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贵州普定县历史文化

贵州普定县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8 01:44:32

Ⅰ 普定县的介绍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隶属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位于素有“内黔之腹,滇之喉”之容称的黔中腹地,地处东经105°27' 49-105°58' 51,北纬26°26' 36-26°31' 42之间。东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相接,西与毕节市织金县上坪寨乡、猫场镇相连,南与安顺市开发区么铺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区龙场乡、毕节市织金县白泥乡,北与织金县熊家场乡相毗。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距贵阳118公里。辖区东西长51.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079.93平方公里。总人口475257人(2013年)。普定县著名景点有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洞古人类遗址;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讲义-号营村;贵州省第二大人工湖夜郎湖。

Ⅱ 贵州省普定县历史上有多少人考中进士

不清楚,如果你真的对历史有研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往这方面研究,以及可以和这方面的知识人物进行探讨。

Ⅲ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

普定县坪上乡大哪,现在交通便利安织柏油路经过其中,岩山上到处种满了果树,正所谓“石头开花,岩山结果”经济条件尚好,安织路旁开了各种店铺,各种车辆来来往往。

Ⅳ 贵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源

1、史前文化遗迹
1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1964年,考古学家裴文中组织试掘,发了大批旧石器时代早期遗物,使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了二三十万年,大致与“北京人”同一时代。这个了不起的重要发为探索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云贵高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打破了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的陈旧观念,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
贵州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辉煌的,在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无论早期、中期抑或晚期都显得光彩夺目,在国内占有重要一席。早期的有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与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文化形成鼎立之势。中期的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用火的地方;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更是中国南方新发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之一;水城硝灰洞遗址中“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中占重要地位。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在已经发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还发了一定数量,很有说服力的古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化石。桐梓岩灰洞中,发了处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桐梓]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水城人”,以后,又发了“大洞人”。“晚期智人”那就更多了,在贵州,除了人们熟知的“兴义人”、“穿洞人” 而外,还有 “桃花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安龙观音洞人”、“福洞人”、“青龙洞人”等等。六盘水一带,先后发了“水城人”、“桃花洞人”和盘县“大洞人”。桐梓县有“桐梓人”和“马鞍山人”,普定县有“穿洞人”和“白岩洞人”,安龙有“观音洞人”和“福洞人”,这真是天大的奇迹。更可喜的是,在贵州,这些古人类化石,合乎逻辑地排列成由“直立人”到“智人”,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系列。
从全国来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气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却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气角器,无论其数量、类型、工艺技术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无怪乎历史学家称它“独领风骚数万年”。
与旧石器文化相比,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不多,但不能以此断定到了新石器时代贵州的“史前文化”就突然衰落了。事实上,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很丰富。目前已经发掘的代表性遗址有赫章可乐遗址、平坝飞虎山遗址、毕节青场遗址、威宁中水遗址等。平坝飞虎山遗址是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遗址具有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彩陶的出更引人瞩目,但早、晚两期文化差异颇大。这些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荣获2005年度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的威宁中水遗址所代表的独特文化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这种有地域特征的新考古学文化在我省考古学界尚属首次提出。这次考古发掘对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贵州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安龙观音洞文化遗址有序地反映了由旧石器向新时期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样的遗址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广顺神仙洞以及六枝桃花洞、桐梓马鞍山、安龙菩萨洞等遗址,可能因地层被扰乱或其他原因,对遗址的性质尚不明确,有的遗址下层为旧石器,上层为新石器,有的则混淆不请。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范围内,已经搜集到180多件新石器,散布面相当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
①黔西观音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的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化区,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个重要类型。
