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我国历史文化剪纸

我国历史文化剪纸

发布时间:2021-02-27 23:28:41

① 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

1、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3、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我国历史文化剪纸扩展阅读:

内容意义:

1、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2、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② 剪纸的历史文化

剪纸来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自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

③ 中国剪纸文化

中国剪纸来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源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④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是什么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⑤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不再粘了,下面链接是网络“剪纸”,很容易查到的。

⑥ “剪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是怎样的一门艺术呢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俗的艺术,随着时间流传了下来。最开始和其他的民间手工艺术是一样的。

剪纸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在历史长河中,它从未被人们所遗忘。

⑦ 中国剪纸文化有多久的历史了

中国剪来纸文化大致有1500年的历史。源

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⑧ 中国剪纸的历史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 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
有资料表明,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剪纸,最早起源于汉唐时代,千百年来,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于民间,每有婚娶节庆,剪纸必定登堂入室大放异彩。遥想当年,在这贫瘠单调的黄土高原上,如果没有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片,人们靠什么来打发那冗长乏味的日子。

铰剪纸、贴窗花是安塞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特别是过年期间,谁家不贴窗花,会被村里人讥为“瞎眼窗”。在这种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即便是孤身老汉,也要向村里的巧媳妇讨要几张剪纸贴在窗上。至于那种不愿求人的倔老头,也会想出应付的怪招。

1979年安塞文化馆陈山桥在谭家营沐浴村见到一个老光棍,自己用红纸剪了些三角,杂乱无章地贴在窗上。据老头说贴这主要是为了避邪——要见红。更绝的是他门上的一幅对联,纸还是红纸,字则是用老碗蘸了锅灰拓上去的,上联下联,对仗对偶,各为五个黑圈圈。老头不识字,又不愿向人张口,便只好如此应付了。后来陈山桥在西河口(此地曾为陕北的文化重镇)见到了一户农家贴的对联:上联为“砍头不要紧”;下联是“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大过年的怎么贴这样的对联?”,老陈不解。那家的婆姨回说:“是孩子在书上抄的,谁知道上面写了些甚”。

现在倒是不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不仅因为今天识文断字的人多了,更因为今天你即便不贴窗花不挂对联,也不再会面临公众舆论的压力了。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在陈山桥看来,这才是真正令人犯怵的。

今日安塞,所谓的“剪纸之乡”早已声名远扬,而剪纸之乡的乡民们自己倒不怎么喜欢剪纸了。2001年春节期间,安塞姑娘樊晓梅(安塞剪纸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出访过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地,还曾在西安南门的城墙上为克林顿夫妇现场表演过剪纸)回乡探亲,在村里各家的窗上墙上,已很少看见剪纸了。现今陕北的窑洞里,有了各类明星照,各种广告招贴画,有了VCD,广播、电视,有了台球,有了麻将,有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消遣方式,人们已经不必用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片片来调剂生活了。在今天的姑娘们看来,那是一种落后的方式,既费神,又费力,她们已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但如果有人给钱,则另当别论。当然,今天安塞的小伙找对象,还是希望女方心灵手巧,只是如今这“巧”,已毋须再用一把剪刀来加以证明了。

在安塞文化局局长韩杰浩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安塞文化馆的剪纸展室,那的确是一个花团绵簇般的世界。其门类之多元,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粗略计有窗花、门画、炕帏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象征吉祥如意,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为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为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当然,还有一些现代农村生活题材的剪纸作品。

据韩杰浩介绍: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窑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 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花鸟鱼虫 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所不包。

安塞县前任文化馆馆长陈山桥对当地的剪纸曾作过广泛的调查与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与剪纸艺术》的文章中写道:

