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韩城市历史实景演艺项目是什么
实景演出
编辑
实景演出,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1]
中文名
实景演出
创始人
梅帅元
特 点
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
实 质
独特的文化模式
代表作
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目录
1 创始人
2 山水盛典系列
3 印象系列
创始人
编辑
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
2002年起,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一起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此项目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 2007年梅帅元邀请作曲家谭盾、舞蹈家黄豆豆、少林方丈释永信、著名学者易中天一起制作中国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此项目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名片称号。[3] 还有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制作了《大宋·东京梦华》及红色圣地实景演出《井冈山》。山东泰安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呼伦贝尔草原实景演出《成吉思汗》、张家界山水音乐剧《刘海砍樵》、都江堰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2009年推出等一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陆续在全国各地公演。
山水盛典系列
编辑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由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著名旅游演出导演、策划人梅帅元先生为首的山水盛典团队制作。2002年起,梅帅元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一起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此项目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4-5]
《印象·刘三姐》 (2张)
目前,山水盛典已实施的部分项目包括:
《印象·刘三姐》(桂林阳朔)、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南登封)、
《大宋·东京梦华》(河南开封)、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湖南张家界)、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山东泰山)、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6张)
《井冈山》(江西井冈山)、
《道解·都江堰》(四川都江堰)、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河北承德)、
《菩提东行》(山东兖州)、
《文成公主》(西藏拉萨)、
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6张)
《锦宴》(广西南宁)、
《草庐·诸葛亮》(湖北隆中)、
《天下·盘山》(天津蓟县)、
《龙船调》(湖北恩施)、
《梦里老家》(江西婺源)、
《金山佛谕》(山东招远)、
《嫦娥》(湖北咸宁)等遍及中国的17台大型剧目,每年接待观众逾600万人次,2013年《印象·刘三姐》仅门票收入就达到了3亿。[6-7]
这些文化项目不仅代表了旅游演艺行业高端新颖的艺术策划创作水平,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演出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在业界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已有5个项目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山水盛典也于2015年荣膺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8-9]
山水盛典现拥有在文化演艺行业享有极高声誉和品牌知名度的艺术创作团队,并同多家文化项目制作机构保持紧密而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向客户提供高效、完整、全方位的文化项目设计、制作解决方案和文化项目经营管理服务。山水盛典创制作团队主要成员涵括中国当代文艺行业各个领域内最为顶尖的艺术家和创作人员,包括:谭盾、张仁胜、严文龙、张骁、易中天、钱文忠、王志纲、李六乙、伊天夫、郭文景等。[10]
山水盛典始终以包括山水实景演出综合体在内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及规划运营为主业,致力于相关行业资源整合,网聚行业精英,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制作的高品质;不断开辟文化旅游新领域及增强持续的经济增长点。[11]
“山水盛典”系列实景演出 (制表日期:2015年12月)
序号
名称
演出类型
项目类型
所在地点
1
印象·刘三姐
实景意象剧
以演出为核心的主题景区
桂林·阳朔
2
文成公主
实景音乐剧
西藏·拉萨
3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
湖南·张家界
4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河南·嵩山
5
道解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
6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实景仪礼剧
山东·泰山
7
井冈山
大型实景演出
江西·井冈山
8
大宋·东京梦华
河南·开封
9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
河北·承德
10
龙船调
湖北·恩施
11
天下盘山
天津·蓟县
12
天骄·成吉思汗