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位于黔西县城南30公里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洞由石灰岩构成,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长90米,宽2-4米,支洞长5米,宽1-2米,因洞顶在堆积过程中坍塌,含旧石器的堆积物主要在洞外。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被县政府和省政府先后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掘以前,贵州史前的历史是一片空白,自从发掘以后,贵州的历史便可上溯到距24万年以前,从此告别了“不毛之地”的记忆。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对观音洞文化遗址进行试掘,裴先生随后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认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石器加工特殊,文化独具面貌,“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至1973年止,在前后9年的时间里,对观音洞的陆续发掘都不断有新的发,共获得4000多件石制品和东方剑齿象等23种哺乳动物化石,而且是中更新世晚期的遗物,用铀系法鉴定,年代为距4万年至18万年。
黔西观音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显得迥然不同,主要表为:第一,无论是石片或石核,大多经过加工,所以人工台面多,天然台面少。加工的方法,以锤击法为主,而比较原始的碰砧法已退居第二位,这说明技术上提高了一步。第二,在观音洞发的石制品中,石器大约要占65%,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石片和石核都被加工成了石器,其利用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石片被充分利用了,这在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中,成品率是最高的。第三,石器大部分使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为主,间有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和少量凹缺刮器和雕刻器,形制的多样是很突出的,而且石器的修理也有多种方法,以单向加工为主,复向加工次之,此外还有错向加工和交互打击等法,这在国内同期遗址中是少有的。第四,由于当时工具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表为生产程序上不固定,加工技术很不熟练,产品自然比较粗糙,器型虽然繁多但不稳定。
观音洞出土的石制品分为三大类,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绝大多数是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长度在20~100毫米,显然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石片形制多样。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种。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据分析,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少数用碰砧法。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个体大小悬殊,器型也较复杂,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数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裴文中先生将他们详细比较之后,认为观音洞的石器,既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又是“与中国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正是因为差异明显,代表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裴先生把它称为“以石片工具为主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我国南方的旧石器早期遗存是相当复杂的,观音洞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这样规模大、系统性强、器型复杂、加工方?多样的遗址,所以说“南方首推贵州观音洞”。使用锤击法,以石制工具为主,不仅影响贵州桐梓岩灰洞、普定穿洞、兴义猫猫洞等地的旧石器中、晚期石器,还影响云南路南、呈贡等地的旧石器,并越出云贵高原,对四川铜梁、汉源、资阳等地的旧石器产生影响。由此看来,黔西观音洞文化,至少是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的传播中心,它上继“元谋人”,下启川、滇、黔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②盘县大洞——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之首
1993年,《中国文物报》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在首都北京,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著名考古学家,经过充分讨论,从中评选出“九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名列榜首的就是“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是继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它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少有的文化遗址。
盘县大洞遗址,在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遗址所在洞穴当地人称十里大洞,发育于十里坪坡立谷西缘石炭纪灰岩山体中,由关牛洞、水洞、阴河坡、大厅和硝洞五条洞道组成。各条洞道有竖井、陡坎相通,垂直高?98米,总长1?60米,大厅是?个塔形洞穴系统中?中间一层洞道并连接?洞口,为核?大要所在,长220米,平均高30,米面宽?5米,朝向85°。富含考古学信息的堆积物自洞口向大厅内缓倾,总面积约9900平方米,堆积厚度在洞口暴露部分为19.5米,厅内已发掘至6米仍未见基岩。洞口堆积物表面海拔1674米,其上建有一栋大梁题记为民国6年(1917)重修的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物,屋前有二道清代同治六年(1867)建筑的石垣。外垣长56米、高4米左右。洞前十里坪坡立谷海拔1630米,低于洞口34米。谷地开阔而平坦,总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
大洞遗址于1990年发,1992~2000年,由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作了6次发掘。发掘面积86平方米,清理面积68平方米。共获石制品3000余件、人牙化石3枚,还有43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烧骨、炭屑。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和玄武岩,亦有少量石灰岩。工具类群由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钻具、锯齿刃器、雕刻器、琢背石片、手斧、手镐等组成。硬锤直接打击法在打片和加工工具技术中占主要地位,已有一些进步的技术因素出,表为有一定比例的带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核石片,以及由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石核、石片。人牙的形态和测量特征,一方面呈出北京人牙齿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又出一些属于早期智人的牙齿特征,故应属早期智人。动物群的主体是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兼有云贵高原土著种类。洞系的堆积层在时间上跨越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地质时代。遗址堆积考古层的铀系年代为:上层13万年。中层20万年,下层26万年,还出30万年以上的考古层。遗址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大洞遗址以它巨大的堆积规模、比较完好的堆积层和堆积物含有的非常丰富的人类遗物、遗迹,乃至庞大的共生哺乳动物群化石,显示了它在东南亚南部人类进化和环境演化等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大洞这样巨大宽阔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都是少见的。在开掘的92平方米的堆积层中,获得了近300公斤人工砸碎的动物骨骼和800多枚动物牙齿化石,发了大量燧石、玄武岩、碳酸岩和钟乳石原料和石核、石片及石器,还有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吃住场所、石制品加工场所和宰剐动物场所”。
