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日历史文化上的关系

中日历史文化上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28 02:34:15

1. 中日间到底有什么文化关系我要详细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风俗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稻作文化传入日本,唐朝时期儒学

传入日本,宋元时期饮茶习俗通过荣西之手传入日本,无论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国家制

度方面,中国都在全面的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

关系异常紧密。到近代,日本的发展快于中国,汉字回流到中国开始丰富汉语言,中日两国

风俗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无不体现两者关系的紧密程度。本文通过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影响、

宋元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来论述中日两

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风俗文化、社会的文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时候,也得到了日本的影响,通过日本间接的同西方先进文明接轨。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间风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从隋朝时期的遣隋使,到宋朝时

期的入宋僧,从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到服装以及交通工具,无处不存在中日风俗文化的相互影

响。关于中日风俗文化交流的单方面的先行研究很多,但综合进行论述的研究较少。本文将

在先辈们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汉字语言的交流、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和服中的中国

元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四个方面对中日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

1.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影响---汉字为中心

在中日长期的历史交往中,汉字称为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在鸦片战争

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国是文化的输出者,汉字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而近代之后,却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日本汉字回流到中国,开始回馈中国汉字。

1.1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前,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长期居于文化输出国的地位。从秦汉时期开始,汉

文化就开始慢慢的向日本渗透。进入唐代之后,更是以强大的声势影响着日本。中国的政治

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娱乐游戏个个方面,都成为日本人的学习对象。

比如,儒家的《孝经》,在日本就广为流传。文武天皇时期,《孝经》传入日本,并成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日本孝经的版本,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堪称世界之最。

汉书在日本的流传必然影响到对汉字的学习。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学习,要遵从日本学制的规

定,不遗余力地学习使用汉字。比如,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就是学识丰富的汉学家。汉

字不仅是日本人学习汉文化的工具,而且还促进了日本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平、片假名产生

的文字基础。据文献记载,日本原本是没有文字的,汉字传入日本以后经过种种摸索,终于

创造出了日本人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由汉字楷书的偏旁

部首演变而来),两者读音相同只是书写不同。另外,假名也是标语汉字之上的读音,又相

当于汉语中的拼音。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意思,也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章书写方式

---汉字假名混写体。

总的来说,近代以前,中国的汉文化以汉字为媒体,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

进作用。这后面的背景就是汉文化的优势低温,而语言文字的影响不过是优势文化影响的一

个表现而已。

2.2 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中国和日本的交流中角色也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

求日本富强的经验,模仿日本变法维新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桌布蔓延开来。最典型的就是康

有为,其变法的核心由“托古改制”转变为“仿日维新”。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关系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日本汉字开始回流到中国,开始回馈汉语。明

治时代,日本人为了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大量翻译西方的科学技术文献。原

有汉字已经不能满足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人开始大量创造新的汉语词汇。

如服务、方针、申请、想象等词汇是对汉字的从新组合,立场、手续、取消等是意译西方的

概念。这些用法和词汇在日本广泛应用之后,随着大批中国青年奔赴日本求学和中日之间的

文化交流,中国人将其引入汉语,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几乎现代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中国人都大规模采用了日本人用汉字创造的新词汇。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来自日语。如服务、组织、革命、纪律、方针

哲学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2 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宋元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

国也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

当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无准师范、荣西、成寻等。

2.1 医学的发展

宋代中日两国的医学、陶瓷、建筑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984年,

日本著名医生丹波康赖以中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主要参考资料,编成《医心方》30

卷,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取舍摘录了隋唐名医书中关于内、外、妇产、小儿、针灸、眼等

科的学说,成为当时日本医学发展重要成果的重要总结。

2.2 陶瓷业和建筑业

日本的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享有很高声誉的“濑户烧”是由日本著名陶工加藤藤四郎发

展起来的。他于1223年来中国学习烧制陶瓷的技术,逗留五年,1228年回到日本在山田郡

的濑户村(今爱知县濑户市)试烧,成功后在濑户大量烧制。宋代传入日本的建筑式样有两

种,一种叫天竺式,一种叫唐式。

2.3 饮茶习俗

日本的“茶祖”荣西。荣西是日本临济禅宗的创始人。出生于日本现冈山县的一个神官家庭,

自由学习佛法,造诣深厚。中国茶叶在8世纪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完全依赖中国输入,但饮

