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之处和展望未来
中国服务业存在不足之处 (一)生产性服务业欠缺纵观发达国家服务行业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密,即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地来自工业生产,而不是来自居民的生活消费。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它们服务业变革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生产过程提供的各种服务不断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和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一直以来,中国的服务业与工业各行其道,各类大小型企业除了生产部门外,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服务体系,如会计、市场调研、物流、宣传广告等。在发达国家,这些都是该由外在化、专业化的特别服务部门解决的任务。我国服务业自身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如餐饮等低水平上,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不过近年来,服务外包不断兴起,提供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不断出现,生产性服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我国服务业过度的进入居民生活消费领域,低技术含量的消费性服务业充当了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而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会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严重削弱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专业化强、服务技术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上。可见,加大服务业由消费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转化的力度,以及使生产性服务不断地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应成为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服务行业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脱节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会给中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缓慢,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却增长快速,出现了服务行业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这一缺陷。这与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紧密联系。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是: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密切相连的,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由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我国现实的国情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地涌人城市,只能进入低水:平的传统服务行业寻求就业岗位。从行业分布上;看,农村流人城市的非正式迁移人口在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的就业比重明显高于城市总就业构成。与此同时,从业人员技能素养的普遍偏低,成为传统服务行业完成服务技术和管理方式现代化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使得传统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日趋恶化。 中国服务业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主要是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形成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服务业的收入增长习惯于简单地依赖增加人力投入来获得,对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则不予重视。人力资本长期在低水平浮动,必然会使我国的服务业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趋势。随着金融业等资本、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会提高。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教育,是改善这种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状况的关键。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服务贸易如果要发展,就必须与其它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及其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脱节,连锁效应弱,增值率不高。譬如,我国货物贸易迅速发展,但是与海运服务、造船业之间却没有形成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运输服务收支逆差却在年年上升。 展望未来 中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逐年提高,但是总体数额和比重仍然偏低;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TC指数和RCA指数都较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同时,服务部门内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力各不相同,多数部门的竞争力都很弱;我国服务业偏向于由消费性需求指导,而非生产性需求,以致生产性服务业欠发展,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 为了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和改善我国服务业的结构缺陷,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服务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市场都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而中国目前在服务贸易的立法方面相对落后。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人世界这个大环境,我们应该按照WTO有关服务贸易的条款原则,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摆正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工业化越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性也越强。因此要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市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行业转化,通过使企业内部现存的大量内在化服务不断外在化,来增加生产性服务需求,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整体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产业支持不力,产业间合作不紧密、行业内恶性竞争,要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优化、提升服务行业结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目前,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但是,中国要想使服务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跟上世界服务市场的步伐,在发挥自身原本优势外,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四)提高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由于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性这一特征、以及服务业的“人对人”服务难以完全标准化的困难,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同时面临着服务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供给不足和流失两大问题,所以除增加服务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投资外,重要的是建立尊重人才和科学绩效评价机制,培养和留住人才,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组织的作用,协调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缓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力量”。转型过程中要发展和健全行业组织,承接和改造政府“退出”后的某些社会管理职能。在服务贸易领域,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动企业体制与经营组织的改革,特别要加强适合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连锁经营体系的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的标准化体系,并上升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解决好服务水准的规范性与先进性问题;三是建设与政府、科研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建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信息平台,实现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四是规范行业内部竞争关系,凝聚行业力量,有效支持优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六)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应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服务行业予以适当保护,对服务领域的不同行业实行有区别的逐步开放;在投资政策上,要把第三产业和其它产业特别是工业放在同等位置上,并在一定时期内为补足对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欠账”而相对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克服服务业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鉴于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期性,服务产品一般不能采取国内生产、海外销售的模式,因此还应该对服务业进一步“走出去”建立跨国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目前在海外举办“孔子学院”,是教育与文化服务贸易的重大项目,虽然不能简单定义为企业性质,但也是服务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类型)。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为服务业提供了有力的市场和需求空间;由于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应该也可以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贰』 有关现代史的历史问题