说它是一个巨大的“宰剐动物的场所”并不过分,这里出土的动物化石,经过鉴定,有哺乳动物6目40种,另有少量鸟类和鱼类化石。这说明“大洞人”的肉食来源宽广,他们不仅捕捉小动物,还捕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巨貘一类大动物;不仅在草原上猎取鹿、麝、野猪、猪、野牛、青羊,还在森林中猎取虎、豹、豺、狼等凶猛动物;不仅可以捕获陆地上的各种野兽,还在水中捞鱼和射杀空中的飞鸟。这些动物,大抵属于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其中的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为绝灭种,据此大体可断定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
说它是“石制品加工场所”也未尝不可,在这个巨大的溶洞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原始人制造石器的过程,他们将板状燧石打制成石核,并利用上下两个自然面作台面打片,有的石核则利用石片痕为台面,而且以两个面交互做台面打片,打下的石片按台面性质,分为自然台面、打制台面和修理台面。修理台面的技术,在大洞得到进一步应用,比黔西观音洞有较大发展。在黔西观音洞的2323件标本中,确认为修理台面的只有4件,而大洞的135件标本中,有70件是有修理台面的。石器一般以石片为毛坯,制成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砍砸器、石锤和手斧、手镐,但也有用灰岩角砾或石块打制成的。与“观音洞文化”相比,同样都具有形制多样且不定型、主要用锤击法打片、中小型工具占的比例较大、以刮削器为主等共同特征,说明大洞“石器工业”技术仍保持“观音洞文化”的传统风格,但是,大洞在技术上有所发,除了修理台面技术进一步推广而外,出了手斧、手镐一类工具,有些专家认为它是“在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加工技术中独树一帜”。
③平坝飞虎山——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
平坝飞虎山是贵州高原首次发彩陶信息的遗址,遗址具有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贵州新、旧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和时代延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虎山在平坝县城东南11公里的白云镇平庄村,高60多米,有17个明通暗联的天然洞穴。旧志称其“具天外飞来,声震百兽之势”,故名飞虎山,又因“形势耸秀,似佛飞来”,亦名飞佛山。1978年当地村民在飞虎山洞穴拾到3件石器,引起考古学界重视。1981年9-11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赴飞虎山在各个洞穴中均采集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遗物。通过考察,飞虎山是贵州唯一发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层迭压的洞穴遗址。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属旧石器时代的有:刮削、尖状、砍砸等打制旧石器532件,兽齿、骨共1370块;属新石器时代的有磨光石器27件,小骨铲4件,磨光残骨刮刀1件,人类腭骨1块;出土陶片近2000片,陶片以夹细沙的灰陶为主,质地坚硬,纹饰以细绳纹和各式刻划纹为多,是贵州原始文化中的第一批彩陶。此外,还出土大熊猫牙齿、剑齿象残臼齿化石及鹿、竹鼠、虎、豹的牙齿,清代青花瓷片、铜扣《乾隆通宝》铜钱,南明王朝的《永历通宝》铜钱等。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洞穴陈积木灰的测定,认定最早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距1.5万年左右。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飞虎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内堆积复杂,大致分早、晚两期:早期地层呈黄色或灰黄色,出土大熊猫、剑齿象等化石,石制品均为打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后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地层呈黑色、灰黑色,出土动物遗骸为生属种,并处人类下颌骨1件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大量的陶片等,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推测距大约4000年至6000年。
打制的石制品共532件,原料以燧石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加工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盘状器和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占76%,尖状器虽少但加工精细。斧形器似为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象征。磨制石器27件,加工精致,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石刮刀、石箭(矛)头、小石块等8种,未见有段有肩的石锛和石斧。石锛数量多、形制规整,以长形斜刃最具代表性。骨器79件,除1件残的磨制骨刮刀外,均为打制骨器,有骨锥和骨铲。其中豪猪牙上的三道刻痕可能是刻划符。陶器除圆饼式及圆珠式陶纺轮各1件外,其余全是器物碎片。计1494片。其厚薄不匀,厚者达1.2厘米,薄者仅0.2厘米,火候高,质地坚硬。夹砂灰陶约占70%。夹砂黑陶占30%,泥质类陶极少。夹砂陶以夹细砂为主。陶片纹饰复杂多样,有粗细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1片是在泥质灰陶的内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于外表绘两条平行的红色条带。这是贵州首次发,也是贵州迄最早的彩陶记录。
平坝飞虎山遗址的上层为新石器时代,而在它的下面,叠压着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里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制造既有锤击法也有锐棱砸击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盘状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锥57件、骨铲20件、角器两件。石器增加了盘状器、斧形器等新类型,骨器使用较多,这都为转入新石器时代作了准备。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有27件磨光石器,器形为石锛、石斧、石纺轮、石箭头、石臼、石刮刀、磨石,还有磨光骨器、陶纺轮及千余件陶片。磨光石器和磨光骨器,表明在技术上有了长足进展,突破了打制石器的格局。石锛、石斧的出,有了条件进行砍伐,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箭镞是“野蛮时代”的重大发明,有了弓箭以后,便可在较远的距离捕杀野兽,扩大狩猎活动,并为饲养动物提供条件。陶器的出说明人们渐渐定居下来,陶志以夹砂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黑陶,还有少量泥质灰陶和彩陶,质地坚硬,铿锵有声。石臼和石磨,也是定居的产物。石纺轮和陶纺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已经有纺织了。

