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

发布时间:2021-02-28 04:56:30

⑴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还是矛盾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内定着生产关系容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扩展阅读

社会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它的发展动力机制不在其外部而在其内部,社会整体建构的各种因素、各个子系统既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因。

人类社会实质上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来的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也是以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为内容的。

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关系是多层面的,其中有根源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交往、政治活动和政治交往、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交往。与此相适应,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三个层面,社会发展就表现为这三个动力子系统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⑵ 为什么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

将社会关系的本质解析为社会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要求。马克思认为,人既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人是进行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

2、社会关系形成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3、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的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实践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扩展阅读: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它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具有自身的规定和特点,同思维和认识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的主体行为,实践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独立存在,实践需要思维产生的实践意识作指挥,思维需要认识获得的知识作基础,没有思维和认识就没有实践。实践、思维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是前后相继、水乳交融的主体日常行为。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出新的客体,而且创造出新的主体。

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实践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⑶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3、重要动力——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4、重要动力——改革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5、重要动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扩展阅读

生产力的形成

人们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力,这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能力,它标志着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界的矛盾的程度以及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化,人的现实世界的生成和人的主体性的改造与重塑,构成了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和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作为以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实践能力的结果和每一代人的历史活动的既定前提,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既表现在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成为可能,又表现在它的不断发展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产达到新的水平,还表现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⑷ 说说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不是指社会生活个别方面的变化,而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 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三)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情况,这种情况有时甚至还很严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传统所有制的彻底否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再次,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无论是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还是制度创新的经验都很欠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最后,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峙、竞争的时代,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这样的国际形势,世界各国都在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改革适应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充分显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与革命有相似之处,所以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规定。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这具体表现在它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进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上,具有增长知识、改善思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社会功能。
具体地来说:第一,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第二,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第三,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但“全球问题”决不能单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原因。全球问题是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同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相关。而造成全球问题更为主要的根源是各种社会因素。
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

⑸ 人类认识和实践世界的作用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1、作用: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贯穿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各个领域,它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运动中,人类才能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因此,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科学地考察全部哲学以至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论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相分裂的错误倾向。

2、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扩展阅读

生产力的概念

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其本身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动力体系,其中的需要、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力的重要因素。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活的需要和为满足这些需要而从事的物质生产,就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的最初的、也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共始终的矛盾。人的各种需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根据社会与人的矛盾关系而产生并通过一定的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而得到满足的。

⑹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吗

不是。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有多种因素和力量,依照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范围和形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基本动力和非基本动力、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等。

其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扩展阅读:

经济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其本身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动力体系,其中的需要、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经济力的重要因素。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活的需要和为满足这些需要而从事的物质生产,就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的最初的、也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共始终的矛盾。

人的各种需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根据社会与人的矛盾关系而产生并通过一定的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而得到满足的。

物质生产是以生产力为内容,以生产关系为形式的。生产关系作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产过程的社会个体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

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以自己的体力、智力、资本、技术参与生产过程,生产关系则将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产品的获取方式以社会经济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实现出来。

⑺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读课文Pl20——I2l)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这些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
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总是自觉地面向实践、几十捕捉思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社会提供的新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客体的新结论。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⑻ 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理论层出不穷,新学科不断出现,新知识爆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认识在快速发展。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更多方面发展。

同学们知道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吗?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个定律是怎样得来的呢?

17世纪以前,生产活动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人们用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带动一些简单的机械。后来,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到了18世纪,有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18世纪后期,热机出现了。首先出现的热机是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实践证明蒸汽机还存在不少缺点,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加以改进。在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人们又制成了一些新的热机。如为了交通运输的需要,制成了柴油机和汽油机;为了适应电力工业的需要,制成了蒸汽轮机。当时的热机一般效率很低,怎样用较少的燃料来使热机尽可能地多作功,即一定量的热到底可以转化为多少功?这是物理学和实际生产技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人们就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1840年至1878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的数值:J=4. 18焦耳/卡=427公斤米/千卡。这就从实验上证明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同时,又有人在理论上从气体的定压和定容比热之差推算了热功当量的数值。这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才以科学定律的形式被确立起来。

为什么蒸汽机不在中世纪出现?为什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要到19世纪后期才被人们发现呢?