内蒙·古呼伦贝尔
13
草庐·诸葛亮
实景影像话剧
湖北·襄阳
14
菩提·东行
剧场音乐剧
剧场演出
山东·兖州
15
锦宴
影像音乐剧
广西·南宁
16
文成公主(剧场版、实景版)
音乐剧
剧场版:国家大剧院
实景版:西藏·拉萨
17
昭君出塞
歌舞剧
全球巡演
18
兴隆文化园
文化产业园综合体
佛文化景区[12-13]
山东兖州
印象系列
编辑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是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组成的“铁三角“联合打造。每一个“印象”作品里都有一招鲜、独门绝技,比如《印象·刘三姐》500多盏渔火,《印象·西湖》的雨,《印象·大红袍》的旋转看台和实景电影。[14]
《印象·刘三姐》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
《印象·丽江》2006年7月23日公演
《印象·西湖》2007年3月30日公演
《印象·海南岛》2009年4月14日公演
《印象·普陀》2010年12月31日公演
《印象·大红袍》2010年3月29日公演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2)
大型实景演出《...(6)
《印象·刘三姐》(2)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6)
1/2
参考资料
望采纳
B. 现在关于文旅演艺产业做得好的景区有哪些,游园也可以
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封万岁山,夜场节目丰富。可以体验宋朝文化
C. 日本传统演艺介绍
日本文化--传统舞蹈
编者按:舞蹈总是不可避免的与文化相联,为文化所影响,又透过舞蹈,展示着属于那个民族的独有的魅力,传统和文化。
歌舞伎
歌舞伎是有着约400年历史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它最初是一种女性的舞蹈表演(歌舞伎舞),但不久便发展成为剧中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的戏剧。歌舞伎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化妆、豪华的服饰、大规模的舞台装置以及夸张且规范化的演技等,但也正因为如此,演员本身的艺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歌舞伎发音为“KABUKI”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台戏剧,其三个字分别代表歌曲、舞蹈和演技。它是江户时期(1603年至1868年)由商人文化孕育而生的日本传统舞台艺术。歌舞伎早先用三弦乐器伴奏,并综合了“能”、“狂言”等先前的舞蹈,音乐,话剧于一身,之后又融入了18世纪非常受欢迎的人形净琉璃的剧目。
歌舞伎的特点在于其押韵的台词、奇妙的舞蹈、悦耳的音乐、豪华的服饰、多彩的妆粉以及其他精心设计的饰物、大规模的舞台装置以及夸张且规范化的演技等。但也正因为如此,演员本身的演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歌舞伎专用的剧场,在观众席中有演员上场专用“花道”和可以瞬间转换的“旋转舞台”等独特的舞台结构。
雅乐:
雅乐是宫廷中流传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艺,它由管弦乐和舞蹈两部分构成,其管弦乐队由横笛、笙、筚篥、琵琶、筝、鼓等乐器组成。
日本雅乐在表演时没有指挥,用鼓来打节奏,且鼓置在舞台的两彻。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绿色地毯。演唱家与舞蹈家是穿红色服装在舞台左侧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着偏蓝色的服装在舞台右侧演出。因此得知红色,绿色,蓝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爱的颜色。这与中国喜爱红色,黄色,蓝色是有所不同的。
日本雅乐在表演时没有指挥,用鼓来打节奏,且鼓置在舞台的两彻。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绿色地毯。演唱家与舞蹈家是穿红色服装在舞台左侧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着偏蓝色的服装在舞台右侧演出。因此得知红色,绿色,蓝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爱的颜色。这与中国喜爱红色,黄色,蓝色是有所不同的。
能乐:
能乐原来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舞台艺术。穿戴日本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或者无表情地表演情趣盎然的传统舞蹈。
它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美学表演,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剧本质上是一种舞剧,剧本乃是用来创造舞蹈动作的背景。能剧的主旨不在戏剧行动的呈现,它所致力的毋宁在以抒情的形式表达一种情境。所有的能剧都以一场舞蹈为极致,之前的台词主要的功用在为此一高潮预为铺设。
能剧的表演者是扮演一种叙述故事的角色,能剧中的对话极少,动作、音乐都只是个大概象征,其中几无事件的发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种形式的譬喻来表达具体的概念,故必需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达的内容。
能剧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一段情节往往费时长久,精采的部份则出以极端特定风格化的静止姿势与体态。演出时的举手投足、吐气语调等都遵照既定规则。乐团主司配乐,并且控制每个姿态持续的时间。能剧是世界上剧场条件最经细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而产生一种繁缛典礼或仪式的总体效果。
能剧的形体动作有着强烈的风格化和有特定形式的。每种动作和做手俱有其指定的意义,也同时能反映出角色的情感反应。有时候一些微小的动作可以藉以作为故事叙述,而其它大部份均强烈的动作。一般而言,能剧的形体是简洁抽象而抑压的。
文乐:
18世纪初起源于大阪的「文乐」是日本典型的木偶戏,是与「能」、「歌舞伎」并列的日本三大戏剧之一。表演时配有道白艺人的旁白和三弦琴音乐。