Ⅳ 有关普定穿洞人有什么传说

普定县有一个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水塘,名叫阿宝塘。这为穿洞人的起源找到了根据。传说很早以前,附近只居住着10多户人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大家和睦相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东海龙宫的龙卒在一边睡着了,白龙马去地里吃庄稼。寨中的人发现后,立即追赶这匹马,边追边骂。可是,追到一个关口上,就无影无踪了。马到哪里去了呢?村民们只得回来,一会儿后,白龙马又回到地里吃庄稼了,有人就大喊:“马在这里,快来人啊!”大家闻声赶到现场,终于追到了马,一壮汉用箭射瞎了马眼,一刀劈去,正好砍到马嘴上,又一刀砍在马腿上,白龙马变成了一块岩石,人们称之为白马石,那个关卡叫龙马关。追赶的人群无奈地返回了家中。而白马石长期昂着头,流着辛酸的泪向人们诉说当时山民的野蛮行径,白龙马的魂带伤回到龙宫,龙卒睡醒后找不到白龙马,只见到带伤的石马,就回去向龙王禀报这里的人们不良的行为。龙王大怒,他立刻派龙王三小姐到寨内进行调查。龙王三小姐来到该寨水井边梳妆,把一把金梳子放在了井边,被一村民看见后捡走,龙王三小姐在寨内高声喊道:“请还我的梳子。”这样喊了几天后,无一人应答,嗓子也喊哑了。这时村里有个名叫阿宝的年轻人,出来帮三小姐逐户询查却毫无结果,他的真诚感动了三小姐。龙婆得知后,决定惩罚这个让她生气的村庄,但同时要保住阿宝。于是,一天中午,趁阿宝正在吃饭时,龙婆派一只天狗跑进阿宝家,把阿宝的饭瓢叼着往寨外的山头奔去。阿宝一看着急了,他跟在天狗身后追赶,在半山处拾到了自己的饭瓢,狗却不见了。他回头一看,整个寨子顷刻间全被洪水淹没,便形成了阿宝塘。阿宝坐在山上遥望家乡,家已经不在了,变成了一片溪水。他心里正发愁,一阵凉风吹过,迷糊间进入了梦乡,感觉浑身飘飘忽忽的。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和龙王三小姐在南天门外了。此时,阿宝心里更加着急了,他不小心将门边一个花盆碰落下去,在水潭旁边深深印下一块宽几十米深的凹地,称为“星宿坑”。玉帝觉得,这件事对人间的处罚过重了,他便将阿宝和三小姐送回人间。阿宝和三小姐互生爱意,于是他们就结为了夫妻。他们在塘边的一个洞中居住,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传下后人。这样说来,阿宝和龙王三小姐的后人,可能来到穿洞居住,留下了普定穿洞古文化遗址。