茶风俗只限于宫廷贵族等阶层,很难普及到民间。9实际后,随着停派遣唐使,从中国进口

茶叶剧减,饮茶之习俗逐渐衰亡。宋朝时期随着荣西深入学习中国佛教,多次渡海入宋,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培植并广为传播。使中国的茶种及茶得栽培饮用方法在日本得到推广。随

着茶树栽培的普及,饮茶也开始成为日本广大民众的习俗。荣西把他所著的《吃茶养生记》

献给当权者,更加快了茶的推广。书中介绍了茶的功能、种类、茶具,以及采茶、制茶、点

茶的方法,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

2.4 入宋僧

宋元时期,中日僧侣往来络绎不绝,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入宋僧和赴日僧,禅僧的往来成为了

当时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介。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没有官方的正式外交关系,政府之间没有

使节往来,两国的联系除了宋商以外,就是佛教僧侣。日本入宋僧侣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裔然、成寻等人。

裔然是宋朝时期从日本到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僧侣,他虽没有带来官方文件,不是正式使者,

但他第一个把有关日本国的情况相当正确而具体的介绍给中国,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

了解,沟通了中断已久的中日关系,实际上起到了使者的作用。

3 和服中的中国元素

根据史书《三国志》的描述,日本弥生时期的男性用长布将身体裹起来,这种形式的衣服成

为“袈裟”,女性在布得中央剪一个能够让头露出来的孔,将布披在身上,还没有真正意义

上的服饰。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服色制度”,头冠统一规定为黑色,门襟采用左衽,领

尖至腰间,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盖以上。这就是初步的和服。

公元8世纪,中国正值盛唐时期(日本平安时代)。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唐装传入日

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天皇宣布,全国不论男女老少穿衣服都要以唐朝

的模式进行。当时和服的名称叫“唐草”、“唐花”、“唐锦”等。日本人穿衣习惯由原来的左

衽变为右衽,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的。

日本的平安时代、镰仓时代是日本服装走向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894年日本撤回遣唐

使,中日政府上断绝了往来。和服的发展有了日本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始建立区别于中国服

饰的独特风格。尤其是染色技术的发展,使当时的和服色彩有了多样化的发展,但和服的样

式却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元朝时期,中国得到统一,并连续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为了

便于战争,服装又回复朴素,宽袖变回窄袖。

从面料选用到制造工艺上不断受到中国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发达,至今丝绸忍让是

中国江浙地区的代表性产物。日本最初的和服面料以丝绸、麻为主,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其

面料更加丰富。和服的刺绣工艺和图案,也随着唐代中国文化的输出,中国吴越地区(现在

的杭州、苏州、无锡一带)的刺绣传到了日本,吴服称为日本当时上流社会的正式服装,至

今日本仍将带有刺绣的和服称为“吴服”。日本刺绣中的各种图形大都来源于具体生活中的

各种道具。题材非常丰富,大都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4 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中日两国风俗文化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中日两国风俗文化交流的过程。从绳纹时期大陆与日

本列岛的原始居民可以自由往来到894年停派遣使团,在这1000多年的古代中日交往中,

日本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吸收中国文化并加以选择、甄别和融合,最终形成了日本特

色的民族文化。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

方面。

4.1 物质文化的吸收

日本原本没有稻种等农作物,其主要食物来源是禽、兽以及鱼、贝类。睡到的传入改变了日

本的饮食结构,也改变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将日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即进入文明

社会的“农耕文化”。随着睡到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场所由以前的山地、森林、海滨地带移

到湿润的低洼地带。并且,水稻的种植及农作物产量的增多,使弥生人定居下来,形成了村

落。其次,随着水稻的广泛种植及栽培技术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男子的社会低温越来越凸显,妇女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日本逐步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

物质文化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金属器的传入。日本在进入农耕时代的同时也步入了金属文化

时代。水稻及金属的传入给日本带来了农耕文明和金属文明,加速日本由原始落后的渔猎社

会向先进的阶级社会转变的进程。这次物质文化的大量吸收从整体上改变着日本社会。

4.2 精神文化的吸收

在汉文字传入日本的同时,儒学也随之传到日本。在日本的发展史上,日本儒学随着中国儒

学的发展自身需要而不断发展。日本学者说,“日本儒学史可以看做是带有相应变形而压缩

地重复了中国的儒学史”。

儒学自传入日本,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起有伏。但儒学作为古代较为先进的文化思想

在日本的传播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政治方面,为统治者加强

思想统治和维护政局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方面,成为了私塾传授的主要思想。在道德和风