洋务运动是封建运动
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运动
辛亥革命是学习美国
半植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社会性制
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垄断资
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买办资产阶级。垄
断资产阶级是“自由资产阶级”的对称。19世纪末20世纪
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发展到
帝国主义阶段,从此产生了垄断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掌握
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垄断资产阶级活动的根本目
的和动机,就是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最大限度
地榨取剩余价值,以保证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垄断资产
阶级通过垄断组织,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等,不仅在本国加强剥削和掠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
市场和原料产地,输出资本,向外扩张,力图控制、奴役和
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垄断资产阶级是寄生的、腐朽的、
垂死的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买办资产阶级,适应
帝国主义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的需要,成为帝
国主义的代理人。这个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
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这个阶
级还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旧中
国,买办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
脉,控制着国家政权。它对内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群
众,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它和
封建地主阶级一样,代表着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消灭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转型期间的中国社会充满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建设和谐社会
--------------------------------------------------------------------------------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鉴于此,我院于 2005年6月25-26日在海口举办了“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中外专家就以人为本与公共政策的转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我院参照专家的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利益关系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实现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这一现实,给改革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政府扩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严峻而迫切的课题。
1、面对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扩大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已开始形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看,我们面临着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改革成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发展,并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但是,现实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当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因此,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改革攻坚阶段,要有效地解决利益博弈与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须关注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经过26年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不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显化,如何实现利益分享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确保自身行为的公共性,把守护公平和正义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原则;二是要建立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体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以人为本,要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因此,政府转型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并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或倒退。因此,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出发,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对政府转型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加快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
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市场化改革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
5、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人们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应当把自己的基本职能定位为公共服务,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加快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
6、政府要鼓励和倡导先进文化,使经济增长伴随文化繁荣,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历史经验表明,财富的增长可以使人民富足和社会安定,也可能使人民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不能认为经济增长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缺乏文化和信仰,就会使功利主义盛行,对财富形成过高的预期,加剧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紧张程度,降低人们的幸福程度。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在文化不健全的情况下,都不能摆脱物质利益的诱惑,从而形成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状况。文化具有超越功利的独特品质,可以通过个人的自律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从而有效地缓解社会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程度。
7、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理念,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缓慢,政治发展严重滞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的地方演变为以GDP为中心,并为此付出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代价。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重新审视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相关的指标体系,并且要为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
8、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并使这种民主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实现途径。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要在立法过程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进而使社会各种行为主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使整个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转。其次,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社会,不能把它理解为“一潭静水”的社会。一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要通过政府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形成社会规范,从而达到“活而有序”。经过26年多的改革,我国社会已经由过去一个结构比较单一的社会转变为多元并存的社会,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要看到,多元社会主体之间既有价值一致的一面,也有价值差别甚至是价值冲突的一面。这里的关键在于制定、采取以“社会公正”为灵魂的社会政策。为此,政府要摆脱、超越新老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来处理问题。