Ⅵ 普定有什么小吃,和什么古代的建筑

小吃 乔皮,卤粉,安居工程的烤豆腐、洋芋也不错。〈

旅游资源折叠编辑本段
处于贵州西线旅游重要风景区交汇点的普定县,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普定文昌阁,距黄果树机场20公里,贵昆铁路、黄织铁路贯穿全境,安织、两四、普化等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特别是安普高速公路和安普城市干道的建设,为普定旅游事业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讲义民俗风情村、号营山庄;省级风景名胜区、贵州第二大人工湖夜郎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猴场平讼摩崖石刻、白岩脚洞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真山寺、文昌阁;另有普屯坝云中草原、重荫山杜鹃湖、莲花古洞、化处空山、西堡古屯、“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成为普定旅游的亮点。
莲花古洞折叠
位于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马岭半坡,距公路1公里左右,民国时期即成为名胜。洞口雕刻有国民党贵州省主席杨森题字的“莲花名洞”四个大字,洞中有天窗三个,一窗一洞,风景各自不同,千奇百怪,引人入胜;洞内还有众多名人手迹石刻,著名书法家任可澄先生就曾题字“水流花放,岳耸莲披”每字各一米见方,蔚为壮观。主要以游览洞穴奇观为主。

普屯坝折叠
普屯坝高山草原风情旅游区,位于普定县城东北部猴场乡,距城区42km普屯坝草原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拨最高点(1850米),方圆6.8km2 ,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览项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营,户外游览,观赏。

仙马苗族风情,倾听仙马苗族民间合唱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主要游览景观有:明代“抚按明文”摩崖石刻,后冲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杨家寨河谷风光、仙马苗族村寨等。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文物陈设室、管理办公室、停车场等。穿洞古人类遗址展示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出土大量骨器、石器及两个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谋人”齐名,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天然植物公园。为安顺地区仅存的原始森林,方圆5公里。因深秋时节遍山红叶,远观似火,颇为壮观,故而得名,区内有冰前期活化石银杏,大量国家级保护树种及贵州罕有的多种树种等,其主要游览景点有:丰林村、龟山、火焰山、枫溪、云山等处;主要观赏其自然山林景观、幽静涧谷景观、苗族风情展示,植物科普考察等。枫林火焰山
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城区7公里,安顺35公里,如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卷”。全长42公里,蓄水4.2亿立方,水面最宽处2.5公里,时为贵州省第二人工湖,水质优美,盛产各种鱼类;湖区两岸山峰秀丽挺拨,河道曲折有致,以峡奇、峰险、幽美、静谧为主要特点。梦幻夜郎湖
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普定,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古为牂牁夜郎国地,古代就有彝族居住。
唐贞观四年(630),置琰州,领始安等县,始安县治西堡(今普定马场),是今普定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建制县。唐中叶以后,今普定为罗甸国普里部所辖。五代,属始安县,部分为望江县领有。
宋朝时属夔州路始安县、望江县地。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普定归附,以其地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此为“普定”二字首次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也是普定县名来历。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为罗甸安抚司,隶四川行省,后改隶湖广行省。次年复改隶四川行省。二十九年(1292),复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改为普定路,隶属不变。至正十一年(1351),以原普定府亲辖地置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和宏州、习安州。今普定分属安州、和宏州、安顺州、普定县所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卫,旋升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普莲花古洞定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普定县并入安顺州,隶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宁谷、西堡、十二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安顺州(十二营、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内,十二营称谓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将云南布政司所属的安顺、镇宁、永宁、西堡、十二营改隶普定卫,属四川都司。正统三年(1438),安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宁谷、西堡属之;十二营属镇宁州,隶贵州布政司。普定卫改隶贵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顺州于普定卫,州、卫同城治理。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今普定属其辖地。崇祯三年(1630),属贵州都司。
清康熙十年(1671),改普定卫置普定县,隶安顺军民府。二十六年(1687),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府,裁定南所入普定县。
民国元年(1912),撤普定县,并入安顺府。二年(1913),恢复普定县,改安顺府为安顺县,普定县治所移定南(今普定城),属贵西道管辖。
民国三年(1914),普定县移治定南,以原普定县部分属地为根本,划拨安顺、镇宁、郎岱、织金、平坝等县插花地组成新的普定县,县名沿用至今。
民国九年(1920),废道直属省。二十四年(1935),改属(安顺)第二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1938),改隶(兴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安顺专区,今属安顺市,县建制沿革至今未变。