俗方面,将“孝”的思想移植于日本道德观念中。

4.3 制度文化的吸收

隋唐时期是日本大幅度、全方位吸收中国文化的时期。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外,日本还如

饥似渴地效仿中国的制度文明,进行改革以求日本社会的稳定进步,增强国力。古代日本全

面吸收中国政治制度文化的历史事实中以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两次制度革新最为明显,这

两次改革将日本推向了封建文明社会。

结束

中日两国交流源远流长,封建时期,中国的强大和兴盛引来了日本的学习和效仿,大量的吸

收中国文化建立起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但同中国的关系并没有消失,处处留有中国古

代文明的印记。语言、服饰、思想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对

中国风俗文化的吸收以及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从中日语言的交流、宋元时期中日文化

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对中国风俗文化的吸收进行了论述。使中日风俗文

化的相互关系更加明朗。可能还有论述不到的地方,但今后将继续收集资料,继续中日风俗

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2.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中日之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记载,而战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假如你也和我一样认同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仙丹始为倭人祖的传说是无稽之谈 ),当时唐军伙同朝鲜的新罗灭掉南部的百济和韩国的祖先高勾丽后,又反目成仇厮打了起来,我小时特别喜欢听的评书<<薛仁贵东征>>就是这段历史前期辽东战役的演绎( PS: 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清苦的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辽王".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只留下了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但开坛时发现里面盛的是清水,薛仁贵非但没生气还喝了三大碗,表示理解王兄的清寒,两君子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此后"君子之交淡如水"传为佳话 ).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但同年8月27日日军在白村江口于同期抵达的唐军遭遇,尽管日本"千艘舰船,万余水军",唐军只有7000将士,不到150艘军舰,但唐军船坚炮利,装备精良.最终,"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白村江口战役结束后,日本朝野震惊,开始开昧求知,向大唐学习,万里迢迢派遣唐使到长安.
当时留学人员无不为长安的庞大和繁荣而惊叹,当时的唐长安城面积约有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伴随着对文明的惊叹和崇拜,大唐的政治,文化,商品,金融全面入侵,甚至大唐钱币由于具有更好的质地和优越的流通性,也成了日本的硬通货.当时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于是出现了抵制唐货(有点像现在的抵制日货^_^),直至后来因"安史之乱"后"大唐凋敝"停止了唐遣,但民间走私唐货依然频繁.
随后阶段,基本上中国和日本都是时而来往,个子发展的过程,双方的冲突基本上都被浩瀚的日本海淹没了.至于明朝的倭患,其实只是被丰臣秀吉驱逐的敌对武士和一些海盗,跑到浙江沿海打家劫舍罢了,直到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才是双方的第二次正式较量,结果也是明将李靖挥军入朝,丰臣秀吉兵败.粉碎了日本对朝鲜的图谋.
至于向近代史转变的起点其实日本和中国相差也不大,1840年英国人为了鸦片的利益结束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历史.14年后,美国人培里率舰队就叩开了日本国的大门.
但政治中心却是大为不同.中国,道光的愚昧和反复无常,咸丰的懦弱和耻辱,到了光绪帝虽然试图变法维新,但皇权却已经落到了一个只知道玩弄权术以求私利的慈禧手里,结果发自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改革百日寿终;而在日本,明治天皇重夺皇权后,一面肃清幕府势力,一面励精图治,改革社会,开始迈向自强之路