“安塞的剪纸历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证,但问一问健在的老婆婆:你们小时候剪花跟谁学来的?她们都会同样回答:妈妈教的。安塞人现在还称传统花样为“古时花”,从现在整理出来的剪纸作品来看,可以寻觅到安塞历史文化的踪迹。64岁的常振芳剪的《龙与凤》,使人联想起五千年前人类经历的那个龙飞凤舞的时代,想到鸿蒙初开,伏羲女娲刚刚创造出的那个混沌世界。龙凤造型特别古朴,与濮阳西水坡仰韶墓内摆塑的龙有某种相似之处。67岁的白凤兰剪的《年耕图》和《猴吃烟》中的树,树干和树枝组成了鹿头纹样的变形,专家们认为,它是我国古代作为“物候历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图腾崇拜在安塞的遗存。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专家看来,它是别处早已失传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头上两个抓髻剪成了两个鸡,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样。《抓髻娃娃》一手举鸟(阳);一手托兔(阴),阴阳结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遗存。安塞的古时花样,可以说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史料。从艺术风格上看,它淳朴、庄重、简炼、概括,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保留了汉代艺术深沉雄大的艺术特点。”

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方李莉,对此曾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她十分注重这种叫做“古时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在一篇叫做《黄土地的记忆》的文章中,她的笔触追根寻源,直指远古:

“……一些表现古老传说的剪纸,如白风仙剪的"二郎担山追太阳"。民间传说,过去,天上突然出来九个太阳,晒得人们不能在田间劳作,飞鸟晒死,树木枯萎,二郎担山追日,压去了八个太阳,救了人类,救了万物。这和中原‘后羿射日’有同工异曲之源,还有,白凤兰剪的‘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内容之一。表现王祥为孝敬老母,卧冰取鱼的故事。

“已经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鹰踏兔’也是如此,鹰是鸟中的英雄,鸟在这一带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发现不少新石器时期属于庙底沟型的彩陶,庙底沟型彩陶的一大特点就是鸟纹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鱼纹为主一样。由于鸟纹的广泛应用,其上面的鸟应该是当时一个原始部落的图腾,而在原始神话中称太阳为‘三足乌’,因而崇拜鸟的原始部落实际上是崇拜太阳,因此鸟是太阳的象征,在当地民间也称太阳为‘鸦’。所以鸟在民间是象征阳性的,鹰是鸟中的英雄,自然是阳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阴性,兔自然也代表阴性了。‘鹰踏兔’是喜花,是结婚时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爱,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题。

“剪纸能手白凤兰的父亲虽不识字,却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好多上古时期的故事,《女娲造人》、《二郎担压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阴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总是坐满了庄稼汉,津津有味地听着‘朝古’,白凤兰总是坐在父亲怀里,听得很认真。母亲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时也影响了白凤兰。她经常学母亲的样,剪个石榴着牡丹,剪个鱼儿戏莲花。她家贫穷,买不起纸,她便捡好多梨树叶放在家中,以树叶代替纸来剪。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好多传统花样的剪法。在父亲的 ‘朝古’影响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剪纸,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担山追太阳’、‘王祥卧冰’之外,还有‘毛野人’、‘鞭打芦花’、‘牛郎织女’等。她剪的花古朴醇厚,粗犷有力,她剪的‘牛耕图’、‘猴吃仙桃’、‘牛’等都与陕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很接近,特别是‘牛耕图’、‘猴吃仙桃’中树的造型,被认为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图腾纹样,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陕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依据。 其实这些树的形象,和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占纹"铜壶上的桑树的表现手法也很相似。说明这些纹饰都是具有一定传承性的。

“这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的传承,以原始、上古时期和秦汉时期的特征最为浓厚,究其原因,这一带曾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后,这里的文化处于相对封闭和独立发展的状态,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来文化影响较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都可以从这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寻到踪迹。”

⑨ 剪纸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有哪些传统故事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的传说故事: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清早就出去卖花样子,奔波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呢。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总是没得人家的好,总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好学学窍门,看人家怎么剪的。"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乖乖!这个花样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学剪花样子。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吗?”“嗯。”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园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天挑水浇花。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多少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多少瓣。可老奶奶还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忍不住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样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边,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冬天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锋利了。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紧去找老奶奶。当她跑到原处一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过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园都不见了。花丫头正在奇怪。忽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工夫不负有心人,买花样的人儿踏破门。”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花样子。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许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

阅读全文

与我国历史文化剪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