Ⅶ 普定县的民族文化

布依族织锦
布依族织锦,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工艺,锦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织机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蓝色丝线作经,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为纬,经过精挑细插,数丝穿梭纺织而成。布依织锦图案精细协调,美观大方,创作新颖,立体感强。原用于服装装饰,现已开发用作壁挂、沙发巾、旅游包等,成为了布依族名贵的美术工艺品
布依织锦主要分布在普定县境内的布依族村寨,尤以城关镇陇戛村最有特色。
苗族跳花
苗族跳花又叫跳花场,我县的苗族跳花日期大多在正月至二月菜花初绽,春播即将来时或者古历七月中旬举行,一年两次苗族跳花,形成了普定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的跳花,最初是祈求风调雨顺,庄家丰收,演变到了后来,也就成了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
普定境内的花坡,花场主要有猴场乡的仙马、下老鼠、猛正、猛舟村、坪上乡的沙戈村、和平村,补郎乡的等堆村猫洞乡的月亮村、又奋村莱格都村等,跳花不分流派,是所有苗族同胞的盛大节日。
苗族芦笙舞
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四部分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规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长的可达2至3米。芦笙管一般用细而长的竹子制作,通常为六管,音调为羽、宫、商、角、徵、羽六个音,属于五声音阶,后来也发展到六声、七声音阶。
芦笙音色圆润,曲调欢快活泼;苗族芦笙舞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芦笙舞和芦笙伴随着苗族人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制作的芦笙,手艺精湛,堪称一绝,六个音调,乐声千变万化。身着麻布衣服,生性粗旷质朴的苗家汉子,跳起芦笙舞来,边跳边吹,走、移、跨、转、立、踢、勾、翻的表演绝技。
普定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于普定县坪上乡的革渣村、硝硐村、丰林村、猫洞乡的又奋、来格都等苗族村寨。