三、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府应当有明确的社会发展目标,确保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当前,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多元利益主体初步形成和分化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制度、现代机制和现代文明来解决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建立现代公共治理最基本的框架和基础,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9、政府要树立新的社会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完善与和谐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这是保证和谐社会的制度和组织基础。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本身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但是也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失业等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能随着GDP的增长而自动得到解决。因此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转变社会管理理念,用全新的观念来完善社会管理。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管理依靠政府的权威实现社会控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拥有较多自由选择的权利,通过法律、规范、以及文化来形成和谐的秩序。
10、有效地推进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向公共治理转变,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我们提出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前提是承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范畴,有其各自独立的内涵、特征、目标、规律和衡量标准。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们树立了清晰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是对社会指标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十一五”期间,要确保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必须把社会目标逐步清晰起来,纳入整个发展规划当中。不能把社会管理简单地看成是政府单一的行政控制。事实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也不可能再掌握和分配一切社会资源,也不可能插手所有的社会领域。因此,在社会管理中,企业和民间组织都有责任,要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形成有效的公共治理。
11、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政府要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民间组织,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一些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承担。要在政府、企业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取长补短的平衡关系,为社会整体的进步提供推动力。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向多元中心过渡。在这个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一个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来消除社会矛盾。从这个角度看,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理性更有效。在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因素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社会民间组织,形成在党领导下的协商对话制度,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好得多。
四、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实际进程
当前,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经济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相联系;二是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我们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12、把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作为改革攻坚的重点。政府改革滞后,事实上越来越制约着其它领域改革的进程,并由此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未来几年,我国的改革有可能发生几个重要的转变,例如:第一,由微观体制改革向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转变;第二,由竞争性领域的改革向垄断性领域改革的推进和转变;第三,由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转变。这三方面改革的推进和转变,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因此,“十一五”时期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各项改革才会有新的进展。
13、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关注公共需求变化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出发,是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要特别强调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我国政府的行政层级,逐步探索取消地(市)行政层级,撤消市管县体制,加强县级财政功能。要尽快试点从乡财县管入手,把乡镇政府变成县(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此外,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并按照这一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14、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随着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变化,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当务之急。首先,实现公共政策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转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新的变化:一是随着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共识;二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和信息的作用超过了以往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程度。这就需要政府从分化了的社会利益现状出发,赋予老百姓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及改革过程中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
其次,以人为本,要实现由单一、严格的行政控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转变。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其手段的选取决定着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政府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公共政策执行手段的转型,要使公共政策的执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前提。
15、建设责任政府,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决策失误和不作为的政府官员追究责任。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大量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加强监管、审计和问责。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分工,适当引入竞争,提高公平与效率,同时也便于问责。
16、推进政府转型,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门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从去年的宏观调控看,政府部门的某些行为,不仅具有部门局限性,还具有较强的自身利益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实践中大打折扣,并容易使人们对改革产生某些误解。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构,以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改革中各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对改革的共识和改革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叁』 永州人文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急用
永州市经济调查报告
2010年是永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和内涵并驾齐驱,发展速度和效益双双走高。当年永州市GDP跨上500亿元台阶,达到50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增幅为1992年以来的最高。全市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5%、19.3%和1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9.5个、6个和7.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9.8%,其中利润增长60.8%;增幅同比分别提高31.7和31.5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8%,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永州与全省及省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加快发展的任务重、压力大。
一、永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置