3. 重赏:中日的历史与文化

从历史经验和文化特点来看中日过去和未来
这是我第二次发表意见,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海涵,在下愿听天下英雄教诲。
在论坛中有很大一部分朋友看问题的方法在下不敢苟同。有些朋友往往又在某些时事现象下没有看到本质说了些过头的话,我想热情可嘉,但看法不对。论坛常有文章说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中国的历史,我想加深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对我们看今天一些事情很有帮助。了解历史也能更加深我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军事斗争是政治活动的延续,工业农业水平决定了战争的模式,而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又决定了战争一方的思维和战略。举例来说:二战中的德国工业水平很高,军队机械化程度很高,但国土面积小,面对的敌手多,所以出现了闪电战;前苏联国土广袤但工业水平不是很高,但在战争中可以进行大兵团作战,他有了大纵深防御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再比如马汉的《海权论》出现就体现了一个在美洲已经确立霸权谋图世界霸权的新兴资本国家的野心;中国的《超限战》及是中国传统游击战的进化也是在技术层面无法也美国对抗的表现。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一国国力的实际体现。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远不是读几本经典著作背几个历史事件能理解的。中华民族的的特性使她有让人很不顺眼的劣根也有让敌手无可奈何的生命力。如网上有朋友说日本人最想的是把中国分成几个国家等等,还有说日本想效法清朝以大屠杀吓阻中国人的抵抗等等。这些都反应了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也反应了日本虽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却没有吃透,没有真正的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特点。有些朋友往往对我们的现状感到灰心,有不少说了很多赌气的话,这也是不了解我们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外族占领中原夺得统治地位的主要有三个阶段:五代十国、元、清。但是大家想想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当年强大的鲜卑今天还有人记得吗?他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汉族中。你看到姓慕容的人会把他当外族吗?不会。可他们却是鲜卑的后裔。元朝的蒙古族夺得中原的统治地位后把汉人列为第四等人,不接受中原的文化,他的军队依然强大,但很快就被推翻统治回到了草原。清朝在进中原之初下剃发令,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这在有千年儒家教育的汉民族是很有侮辱性的,《孝经》上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轻易毁弃”,古代有“髡首”之刑(即剪掉头发),所以满族遇到汉民族的强烈抵抗,虽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血腥镇压了反抗,但统治根基是不牢靠的。真正让满族站稳脚跟的是康熙。他的怀柔政策如褒奖史可法、满汉不严格区分等级、接受汉文化等等举措赢得的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但是同样的结果出现了,满族现在和我们也没有差别了。所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外族入侵的结局只有两种:被赶回去和被同化掉。
我们再来说日本。日本想把中国分成几个国家这样他就安全了,他也这么尝试过,但是失败了。为什么?很简单,日本猪只会模仿不懂精髓。中国历史上分裂有好几个时期。春秋是分裂的开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春秋虽然诸侯林立,但是还是有个中央政府——周。在这个中央政府无力控制诸侯的时候就到了战国,但是秦又统一了中国,成立了中央政府。有人说中国要行美国一样的民主,那是错误的。为什么?很简单,中国是共和体,美国是联邦体。在美国的模式下每个洲就是个小诸侯,但是南北战争后各诸侯权利被大大削弱了,权利集中到了中央。中国行了千年的郡县制和美国的洲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要行美国的民主就会分裂,会有内战,这是美国人日本人想看到的,所以大家要警惕。再如三国时期,大家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其实是控制了中央政府,他儿子篡夺了最高权利的象征——皇帝。但是立即引起蜀和吴的反对。为什么?因为蜀国的刘备是尊中央王权的,吴有夺得中央王权的野心,但还是对汉献帝称臣。日本希望自己能在千载良机前入主中原。但是他犯了很严重的战略错误,所以虽然在初期节节胜利但还是失败了。首先,他过于自大,仇视中国人。这就无法和汉人沟通,无法赢得大部分汉人的支持。虽然有不少汉奸,但不能成大气。他立的两个伪政府的代理人溥仪和汪精卫无不对日本恨之入骨。我不是说他们不是汉奸,只是想说明日本人利用汉奸却鄙视汉奸,所以汉奸和日本也有矛盾。杀戮对中国人来说太多了,吓不了中国人,反而只会增加反抗情绪。但是接受中华文化,把汉人的地位提升到和自己差不多又是他们不敢的,因为这样他们只有和鲜卑满族一样的结局,几百年后,日本会成中国的一个省,大和也只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想想他们连朝鲜族都同化不了还想同化汉族?
日本的文化特性有他的优点,但有致命的缺点:小器和偏执。日本人认真,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他其实比我们中国人更爱面子。所以到学到一定程度就偏了。如他仿照美国的驱逐舰在航行中水花比美国的小,日本人很得意,美国人就不在乎。在战略上他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最近的入常事件。这次时间很好的体现了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首先他顽固的认为大国的外交应该强硬,所以对中俄韩都提出了领土要求;其次,他相信强必能胜弱,所以在美国法国安南等等有利于他的信息一出来,日本人就相信自己肯定赢。日本人的弱智就完全表现出来了。我们在看看中国的反应,首先中国政府不表态,日本人在这种情况认为中国肯定会默默认同他入常,接着韩国开始反对中国民族开始愤怒,中国政府就开始了第二步。大家也许忘了共产党是靠发动群众赢得所有战争的。这次反对日本入常不同于以往。亚洲外的国家不了解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美国知道也不会站出来对别人说,现在有韩国出来宣传自己就不用出面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还推了一把,外交部说反日游戏是爱国的。等到了群众都认识到了发动起来了,中国政府开始发招,王光亚大使的讲话就让日本人明白了韩国人刚烈的跆拳道和中国刚柔并济的武术比起来太没内涵了。大家看看王大使的讲话,也完全是中国外交历史的延续: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见、不用直接的强硬的语句很“温柔”地掐死日本人的希望:不支持给改革设立时限。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次发动的群众不仅仅是我们,而是全世界的人。日本人这次输的远比我们想到的多。
德国首先就和日本拉开距离,因为和日本比他有道德优势,这样的反衬对他们有利。各个国家对日本好感普遍下降,这对日本的经济将是雪上加霜。日本战后改变国家形象的努力也化为流水。日本外交政策也不得不进行重大的调整。现在传出小泉考虑出席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本外相这次访华简直就是接受教育和道歉来的,大家看看新闻就知道。而我国没有费多大力气就达到了限制小日本、团结本国人民、教育外国傻冒的目的。
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看看这几十年的外交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原则是依靠第三世界国家,做他们的领头人,对自己影响不大力所不能及的国际事物采取中庸态度,只表明立场,决不树敌。对自己影响较大力所能及的决不放弃原则。
日本人是不会接受教训的,他会找机会再和中国为难。所以不要被日本人所迷惑。日本人很强调自己的生存,为此他们认为侵略外国是应该和必须的。这是他的文化和历史决定的。所以我认为中日在东海的摩擦迟早会出现。台湾统一后日本将更加担心中国。这就有两种可能:1、在中国强大的国力压力下或者在一两次战争失败后做中国的走狗。等待时机战败中国。2、被我们打到太平洋海底去。

