最后引导孩子们各自找事实来巩固这个认识,这就是作品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人间有许多“爱”的感情,“母爱”是人间伟大的“爱”的一种.鲁迅说过:“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五四”期间,提倡的正是这种“天性的爱”.因此,作品中所讲“母爱”,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是张扬人的天性的爱,反对封建主义的孝烈道德的爱.作品中特别提到,当她问母亲“为什么爱我”时,她母亲只是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作者强调这种“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的,也就是摆脱了封建道德影响的“天性的爱”.事实上每一个人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时候,母亲总是第一个启蒙老师.每一个人对于父母、家庭总是怀有难忘的感情,总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原因就在于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印象,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因此作品抓住幼年孩子的特点,引导我们来认识世界,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❺ 清远有什麽历史文化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❻ 写一篇主题是关于清远文化历史人物的作文要突出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的思想
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而广东有两个凤凰,是因另一父凤凰飞回来发现爱妻已逝,伤心不已,带着爱子飞走了,飞了去顺德大良,故而顺德大良也叫凤城。
其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
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
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还置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广德(后改称广泽、连山)等县。在含匡设衡州,领阳山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今清新县滨江一带),仍属于南海郡。同时,废阳山郡改置连州,把衡州改名为匡州。二十年(600年),废匡州,其属县改隶广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天宝元年(742年),连州改置连山郡。五代南汉乾享五年(921年),于浈阳县设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阳郡,含匡、浈阳先后改名为含光县、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为英德路总管府,不久又降为州,并含光、真阳县。庆元元年(1195年),真阳郡升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县,属韶州府。十四年,连州和阳山、连山二县改属广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连州为广东省直隶州,领阳山、连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清远、英德两县划地设广东布政司佛冈军民厅(相当于县级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连州改称连县。民国3年,佛冈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北迁连县,清远各县均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连县)管辖。民国35年,由连山、连县、阳山三县划地,新置连南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佛冈县曾先后归属韶关、广州、佛山管辖外,各县先后由北江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管辖。1953年,连南与连山合并为连南瑶族自治(后改为县)。1958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合并,称连阳各族自治县。同年,佛冈、从化两县合并,称从化县。1960年恢复阳山县。1961年恢复佛冈县,属广州市辖。1961年,恢复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1962年,成立连山壮族瑶族县。1963年,佛冈县由广州市划为韶关地区管辖。1983年7月,韶关地市合并,将清远、佛冈两县划归为广州市,其余各县属韶关市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❼ 历史的天空完整版(吞食天地清远版)下载
啊啊
❽ 有关清远的历史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
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