(一)GDP总量居全省第8位,人均GDP居全省第10位。GDP总量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最主要指标。2006年永州GDP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7.35亿元,排全省9位;2007-2008年,全市GDP总量连上400亿和500亿元的台阶;2010年全市GDP达到506.39亿元,排全省第8位,总量超过了邵阳市。经济学上一般将人均GDP作为比较经济体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2010年,永州人均GDP为9887元,排全省第10位,与上年持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6%,低了4530元。与此同时,2010年全市GDP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近5年来永州GDP年均增幅为11.9%,落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说明不管是从人均水平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永州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二)农业比重居全省第2位,而第二产业比重居全省倒数第2位。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在走完工业化道路后,服务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当前其产业结构普遍呈现“三二一”的结构模式。而我国以及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深入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大且发展快,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凸显,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类型;因此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尽量降低资源过度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永州工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三次产业为“三一二”结构模式,农业比重超过了工业,而第三产业独大也只是由于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结果,这种产业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及全国、全省来讲,是不利于经济加快发展的结构模式,因为“发展快的(工业)比重小,而发展相对慢的(农业)比重大”。2010年,永州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高大2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12.1个百分点,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仅为2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4.5个百分点。
(三)全部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11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12位。分析和观察永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关键是要看工业发展状况。2010年,永州工业及规模工业增加值绝对数分别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5%和3.1%,比永州GDP占全省5.5%的比重分别低了2个和2.4个百分点;且增幅分别落后全省平均水平2.5个和1.3个百分点。可见永州工业与全省及省内兄弟市州的差距相当明显,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突出表现在发展速度上。这一方面说明永州工业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永州工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6位,但5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总量居全省第10位。2010年,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省的5.9%,增速达到了41.6%,居全省第3位,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排位最靠前的。但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仅占全部投资的56.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30.6个百分点,比重在14个市州中居最后1位。这也说明了永州市投资尽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与此相伴的是大项目不多、投资活力不够、投资后劲不足、投资结构不优等方面的问题。
(五)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10位。受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带动,永州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增幅达到17.7%,为历年最高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5位,较上年同期前移5位;汽车、金银珠宝、化妆品、电子器材等的热销成为推动此轮消费升温的主导力量。但我们也还看到,永州人均消费水平还较低,农村消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一些新兴的消费业态仍处于萌芽阶段,消费环境不优、即期消费能力不强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六)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10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第13位。2010年,永州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全省的一半。这一方面说明永州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主要是增加可税GDP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税源建设,优化税源结构;既要“放水养鱼”,培植重点税源;也要加强征管,从宏观上把握税收的运行趋势,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10位,农民人均收入居全省第9位。2010年,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09元,同比增长19.3%,增幅尽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但绝对额比全省平均低1885元,差距同比扩大了105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97元,同比增长15%,收入绝对额比全省平均低507元,差距同比扩大了71元。永州城乡人均居民收入由2009年的2.95:1扩大2010年的3.06:1。
(八)实际利用外资居全省第6位,出口创汇居第10位。2010年,永州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增幅居全省第4,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吸引省外内资57.15亿元,居全省第8位,增幅同样居全省第4位。2010年永州外贸出口创汇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倍,增幅居全省第1位,但绝对数居全省第10位,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8%。自2009年起,永州市外贸连续实现盈余,2010年全年实现外贸净出口6542万美元,同比提高了2377万美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存在的优势
1、区位优势:永州位于湖南的最南端,毗邻两广(广东、广西),靠近港澳,是湖南距离广州和南宁(桂林)最近的地级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永州靠近东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二广高速建成后,永州到广州只有300多公里、3小时左右的车程,完全可以达至“朝发夕归”。衡昆高速广西段也正加紧建设,完全贯通后,永州至桂林只需1.5小时,到南宁也在3小时车程内。
2、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全市国土面积达2.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0.6%,居全省第二位;永州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程度低,环境污染少;境内少高山、多丘陵,且多为低山缓坡地形,只要推高填低,就可形成比较平整的低成本工业发展用地。(2)矿藏资源,永州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已探明的矿藏有55种,占全省矿种一半以上;已知矿床点632处,达到工业矿床的有80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15处,小型60处。锰、锡、稀土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锰保有储量约为6800万吨,占全省的34.7%,居全省第二位。(3)电力资源,永州水能蕴藏量达218万千瓦,位居全省前列。
3、成本优势:永州农村人口达382万人,城乡劳动力达320万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100万人左右,尚有剩余劳动力60万人以上。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平工资只有广东的55%、广西的78%,比湖南省内平均水平低15%左右。用地、用水、用电等价格相对低廉;工业用地平均地价约为16万元/亩,只相当于“珠三角”同等地价的五分之一。且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永州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4、生态优势:永州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很有潜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则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1)、旅游业:永州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奇峰秀岭逶迤蜿蜒,河川溪涧纵横交错。一是人文景观丰厚。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舜德之源、稻作之源、制陶之源和瑶族发祥之源;一批古代名人在永州留下珍贵而鲜活的思想和印迹,人们感怀“永州是一本书”。二是自然景观独特。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永州是湘江源头,潇水、湘江贯穿全境,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游人感叹“永州是一幅画”。三是民俗风情古朴。永州是瑶族居住区之一,瑶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永州绿色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与珠三角都市旅游以及桂林山水旅游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永州完全有能力与珠三角及桂林地区联手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共创“三赢”局面。
