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脏支架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心脏支架的发展经来历了三个阶自段,
第一阶段:裸金属支架,是用金属材质制成的支架,表面无任何药物涂层,植入体内后容易发生再次血栓,且体内有异物留存;
第二阶段:药物洗脱支架,是将抗血管增生的药物涂在金属支架上,支架植入后药物会随时间缓慢释放,有效防止了支架再次阻塞,且体内有异物留存;
第三阶段:生物可降解支架,由可降解的聚乳酸材质制成,经过2-3年完全降解被吸收,血管弹性功能得到恢复,体内无任何异物留存。
❷ 心脏支架的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心脏支架来植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源病治疗有效手段之一。而心脏支架分为金属支架和最新款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金属支架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而生物可吸收支架可恢复血管弹性收缩功能,让更多患者告别 “金属心”,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❸ 心脏支架的构造是怎样的
心脏支来架使用的物料源有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而不同支架又有不同的构造:
1、传统支架(bare-metal stent),单纯的金属网状管。
2、涂药支架(drug-eluting stent),以药物抑制管道细胞增殖防止血栓的形成而展开支架。
3、覆盖式支架。
4、高分子复合物支架,无需药物抑制管道细胞增殖即可防止血栓形成而展开支架
❹ 什么是心脏支架
通俗来讲,心脏支架是一个可以放到血管内,将狭窄血管支撑开的网状支架专,一属般来说说是金属材质,2019年年初有新一代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获批上市,这个支架与以往金属支架不同的地方是植入体内3年左右降解被人体完全吸收,体内无任何支架异物留存。
❺ 什么叫心脏支架
心脏支来架又称冠状动脉支源架,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动脉血管的作用。心脏支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金属支架、镀膜支架、可溶性支架的研制历程,主要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中国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大市场,然而,2012年10月14日,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称心脏支架一半不靠谱,暴利达9倍。
❻ 心脏支架是什么意思
指导意见:
支架没有所谓的“使用期”或“寿命”,那是非专业人士的说法,只有一个再狭窄问题,一般均在半年以内发生,普通裸支架的再狭窄率为20-3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为10%左右,但严重的需要处理的再狭窄并没有那么多。若半年不发生再狭窄,此后植入支架的部位一般也就不会发生再狭窄了,当然也就不需要再处理了。所以没有“过了使用期,还要再做手术换支架”或“心脏支架有寿命”的说法。但患者血管的其它部位可能还会出现新的病变,这是另外的问题。
❼ 心脏支架手术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支架是怎么放进去的?
第一步,穿刺。找到一个外周动脉,然后从这个动脉穿刺进去,目前最常见的是选择我们手或者大腿根部的外周动脉。
第二步,置管。从那个外周血管开口放一个鞘管,通过选择一个合适大小的鞘管先进一根导丝,然后慢慢送到心脏冠脉口附近。
第三步,建立轨道。由于开始的导丝比冠状动脉来说要粗,这时候我们就要选择一个更细的导丝,到过冠状动脉病变远端,再用球囊先扩张起来。
第四步、置入支架。在球囊扩张完毕后顺着这个导丝把我们要放的支架放进去。
但是,假如我们的冠状动脉管腔出现狭窄,这时候心肌需氧量增大时,冠状动脉的供血量无法得到相应的增加,就会出现心肌的缺血,长时间的心肌严重缺血,可导致我们的心肌细胞坏死,引发心梗,急性的心肌梗死还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心室壁的破裂,因此得了冠心病,一定要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
所以说,冠心病可能不严重,但是它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而且哪怕是我们做过了心脏支架手术,这种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仍然是存在的,因为冠心病患者做心脏支架后,不代表一劳永逸了。
❽ 人工心脏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人体的心脏受到损害而无法恢复时,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人工心脏。第一代是JARIK-7型人工心脏,它通过两条2米长的软管连到体外的一部分机器上,压缩空气维持着人工心脏的跳动。第一例用第一代塑料人工心脏进行移植是在1982年12月2日作的手术,术后存活112天,用塑料心脏最长存活为620天。
1993年初使用第二代人工心脏为病人作了手术,该型人工心脏是由金属材料、塑料合成品和牛心包组织制成的,由于胸部无法安装人工心脏,故将此心脏装在腹部肌内糟内,它的主要部件是一只气泵和一个驱动装置,电源和操作系统装在体外的包内,由一根导线与腹内相连。这种人工心脏只有左心房的功能,它通过气泵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促成血液的体内循环。该心脏在断电后还可继续工作30分钟之久。但缺点是通过该心脏循环的血液易凝结,易导致供血不足及心肌梗死,所以必须常服抗凝药物,心脏中的气泵噪声较大。
2000年,法国医生为一名70岁的心脏病患者植入了一个,第三代永久性人工心脏。早在上一年的10月,德国也成功地实施了这种手术。第三代人工心脏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使患者可以随意接触水,如洗澡和游泳,避免子患者身体遭受感染的危险。而第四代人工心脏瓣膜也应用于临床。
❾ 人造心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自从1967年11月南非医生克里斯蒂安·尼斯林·巴纳德博士开创了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心脏移植手术所遇到的难题就是:可供移植的人的心脏得之不易,而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却越来越多。因此,心脏移植手术必须另找出路,而人造心脏则成为一个良好的选择。
1982年12月2日,美国犹他大学的杜布利兹医师为患有心肌病的巴尼·克拉克装上人造心脏,这位美国西雅图62岁的退休牙科医生有幸成为了世界上第1个接受人造心脏移植手术的人,这颗塑料心脏在他的胸腔里跳动了将近1300万次,维持了112天的生命。他的去世是由于多种器官功能衰竭造成的,与人造心脏无关。
这颗心脏是第一代人造心脏,它是由犹他医疗小组成员罗伯特·贾维克设计的。它通过两条2米长的软管连到体外的一部机器上,压缩空气维持着人工心脏的跳动,但缺点是需要由体外装置提供动力能源。
后来又陆续给另外4名病人移植了JARVIK7型人造心脏,结果都没有活得太久,其中活得最长的一个是620天。从此,人造心脏移植处于停滞阶段,医学界认为,这种技术还不成熟和完善,暂时不能用于人体。但是,人造心脏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摸索前进。
1993年,巴黎东南郊克雷泰伊市亨利·蒙道尔医院的医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将一个轻便的电动心脏,植入一位44岁的病人体内。这种被叫作诺瓦科尔的电动心脏是第二代人造心脏,它是由金属材料、塑料合成品和牛心包组织制成的,由于胸部无法安装人造心脏,故将此心脏植入病人腹部肌内槽。它有一只气泵和一个驱动装置,蓄电池和控制器装在病人体外的包内,由一根导线与腹内相连。它只有左心房的功能,因此只是一个人造的“半心脏”,通过气泵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这种电动心脏价格约10万美元,一般病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它的缺点是气泵噪声较大,通过该心脏循环的血液容易造成凝结,从而导致供血不足及心肌梗塞,因此病人必须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
1995年10月,英国牛津史蒂夫·韦斯塔比医生给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古德曼实施了永久性心脏移植手术。
这颗植入的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设计、美国热动力心脏系统公司制造的。这颗价值8万英镑的电动人造心脏大小如同拳头,两侧安装有两条导管。其中一条与古德曼的右心房相连,另一条与左心室相连。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电动人造心脏加压后流入右心房,这样就帮助心脏完成了血液循环的任务。
古德曼接受手术后情况良好,在他手术初步成功的鼓舞下,当时英国很多心脏病患者都开始跃跃欲试了。