Ⅷ 普定县的历史民俗、游、吃、住、购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属贵州省安顺市,东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相接,南与安顺市开发区么铺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普定县区龙场乡、毕节地区织金县白泥乡,北与织金县熊家场相毗。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距贵阳118公里。普定县行政辖区东西长51.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090.49平方公里。普定县的行政区划为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为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苗族、布依族是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2007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有43万人。 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共同缔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普定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164.9小时,无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378.2毫米,属全省三大降雨中心地区之一。
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的普定县,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古迹、名胜、洞穴与红枫湖、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一批国家级风境名胜区连成一片。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蜿蜒42公里,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湖光山色如诗如画,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已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境内有一万六千多年历史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莲花古洞、化处空山、玉真山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将随着普定旅游业的开发和兴起重放光彩。
莲花古洞
位于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马岭半坡,距公路1公里左右, 普定县
民国时期即成为名胜。洞口雕刻有国民党贵州省主席杨森题字的“莲花名洞”四个大字,洞中有天窗三个,一窗一洞,风景各自不同,千奇百怪,引人入胜;洞内还有众多名人手迹石刻,著名书法家任可澄先生就曾题字“水流花放,岳耸莲披”每字各一米见方,蔚为壮观。主要以游览洞穴奇观为主。
普屯坝
普屯坝高山草原风情旅游区,位于普定县城东北部猴场乡,距城区42km 普定县
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拨最高点(1850米),方圆6.8km2 ,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览项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营,户外游览,观赏。 仙马苗族风情,倾听仙马苗族民间合唱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主要游览景观有:明代“抚按明文”摩崖石刻,后冲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杨家寨河谷风光、仙马苗族村寨等。
穿洞古人类博物馆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文物陈设室、管理办公室、停车场等。展示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出土大量骨器、石器及两个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谋人”齐名,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枫林火焰山原始植物保护区
天然植物公园。为安顺地区仅存的原始森林,方圆5公里。因深秋时节遍山红叶,远观似火,颇为壮观,故而得名,区内有冰前期活化石银杏,大量国家级保护树种及贵州罕有的多种树种等,其主要游览景点有:丰林村、龟山、火焰山、枫溪、云山等处;主要观赏其自然山林景观、幽静涧谷景观、苗族风情展示,植物科普考察等。
夜郎湖
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城区7公里,安顺35公里, 普定县
如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卷”。全长42公里,蓄水4.2亿立方,水面最宽处2.5公里,时为贵州省第二人工湖,水质优美,盛产各种鱼类;湖区两岸山峰秀丽挺拨,河道曲折有致,以峡奇、峰险、幽美、静谧为主要特点。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普定,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古为牂牁夜郎国地,古代就有彝族居住。 唐贞观四年(630),置琰州,领始安等县,始安县治西堡(今普定马场),是今普定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建制县。唐中叶以后,今普定为罗甸国普里部所辖。五代,属始安县,部分为望江县领有。 宋朝时属夔州路始安县、望江县地。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普定归附,以其地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此为“普定”二字首次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也是普定县名来历。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为罗甸安抚司,隶四川行省,后改隶湖广行省。次年复改隶四川行省。二十九年(1292),复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改为普定路,隶属不变。至正十一年(1351),以原普定府亲辖地置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和宏州、习安州。今普定分属安州、和宏州、安顺州、普定县所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卫,旋升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普定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普定县并入安顺州,隶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宁谷、西堡、十二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安顺州(十二营、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内,十二营称谓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将云南布政司所属的安顺、镇宁、永宁、西堡、十二营改隶普定卫,属四川都司。正统三年(1438),安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宁谷、西堡属之;十二营属镇宁州,隶贵州布政司。普定卫改隶贵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顺州于普定卫,州、卫同城治理。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今普定属其辖地。崇祯三年(1630),属贵州都司。 清康熙十年(1671),改普定卫置普定县,隶安顺军民府。二十六年(1687),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府,裁定南所入普定县。 民国元年(1912),撤普定县,并入安顺府。二年(1913),恢复普定县,改安顺府为安顺县,普定县治所移定南(今普定城),属贵西道管辖。 民国三年(1914),普定县移治定南,以原普定县部分属地为根本,划拨安顺、镇宁、郎岱、织金、平坝等县插花地组成新的普定县,县名沿用至今。 民国九年(1920),废道直属省。二十四年(1935),改属(安顺)第二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1938),改隶(兴仁)第三行政督察区。
尽管城小,可普定的夜晚还是繁闹的。天黑后,县城街道旁微弱的灯光下,各色商点依然在营业,细细看去,甚至还有简陋的歌厅。最活跃的商点,是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吃摊,价格异常便宜,大多都要开到凌晨。店家虽微利经营,因还有钱可赚,所以也忙里忙外,接待热情,囿乐其中。那城那人,虽没更深的接触与交流,但睹过这些,内心还是感到很亲切。9年属安顺专区,今属安顺市,县建制沿革至今未变。