(2)、生态农业:永州是农业大市,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全市人均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产量分别达614公斤、771公斤、168公斤、134公斤,分别是广东人均水平(136公斤、281公斤、101公斤、45公斤)的4.5倍、2.7倍、1.7倍和3倍;上述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也远超桂林地区。全市盛产优质稻谷、蔬菜、烤烟、香柚、脐橙、蜜桔、油茶、木材、药材、瘦肉型牲猪、淡水鱼等农副产品,永州完全可能成为“珠三角”和“北部湾”地区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供应基地。
(二)主要劣势
1、产业结构层次低。当前,永州是全省仅有的2个农业比重超过工业的地区。从产业演进规律来看,2010年永州市“三一二”的结构模式虽比原始的“一二三”结构模式递进一步,但相对于全国、全省“二三一”模式低了两个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三二一”的模式差距更大。永州当前的三次产业结构模式既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为农业比重大、速度较低且受外界条件限制多;还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构成较大挑战。因为二产业比重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亟需大力扶植和发展,全国性的政策瓶颈制约和周边先进地区的产业挤压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考验也相对较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永州当前的工业化水平决定了城市化水平的低下,而城市化水平落后又会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2、工业发展水平低。长期以来,全市对工业投入偏少,工业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导战略,近5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工业“短腿”逐步拉长,但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根软肋。2010年,工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仅为22.7%,远远低于世界35%和我国43.5%的平均水平,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居倒数第2位,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可以说,永州发展差距主要在工业。一是工业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的大型骨干企业偏少,工业内部结构不优,大量产品技术档次、含金量偏低,知名品牌少,市场整体竞争力弱;二是工业园区集聚能力不强,企业分布较为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生产成本高,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三是工业发展起点低、基础差,人才缺乏,企业物流成本偏高,产业整体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融资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工业粗放式增长较为普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高能耗企业比重偏大,单位生产能耗偏高。
3、县域经济实力弱。2010年,永州县域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1%,行政区划面积占总面积的86%;但GDP仅占全市的71%,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53%,财政收入占全市的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1%和62%。2010年永州县域GDP同比增长13.5%,比全市GDP增幅低了0.5个百分点。目前,永州还没有一个县域单位跨进全省十强县行列。全省88个县域单位,2006年祁阳县以占全省县域1.8%的人口创造了1.6%的GDP,GDP总量排全省县域单位的第19位;人均GDP排第46位;地方财政收入占1.1%,排第3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35位。2010年永州市县域在全省排位靠后的县区分别是:双牌县GDP总量居第80位,宁远县人均GDP居第77位,江永县地方财政收入居第85位,新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82位。
4、科技队伍力量弱。全市至今没有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0年永州高新技术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1%,利润占全省的1.5%。永州市人才队伍中“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一方面大量的本地人才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本地大量急需的人才又难以引进。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项待遇客观上明显落后于沿海及经济发展先进地区,人往高处走是自然规律;二是我们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储备机制也明显落后于先进地区。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首要源动力,真正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5、经济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软硬件环境总体上逐渐趋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诚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监督措施不力,少数职能部门和公务人员不讲诚信,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上述问题对永州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损害了永州的改革开放形象。永州与郴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短短十余年的发展,2010年郴州市人口比永州少114万,GDP总量比永州高143亿元,人均GDP是永州的1.5倍,财政总收入是永州的2倍。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郴州经济发展环境比我们优越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2010年,永州人均GDP按年末汇率价格计算达1354美元,考虑三次产业结构,就业人数,产业竞争力等总体状况,当前永州无疑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比全国发展落后了5-10年。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合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赶超崛起步伐,显得尤为迫切。
(一)继续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开创“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塑造环境品牌方面来,把培育市场主体、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搞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着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重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四通”:凡政府职责内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政府部门服务工作运转不畅时要及时“协调沟通”;在群众遇到矛盾或困难时要“尽力疏通”;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体现百姓利益的事要“大胆变通”。使永州成为低行政成本、低交易成本、投资效益高、环境宽松、人居安全、财源兴旺的区域,真正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
(二)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逐步改变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工业转向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抓住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战略性重组的机遇,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发展汽车制造、金属冶炼、造纸、食品加工、制药和建材六大支柱行业。
(三)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永州投资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投资领域的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任务仍相当繁重。因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由各级政府研究提出一批项目,并由政府出资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工作,并力争办好项目建设的所有手续。
(四)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不拘一格用人才。增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以实绩为重点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构筑人才高地。
(五)继续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服务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永州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力来抓,尤其是要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挖掘物流、旅游、文化、会展、中介、科技、商贸和居民服务等产业的潜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六)继续大力改善民生。1.急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工作。领域和2.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善就业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3.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迅速增加,提高企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依法查处拖欠工资行为。4.关注价格走势,改善供需结构。价格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宏观指标,保持物价稳定是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更加高度关注价格的变动,根据市场需求,改善供给结构,必要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以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21/09/959086_94730478.shtml