文乐是由3名木偶剧艺人表演的“木偶剧”,主角木偶由3名木偶剧艺人共同操弄。三味线伴奏与台词朗读配合栩栩如生的木偶动作,再加上绚丽多姿的木偶戏装,无论谁看了之后,都会对惟妙惟肖的表演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乐多以武士传说以及民间真实故事为题材,木偶人衣装华丽,舞台场景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文乐所表演的却多是悲剧故事,描述的都是超出常理的人生挫折、感情纠葛等等,例如,单思女子的悲哀恋情,为以身殉主的儿子感到荣光又因痛失爱子而悲戚的武士的内心矛盾,等等。在大众艺术盛行的大阪有专门上演文乐的剧场-国立文乐剧场,定期(隔月)举行文乐的公演。
文乐的演艺原本是通过师徒传承而延续的,后来,自1972年起,开始通过国立剧场中设立的培养机构来对文乐演艺人材进行培养。有志者在作为研修生接受两年的课程后,被正式承认为技艺员。研修结束后开始拜师,从此以后,不是由师傅手把手地教,而是按传统的习艺方法,即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动作来掌握文乐演艺。
狂言
「狂言」是日本最早的台词剧,它与「能」有着很深的缘连,原先是「能」演出时的幕间戏。相对于以深沉题材为主的「能」,「狂言」的题材大多接近生活,如日常琐事中的笑噱和讽刺等。
琉球舞蹈
琉球舞蹈最早是15世纪前后冲绳(当时的琉球王国)为款待来自中国的使节的宫廷舞蹈,其特点是动作抑制,舞者通过内在的高昂和外在的克制来表现舞曲所蕴含的情感。
乡村歌舞伎
这是一种由乡村民众表演的戏剧,据说它最初是从模仿形成于17世纪初的演剧「歌舞伎」开始的。乡村歌舞伎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社区各种节庆、祭典等不可缺少的演艺。日本曾经出现很多具有地方风情特色的乡村歌舞伎,但留存至今的却不多了。歌舞伎的角色、动作在这里的农家一代一代地流传着。农忙时期,人们抽空在自己家里练戏,而到了农闲时期,大家集中起来进行整体排练,并在节庆时进行演出。20世纪初,由表演「桧枝岐歌舞伎」的村民们成立了名为「千叶之家花驹座」的歌舞伎剧团。歌舞伎中所有的角色通常都由男演员扮演,但据说在乡村歌舞伎中女角色理所当然地是由妇女来演的。
迎接神灵时的音乐和舞蹈「贯井BAYASHI」
「HAYASHI」是人们在节庆或祭典上以音乐和舞蹈来迎接神灵并祈求地肥人旺的歌舞形式。如今,在日本各地的城镇农村仍流存着具有各地方特色的「HAYASHI」。
D. 求建国以来的文化方面的成就,详细点,谢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呈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涌现。60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不同体裁、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繁荣也带动并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2002年至2008年,全国国有院团在农村演出达202万场次、观众人数超过32.5亿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3217个,文化站近4万个,文化室近25万个,公共博物馆1893座;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由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演艺、娱乐、文物和艺术品经营等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音像、动漫、游戏、数字和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国务院先后公布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9座历史名城和25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目前,我国有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38处,昆曲等4个项目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也基本完成。
——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文化交流关系,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7个、孔子学院140多所,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逐渐形成。
与“文化走出去”相适应的,是我国文化贸易的快速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国,仅仅位于美英之后。据统计,2004年国产影片海外票房及销售收入仅为11亿元,2008年上升到25.28亿元,平均年增幅4亿—5亿元。图书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
6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催肥”了文化产业;中华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60年来的文化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满足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E. 历史真实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从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论战,到崔永元炮轰“庸俗历史剧”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国耻娱乐化”争论,中国历史随各人喜好而转变,在不同的人手中变出了不同的“花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史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过由历史评说”等都彰显了中国人历史感之重。于是,当今天历史遭遇“戏说”甚至“恶搞风”的时候,人们纷纷感叹中国人历史感的丧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与赵文卓结婚”的笑话,也让人们怀疑,当“历史和娱乐联姻”之后,“崇拜皇帝和喜爱格格,也许会从一种好奇好玩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历史观”的忧虑会不会成为现实?