Ⅸ 普定县的建置沿革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古为牂牁夜郎国地,有彝族居住。
唐贞观四年(630),置琰州,领始安等县,始安县治西堡(今普定马场),是今普定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建制县。唐中叶以后,今普定为罗甸国普里部所辖。
五代,属始安县,部分为望江县领有。
宋朝时属夔州路始安县、望江县地。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普定归附,以其地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此为“普定”二字首次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也是普定县名来历。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为罗甸安抚司,隶四川行省,后改隶湖广行省。次年复改隶四川行省。二十九年(1292),复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改为普定路,隶属不变。至正十一年(1351),以原普定府亲辖地置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和宏州、习安州。今普定分属安州、和宏州、安顺州、普定县所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卫,旋升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普定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普定县并入安顺州,隶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宁谷、西堡、十二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安顺州(十二营、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内,十二营称谓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将云南布政司所属的安顺、镇宁、永宁、西堡、十二营改隶普定卫,属四川都司。正统三年(1438),安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宁谷、西堡属之;十二营属镇宁州,隶贵州布政司。普定卫改隶贵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顺州于普定卫,州、卫同城治理。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今普定属其辖地。崇祯三年(1630),属贵州都司。
清康熙十年(1671),改普定卫置普定县,隶安顺军民府。二十六年(1687),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府,裁定南所入普定县。
民国元年(1912),撤普定县,并入安顺府。二年(1913),恢复普定县,改安顺府为安顺县,普定县治所移定南(今普定城),属贵西道管辖。三年(1914),普定县移治定南,以原普定县部分属地为根本,划拨安顺、镇宁、郎岱、织金、平坝等县插花地组成新的普定县,县名沿用至今。九年(1920),废道直属省。二十四年(1935),改属(安顺)第二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1938),改隶(兴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安顺专区,今属安顺市,县建制沿革一直未变。
2000年,普定县辖4个镇、3个乡、4个民族乡。
2003年,普定县辖5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31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Ⅹ 安顺历史文化

安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安顺市是贵州省第三大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2009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
安顺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古城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为古牂牁国北部中心,称夜郎邑;
战国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从而建立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首邑。战国时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归降;
北方强秦乘虚攻占今贵州东部,切断庄蹻归路,于是庄蹻便驻留云南自立为王,统治夜郎诸国;
秦统一后,安顺被划入象郡北部地域。汉武帝时,笼络羁縻夜郎君长,授与其王印,此即小夜郎;[1]
汉成帝时期,各君王争雄不服朝廷,被汉灭,至此牂牁国历时540余年,夜郎国历时250余年后宣告灭亡;
三国时卢鹿部蒙族的济火因助汉廷平叛有功,汉遂封其为罗甸王,赐普里部统治;
魏晋时期汉族官宦入驻贵州,此时期政区名称频易,牂牁郡即被分割为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安顺仍隶属于夜郎郡;
唐中叶封普里部君长为普宁郡王;
宋时为绍庆府,羁縻二十二个小州,安顺称普宁州;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部归附朝廷,隶属于曲靖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许世袭;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安顺、普安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据《大定志》记载“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鉴于安顺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即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洪武十六年(1383)、十八年(1385)分别撤普定府和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
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府,府、卫同城。由于地利之便,安顺成为黔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清顺治十七年(1660)设总揽云贵军政大权的云贵总督,总督驻地一在云南曲靖,一在贵州安顺;
康熙元年(1663)罢去云贵总督,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到康熙五年撤贵州总督,设云贵总督,移驻贵阳;
康熙六年(1667)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
民国三年(1914)安顺府更名为安顺县;
1949年11月22日,中共安顺临时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
1958年设置安顺市,市、县分治,年底撤县并市;
1963年恢复安顺县名;
1966年市县第二次同城分置;
1990年合并县市称安顺市;
2000年6月设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西秀区。新的安顺市辖一区、五县、三个特区,即:西秀区;普定、平坝、镇宁、关岭、紫云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黄果树风景名胜管理区。

阅读全文

与贵州普定县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