还有一篇在这里,你自己看去,因为篇幅太长了
http://tieba..com/f?kz=314422176

4. 从历史角度谈谈中日的文化,外交关系

其实和日文系的同学谈过,
我觉得能达到让两国之间真正友好,最好的方法就是能相互交流。

人之初,性本善。
日本人生在这么个环境下,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相信有明智的日本人,可是那毕竟是少数的,不占优势的。

我之所以说警惕,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恨人家。

好吧。他们可以反美,世界上唯一一次用过的原子弹就在日本爆炸的。
但是,他们为什么反华?

他们来侵略我们,烧杀抢掠。
战败之后,他们给我们的赔偿费我们也没要。
现在我们这一代人,高高兴兴地用着日本电器,看日本漫画,喜欢日本明星,几乎忘了自己的文化。
赵薇穿上了军旗装,我原本以为这是没什么可说的,美国人也可以穿啊。
但是文化不同,中国人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国旗来穿,因为它代表了烈士的鲜血,这是很沉重的问题,无法被忽略。
赵薇穿上了军旗装,这件事最终成了小学课本的反面教材。
我是她的FANS,我也曾经忿忿不平过。
但是,现在回头来看。

忘记历史的人是可耻的。
我的偶像她是真的做错了。

你可以不民族主义,可是你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你的上辈人被别人用非常不人道的手段屠杀了,到现在他们还不肯承认和道歉,甚至用谎话骗他们的下一代,埋下罪孽的种子。
抛开人民不说,政府的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这是不能被忘却的。

我也想宽容。恨一个人,恨一个国家,恨一个民族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你说要避免非善既恶。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了,日本还是有好的一面的。
但是,毕竟还是不够。
别的国家给了你自由,可是给不了你的血脉。

爱国还需要用利益来衡量吗?

起码,他们反华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5. 历史中日关系中国在历史上和日本的关系是怎么变化

中日关系简单概括如下:

  1.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中日政府间开始正式来往。专日本在属文化、宗教上向隋唐学习。

  2. 元朝时期:日本对于蒙元政权要求臣服的国书不予理会,两国爆发战争。

  3. 明朝时期:明初两国间贸易频繁,随着明朝颁布禁海令,两国直接贸易中断。而后民间主要通过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进行中转贸易;

  4.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日本深受打击,认为连中国都败于西方列强,日本只有变革维新否则绝无出路。随后日本走上了去除中华思想,全盘西化的道路;

  5. 甲午战争后:日本战胜后,中日关系首次逆转,蔑视中国的思想开始蔓延。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政治体制、军事、法律、医学等西学(因为两国都用汉字);

  6. 二战时期:全面战争状态,两国关系决裂;

  7. 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共内战及意识形态等问题,两国断交;

  8. 1972年后:中日恢复国交,日本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两国蜜月期;

  9. 1990年代:苏联解体、国内领导人换代等因素导致中日关系逐步冷淡;

  10. 2000年代:领海纠纷导致中日关系跌入最低谷;