正方:“戏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相关的书永远不愁卖。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永远不是严肃的,二十四史搁到灰尘满身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有的是“戏说历史癖”。所谓的“戏说”绝非中国人近两年才有的爱好,更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所言,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带出的坏毛病。假如说“戏说”是“戏”剧的“戏”,那么古已有之。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京剧里的哪一出不是从历史中脱胎出来的?戏剧以外,说书的话本以及话本演变成的小说,又有几个不是历史题材?四大名著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历史,也没条件到学校去学历史,他们全凭戏说。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开篇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了。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戏说一定是不严肃的。
专家观点:顾晓鸣:面对大众,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仅仅死记硬背的灌输并不能触摸到历史的灵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学理依据,“趣说”“妙说”都是不错的传播手段。毕竟好看、有共鸣,才会有人乐意去读、去品。
而且“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反方:“戏说历史”会误导观众
历史与娱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为什么娱乐就一定要背离历史真实呢?史书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野史遗闻也不足以支撑起历史的全貌。因此,历史剧的虚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历史剧作为文学不是也应该遵循文学虚构的原则吗?这虚构的原则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虚构要合情合理。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应该根据已有的现实真实来虚构。如果超越真实来虚构,又要打着历史剧的旗帜,那未免让懂历史的人倒尽胃口,不懂历史的人了解错误的历史。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打着娱乐的旗帜而远离历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历史剧的批评标准——历史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历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远离了历史真实,高度娱乐化的历史剧,也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最终也就使历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学者观点:葛红兵:“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国,应该是品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钩心斗角的智慧,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
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对历史的信念,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秦桧设计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遭唾骂。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白了,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历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这种历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它内在于人,它更朴素本真。
认真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然而此言之前提在于我们学习的是准确的历史,是基于正确的历史观的历史。
F. 哈尔滨有什么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1、方言
哈尔滨话属东北官话—哈阜片—肇扶小片,是全国最接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普通话发音的方言之一。与其他汉语方言相比,具有表达标准、清晰、明了的特点。哈尔滨的普通话普及程度明显好于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其他大部分城市。
一些外国人认为,哈尔滨话好听、地道、没有奇怪的语调。哈尔滨人的发音与东北其他地区明显不同,哈尔滨市区与近郊区的发音都有明显区别。也正是这个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哈尔滨为全国各地的电台、电视台、文学艺术组织培养了大批成功的播音员和主持人。
2、宗教
哈尔滨主要宗教有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少数人信仰东正教、犹太教和萨满教。
3、习俗
野游。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并成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野餐。在哈尔滨,凡组织或进行野游活动,都离不开野餐。哈尔滨野餐有历史渊源,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
冬泳。冬泳是哈尔滨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冬季,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开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时间多在太阳未出来的5—6时左右,冬泳表演时间在10—14时之间。[47]
喝啤酒。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已经生产啤酒,哈尔滨啤酒厂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哈尔滨啤酒年消费量30多万吨,人均啤酒消费量居全国首位,主要品牌是“哈尔滨”和“新三星”。
看冰灯。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20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
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冰上婚礼。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一种婚礼形式。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集体举行,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
(6)历史文化演艺扩展阅读:
哈尔滨的旅游资源:
1、哈尔滨中央大街 ,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很繁盛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现在已成为哈尔滨旅游、购物、娱乐、餐饮的集中地,融合了整个哈尔滨的美食和特产。哈尔滨中央大街是百年老街,是哈尔滨市的名片。街路两侧汇集了风格各异的精美建筑。在精美的建筑中,各种小吃、快餐、西餐,韩式、日式等料理多如繁星。
2、圣·索菲亚教堂,坐落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使用。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3、哈尔滨极地馆是世界首座极地演艺游乐园,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三大景区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首家以极地动物娱乐表演为主题的极地馆。被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 Advisor”评选为“全球杰出景区”。
“极地鲸灵炫乐团”完美钜献,世界各地著名极地动物明星齐聚哈尔滨极地馆,倾力领衔世界顶级的七大主题表演。世界唯一极地白鲸水下表演秀,中国第一美女驯养师与白鲸米拉共同演绎了感动世界的梦幻传奇——“海洋之心”,入选美国赫芬顿邮报“全球50个历史时刻”!