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了一定实践的需要,才能提出某种认识的任务。蒸汽机是在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迫切需要强大的动力机以后产生的。因此,蒸汽机就不可能在中世纪出现。蒸汽机在生产上广泛运用以后,为了提高它的工作效率,人们就得不断改进它,这也是实践的需要。以后生产又向前发展,实践又向人们提出了更新的任务,为了满足各生产部门的需要,又制成各种更新的热机,这样又必然促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热机效率以及生产中遇到的能量转化的新问题,人们就要从事各种科学实验,这样就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最后导致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可见,这个定律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发展的基础上发现的,没有近代工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定律是不可能发现的。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说明,认识不仅从实践中产生,而且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量。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去思索、去解答,从而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例如,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发报机、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还有,畜牧业和农业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水利工程和建筑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还能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就可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生活在大森林里的老猎人,听到鸟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蛇医看见被蛇咬伤过的伤口,能够立刻指出这是眼镜蛇还是响尾蛇,等等。这些都表明,谁在哪一方面的实践多,而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谁对哪一方面的知识就多,人的认识能力正是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强。社会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一代比一代更聪明。

实践的发展还能给人们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人靠自身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而实践提供的科学仪器大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现代科学的检验手段,可以从一滴血迹、一根毛发或一个烟头验出其血型和其他成分,帮助破案。飞驰在高空中的人造卫星,可以把地面行人拍摄下来。实践发展所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的认识工具的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人类认识的视野,使认识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

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人并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不懂得人的认识从产生到发展都要依靠实践,而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靠有一个好的头脑。诚然,有一个健康的头脑,是获得知识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人的生理只是能力发展的一个物质条件,它本身并不是能力。如鲁迅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人的聪明才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脱离实践,再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迟钝。仲永的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我国宋代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下了一篇文章叫做《伤仲永》,说的是金溪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叫仲永的儿童,五岁能写诗,因此出了名,他的父亲也受到了敬重,有的人甚至出钱来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每天拉着他到处卖弄他的才能,不让他好好学习,想凭着儿子的聪明的大脑发财致富。可是,等到王安石见到仲永的时候,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远不像过去传闻的那样好。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再打听仲永的情况,仲永已和普通人一样,什么特殊才能也没有了。

我们看完仲永的故事,是不是觉得仲永太可惜了,要不然,他不就成为一代大诗人了吗?他不注意从实践当中发展自己的才能,结果什么才能也没有了。我们应该吸取仲永的教训。谁自以为比别人聪明而不去刻苦学习,那么他就会变得落后,也不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是这样,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是这样。我们这一代少年朋友有优越的生活条件,社会的关心,父母的宠爱,往往使我们忽略了自己生活能力的锻炼。有的同学离开父母就不行了,自己照顾不了自己,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既然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如此重要,我们就要尊重实践,勤于实践,从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长才干。据说,我国宋代的陈尧咨很会射箭。有一次,一个卖油翁在旁边观看,陈尧咨连射几箭,颇为得意地问卖油翁:“你看我射得如何?”老翁答道:“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很生气。于是这个卖油翁拿出一个有孔铜钱盖在油葫芦上,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勺油,高高举起,倒了下来,只见油细若丝,穿钱而过。勺里的油倒完了,铜钱上却没有一点油星。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已。”后来有人根据这个故事演化出“熟能生巧”一词,说明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就能找到窍门,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人们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说,不管干什么,只要肯下功夫,刻苦训练,就一定能干好。还有“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等等,都是对实践出真知的形象的说明。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实践当中发展。不管是谁,要想在科学方面有所贡献,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都要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材料。而轻视实践,脱离实践,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套的经验可以照搬,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的理论,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理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理论。

⑼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实践用马哲原理来回答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⑽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专是阶级对立社属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0)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扩展阅读:

人们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力,这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能力,它标志着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界的矛盾的程度以及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化,人的现实世界的生成和人的主体性的改造与重塑,构成了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和现实的生产力。

社会发展动力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也指出了求解社会发展动力之谜的基本路径。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有可能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利益、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互作用,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资料:社会发展动力-网络

阅读全文

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