『肆』 一. 当前中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
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过去几年间,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巨大。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
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单位GDP 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4、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从总体和全局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的治理缓慢,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和污染的速度,重点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复。我国环保投入虽然总量上有所增加,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
我国资深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专家、新中国第一任环保局局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先生认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阶段性任务,从来就没有实现过预期目标,他在2006年4月份参加同济蛳汇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开幕论坛上表示“25年间环保计划中定下的指标从未完全完成过”。
环保投入不足造成历史欠账大,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益又不高,加上环境污染的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污染物总量大、污染类型复杂,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
二、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长期以来,经济指标已成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使党政领导过分地注重GDP的增长,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短期经济量的增长。
由于在政绩考核中缺乏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明显约束,地方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预算内的环保配套资金都难以到位,加上社会资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国环保投入长期不足。
2、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 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分工中,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厂,承接了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性高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经济的产业转移。多年来经济增长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基础上。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目前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总量的30%以上。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煤炭燃烧,燃煤是造成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
(4)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发展历史欠账扩展阅读:
造成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主因,是伴随着急速发展而来的一次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且当中基本上都是燃煤的。
就像其他东亚国家,中国是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而在注重提升工业生产力的情况下,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拖基本上是没有的。在生物资源方面,中国发展了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以保护受威胁的物种及栖息地。
对于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存在不同的统计数字:国家环保总局指出2004年污染损失达到GDP的3% ; 另有估计认为环境损失达到GDP的5-10% 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达35.8万人。
据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证实,政府不会再公布绿色GDP数据。华尔街日报称,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环境成本估算数据,有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形象,而备受争议和过于敏感,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抵制。
『伍』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所提问题。材料一:对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有些是因为当年国家财力不
()①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2分)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增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2分)③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2分)④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2分)
(2)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和财政收入。(2分)②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政府与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让利于民,做到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家电下乡、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扩大就业。(2分)③增加财政对教育和卫生支出。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分)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基本养老标准和农村最低保障、合作医疗水平及扶贫标准,改善人民生活。(1分)⑤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2分) 『陆』 关于和谐企业的问题
都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是建设和谐企业又何其容易?建设和谐企业同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以企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和谐,并通过企业自身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结合我司实际,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柒』 历史欠账多无法企及 冰城需不需要“BRT”
今年,随着哈尔滨市市区内大范围的道路改造升级,多个主要街路通行能力降低,市区内的公交车运行时间变长为市民所诟病。记者采访哈尔滨市2路、10路、14路车队获悉,由于堵车和道路通行能力变低,公交车单次行车时间比去年多出30分钟左右,一些主要拥堵路段甚至出现公交车延迟1小时的状况。 『捌』 这次十八大对创业的改革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中对创业问题的改革要求如下: 『玖』 历史上造成贵州长期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电大试题 历史上造成贵州长期贫困的原因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土地资源匮乏、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 1、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教育成本高,质量差,体系不健全,寄宿制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发展缓慢,青壮年文盲还占一定比例,劳动力素质低下,产业发展受到人才制约,工作成本高。贵州少数民族的低层次教育水平所占比例非常大。 2、土地资源匮乏。全省人均耕地为0.67亩,民族地区现有耕地面积129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75公顷,工农业发展的空间狭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上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和跨越。 3、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全省投资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全国比较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1.1%,排在全国各省区市的第26位,民族地区只占全省投资的24%。加之由于基础差,历史欠帐多,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较落后。长期形成的少数民族风俗对生态保护、淳朴民风发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些乡风民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制约了民族经济发展。虽然贵州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天上的降雨都往地底下流,存不住水;即便形成了地表径流,也往往由于江河两岸是高山,中间是峡谷,取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问题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 与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发展历史欠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