6. 历史中日关系

中日之间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记载,而战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假如你也和我一样认同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仙丹始为倭人祖的传说是无稽之谈 ),当时唐军伙同朝鲜的新罗灭掉南部的百济和韩国的祖先高勾丽后,又反目成仇厮打了起来,我小时特别喜欢听的评书<<薛仁贵东征>>就是这段历史前期辽东战役的演绎( PS: 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清苦的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辽王".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只留下了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但开坛时发现里面盛的是清水,薛仁贵非但没生气还喝了三大碗,表示理解王兄的清寒,两君子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此后"君子之交淡如水"传为佳话 ).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但同年8月27日日军在白村江口于同期抵达的唐军遭遇,尽管日本"千艘舰船,万余水军",唐军只有7000将士,不到150艘军舰,但唐军船坚炮利,装备精良.最终,"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白村江口战役结束后,日本朝野震惊,开始开昧求知,向大唐学习,万里迢迢派遣唐使到长安.
当时留学人员无不为长安的庞大和繁荣而惊叹,当时的唐长安城面积约有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伴随着对文明的惊叹和崇拜,大唐的政治,文化,商品,金融全面入侵,甚至大唐钱币由于具有更好的质地和优越的流通性,也成了日本的硬通货.当时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于是出现了抵制唐货(有点像现在的抵制日货^_^),直至后来因"安史之乱"后"大唐凋敝"停止了唐遣,但民间走私唐货依然频繁.
随后阶段,基本上中国和日本都是时而来往,个子发展的过程,双方的冲突基本上都被浩瀚的日本海淹没了.至于明朝的倭患,其实只是被丰臣秀吉驱逐的敌对武士和一些海盗,跑到浙江沿海打家劫舍罢了,直到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才是双方的第二次正式较量,结果也是明将李靖挥军入朝,丰臣秀吉兵败.粉碎了日本对朝鲜的图谋.
至于向近代史转变的起点其实日本和中国相差也不大,1840年英国人为了鸦片的利益结束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历史.14年后,美国人培里率舰队就叩开了日本国的大门.
但政治中心却是大为不同.中国,道光的愚昧和反复无常,咸丰的懦弱和耻辱,到了光绪帝虽然试图变法维新,但皇权却已经落到了一个只知道玩弄权术以求私利的慈禧手里,结果发自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改革百日寿终;而在日本,明治天皇重夺皇权后,一面肃清幕府势力,一面励精图治,改革社会,开始迈向自强之路.

7. 中日关系的历史

1、古代

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5~775年)向日本朝廷进献从中国带回的“大礼包”。他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参照汉字偏旁,创制了片假名,并与另一位留学生大和长冈共同修订二十四条律令。

一千多年前,大唐与扶桑远隔沧海,造船与航海技术低下,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鉴真和尚的精神,备受称道。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由于鉴真东渡,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联系至今坚固

2、近现代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开启了日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刺激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31年后,也就是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动细菌战争,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45年,日本投降。

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

此后,中日关系日趋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这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之一。

邓小平访日期间,视察了新日本制铁的君津制铁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的电视机工厂。他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们提供合作。我们想做同样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应道:“邻居变强大是好事。”福田康夫感慨道:请求合作的邓小平胸怀宽广,答应合作的日本经营者们也很大方。

1978年,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为双方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坚实遵循和保障。

2018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10月26日,中日两国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

(7)中日历史文化上的关系扩展阅读:

关于中日关系的书籍:《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

1、《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

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两国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的转变,直接引发了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日本人中国观的作用往往被两国政治、军事、外交关系等显性因素所掩盖。本书在使用大量中、日文资料的基础上,阐释近代以来日本人中国观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论证中日关系的发展。

2、《中日关系史》:

真实的反应了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当代的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全书凡三卷,是一部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论术中日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通史性著作。

8.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有:

文化方面、政治思想方面、军事方面。

9. 中日历史关系

东汉以前日本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东汉以后,日本走上了日独的道路。版
唐朝,日本开权始作为属国向中国称臣进贡,改善关系发展贸易,学习中国文化,文字。
宋朝末年,许多宋朝的遗老遗少进入日本。
明朝,足利义满受封“日本国王”。
明朝末年,大批明朝移民流落日本
清朝,甲午战争使得日本小觑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改用平假名、片假名(其实也是中国字)的拼音文字
民国,日本侵略中国。
新中国,日本经济侵略中国。
(完)

阅读全文

与中日历史文化上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