G. 中国传统文化表演都有什么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H. 好看的历史节目有哪些
探索发现 CCTV10 每周一至周日:00首播 次日下午14:19重播
《探索·发现》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
栏目以纪录片手法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
《探索·发现》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于2001年7月9日开播。
《探索·发现》栏目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
自开播以来,制作和播出了一大批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秦始皇陵到北洋军阀,从神秘的古墓到来去无踪的UFO,《探索·发现》一直用最真实的记录,满足观众对科学的需求。
《探索·发现》倡导“娱乐化”纪录片的理念,采用讲述精彩故事,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运用生动的电视声画手段,向观众呈现出一部部既有较高文化品位、知识内涵,又有很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是《探索·发现》的栏目宗旨和始终如一的追求。
扩版后的《探索·发现》栏目,将在保持原有的品质基础之上,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在选题的时效性和贴近观众的兴趣点上下工夫,使节目更具观赏性。
I. 有关粤剧的历史文化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到了元朝,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之冠)、《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随著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少在文革期间遭到打压的文化事业亦开始重生,其中包括粤剧。二十多年间,不少粤剧团纷纷在内地涌现,遍布广州、佛山等地。同时间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很多的粤剧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粤剧团以黄飞鸿英雄大侠形象,推出黄飞鸿系列粤剧《禁烟记》、《奇情记》等等,其中《奇情记》还荣获省艺术节8项大奖。而该粤剧团在国内演出常达100场以上,并经常远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地演出。
而在其他华人社会如香港,由于经济发展,大量新兴娱乐事业涌现,粤剧的观众群亦因而日趋老化。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视看粤剧是一种老套的行为,对粤剧加以排斥。加上粤剧界亦面对欠缺新血的问题,遂不断推出措施解决问题。如香港八和会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8年改为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但由于学生人数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现问题,香港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会馆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学生及两名导师继续留下。虽然如此,香港各间大学仍然设有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2005年8月,粤剧表演场地新光戏院由股权易手,新业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粤剧剧团,曾任香港八和会馆主席的汪明荃代表粤剧界与新光戏院的业主商讨续租,希望业主为了香港粤剧界的前途而准许新光戏院以现时的租金续租三年。会后,双方召开记者招待会。汪明荃在记者会上直指香港政府的各个局长口里说支持本地艺术发展,但对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会,是只说不做,并炮轰政府只提供位置为偏僻的高山剧场作为粤剧表演场地,最后要身为民政局长的何志平承诺增拨资源大搞。
参考:维基网络
J. 《三国演艺》与历史有什么不同
反映我国汉末至魏晋历史风云的《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共120回,其中104回,写的是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之51年间所发生的事件,以后46年只用16回就划划结束了,作品中的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作者紧紧抓住曹刘两个集团的矛盾这一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描写,写得脉络分明。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大都栩栩如生,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某一类型人类的代表。
《三国演义》的语言雅俗共赏,简洁明快,富有传记色彩。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历史性很强,学者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民间也有“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它不但在文学史上影响了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而用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它用文学的笔触揭示出军事活动和战争的规律;它成功地塑造了像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并深深刻入人民的意识,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人民的生活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